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業人士如何看待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妮的理論?
題主非心理學專業,讀過霍妮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又名《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之前也看過《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對比起來發現霍妮的理論雖然更通俗易懂,更容易獲得讀者的共鳴感和認同感,但是卻比較缺乏嚴謹的實驗數據和論證,一口氣讀下來竟然有種彷彿是在讀某星座書的幻覺(無貶低之意,僅僅是比喻),非常想了解,現代心理學領域是怎樣對待霍妮的理論的?其理論被現代學術界或臨床實踐所承認的部分主要有哪些?
非常好的問題,認真答一下。
首先,為什麼有些心理學看上去像星座?沒有實證的心理學還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心理學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交叉學科,既涉及物質,又涉及意識,與其他學科的介面非常多,稍微變化一點,看問題的眼光就完全不同。
比如愛情這個東西:
從腦神經等醫學領域來切入,它是一種激素,一種化學作用;
從進化心理學、社會學等人文領域來切入,它是一種繁衍行為,帶有社會屬性;
從精神分析、格式塔等臨床治療領域來看待,就大了去了,它可以是無處不在力遍入天的「力比多」,可以是心理圖式追求與他人合一完整的初始動力,是一次自我界限的短暫崩潰,一次生命尋求自我實現的冒險……(口胡,笑)
這些學科切入點,在應用方面,幾乎是不相接的。因為它指導的是不同領域內的東西,指向的是不同的目標人群。
你所說的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都是心理學與現代科學實驗手段結合之後,發展出來的學科,前者簡單來說研究如何提升小孩子教育和老年人生活質量(大霧),後者主要研究人的學習認知方法,教你做學霸(大霧)。
這兩種,都需要有非常大量的科學實驗帶來可支撐可複製的結果,才能形成理論架構。為什麼?因為它們面對的人群,應用的範圍,要求這樣的嚴謹。
而卡倫霍妮,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之一,她的學說面向的是臨床治療。簡而言之,她對神經症患者的這些解讀啊,理論架構啊,全是要用到這些患者身上的,是要在心理諮詢時,用在活生生的個案上的。
而心理諮詢,本身就需要處理人感性的一面,甚至它的根基,整個治療中最有效果的部分,必須也只可能基於感性來體會。諮詢師要做的,是引導求助者去認識自己,這種認識,不是說去拉你做個腦神經CT,告訴你哪片區域有異常的認識,而是需要你對自己日常行為、情緒背後的模式有所認識。而這些在物理世界基本無跡可尋。因為我們不能打開一個人的腦子,指著說這個部分裝著好的觀念,那個部分裝著不好的觀念,我們只能跟人打交道,跟他表面的這些癥狀打交道,所以我們需要說服面前這個人,讓他自己開悟,而不是機械式地訓練,或者切除。
所以,臨床治療才會開創出各種流派療法,精神分析也好,認知行為也好,它們究其根本都是用一種理論,用來解釋你的心理結構,然後對症下藥,你如果要說這些理論有什麼現實依據,那還真沒有,因為那些所謂的自我界限、自我評價、激勵預期、懲罰預期,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是專家們從海量的個案中總結出來的一套規律,用來解釋你,它可能存在你的意識里,卻並不具備實體,如果你有一瞬間被「說中」的感覺,而開始反思自身,檢查自身,這就是它們的意義。
至此,我回答完了剛開頭的那個問題,下面說說我眼中卡倫的成就。
精神分析在現代心理學中已經是老古董了,最前端的研究已沒有它的一席之地,這個情況一部分是因為精神分析所面向的臨床治療,在心理學分支中排名落後。
現在主流的學術研究集中在大眾傳播、社會行為和教育等領域,這些也是資金最富集的區域。只有精神類藥物研發還跟臨床有點關係,一般的心理諮詢、自我成長之類涉及健康人的心理保健,這類的東西,因為1.充滿感性,無法量化,2.收益低投入大,回報周期長,3.過於依賴諮詢師水平,無法批量複製等特點,臨床治療這塊並不佔研究主流。
當然,精神分析的沒落和它自己的理論缺陷也有很大關係,這幾乎是所有缺乏實證的理論無法繞開的一個弱點。不光是佛洛依德,榮格也有這個問題,不過榮格那個已經上升到哲學、文學和美學的層面,就不說了。
卡倫霍妮的最大貢獻,主要是引入了對社會文化性差異這一點,它提醒了後世實驗者,在選擇實驗標的時,要盡量選擇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被試。
第二就是她在神經癥結構的分析上,有很多獨到之處,劃分了神經症強迫性需求的分類,梳理了神經癥結構的三個主題(在我看來是親密關係,權力欲,和孤獨感),基本已經把神經症的內在結構在她的理論上全部剖析完了。
然而真要說在臨床治療中,我從未見過有一個諮詢師直接運用她這套理論。這套理論只是一種指導,一種對問題的解釋方式,它本身沒有什麼治療效果,只是讓求助者知道「哦,我可能是這樣的,我可能有這樣的心理結構」,而真正的治療,並不是理論的堆砌。
卡倫霍妮自己本身也是個神經症患者,所以她對神經症的各種感受會寫得特別細膩,但因為她自己可能終生都不能說完全「痊癒」過,因此讀過她的書你可能會發現,她大篇的文字都是在描述神經症的某種狀態(可能是她自己的狀態),而較少著墨於如何改變這樣的狀態——這可能是因為她自己也未曾完全從那條路上走出來。
卡倫後來寫了《自我分析》一書,教大家如何用系統的分析手法,在沒有諮詢師的間歇期,自己給自己做精神分析。這本書我相當推崇,因為我也是一個自我分析愛好者,書中的做法和我所做的,許多是不謀而合。這本書的主要案例講的雖然是一個女性患者克萊爾的故事,但其中融入了很多她對自己身上的神經症的理解,讀時常能感覺到她對自己無情又深刻的自省,非常不錯。
卡倫和自己的神經症戰鬥了終生,也帶領許多神經症患者不斷與自己的癥狀戰鬥著。她總結出來的經驗,也許不具備現代科學所要求的一些特質,但依然可以作為一種主觀總結的內在規律,用來自省和判斷。
其實說到底,哲學和宗教也是一樣的東西,你拿它去現實世界中尋找考證,只會覺得非常荒誕無稽,毫無依據,而當你開始拿它檢閱自己的生活時,你就會從中受益。靈性的東西和理性的東西,作用於人的方式本就是不一樣,有時候也要看你當下的心境,是希望到現實世界中獲得一個證據和支撐,還是希望從內心世界中尋找一個答案和慰藉。我並非心理學專業。
我只不過自己也有類似的困惑,最初時偶然的狀態下根據」被動攻擊性人格」的詞條,檢索到了卡倫霍妮對於這種人格的解釋。我對於她的一針見血的解釋,既震驚又欣喜。
我一直出於很困惑的狀態,對於自己的內心,各種各樣餛飩沒有頭緒,朦朦朧朧的感覺,說不清道不明。直到看到她的解釋,太神奇了,居然有一個人,用寥寥數語就全部一語中的。沒有專業術語,沒有長篇大論,僅僅用了幾個排比句,僅此而已。
她解釋的原文待後續補充,非現在百度搜索到的那些
(2011年時的事情,記錄在哪裡已記不太清楚)
1.文字訴述上她的特色:
一針見血,通俗易懂,不像榮格那樣引用很多的神話原型,或者像佛洛依德那樣運用很多專業術語。所以即使不是心理學專業的人,也能夠理解,並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她寫的東西,給人感覺,原來如此簡單,但是在她之前就是沒有人想到過,說過。
2.理論結構
佛洛依德理論的結構是探尋 「現在的癥狀和過去的經歷」,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
比如A癥狀,他會從過去尋找一個對應的A" 事件,以此解釋A癥狀的成因。
就拿一截樹木為例的話,弗洛伊德的方法是橫切樹木的效果。
但卡倫霍妮的結構,不僅橫切還縱切。
縱切效果如圖
橫切暫時沒找到好的,只能腦補下了。
那麼卡倫不僅探討 現在和過去之間的關聯,她更注重現在,此刻,一個癥狀跟另個癥狀之間的關聯。
比如她不僅尋找A和A"(過去事件)之間的聯繫,
她更注重尋找A癥狀(現在的癥狀)和B癥狀(現在的癥狀)之間的關聯。
於是如果說佛洛依德的理論結構是(A代表癥狀,A"代表過去對應的事件)
A---A『 B--B" C---C"
那麼卡倫霍妮的理論結構更確切來說是(A B C D 各代表目前的各種神經症癥狀)
---B ---A
A ----C B ----C ........以此類推
-----D ----D
...... ......
於是卡倫霍妮和佛洛依德的理論有著結構上本質性的區別。
3. 對夢的解釋。
佛洛依德:夢是沒有滿足的慾望。
榮格引用了大量的神話原型,來解釋,人類的意識有一集體潛意識原型。
卡倫霍妮靠前後連貫的自由聯想,來獲取對夢的解釋。
對於夢,可以有很多種解釋,很多種解釋也看起來都有一定道理。
所以,夢的理解,我認為,他們各人的理解都有可取之處。
另外在另外一個書中讀到,好像是《榮格--神話人格》中,作者這樣解析榮格對於夢的認識,夢中出現的所有元素,都代表了做夢者本人,無論是一隻螃蟹,還是其他的人,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屬性特徵,都跟做夢者本人相似。也就是說夢中的全部都是做夢者自己,而不僅僅是夢中的做夢者這一部分代表了做夢者自己的意識。
4. 人格的剖析和把握
霍妮對人格的剖析,可謂是入骨三分的。
但是她擅長的是拿捏和描述非黑即白的各種性格成分。
每一組性格成分彼此相互對立,霸佔兩個極端,相互制約,又相互分裂對立,相互拉扯。
又與其他的彼此對立的一組或多組性格成分相互交纏,形成極其複雜的人格。
於是,在這樣的交纏里,不會出現某一組性格成分消失的情況,也不會勢均力敵。一組神經症傾向會和另一組神經症傾向,並存。它們並不各自為政,只有某種性格傾向突出,某種性格成分暫居幕後的區別。
但她描述的就是上圖的這種情況,非黑即白的性格成分。
也就是神經症的人格特徵。沒有緊密的其他色系的過渡,神經症人格,不是全部肯定,就是全部否定,不是全部這樣就是全部不這樣。沒有向其他人那樣中間的過渡地帶,沒有中間色彩。而其他的成熟的人格,如果比作色卡的話,如下圖。有多個色系,過渡緊湊,且分明。它不會出現黑白兩色,或者黑白灰......這樣即使有過渡,也是跳躍性地,稀疏地過渡的這種情況。
ok,她是在講述神經症的特點,神經症就是這樣的特點,所以她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就是這樣的特點。因為它探討的內容決定了她的理論就是這樣的特點。
但是要解決神經症,就得填充那非黑即白的色卡,變成豐富的,漸變地,過渡合理且緊湊的色卡。
這才是正常人的色卡。
卡倫有沒有提出這樣的解決方法呢?有。
但是她說的很概括,她提到了人的成長,通過自我分析,通過對自己的絕對誠實,對自己不隱瞞,通過對自己不斷地深入的,接近本質真相的分析,來理解自己為什麼是這樣。
對的。她在分析為什麼是這樣。
分析,也是她自己解決自己困惑的途徑,分析最後也成了她的防禦,因為她似乎不能接受,事情就是這樣。
卡倫在後來一段時間,曾經親自去到日本等地,去觀察寺廟僧侶的生活情況,她發現了禪對人的心理有很高的療愈。
弗洛姆曾在《禪宗與精神分析》中談過禪與精神分析,這裡,我覺得,西方的精神分析和東方的禪,若能相結合來運用,那必定會形成互補之效果。
卡倫霍妮對禪接觸不深,但弗洛姆與日本的鈴木大拙有過交流,他對於禪的理解更深入。
- 另外關於文化對神經症的影響。神經症的根源在於文化環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霍妮晚期認識到了文化對於人的作用和影響,但是不深入。弗洛姆對於社會、文化和經濟,有更深入的解讀。這部分弗洛姆在《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這兩本書中,對於現代人的心理和社會中的弊端之間的關聯,做了詳細的分析。
6.關於霍妮本人的認知
在《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這本關於霍妮的人生經歷、內心衝突、思想演變的書中,作者伯納德·派里斯提到,霍妮的思維似乎缺乏二次元,她有時似乎停留於一次元的認識。
的確,她似乎在一次元的空間里,輾轉反側地觀察、分析並認識自己。
那麼另外一個次元的缺失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跟她個人與外界的溝通缺乏有關。她從他人那邊通過交流所換取的信息很少,她無法頻繁地刷新她的認知,跟自己的認知發生碰撞。
她過得極其痛苦,又極其頑強,極其充滿生命力,又極其絕望。
她似乎很渴望尋找到一個樂意安慰她,又有能力安慰她的人。最好那個人是男性。
這個人,並沒有找到。
於是她似乎就讓自己變成了這樣一個人,一個願意安慰他人,也有能力安慰他人的人。
別人幫不了她,看不穿她,她通通自己來。
她成為了聰明絕頂的精神分析師。
分析自己也分析別人。
分析是她的工作,
分析也她最高明的防禦。
分析是她的支柱,
分析也是她不能面對現實生活的避難所。
--------文中一些觀點,均為個人淺薄觀點,僅供參考。
也有些可能是猜測而未經考證的引用,可能並不絕對可靠充分,有不嚴謹,不實,或有謬誤之處,望指正。
另,個人對霍妮的理解,也會隨著經歷而不斷改變,日後若有新的認識,也定為再次更新現在的觀點。
推薦霍妮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與《我們內心的衝突》,這兩本書是我反覆讀過多遍的心理學著作,流暢清晰,非專業人士完全讀得懂。
我喜歡霍妮的理論,不僅是因為他的著作對心理問題有深刻的洞見,更因為霍妮對心理治療的態度、過人的膽識和勇氣,她在56歲公然與心理學最大的權威——學界大咖弗洛伊德決裂,並創建自己的學派和機構,她是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心理學家。
在臨床諮詢中,霍妮的理論幫助我從文化、關係和情境的角度理解來訪者;在生活中,霍妮的思想也幫助我去理解自我和我們所處的時代。
以下摘錄並總結了一些霍妮的理論觀點:
首先,霍妮提出的三個基本(基本罪惡、基本敵意、基本焦慮)的概念,關注個人早期經歷對心理發展的影響。 霍妮將父母不能滿足孩子安全需要的行為稱為基本罪惡,基本罪惡包括冷落、拒斥、奚落、羞辱孩子等;父母的基本罪惡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敵意,這種敵意稱為基本敵意。對父母的敵意會泛化到世界和所有人身上,兒童會投射到世界上的一切,世上的所有人都是危險的,並且感到孤獨與無助,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由於孩子的需要仰賴父母滿足,害怕父母,對父母的愛與敵意會產生內疚感,故兒童會壓抑對父母的基本敵意,兒童因此產生焦慮,這種孤立無助的感受被稱為「基本焦慮」。在基本焦慮的影響下,個體為自身防禦而發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種神經質需求(neurotic need),按性質分為三類(這三類不同性格在神經症患者身上經常並存):性格中的依從性——依從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指個體缺乏獨立,強烈需求別人的關愛,依賴別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親近人,而在潛意識中卻是借依從消除焦慮感。性格中的攻擊性——攻擊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指個體對人持敵對攻擊態度,以此樹立自己的優越感,來應對自卑和焦慮。性格中的離群性——離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指個體不與人親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獨善其身,而潛意識中卻是對人際感情敏感,借離群以保安全。三個「基本」是深埋於潛意識中的,對個體的人格產生深刻影響。
第二,比起弗洛伊德的理論,霍妮更強調文化與社會的作用。 霍妮認為,文化因素對常態行為和神經症行為的形成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個人的社會經歷決定了個體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何種心理障礙。神經症是文化背景下個體與他人/個體與自己的關係失調。 換句話說,文化是一個更大的背景,文化中的基本罪惡,也會帶來大眾內心的「基本敵意」和「基本焦慮」。換句話說,冷漠的父母、自我犧牲的母親、高度焦慮的撫養者....這些人脫離不開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不能以弗洛伊德的「本能論」一言以蔽之。
第三,霍妮提出「神經症性的焦慮」,而神經症性心理問題是最廣泛普遍和值得關注的。她認為,焦慮是這個時代普遍瀰漫的一種氛圍,而在焦慮的情形中,危險感是由內在的心理因素所激發和誇張了的,無能為力的感覺也是由個人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敵意衝突是導致焦慮的主要心理因素,個體通過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壓抑,將敵意或者說「憤怒」驅逐出了意識,但是它並沒有消失,它從個體的人格背景中分離出來,因而失去了控制。第二種是投射,他假裝那些破壞性衝動不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而是來自外界的某人或某物,用來滿足自我辯護的需要。 霍妮關注「假我」是如何壓迫「真我」、讓「真我」無法成長的問題,她認為這是神經症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霍妮對神經症性心理問題的理解,比經典精神分析提出的種類繁多複雜的防禦機制,更加簡單和有實際臨床指導意義。
第四,對於防禦機制的深刻理解。通過沉浸於痛苦來獲得滿足,體現了一種普遍原則,即通過讓自己迷失在某種更加巨大的東西中,通過消解自己的個性,通過放棄自我以及它所擁有的一切懷疑、衝突、痛苦、局限和孤獨,來獲得滿足。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通過放棄自我,獲得滿足。這和尼采、叔本華的某些觀點是有共振的。
題外話。有的時候,我會感覺心理學的視野太過於聚焦個體,喜歡霍妮和羅洛梅的理論,可能是出於他們對社會、存在和信仰的關注。這些年的互聯網、房價、薩德、霧霾等等,讓很多中國人,包括我,處於一種懸浮的焦慮感,我們為了抓住「安全感」,避免內心的衝突,急切地追求物質積累,征服一切,甚至達到強迫性的程度,我們以為自己在高度旋轉,但實際卻空洞無助;又或者,我們遠離自我,消解個性,在集體主義的文化中放棄孤獨,今朝有酒今朝醉。然而,回過頭來,卻找不到「我該如何存在」,或者,走得太遠,已經難以回頭。
掩卷沉思,不禁感嘆,在二十世紀初期,一位女性要經過怎樣的勇敢和努力,才能達到如此的思想高度。
向霍妮致敬。
廣義的心理學本身涵蓋的範圍很廣泛,本來就不能單純的用所謂的通過實證或者實驗的客觀科學來研究心理學。
如果題主認為心理學必須得用所謂的現代科學實證來研究的話,那隻能說題主的哲學觀或者世界觀嚴重向著實證科學和客觀世界傾斜,認為這個世界只有客觀的或者可供研究的事物才是這個世界的實相。
心理學有很多分支,對於神經科學,行為學等心理學分支來說,確實可以而且必須要用到客觀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去研究,因為這些分支涉及的是可觀察,可解剖的外顯客觀行為,研究的方式對應的當然是用客觀的科學方法了。
可是更大範疇上的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主觀行為,內心衝突,潛意識,精神官能症的內在成因等人的內心內在問題,這些內在的問題根本就不能用客觀的科學方式去研究,就相當於如果你駕駛的是純電動的汽車,你往這輛汽車添加汽油根本不能啟動這輛汽車一樣,研究的方法完全錯了。這種內在行為的研究方法不是客觀科學,而是詮釋學,詮釋學是需要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和互動才能完成的學問,而不是像客觀科學這樣只需要設計一些實驗然後進行客觀的觀測就能得出結論的。打個比方吧,你用核磁共振這種客觀的工具去掃描人的腦袋,你能夠看清楚人腦部的結構,可是你能知道此刻這個人的心裡在想些什麼嗎?你不可能知道,因為你採用的方式根本不對。要知道這個人的心裡腦袋裡此刻在想什麼,你必須與這個人進行溝通交流才有可能實現,這就是詮釋法。這才是研究主觀內在的正確的方式。
只是我們現代的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把我們研究世界的節奏嚴重的帶偏了,客觀科學幾乎佔據了一切,整個世界現在過於扁平或者簡化為物質的世界。這就相當於笑傲江湖裡華山派的劍宗和氣宗之爭,其實只有同時練好氣和劍才能掌握最完整的華山派武功,可是華山派的人在劍氣的理念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劍宗和氣宗分家,甚至自相殘殺,最後一家獨大可不是說這家就是絕對的真理,最終雙方都領悟不到最真實的華山派武功,岳不群最終要揮刀自宮學辟邪劍譜去維護華山派之名。
所以,不要再以客觀科學來要求心理學了,心理學從更大的意義上來說。更加偏向於主觀內在的內容,需要用詮釋學來要求。你們可以說心理學不是客觀科學,你們也說得沒錯,可是心理學也不屑於也不可能把自己變成單純的客觀科學。一門學科存在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為了反覆驗證其「科學性」,證偽理論也僅是波爾一家之言,並非衡量某學科科學與否的唯一標準,最終的目的仍然是能夠為己所用。
霍妮的理論屬於新精神分析,相比同時代其他精神分析派學者,她的理論已經可以算是具有相當的嚴密性,但是受到時代發展的限制,其理論的局限性(如缺乏數據和實驗支持)必然存在。
對於「現象學」(指與實證相對的學科),不論是學術界還是諮詢界目前為止沒有形成一個絕對的統一的認識,甚至在不同的國家,諮詢界所採取的主流治療方法也有較大的區別,所以不能斷定霍妮的理論在實踐中沒有可行性或是可行性較低,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具體到不同患者紛繁複雜的情況:如果某一位患者在接受精神分析療法時的康復狀況高於認知行為療法或其他基於實證的治療手段,那麼就沒有理由認為後者才是最佳選擇。我並非心理學專業人士,但我也讀過一些霍尼的著作。我覺得霍尼最厲害的地方是把人的行為與它所處的文化環境聯繫到一起。
霍尼的心理學讓我對自己和周圍的人更加寬容。讓我明白,所謂的人性:無非是人會在什麼樣的情景什麼樣的感受下做出什麼樣的選擇罷了。如果你讀霍妮的書像讀占星學,那讀榮格的試試? 尤其是榮格後期的作品。從我不夠專業的角度理解,精神分析原本就不是走實證路線。ps.霍妮的作品是我讀起來特別具有「哇喔真的是如此」的豁然開朗感。因為她充分考慮了社會文化性。
個人認為她在神經症領域的深入思考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並且結合她一生經歷來看,她一直在這個領域深耕細作,對於理解神經症這一類人來說,非常值得一讀,但是也像排名第一的回答說的,這些更多的是哲學的思考而不是現代的科學。
她的書
都用在 犯罪心理學 這類的課上了
都拿到九陰真經
有的練出一代宗師
有的練瘋了
有的練精神病了
還有的啥也沒練成
不能因為有人啥也沒練成就否定霍奶奶的書
也不能因為練瘋了傻了 就禁
是看書的方式不對
明明是兩本書
還來個又名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跟我們的內心衝突不是一本書吧,後者雖然沒看過,但似乎看到前者有引用後者書的內容。
作為一名學心理學時間不長的渣,我其實覺得以弗羅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和其後的新精神分析學派的書都有些無邏輯的「胡編亂造」,作者的主觀思想挺多挺頻繁。比如弗羅伊德的《夢的解析》,我當時記得是為了寫一篇關於對自己喜歡的心理學書的介紹的論文,去讀它。當時還覺得這本書挺牛,還能解讀別人的夢,有點周公解夢的感覺。等細細一讀,發現真的無從下筆。【可能是我比較渣吧】
霍妮作為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員,我認為其實也有和弗羅伊德一樣的感覺。主觀思想多,但其實因為他們所研究的是「深藏在水下」的潛意識,無從考證和外顯觀察,所以摻雜自己的理解也沒什麼錯吧。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會成癮嗎?
※怎樣能讓自己不胡思亂想?
※怎麼進入心理諮詢這個行業?
※有沒有專門研究依戀理論的書?
※為什麼心理諮詢缺席也要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