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只當了幾十天皇帝為什麼有很多民間袁大頭?袁大頭官方使用了多久?
「袁大頭」,又稱「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指的是民國發行的,正面採用袁世凱側面像,背面刻有嘉禾圖樣的銀幣。
清末,國內充斥著各種金融貨幣,交易市場極為紊亂。這其中,既有隨著西方侵略而進入國境的外國貨幣,也有由於清廷的衰敗,各省為增強自身財力擅自發行的各式貨幣。據統計,當時國內市場上流通的中外貨幣達百種以上,各有各的流通範圍,規格不一,折算繁瑣,混亂不堪。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正式提出要把鑄幣權收歸中央政府,宣布著手整頓幣制。
1912年,袁世凱竊奪大總統的寶座。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對幣制改革一事也極為上心。究其原因,大概一來有孫中山」創議錢幣革命「的通電;二來要重點解決北洋政府的軍費問題,鞏固統治;三來他的小算盤也打得噼啪響——趁機把自己的頭像鑄於幣面,以此提升政治地位。
民國三年,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確立」袁大頭「為中華民國貨幣的地位。這種新式貨幣,形制劃一,重量、成色與法定重量均不逾3‰,發行後迅速被老百姓所認可。1917 年,官方又規定以「袁大頭」為稅收本位幣,更加鞏固了「袁大頭」的第一主幣地位。
「袁大頭」的鑄造量很大。南京造幣廠在民國四年二月至民國五年的近兩年時間內 , 就達379819210元;有資料顯示僅壹元面額的 「袁大頭「 就鑄造了75000萬枚。
民國三年的 「袁大頭」 至少到1929年還在鑄造。而在軍閥混戰時期,還有各地軍閥私鑄的」袁大頭「,通常質量良莠不齊。最晚的是「O」版三角圓「袁大頭」銀元,是1951年期間由新中國政府鑄造,僅在雲南、西藏等邊陲少數民族地區流通,屬於過渡時期的貨幣。另外目前貨幣收藏市場上的」袁大頭「,也有大量是偽造的。可以說,」袁大頭「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不管是在歷史記憶裡面,還是影視劇中,我們都會經常看到袁大頭(即通俗意義上的大洋),為什麼整個民國時期大家都喜歡用袁大頭,按道理這樣一種印有已經被否定的政治人物頭像的貨幣早應該被淘汰了,但實際上不管什麼時候袁大頭都是堅挺的,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良心銀元:
首先,在民國各種形式的銀元當中,袁大頭是其中含銀量比較多的一種,按照1914年公布的《國幣條例》以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國幣種類共有銀幣4種,鎳幣一種,國幣以一元銀幣為主幣,以鎳幣為輔幣,其中作為主幣的一元銀幣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以銀九銅一摻入其中混合製成,鑄造後的總重量為七錢二分。《國幣條例》頒布後,在天津、廣東、南京、武漢的造幣廠紛紛開始鑄造袁大頭銀元。因為袁大頭銀元成色好,分量足,並且有統一的規制,一改清朝末年銅元制度混亂的局面,因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只要錢好用,上面印著誰實際上無所謂。
因為鑄造銀元花費了大量的國庫存銀,因此袁世凱政府的財政狀況受到了很大影響,更有說法認為這也是袁世凱政府後來倒台的一個重要原因。
無法替代:
北京政府結束以後,南京國民政府自然不會再以袁大頭銀元作為國幣,因此開始鑄造印有孫中山頭像和蔣介石頭像的銀元,但是因為鑄造發行量遠遠不及袁大頭,所以並沒有取得與袁大頭一樣的地位,民間仍然繼續使用袁大頭,官方在許多時候也用(比如發軍餉的時候)
這種狀況實際上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依然持續了兩三年,因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家還沒有建立對人民幣的充分信任,因此袁大頭仍然在使用,但是經過新政府的整頓之後,袁大頭作為一種交易貨幣,最終走向歷史。
民國 清末,由於外國列強的侵略,外國幣在中國行用,失去了貨幣自主權。對內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權日益削弱,各省地方長官為增強各自的財力及擴充軍事力量也紛紛製造和發行貨幣,貨幣金融十分紊亂。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令江南造幣廠歸財政部管理,主張把鑄幣權集中於中央政府,並著手定幣制。不久袁世凱逼清帝退位,迫使孫中山讓位,故幣制問題未及整頓。
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北洋政府實行幣改;1914年2月7日,以大總統令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其要點是:國幣鑄發權專屬於政府。舊有各官局所鑄發之壹圓銀幣,政府以國幣兌換改鑄之,但於一定期限內,認為與國幣壹圓有同一之價格。
國幣以壹圓銀幣為主幣,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以銀九、銅一(後改為銀89,銅11)鑄造後總重量為七錢二分。國幣壹圓銀幣的形式,以教令頒定之。後定為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
國幣種類,有銀幣四種:壹圓、半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國幣計算均以十進,每圓十分之一稱角,百分之一稱分,千分之一稱厘。自《國幣條例》公布後,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後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因袁大頭壹圓銀幣幣型統一,花樣全新,重量、成色準確,易於識別,很快被民眾接受,流通各地。
民國35年以後隨著國民政府幣制的改革,銀元逐步停用,但是由於民國後期法幣的快速貶值,使人民對其失去信心,而銀元的幣值穩定所以一直沒有停止使用過,中華民國在大陸發行的最後一次銀元是貴州省民國三十八年的甲秀樓竹枝銀幣。 解放後,中國人民銀行按一定比價收兌銀元,銀鑄幣方停止流通。
袁大頭作為我國銀元史上鑄量最多,流通時間較長的銀元,也不可否定它發揮了一定的歷史作用。
1、對外國銀元起到了抵製作用:袁大頭髮行後,廣大民眾願用國幣,不要「洋錢」。如在1919年「五四運動」反帝高潮中,上海錢業公會宣布使用袁大頭,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錢幣。
二、抵制了國內各式銀元發行的亂象:因當時頒布的《國幣條例》明確規定:「國幣鑄發權專屬於政府。舊有各官局所鑄發之壹元銀幣,政府以國幣兌換改鑄之。凡公款出入一律用國幣。」後在1917年官方規定以袁大頭為稅收本位幣,更加鞏固了袁大頭的第一主幣地位。這在客觀上使各地亂制各式銀元的現象有所收斂。
三、改變了清代長期實行不完全的銀、銅平行本位制的亂象。銀、銅平行本位制是把銀和銅都作為貨幣的材料,分別鑄造成貨幣,但銅製幣規格不很統一,紋銀的鑄造成色、重量的計算單位各地更是各搞一套,這必然形成流通中的幣種繁多、比價不一、換算複雜的局面。袁大頭髮行後,規格、成色統一,並以此為本位,使幣制在一段時間內有所統一,紊亂狀況稍改善。
「袁大頭」的鑄造量很大,僅南京造幣廠在民國四年二月至民國五年的近兩年時間內,就達379819210元。還有資料介紹,僅壹元「袁大頭」就鑄造了75000萬枚,民國三年的「袁大頭」至少到1929年還在鑄造,新中國在1949-1951年也鑄造過「袁大頭」。
1914年推出的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貨幣。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中國國內的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無法持續,且國內的貨幣發行雜亂不堪。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後加中國農民銀行),並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法幣急劇貶值,從而徹底崩潰。由於法幣急劇貶值,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O.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脹速度比法幣更快,十個月上漲一百七十萬倍,各地紛紛拒用。民間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政府於是使用銀本位幣制,發行銀元券。
國民政府自個無能,就別怪老百姓拿袁大頭做硬通貨。
民國35年幣制改革宣布停止流通,但真正意義上徹底退出流通領域是上世紀60年代,1950年左右為了穩定西藏,瀋陽和成都造幣廠鑄造了一大批「三角元」大頭,運往西藏當做流通幣,直至上世紀60年代人民幣才漸漸徹底取代袁大頭。
官方使用了多久不清楚。反正六七十年代,有一回家裡斷糧,母親拿了幾個泛黃的袁大頭和人換的全國糧票,救了全家的命。
後來八十年代,母親又拿的袁大頭找銀匠打的一對手鐲子,當財禮,給我哥結婚的。
等輪到我時,就剩下兩個木碗,上面有奇怪的花紋和看不懂的文字!??還不讓賣!說是傳家寶!我去哪兒都帶著!哥姐們不敢要,說是父母留給我的!那袁大頭咋沒給我留幾個???
這就是那兩木碗!都有木頭蓋子,蓋子也是兩個碗!在另一個地方放著,沒法拍照。其中的一個碗底,有一個"詮」字,也不知是什麼意思。
袁世凱做皇帝期間沒有鑄造袁大頭,而是從民國三年起大量鼓鑄,並且把大量的光緒銀幣回爐鑄造成袁大頭,導致後世留存的袁大頭極多,而清代銀幣幾乎被回爐殆盡。
袁世凱稱帝也鑄造了洪憲元年紀念幣:
中華帝國飛龍幣:
這種幣當時基本上只鑄造了試鑄幣,尚未流通,存世量極少,十分珍稀。
主要一點這個袁大頭分量足,市場認可度高以至於建國後還有少量的印製
袁大頭算是統一了貨幣的購買力!在封建時期,人們對於貨幣購買力沒有精確的計算!比如一兩銀子,成色不一樣,購買力也不一樣!民國的紙幣,由於戰亂導致通貨膨脹,而且不同黨派軍閥頒發的紙幣還有區域限制,比如在國民黨統治的區域不收邊區票,他們的流通性購買力都不如袁大頭實在!
真金白銀啥時候到哪裡都是硬通貨
推薦閱讀:
※《世說新語》里有哪些有趣且可以體現當時名士風範的片段?
※蒙古獨立是在怎樣一個情境下發生的?現在蒙古與內蒙的對比如何?
※蘇軾是榜眼?
※世界歷史上一直被誤讀的事情有哪些?
※中國人崇拜的祖宗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