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李白的詩中為什麼很少提起彼此?


杜甫和李白是很要好的朋友,都非常了解彼此,少了吹捧和忌妒只有真心相關,他們很少提起彼此,但有詩互相寄贈。杜甫的詩中充滿了對李白的崇敬,而且對李詩風格評價甚恰。如《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日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李白大杜甫11歲,他們常以詩相贈.他們的友誼純凈如水!《杜甫詩集》可以見到10來首,如:《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但李白寫給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見到三首即《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見兩個偉人曾經的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鍾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麼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再也沒有見面。多情的杜甫在這以後一直處於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寫出了刻骨銘心的詩句;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遊廣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這裡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並不以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單方面的美好承擔。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李白也無所求。

天寶十五載,李白參加了永王起兵與肅宗爭奪皇位的行動,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視。此時的李白是孤獨而落魄的,但是,卻有一個人,對李白的認識和崇敬並沒有隨著朝中的輿論而改變。他寫詩為李白抱不平、為其剖白辯護。他說「處士禰衡後,諸生原憲貧。稻梁求未足,薏苡謗何頻!」意思是李白之下廬山從永王,乃是為生活所迫要討碗飯吃,並非有什麼野心;「蘇武元還漢,黃公豈事秦?」,說的是如蘇武欲歸漢,夏黃公不事秦始皇一樣,李白追隨永王也並非是其心甘情願的,乃至於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在眾人對李白避之不及的情況下,此人卻句句為李白開脫,真可謂用心良苦啊。而這位與李白患難見真情的詩人,就是杜甫!

杜甫對李白的信任,是他對李白的崇敬之情根深蒂固的體現。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偶像情結".而如若要追溯這份情感,那要從李杜相識時說起了。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識於洛陽。當時,李白四十四歲,因不為權貴所容而被唐明皇賜金放還,而小他十一歲的杜甫則在十年前考進士不第後,就一直遊歷四方,正好這個時候游到了東都洛陽。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宿命」的相遇吧。

聞一多先生認為李杜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刻,或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相比,並把這次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的相碰」。那麼李白和杜甫二人,誰是「太陽」?誰是「月亮」呢?從創作風格來看,李白是太陽,熱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內斂深沉。從當時的影響力來看,李白依舊是「太陽」,詩名遠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時雖已丟掉了御用詩人的寶座,卻仍然是欽定的桂冠詩人 ,「天下無人不識君」。杜甫仍然是「月亮」,詩名未就,光華初露。殊不知,這時的「月亮」,他日卻放射出和太陽一樣耀眼的光芒。不過從兩人當時的地位可推想出,李白的聲名與才氣使得杜甫對他的仰慕如長江流水,奔涌而出。杜甫能與這位著名大詩人相遇相交,其受寵若驚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這一段友情,為他日後寫下二十多首與李白有關的詩歌的埋下伏筆。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D%A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李白杜甫——摯友之交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

這四句話誰說的?是唐代張謂寫的刺世詩。精闢嗎?當然!但是想藉此來解讀李白與杜甫二人之間的關糸就不靈驗了。若以市儈之風,勢利之眼審視李杜之交,便掉進了市儈的泥沼,戴上了勢利的眼鏡。據資料記載,李白長杜甫十歲,倆人會識前後僅有三次,都在兩三年之內。天寶三年(744),李杜在東都洛陽初會相識。時年李白33歲,詩文已名揚天下;杜甫23歲詩文鋒芒初露。二人會識,惺惺相惜,大有相見恨晚之憾,遂結為知己,互贈詩作。之後兩次分別在梁宋、東魯會面,並攜手同游,把酒論詩中結成深交。

李白入仕途是賀知章舉薦。「明皇召見金鑾(白)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天寶五年(746),李白因觸犯權貴而被罷官,前往江東一帶漫遊。天寶十五年(756),玄宗之子李享、李璘為爭奪皇位,李璘失敗被殺,李白也因之獲罪,被流放夜郎(貴州梓桐)。

縱觀杜甫一生仕途也是坎坷曲折,亂世求生。做過兵曹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並無高官厚祿可言。特別是晚年十餘年間漂泊不定,食宿堪憂,最終客死耒陽。

回過頭來再看李杜二人僅有的三次會識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言志,歌詠懷。讀下面的詩,便可洞悉他們之間的深情厚誼。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

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

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

無使蛟龍得!——杜甫《夢李白》其一

李白被流放夜郎的第二年,杜甫遠在北方,聞聽李白被流放,憂思成夢,遂作此詩。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死別令人哀痛,痛苦終會消失。而生離的悲傷,使人長久挂念。」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你知道我在把你思念,才來到夢中與我相見。」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夢醒時月光灑滿屋樑,朦朧中彷彿看到你的容顏。這些發自肺腑的心聲,能說他們沒有深厚的友情?

再看李白是怎樣思念杜甫的。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

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李白遭貶離開長安東遊,杜甫陪同前往。此詩寫於他們在石門(山東曲阜)之際。臨別李白置酒相送,期望有再會之時。(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又看杜甫在《天末懷李白》詩中是如何挂念的。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李白因永王李璘事受牽連,流放夜郎,走到巫山遇赦還至湖南。杜甫正客居秦州(甘肅天水),並不知道李白遇赦之事,於是賦詩懷念李白。詩的前四句充分地看出對李白的關心和憂慮。詩的末兩句意思是:你與屈原有共冤共語之處,真的應該寫一首詩,再將它投祭於汨羅河中!

李杜二人在各自的詩作中彼此提及對方的,杜甫多於李白。杜詩中有十餘首都明確地表示惦記、憂慮好友李白。李白提及對方的尚有數首。多與少絲毫不影響李杜二人的摯友之交,相互之敬。朋友真誠是互相銘記在心而不是張揚在口。縱觀李杜二人結交之誠,慨嘆今日交友之功利為上實乃慚愧也。草成一首作結。

同學會,戰友會,奔著虛榮相聚會。

市儈勢利眼睜睜,你求我需競污穢。

風清氣正待時日,回歸正道萬萬歲。


他們兩人關係挺好的,彼此也互贈詩的。下面詩各自詩作:

李白贈杜甫的詩

沙丘城下寄杜甫

作者: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今存李白為杜甫寫的詩可信者及存疑者共四首,另外三首是:

戲贈杜甫(存疑)

飲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存疑)

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飈吹。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杜甫贈李白詩】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贈李白

  二年客東都,

  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腥膻,

  蔬食常不抱。

  豈無青精飯,

  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葯資,

  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

  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游,

  方期拾瑤草。


杜甫詩提到李白處不少,最有名的當數「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熟讀杜詩的人自會知道。李白詩幾乎沒提到過杜甫,可能基於以下原因。在杜還未出名前,李已經是享譽天下的詩人,李接觸的多為上層社會,杜的生活層次與李相差甚遠。按杜自己的話說是「殘杯與冷炙,處處潛悲心」,在李的眼裡,杜不過是一文學青年,排不上號,如果兩人相逢,杜不主動招呼提醒,李根本不知道。杜是死後,所寫詩才廣為流傳,為天下知。似此,李詩中無杜的名就很正常了。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男和四大丑男是誰?
上聯:一夜春風綠兩岸,下聯怎麼對?
廣東的簡稱為什麼是「粵」而不是「越」?
上聯:上百歲山,喝百歲山泉,人人百歲。下聯怎麼對?
為何《白夜追兇》里的老虎燉熟後在盤子里是個圈狀?

TAG:李白 | 文化 |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