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級和衣阿華級哪個厲害?


從技術角度考察,衣阿華級無疑要強於俾斯麥級,雖然在戰史上俾斯麥級的聲譽要比衣阿華級更盛。

俾斯麥級是德國在二戰前設計建造的全新戰列艦,擁有高達52000噸的滿載排水量、8門380毫米艦炮、12門150毫米副炮、16門105毫米高射炮,舷側主裝甲帶厚度達320毫米,從上述數據看確實相當強悍,但是在這些數字背後,俾斯麥級的設計理念是相當落伍的。一戰之後,德國受到《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大型戰艦的建造停滯多年,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新興技術和理念認識不足,缺乏相應的技術儲備,因此俾斯麥級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以一戰時期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為藍本,其基本設計思想依然延續一戰時的理念,已經落後於時代,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噸位浪費嚴重,俾斯麥級的標準排水量高達42000噸,滿載排水量達52000噸,相比同期設計的英美條約型戰列艦多出了5000~10000噸,比如英國的英王喬治五世級的標準排水量為36000噸,滿載排水量42000噸,雖然火力上10門356毫米艦炮略遜於俾斯麥,但主裝甲帶厚度達381毫米,29節航速。再比較美國的南達科他級,標準排水量38000噸,滿載排水量44500噸,除了27節的航速略遜於俾斯麥,9門406毫米艦炮在火力上壓制了俾斯麥,310毫米的主裝甲帶也與俾斯麥級相當。由此可見,俾斯麥級雖然擁有更大的排水量但並未帶來相比同期英美戰列艦的明顯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咎於德國設計人員缺乏合理運用噸位的經驗;

其次,防禦理念陳舊落後,俾斯麥級依然沿襲一戰時期的全面防護理念,除了主裝甲帶之外,在很多次要部位也敷設了輕型裝甲,此外在水平防禦上還繼續沿用早已被其他國家海軍摒棄的宆甲設計,實際上在主力艦交戰時次要部位的裝甲幾乎毫無作用,白白佔用排水量,而英美新型戰列艦普遍採用重點防護理念,放棄次要部位的裝甲防護,將裝甲集中布置於要害,因此在排水量遠不及俾斯麥級的情況下擁有與之相當或更好的防禦;

再次,俾斯麥級的次要武器配置極不合理,該艦依然採用中口徑副炮加高射炮的配置,但是隨著戰列艦主炮口徑的增加,交戰距離日益延長,實際上傳統的副炮已經很難有機會發揮作用,反而是航空力量的發展要求戰列艦配備更多的防空武器,因此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列艦採用中口徑高平兩用艦炮及大量裝備速射防空武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比如英王喬治五世級就採用16門133毫米高平兩用炮,南達科他級安裝20門127毫米高平兩用炮,相比之下,俾斯麥級的150毫米副炮在遠程炮戰中無力發揮,又不能參與防空作戰,基本上成了擺設,105毫米高射炮性能尚可,但作為近程防禦的37毫米高射炮則完全不合格,居然還是半自動射擊,射速很慢,「俾斯麥」號在實戰中連對付英軍老舊的「劍魚」都頗為吃力,可見其防空效能的低下。可以說,俾斯麥級的戰鬥力是運用陳舊理念通過噸位堆砌出來的,難怪有艦船史專家評論俾斯麥級是史上設計最差的戰列艦。不過,有了擊沉「胡德」號的戰績,俾斯麥級足以名留青史,真是一殺遮百丑啊!

上面說了這麼多,關於衣阿華級其實也就沒有什麼可說了,作為南達科他級的改良升級版,衣阿華級在保持同等防禦能力的情況下加強了動力,航速達到33節,超越史上任何戰列艦,同時更換了威力更強的主炮,配合精良的火控設備,使得衣阿華級成為人類歷史上綜合性能最佳的戰列艦,在戰鬥力上自然要勝過俾斯麥級一籌,俾斯麥級在衣阿華級面前唯一能夠誇耀的大概只有實戰經歷了。雖然理論上說俾斯麥級的防禦是落後的,但其防禦效能卻經歷了實戰考驗,「俾斯麥」號在最後的戰鬥中主裝甲帶並未被擊穿,而「提爾皮茨」號在服役生涯中遭到來自水下和空中的多次攻擊,始終沒有沉沒,最後英國人還是通過數以噸計的超級炸彈將其結果。


依阿華比俾斯麥更厲害。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吧!

從火力方面來看:

俾斯麥:8門雙聯裝380毫米/52倍徑(按英國標準是48倍口徑)SKC34主炮;6座雙聯裝150毫米/55倍徑副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高炮;8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2座四聯裝、12座單管20毫米高炮。

依阿華:9門16英寸/50倍徑Mk7型艦炮(3座三聯裝炮塔,前2後1);副炮有20門5英寸(127mm)/38倍徑Mk12型艦炮(10座雙聯裝炮塔,前5後5);60-80門40毫米/56倍徑博福斯高射炮 (15-20座,4聯裝) ,49-60門20毫米/70倍徑厄利孔高射炮(單裝)。 無論是主炮、副炮還是高射炮,依阿華都全面超越俾斯麥,反艦、防空都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從裝甲防禦方面來看:

俾斯麥:側舷145-320毫米,甲板130-200毫米,首尾橫向隔牆100-320毫米,炮塔130-360毫米,炮座340毫米,司令塔350毫米。

依阿華:主裝甲(307-41毫米)+22毫米,裝甲甲板152毫米,露天甲板38毫米,防彈片甲板16毫米,炮塔500-185毫米,炮座439-295毫米,司令塔445-184毫米。

從動力航速續航力方面:

俾斯麥:12台高壓鍋爐,3台蒸汽輪機,設計最大功率138000馬力,實際穩定最大功率為150170馬力,實際極速最大功率163026馬力。最大航速30.8節,載油7400噸。續航力為8500海里/19節,9500海里/16節。

依阿華:8個巴布科克及威爾科克斯M型鍋爐,4組通用電動渦輪機 ,主機功率212000馬力。最大航速33.0節,載油9520噸。續航力20150海哩/15節,15900 海哩/17 節(估計),830海哩/全速。 從艦體大小方面:

俾斯麥:標準排水量41700噸,滿載排水量50405噸(1943年)。全長250.5米,241.5米(水線),全寬36.0米,吃水9.3米(標準),10.2米(設計滿載),10.7米(實際滿載)。

依阿華:滿載排水量59331噸,空載排水量43875噸,設計45000噸。全長270.4米,水線長262.1米,最大寬度33米,最大吃水深11米。

最後圖片對比一下:

前者俾斯麥,後者依阿華,威力自己想像一下唄!

以上對比可以看出依阿華是一艘比俾斯麥尺寸更大的戰列艦,自然可以負擔更多的裝甲、燃料、更大的火炮,威力自然更大。


單艦對決。俾斯麥級略強。

俾斯麥級非常均衡。防禦力特彆強。由於德國海軍缺乏英美日海軍那種系統作戰能力。因此要求單艦戰鬥力必須要強。既要能攻。還要扛打。英美海軍有多艘航母提供安全保護。德國海軍沒有。俾斯麥級380主炮雖然不及衣阿華級420火力強。但是被擊中多次的破壞力也足以擊沉衣阿華級。但是俾斯麥級的續航力。防護能力強於衣阿華級。


真要是實戰,俾斯麥級戰列艦是遠不如依阿華級的。要知道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目標是大和級戰列艦。馬薩諸塞號戰列艦。是45倍,406毫米主炮。曾經痛打讓,巴爾號。而衣阿華級戰列艦上的50倍徑406毫米主炮就不用說了吧。大和級造那麼大,和它的460毫米主炮。以及日本的造炮管技術有極大的關係。為了保證炮管強度。日本炮管套了七層。而美國是三層。美國設計的蒙大拿級。也還是406毫米。12門主炮。可以想到美國的自信。33節的高航速。也滿足了美國人的戰巡情節。15000海里的續航里程。是核動力出現前的最長的。由於艦身窄。舷側裝甲不如大和級。但是水平裝甲,比大和級的200毫米厚了30毫米,也就是說在水平防禦方面直接強於大和級。所以假如突破北海的。是衣阿華級。當時的威爾士親王號。能跑得了。並且是同樣損傷的話。衣阿華級根本不用減速。並且其高航速。也不是,諾福克號巡洋艦,能跟得上的。在提爾皮茨號沒有覆滅之前。衣阿華號是常駐英國防備他的。萊特灣海戰中,回航的密蘇里號。新澤西號,是做了準備和大和級決戰的。所以俾斯麥級和衣阿華級,是基本沒有可比性的。


比較二戰戰列艦那個更厲害其實沒沒意義,作戰環境不同 ,二戰戰列艦分幾種大致是,大西洋型,喬五 威爾士親王 俾斯麥 這種船炮小康船寬抗風浪好。二是太平洋行型 例如衣阿華這種船高速航程遠。三是地中海型屬於游泳池戰艦炮大船小例如義大利的熬內托。如果非要落後的俾斯麥戰勝衣阿華只有在大西洋狂風巨浪中 衣阿華船首上浪主炮不能操作的時候,俾斯麥利用36米寬的肥軀能找到點優勢。不過這種天氣還有心思打仗嗎。


首先感謝邀請。不知你問的是哪個維度,遊戲還是現實。我們就說說現實吧。在現實中,衣阿華級戰列艦應該遠強於俾斯麥級。德國因為一戰影響,其戰艦設計思路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俾斯麥的設計沿用了一戰巴伐利亞級的布局,其在火炮口徑、布局、裝甲分配等方面均存在較多可改進方面。同時因為其主跑使用的是輕彈,所以遠程炮擊威力不足。(一炮幹掉胡德那是蒙的)

而衣阿華級是美國為大洋決戰設計的,其設計理念和使用的裝備均是當時最先進的。例如炮瞄雷達、彈道計算機、電磁近炸引信等先進技術的使用使其整體戰力達到了二戰戰艦的巔峰水平。大和雖然有460,但真實交戰的話我看未必能佔便宜。

所以我個人觀點是俾斯麥僅僅是一艘強大的戰列巡洋艦,和衣阿華不是一個級別的選手。


一定程度上沒發對比,時期不一樣、戰場環境不一樣、作戰方式(打法)不一樣....很多人都說俾斯麥的全面防護過時、設計以巴伐利亞級為藍本(拿莎恩霍斯特級不存在嘛?)、丹麥海峽拿人頭是走狗屎運....這些不知道哪裡來的理論說實在的無力吐槽了,那些不看實際戰鬥力的比武器設計專家還要懂武器的噴子愛說什麼說什麼吧....

正經要和依阿華比的應該是沒有來得及建造下水的H39、H41這兩級吧....

不要總是扯著德國人的全面防護說事,如果遇到歐洲那樣的海戰局面說不準好些噴子到最後也只能承認全面防護實用性好於重點防護:假如說你在某一次單獨巡邏任務中遭遇並幹掉了某艘戰艦,但是自己卻損失了比如說動力系統或是某幾個水密倉(類似於俾斯麥的局面),你是願意:不幸再次遇到敵對戰艦的時候還有點拚命的資本--至少艦體其它部分還有未被擊穿的裝甲帶,艦體還有不少儲備浮力;還是說:只能被甚至是低自己一個等級的戰艦幾輪齊射帶走人頭--重點防護的思維下某些倉位一打就爛,打起仗來倉位損失的越多下沉得越快?日/美打海戰之所以會在戰艦上大量實踐重點防護思維是因為打法上的不一樣,他們大部分行動都是系統作戰,就算被打的沒法前進了,停下來也能當個炮台,援軍在附近也能在合適的時候給你打個掩護拉你一把,而在歐洲打海戰德國海軍軍費有限,哪裡來那麼多水面上的部隊系統快速支援?

在軟實力上,美國人有科技加成:計算機計算彈道+模擬瞄準系統+雷達(不要懷疑那時的雷達,夜戰已經在日本人身上實踐過了,效果可以的),而德國人雖然不知道雷達性能如何,但是丹麥海峽依靠著友艦給出的雷達數據俾斯麥也能做到命中,至少在官兵操作素質上和是絲毫不遜於英國人的--考慮到英國人是首先開炮的一方,享有著彈點校準的時間上的優勢,卻被德國人先打沉打傷各一....

噸位上,俾斯麥占些優勢....


對於紙面數據,依阿華在噸位,火力,動力等主要指標上略優於俾斯麥,防護能力上二者基本持平,配套設施依阿華仍佔優。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實戰中對俾斯麥有多大優勢甚至戰勝他。對於實戰,三分運氣,六分操作,一分性能,不能簡單對比紙面數據。就如俾斯麥15寸炮無論在威力和門數上都弱於威爾士親王的16寸炮,但後者與胡德聯手硬是沒幹過俾斯麥。主要是人員問題,運氣與操作遠遠比武器本身發揮的價值大的多。若論公平實戰,我更看好德國海軍官兵的素質。


不論魔改之後的衣阿華,就說二戰時期那也是碾壓bsm的級別,首先是面版屬性就強了不止一點,俾斯麥坑爹的全面防護和對空,根本無法和衣阿華比,其次是火力,火力也是衣阿華佔優,然後速度方面,俾斯麥略高於魔改前的衣阿華,但是也沒快多少;而且最重要的是俾斯麥的設計還停留在一戰,戰略目標是破襲,而衣阿華是成熟的二戰設計,其設計目的是戰列對轟,所以各方面bsm都沒得比啊


雖然這事從沒發生過,但是說到「俾斯麥」和「衣阿華」哪個更厲害,不如比較一下實戰實力。眾所周知,「俾斯麥」號在丹麥海峽之戰中擊沉「胡德」號,重創「威爾士親王」號,雖然自己也受了傷,但不是致命傷。但「衣阿華」級就不好說了,因為它們全級都沒有與日戰列艦對決的機會,就更別說德國戰列艦了,我們只能知道它的紙面數據和演習表現,實戰就只有岸轟任務,如果拿它和「胡德」+「威爾士親王」比較一下~「衣阿華」和「胡德」+「威爾士親王」哪個厲害大家會怎麼選呢?你們還會選「衣阿華」嗎?


推薦閱讀:

海豚真的可以用作武器嗎?
大馬士革刀,性能如何?
印度的反潛實力如何,有什麼先進裝備?
為什麼說F35發動機的推力大速度卻不高?
踩到地雷後是不是真的不動就不會爆炸了?

TAG:俾斯麥 | 超級戰艦 | 軍事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