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兵馬俑那麼逼真,反到出土的漢俑卻沒有那麼逼真?


秦朝的兵馬俑



漢朝的兵馬俑


一對比是不是感覺漢朝的兵馬俑,倒像是小孩子所為


其實這可以牽涉到政治

漢初時,許多大儒身居高位

漢初時的一位大儒,叔孫通對劉邦說過一句話,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

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而劉邦聽後說了一句話,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為之

叔孫通用一個月的時間,大概的制定了漢朝的禮儀,劉邦看後又說了一句,吾能為之,這是君主對待臣下的最高讚揚

於是叔孫通則召集了魯地的儒生來漢朝

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習之月餘,叔孫通曰:「上可試觀。」上既觀,使行禮,曰:「吾能為此。」乃令群臣習肄①。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志。傳言「趨」。殿下郎中夾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大行設九賓,臚傳。

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咸為選首,於是喟然嘆興於學。

劉邦對這個禮儀很滿意,從此下令讓朝中所有大臣學習,從此漢朝的禮儀都是由儒家儒生所設置

並且出現了許多有影響力的大儒,如叔孫通,陸賈,賈誼,丞相公孫弘,太常孔臧,這些人對漢朝的禮儀和政治影響非常大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而孔子曾經孔子說過:『第一個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會斷子絕孫!』這是因為木俑土偶像人的樣子卻用來殉葬。

而漢朝的朝堂禮儀,婚葬禮儀,都是由儒家所制定,而孔子又是儒家的聖人祖師爺開宗之祖,所以對於孔子的尊敬,是很容易付出行動來影響漢朝皇帝的,而漢朝皇帝也不會去犟這種事情,所以漢代的兵馬俑,相比秦朝兵馬俑就和小孩子的作品是容易理解的,因為尊敬孔子


再添加點內容,孔子反對人殉的緣由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司馬子魚曰,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況敢用人乎,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今一會而虐二國之君,又用諸淫昏之鬼,將以求霸,不亦難乎,得死為幸。

在左傳僖公十九年,明確的記載了周人是如何反對人殉的,而且目前發掘的周代古墓,很少有出現人殉,人殉興盛是在商朝,偶爾發出有人殉的周朝古墓,都是殷商遺民地區,真正的周人反而不熱衷人殉,甚至是厭惡人殉


陳子車死於衛,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定而後陳子亢至,以告曰:「夫 子疾,莫養於下,請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禮也。雖然,則彼疾當養 者,孰若妻與宰?得已,則吾欲已;不得已,則吾欲以二子者之為之也。」於是 弗果用。

在禮紀.檀弓下當中有明確記載,儒家是極其反對人殉的,說出人殉是不合禮法

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周朝的禮法是厭惡人殉的,而儒家則更是厭惡人殉,說出了人殉是不合禮法,事實上西周時人殉並不常見,反而非常稀少,基本上都是殷商遺民還在使用人殉這套禮法,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勢弱,在吳越一代人殉興盛,各地的國家反而有人殉復起的跡象,然而大部分中原地區還是極其反對人殉的,在以上左傳,禮紀當中就記載了反對人殉

孔子是復興周禮,可不是復興殷商之禮,所以說贊同人殉的拿出證據,一個個憑空臆想,一個,兩個也懶得反駁,沒想到居然還有這麼多人認為孔子是贊同人殉的


秦始皇兵馬俑,是中國的雕塑史的奇蹟,不過它更像是一個奇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按普遍規律來說,當朝文化藝術會受到前代的影響,有跡可循,傳承有序。但是秦始皇兵馬俑並沒有,它就這樣橫空出世,帶給我們驚喜。

我們先看它之前的戰國雕塑(湖南長沙仰天湖25號楚墓):

戰國俑,哈哈哈,就是一根木棍子稍微修整一下,插上胳膊穿上衣服就成了。真是大寫的寫意啊!這種風格還真是奇特:每個部位都不合理,但是卻看起來順眼,到達一種平衡。就像我似的,明明每個五官都不及格,組合在一起還成了了村花級美女。不合理啊!戰國的審美觀明顯是挑戰了商周禮器獸面紋、雲雷紋的嚴肅,嘻哈風啊。

我們再來看看它之後的漢代雕塑(漢陽陵):

雖然材質不一樣,但從造型上可以看出,漢代和戰國的俑是一脈相承的。這就是所謂的「漢承楚制」。《莊子?大宗師》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莊子的思想也就是:不在意寫實,更在意主觀性與表意性。哈哈哈,拜託,明明就是腦子是平面的好不好!畫個帛畫還可以,做雕塑嘛,就這個火柴人水平。

再回過頭來看我們的秦始皇兵馬俑:

場面宏大,隊列整齊,陣容華麗。

細看單個兵馬俑的造型,與真人等高,都在175cm以上,各個兵種都有相應的動作、服飾、表情,刻畫細緻,「千人千面」,簡直可以稱為「寫實」。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兵馬俑基本符合人體比例,肌肉骨骼形狀是合理的。

那麼問題來了,兵馬俑和之前的戰國俑,之後的漢代俑,明顯不是一個媽生的啊。那誰是兵馬俑它媽呢?我覺得,兵馬俑更接近西方的雕塑水準。比如古希臘古羅馬,崇尚軀體的莊嚴,熱衷於人體的美。

所以,我一直幻想,秦始皇嬴政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時,很可能參考了西方雕塑風格,兵馬俑很有可能受到了古羅馬雕塑風格的影響,甚至可能有古羅馬藝術家參與設計。


首先我們得說秦始皇的兵馬俑可以說是天下之間的絕唱,秦始皇利用其一統天下的雄心,帝國尚武的風俗加上整個帝國的人力物力來締造了這麼一隻地下軍團。因為大秦帝國正是依靠軍隊才能夠奪取天下。所以作為這支軍隊的主人也作為秦國文化的最終繼承者秦始皇是絕對要求,這隻地下軍團是完全按照他的軍隊來進行燒制的。關於這一條上可能歷朝歷代的君王都不會花大價錢去做這件事情,但是秦始皇卻可以做到,因為他有足夠的金錢和足夠的精力以及足夠的時間,還有就是有足夠的動機去製造身為一隻完美的地下軍團。

那麼有人就說了,為什麼到了漢朝的時候,兵馬俑,卻不逼真了,難道是技術上不如秦朝還是說漢朝的統治者,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去燒制這麼一隻地下軍團呢?

首先第一條,漢朝的皇帝。從劉邦開始就對於儒家的思想特別推崇。無論是劉邦的遵從那些儒生,聽取儒家的意見,還是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體現了這個王朝對於儒家思想的重視。而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對於陪葬,這件事情是持反對態度的。也不是他不支持這方面的禮儀。而是他反對陪葬的時候使用土製的,或者說是木質的人偶和陶偶。那麼作為整個漢朝最具有權利的統治者都不去做這件事情,現在的那些人又怎麼會去做這件事呢?

當然,漢朝的時候還是有他的兵馬俑流傳下來的。可是仔細觀察這些兵馬俑發現不僅是數量上沒辦法與秦始皇的兵馬俑匹敵,而且他製作的精良程度也不能跟秦始皇同日而語。這有什麼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得說這幾處的兵馬俑坑他的實際的製造者是內些諸侯王。或者說說得更加直白點,是那些擁有異心的諸侯王。這些有野性的諸侯王希望自己能像他們的祖先劉邦一樣能夠直著漢劍奪取天下。所以在他們的陵墓裡面會出現兵馬俑的陪葬。但是,就連皇帝這一直系血脈對於兵馬俑陪葬有些犯怵。那麼這些諸侯王,又怎麼可以明目張胆地去做這件事呢?再者,相較於皇帝。這些諸侯王所能集結的資金和人力物理技術都只是他們所管轄那一片區域內可以拿到。與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相比,他們還是有些囊中羞澀的。畢竟大把的錢都要去養活自己的軍隊,那麼又能有多少錢去製造自己的兵馬俑呢。

其實說到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再說一句。戰爭對於文化傳承的破壞是十分明顯的。楚漢爭霸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劉邦的軍隊將曾經天下的中心。富饒的關中之地折騰的一塌糊塗很多人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得中國文化出現斷代,實際上不然。秦始皇焚書坑儒,仍然是將天下的書籍做了備份,儲存在了秦國的府庫之中。而秦始皇真正殺的那些儒生是那些整天騙吃騙喝利用神魔鬼怪。來裝神弄鬼的那些方士,真正時秦國和漢國之間出現文化隔代的情況,他的真正的罪魁禍首,實際上是戰爭。正是因為這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才造成了當時的民生民風民俗文化的各種意義上的破壞。自此很多的技術也隨著戰爭的烈火毀於一旦。


有句話叫做: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秦漢陶俑很多,我們僅拿軍陣兵馬俑做個比較,其他俑就不說了。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主要特點是崇尚寫實、手法嚴謹。武士俑身高175~196厘米,陶馬高150~172厘米,長200~203厘米,型體與真人真馬相等,形貌服飾皆嚴格地模擬現實。髮髻、甲片、帶鉤、裹腿、靴帶,還包括穿納鞋底的針腳、馬身披掛的鞍韉等,均是一絲不苟地刻劃。

當時修建秦始皇陵墓,都是舉全國之力,花費了39年時間。這在之後的歷史中絕無僅有。這些陶俑形象都是按照當時士兵的真是情況來塑造的,千人千面。裡面是空的,分段燒制,粘結好之後還要上彩繪。為了嚴把質量關,每一個陶勇上都有工匠的名字。所謂慢工出細活。花費30多年能造不好嗎。當時燒好的陶俑都是挑最好的,估計燒陶時,殘的、次的多的不計其數。

西漢兵馬俑性質和秦代兵馬俑相似,多是用軍陣兵馬俑來送葬,但在規格上要比秦俑小得多。西漢皇帝陪葬坑的兵馬俑身高不及秦俑的三分一。像漢陽陵中的兵馬俑是用用模子一個個造出來的,所以千人一面。但是胳膊是後按上去的,可以活動。陶俑上色之後,還要穿衣服。但是在人數上要比秦兵馬俑多很多。

漢俑卻沒有秦兵馬俑那麼逼真,初期主要是漢朝國力所致,征戰多年,皇帝出行連四匹同色的馬都沒有,就不要說陪葬了。此外,漢朝吸取秦朝亡國教訓。提倡節儉。花費全國之力再去建陵墓已經不可取了。尤其是漢文帝之後,這種意識已經影響了當時的喪葬制度。

但是之後,陶俑慢慢世俗化了,陶制的生活器具,炊具,女傭,說唱俑,雜技俑越來越多,包括陪葬的陶制的豬、狗、牛、養數量非常多。這在秦朝墓中不多。


:



很明顯秦末戰亂社會動蕩,帶來的是社會文明大倒退。漢初全國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馬,更不要說經過兩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嗚時代,整個社會的物質財富和技術人才積累,在秦亡戰亂中灰飛煙滅,毀於一旦!所以你可以發現,秦始皇兵馬俑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間段內,其工藝水平是一騎絕塵的!上圖的銅車馬放在現在也算精妙絕倫,那些製造兵馬俑的普通工匠如果還可以活到今天,工藝大師的稱號一定當之無愧,秦朝是中國一個很牛逼的朝代!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我大學是設計專業雖然不是雕塑也懂一點,從中國歷史上看來中國一般不喜歡造型太逼真的造像,不管是雕塑還是繪畫,造像逼真的時期大概也就戰國後期到秦統一天下這段時間,再往後就到宋朝的寫實繪畫和清朝後期了。傳統的中國造像藝術都以誇張或嚴肅的造型或有含義的符號化設計為主,大規模造像也是從魏晉以後佛教傳播後的石窟造像為主,其他少有寫實,與秦俑造像差異很大,秦俑造像反而與古羅馬的造像很像,有很重的塊裝結構,而且再結合秦朝出土的其他金屬文物與中亞藝術品很接近是否能夠說明,早在戰國時期中國與歐洲已經有了小規模的接觸,當然直接貿易還不可能但文化的交流其實要求很低,一兩個古羅馬藝術家就足以與中國造像產生反應,而戰國時期正是思想文化最開放的百家齊放時期容易接收各類思想文化。所以我想秦俑的寫實造像正是古羅馬與中國本身造型交流的成果,古人的交流可能早已開始,比如四萬年前原始的人類從亞洲乘獨木舟到達澳大利亞,通過陸路到達美洲。我的想法歡迎批評指正


我覺得是由於經歷過列國紛爭以後,秦朝人變得很務實,反應到作品上就是寫實,不做太多藝術加工。秦朝批量生產的箭頭基本一模一樣,誤差不過幾毫米,可見當時工匠的態度是很嚴謹的,做事應該是有板有眼,有理有據,以不會胡亂加工創造。秦末戰亂,秦人死傷太多,這種傳統估計沒有流傳下來。到了漢朝,先是老子後是儒家,思想上都比較務虛,而且當時社會穩定繁榮,作品應該更偏向抽象化、藝術化


我只知道獨尊儒家的朝代什麼都是差不多能過去就行了,這就是後面朝代不斷退化的原因,真正能代表中國文化特點是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末,這段時間無論是學說氣氛,科技,制度都達到頂峰,所以像兵馬俑這種水平並不奇怪


推薦閱讀:

都有哪些人刺殺過秦始皇?他們的結果分別是怎樣?
如果扶蘇接替秦始皇,歷史上還會有陳勝吳廣的起義么?
呂不韋是誰?
如果秦始皇死的沒有那麼突然,扶蘇最後做皇帝,秦朝會不會成為像漢朝那樣的國家,秦和漢制度上有什麼區別?
假如秦始皇不一次性滅掉六國而是徐徐圖之,以後會不會不會面臨那麼強烈的六國遺民反抗?

TAG:秦始皇 | 秦陵兵馬俑 | 文化 | 歷史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