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人說國外青黴素不需要皮試,這是真的嗎?

RT,不知道真偽,看wikipedia上說的明明是青黴素本身的過敏反應

可是聽到的看到的都在說是什麼雜質少,所以不需要皮試,譬如這個知乎問答:為什麼青黴素會使人過敏?國內生產的青黴素和國外的有哪些區別?

不會又是一個國外月亮比較圓的例子吧?


國外給青黴素前沒有皮試,皮試作為過敏篩選並不可靠。皮試可以作為明確過敏原的實驗檢查,但是問題依舊是不完全可靠。

其次過去國內青黴素「過敏」高發確實與生產雜質有關。(其實未必是真過敏,見下文補充)

專業問題,有些業外友人請謹慎發言,在自己領域外誤導讀者,有時會帶來嚴重後果。沒話講的時候,可以不講話。

---------------------------------補充分割線-----------------------------------
鑒於青黴素過敏和大家的生活有密切相關,臨床上又比較常見,補充說明如下。
醫生所說的藥物過敏(Allergy),其實是有嚴格定義的,是指機體免疫系統在藥物攝入後的一種過度的傷害性反應。免疫反應原本的目的是保護機體,但是過度釋放的免疫反應就成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更狹義的說,藥物過敏反應是特指對藥物引起的I型和IV型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其中又以I型超敏反應最為多見。需要機體首先致敏(認清壞人)後,再次暴露於過敏原後,產生IgE介導的過度反應(消滅壞人),引起一系列不良癥狀,重度表現被稱為Anaphylaxis ,包括皮疹、呼吸道黏膜水腫、過敏性休克、胃腸道反應等等。

但是藥物的過敏其實只是藥物的不良反應中的一種。世上的藥物千千萬萬,人的體質也千千萬萬,不良反應有如萬花筒,根本沒有固定的模式。於是很多藥物不良反應,也可以表現為和過敏相似的癥狀。

讓情況變得更複雜的是,藥物不單有主要成分,還有添加劑、雜質,藥物和藥物間會有藥物相互作用,藥物在特殊理化環境中,還會產生各種變化。


所以書上雖然說的簡單,臨床上要確診真正的藥物過敏,是很複雜的。很多人只是經歷了藥物不良反應,卻被戴上了藥物過敏的帽子。青黴素確實是可以引起不少過敏反應,然而過去在臨床上其實根本無法明確病人是不是真的有青黴素過敏,其實很多可能只是包括雜質引起的不良反應、或者類過敏反應。


有人說,戴上這個帽子有什麼要緊?也許在沒病的時候確實無所謂,但是要知道青黴素類、頭孢類等統稱beta內醯胺類的藥物,可是臨床上應用最多的一大類抗生素。用不了這類葯,有時候就是生與死的區別!

所謂在青黴素給葯前用皮試,是過去在藥物不良反應太多又辨不清真偽時的安全舉措。但是皮試本身並不是一個絕對可靠的測試,假陽性(錯殺好人),假陰性(放過壞人)都很高。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

第一,青黴素的原型葯幾乎已經絕跡於臨床,我們在用的其實是第二代、第三代青黴素藥物,製藥工藝也已經完全不一樣。所以,真的藥物過敏已經大大減少了。

第二,這種藥物皮試的用法其實是用來「預測」病人是否會在給葯後發生嚴重的anaphylaxis,世上藥物那麼多,理論上每一種葯都可能引起過敏反應,那是不是每一種葯給葯前都要做皮試?實際上這麼做既不經濟,效果也不好,有時候還危險。要知道真正的Anaphylaxis哪怕是少量的皮試劑量就足夠引發了。

第三,那為什麼現在還有用青黴素皮試?其實恰恰是因為被誤戴帽子的人太多了,而青黴素類藥物價廉物美,不用太可惜,甚至會無葯可用。所以通過嚴格的藥物皮試,結合其他診斷檢查,可以用來明確一個「有青黴素過敏史」的病人,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青黴素過敏,如果不是,等於是解救了患者,也解放了醫生。這種藥物皮試,和國內所謂的青黴素皮試,是兩回事。


@趙駿說的由於結構相似會造成一類藥物過敏的情況叫做交叉過敏,臨床上估計對於青黴素真過敏的病人,約有5%的機會也對頭孢類過敏。但是其實頭孢類過敏更少見。所謂××西林要皮試的,那請問那麼多老百姓自己在藥房買阿莫西林吃,都皮試了么?都吃過敏了么?至於在給予頭孢前做皮試的,在國內都沒見過,沒有什麼專家共識,更別說國外了。

程序、Klaith、趙駿等指出,有些醫院要求頭孢類也進行皮試,我表示確實在我工作的醫院中沒有見到(雖然偶爾會給所謂的test dose)。我對此表示無法理解,而在國外更是聞所未聞。我的猜想,是落後的護理規範,還在要求進行皮試,而醫生的臨床醫學教學中,早就不提這個概念了。

針對 @洪尚志的問題:
試問哪一種藥物絕對無辜,理論上任何藥物都可以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甚至休剋死亡,那為什麼對beta內醯胺類藥物特別看待?目前對一種藥物不過敏,不代表永遠不過敏,但是這是否就是進行注射前皮試的依據?

口服藥物和靜脈注射的藥物風險真的不一樣嗎?要知道真正的I型超敏反應是一種近乎全或無的反應,不管什麼給葯途徑,只要觸發了免疫反應,最終結果是一樣的。

青黴素的不穩定等等,恰恰導致了一個問題,假陽性太多,很多病人被迫戴上青黴素過敏的帽子

至於青黴素過敏是否有替代,當然了,理論上都有替代,但是問題在於,如果按照嚴格的要求,青黴素過敏,則頭孢類不用,碳青黴烯類不用,等於是重症感染的治療手段少了一大半。實踐中,培養葯敏結果,可能陽性的就那麼幾種。再考慮到病人的具體情況,結合不同藥物的葯代、葯動、再禁忌那麼一兩種,病人就真的只能被迫用更貴的藥物(因為青黴素過敏,所以明明只是手術預防性抗生素卻上了萬古黴素,國外真這麼干),甚至無葯可用,這在臨床上經常可見。


呀被at了那還是寫一條答案吧。今天抱病在家所以也沒力氣查資料了。只說我知道的。
加拿大的確是不會在使用青黴素之前給所有人做皮試的。如果有過敏史就盡量不使用。當然,過敏還是可能的。但是一般過敏後停葯再對症治療即可。
至於為什麼。雜質之說也是我聽過的一個理論。一般臨床有過敏史,詢問起來都是很久遠的那種。
有人提到資料都是70、80年代的,更印證了皮試是那個年代的事。但是阿莫西林之類依然很常用,就連盤尼西林也依然在使用。並非很罕見的藥物。
當然皮試還是有用處的--那就是診斷青黴素過敏(IgE mediated)。在有過敏史必須用青黴素的病人中還是有必要的。但是在無過敏史的病人中,不會統一使用。

補充點。
青黴素的過敏史報告是所有藥物中最多的,這很大一部分,應該是由於其過去使用廣泛但是雜質多的緣故。而有過敏史報告的人中,80-90%是根本沒過敏的,
也就是說,給已經明確報告青黴素有過敏史的人做皮試,80-90%的人根本沒反應。那麼在根本沒有報告有青黴素過敏史的人中,這幾率……實際上青黴素真正
的過敏性休克的幾率只有0.004%-0.015%。這個幾率不說比別的藥物高,本身的絕對值已經夠低的了吧。參考:http://www.asp.mednet.ucla.edu/files/view/guidebook/PCNAllergy.pdf

對於一個既往沒有使用過的病人,任何藥物都有出現嚴重過敏的可能,那怎麼辦?挨個做皮試?這個顯然不明智。實際上真正的anaphylaxis是很罕見的,所以不問青紅皂
白就做皮試是不合算的,而真遇上了及時搶救是更合理的方案。所有醫院都有搶救anaphylaxis的protocol。


.在生化分離工程課上,老師曾經和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複述一下觀點.


下面開始答題.

結論:是的。

原因:1、我國生化分離技術水平較差。2、市場地位決定。


前提:1、青黴素致敏原為青黴噻唑蛋白。(樓上有說β內醯胺結構導致的,不懂。確定的是,青黴噻唑蛋白蛋白可以致敏,而且可以推斷出,其致敏人群要比β內醯胺結構的致敏人群更大)

2、青黴素的主要成本體現在提純工藝上,生產合成只是零頭。


現狀:1、國內通用的青黴素,其青黴噻唑蛋白雜質含量在100單位每10萬單位青黴素(數據有點記不清了,每1萬還是10萬還是100萬青黴素來著?)的數量級上,歐美市場上的青黴噻唑蛋白雜質含量在10~20單位每10萬單位的數量級。歐美市場上的青黴素由於青黴噻唑蛋白雜質含量低,出現的青黴噻唑蛋白致敏情況非常之少,故從醫療成本考慮,不需要皮試。(進口青黴素貌似是不需要皮試的)

2、國內通用青黴素,價格在6~7元一支,歐美市場青黴素,價格在30~40元一支。如果我國想生產出與歐美抗生素同樣雜質含量的青黴素,則價格上升為60~70元每支,毫無競爭力。

3、我國是青黴素生產第一大國。但根據歐美市場標準,我國生產的大部分青黴素是不能進入其市場的。我國大量向其它發展中國家出口青黴素。


所以,我國較弱的生化分離技術導致我國在生產低雜質青黴素時毫無價格優勢,故只能生產較高雜質的青黴素以換取成本優勢代價則是,使用我國生產的青黴素必須經過皮試排除青黴噻唑蛋白過敏的可能。

補充:

一、青黴素生產工藝。

採取的是工業發酵+半合成方法。

在生產合成技術上,我國技術與先進國家差距較小。


貼張百度來的圖。

二、青黴素提純工藝。

在發酵工藝得出的粗產物青黴素中,相比起其它雜質,青黴噻唑蛋白是最難分離的一種。因此,如何儘可能以低成本盡量分離青黴噻唑蛋白是青黴素生產的最重大的問題之一。

而分離提純工藝是我國技術短板之一,和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

一些儀器,分離用的柱子,吸附用的珠子,甚至是發酵罐等等,統統都是進口的質量好,精度高。德國質量尤其好。


還是百度來的圖。


是真的。04年在瑪麗醫院的時侯,剛開始還很擔心,但是人家覺得正常之極。
實際上,國外青黴素過敏的發生率極低,因此protocol中沒有皮試的要求。具體資料暫時沒有時間去細查了。由於所有的用藥指南都必須有循證依據,沒有證據的做法是沒有必要的,而且醫務人員不能超越guideline操作。
其實,國內的過敏確實數據上有可疑,另外,青黴素過敏的來源也缺乏研究,具體到底是溶劑還是藥物都難以闡明,由於習慣操作歷時已久,質疑的人很少,只是國內自行的規定而已,同樣缺乏明確的臨床和藥理證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上有點時間,仔細看了看上面的維基中文截圖,數據好可怕,特別是那個「25%的過敏性休克病人死於皮試」,我對這個數據來源非常存疑,包括5%-10%的發生率。

我另外搜到一篇Science Base Medicine上的科普文,當然,是有引用文獻的,其中提到的真實的青黴素過敏數據是1~5per10,000。這個數據比較靠譜。

Are you sure you’re allergic to penicillin?


簡單的解說一下科普的內容,一是青黴素的過敏反應一般是IgE介導的即發性過敏反應,特點是癢的紅疹、氣喘、肺水腫、嘔吐等。

二是注射後出現紅疹的情況,其實不一定是青黴素過敏,而這是佔了大部分被報告為「青黴素過敏」的人的最常見癥狀。


國內的皮試,我自己經常看到過,經常都是給你皮下注射以後,一旦注射區域發紅,就會標籤上「青黴素過敏」,因為護士也好,醫生也好,沒人願意承擔任何的風險,而對於「青黴素過敏」的各種緊急危重狀況,高年資的醫生,往往是千叮囑萬叮囑的,所以,沒有人會願意冒險。實際上,很多所謂的「青黴素」過敏病人,到了國外,檢查並沒有實際的青黴素過敏。而國內的現行臨床處理,也沒有具體的統計青黴素過敏的真實情況,有些數據,一直都是延用某些不知來源的數據。我個人看法,就是國內的青黴素過敏情況,是被誇大了。但是,我也同樣的沒有任何數據可以支持我的看法。


然後,我要說一下的,是我個人對國內的一些臨床準則的看法。國內大部分現行的某些規則,其實是在沒有循證醫學的時候開始執行的,很多只是憑藉經驗,比如,當臨床出現一個什麼情況,高年資的醫生於是提醒低年資的醫生,最後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而高年資醫生,往往對於自己處理過的臨床急發死亡病例有特別深刻的印象,因此,只要臨床上處理過一次,往往就會對反覆的強調。特別是,要知道,中國是沒有強制屍檢的制度的,這是阻礙中國醫學發展的最大障礙。實際上,臨床上很多時候,發生問題了,醫生其實最後根本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只能根據患者的進展過程及一些檢驗去推測。這對特別需要科學的經驗積累的學科而言,是非常不好的,臨床各種情況,根本沒有最終的定論。大家很多時候只能是靠表明證據去做最後的判斷。患者家屬也難以有這樣的覺悟和觀念。雖然就現在看來,也許即便是不久的將來,強制屍檢制度也不太可能推行,但是,真心希望可以推廣這一觀念。我們是需要知道疾病的真相和死亡的真相,才能真正的積累治療的經驗的。


回答:是真的。我在美國告訴護士我青黴素過敏別人都問,你怎麼知道的?答曰小時候皮試查出來的.人家都會用一種特別詭異的眼神看著我…


知乎的第一個贊,熱淚盈眶,感謝少將之心。
原答案:
-------------------------------------------------------------------------------------------------
藥理課本上很明確的寫著青黴素過敏是由於青黴素聚合物導致的,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藥典把青黴素聚合物單獨拿出來當特殊雜質研究的原因。所以當然和工藝有關係,工藝好了,聚合物的含量低,就不容易引起過敏。
不可否認的是,某些藥品國外做的質量的確比國內好,但是國產藥品性價比高,畢竟價格可能會差幾十倍。


我人在國外行醫。頭孢是不需要皮試的,其實國內也不要求皮試,不信你們查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哦,因為頭孢類的皮試,假陽性假陰性很普遍,做了反而精神鬆懈,影響搶救。
國內皮試,多是醫院規定皮試,屬於「院規」,你可以想像假如一個過敏的,然後你沒給他皮試,病人能願意你嗎?
我在這用的頭孢曲松葛蘭素史克的,不要扯什麼製造工藝,照樣有過敏的,但是全國都是直接打,不皮試的。這裡的醫生都很守規矩,頭孢夫辛要求q8,人家就q8,而且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靜脈。所以頭孢人家不皮試確實是因為不要求,可以普遍認為木有意義!
什麼?你問萬一出現過敏死人了怎麼辦?說明上帝想他了,我怎麼能知道他過不過敏?我只盡我的義務,用前諮詢,出現過敏儘力救治就可以了。
中國頭孢普遍皮試,和醫療環境有脫不開的關係,不見得有多少科學道理,別人做,你最好也做,不然出了事沒法往外推。


反對「雜質論」,國內進口抗生素使用非常廣泛,仍沒有「進口葯不皮試」的規矩。國內有明確的操作規定,青黴素、頭孢菌素使用前必須皮試,藥品、劑型、廠家、批號改變仍需再次皮試。
其實最重要的是國外國內這樣使用青黴素、頭孢菌素的頻率,國外此類藥品使用時基本都能保證完善的抗過敏急救藥品,而國內,咳嗽兩聲就下樓掛水的的大有人在,一個小診所里80%以上都是掛「消炎藥」的,同樣的風險係數,基數越大,風險越大,如何最大限度的減少醫療風險?皮試無疑是最簡單經濟的方式


作為資深青黴素頭孢等等抗生素類藥物過敏人士,我雖然無法從專業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卻從個人經驗的角度表示,皮試確實不一定能測出來是否過敏。我從小就是過敏體質,打什麼新葯都堅持皮試,一般來說都是能測出來的。而且我是那種強陽性反應,腫塊大,好幾天才能消。然而有一次,用了據說是什麼美國新葯(具體什麼名字我忘了),皮試毫無反應,掛上水不到三分鐘渾身抽搐,立馬把水拔了打抗敏葯。
所以就我的感覺來說,皮試是必要的,但是皮試也不是萬能的。
還有針對國外的情況,有答主說國外體質不同過敏的人少。這一點我也贊同。因為過敏有遺傳性的。上學過程中一個班總有好幾個同學過敏。感覺國內過敏的人挺多的。
再補充我個人的經歷。皮試也只能針對掛水和打針,測不出口服類的藥物的。很多醫生跟我說大多數過敏的人口服抗生素類葯是沒問題的。但是我吃頭孢的時候會有一種窒息感,有些抗生素類葯比如阿莫西林之類的我就能吃。這個是因人而異的。比如我爸也是抗生素類過敏,但他什麼葯都能吃。


說說自己經歷,青黴素過敏。
小時候身體很弱,經常咳嗽轉肺炎,從我記事開始就總是住院,一個學期至少兩次。
小時候沒有什麼好葯,我家的醫院只有青黴素和紅霉素,青黴素勁大療效快,紅霉素勁小療效慢,別人用一瓶青黴素,我得用5,6瓶紅霉素,經常從早晨8點輸液到晚上12點,而且紅霉素還容易尿尿,想想也是,5,6瓶水輸進去不鳥才怪,好像紅霉素還有肚疼的副作用。
青黴素每一個批次會不一樣,也就是可能這批次你會過敏,下一個批次就沒事了。於是有一回我也想試試青黴素,自然是先皮試,啊,沒過敏。然後輸液,不到幾分鐘,感覺憋氣,遂趕緊叫人拔針,然後還打了一個什麼葯,我覺得應該是解青黴素的葯吧,之後不再使用青黴素。
直到初中,有了更好的葯,比如魚腥草什麼的,腸炎輸了一小瓶就好了,但是魚腥草比較貴,現在比較便宜有效的還是青黴素吧。

最後,有好多人輸青黴素直接死了的啊。不知道皮試到底靠不靠譜,但是在你和我小時候醫療手段匱乏的時候,只能靠皮試,這個問題的討論就跟這幾天對中醫態度一樣,合著5000年的泱泱大國,祖上的醫療方法就是靠自身免疫系統嗎?


以上幾位不要誤導人行不!
第7版《藥理學》P386:發生變態反應的原因是青黴素溶液的降解產物青黴噻唑蛋白、青黴烯酸、6-APA高分子聚合物所致。
看清楚了,過敏原就是雜質!
上課老師也強調過,不光要皮試,哪怕中間換一批青黴素要重新皮試!有人換了另一批葯但沒皮試,結果出了醫療事故,這種事我會亂說?

發現忘回答問題了……進口葯不用皮試,老媽親身經歷。原因是進口葯雜質少。


青黴素過敏的確切原因是兩種,青黴素降解物 (降解不是代謝) 青黴噻唑蛋白 青黴烯酸等,還有就是青黴素的聚合物,這是它過敏的根本原因。國內青黴素過敏事件多確實是製劑工藝上的問題。國內製劑工藝無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但不代表帝國主義就能完全避免。


在B站看《仁醫》日劇。 打開彈幕,會有各種專業不專業人士為你普及青黴素的歷史、製法及過敏事項。


雖然不是醫學生,也不懂原理。講自己的親身經歷吧。家裡祖父,父親,姑媽,表哥都是青黴素過敏體質,我在小學五年級之前打消炎針都是頭孢,也沒有出現過過敏的現象。然後五年級暑假感冒了,去診所打針,頭孢,做試敏,第一次不明顯,醫生又給做了一次,還是不明顯,所以打了。一瓶下去,晚上回家之後喘不上氣來,以為是自己中暑了。外婆說是不是過敏了,然後父母送到家旁一個小醫院,輸上氧氣,他們覺得處理不了,於是坐著120轉院,期間氧氣一直沒斷,父母一直跟我說話,叫我不要睡過去。多虧了外婆,氧氣瓶及時救了我的命。晚了可能就不在了吧。之後的一個月里身體也總是不舒服。
在這以後家裡就再沒有頭孢類的葯了。
我愛我的親人們,所有的病痛都已過去。
永遠不要讓愛你的人難過,這是我重度抑鬱過去後最深的感觸了吧。


忍不住說兩句,目前,進行青黴素、頭孢的皮試還是有必要的。
另外,反對排名第一答案當中結尾部分的觀點,感覺答主太激動了。
1.為什麼要做「皮試」:青黴素類抗生素嚴重可以引發【過敏性休克】,若處理不當可引發【死亡】。
2.【你現在不對一種東西過敏,不代表你以後不對這種東西過敏】。
3.皮試【成本低,並且是在注射前進行】。
4.口服藥物和靜脈注射(IV)的風險【絕對】是不一樣的,口服藥物引發嚴重不良反應你還可以及時發現到醫院處理(因為口服藥物吸收到血液當中要經過相當多的過程),靜脈注射一旦引發嚴重不良反應那真的是嚴重情況(血葯濃度上升較快)。
5.【青黴素類抗生素結構不太穩定】。藥品生產再進步,也無法保證到患者手中的藥物是100%安全的,藥品生產出來,到貯藏,到供應鏈分發,到醫院,再到患者手中環節很多,稍有不當,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就可能受到威脅。
6.【有觀點】認為青黴素的較為嚴重不良反應與生產當中無法去除的雜質有關。製造、純化工藝的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
7.【β-內醯胺類抗生素(青黴素、頭孢等)不是無法替代的】。常見的另如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羅紅霉素、阿奇黴素等)、喹諾酮類抗生素(各種沙星)。

如有必要隨後更新。


青黴素類抗生素一定要皮試,青黴素的致敏是β內醯胺的結構導致的而不是雜質。所有青黴素和頭孢類抗生素都稱作β內醯胺類抗生素,有著相同的結構基礎。頭孢導致過敏的比例要低很多,多數醫院也要求皮試,不過學界還沒有統一頭孢類要不要皮試的觀點,但青黴素類(所有叫xx西林)的都要皮試。

「國外醫生除非不怕病人打了青黴素過敏致死,那也必須得皮試。」

我沒有臨床背景,更沒有國外的臨床經驗,寫這個答案的時候第一位的答案還沒有發表,我謹慎的看了一些雜誌文獻,看到有大量的皮試的文章,所以就寫下了上面這句很「絕對」的判斷。

之後看了匿名的文章里我非常贊同的是青黴素,用量太少了,這與我在其它關於抗生素中問題中的部分回答是觀點一致的:效果越來越差,當今用量也太少了。所以我才明白為啥我看到的paper都是70-90年代的文獻。

我最終的觀點是,雜質和工藝與過敏無關,青黴素的基礎結構β內醯胺導致過敏,所以雜質多也好少也好,都會引發過敏反應。


我見過沒有青黴素皮試出事的


除了青黴素以外,很多藥物都得做試敏的,比如說破傷風針。
其實做試敏的目的就是為了求個穩妥,你想多了。


難道就沒人認為雜質和青黴素本身都可能造成過敏么??

人的過敏源是千奇百怪的啊。。青黴素這樣一旦嚴重過敏就會要命的東西,是不是多小心點比較好呢


我小時候九幾年,打青黴素皮試沒反應,打完了晚上回家睡著了全身起大包,我倒是沒啥感覺,也許太迷糊了,把我爸媽嚇壞了,說我腦袋都變形了,馬上送醫院搶救,就是推鈣,超大的針管,護士推了一晚上。
結論是什麼P號慢性過敏,現在看回答,也許是這個「批號」過敏。反正以後就跟紅霉素為伴了,後來小時候腸胃炎也試過一次別的青黴素,沒事,但醫生也只敢給用了一次,後來又換紅霉素了。
高中時扁桃體發炎,藥店的給了頭孢,說他吃的好的快,看到有人說吃頭孢自殺的真是後怕啊……
最近給家裡的小貓沖小兒阿莫西林沖劑,濺自己手上了,我當時覺得沒啥,弄好了才去洗手,結果起了個小疙瘩……

青黴素過敏的人真心傷不起……會被人工篩選淘汰掉吧!有時想給自己兩個手上紋身,寫英文簡寫「PC」和中文「青黴素過敏」……

我有點作了哈!


推薦閱讀:

多發性乳腺纖維瘤的成因及日常調理,達到3cm後能否通過藥物抑制或治療?
普通人需要掌握哪些醫學常識?在哪裡可以獲取權威性的醫學常識?
如果說宮頸糜爛不是病,那究竟應該怎麼處理?
吃完檳榔就出汗是為什麼?
講真納豆對三高,血管什麼的到底有多大效果?如何能讓它變的好吃點?

TAG:國外 | 青黴素 | 醫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