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李自成沒有抄吳三桂的家,而是與吳三桂合作,能將清軍擋在關外嗎?





如果當年李自成沒有抄吳三桂的家,而是與吳三桂合作,能將清軍擋在關外嗎?

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能,也希望能。

吳三桂部是赫赫有名的關寧鐵騎,百戰邊兵;李自成號稱百萬雄兵,滅明猶如摧枯拉朽,戰鬥力爆棚,兩相結合,必定所向無敵。

而且,山海雄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清軍來了,能討得到便宜嗎?

但結合當時形勢,經過客觀分析,我給出的答案非常殘酷:即使李自成和吳三桂親密合作,還是不能能把清軍擋在關外。

給出這樣的答案,必定有人會跟我急,甚至會懷疑我的民族成分,認為我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居心。

所以,我必須先交待,我是貨真價實的漢族人,痛心大明江山的傾覆,憎惡殺人如麻的侵略者,詛咒曾給中華民族釀就無數屠殺慘案的強盜。

但是,面對歷史,我們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象近年來鋪天蓋地地湧現的抗日神劇那樣,意淫敵人,安慰自己,在妄想的虛無勝利中享受快感。

在沒有細析前面那個殘酷、同時又讓人無比沮喪的答案是怎麼得來之前,先讓我們冷靜地來看待清軍的組成。

入關前清軍士兵是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他們以漁獵為生,擒熊縛虎,個個體魄強健、弓馬嫻熟。

努爾哈赤結合了漁獵生涯中的特點,以血緣親族為紐帶發展成各種基層戰術單位,構建起八旗軍事組織,指揮起來如臂使手,如手使指,效率極高。

有人說,明末清初的八旗軍是同期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陸軍。

此言非虛。

縱觀萬曆年間以降,明清雙方交戰所有結果,清方都是以寡克眾、以少勝多,而且,越在野戰中,戰果越輝煌。

1618年四月,建立了後金的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伐明,一個時辰不到,就陷撫順,迫降明游擊李永芳,掠人畜三十萬。緊接著的清河之戰,屠殺明守軍萬餘。

1619年三月,薩爾滸大戰打響,明軍號稱四十萬,分兵四路,努爾哈赤兵八萬,只有一路,但「隨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把三路明軍打得全軍覆沒,剩下一路望風逃遁。

其後,努爾哈赤取東北重鎮開原、取鐵嶺衛、取瀋陽、取遼陽,無不是攻必克、戰必勝,予取予求。

明軍方面所呈現出來最強硬的對抗,是由川中秦良玉訓成的石柱白桿兵和江浙戚家軍組成的援遼大軍在渾河南岸打出的一仗,但也逃脫不了全殲的命運。

明軍也因此人心喪失,軍心潰亂,遼河以東大小七十餘城隨即聞風降服。

戰場轉移到遼西,努爾哈赤血洗明軍哨所西平堡,再在沙嶺殲滅了入援西平堡的明軍三萬餘人,然後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廣寧城(遼寧北鎮)。

努爾哈赤僅有一次未能得志的是寧遠之戰。

該戰,守城的袁崇煥沒有貿然出城與悍猛的來敵搏戰,而是「憑堅城,用大炮」,死死守住了城池不失。

儘管戰後袁崇煥的捷報僅僅是:「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

清方也承認此戰明軍「傷我游擊二人、備御官二人,兵五百人。」

但明廷為了振作士氣,把此戰定性為寧遠大捷。

這是明清交戰以來,明軍的第一次「勝績」。

努爾哈赤從寧遠撤離,盡擄右屯儲糧三十萬石,戮盡覺華島上三萬餘軍民,再將河東堡、筆架山、龍宮寺、覺華島的糧食付之一炬。

八個月後,努爾哈赤病逝。

繼位的皇太極比努爾哈赤更可怕。

改年,皇太極合圍錦州,實施「圍城打援」,盡克來援明軍。

所幸,東江鎮明將毛文龍從背後襲擊皇太極後方的昌城、遼陽,皇太極匆匆退兵。

因為錦州沒有丟失,明方同樣把這次戰鬥定性為「寧錦大捷」。

以上兩次「大捷」,都是注了水的「大捷」,卻是明清雙方交戰中,明方僅有的兩次不敗。

其後,皇太極、阿濟格、多爾袞、豪格、阿巴泰等人輪番帶兵取道內蒙古,殺入關內,策動多次大規模的奔襲戰,每次都所向無敵,飽掠人畜貨財揚長而去。

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也正利益於皇太極的侵擾不斷坐大。

皇太極軍事生涯中的最大勝利發生在松錦大戰。

1640年,皇太極故伎重施,再圍錦州,第二次祭起「圍城打援」戰術,要在野戰中把來援明軍消滅殆盡。

明軍龜縮在城池裡面死抗還很有一套,對野戰,根本不是清軍的對手。

可惜,很多人都看不到這點,或者看到了,卻不肯承認。

結果,松山大戰,皇太極盡殲來援十三萬明軍,俘獲明統帥洪承疇,破松山城,迫降錦州城。

1643年十月,清軍攻下孤城寧遠,吳三桂退守山海關。

山海關也從這時候起,成為了清軍進取北京的唯一障礙。

不過,清軍尚未動手,李自成已於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陷了北京城,迫死了崇禎皇帝。

數百年來,人們爭論的焦點出現了:如果這個時候的李自成成功招撫了擁重兵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是否能阻止清軍入關呢?

在當時,最有答題權的人是洪承疇。

松山大戰中,吳三桂是洪承疇的手下總兵,吳三桂有幾斤幾兩,洪承疇再清楚不過。

另外,洪承疇任遼事前,曾反覆輾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是起義軍的剋星。

洪承疇認為,李自成軍不過是一群得勢輒聚、失勢輒散的烏合之眾,其能攻克北京、滅亡明朝,其實是撿了一個漏。

所以,當多爾袞向洪承疇諮詢入關事宜,洪承疇是預設李自成會與吳三桂合作的,但他覺得,即使吳、李合作,清軍還是穩操勝券。

而且,洪承疇並不打算從山海關進入,而是西經薊州、密雲,直撲北京。

試想想,李自成若真招撫吳三桂成功了,一定會讓吳三桂繼續鎮守在山海關,自己則歡歡喜喜地在北京登基稱帝,繼續腐敗。那麼當清軍從山海關西面神不知、鬼不覺地破長城而入,毫無防備的李自成一定會死得很慘,死得很快。

當然,歷史的真實是:李自成招撫吳三桂不成功,吳三桂倒向了多爾袞的懷抱。

多爾袞也因此改變了主意,改道向山海關進發,一舉擊潰了李自成的大順軍。

李自成雖然吃了敗仗,但他且走且戰,還是順利逃回了西安,延緩了滅亡時間。

入關後的清軍戰鬥力依然強勁,電擊西安,追逐得李自成奔命於江湖,最後命喪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滅亡了大順政權。

縱觀上述過程,吳三桂、李自成,或者吳三桂和李自成聯合,都不足以抵擋清軍入關。

但話說回來,明清對抗,也不能因為清方兵力強勁就悲觀無限地宣揚「失敗論」、「亡國論」。

明清對比,清方地狹人稀,如果明方在熊廷弼、王在晉任遼事的時代能按照此兩人的戰略設想,收縮關外戰線,以空間贏取時間,度過小冰河時代帶來的旱災,挺過危機,最後的勝利應該在明不在清。

其實,類似的情況,東漢和大唐都遇到過。

東漢初期,匈奴屢屢犯邊,咄咄逼人。

白手起家、以三尺劍取天下的光武帝審時度勢,生生咽下一口惡氣,將邊民內遷,一再忍讓,隱晦韜光,與民生息,養精蓄銳。終於,利劍在明帝、和帝兩朝出鞘,連挫匈奴。和帝朝的大將軍竇憲甚至收到了燕然勒石的蓋世大功,降南匈奴、滅北匈奴,威勢赫赫,光耀千古!

大唐初開,太宗李世民坐殿,東突厥人叩關入塞,兵鋒銳利,勢如破竹,一下子殺到了長安渭水橋邊。

可以說,被人欺負已經到了家了。

唐太宗打碎牙齒和血吞,甘冒奇恥大辱,接受了城下之盟。

緩過氣來的大唐厲兵秣馬,很快就以武力贏回了尊嚴,把東突厥人打得七零八落、不知所蹤。

唐太宗觸底反彈,笑到了最後。

再回到明清交戰的話題,退一萬步說,就算清軍已經入關,順治帝已經定鼎北京,苦果當時的南明政府沒有過多內耗,已經群龍無首的大順軍余部、大西軍余部能辨清形勢,認識到清軍才是彼此共同的大敵,一起合力驅逐,天下也不見得是清朝的。

畢竟,滿族人的人數不足一百萬人!

而且,隨著連年征戰,漢人的作戰力已經提升,滿人的作戰力已經下滑,南明李定國兩蹶名王便是明證。

要知道,李定國衡州擊殺清敬謹親王尼堪所部,可是貨真價實的真八旗。

可惜的是,南明和大順軍余部、大西軍余部各股勢力絞纏在了一起,最終慘遭清軍各個擊破。


我個人認為,即使李自成與吳三桂合作,還是抵擋不了清軍入關的步伐的。

首先我們來看清朝廷與清軍方面。

首先從制度上來說。皇太極的天聰五年(1631年),一如明制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後清之制度不斷演進,發展到1644年其政治體制相當完備了。

從軍事上來說,在這個時候經過多年發展,八旗軍已經是重裝步兵、騎兵、輕騎兵、輕重火器一應俱全。武備系統已經相當完善了。

可能大家有一個誤解,覺得清軍不重視火器。但是事實上。後金政權時期,努爾哈赤就在為他的軍隊謀求火器裝備。在1623年的時候,努爾哈赤就規定,每牛錄遣甲兵百人,以十人為白巴牙喇,攜炮兩門、槍三支;剩餘九十名甲兵攜炮十門、槍二十支。等到1631年的時候製成了第一門紅衣大炮,並且列裝部隊。

在戰鬥力方面,八旗軍在崇禎十四年的松錦之戰中幾乎全殲了明朝十三萬九邊精銳。戰鬥力之強,可見一斑。

而李自成和吳三桂如果聯合起來就是要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比如說李自成佔領西安後是表現呢?

首先,我來說說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的軍隊儘管進行了一些後期建設,軍紀稍好,但是仍然改不了這「流賊」本性。請看《小腆紀年附考》的敘述:「自成初入關,自以為故鄉,所過屯鎮,慰諭父老。未一月,軍士束丁男為奴,突入廬舍,剽掠婦女」。一開始還裝裝樣子,後來乾脆是原形畢露,漫無軍紀。


在進入北京後,自以為坐穩了天下,更是軍紀敗壞,《明季北略》載:「賊兵初入人家,曰借鍋爨。少焉,曰借床眠。頃之,曰借汝妻女姐妹作伴」。入京不久,本性大爆發,就開始奸淫擄掠了。

這兩則史料反應了什麼?首先,就是李自成的軍隊軍事紀律性很差,第二,李自成的這個政權從他入西安,和入北京後的情況看來,他的政權根本不具備任何行政能力,當然他的軍隊也自然不會有穩固的大後方。如果大家對這點有疑問,可以去參考明太祖朱元璋在創業階段是怎麼管軍的和恢復地方生產的。

而吳三桂的關寧軍當時雖然精銳,但是數量不多,而且在武器配備上清軍並不輸於明軍,但是清軍的數量是遠高於關寧軍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即便是李自成和吳三桂聯合起來,也不能阻止清朝入關的步伐了。


李自成就算與吳三桂攜手抗清,一樣守不住山海關,更擋不住清軍入關的步伐。

李自成農民軍所依仗的就是人多勢眾,從部隊士氣、戰鬥力和武器裝備上都比清軍差遠了。農民軍進軍京城,一路上順風順水,並未遭遇多少抵抗。進城後更加驕傲自滿,從紀律到人心都嚴重鬆懈,覺得自己已經奪取天下,後面就是發財享福、衣錦還鄉了。

從之前的歷次戰鬥來看,農民軍經常連明軍的二流部隊都打不過,如果不是明朝統治已經爛透,加上內外交困(需要同時應對關內關外多個戰場),李自成別說推翻明朝了,他的下場未必會強過後來的太平軍。

此外,李自成嚴重忽視政權建設,他後期雖然勢力發展很快,卻屬於「狗熊掰棒子,掰一個扔一個」,所經過地區只留下少量戍守部隊,各級行政體系和地方重建工作都沒有步入正軌,特別是很多投降的明朝軍政官員也都心懷鬼胎。換言之,一旦清軍發起大規模進攻,李自成的後方能否穩固是很難講的。

清軍則不然,入關前後直到統一全國,八旗軍都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鬥志和戰力,軍紀也很嚴,實戰經驗更是早就磨礪得極其豐富。還有一點需要強調——清軍可不是逐水草而居、生產力極端落後的游牧民族,而是已經在關外苦心經營數十載,擁有完備且運轉良好的行政官僚體系的新興政權,而且農業、手工業(能自制精良武器)和商業都相當發達,多爾袞一道命令就能從關外調來上百萬石糧食接濟北京城裡的數十萬軍民。

而且,清軍入關前就很注意採取分化手段,對於明朝投降官員加以收買、重用,並且在入關時打出了「替崇禎帝報仇」的旗號,這也讓許多明朝士大夫對清軍抱有好感,盼著清軍早點入關。

武器裝備方面,清軍的重甲騎兵、紅衣大炮、弓馬嫻熟,不僅讓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都擋不住,而且能夠有效實現攻堅作戰,再牢固的城防也難以抵禦清軍重火器的轟擊。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清軍就算不走山海關,一樣能突破長城防線。道理很簡單,因為清朝早已實現了滿蒙聯盟(聯姻),繞道漠南蒙也可南下進攻華北和中原地區。實際上,早在明朝覆亡前,清軍發起的5次入關劫掠作戰,都是繞開山海關,從其他長城關口進出華北的。


的確不能。

第一,李自成雖然進入北京,看似得了天下,其實不然,自身也是隱患重重,明朝遺勇還散落四方,其他造反軍也各自不服,他連自己的忠心下屬像劉宗敏這樣的都管不住,所以過把癮就死了。李自成在造反十多年裡,一直沒有形成過像樣的策略,只能編一些欺騙農民的兒歌,戰術上要麼是流寇似的游擊襲擾,要麼是蝗蟲一樣吞噬所有,但凡明軍有像熊廷弼,洪承疇那樣的將領領軍,李自成和他的那些同行馬上就表現出摧枯拉朽,之所以要和吳三桂結盟,只不過是眼前趨勢,並非深遠考慮。他能進入北京,局勢佔一半,運氣佔一半。這也說明他為什麼潰敗後很快就消失了。

第二,吳三桂是在明末各種牛人死絕後出頭的怪鳥,這是一個需要有個更牛的人站在後面才能發揮作用的人,就像他後來帶著清兵,在洪承疇指揮下橫掃大江南北,一直封道到平西王。朝代更替時,推上歷史舞台的人除非雄才大略,一般都是笑話人物,吳三桂從來都沒有遠大的目光,這和他和李自成合作時優柔寡斷,最後老了之後又反清復明一樣。這個人的性格是不吃眼前虧的那種人,關寧鐵騎也是被誇大的力量,吳三桂投降後,這支部隊也消失了。

第三,皇太極死後,在滿族人早期還在兄終弟及那種原始生活方式的情況下,多爾袞能在宮斗中勝出,已經表現出不一般的人氣和謀略。在加上范文同和降清的洪承疇輔助,在那之後的戰略戰術上,和中原漢人的玩法已無差別,且大運當頭,士兵勇猛,主動出擊的能力遠大於明軍和李自成的烏合之眾。

結論,假如李自成和吳三桂結盟,會出現以下情況,一,堅守一段時間,被清軍攻克,二,清軍也不用攻,吳李三月內即會內訌,吳三桂贏了降清,李自成贏了流竄,但李自成應該贏不了。三,李自成和吳三桂流竄江南,然後被南明勢力玩死。

大約就是這樣了,不過歷史不能假設,皇太極,多爾袞孝庄皇后和後來的康熙,他們雖然是外族人,但在當時的形勢下,的確比明朝那些政治鬥爭兩百多年的英明的多。南明那些污吏和錢謙益這些名士,在滿清屠刀下都是些渣渣。


李自成殺吳三桂全家是在招降吳三桂未果,在山海關跟吳三桂打了一仗,最後吳三桂要看兵敗才聯合後金打敗李自成,李自成吃了敗仗回到北京,為了泄憤才殺了吳三桂一家34口人,然後稱帝第二天離開北京。

李自成從陝西打到北京,一路上應者雲集,人馬從商洛山的幾千人迅速擴大到十萬之眾。在「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中,各地饑民紛紛依附,一路上開倉放糧,明軍將領除了周遇吉死守武關外,其他的都不戰而降,李自成很快就逼近北京城下。

李自成其實並不想打進北京城當皇帝,在進北京之前曾跟崇禎提出在陝西為王,並要崇禎給軍餉一百萬兩白銀,然後他退守河南,並願意為明朝抵禦後金的進攻。但他不知道的是崇禎此時已經拿不出錢來,於是談判破裂,李自成進北京,崇禎弔死煤山。

我們假設李自成如果招降了吳三桂又會怎麼樣呢?我覺得就算後金忌憚吳三桂,不敢輕舉妄動,但是李自成也會把事情搞砸。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的版圖

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從四月二十七日起放縱兵士四處搶劫,尤其是富戶和前朝官員,動用刑罰逼這些人交出金銀,凡家有萬金者,倒逼兩三萬,稍有不從,就用炮烙之刑。最後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但是我覺得這三千多萬金銀應該不是從宮中搜出,不然崇禎不會連派人送信的銀子都拿不出來,這些金銀應該是從官員富戶百姓家中搜來的。

由此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心思並不是想經營北京,而是想搶個乾淨回西安享受,做個陝西王,他並不在意後金是不是會入關。所以就算李自成和吳三桂聯手了,兩個人的想法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吳三桂也許也會想著乘機坐大,入主北京。

正因為他們兩個的需求不一樣,所以不可能做到勁往一處使,李自成只是想搞到錢儘快回陝西做草頭王,必然會讓吳三桂在關鍵時候找不到可靠的盟友,清軍還是會入關。


如果當年李自成沒有抄吳三桂的家,同時把陳園園送回吳三桂,這樣做有可能吳三桂不降清,但是要說能不能把打退清軍?我認為短時間內有可能,但數年之後清軍還會入關,也就是說當時無論吳三桂怎麼做都改變不了歷史的走向。

後世很多人都為李自成惋惜,因為李自成幾乎到手的江山丟了,所以都恨透了吳三桂,其實可以假設一下,當時最好的情況就是李自成成功招降了吳三桂,並與之合兵一處,然後在山海關外成功擊退滿洲八旗,可是這樣李自成就能做穩江山了嗎?要知道在李自成進京的同時張獻忠也在武昌稱帝同時進軍四川,而且明朝殘餘勢力也還有很強的勢力。這幾股勢力都不是省油的燈,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李自成和張獻忠會和平相處嗎?就算李自成擊敗清軍也會回過頭找張獻忠決戰,誰勝誰負不好說,在李自成張獻忠為了奪天下殺的天昏地暗時,關外的滿清八旗肯定會趁李自成張獻忠兩軍殺的兩敗俱傷時在次進關,當時張獻忠李自成無論誰也擋不住。

滿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主要是滿清出了個英雄多爾袞,多爾袞不滿足於入關只是燒殺搶掠,如果多爾袞和匈奴大單于是一個想法,那李自成的江山就做住了。


如果當年李自成沒有抄吳三桂的家,而是與吳三桂合作,能將清軍擋在關外嗎?幾乎不太可能,李自成的軍隊對抗滿清就是流寇大軍打精銳正規軍,不可能贏。

李自成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他完全沒有改朝換代坐江山的準備,和吳三桂引不引清兵入關關係不大。

1629年李自成開始造反一直到1644年1月才有了一塊自己的地盤,1644年3月打下北京,之前一直流竄完全沒有管理國家的經驗,提出的利民的政策一直也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說白了沒有獲得穩固的民眾支持,所以山海關一戰李自成輸了後就一潰千里,直到湖北九宮山被當地農民殺死。

李自成的農民軍雖然推翻了明朝統治,但很多行為一直不改流寇作風。像李自成攻下鳳陽後挖明皇室的祖墳,為了搶幾個太監宮女就和張獻忠這種農民軍大帥結怨。像李自成攻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後將其煮了吃人肉,誰聽過朱元璋、劉邦這些開國皇帝吃人肉的?像攻破北京後不想著建立朝廷安定民心反而大肆劫掠,對於明朝降臣也不安撫任由士卒欺辱。這些種種行為說白了李自成不似人君,大順政權完全看不到新朝氣相,就是個強盜集團罷了。

在進北京之前李自成最優秀的謀士李岩就勸過李自成,進了北京要改變過去的作風安撫前明官紳、百姓,穩固新朝根基。但李自成不肯聽反而縱容部將搶掠,軍紀大壞。山海關前戰敗後李自成不反思自己的作為,反而殺了提出正確意見的李岩使得部眾離心地盤全丟了,李自成又成了流寇,最後在搶糧時被老百姓殺了。

所以李自成完全是自己作死怪不了別人。


我認為如果吳三桂李自成聯手,清兵很難在中原站穩腳跟。清兵入關之初能夠作戰機動兵力只有十萬。當時吳三桂部有精兵四萬,半武裝民兵四萬。李自成能夠作戰的主力部隊應該超過二十萬。集中在北京附近的主力不會超過十萬。山海關大戰,可以看出如果沒有清兵突然出現,吳三桂必定被李自成消滅。吳三桂處於崩潰邊緣,不得已由連清變成投清。吳清聯軍兵力超過李自成,清兵突然加入戰場,對於鏖戰多日的大順軍來說沒有取勝的可能。李自成一直沒有將主力集中作戰,由於一系列政策失誤,李自成沒有後勤保障,戰敗後很容易士氣低落。清兵有穩定的後方,後勤沒問題。吳三桂在關外與清兵作戰多年,清兵始終無法攻破關寧防線。如果李吳聯手兵力上佔優勢,有堅固防線,清兵很難取勝。頂多從他處進入中原擄掠一番,最終還是要退出去。長期孤軍在外,容易斷掉後勤,老巢被端也有可能。松錦大戰明朝九邊精銳在糧草充足軍心穩定的情況下與清兵作戰處於優勢。無賴崇禎皇帝瞎指揮,導致清兵偷襲成功,明軍糧草被燒,軍心不穩。各部無心作戰,各自毫無章法突圍。明軍損失慘重,說九邊精銳全部損失有些誇張。李自成失敗在於政治手段低劣,沒有穩定後方。如果李吳聯手,清兵未必能贏。


看了一位作者寫的東西,大概是到點子上了,吳三桂沒有降清,滿清估計會晚幾年入主中原,因為當時南明已經建立,李自成和吳三桂即使合作了,南方也會不服,最後很快會導致北方吳三桂和李自成的軍餉都沒有著落!最後鬧得好了可能是南明投降了李自成,為他們提供軍餉和物資,恢復到崇禎的時候的狀態,可是崇禎那時候明軍已經快頂不住滿清了,李自成能比崇禎強嗎!鬧得不好了就是李自成和南明先打起來,然後女真人乘虛而入一戰滅了李自成,定鼎中原!無非就是晚幾年的事!這裡面除非是滿清自己內亂,不然結果不會有啥變化!

但是有人說滿洲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那是扯了,純粹的井底之蛙,滿洲軍隊大概也就是東亞大陸上最強大的軍隊,這個區域包括東南亞,印度,新疆以東,朝鮮和西伯利亞的東部地區,連日本都不能包括!太小看其它國家了,妄自尊大!滿洲人入關幾十年後的康熙時期,滿洲人已經到了上萬滿洲精銳跟幾百沙俄的三流部隊都不能野戰的地步,要靠圍城堅壁清野的方式來對付他們,而這些沙俄的部隊到了歐洲只是做輜重部隊和低級炮灰的料,連土耳其的軍隊都能輕易的消滅他們!


謝邀,如果能與吳三桂合作,那麼會有一系列的如果,如果做到了這些如果,不僅可以將清兵擋在關外,甚至壓縮清軍空間,最後瓦解後金政權。為什麼?概略的說幾點

一,如果能與吳三桂合作,說明李自成具有團結前明高級將領和朝庭要員的政治能力,就不會幹出攻進北京城後的一系列失去人心的蠢事。李自成進攻北京很順暢,很大原因是明朝上大都厭倦了崇楨的反覆無常,連吳三桂都拖延勤王有了歸順之心。如果能約束部隊,整頓治安,頒布命令,紂法三章,加強地方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明朝己有的行政體系為我所用,建立統一戰線。這時候清兵不會貿然進攻,因為他們沒有與李自成部隊交過手,他們會觀察關內的形勢變化。

二,迅速解決關內問題。主要是南明政權,與張獻忠聯手解決左良玉,反之宜可,一句話控制巴蜀,佔領武漢。對後金採取防談結合,安撫蒙古各部,杜絕後金迂迴的通道,使其有後顧之憂。統一關內後,再著手解決後金問題。

三,推行均田法,解決北方災民問題,兩步驟,調集南方資源賑災,採取募兵屯田政策加強北方關隘防守,減少流民。

四,加強地方政府建設,嚴厲打擊不法行為,使社會儘快步入正軌,分化前明勢力,維護社會治安。

五,待關內穩定後,招安後金,如不服武力解決,明之所以讓後金坐大,一直苦於兩線作戰,首尾不能相顧,如全力對付他,坐大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終究是如果,盲目自大的流寇只作了芸花一現的美夢就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推薦閱讀:

君臣關係中,如何看待父親向兒子下跪?
如果滿蒙非中國的觀點成立,元清朝代是否可以看做中國人的亡國奴時代?
為什麼乾隆要禁《大義覺迷錄》?
元明清三代治藏,各有什麼進步?
為什麼提到現在我國領土,總是拿清朝相比,怎麼不拿元朝比呢?

TAG:清朝 | 吳三桂 | 李自成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