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會成癮嗎?


看到你所描述的這些,我有一些想法與你分享。

心理諮詢是一種談話治療,也是一種關係的治療。諮詢效果是建立在良好的咨訪關係之上的。所以這種共情性的、積極關注的治療關係的本身就是一種療效。有很多研究心理諮詢效果的研究發現,研究那些在諮詢結束很多年的來訪者,詢問他們對當時諮詢中對他們印上最深幫助最大的是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說自己已經不記得當時幫助了什麼,但是就記得這個人和這段關係是他們最難忘的,也是最大幫助。所以,那麼好的一段治療關係,有時候真的會讓人有種想」沉溺其中「的感覺。

有的來訪者,會在」沉溺其中」(一種十分安全的依戀關係),與諮詢師進一步發展跟緊密深入的咨訪關係,願意去討論更內心的話題,也願意去討論這種「沉溺感」以及伴隨這種「沉溺感」(依戀感)所帶來其他的感受,進一步的去理解自己對愛和依戀的需要是怎樣重要的存在於自己生命議題之中。

但並非所有人都可以享受依戀關係,依戀有時候甚至會帶來焦慮和恐懼,也有人在這個過程中中斷諮詢關係從而逃離這種「可怕」的依戀,因為給人一種成癮的錯覺。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成癮」很可怕是因為,一旦我們「成癮」,我們很擔心會失去對自己的掌控感。但是我們對於「關係成癮」的恐慌可能遠比對其他「物質成癮」的恐慌更大。因為如果我們是一個物質成癮者、網路成癮者,那麼可能我們就成天抱著喜歡的東西,成天都上網,反正東西和網路是不會憑空消失的。但是如果我們很在意一段關係,可能會讓我們很不安全,因為人不像物質一樣可以被掌控,一旦你需要的關係不在的時候,這是讓人很絕望的。

我們對關係的渴求和迴避都是很正常的內心反映,我們有時候的退卻和害怕也是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就如同白細胞會吞噬細菌一樣。但是假如白細胞過多,反應過於敏銳,可能又會給身體帶來另外的問題。這也是諮詢裡面會去解決的問題,讓我們的白細胞(保護機制)更好的發揮作用而不是過度發揮作用。

另外我想到的一點是,依戀和依戀是有所不同的。所謂依賴,更傾向於理解為在情感和想法上都和對方一樣,凡事都由聽從對方,而沒有自己的主張;而依戀,更傾向於描述一種情感的緊密性,但是依然允許彼此有獨立的想法和觀點,可以相互討論。所以,當與諮詢師建立更安全的依戀關係的時候,你能夠去探索情感需要,獨立的需要,對於失去的擔憂,這些與愛和關係有關的議題不僅僅會出現在你自己的生活之中,也會出現在與你一起長期工作的諮詢師身上,而當它們出現的時候,與諮詢師去討論也正是諮詢進入新階段的開始。

諮詢幫助人的成長一定不是讓人僅僅只從諮詢里獲得情感慰藉,諮詢會給人情感支持,但是隨著諮詢的進展,個人的不斷成長,內心會更自由,生活也是會不斷改變的,擁有更適應性的外在環境和內心世界。


「心理諮詢會成癮嗎」這個問題裡面似乎透露出一種擔心,擔心自己做了心理諮詢以後,再也離不開了。本來是想來解決問題的,卻染上了一種癮,心理諮詢好像成了某種具有依賴性的藥物,叫人想用又不敢用。

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會。

心理諮詢到底是在幹嘛呢,我想即便是心理諮詢師這個群體,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恐怕也不盡相同。但至少大部分人會同意,心理諮詢最終是為了幫助來訪者實現成長。

來訪者來諮詢之前,他可能已經和他的朋友、他的家人談過了他的問題,家人和朋友會給一些建議和安慰,這些建議和安慰也許能起到緩解情緒的效果,但對於解決實質的問題恐怕存在局限性。

心理諮詢師從職業的角度,給出一個新的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他的問題,這種視角也許比他之前對問題的理解更為深入,他可以帶著這種理解重新去解決他現實的問題,在這個解決的過程中,他能夠學會新的處理問題的辦法,他的能力能夠得到發展,發展之後,以前困擾他的問題可能就不再是問題了,他也不用諮詢了。

那在諮詢的初期,他可能表現得很依賴諮詢,這種依賴可以看成是學步的小孩對大人的依賴,一開始他需要大人的攙扶才能走兩步,但隨著他自身肌肉和骨骼的生長,他後面就可以獨立行走了。

在心理諮詢中,會出現看似「成癮」的問題,也甚至會出現來訪者愛上諮詢師的問題,但這種種問題,都是可以在諮詢中來處理的,對於來訪者來說,它會有特別的意義。


如果只是從生活角度談「癮」,任何事都會成癮,吃巧克力會成癮戀愛會成癮看書也會上癮。但therapeutically, 我們一般只討論藥物成癮和酒精成癮,(現在提出了新的遊戲成癮)因為他們符合「心理障礙」的特徵:偏離,異常,和擾亂生活等。
首先,現在腦神經學的研究發現藥物依賴的人的大腦結構與化學平衡發生改變,大多數藥物屬於精神遞質類物質,可以代替腦中神經遞質與部分受體結合,產生愉快感。然而生活中喜歡一次又一次的做某事,完全是大腦自身的化學物質(如多巴胺)產生愉悅感,而並非外界攝入。
其次,判斷藥物和酒精成癮必須同時符合DSM手冊上列出的幾項癥狀,如攝入量、頻率、退行行為等等,而日常活動成癮(假設有)與非成癮之間的邊界在哪裡,這是沒有一個非個人標準去判斷的。
最後,從心理治療本身的角度,它的原則首先是「對人有益的」。如果它讓委託人有一種「沒有心理治療我就不會好了」的想法,那麼我認為它的作用不僅不是有益的,還是負面的。人們在心理治療中應該尋求的是一種伴隨,一種支持,而不是一種依賴,一種「癮」。如果委託人認為他已經對心理治療上了癮,那麼他需要把這種感覺和他的治療師談一談。有勇氣改變或結束,學會獨立行走,才是心理治療的最終作用。

有一種特殊人格,有人提到,叫做邊緣人格。BPD實際上是找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界限(表現為過於依賴一些關係不適合過於親密的人),害怕被遺棄,在極端愛與極端恨之間切換。我認為BPD與本問題無關。


贊同 @FuHouzhi ,學習心理諮詢才會上癮。已經聽說過好幾個,為了學習心理諮詢,花出去一套房子了,而且好像有一種傾向是,在學習上花掉的錢的數目,都儼然成為一種資歷的象徵。


個人分析一周四次,分析家一休假就很焦慮,不知道算不算成癮呢?
但即使是,我相信也是暫時的,一定會有能夠分離的那一天。
依賴並不可怕,用我督導的話說:independence其實是要先in dependence。

甚至希望那一天早日到來,
因為實在太燒錢了。。。。


路過一答。

只來答你的第一問吧。
邏輯上是會的。

因為,怎麼不會呢?
缺的是愛,又難以建立關係的人,
一方面對於愛而言,會讓ta在諮詢中得到被關注,被共情,被理解的感受,就算達不到「愛」這麼濃郁的程度,但會讓來訪者在感受上有充分的被給予,會有被接納和包容的感覺,而這些會給這樣的來訪者有多大的內心觸動,是不言而喻的。
而另一方面,對於難以建立關係來得到情感,「建立關係的本身」就是一個難題。那麼,諮詢中的關係建立,也會是一個很好的實現和彌補。

簡單來說,如果你渴望,你缺少,
那麼通過哪種方式來讓你能得到,你都會倍感珍惜,和抓住不放。
所以依賴心態的出現,合情合理。

而對於諮詢師來說,
能讓「來訪者由依賴到不依賴,由弱到強,獨立有力量」,這也是需要我們去做的,
雖然,這過程真心沒那麼容易。
因為這裡面有一顆心,真心真意,能去依賴你,往往都是呈現出了最真實和脆弱的一面。

所以如何面對,
如何陪伴去尋找,或是讓ta建立自己的力量,
如何能讓對方一點點強大起來,學習建立關係,學會愛自己,也能得到屬於自己的愛,再通過這些「建立與得到」而有更為良性的循環,

這些,都將是諮詢的主要課題。

所以從這一點來說,依賴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依賴。
從依賴到成長,從弱到強,從「孩童狀態」走向「成人」,這本身會是諮詢的自然過程。
而令人擔心的是,
讓依賴一直依賴下去,讓弱越來越弱,讓「孩童不需要成為大人」,這,便是個問題了。

如果是前者,那麼不會上癮,不會不能接受,有力量了自然離的開,能慢慢讓自己學會,得到自己想要的了,那麼分離會有不舍但卻成為必然。
但如果是後者,就很難走得出來,甚至可能出現更多更深的情感投入,常常就會變得更為複雜。

但這個過程,真心真心不容易。
對於諮詢師,不是一個小問題,如何面對是重點,一點點陪同成長也是重點,而這個過程中的「時刻保持自我覺察」,就更為關鍵。

且學且成長吧。


本身有依賴性人格特質才會。長程的話一周一次,兩周一次,一個月一次,甚至一年四次完全不會。
倒是可以探索自己內心渴望依賴又渴望獨立的分離個體化的衝動。

這個有時間段,比如有故事的人之前開始,又有需求,有心理學頭腦,時間和金錢會開始的能持久和高頻,這個階段過去潛抑的各種情緒情感情結會出來,會有依賴和糾葛,特別是退行階段;沒有足夠安全感和好的治療聯盟下退行會有階段性和擺盪;就好像心靈的重新養育般的一點點成熟獨立,分離,之後不是依賴而是種鏈接的選擇。


會的。

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的精神力比喻為一個氣球,最完美的狀態是一個人的精神力發揮到極致,生活充實情感豐富。那麼氣球就是癟的。

如果因為一些原因精神力得不到運用,氣球就是吹起來爆滿的。

人是需要平衡的一種東西,癟掉的氣球是一種絕對狀態,不是常人的常態,或許一些精神疾病患者會有這種狀態,但是作為普通人,我們的氣球都是有一半氣來機動性調節我們的情緒壓力等

如果一個氣球太飽,長時間精神力得不到發泄運用,而在心理諮詢的時候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釋放,人很容易依賴於這種簡單有效的釋放方法。

所以諮詢成癮是存在的。

好的心理諮詢師會將氣球的開口放大,用別的東西引導精神力的運用,最後漸漸調節比重,達到克服諮詢成癮。

諮詢成癮也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只是精神上對於依賴的一種表現。

非心理學專業人士,也是在年少輕狂時我的心理諮詢師給我講的。

於是我從封閉的,盲目排外的,不相信任何人的時段里走出來,成為了知乎上這個瞎扯淡的小姑娘。。。

(證明了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啊簡直。。。)


會。具體機理如何,樓主可以百度一下移情作用和反移情作用。作為來訪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移情作用是你的某些心理問題並沒有最終解決,或者心理需求並沒有最終滿足的表現。工作中的諮詢師和生活中的諮詢師本人其實完全可以迥然不同。你依賴,愛戀的諮詢師在現實生活中(也就是不用支付對方費用的社交關係中)是不存在的。認識到這一點,移情作用就會消解了。


說成癮不妥。我感覺我的心理諮詢師在我的話語中不斷地探索更深層次的我,我在經歷了超過十次的心理諮詢過程中,從認識熟悉諮詢師,到跟她建立信任,放下防備,向她展示深層次的自我本身就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到現在我還在不斷地認識自己,還沒有到達採取措施改變調整自己的時候。我認為有意義的心理諮詢應該是經歷長時間,一定頻率的諮詢。


有很多人接受心理諮詢之後發現心理諮詢師是自己唯一可以傾訴的對象,所以造成了依賴,甚至是移情,也可以算作是諮詢成癮。心理諮詢師需要及時的識別這類情況,並讓個案明白自己的情況。


在個人體驗中,是在專業背景中接受諮詢,會有一些預設。希望與諮詢師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佔有幻想。同時也希望在這個關係中不受控制,控制幻想。實際上,擔心依賴就是擔心失去控制。同時,理論知識會給我們一些提示,實踐中畢竟是頭一回,對於個人體驗的進程和發展的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就好理解了。


有,當然有非常容易成癮的患者,就是號稱諮詢師殺手的邊緣型人格障礙。
為什麼說「邊緣型人格障礙」是「諮詢師殺手」? - 心理學
講講題外話……不光是患者可能上癮,心理諮詢師同樣可能上癮。心理諮詢師自己同樣有可能有心理障礙,如果心理諮詢師自己是NPD(自戀型人格障礙),那麼就非常容易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上癮。配合上BPD(邊緣型)對諮詢師的依賴,所以會形成一種互相上癮的關係。
這是美國心理學博士Dr. Aaron Kipnis在他的一次訪問中提過的一個案例。
"I had a graduate student years ago that was an admitted, self-diagnosed person with NPD. He did his graduate research with me on his disorder. Some years later I ran into him and asked him how he was doing. He told me he was very well, with a full practice of clients who were mostly people with BPD.

This is somewhat unheard of—in fact, I was shocked, initially. We advise our therapists in training not to take on more than one or two clients with BPD in their practice because they can be so overwhelming to work with. Clients with BPD might over-idealize their therapist then vehemently demean them—sometimes in the same session. There may be the potentially unnerving suicidality and phone calls at all hours. But my former student had about thirty clients with BPD! He was enjoying the work and most important, his colleagues at the clinic felt his clients were benefiting from their work with him."

具體內容你不需要懂,當然你懂英語也可以看看,這裡著重強調的是。

1.BPD是心理諮詢師殺手。

2.這個心理諮詢師居然有30個BPD患者/客戶!

當然或許這種互相上癮的關係也有其好處就是了。


引用

C.R. Zwolinski, R. (2014). Narcissistic And Borderline Attraction. Psych Central. Retrieved on August 19, 2015, from Narcissistic And Borderline Attraction


心理諮詢本身不會使人上癮,但是來訪者可能在諮詢的過程中,產生移情現象,對諮詢師產生依賴心理。

關於心理諮詢,畢淑敏有一段話很是生動形象

諮詢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打開了來訪者的創傷。在來訪者離去之前,一個負責任的心理諮詢師要把這傷口消毒和縫合,讓來訪者在走出諮詢室的時候,不再流血和呻吟。

做心理諮詢,有的人一來到諮詢室就開始哭,有的人麻木面無表情。有的人能從一開始就打開話匣子,有的人坐了半小時還沒說幾句話。有的人情緒崩潰,精神世界崩塌,有的人心如死灰,平靜如水。有的人能充分信任諮詢師,有的人一直遮遮掩掩……

心理諮詢就像做手術一樣,需要直面創傷,其實挺痛苦的。我想沒有人會對動刀做手術上癮吧。不過可能會對手術的執刀人,也就是諮詢師產生依賴心理——這種現象叫移情。

但是一個優秀的諮詢師,他會讓你明白,這世界上最大的救贖是自救。他會給你做情緒疏導,讓你把情緒發泄出來。他不會給你提有建設性的意見,但是會提一些一針見血的問題,讓你自己發現問題所在。

一個優秀的諮詢師,是溫和的,平易近人的,容易讓人信任的,但同時,他也會散發一種「雷池不可跨越」的強大氣場(此處的「雷池」是指容易使來訪者產生移情的行為,比如撫摸,擁抱等肢體接觸)。他會接納你,包容你,傾聽你,尊重你,但同時也會恪守自己的底線。

所以我覺得,沒必要過分擔心心理諮詢會不會使人上癮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擺正心態,明白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記得找個靠譜的諮詢師


我想首先我要做的不是回答問題,而是對你的肯定與讚許。原因有二:1、現代人面對生活、工作、學習等多重壓力,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困擾,也就是說一定程度上講,人人都需要心理諮詢,但不是人人都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去面對自己的問題;2、你能提出以上問題,說明你對自己的內心有良好的覺察能力,並且把自己作為了心理成長的主體。所以從這兩點來看,你的主觀上並不存在依賴的願望,這便是一個好的開始。

然後我來談談對你提出的問題的看法。心理諮詢師提供無條件接納,積極關注,共情性反應等,一方面可以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咨訪關係,另一方面也是幫助來訪者理清問題的一些重要方式,在此過程中求助者的感受往往是較好的,因為有一個給予你無條件的支持的人,對你所說的所有話都表示發自內心的理解。至於是否會產生依賴,這是由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決定的,諮詢師在輔導過程中如果能恰當的處理咨訪關係、合理使用共情、指導等技術,是不容易導致來訪者依賴的,同樣的,在此過程中,來訪者也需要主動思考,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接受。反之,則可能出現依賴情況。


要考慮移情,反移情,阻抗等情況。


心理諮詢不會成癮,嘮嗑會成癮



恐怕要哦,除非遇到一個心理諮詢師真正化解了問題,不然,就會很莫名其妙,長期折磨自己


推薦閱讀:

怎樣能讓自己不胡思亂想?
怎麼進入心理諮詢這個行業?
有沒有專門研究依戀理論的書?
為什麼心理諮詢缺席也要付費?
男生如何走出矮個子的陰影。?

TAG:心理諮詢 | 咨訪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