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有仇於陸氏宗族,為什麼陸遜還甘心效忠於孫吳?

孫策圍廬江結仇於陸氏,陸遜為什麼還效忠於孫吳甚至在孫權的猜忌之下仍然不懼身死傾心付出呢?為什麼之前沒有考慮投奔其他君主呢?


《三國志·吳書四·太史慈傳》◎《江表傳》曰:策謂慈曰:「劉牧往責吾為袁氏攻廬江,其意頗猥,理恕不足。何者?先君手下兵數千餘人,盡在公路許。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於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餘人耳。仍令孤攻廬江,爾時事勢,不得不為行。但其後不達臣節,自棄作邪僭事,諫之不從。丈夫義交,苟有大故,不得不離,孤交求公路及絕之本末如此。今劉繇喪亡,恨不及其生時與共論辯。今兒子在豫章,不知華子魚待遇何如,其故部曲復依隨之否?卿則州人,昔又從事,寧能往視其兒子,並宣孤意於其部曲?部曲樂來者便與俱來,不樂來者且安慰之。並觀察子魚所以牧禦方規何似,視廬陵、鄱陽人民親附之否?卿手下兵,宜將多少,自由意。」
《三國志·吳書十二·陸績傳》◎:不知策之攻康本為袁術所遣,非出本謀,術死嫌釋,績之處境與劉基相同,無足異也。

孫策攻打廬江是因為袁術的命令,他自己也不想這麼做,算是無奈之舉。所以陸家也理解這些原因,兩家並沒有仇。孫策入吳後,陸績很快成了孫策宴席中的一員,到後來孫權統事,陸遜出仕,兩家一直很和睦。

《三國志·吳書一·孫堅傳》◎《吳錄》曰:是時廬江太守陸康從子作宜春長,為賊所攻,遣使求救于堅。堅整嚴救之。主簿進諫,堅答曰:「太守無文德,以征伐為功,越界攻討,以全異國。以此獲罪,何愧海內乎?」乃進兵往救,賊聞而走。

孫堅還曾經救過陸康的從子,主簿建議別去,孫堅表示一定要去。所以關係不會差的。


謝孫昭邀請,孫策與陸家有仇,陸遜擔負重振家族的重任,這時候孫權據有江東,陸家已成為人家砧板上的肉,所以孫權召他出仕,他不得不出。而孫權也採取了結好陸家的措施,將孫策之女嫁給陸遜,便是變相表示了歉意,相當於和親。到後來,孫權百般折磨,陸遜不是忠,而是為家族利益忍辱負重,最終換來陸家一門昌盛至今。所以陸遜不可能投奔別人,大家族在東吳就是人質。


說孫氏和陸氏有仇並不合適。從陸績懷橘可知起初陸康與袁術並無衝突,後因軍糧之迫才招致廬江之圍。世人皆以孫策為廬江之圍主將,其實不然。孫策初得其父舊部不過千餘,加之年輕,不可能獨立完成此任。後袁術轉授故吏太守之職說明廬江根本不是孫策打下的。孫策估計只是參與作戰,是被督的部隊將領,不是主將。因此,陸氏之仇在袁而不在孫。後來袁術僭號更是有了孫袁決裂,因此陸氏與孫氏並無大仇。這從陸績為孫策賓客,孫權為將軍,陸遜入幕府可見一斑。陸孫兩家同郡,鄉里地望,相互依靠,豈有逃歸他主之說?再說了,漢末都是避難渡江,浮海入交。陸氏自己就在避難大本營,豈有投奔他主的道理。至於交州,建安初年,刺史朱符也是逢亂被殺,這種地方還不如不去。老老實實在家待著,找孫氏老鄉啊!


你看看陸遜的兒子陸抗也是一樣的道理,他世家是本地名門望族,能逃去哪?爹被弄死了,陸抗還要對孫權表忠心。然後繼續帶著一群cba好幾十年。以前《百家講壇》吳國名將篇-陸抗篇講的蠻詳細的。


中日多年血海深仇,如今不照樣友好往來?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中縱橫無敵的呂布,正史中是如何記載的?
一直很強大的李自成大順軍逃出北京後為什麼被一夥地主武裝擊敗?
如果沒有衛青和霍去病,漢武大帝的武字還保得住嗎?
如果明朝不滅亡是否還能保有現在中國基本的政治版圖?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還是中國人?

TAG:歷史 | 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歷史人物 | 陸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