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斯大林格勒戰役希特勒不讓保盧斯死守,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


曼施坦因營救第六集團軍的行動——代號「暴雪」,最初的設想是在蘇軍包圍圈上打開一個缺口,造就一條能夠輸送補給和增援的渠道,目的是為了讓第六集團軍能夠繼續守衛斯大林格勒這個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據點,「以便為1943年的新攻勢做好準備」。當然這是希特勒在司令部里好高騖遠,一廂情願的計劃,曼施坦因深知第六集團軍肯定熬不過這個冬天,於是秘密命令他的參謀人員制定第二套作戰計劃,即一旦打通這個渠道,第六集團軍必須向西南方向突圍,併入頓河集團軍群,然後同時面陳希特勒,說服他採納這個替代性方案「霹靂行動」。

根據計算,一個集團軍需要維持日常生存與作戰需要,每天至少需要空運三百噸物資,但是在整個冬季圍困期間,德國空軍充其量只有一天達到這個目標。根據第六集團軍裝甲兵參謀馮.梅林津的回憶錄,進入1942年12月,第六集團軍每個士兵每天只能領到五十克的口糧,聖誕節那一天,德軍被迫一次性殺掉了4000匹戰馬,由於缺乏燃料,第六集團軍所有的坦克都必須緊貼前沿步兵陣地布置,以至於俄軍突破第一道戰線後,根本無力做出有效的反擊來堵住缺口。

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此時既要完成援救斯大林格勒的任務,還要頂住周圍其他蘇軍的壓力,其實兵力非常單薄。能投入戰鬥的不過是霍特第四裝甲集團軍和第57裝甲軍,後者的可動戰車只有30輛,後來補充了從法國趕來的第六裝甲師,包括160輛裝備長身管75毫米坦克炮的IV型坦克以及40輛突擊炮


12月12日,攻勢正式開始,霍特第四裝甲集團軍面對正面瓦杜丁的蘇軍展開了攻勢,力圖從科捷里尼克沃突破至阿克塞河,蘇軍則急調第四機械化軍和第13坦克軍前來增援,數日後強大得第二近衛集團軍也加入戰鬥,而德軍這邊,已經耽誤幾天寶貴的時間,原本用於正面突擊的主力,裝備了強大虎式重型坦克的第17裝甲師居然被希特勒抽調前往義大利,在曼施坦因的強烈抗議下,在攻勢開始後四天,才回到了頓河集團軍群的戰鬥序列中。

在斯大林格勒,遠方的炮聲讓第六集團軍的士兵歡欣鼓舞,如同」東正教徒聽到了復活節的鐘聲」,戰鬥開始後第二天,德軍就突入了上庫姆斯基,迫近梅什科瓦河沿岸,距離第六集團軍包圍圈不到40公里。然而蘇軍的兵力優勢這時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頓河集團軍群為了此次攻勢,左翼異常空虛,斯大林命令蘇軍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發動「小土星」攻勢,迅速粉碎了擔任側翼防守的義大利部隊,直插頓河集團軍群的後方,迫使曼施坦因不得不做出一個痛苦的抉擇,命令突破的主力第六裝甲師改向西北前進。

第六集團軍的命運最終在12月19日被決定,曼施坦因一邊向統帥部拍發急電,要求同意他的「霹靂行動」,一方面派遣自己的情報官飛入包圍圈,要求保盧斯將軍做好突圍的準備。然而第六集團軍所剩的70量坦克,平均只有行駛20公里的燃料,無法在冰天雪地寒冷的草原上完成40公里的跋涉。

只能說,如果希特勒在十一月初,蘇軍包圍圈剛形成,立足不穩之時就命令第六集團軍火速從斯大林格勒撤出,那麼這一切都不會發生,第六集團軍最後幾個月的鬥爭,對於德軍唯一的價值在於它牽制了大量的蘇軍兵力,至少三個集團軍,從而分擔了頓河集團軍前線的壓力。


首先,先了解德國第六集團軍,這是支戰鬥力極其強悍的裝甲軍團,兵團中老兵居多,戰鬥經驗豐富,取得過無數勝利的戰績。波蘭、法國、蘇聯三國戰場上均取得過輝煌的勝利。第六集團軍遭蘇軍反擊被圍,如果保盧斯真想突圍,憑藉第六集團軍的僅存的戰鬥力,付出點代價是自己都能跑出包圍圈子的。可是希特勒怕德軍全線撤退引起全面崩潰,所以勒令保盧斯死守陣地,並許諾即使被圍也能短時間內救援其出來。保盧斯嚴格遵守了希特勒的命令,下令士兵們死守。可是蘇聯的嚴寒再一點點的侵蝕著這支英雄部隊,空投的補給是杯水車薪,直到把德軍凍死凍僵。曼斯坦因知道局勢不妙,組織了幾個坦克師向蘇軍陣地發動反擊,前鋒離保盧斯僅十數公里遠,並且電吿保盧斯,立即派部隊伸出手來,雙方共同打開逃生通道,將第六集團軍接應出蘇軍重圍。保盧斯也知道情況不妙,死守下去會出問題的。可是希特勒的命令對他而言力重千鈞,如果他違反希特勒的命令,與曼施坦因匯合放棄陣地,他的軍事生涯就會很快結束,被希特勒解職是最輕的處罰,被逮捕上軍事法庭判決槍斃都有可能。保盧斯思慮再三,拒絕了曼施坦因最後的救援。由於保盧斯沒有對向進攻蘇軍,曼施坦因的反擊很快被調整後的蘇軍阻擋住了,再也無法靠近第六集團軍一步。這也是第六集團軍最後的逃生機會破滅了。德軍主力與第六集團軍的距離是愈來愈遠,再也無法救援它。第六集團軍也在嚴寒中傷亡殆盡。最後被蘇軍俘虜人數約八萬人,有將近60%的部隊戰死或凍死。所以,要跑第六集團軍肯定能跑出來,即使曼施坦因不救援都沒問題。關鍵是保盧斯機械的執行著希特勒的命令,將第六集團軍葬送了。這也是德軍對蘇作戰中最大的重創,第六集團軍里的優秀士兵在後組建的德軍中擔任個班長、排長是絕沒有問題的。可惜了!


如果希特勒不命令全軍死守,或者保盧斯統帥違抗軍令,能夠撤退和打防禦性(防守)反擊,保盧斯早就撤出斯大林格勒地區和曼斯坦因會合突圍成功了。

轉回來其實又說,由整個德軍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格局來分析,德軍戰敗的確也是在情理之中,第一:國家國土面窄而且是資源奇缺,日耳曼民族國土也就三十八萬多平方公里,比整個四川省還要小十萬平方公里,只有四個浙江省大的面積,後備力量也不足,打持久戰非敗不可,如果當時聯盟英法美,早就滅國毛子了,再一原因是:巴巴羅薩計劃太提前了,而且是沒有充分準備好糧草先行的計劃。但是如果推遲幾年實施,則還有些希望,不過也必須要聯合美法英才能最終把毛子打殘。奇蹟的也是蘇聯七十年來最冷的一個寒冬挽救了毛子,如果不是因為百年來最冷的寒冬致使德軍的全機械化部隊汽油凝固、後勤補給固難,斯大林格勒就已經破城了,那麼在以後的戰爭就會全盤變化,蘇聯還只有向烏拉爾山脈或者是人跡罕見的西柏利亞撤退,今後的戰爭狀況那麼還真是不好分析。

但是,在阿登反擊戰我是真正由衷的敬佩德國黨衛軍二師和德國國防軍總兵力共二十二萬軍隊挑戰聯軍近八十萬兵力,而且開戰初期俘虜了美軍三個全建制的團,打到最後聯軍傷亡比德軍還大,死傷11萬,而德軍才八萬多的傷亡。德軍的第一精銳部隊、黨衛軍二師,黨衛軍三師,黨衛軍十師,黨衛軍十二師甚至是比國防軍單兵戰術和戰鬥力還要強大不少。甚至很多蘇聯士兵和聯軍士兵一聽到要和黨衛軍二師交戰,是嚇得寧願逃跑,雖然說阿登戰役最終以德軍失敗告終,但是不難看出,德軍上至統帥,下至士兵:在強大的單兵戰鬥力和旺盛的團隊凝聚力上,是整個世界軍林應該學習的凱模榜樣,同樣:斯大林格勒戰役、阿登戰役的雙方戰鬥模式,也被搬印在精典的世界十大戰役的標準教科書資料上。

所以.天象也就順應了世界潮流和造就了如今的東西方世界格局。一切都是註定的,也就沒有那麼多如果了,呵呵!


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行動是有著極大的風險的,因為執行該任務的中央集團軍群主要負責維持勒熱夫地區的戰線和後勤保障,因此,要解救一百多公里外的第六集團軍,必須速戰速決,這是冒著崩盤的風險執行的營救行動。

很多軍事學家總結這次行動,結論都是,曼施坦因做的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理論上說第六集團軍根本不可能救出來。

在行動開始前,曼施坦因的副手發電報給保留斯,讓他們向外突圍,但是一向沒有主見的保留斯卻推諉說要請示元首。保留斯還說,第六集團軍的坦克不少都不能動了,我把能動的坦克加滿油,最多能前進六十公里,你要在斯大林格勒以西六十公里那接我。據說曼施坦因差點沒讓保留斯氣死。

整個冬季風暴行動過程我就不說了,大家也知道。那麼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第六集團軍突圍會怎樣?

如果第六集團軍突圍,我是蘇軍指揮官的話,我會立即讓六十二和六十四集團軍從背後襲擊第六集團軍。然後,我會考慮是順便幹掉曼施坦因還是吃了身處高加索的克萊斯勒的第一裝甲集團軍。整個戰場會有一定的變化的。

那樣的話,也許保留斯能撿條命回去,但是第六集團軍那些天天忍飢挨餓的士兵估計都會被殲滅。也許俘虜不了九萬多人,不過對蘇聯來說也都差不多,不過是少了點勞動力。這九萬多人里,後來活著回德國的只有五千多人,被俘的二十三個將軍里只有一個人或者回去了。


發揮哈想像了:希特勒如果同意保盧斯撤退,也未必跑的了,這時候的德軍是饑寒交迫,燃料匱乏,寒冬時節把坦克汽車凍的能不能打響發動機都是個問題。德軍的交通線上有個致命的咽喉地方:第聶伯河上的鐵路橋,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大部分兵員裝備物資都是從這裡經過的。蘇軍太想獲得一場大勝利了,在圍殲保盧斯和阻擊曼施泰因增援的時候居然忽略了這個關鍵點,沒有出動空軍把橋給炸了。如果保盧斯的部隊撤退,蘇軍尾隨追擊而來,德軍短時間內是無法全部通過鐵路橋的,在沒有堅固陣地防守的情況下很有可能被蘇軍聚殲在第聶伯河東岸。況且蘇軍這時候在河邊作戰應該會反應過來認識到鐵路橋能決定德軍生死的重要性把橋炸了,曼施泰因恐怕也回天無力,自己能不能脫身都是個問題了。德軍從斯大林格勒慘敗到庫爾茨克大會戰爆發前的這段時間裡,曼施泰因可謂是璀璨奪目,因力量不足無法救出保盧斯,卻在且戰且退的一系列作戰里重挫了蘇軍,導致蘇軍的大反攻的速度嚴重遲滯,曼施泰因算是為納粹德國延長了半年左右的壽命


斯大林格勒是偉大德軍的滑鐵盧,救不救、撤不撤都無法挽回德軍東線失利和戰敗的事實了。沒有考慮冬季的來臨,雖然希特勒元首認為冬季來臨之前可以拿下整個蘇聯。但是沒有考慮攻佔不下來,冬季來臨所需的防寒物資等一系列措施。這種閃電突襲作戰不能猶豫不決。假如與西線英法聯軍達成共識,全部兵力投入東線戰場,蘇軍必敗。兩線作戰,兵力不足等問題不是一場戰役的勝利可以挽回的。蘇聯大後方源源不斷的武器裝備以及人員物資運往前線,蘇軍已經緩過勁來。德軍敗局一定。戰略上的致命失誤不是幾場戰役勝利可以挽回的。假如德國全力支持中國蔣介石政府,大力扶持,讓中國發展15年。然後結成同盟。法西斯必勝。畢竟中國可以動員幾千萬名士兵作戰,中日合兵進軍蘇聯,合兵進軍印支那完成東線南 線會師。世界格局會改變。


我瞎說幾句。就算第六集團軍能突圍出來,能活著的有50%算很好了。況且被圍近30萬人,實際德軍應該在22萬人左右,被圍時這22萬人中,作戰兵力並不高(除6~7個師戰鬥力還超50%外),多數師實際戰鬥兵力都只有20%~40%左右,到12月底戰鬥力更是要低很多。給第六集團軍解圍,從當時的情況看戰術和戰略意義已經不高了,只能算是盡道義上的責任了。就算希特勒命令第六集團突圍,暫時第六集團軍還是不能馬上離開,需要堅守斯大林格勒地區的陣地,直到高加索地區德軍形成機動為止。因為一撤,蘇軍將馬上解放圍困第六集團軍所用的7個集團軍兵力,按當時德軍的兵力情況將是難以抵擋的,情況發展很可能不可收拾。因為高加索地區A集團軍群的撤退命令是12月底才下達的,所屬兵力難以短時間趕上幫助第六集團軍突圍並維持一個對外的正面。


首先明確一點,正是因為希特勒在面臨蘇軍反攻時,第一時間電令保盧斯死守斯大林格勒,才導致第六集團軍被圍困。如果沒有死守的命令,保盧斯邊打邊撤,一個星期左右也就撤出斯大林格勒地區了。根本不需要曼斯坦因再去解救他們。

其次,希特勒像前一年一樣面對蘇軍反攻下達死守命令是有原因的。正是因為希特勒下達了死守不退的命令,才避免了1941年冬季東線戰場的崩盤。不然,德軍會因為這二戰開戰以來的第一次巨大的挫折,導致軍心渙散,會被蘇聯人一波反推直接帶走的。客觀的說,希特勒在1941年的死守命令極大的提高了德軍的凝聚力,為將來東線的殘酷膠著定下了基調。

然而,到了1942年,雙方力量和氣勢的對比已經不再有利於德軍。死守不退的命令已經不再合適,正確的辦法應當是實行彈性防禦,以空間換時間。爭取機會,打出反擊來,吃掉蘇軍尚未蛻變的軍事力量。這樣才能讓戰局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畢竟此時的蘇軍還略顯稚嫩,即便是承受了斯大林格勒之殤,曼斯坦因依然能夠在哈爾科夫回手一耳光把朱可夫扇到吐血。無法想像,如果第六集團軍還在,曼帥能做到什麼事情。


那場戰役已經過去70多年了,現在來談如果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就算把第六集團軍那二十萬沒有重裝備的殘兵敗將救出來,對德國最後的戰敗也沒有任何影響。如果非要假設的話,不如從元首剛上台的時候就開始假設,也許就會有另一種結果了!


解救出來又如何呢,再給希特勒100萬士兵就能拿下蘇聯嗎?大勢所趨,兵敗如山倒了。比如諾曼底登陸之後的第三天,再給希特勒1000萬身強力壯的士兵他就能打贏英美蘇嗎?恐怕以德國當時的經濟能力,工業水平裝備1000萬士兵都不可能了


推薦閱讀:

希特勒對黑人是什麼態度?
希特勒如果不自杀会被处死吗?

TAG:希特勒 | 軍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