「神宗」的廟號是什麼意思?
「神宗」的廟號是什麼意思?它真的是明褒暗貶嗎?
歷史上被謚為「神宗」的,宋明各有一位,他們分別是宋神宗趙頊,與明神宗朱翊鈞。因為廟號是對皇帝一會功績的總結,比如一生在文治上有所貢獻,可稱「文帝」或「文宗」,武功很厲害,就稱「武帝」,一般開國之君,以武力平天下的,稱武的較多,比如曹操,被兒子追封為「魏武帝」。蕭衍稱「梁武帝」,朱厚照謚「明武宗」等,在文治有所貢獻的,就稱「文」,比較孝順父母的稱「孝」,比如明孝宗朱佑樘。總之,謚號是對帝王的蓋棺定論,因此,每個皇帝的謚號評定,在當時來說,都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因為對前朝皇帝謚號的評定,也意味著對前一段時期的歷史總結,還這個總結也肯定會影響到之後一個時期的政治走向。所以,皇帝謚號的評定,在古代絕對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馬虎不得。
我們現在要討論歷史上這兩位被謚為神宗的皇帝,是什麼意思?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他們的平生事迹,二是謚法的定義。把這二者對照一下,也就明白了,是否暗喻褒貶,就很容易得出來了。
把宋明的兩位「神宗」對比一下,還是挺有意思的。這兩位皇帝有個很大的相似之處,他們在位的時候,王朝都經歷了重大政治變革,就是「變法。」而變法的結果也都是失敗了。但是,這二位也有不同之處。宋神宗的變法,是一種自主的行為,他在登基的時候,大概是十九二十的樣子,正是少年氣盛,意義風發,思想有為的時期。所以,北宋王朝的變法,是宋神宗主導的,王安石只是變法的實施者。
而大明王朝的變法與此稍有不同。張居正的改革,他自己既是主導者,也是實施者。因為明神宗上位的時候,只是一個九歲的小孩。他既不可能有實施變革的政治能力,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大明王朝的所謂「萬曆新政」,萬曆只是個代號。
無論是以皇帝為主導的變革,還是以宰相(首輔)為主導的改革,最終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也是有所不同。宋朝的失敗,其實是與一把手的政治水平不行。再加上實施者人格上的缺陷有關的。宋神宗十九歲登基,就進行了改革。改革的一個重的政治基礎,是保持政治上的穩定,使得上層的精英階層對改革形成共識。宋神宗一個二十來歲的小青年,到死的時候才38歲,他顯然沒有這樣的政治手腕,使得上層形成改革的共識。由於達不成共識,朝庭內部形成黨爭。不但對社會無益,反而有損。這是宋神宗的能力問題,與做不做為沒有關係,如果沒有能力的支撐,有作為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這是宋神宗做為一把手應負的責任。王安石做為一個改革者,在人格上是有很大缺陷,這種缺陷,就是他性格上的執拗。這是後世所公認。認死理的執拗,如果做為某一方面的領導,可能表現出一種對原則的堅持,可是做總領全局的領袖人物,就會顯得有此死板。王安石的執拗,對北宋後期黨爭的形成,應付很大的責任。
明朝張居正改革的失敗,是和宋神宗朱翊鈞的昏庸相關聯的。新政的不了了之,完全出於萬曆對張居正的打擊。這種打擊對他來可能是親政後培養自己的個人威信,可是因此把張居正完全否定,卻是對大明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不能不說,萬曆對張居正的清算之敝,遠遠大於其利。
這是兩位「神宗」的大體情況。我們再來看看謚法中對「神」的解釋:
神: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 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把這段話用現代意思解釋一下,就能明白所謂「神宗」到底是什麼意思了。表明的意思,大概可以是神聖,神奇之意。且看解釋:民無能名之名,是解釋的意思,民無能名,老百姓無法對他的行為做出解釋和評價。這事可以兩解,一是你太神了,老百姓不解,另一層意思是,莫名其妙。
壹民無為曰神,壹,是整齊劃一的意思,就是使老百姓的思想行為大體相當,有共同的價值理念。承認自己是一國之民,一縣之民,一村之民,這樣國家社會才能合諧。壹民,是當國家領導的最高任務,如果你當了國家領導人,老百姓都不願意成為此國國民,這個國君就是昏君。能壹民,當然就是明君。當名君的治國手段有很多種,比如有有為的方法,儒家方法,比如漢武帝;有無為的方法,就是道家的方法,比如漢文帝。一民無為曰神是說,你把這個國家治理的很好,可是老百姓沒看出你都做了些什麼。這就叫神。這兩位神宗,從變法上看,都是有為的。從這個義項上來說,確實有諷刺之意。不過明神宗二十幾年不上朝,確乎當得起一個神字。
安仁立政曰神,以仁政治理天下,這是老生常談的儒家道德,但是,行仁的一個做法就是不擾民,這就和無為又有點聯繫了。
物妙無方,聖不可知,陰陽不測。大概意思也都差不多。都有點莫名其妙的意思。
從治民無為到則天廣運,可以看出都和無為沾點邊。只有最後一句的則天廣運,歌功頌道的意味多一些,讚頌他們以天道行事,使得王朝的運勢更好了。但歷史的評價是,無論是宋朝的神宗,還是明朝的神宗,都為王朝的滅亡埋下了根。
從這個謚法的解釋當中,明顯可以看出謚「神宗」是確實有明褒暗貶的意味在內的。但這種貶,是很不明顯的。其實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春秋筆法。謚號,是後代君王為前代君王所做出的政治結論。也就是兒子評論老子,不可能直指其過,其非,但有過也不能一點不提,於是,只能用春秋筆法。
我相信,宋哲宗未必喜歡他父親的這個謚號。但是,他沒有辦法改變。因為他登基的時候,也不過是個九歲的孩子。國家大事由他的奶奶,也就是宋神宗的母親高太后說了算。高太后在政治上是不支持神宗的,所以,才有了元佑更化。把神宗的政策都改了。這也是正常,如果宋神宗改革成功了,他母親肯定支持,可是,他沒有成功自己也死了。他母親來給他收拾爛攤子。政治上改為保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等到哲宗長大,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死了之後,他親政的時候。他可以改變國家政策。但是,他爹的廟號已是蓋棺定論,他無法改變了。
明神宗的情況就不太一樣。他死之後,兒子當了皇帝,不到一個月也死了。就算不死,他也一定會覺得,把「神宗」這個廟號送給他爹,真是太合適了。因為他爹一輩子最想做的事不就是廢掉他的太子之位嗎?
「神宗」這個廟號,在朝庭的知識分子眼中,當然是知道意思的,但誰也不會說。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大概多數人認為是神聖的意思。這就是中國文化。也叫春秋筆法。
問題已經解答完了。還想說幾句,有人說,明神宗是很厲害的一個皇帝。個人能力很強。比如萬曆三大征就是證明。我覺得,萬曆時期,雖有三大征,但和萬曆的個人能力粘不上邊。三大征的功勞,不過是明朝政府正常職能的發揮而已。與萬曆的個人能力關係不大。萬曆初年,張居正的改革,為明王朝留下了一點家底,後期顯示出一點成果,也不過是吃政治上的老本而已。
宋神宗的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我還是感覺他是一個有為的皇帝。這一點與明神宗不同。
(補充說明一下:本文確實把廟號與謚號混在一起說了,承蒙不少朋友指出,在此一併致謝。本當修改一下。可是本文之旨,不過是想從謚法的解釋文字中探討一下「神「這個評價的意思,從這個角度上講,我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就可以了。
史書上或古代文人筆記中,對皇帝的稱呼有好多種,最常見的稱年號,如乾隆;也有稱廟號的如太祖,太宗。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宗廟祭祀時的排序或稱謂,開國之君,一般稱祖,守成之君稱宗。所謂祖宗,祖有功,宗有德。謚號是對皇帝的歷史評判。也有廟號謚號連的,比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太宗是廟號,文是謚號,皇帝是生前職務,皇太極是個人名字。
除此之外,皇帝死後,還可稱陵號,如定陵,裕陵等。
我之所以把謚號與廟號混寫,因為我覺的那不過都是對皇帝的蓋棺論定。普通讀者不必分的那麼細,就如軍委主席是職務,但國家軍委與黨的中央軍委是不一樣的,做為小民認為它們一樣,並不影響什麼。誰知讀者中有這麼多專家,故
此說明。)
謝謝邀請。神宗的廟號很有意思。
「神宗」作為廟號是極少見的,我們可以列舉的是宋神宗趙頊和明神宗朱翊鈞。
「神」是一個界定較為模糊,但頗有貶義的廟號。《逸周書·謚法解》說:「民無能名曰神。」這句話是說,實在不知道怎麼評價皇帝了,說好也不好,說壞也不壞,無可奈何,這皇帝神神道道的,所以給個廟號就叫「神」。
我們知道,在唐之後,皇帝基本不是差到髮指的地步,或者不是後朝給前朝皇帝上廟號,基本的廟號都不會太難看。而「神」這麼一個莫名其妙,帶著諷刺含義的廟號,自然代表了一種貶義。
宋神宗的「神」廟號來源和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有關。王夫之說「宋政之亂,自神宗始」,指的就是這個事兒。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意圖奮發圖強,但也造成很多問題。宋神宗委王安石以大權,以矯枉過正的態度推行改革,甚至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變法有好的成效,但也造成很多問題。另外比較嚴重的後果是由此開始形成黨爭,直到北宋滅亡前,這種鬥爭也未消停。
從這個角度,宋神宗確實比較不好評價,好壞參半,夠的上「神」字。
明神宗就是著名的萬曆帝。他的評價就更難了。
明神宗是明代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將近48年。明神宗在位期間,前十年奮發圖強,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徵,是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始終「魁柄獨持」,可謂操權有術,從這一點說,他不是一個庸人之輩。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
我們依然很難評價萬曆,他確實也很「神」。
最後要說的是,和宋神宗時期一樣,明神宗時期也是黨爭興起的時代。
謚法,遵循的是孔子的「春秋筆法」,尤其對三種人,必須最大限度避諱他們生平的過失。即:
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
乍一聽覺得不可思議,甚至讓人懷疑古人對待歷史記載的嚴肅性。但在古代中國農耕社會,首先要求百姓分工協作、各司其職,而且不失時令,這就需要層層服從的高度集權管理。所以也就必須建立起保證人人服從分工安排的社會秩序。而為了維護這種社會秩序,首先就要維護上級的權威。在家庭中維護父祖的權威,在鄉黨鄰里中維護賢者、長者的權威,在國家朝廷維護天子的權威。
為了維護權威,天子在駕崩之後,朝廷必須為他議定謚號,高度概括他的一生,為後世法。當然,歷史事件的記載真實與否是一回事,而給歷史人物蓋棺定論的準確性又是另一回事,不可因「為尊者諱」的謚法原則,就覺得官方正史都不可信。歷史學家到處考據意義就在於此。
古代議定謚號時,首先側重於帝王個人的優點和長處。如果皇帝政治能力一般,但是難得有一片仁愛之心,就側重他的仁慈,略去他能力上的平庸,給個「仁」字;如果皇帝為了開邊拓土征戰不休,但是對老百姓卻比較寡恩,那就凸顯他的武功,而略去他在治民德政上的缺失,給個「武」字。如果皇帝各方面都確實乏善可陳,那就選的他的性格裡面最突出的特點,例如天天看歌舞表演的那種,就讚美為「溫柔好樂」,謚為「康」。而有的帝王在臣民看來已經英明神武到天下無敵,那就給個「聖」字或者「文」字。
雖然說為尊者諱,但也有給皇帝謚一個惡字的例子:譬如說,如果皇帝確實是個暴君,作惡多端(或者下一個朝代為了彰顯自己的合法性,故意醜化、詆毀上一個王朝的末代皇帝),那就給他個不好聽的字,如「厲」,「煬」、「昏」、「隱」之類的。因為要麼他作惡多端天下皆知,諱無可諱;要麼就是出於政治宣傳,剛好皇帝又有把柄被後世王朝捏在手中,否則後世子孫絕不輕易給上一代皇帝加這種謚號,否則就是違背春秋大義,就是不忠不孝!
但問題是,還有一種奇葩皇帝:
把國家大事做得一塌糊塗,找不到他哪一方面的政績有什麼特別建樹,也看不出他有什麼雄才大略。但是你說他壞吧,他又沒有突出的為非作歹,甚至一開始還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可是做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一輩子折騰個沒完,最後幾乎是白費功夫。說他壞吧又狠不下心,說他好吧又沒那麼厚的臉皮,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謚法中最有語言藝術感和政治智慧的字就來了,就是這個「神」字!謚法說:「聖不可知曰神」。
表面意思是說:皇帝的這輩子太神聖啦!簡直神龍見首不見尾,神得雲里霧裡,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知識淺陋,心眼少,根本看不懂他在幹嘛,都不知道怎麼評價他才好,「聖神睿哲,我不敢知」。神!嘖嘖!真他媽的神!
潛台詞就這麼簡單。議謚的後世君臣這樣做,既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底線把黑說成白,也不至於落下個誹謗君父的嫌疑。
歷史上最有名的兩位神宗:宋神宗 趙頊,明神宗 朱翊鈞,大伙兒可以去百度一下這兩位大神。
這是百度貼高人「阿列克謝拜亞爾」的文章,在下截取神宗的段落,請大家欣賞。
神宗,這是個人數很少。但是講究很多的廟號。
謚法云:民無能名,曰神。《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惟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意思就是堯為君之德太偉大了,如山一般,如天一般,老百姓都不知道怎麼誇他好了。
這是周公定謚第一句,位更在「聖」之上,是最高級的讚美(因為把被讚美者和堯並列了嘛)。但是可惜,本文所討論的是廟號。不同於叫「聖祖」和「聖宗」的那兩個帝中之帝,叫神宗的……實在是拿不出手啊。
第一個神宗自然是宋神宗趙頊,後世的人們一提到他總離不開「變法」二字。就結果而言嘛,算不上失敗,但也沒怎麼成功。雖說國庫較英宗時期充裕不少,但是畢竟打西夏慘敗,反對黨一直有如GJZY一般嗡嗡嗡,身後事也不太平。
神宗改革是北宋最難講的一段歷史,無數人站在無數立場上做出無數解讀,而且各有各的道理,還不能簡單的以「對」或「錯」區分。但是不管怎麼說,神宗功績未成,這是肯定的。
西夏也有個神宗,巧的是他的名字里也有個「頊」字,叫李遵頊。這個西夏的皇帝不簡單,他做到過中原所有皇帝都沒做到過的一件事——他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西夏癸亥科科舉的狀元!不過這個狀元皇帝的為政嘛……皇建二年(1211),他發動政變,廢了西夏襄宗李安全,自立為帝。正巧趕上成吉思汗南下攻金,身為女真人百年忠犬的西夏怎麼可能袖手旁觀呢~當然要派兵忠心護主!……然後,就毫無疑問的被創業時期的蒙古精銳瘋狂毆打了。
當然了這不可怕,當時全世界都阻止不了蒙古人嘛這不是你的錯——可是被毆打之後李遵頊的心靈迅速的變態了,他馬上向蒙古人請降,以一套難度係數八點二的優美動作迅速地在成吉思汗腳邊完成了繳械屈膝下跪抱頭仰望的一系列動作,其速度堪比帶路黨見王師,誰來勸都沒用。
不過成吉思汗何許人也,李遵頊這點小動作當然矇騙不了他,他下令李遵頊必須下台。於是狀元皇帝又完成了一項紀錄——他成了西夏歷史上唯一一位太上皇。當然,我相信這不是他的本意,呵呵呵。
至於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這個人的生平大家肯定也熟,我就不說了(明明是你自己懶喂),好吧好吧,真相是萬曆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在這期間發生的事情太多:張居正,親政,不上朝,三大征,爭國本,黨爭,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萌芽,薩爾滸。我都找不到重點啊。
這些事情有好有壞,造成的後果也是錯綜複雜。說來奇怪,當我想要找一個人類比他的時候,腦海里第一時間出現的,不是哪位皇帝,甚至不是中國人,而是蘇聯倒數第二任領導:勃X日X夫(打全名貌似會被和諧)。在這二者的統治時代,他們的國家同樣到達了鼎盛時期,國力強盛;他們的軍隊同樣出國去當國際警察,結果被幫助的國家不領情,大大虧了一筆;他們的邊境同樣持續失血中,最後因為邊患動搖了國本;他們的統治體系內同樣官僚僵化,隱患重重;最後,甚至他們的接班人團體,都是同樣的那啥。
萬曆朝四十八年,變幻莫測,詭異萬分,有人說是萬曆中興,也有人說是萬曆中衰,更有人以各種玄幻小說的思路來探尋萬曆王朝到底有什麼秘密。但是我更喜歡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找什麼萬曆朝的秘密,哪有那麼多秘密,丫就是累了,不想玩了。
好吧,不想玩了。
試著概括一下:如果宋神宗的「神」裡面還包含了那麼一絲群臣對神宗的敬佩,夏神宗和明神宗就是純粹反諷了。因為「神」是最高級的讚美,後面的皇帝已經沒法超越了;換句話說,這個王朝到這個皇帝為止,也就到頂了。再換句話說……這個王朝再也無法進步,馬上就要墜入深淵了。再準確點,就是「三代以內,一定完蛋」。
不信?看看他們的後代們:
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欽宗。北宋亡。
夏神宗——夏獻宗——夏末帝。西夏亡。
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毅宗)。明亡。
勃某——地圖頭戈某——敗家子葉某。蘇亡(大霧)
若論神宗,歷史上有幾位,但從配圖上看,就是宋神宗,神宗就是他駕崩後的廟號。是根據帝王生前的作為,由新君眾大臣商議上奉的。和謚號類同的是,也分上、中、下。上如仁、高、明等,下如哀、殤、煬。神屬於中偏上。
推薦閱讀:
※元朝宮殿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帝王們總喜歡追溯祖先?
※都說向日葵是明代才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那為什麼明代以前的古詩文里會出現向日葵呢?
※古代攻城時,第一批登城牆的士兵明知必死,為何仍然要衝?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中,康熙為何不拿下貝加爾湖的廣大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