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禵手握重兵為何康熙駕崩後不兵變奪位?
向敬之
首先要更正的是,康熙第十四子,原名胤禎,雍正即位後,避皇帝名諱改為允禵。他的名字不叫「胤禵」。
由問題可以說,手握重兵時,他還叫做胤禎。胤禎手握重兵而不謀反,原因有五:
允禵
一、康熙駕崩後,雍正第一時間通知總理事務王大臣:「西路軍務大將軍職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勢難暫離,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來,恐於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將軍王,令與弘曙二人馳驛來京。」(《清世宗實錄》卷一)雍正以內閣行文,而非新皇的上諭,不會激怒胤禎,逼其擁兵自重。如果他擁兵造反,或者不來,那就是不忠不孝,等同謀反,與整個國家和朝廷為敵。
二、胤禎以撫遠大將軍西征,擁有數十萬大軍,出征時用正黃旗大纛,天子親征的規格,但那都是康熙帝特殊的恩賞。如果康熙遺詔指令的接班人不是胤禎,而胤禎妄動,那都是謀反,滅門之罪。胤禎即便有心奪位,也會投鼠忌器,拿著全家性命與朝廷較量。
三、內閣的通知上,寫道要正藍旗滿洲都統延信速赴甘州管理大將軍印務,同時行文川陝總督年羹堯具體管理糧餉和地方事務。年羹堯是雍正的大舅哥兼心腹,一直掌管著西路軍的糧餉。如果沒有他的及時供應,西路軍在嚴寒的西北寸步難行,更別說跟著胤禎造反。一旦反叛,全國各路大軍圍剿不說,內部也會因為糧餉斷絕而兵變,加之西北戰事還未穩定。
《雍正王朝》雍正帝與年羹堯劇照
四、與胤禎一同回京的弘曙,為康熙第七子胤佑第一子。但從胤佑於雍正元年四月受封和碩淳親王、雍正八年病逝被刻碑記功詔褒其「敬謹小心,安分守己」等事來看,他與雍正帝是關係不錯的。弘曙作為側福晉所生的兒子,能夠封為世子,也可見他因某種特殊的原因博得了雍正的好感。
五、胤禎本身就沒有起兵篡位之心。畢竟康熙要「傳位於十四阿哥」,那只是一個傳言。
歷史已經成為過往,胤禵手握重兵為什麼康熙駕崩後不發動兵變奪位,其實只是後人一種假想,也許當時胤禵壓根就沒想過要這麼做。
如果非要問出為什麼,我認為原因不外有二:
一是康熙並沒有傳位胤禵之意,更沒有傳位胤禵的詔書,在胤禛已經即位的情況下,胤禵帶兵奪權其實就是謀反,縱觀大清一朝,還沒有哪個皇室近支敢於這樣做過。
二是胤禵雖名為「撫遠大將軍王」,表面上看手握重兵,但其實他真正能調動的兵力有限,而且掣肘較多,根本就難以統兵殺回京城。
先說第一條。
眾所周知,康熙晚年飽受廢立太子折磨之苦,直到臨終,也沒留下書面立儲的哪怕一星半點資料,至於故宮博物館裡保存的康熙傳位雍正的遺詔,其實是偽造的,為什麼這麼說不在本文探討之列,這裡重點要說的是康熙到底有沒有傳位胤禵之意。
雖未立傳位遺詔,但康熙晚年對誰繼位還是心有所屬的,他曾對諸王大臣說:「朕萬年之後,必擇一堅固可托之人與爾等做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至累爾諸臣也。」這個人到底是誰,史書和檔案都沒有明確記載,但從當時情況分析,無外乎胤禛、胤禵兄弟二人其中之一,胤禛不做分析,只分析到底有沒有可能是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並「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領兵三十萬前往西部征討策妄阿拉布坦。康熙這一重大舉措成了一些史家認為有意傳位胤禵的佐證,其實當時胤禵的爵位是固山貝子,地位較低,授予「撫遠大將軍」不過是為了抬高他的地位,便於統兵,但最終也沒授予其王爵甚至貝勒,不過是「照依王纛式樣」。之所以選派胤禵,固然與胤禵領兵打仗的才能有關,但另一方面除了胤禵,康熙也確實無子所派,從這一點上看,並不能說明康熙有意立胤禵為儲,現在還有觀點認為,這可能是康熙立儲的一個迷霧,不無道理。
那麼這個大將軍王到底有多大權力呢?康熙曾有特旨:「此次大兵在外,如遇章京並護軍校、驍騎校缺出,令大將軍即行授補」,戰爭情況下,大將軍即行授補的不過是章京、軍校之類的低級軍官,可見這個權力並不特殊,而且即便康熙還賦予胤禵「掌生殺重任」,但與當年的皇太子胤礽相比,其受信任的程度和權利仍不可同日而語。要知道,當年康熙離京,胤礽是代行皇帝的大部分職責,掌握著中央政權機構,而胤禵不過是提拔幾個低級軍官、陣前有生殺之權而已。
康熙六十年十月,允禵提出「輕裝進京,恭請訓旨」,康熙雖然答應了,但也提出「此際若策妄阿拉布坦屬下,有自相離潰率眾來歸者」,則停止來京,也就是說,胤禵這次進京,是他自己提出來的,並非詔回,而且如有特殊情況,康熙還令他不必回來。胤禵回京後,康熙帝對西北用兵的方略發生了重大變化,簡而言之,一方面仍然積極做著打的準備,另一方面議和活動也已開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康熙六十一年四月,胤禵又「復往軍前」,其意義和當初已有顯著不同,初次出征是為了打,而這次是為了守,是以皇子身份對敵人進行威懾。另外,康熙此時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自己都說「近日多病,神情恍惚,身體虛憊,既神不守舍,心失怡養,目不辨遠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豈能久存」,這種情況下,康熙如有意立胤禵為儲,怎能讓他遠去?
再說第二條。
胤禵雖任撫遠大將軍,但他能行使的權力有限,這一點前文已經說過不再贅述,不僅如此,軍隊的實際指揮權其實也並未全部在其手中,而是由富寧安、祁里德、付爾丹、噶爾弼、延信等人分掌,這些人直接向康熙請示彙報,接受皇帝的直接指揮。
康熙五十九年,噶爾弼、岳鍾琪率軍進藏,當清軍抵達喇哩這個地方時,胤禵以青海、蒙古兵不能如期聚集為由,令噶爾弼、岳鍾琪就在所到的地方屯兵,不要輕動。名將岳鍾琪對這個指令進行了抵制,勸說噶爾弼及時進兵平定了西藏,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胤禵的軍事指揮才能並非特別突出,如果按照他說的辦,猶疑不決,當時能否迅速平定西藏還真就難說,同時也說明,胤禵做出的不正確決定是會受到抵制的,設若他想統兵打回北京,焉知會不會有人非但不聽從軍令,還會將他拿下送京受審。
此外,胤禛即位後,立即任命年羹堯接替胤禵掌握西線實際軍權,兵權被奪,胤禵即使想謀反也回天無力了,何況,如前所述,即使還有兵權,那些將軍們能不能都聽他的,還是另一回事。
一己之見,敬請指正、探討。
胤禵是以撫遠大將軍的身份統兵征討準噶爾部策妄阿喇布坦,並威懾蒙古、西藏各部勢力,其所統兵力號稱三十萬,實際僅十多萬人,且基本都是就地或從西北各省調遣,八旗兵主要來自西安、寧夏兩將軍和甘肅涼州副都統、庄浪城守尉所屬駐防兵,綠營則更調自陝、甘、川、滇、甘等多個省份。胤禵本人坐鎮西寧,兵分數路,其中北路主力將領為平逆將軍延信、固原提督馬繼伯、登州總兵李麟,後兩人都是地方和綠營將領,只會服從朝廷命令,延信是肅親王豪格之孫,雖在雍正五年被歸入「阿其那同黨」且冠以和胤禵勾通的罪名,但主要罪責卻是黨附年羹堯,且在年倒台前、胤禵倒霉後的一段時間一直受到重用,不會在雍正繼位初押寶胤禵顯而易見,這一路兵力構成複雜,外來戶胤禵很難驅使他們造反;南路征西將軍噶爾弼只是掛名統帥,實際指揮權掌握在四川總督年羹堯手中,一線擔綱的則是年的左右手岳鍾琪,這兩人在康熙未死時固然對胤禵畢恭畢敬,這完全是對康熙的附和追捧,但新君既定,兩人幾乎立即選擇最保險的選項——承認皇權,這一路主力是四川兵,年羹堯押寶雍正,他們自然也不會異議;另外幾路都是牽制準噶爾部的游兵偏師,如靖逆將軍富寧安出兵烏魯木齊,散秩大臣阿喇衲出兵吐魯番,都各僅幾千人,讓他們服從撫遠大將軍將令、替朝廷攻打準噶爾部並無問題,但讓他們服從一個此前並不那麼熟的皇十四子攻打北京已繼位的皇帝,就有問題了。
不僅如此,如果相信雍正繼位正當,手續清楚,且胤禩等更大政敵都如雍正所言「貼無一言」、俯首稱臣,胤禵無名無份,又怎能帶著一群和自己並無淵源的兵將起事?如果相信雍正篡位、隆科多私改密詔的傳說,則雍正繼位後是秘不發喪,而以康熙名義召回胤禵,胤禵的一切風光都來自父皇垂青,他連詔書是否父皇所發都不知道,又怎敢輕舉妄動?康熙晚年對立嗣問題十分敏感多疑,皇長子、八子、十三子都因此倒過大霉,胤禵本人也被踢過一腳,甚至韜光養晦的雍正也給扔了塊「戒急用忍」的牌子勒令掛上,他在父皇生死不明情況下又怎敢輕舉妄動?
其實胤禵和胤禩、胤禟等不同,他是雍正同母弟,且爭位有之,卻並未和雍正直接發生衝突,如果承認雍正皇位,甚至帶頭稱臣,雍正再刻薄也不會把他怎樣。但胤禵年少氣盛,回京後賭氣不肯稱臣,結果雍正賭了口更大的氣……即便如此,他的命也比阿其那、塞思黑等強太多。乾隆朝給他「平反」,也正看準了他只是賭氣,並沒有真正造反或違拗行動這一點。
康熙遺詔本來就不是康熙真跡,是雍正登基後叫人寫的,這點沒有任何異議。不明白的可以去查。第二,胤禎當上將軍王並非是康熙想只開他,如果康熙不打算傳位給他,為何要給他幾十萬兵馬?正常的君王都是要考慮為下一任繼承人掃清障礙。第三,雍正繼位,怎麼輪都輪不到他,首先康熙一直不喜歡他,對他的評價很低,康熙晚年雍正一直在圓明園打醬油,第二康熙說過不會選四十歲以上的人繼位,因為四十歲後人的身體各方面能力都下降了,而雍正已經45歲了。可以這麼說,雍正能夠繼位,不過是與隆科多導演的一場「斧聲燭影」
其一:清朝那時候的給予十四的兵都不是他嫡系不一定都給他賣命。其二:康熙帝明知道帶軍出征會有後患特別用了老四的嫡系年羹堯做川陝總督負責後方糧草遏制十四。其三:就算造反師出無名就算攻入京城到頭來各方討伐弄不好死路一條。其四:情況不明老四老八都在他造反頂多會被別人做嫁衣!其五最關鍵:他的大將軍王只是一個封號出征封號康熙帝給的,隨時可以拿回來,一道聖旨削去大將軍王特召回京,他什麼都不是!權衡利弊給你你會如何?十四隻能回京賭上一賭
首先是錢糧,西北打仗都是從中原輸糧,當時的輸糧渠道在胤禛手裡,除非他像當年周培公平三藩那樣不禁搶奪財物,在沒有官方承認下,這種行為無異於反叛,這樣大將軍王就只能一點點攻城拔地了。
其次是兵源,大將軍王的兵大多數是從京城帶出去的,這些兵的家眷都在京城,這樣的情況下讓這些兵打回去,就算打到城牆腳下,只需要一個朝廷重臣登高一呼。大軍瞬間就會土崩瓦解,甚至倒戈相向。
然後是守備,京城並非是一座空城,不僅京城有禁衛軍,京畿也有許多營兵拱衛,大將軍王想要打破京城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再者西北大軍是打草原戰,以騎兵為主,這種野戰軍隊並不適合攻城戰,畢竟馬沒法爬城牆,缺乏甚至沒有攻城器械的軍隊,哪怕有十倍於京城的兵力,也很難攻破一座堅城。
最後是心態,畢竟胤禛是自己家哥哥,雖然不合但也不能兵戈相見,胤禎也算是個孝順的孩子,不像老八那樣為了權勢不擇手段,其實一直到後來他對胤禛也只是不服氣,不肯低頭認輸,並沒有給胤禛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大麻煩。何況兄弟二人打起來,讓烏雅氏怎麼自處。
所以說胤禎既沒有打回去的名義,也沒有打回去的能力,甚至可能看在父母的份上,連打回去的想法都沒有。
謝邀請;胤禵雖手握重兵,但這些兵不完全聽命於他,將領多數是忠於清王朝的,如果扯起反旗是不會跟隨的。二,沒有物質做保障,兵無糧草不戰自亂,三,胤禵根本沒有反心。發動兵變連想都沒想過。四,大局已定、造反是自不量力、以卵擊石,不會以身家性命作賭注。
很簡單,就倆字:後勤。當時負責後勤糧草供應的是雍正的鐵杆親信李衛,李衛當時已運輸困難為由,大軍的糧草都是一日一運。試想十四爺前腳發動兵變,後腳就被人切斷了糧草供應,沒有飯吃相信任何軍隊都會嘩變。更何況前方還有年羹堯的大軍擋道。所以說那會兵變奪位還不如說是找死。
感謝邀請!不管奪兵權還是造反必須滿足軍權,政權,經濟大權都掌握,並且奪位的口號必須合理合法。
老十四隻是有軍權,軍餉必須有中央調配,如果軍隊沒有吃的沒有軍餉誰還聽你的,按照《雍正王朝》的十四大將軍王,可是年羹堯來調配陝甘地區的軍餉,如果你要上千里回來奪權斷你糧草。
一,十四阿哥允禵,受皇阿瑪康熙帝喜愛,在西北有戰事時,授大將軍銜,擎黃纛,替皇阿瑪親徵。此更多是象徵意義,康熙也藉此培養這位年輕阿哥。因他過去沒有常帶兵打仗,沒有與軍隊將領建立親密關繫。所以他這個大將軍假皇上令殺外敵沒問題,如若造反,將領們不會聽他的。
二,當時允禵畢竟年輕,是固山貝子,在皇家(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王中等級太小,更談不上八旗中的旗主,所以無兵,無旗,無權。
三,允禵大將軍領兵出徵西北平亂時,陝甘總督年羹堯也手握重兵及糧草呢。年可是四阿哥胤禎(雍正)的人啊!
所以,這三點,十四阿哥無實力舉兵反雍正。
推薦閱讀:
※如果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內部團結,最後能否擊敗清朝?
※為什麼李秀成在安慶之戰中表現消極?
※清朝各皇帝的牌位還在故宮嗎?
※康熙時期的蘇麻喇姑為何每一年只洗澡一次?
※康熙20個兒子都去哪裡了?現在有後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