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壽享百年,三國格局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如果諸葛亮活的時間長點,而不是在六出祁山而中途累死在五丈原,那麼我沿著這個思路意淫下去,看看蜀國軍師諸葛亮能否實現他的理想――克複中原。
諸葛亮之所以讓後人崇拜就是他的鞠躬盡瘁以及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五丈原那時的格局是魏國軍師司馬懿為守勢,諸葛亮為攻勢。遍觀魏、蜀兩國只有這兩位高手旗鼓相當,但兩者相較,諸葛亮稍佔上風。司馬懿那時的打算還是老一套,「耗」。耗盡蜀國的軍糧,司馬懿深知兵馬未到,草料先行的道理。但諸葛丞相何嘗不知,應對之策就是軍隊屯田,自給自足,就像當年毛主席的南泥灣。戰線過長,諸葛丞相為此發明了木牛流馬運輸糧食,從根本解決了軍隊吃飯問題了。
另一個就是司馬懿「耗」諸葛丞相的命,司馬懿確實是箇中高手,耗死了老領導魏王曹操,耗死了新領導曹丕,打算再耗死曹叡,再然後臨死前讓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奪權。如果再耗死諸葛亮,天下豈不是司馬家的天下了?可惜他這次失策了,諸葛亮壽命比他還長,享壽百年。
司馬懿蒙圈了,諸葛亮後方安排蔣婉和費邑為核心的文官集團,前方安排姜維和魏延為核心的武將集團,他居中指揮,此時司馬懿所有的辦法都失去了作用,他的女人衣服反辱諸葛亮的計謀失去了作用。大軍勢如破竹殺向魏國首都。魏滅,之後稍作休整,乘勝回師江東,滅吳。諸葛亮統一中原,大功告成。
(文/秉燭讀春秋,??點關注。)
假如諸葛亮壽享百年,而且身體依然健康,精力依然旺盛,以他的品行,依然能堅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信條。三國的局勢會這樣變化:
第一步,東吳被滅。
孫權晚年昏庸,亂殺無辜。不立皇后,後宮因爭皇后位亂成一鍋粥。太子早死,為接班人之爭,朝中各勢力相互爭鬥。可以說到孫權晚年,東吳是亂透了。再往後,孫權死,幼子孫亮繼位,後為權臣所廢,立其兄孫休為帝。孫休死後,兒子十分年幼。群臣認為主少國危,所以作為廢太子孫和的長子孫皓便被擁立繼位。孫皓繼位之初,也曾有所作為。但很快就縱情聲色,殘暴剛愎。由此可見,滅東吳機會多多。以諸葛亮的能力滅掉東吳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步,與中原分庭抗禮。
魏國有一個司馬懿那是諸葛亮的剋星,司馬懿不死,諸葛亮對魏國真的是沒啥辦法。有人會說司馬和曹氏爭權可以給諸葛亮帶來機會。要知道,司馬懿離開權力中心時間很短。再說了,諸葛亮伐魏,魏國無人能敵,隨時會把司馬懿叫回來對付諸葛亮。要想圖魏看來只好等司馬懿死了。不過司馬懿死前就把魏國的大權奪走了,死後又交給了他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這哥倆也是很主,沒那麼容易對付。再後來司馬炎也是個難對付的主,就是這主建立了晉朝。再往後晉朝有八王之亂,不過諸葛亮即使活一百歲也去世了。
那有人會說,除了司馬懿,其他司馬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諸葛亮還是有機會的。但是,要知道三國時期,北方是發達地區,南方是蠻荒之地,經濟實力相差太多,人口實力也差很多。再者,那時北方兵要比南方兵善戰這是事實。打仗是要打綜合實力的。諸葛亮伐中原勝算不多。
第三步,……
第三步就靜觀其變吧!但那該是諸葛亮百年之後了。不過,正如《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後南北統一,這是必然。
謝邀,
如果是要提諸葛亮能否統一三國,那答案是不能的,然後我來給你演義一下
諸葛亮死的時候53歲,享壽百年就是再活47年,那諸葛亮還有功夫帶帶蔣琬、費禕、董允,還有心思陪益州士人玩玩,至少蜀漢經濟的穩定諸葛亮是能維持住的。
那麼接下來就是培養下姜維的戰略目光,給他好好講講蜀漢的戰略部署,繼續執行北伐戰略,先去涼州撈撈人口,但是司馬懿健在陪著諸葛亮在那耗著,諸葛亮再一盤點手下兵將,喂!怎麼這麼多老頭子,廖化、宗預,聽說有個叫閻宇的青年才俊帶過來培養一下,同志們要努力呀,咱人口有點少
與此同時耗死了陸遜,諸葛恪上位,諸葛亮一看大侄子阿,叔侄同時對魏國發起攻勢,這次來波大的,諸葛恪說叔叔呀我帶二十萬大軍上有沒有誠意。這次尷尬了蜀國被堵在雍涼,諸葛恪乾脆被張特三千人守住了,顏面無存啊。
不過他們這攻勢也有好處,公孫淵晚死了幾年,此後魏國終於平定了北方,抽出部分軍力來對付蜀國,領軍者均是一時之選鍾會、鄧艾、郭淮,東吳那邊指望不上,諸葛亮只能被動的防守,不斷地消耗著,丞相經濟搞得再好也架不住消耗戰,蜀國人口大幅下降
魏國也不舒服,但諸葛亮是心腹大患不得不防,就轉為對峙階段,諸葛亮成功把晉國出現的時間大幅延後,與此同時劉禪過世,諸葛亮扶持一個新皇帝,嫡長子即位,英明神武什麼的無所謂反正看丞相玩
後來東吳孫休上台,吃貨皇帝表示不吃孔雀了,要吃火鍋!諸葛亮不給,三國再起動蕩,編不下去了……
謝邀。諸葛亮長壽百歲,三國格局如何變化,這個要看演義還是歷史。
按照《三國演義》,那很明顯,蜀漢的統一是大勢所趨。因為《演義》中的諸葛亮就是一個活神仙,打仗智謀無雙,還會裝神弄鬼,水平明顯高出其他人。
《演義》中諸葛亮的戰績,207年一出山,接連就燒了博望坡、新野、赤壁三把火,然後借荊州、三氣周瑜,幫助劉備取得荊州之地。跟著進取西川,占漢中。12年時間,打下了三分天下。後來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為報仇一意孤行,導致蜀漢遭到重大損失。但即使如此,諸葛亮從224年開始,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重振旗鼓。228年開始的六出祁山,諸葛亮一次打得比一次好。尤其230年第四次已經活活氣死了曹真,後來被後主聽信讒言召回;231年第五次已經圍住了司馬懿,被李嚴搗鬼弄回。234年第六次則差點在上方谷燒死司馬懿,天降大雨才救了司馬懿一命。
由此可見,《演義》中諸葛亮的攻勢一波比一波猛,每次距離成功也一次比一次接近。後來在五丈原,諸葛亮是因為天不假壽才功敗垂成。而假設諸葛亮真的再多活上46歲,相當於兩代人的時間,就是說可以養出兩代壯丁,相當於諸葛亮從出山到三分天下四倍的時間,憑藉諸葛亮活神仙一樣的人物,統一天下又有什麼難度呢?
當然,按照傳統小說路子,諸葛亮真的這麼厲害,也難保上天不降下什麼妖魔鬼怪來阻撓他,或者後主劉禪再動什麼歪腦筋,這些也都說不準了。
而如果是歷史上的諸葛亮,當然,不可能如演義中一般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所以蜀漢能否統一是很難說的。
但畢竟來說,諸葛亮也是三國時期綜合實力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在諸葛亮當政時期,蜀漢政治清明,內部凝聚力強,而且軍事上保持進取,整體來說是越來越主動積極,戰場優勢也較大。如果諸葛亮真的活上百年,按常理來說,至少九十來歲的時候還能耳聰目明,神志清楚,就是說至少可以比歷史上多掌三十多年的大權。
這樣一來,歷史上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的內訌不會發生,而能繼續一起為蜀漢效命;歷史上蔣琬、費禕死後,蜀漢內部朝官、軍頭矛盾,姜維戰略冒進,虛耗國力甚至開門揖盜導致漢中失守的悲劇也不會發生。蜀漢斷然不會在264年即滅亡。相反,在司馬懿高平陵之變,或者淮南三叛之際,諸葛亮能更好抓住機會,進行牟利。西晉的統一,在280年是別指望了(這一年,諸葛亮正好100歲)。
如果諸葛亮享有百年,三國的格局依然不會改變,如果問題改為「如果諸葛亮篡權奪位,三國格局會有怎麼樣的改變」那才有意思。
1、言歸正傳,如果想要改變三國格局,第一關就是要過司馬懿這關。歷史上著名的諸葛亮五次北伐戰爭大家想必都很清楚,
228年春第一次北伐,一開始蜀漢軍威震關西,魏國三郡投降。但隨即因為諸葛亮錯用馬謖,失去街亭,最終被曹真、張郃擊敗。
228年冬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圍攻郝昭守衛的陳倉不下。曹真派費曜、王雙等增員,諸葛亮撤兵,退兵途中伏擊殺死了王雙。
229年春第三次北伐,諸葛亮嚇退雍州刺史郭淮,奪取武都、陰平二郡。
230年第四次北伐,魏延、吳懿北上擊敗了郭淮、費曜。
234年第六次北伐,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渭南對峙,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病逝,蜀漢撤兵。
而真正歷史上記載司馬懿與諸葛亮第一次交鋒就是在第五次北伐戰爭,而不是像《三國演義》那樣每次都跟司馬懿打。關於第五次北伐戰爭,根據唐朝編寫《晉書》記載:司馬懿大勝諸葛亮,而根據東晉人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記載:結果卻正相反,是蜀軍大敗曹魏。到底孰真孰假,這是一個歷史疑案,因為《三國志》上記載並沒有明確說明。
我們不管誰輸誰贏,最起碼證明司馬懿至少不會比諸葛亮差,旗鼓相當。諸葛亮如果活到100歲,而史書記載司馬懿活到了73,司馬孚活到了93歲,也就是說前93年必須與司馬懿進行拉鋸戰,維持三國平衡。而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與司馬師,都是歷史上先後登記做皇帝的人,能力應該也不差。也就是說諸葛亮要用7年的時間,用一把老骨頭去跟同樣不差的司馬師司馬昭搶天下,勝率幾何?真不敢斷定一定會改寫歷史。
2、開文我就說了,如果要改變三國局勢,如果諸葛亮篡權那還差不多。劉嬋昏庸,受奸臣挑撥,據《三國演義》寫到,北伐戰爭中每次諸葛亮快去的勝利之時,都會講諸葛亮召回。而諸葛亮恰恰是愚忠的一個人,以劉禪為代表的蜀國後代不死,諸葛亮就算活到200歲都沒用。因為一個愚忠的人一直在聽一個昏君的話。
3、論治國,司馬懿與諸葛亮相當,各有作為,發展經濟水利,論用人,歷史上一致評論諸葛亮沒用司馬懿厲害,司馬懿能發現鄧艾、李胤、張華、魏舒、羊祜、杜預、陳騫、胡奮兄弟、裴秀、衛瓘、唐彬、鍾毓等,而諸葛亮連自己的徒弟馬謖都教不好,致使第一北伐失敗。可以想像一下,百年的時間積累,曹魏司馬懿的人才有多少,諸葛亮又會有多少,打仗靠的是每個人才,諸葛亮不是神,哪怕活了100年也抵不過司馬懿許多提拔的虎狼之才。
純個人意見不喜勿碰,喜歡就關注一下,每天野史精彩奉送
謝邀。若諸葛亮能壽享百年,三國的格局還是一樣,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蜀國的文武人才都會要累死,因為諸葛亮當年對劉備有過承諾,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一有機會肯定就會北伐,打著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旗號,一年幾次小仗,三年一次大仗,國家軍隊是通過戰爭得到了磨練,兵源可是消耗得越來越少,蜀國經濟條件肯定越來越差,老百姓吃不好穿不暖,老諸葛天天和他的得意弟子姜維就是商量著如何伐魏,如何強有力的打擊曹家,然後和司馬懿斗得天昏地暗不罷休,當然三國演義那時候就有更多的故事可寫了,諸葛亮也知道不能讓曹魏滅了東吳,若沒了東吳,蜀國就是魏國的唯一敵人,諸葛亮肯定要拉著東吳當墊背的,所以三國魏蜀吳依然相互之間玩得不亦樂乎,時而和解,時而互攻,諸葛亮在,三國依然精彩紛呈,天下依然如故。
魏蜀吳三國之中,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諸葛亮的謀國策略毫無遠見,好大喜功,非要在自己手中統一中原,這是他最大的敗筆,天下一統,如果沒有魏國那樣的絕對優勢,就只能緩緩圖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勢成則畢其功於一役。
諸葛亮如果壽享百年,唯一的結果就是把好好的天府之國不斷拖入戰爭,民不聊生,最後還要背上一個亡國的罪名。
謝謝邀請。從歷史上看,當蜀國建立以後,諸葛亮北伐時。明顯已經有點窮途末路。每一次勞師遠征,都會花掉國庫的銀子,而且還勞民傷財!百姓怨聲載道。蜀國的經濟實力,日漸衰弱。其實諸葛亮北伐,我們如果仔細研究一下。都是一種徒勞,諸葛亮也明知道北伐無望,但他為什麼要北伐呢?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兌現當初的託孤之情。以至於把蜀國消耗殆盡。反過來,我們再看看魏國,魏國的實力雖然強大,但他們並不遠征,而是守在家門口打仗。以逸待勞。消耗蜀國的實力。可以說這個政策是很奏效的。因此,假如諸葛亮能夠長壽的話,也擺脫不了蜀國滅亡的命運。
首先是人才的瓶頸——「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實在是很尷尬。其次是國土面積小,資源匱乏,經濟很難搞上去,不像曹魏塊頭大,東方不亮西方亮。然後是諸葛亮再能幹上頭還是有個皇帝,期間種種掣肘不難想像。最後是「東和孫權北抗曹操」的戰略構想不能實現,一統天下終成泡影。但~至少孔明生前,曹魏孫吳都不敢覬覦蜀地,做一個自守之臣綽綽有餘。而期間天下有變,諸葛也無回天之力了。
前面的回答都被演義影響得太深,魏國的國力才是諸葛亮必然會失敗的根本,反觀三國末期蜀國的國力是不足以支撐孔明克複中原的,他如果活得更久唯一的選擇唯有堅守圖強,但是長年的用兵早已導致蜀國百姓負擔過重,飯都吃不飽更不可能興文教重發展,因此蜀國末期已無可用之人,姜維不過是被演義吹出來的,況且孔明本人都被認為「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更何況他的學生。鄧艾不過數千兵馬過陰平,橫行蜀地千里直抵成都,由此可見蜀國內部空虛到了什麼程度。而魏國則恰恰相反,多年的休養生息以逸待勞,使得其國力對另外兩國形成了戰略上的壓倒優勢,「倉廩實而知禮儀」,魏國末期到晉都是人才濟濟,如鄧艾鍾會杜預王睿等等,諸葛亮縱然三頭六臂恐怕也無能為力。演義小說為尊者諱,掩飾了孔明在戰略上的失誤,實際上孔明即使活到百年也未必能改變蜀國滅亡的結局,白白玷污了他的聲名,秋風五丈原才是他最好的結局。
推薦閱讀:
※諸葛亮不分冷熱一直拿著扇子嗎?
※如果司馬懿面對空城不裝傻,直接除掉諸葛亮,那麼司馬家族還有幾年的存在空間?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要求他的棺材往南抬,繩斷便葬,所謂何意?
※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若集五次北伐的力量於一次能成功嗎?
※趙雲到了三國後期為什麼被雪藏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