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否應該「幫孩子檢查作業」?

很多家長會有幫助低年級孩子檢查作業的習慣,一部分老師也會這麼要求,幫孩子檢查作業對提高孩子學習到底有沒有幫助?應該怎樣檢查,才能讓孩子漸漸學會自己獨立作業並完成檢查呢?


和各位觀點類似。
幫孩子檢查作業,應當是一個階段性行為。

  • 之所以不應該是長期行為,原因很簡單:家長不可能永遠幫孩子檢查

一方面,隨著孩子長大,他作業的難度會增加。
家長不可能永遠會做孩子所有的題目。
即便家長跟著學,一方面不可能像孩子那樣投入那麼多時間(還有工作、還有家務),另一方面由於年事漸長,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常常比不上孩子……
另一方面,家長不可能無時無刻都陪著孩子。
就算幫他檢查了作業,考試的時候家長是無法在場的。如果孩子不會自己檢查,那重要的時候還是會犯錯誤。

  • 但我們仍然鼓勵低年級學生家長協助檢查作業。

這主要出於兩個考慮:
1、檢查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學習。家長幫助檢查作業的過程,可以是很好的示範。
即,檢查作業的過程,就是教孩子檢查作業的過程
2、一二年級學生很容易被家長老師的評價影響。如果學生在初期能夠獲得正面評價(老師的紅勾),學習意願就會比較強。
即,通過這種方式,開啟 被表揚-&>很開心-&>願意在這件事上多花精力-&>做得更好-&>被表揚 的良性循環。

  • 具體實施上,可以把握這麼幾個原則:

一、重「示範」,忌「替代」。
即,不要讓孩子覺得,「檢查是媽媽的事情」。
例如,可以說「咱們一起來檢查」,而盡量不說「拿來讓媽媽檢查一下」。
檢查時,家長可以出聲說出如何檢查的方法,
比如「減法題目就用加法來查一下吧,2+3,得5,對了。」
這樣孩子就可以學習到檢查的方法。

二、重「驗證」,忌「批評」
即,檢查時不只跟孩子說錯誤的地方,也藉機表揚他做對的地方。
畢竟剛開始的時候,大多數孩子做十道題,不至於錯一半以上。
每道題都念叨一遍,「對的、對的、對的、對的、對的,嗯?這個是對的嗎?」
這樣可以增加正面反饋的機會,讓孩子不至於覺得「一起檢查」是個特別可怕會被媽媽批評的過程。
讓孩子「不反感」,是任何事情開始階段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點。

請千萬不要板著個臉,好像判官一樣。
回想一下幼兒時期用什麼樣的心態帶孩子學走路、學做家務的。
畢竟我們希望孩子在學習初期獲得正面評價,所以不要把必須指出錯誤的這個環節搞得太嚴肅,否則後續的正面激勵效果也就沒那麼好了。

三、逐步放手,循序漸進。
放手的過程不必著急。
不管示範了多少遍,真的開始自己上手的時候,還是會有點擔心的。
就好像學自行車,從扶著車到不扶著車,中間還會有「其實沒扶但是還是跟著跑,讓你以為還扶著」的階段。
所以一開始讓孩子檢查,家長可以陪在旁邊,孩子檢查的對,就小誇獎一下,萬一不對,也可以及時提醒孩子再仔細看一下。然後還是說,「你自己檢查出來了,真厲害。」這樣的。

如果孩子膽子小,不願意嘗試自己檢查,家長可以「故意犯錯」,故意指著他本來做對的題目,說「好像不太對吧」。
孩子對自己被錯怪了這種事兒往往比較激動,這樣家長就可以順勢表示,「哎呀看來我檢查也不靠譜,你也一起來查吧,咱們查兩遍,這樣就安全了。」之類的。

稍微熟練了一點之後,或者如果察覺到孩子比較依賴家長的檢查,可以逐步放寬結果的範圍。
比如一開始肯定會說,這道題這裡不對。
後來就只說,這道題答案不太對吧。「我也看不太出來哪一步錯了,要不你幫我找找?」
(應用題結果明顯不符合生活常識的時候比較好用,因為這時還可以教他這個檢查原則。)
再後來可以壞笑著說,這五道題里有一道不對,不過我就不告訴你是哪一道。
這樣既縮小了範圍,減輕孩子的畏難情緒,又實際上增強了一點孩子檢查的能力。


一般來說,三年級左右就不建議全程跟隨了,(即,需要跟隨才能教的事,請儘早搞定)
五年級左右就不建議干涉具體題目。除非孩子主動問你題,否則別管他做的對不對。堅持盯習慣就好。


四、家長要學會「裝傻」。
這個跟「檢查」並不是特別直接相關,但是這個原則在低年級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很重要,所以額外多提一次。
只要孩子學習意願高,通常成績都不會差。
所以比起「學會了沒有」,請家長更關注孩子「學得高不高興,想不想學」。
而「家長裝傻」,就是非常有效的激發學習興趣的手段之一。
「我懂得比你多」這種成就感,會讓孩子覺得學習非常有用。

特別是低年級的家長,請格外注意這一點,
讓孩子覺得「我很厲害」「我比媽媽在這方面懂得多」「我可以教媽媽」,對孩子是極大的激勵。
就好像教孩子做家務時,使用「你能幫媽媽XXX嗎?」這樣的語句,而不是「你去做XXX。」

陪伴檢查的過程也是同樣,請家長「示弱」。
「我也不知道老師是怎麼要求的,你能教我嗎?」
孩子複述老師要求的時候,有時也就自己發現問題了。

另外,推薦新手家長找一些媽媽的育兒日記來看,這類博文往往比較生動,可讀性好一些。
而且看到別的媽媽遇到困難的時候是怎麼處理的,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呢^_^。

比如:
開始讓盈盈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
媽媽的一年級_平媽


1、評估孩子受到的壓力:檢查作業的工作不能一概而論,在實際操作中,我會根據孩子的真是能力來處理是否檢查作業的問題,而評估是否要檢查作業的標準在於:如果你不檢查,孩子會感受到多大的壓力,而孩子目前是否能承受這種壓力。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作業的正確率能夠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具體老師會怎麼說,同學會怎麼說,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如果孩子有能力頂著這種壓力,我們可以放手不檢查,我是指幫孩子改正作業中的錯誤,如果孩子堅持不住,我覺得還是需要檢查的。所以,這不是一個標準型的要求,而是看孩子的適應能力。有些孩子作業錯誤很多,慘不忍睹,其實拋開老師和同學的評價不談,孩子本身也會感到很挫敗,所以家長在旁邊幫忙檢查,可以給孩子提供比較好的支持。注意,是支持,而怎麼做到支持也很重要。所以家長首先要評估,作業本上這麼多的錯誤率,讓我的孩子在學校會遭遇多少壓力,而這些壓力他能否頂得住?如果他能頂得住,我就可以不用管,如果他頂不住,我可能需要幫他改一部分,改到他能頂得住為止。
2、家長不要太過負責:注意,不是改的全對。家長有時候太過負責,也會帶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孩子會覺得檢查作業是家長的工作。所以,家長一定要堅守底線,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不是家長的事情。孩子可能會以老師要求來脅迫家長,老師也真會給家長壓力,但是家長要守住底線。我手上有些孩子會一直有這種想法,家長要給他們擦屁股,遇到這種情況就做思想教育,有時候甚至會比較嚴厲地呵斥他們:學習是你的事情,家長管吃管喝,不帶做你們的學習秘書的,相反,你們自己做不好是失職,是你們自己的工作沒做好,自己要反省。讓他們聲淚俱下兩次之後,基本上就不會在對家長抱有過高的「奢望」了。
3、思考終極目標:家長在檢查作業時,要時刻牢記你的目標是什麼。我覺得主要是兩個方面的目標,其一就是上面說的衡量孩子面臨的壓力,幫他把壓力減少到他能承受的程度;其二是評估孩子的學習策略和意願,鍛煉孩子的動機和方法。檢查作業是一個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陪伴過程中家長可以在現實的學習中給孩子提供諮詢。簡單的說,一是緩解孩子的學習壓力,一是提供學習策略的諮詢建議,比如看看孩子是否知道怎麼應對不同的題型、是否能充分利用時間、是否知道如何分析問題中的信息、是否知道如何更有效地答題、是否知道如何檢查等;基於前期的基礎和孩子的聰慧層度不同,孩子對一天學習下來的接受層度是不同的,如果發現孩子對於知識點太迷糊,壓根不知道自己是對還是錯,那麼家長是需要幫孩子加工的,特別是對於低年級來說,家長還是需要視情況檢查的;主要是低年級基礎比較差,特別是學習方法上幾乎是零,家長還是要適當授之以漁的;對於中高年級來說,可以完全放手。我帶的三年級以上的統統不檢查作業,有時候我偶爾瞟到他們做錯了,也不會告訴他們。但我會偶爾抽查他們學過的東西。時時敲個棒子,讓他們知道複習很重要;即便老師三番五次發簡訊來要求檢查,我也是不聽的。通常兩個月下來,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進步神速。


關於小孩子的各種問題,最忌「是否」二字。
不如換成「如何」。

如何做才最適合我家寶寶,如何做我們父母最能堅持下來,如何做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等等。

回到此題,或許題主本來的意思就是: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降低作業中的錯誤?如何做才能不讓孩子依賴父母檢查作業?有沒有辦法能夠提高作業的準確率,同時讓孩子養成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

一定有!

眼睛不要放光,現在我不告訴你。

同樣的,重點不是有沒有這種辦法,而是如何做更合適。

其實更核心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幫孩子檢查作業?
1.我希望小孩成績好,更有自信。
2.我希望老師對我家小孩更看重一點/不要批評我家小孩/老師對小孩有個好印象。
3.小朋友不會因為老師對他的評價而孤立疏遠他(這種事情在幼兒園和低年級太常見了,誰都不希望自己家孩子是那個靶子)
4.老師不會認為我是個不管不顧的家長。(爹媽都不管你,我為什麼要管你?我要管那麼多孩子,管得過來嗎?)

我們心裡知道,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幫孩子檢查作業」這一行為得到很大的改善。

另一個問題,如何防止孩子對大人檢查作業形成依賴?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低年級的小孩為什麼總是犯錯?
1.他們剛剛學習了新知識,剛學的都不紮實,很容易出錯對不對?
2.小孩子注意力隨時會不集中,老師講的時候他在溜號有沒有?
3.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他根本看不出來他錯了!!!
這個比較抽象,我上一張圖(要求自己寫幾道關於6的加減法,從數學角度他寫的都是正確的):

這是我家孩子前幾天剛寫的數學題。一口氣寫完的,同一個6兩種寫法,同一個3兩種寫法,只會右手不會左手寫字不是左撇子的問題。不光是6和9,就連7,他都能把橫寫在豎的右邊。
dog照著字頭抄三行,從第二行開始就變成了bod,然後就一路bod下去。。。(讀,說,聽,都知道dog是狗,寫錯了自己完全不知道)

實際上,有非常多的小孩(我自己見到男孩更多)在6,7歲的時候會出現分不清反正的問題(可以參考印度電影《心中的小星星》),b和d在他眼裡是基本一樣的!他是真的看不出來,不是故意寫錯不是馬虎不是不檢查,就是看不出來有區別!

然後就莫名其妙的挨罵了?就莫名其妙的挨揍了?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啊?

不能理解嗎?見過分不清左右腳鞋子的小孩吧!
我們小時候大多是不能分清左腳右腳,那時候大人會幫忙,甚至幫助穿鞋。等到徹底具備了穿鞋的能力,大人甚至故意不告訴你穿反了,就你穿著不舒服,讓你難受,慢慢的,突然有一天,你就知道鞋子是分左右腳的了,穿錯了也會脫下來重新穿。
這一晃兒這就是好幾年呢!

給孩子們點時間,多一點,多幾年,一步一步來。先培養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對學校的興趣,交朋友的興趣,再慢慢集中注意力,減少溜號,靜下心來慢慢發現細小的差別,發現小筆誤。慢慢的家長減少熟練內容的檢查,讓他吃點小虧,最後他總歸會知道檢查的重要性。再長大也許過了幾年,他落筆就不會錯,因為考試時間有限,而且不會的題目是真心不會啊,會的再丟分就虧大了啊!
聽,說,讀,寫,不同的孩子會栽不同的跟斗。低年級和幼兒多半都不是【會】與【不會】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分不清和分得清但是馬虎了的問題。幫助孩子維持強項,慢慢提高弱項,自強自立是一種比依賴更美好的感受。


我傾向於教會孩子怎樣檢查。檢查是一項技能,需要我們幫助孩子掌握,而不是替他們做。

結合我們這裡老師提供的方法和自己孩子身上實施的經驗,大致有這些:

1、應用題,用兩種方式做題
2、計算題,教會孩子各種驗算的方式,加法用減法驗算,乘法用格子乘法驗算豎式等
3、檢查過的題目自己打記號
4、讓孩子給根據老師的打分規則自己打分
5、作業讓孩子自己檢查後家長再檢查,發現錯題家長需要分析是不會還是不認真,針對解決
6、家長針對錯題,出3道類似的題目讓孩子練習
7、粗心是能力問題,就是不會,跟性格無關

還有一個很有用的,是用生活中的事例經常和孩子探討出現計算錯誤對事物的影響程度,培養孩子對嚴謹的重視度。

最後,我想說,馬虎的父母是不會知道老師教給孩子這麼多方法的,自然也不會幫助孩子去運用這些方法,所以他們只會反覆強調「要檢查,要細心」,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始終做個馬虎的孩子。


教孩子自己檢查,然後家長抽出時間定期事後檢查。並且制定完善的獎懲方案。

說說我小時候的經歷。
小時候在一個小縣城的小學校上小學,一個班只有一位老師。所有的課程除了體育課,都是這一個老師啊,一個班40多個人。老師管理所有科目學習啊,在這種情況下依然能保證教學質量,我到現在想起我的老師心裡都暖暖的。
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候作業里的小疏漏老師是看不出來的。比如:你有個字寫的有點草少寫了一橫,謄寫原題的時候少寫個小數點什麼的。
為了讓我培養良好習慣,聖明的老爸決定每周檢查一次作業,包括排版標點等等。。。並且制定了十分詳細的獎勵措施,商討的整個過程在友好祥和的氣氛中進行。
整個制定過程大概用了下午。我小時候是比較狂妄的一個熊孩子,我爸爸就激我說可定作業本里有很多錯誤。然後我必須不服啊,結果打賭。K.O.年少輕狂的心啊,哪能忍受這樣的失敗。勇敢的少年隊象徵權威的老爸發起挑戰,老爹順水推舟。制定了一套十分詳細的獎懲方案。具體的不記得了,但是有比如錯一個標點怎麼罰,錯一個字怎樣。一科全對怎樣,兩科又是如何。反正籌碼大概都是吃的吧。。。
從那之後我寫作業是真認真啊,真的傾注血淚啊,老師真喜歡我啊。

想想心裡就暖暖的啊。
====================================
為啥都感謝了還不點贊!


講一個自身的經歷。
做過小學生的家教,每次檢查作業,告訴她哪裡錯了,她從來不耐心的聽我說,只是說,你告訴我正確答案就行了。本著自己的原則,我當然是講了一遍為什麼做錯了,和正確的解法。很多時候,她不會耐心聽,我有一次怒了,想問問到底為什麼,她說我講的太過無趣或者說這種說法她不理解亦或是明天老師會講的。意思是,我就是不想聽你講。後來我就改,把自己的解決問題的大腦系統刷回五年級的狀態。並且引入一些獎賞機制,用十二分的耐心在講著錯誤的題目。

可是,最終的一句話,明天老師真的會講的,還比你的好。

心中一萬個草泥馬賓士而過,那我到這裡的意義何在啊,老娘不幹了!

但是在我的死皮賴臉求著她聽我講的份上,還是有所幫助的。

(這個實例只能代表一部分人)

首先,作為家長,你要明確你的立場你不是老師,大人的思維和低年級明顯不同,而老師是用來跟進他們思維方式而家長不是。如果你是從現在開始檢查作業,之前對孩子的學期情況毫不了解的話。我建議還是不要教孩子錯題如何去做的比較好,我們的方法容易讓小孩子喪失對這道題耐心和興趣。

其次,先讓孩子自己檢查一或二遍,自己發現自己的錯誤往往是讓自己銘記的。而且這樣可以篩選掉一些因為粗心出現的計算錯誤。再孩子確認提交後,你再來檢查一遍作業,如果有錯誤,那可能是她/他有那個地方沒有理解。這時候家長應該提醒,引導孩子發現錯誤,幫助孩子分析錯誤。但是如果孩子的答案仍然不對,那就錯的寫在作業本上。第二天可以讓孩子明確的知道自己哪裡沒有想對,讓自己的思維更加清晰。並且這樣的錯題往往是最重要的漏洞,家長可以記錄下來反饋給老師或者留給自己,以便於以後幫助孩子加強補丁。

幫助孩子檢查作業可以讓你了解小孩的學習進程,不但在他的成長中做一個輔助,並且可以由此拉進你們距離,了解到小孩子某些性格缺陷或者最近的狀態。

所以我認為檢查作業是必要的。

最後,只想建議一下各位家長,成績沒有那麼重要,尤其是低年級的成績,更不能決定什麼,加減乘除到後來誰都會。如何在較小的時候培養孩子清晰的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一個對錯誤和成績的正確認知態度是更為重要的。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記住,做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現在確實存在很多老師要求家長檢查作業的現象,我們對此並不贊同。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對或錯都需要小孩子自己檢查,或由老師批改發現,如果家長為了「全對」幫孩子省去了檢查步驟,不僅會讓孩子失去培養檢查習慣的好機會,對將來的考試、工作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學會承擔「√」與「×」的結果,才是最可貴的!

曾經看過外國媽媽 Sharon Holbrook 寫的一篇文章,在這裡編譯後分享給大家:

「家長應該幫孩子檢查作業嗎?」「孩子不會的知識需要家長再教一遍嗎?」對於這樣的問題,小孩子會又怎樣的見解?

「媽媽你不用檢查啦,我已經檢查過了,如果錯了老師會讓我們訂正的。」在我要檢查我兒子的數學作業時,他對我提出了抗議。

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今年讀小學二年級,小兒子讀一年級,他們的老師要求家長對孩子的作業進行檢查,然後簽字。

「我應該這樣做嗎?」
「應該讓他們的作業里都是正確答案嗎?」
「那些他們在課上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應該由我重新教一遍嗎?」

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但我從沒與他的老師交流過這些問題,因為每當我有這樣的想法時,兒子總會成功打消我的念頭,所以每次去開家長會的時候,我總是那個沒有真正監督過孩子做作業的媽媽。

其實從幼兒園開始,我就一直強調:哪些是他們的事情,而不是我的事情,例如每天記得帶午飯,記得還書,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當然還有做作業。

對於做作業的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

我會: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陪著他們做作業,在他們需要我幫忙的時候提供幫助。
我不會:翻他們的書包,指出作業中的錯誤,不停催促他們完成作業等等。

雖然這聽起來好像我完全不好奇他們的學校生活和學習進度,但事實上我對此非常感興趣,有時我還會偷偷看看他們已經完成的作業,只不過不發表評論而已。

最近我和兒子們分享了一篇紐約時報的文章,其中描述了一位媽媽如何與其他家長一起幫助孩子完成作業的內容,小到修改文章中的語法錯誤,大到花幾個小時完成一幅立體透視圖。我的小兒子感到非常吃驚:「如果他們連作業都不是自己做的,那進入大學後,遇到所有事情他們都不知道該怎麼獨立完成了!」

事實確實如此,我的兩位媽媽朋友,一位現在還在幫她已經大學畢業的兒子預約理髮師,另一位儘管她女兒自己有車,可以把臟衣服送到洗衣店,但她還是習慣讓媽媽給她洗臟衣服,然後寄到學校。

這算是母愛嗎?可能吧,但這一定會影響孩子的獨立能力。

我在家中立下的規矩是這樣的:

如果他們忘記帶便當盒去,我是不會幫他們把午飯送去學校的,他們只能用校卡購買味道不怎樣的食堂午飯。

但我要強調的是,我不會指責他們:「你們這樣是不對的,再忘記就要懲罰你們了。」而是會告訴他們:「我知道你們已經很努力底在記了,但是每個人都有忘記的時候,你們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依靠他人,這樣才能成長。」

那麼我最終是怎麼解決「檢查作業」這一問題的呢?

我和老師進行了溝通,表達了兒子希望獨立完成作業的意願。我告訴老師,我非常鼓勵他這種有責任心的表現,也想嘗試一段時間看看效果。

老師同意後,我的兒子就開始自己完成作業了,雖然結果常常是老師修改的部分比他寫的還要多,但是我確實很開心,因為我看到的是更能從「打擊」中恢復過來的孩子,一個更有能力的孩子,甚至是一個勇於承擔的小大人。

----------------------

我們有一個團隊,致力做一個為寶寶想,和寶寶看,同寶寶玩,讓寶寶說的微信訂閱號——iKiddo

在微信中搜索 iKiddo 掃描二維碼就可以關注我們,我們將定期分享與寶寶有關的內容,希望能幫助你找回童真,並陪伴你身邊的寶寶們健康成長~


這有些類似於「陪孩子做作業」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嗎?裡面我的回答。
檢查作業也是如此。
對於家長來說:-------------------------------------------對於孩子來說:
給孩子一個行為的正確演示---------------------------觀察了解正確流程
然後輔助孩子逐步熟練應用---------------------------嘗試,學習,試錯,校正
達到在家長觀察下能夠獨立完成;-----------------能力初步完成
定期觀察調整。-------------------------------------------主動意識的激活和培養,並對於超出部分進行補充學習


2個角度分析:

  1. 作業應由教師老負責檢查,這是教師的職責和義務,不應推給孩子的監護人,有些教師為了自己輕鬆,還委託學生代表來批改作業,這是極不負責的行為,這不是大學,學生代表也不是助教,在自身尚未成年、自制力不足的前提下,很難確保學生代表能對其他同學負責。
  2. 大陸國情較為特殊,學生競爭極為激烈,教師的工作壓力巨大,在可見的現在和將來,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在按調控的目標,穩步向下調整,與之相反的是,家長更迫切希望孩子能夠成才,在大環境無法改變的前提下,如果家長有富餘時間和精力的前提下,可以幫孩子檢查一下作業。

答前闡述觀點:建議家長檢查作業

教師布置作業分兩種: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
課堂作業在校內完成,由老師批改並指導學生糾正,在課堂作業中更能反映出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哪一部分有缺漏或不清楚的地方。老師在課下或者自習時間就能針對這些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
家庭作業在家完成,教育局發明文規定不允許小學一二年級布置家庭作業,但是基於各種原因考慮一般老師都會布置一點作業給孩子在家裡完成。
我連著教了三年小學一年級,發現一年級孩子普遍家庭作業不能像課堂作業一樣保質保量完成。
特別是男孩子。
每天早上來學校第一件事就是門口排隊讓我改作業。
開學第一天有10個同學不寫作業,各種理由搪塞。懲罰措施:給老師道歉,在大家面前保證不再騙人,不再不寫作業。(有欺騙老師行為)
第2天6人。繼續懲罰措施。
到一個半星期以後全班同學沒有一個忘記寫作業或者不寫作業。

這是為了讓孩子在腦海里養成家庭作業必須寫的習慣。

但是還是有5.6個同學家庭作業不認真胡寫的。這幾個孩子父母均在外打工,爺爺奶奶文盲,沒有輔助性教育效果。

而有20位孩子明顯有家長檢查作業痕迹。如簽字、批改等痕迹。而這部分同學的作業和字跡要比家裡人不檢查的孩子作業要好的多得多。

家庭作業在做的時候老師沒辦法在身邊監督。學生容易出現浮躁心理。
有家長進行輔助能更好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在家學習習慣。

樓下幾位說「要老師幹嘛」這些話的我持反對意見。這是非常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改作業也只能在第二天通過家庭作業情況檢查孩子對前天所學知識的複習情況。

而這個批改實效性之於孩子當時寫完家長當時改的實效性就相對較晚了。

所以建議題主不管是老師有沒有說讓家長檢查作業否都儘可能在孩子做完作業後分5分鐘給孩子。

如果孩子當天家庭作業寫的好還可以給予一定獎勵,這樣孩子對做作業的興趣更高,做題思維更靈活了。

另:一般老師布置家庭作業都較為簡單,只是複習當天學習的基礎知識,如果您有心,可以給他出點動腦的題讓孩子自己做做。對他的大腦有好處。


我認為,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是需要的,特別是對於低幼兒小朋友。我的一個朋友,既是小學輔導老師,又是十歲女娃媽媽,她寫一篇乾貨:怎麼陪孩子做作業才叫真媽?我覺得很精彩,強烈推薦。


做為既是輔導班老師,又是家有學童的媽媽,陪著我的女兒,我身邊二十多個跟我女兒一起成長的學生,也許,我今天的分享會有值得大家借鑒及思考的地方。

能關注陪孩子寫作業時出現方方面面的問題的家長,一定是對孩子用心的家長。當你對孩子用心了,就會心領神會到這其中種種的酸甜苦辣。

當年我做作業的時候,我媽可以美獃獃地看電視的世界格局和形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環境、閱歷、知識儲備……一切的一切都不一樣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有要求的家長,陪與不陪,最終的結果會完全來自兩個世界。當然,如果你奉行「自然」教育,那又另當別論。

世界是大家的,孩子是自己的。我們都覺得如果娃上學的時候能碰上一位好老師,那簡直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可是,實際的情況卻是,學校有優有劣,老師的教學水平、自身素養參差不齊也是我們必須承認的,更何況並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是適合自己的孩子。

另外,老師要面對全班幾十個孩子,這個實際情況更是決定了老師只能做到宏觀教學。

但,孩子是自己的,有一天,你回過頭來發現如果當初自己更用心一點,孩子會有更大的發展,你會不會後悔莫及?

所以,確立了孩子寫作業還是需要陪陪的觀點。那麼怎麼去輔導孩子的作業會比較好一點呢?

孩子作業的輔導,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大塊:學習習慣學習能力閱讀,不防也做個縱線、橫線的規劃吧。

縱線規劃

以整個小學階段為例。1-6年級的規劃為縱線。這條縱線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對應上面三個不同的輔助重點。

一年級關鍵詞:學習習慣養成、家校磨合。

二年級關鍵詞:學習習慣鞏固、閱讀能力。

鞏固現有學習習慣,從「一起去做」變成「提醒去做」。和孩子一起做各類計劃:出遊計劃,假期計劃等等。「橋樑書」,由親子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由繪本閱讀過渡到文字閱讀。

三、四年級關鍵詞:學習方法提煉、學習能力提升。

整理、睡前檢查等習慣慢慢放手。開始和孩子一起製作「錯題集」,和孩子一起預估作業時間。孩子慢慢能自己製作各類計劃。孩子獨立預估作業時間。

五、六年級關鍵詞:獨立、提升、拓展。

學習習慣系統基本養成,融會貫通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能力提升及拓展。

橫線規劃

橫線對應的則是孩子每一天的學習家長進行的輔助。如果說1-6年級這條縱線是大局,那麼每一天的學習則是「積硅步以至千里」的關鍵點。

我們以最最關鍵的一年級時期為例。

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做到事無巨細,我們如果做到位了,那麼真是:辛苦10個月,幸福後5年

眾所周知,一年級陪寫作業的重點是:學習習慣及時間管理。

輔導要點:重視每一個「第一次」;指令清晰、具體,抓細節。

每一次教育,最好的教育契機就是一件事情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所以,這就是一年級為什麼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

一年級的孩子,剛升入小學,對於學習上的任何事,就像一張白紙一樣,這張白紙以後是一幅藍圖,還是一幅草圖,框架可就在這個關鍵時期。

從我的經歷來看,一年級需要事無巨細,一一安排。這個時候,就好像我們教孩子扣第一顆扣子,第一次系鞋帶一樣。指令要非常清晰,具體,不厭其煩。

一定不能抱有:「你應該知道該怎麼做;你不可能連這個都不知道?」的想法。事實上他們就是這個也不知道,那個都不知道。因為他們沒有任何學習經驗。

一、「學習習慣」關鍵詞:整理、方法、規範。

1、書包的整理習慣。

書包的整理就要交代清楚孩子:三個文件袋,一個裝與數學有關的書本作業。一個裝與語文有關的書本作業,一個裝其它書本作業。

2、登記作業的習慣。

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不大,但也可以給孩子買上《作業登記本》。

一是讓他們有登記作業的意識。可以讓孩子們用畫圖的方式來登記作業。我女兒一年級的時候,她的老師在布置作業時,做試卷就讓孩子們畫一個 (後來孩子們自己簡化成「目」字了);要讀課文,就讓孩子畫一本書的樣子,在旁邊還寫上「書」,孩子們都很喜歡登記作業。這樣既讓孩子登記了作業,又讓孩子識字了,我個人覺得非常好。

二是,孩子在做完當天的作業之後,對照當天的作業記錄,在後面打打勾,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作業是否全部完成。

3、檢查作業的習慣。

需要檢查的東西和孩子一起列一個清單,開始可以按照清單,每天晚上讓他檢查是否備齊橡皮擦、最少三支削好的鉛筆、紅領巾、校卡……這些學具與書本的分類,雖不起眼,但卻能直接影響到第二天的學習,所以一定馬虎不得。

二、「學習能力」關鍵詞:寫字、時間管理、衝突事件解決

1、什麼樣的字才叫做「寫好」?

總是聽到有很多家長說:我也老是跟他說:你要把字寫好。但是他寫出來的字就是歪歪扭扭的,不知道他有沒有聽進去。

孩子是有聽進去,關鍵是,他不知道什麼樣的字才叫做「寫好」!也就是說,他對「寫好」這個要求沒有概念。

那麼,建議爸爸媽媽們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字要寫得橫平豎直折有角

再細一點,引導他觀察字在田字格里每個筆畫與橫中線、豎中線的距離;在左、右半格、上、下半格的位置。

這樣,孩子就對寫好一個字有一個具體的要求認知,也就知道怎麼樣去寫好字了。

2、預估作業時間。

這個階段我們還有一個方面需要輔助到位——預估作業時間。有些孩子的磨蹭在這一階段得到我們很好的輔助,是不會繼續發展下去的。

在孩子打開書包,瀏覽了當天作業之後,我們可以協助孩子預估每一項作業的完成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需要靈活的對待這個預估時間。

如果當天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是認真、專註的,時間到了仍然寫不完,那麼,我們是可以適當給他們增加一些時間的。增加的這些時間,仍然還是要跟孩子共同協商,並且讓他們明白為什麼可以增加時間

如果孩子在某一項作業上面,因為自己的原因磨蹭了,分心了,那麼作業時間到了,就要求孩子不能再繼續寫了。

這時候,可以跟孩子協商,他們下一項作業,如果提前完成了,爭取到了一些時間,那麼這個時間可以自己安排,用來補寫沒有完成的前項作業。

這樣的話,孩子就會獲得一個補過的機會。為了這個機會,他們會認真地對待下一項作業,而在下一項作業中爭取到的時間,他們也會非常的珍惜。

但如果某天晚上,孩子狀態實在不佳,寫作業的時候就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一定要堅持原則,預估時間到了,就一定不能做。

事後,可以跟孩子溝通,他們可以選擇早起或其他辦法來補上這個時間。但這種情況最好事先跟孩子協商好,一個學期只能通融幾次。

有些家長會說:那我的孩子會不會老是這樣,晚上拖拉著不做,就放到早上來寫。

其實,我們要信任孩子,每個孩子骨子裡都是很積極進取的,一般來講,只要我們在孩子一年級的時候,堅持對作業時間的把控,是比較少出現這種情況的。

3、培養「不盲從」的獨立思考能力。

這個階段還需要特別關注「衝突解決」:孩子遇到作業里有跟老師不一樣的解題方法,或是對某一問題有不一樣的看法的時候,也就是碰到孩子的思想跟學校老師有不一致的時候,我們怎麼辦?

我覺得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一點,孩子「不盲從」的獨立思考能力往往就由此而開始。

記得我女兒一年級的時候,有一道數學看圖列式題,畫面是一隻小老鼠捧著三塊蛋糕,地上掉了兩塊。我女兒列式:5-3=2,老師判「X」。

我女兒很不服,回來氣沖沖地跟我說:「媽媽,為什麼我這道題老師給我打『X』?」

我拿過來看了看,說:「那你跟媽媽說說你列的這個算式意思是什麼吧。」

女兒回答:「小老鼠有5塊蛋糕,它不小心掉了幾塊,手裡還有3塊,小老鼠掉了幾塊蛋糕?」

我聽了,回答她:「媽媽覺得你的想法很正確,沒有什麼問題。那麼,你們老師是怎麼說的呢?」

我女兒說:「老師說,小老鼠有5塊蛋糕,掉了2塊,還剩幾塊啊?」

我說:「哦。你的解法有道理,我覺得你們老師說的也沒問題,我們按老師的想法,這道題你不就又多學了一種思路了嗎?媽媽建議你明天去跟老師說說你的想法,你這麼認真地思考問題,老師一定會表揚你的。」

第二天放學,她喜滋滋地回來了,說老師給她把那道題改過來了,還在上課的時候特別講解了那道題。

不要輕易去否定老師,碰到與學習有關的問題,家長一定要先把孩子的想法,老師的教法以及相關內容的學校教材弄清楚了,本著解決問題積極合作的態度,給孩子一個合理的建議。

三、「閱讀能力」關鍵詞:共讀、探討

我身邊的學生家長都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閱讀了,經常給孩子買書,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書店,外出旅行也經常讓孩子帶上書。

但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要不,怎麼會有很多孩子閱讀量並不小,但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卻並不強的現象呢?

很多家長也對此也深感困惑。但如果您能和孩子一起去探討書里的內容,那情況就會得到大大的改善。

孩子自主閱讀,是從書里接收信息,是輸入,是積累。孩子跟他人一起討論,是輸出,是思考及表達

所以,在一年級,甚至給孩子做早期閱讀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跟孩子一起討論。畢竟成人的思維會更廣、更深、更全面一些。

一年級時,閱讀形式需要多樣化,可以選擇適合朗讀的書籍,一個好的朗誦形閱讀,對一年級的孩子學拼音、建立漢語的語感、領略漢語的語境和語言美都是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所以,做為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關注」。讓孩子知道你關注他的學習,重視他的學習。如若不然,不得法的陪,還不如不陪。

四、不得法的陪,不如不陪

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工作,孩子們現在學習的深度、廣度和難度也跟我們那時候確實不一樣了,不跟著學校的教材走,有很多題不是知識點已經遺忘,就是不會講,或者講了也跟老師講的不一樣。這樣,不僅讓孩子不知道聽誰的,有時候還適得其反。

有一個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一會兒喝個水,一會兒上個廁所。拿起筆沒寫幾個字就咬著筆頭髮呆。一天晚上,她的作業已經寫到快九點半了,還有一小部分沒有完成。

於是,孩子爸爸進來了。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爸爸一會兒在旁邊說上一句:「XX,你的筆沒握對,把筆拿對!」

一會兒又扯扯她的頭髮,說上一句:「XX,你的頭太低了,把頭抬起來。」

本來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的作業,被這麼一弄,又花了差不多半個鐘。這個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為什麼會經常走神分心,其間可見端倪。

如果孩子確實在學習習慣上面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弄清他當下面臨的最重要、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分清主次輕重,然後再一一解決,老想著「一把抓」會適得其反的。

還有一次,有個孩子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基本已經養成良好的作業節奏了,寫作業的時候,很少出去喝水,上廁所了。

然而,有一天,不知道為了什麼,她非要爸爸放學來接她,就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工作還沒結束,就說讓她先回。她怎麼都不依,就是要等爸爸來接。

於是,她就在學校等她爸爸一直6點多才來接她。接上她之後,又帶出去吃飯,直到八點多才開始寫作業。

那天晚上,她又是寫到差不多近十點才結束。她好不容易形成的作業節奏就這樣被打破了。

建立一個正常的節奏,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很難,但是打破它卻只需要一次。要再建立起來的時候,就比第一次更難了。

在微信公眾號【艾德叔叔】中回復:知乎,送努力學習科學育兒的寶媽酷爸:英國紅十字會25節兒童安全急救視頻課+100節原創安全漫畫課程(8年兩孩父親原創+搜集積累,嚴選精品)


其實老師讓家長檢查作業只是為了自己看作業更方便一點而已。什麼正面評價,檢查習慣都是瞎扯,這兩項工作老師都可以完成。
我切身體驗的意見是,家長幫檢查作業會讓孩子有不被信任感,不推薦,或者說應減少


只檢查是否按時完成,是否寫得還算工整乾淨,對錯是學校老師的事


表示小學時爺爺幫我檢查作業,感覺幸福極了~~~(((o(*?▽?*)o)))
在我的生命中我爺爺絕對是頭號偶像~小時候曾經放出狂言要嫁給我爺爺~現在有時候還會跟我爺爺開玩笑說我要是能穿越時空絕對會嫁給爺爺~
哦抱歉偏題了~不過正是爺爺幫我檢查作業讓我在小夥伴中超有自豪感和滿足感「我爺爺特別厲害!」引起小夥伴的各種羨慕嫉妒恨,並且老師也誇獎作業做得好所以就各種再接再厲~日後在求學中不管什麼時候想到我爺爺嚴謹又慈祥的目光~就不由自主得認真起來了~
所以我覺得,就大膽得幫你孩子檢查作業去吧!(^O^)/讓你孩子崇拜你引你為傲他自然就會學習你~自然就會自己學會檢查了~~~~
以上~孩子的觀點


我是主張:
家長在早期、前期多參與,幫助孩子培養出好習慣了,
然後就是長期的輕鬆階段了:孩子效率高,家長不用多費心

我兒子初一了,學習一直不錯,所以基本沒怎麼檢查他的作業
最近又遇到老師群發簡訊要求家長每天檢查作業了
檢查了一下,發現題目的確比較刁鑽了,不仔細的確容易進入陷阱而做錯
沒辦法,升學壓力之下,考試範圍有限,只能通過這種必須 又快又好 才能滿分的題目來篩選學生了
而要脫穎而出,只能靠平時的 大量練習,熟能生巧,才能 又快又對


應該。
但家長要檢查的是老師評改過的作業,老師沒改的作業不要那麼著急幫孩子改正錯誤。

如果作業老師還沒改,家長就幫孩子檢查完改正完,等明天老師改作業就無法發現孩子的錯誤,孩子的作業全是滿分,孩子也就不知道自己哪些會哪些不會了。
老師改過的作業對錯分明,紅筆一目了然,有利於孩子老師對作業完成情況的了解。家長陪孩子檢查老師改過的作業,在錯題旁邊訂正,家長可以用藍筆幫孩子加上作業改正後的分數,改正錯題後,分數肯定比原來高,有助於幫孩子建立檢查作業的積極性。

最後,也是最難最重要的一點,家長應該「教」孩子檢查作業,而不是「幫「孩子檢查作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小時候老師從來沒要求過檢查作業這種事情。。。而且。。。爹媽也沒覺得需要檢查孩子的作業。。。雖然我媽偶爾會來挑戰一下我的作業。。。但小時候大部分時間她自己也在忙自己的事情(自學考)。。。經常看見倆人趴在桌上啃著自己的書。。。
至於教育。。。一般都是在看見考試成績以後的事兒了。。。(尺子還是很厚的。。。Orz)


檢查孩子作業,被研究證明反而有反作用!!

孩子寫作業時,你有在一旁幫忙的習慣嗎?

有一天,適逢上下班時間,旁邊有位媽媽想下地鐵,卻被洶湧的乘客「沖」回車廂。她粗暴地罵了一句,然後跟身邊的熟人抱怨:「看來今晚我兒子又不能完成作業了,你不知道,我不在的時候,他從不會抓起筆寫作業,我都頭疼死了。以前我小時候哪需要父母幫忙寫作業呀……」

「我女兒也是呀」,旁邊一位戴眼鏡的媽媽接話,「她說沒有媽媽幫忙,她不知道怎麼寫……」

孩子寫作業,大人在一旁幫忙,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都非常普遍。

?兩項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相同結論,轟動全美

《美國教育心理學學報》曾經刊登過兒童心理學家Rubén Fernández-Alonso的一項研究。研究中,孩子們被問及他們平時是單獨寫作業還是寫作業時需要幫忙。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平時獨立完成作業的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比那些依賴大人、老師或其他同齡人幫忙的孩子更具優勢。他們不僅表現在學習意願更強烈,並且從整體上看,那些獨立完成作業的孩子的平均成績要比習慣尋求幫助的孩子的成績要高54分。

無獨有偶,美國另外兩位社會學者,凱思·羅賓森與安吉爾.哈里斯在同一年的研究了30年間的美國當地各個種族的家庭的一項研究《Parental Involvement With Children』s Education》,研究結果認為,孩子寫作業,父母幫忙不僅不能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會阻礙孩子的學習,父母這種負面作用隨著孩子學習的年級越高越明顯。那些學業成績越優秀的孩子,父母對孩子功課的參與度就越少。

父母在孩子功課上的幫忙,具體包括孩子寫作業時提供輔導,比如給孩子提供思考思路、孩子難以解答時提供幫助、檢查孩子的作業、跟老師溝通孩子的學習方式等等,而不是讓孩子獨立應對。

上面兩項研究的相同結論,轟動了全美的父母們,據說有些平時在孩子作業上傾注心血和精力幫助孩子的父母們整宿睡不著。

?父母的幫忙,僅對這個年齡段孩子有著有限的正面作用

讀者們大概會記得幼兒說曾經說過「社會助長」這一心理學概念,常適用於早期教育。當年幼的孩子學習時,父母在一旁的陪伴有時能起到積極的促進影響。

舉個例子,當幼兒園的孩子在給簡筆畫塗色時,如果這時爸爸或媽媽站到了他旁邊,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塗抹得更認真、興緻更高,這便是「社會助長」現象。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社會助長的積極效用對學齡前或低年級的孩子有作用,因為這些階段孩子們的功課比較簡單;而隨著孩子學習階段的升級,孩子的功課逐漸變得複雜,需要高度的注意力,父母的陪伴很可能會出現社會抑制作用,不僅可能會干擾了孩子的思考,還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再加上如果父母有對作業評價和指責的習慣,常常會讓孩子籠罩在巨大的壓力中。

即使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幫忙給他們帶來的積極效應也不是無限的,而是常常呈現這樣的曲線:

?父母的幫忙,會害孩子們丟了什麼寶貴的東西?

記得我有一次在圖書館遇見一對母女。孩子年齡不大,看起來大概是一二年級的樣子,進門時手裡還抱著芭比玩具。從她們進來到完成作業的2個小時中,我的心都是緊繃的,因為小女孩的媽媽每隔幾分鐘就朝孩子低吼一聲。

孩子的媽媽不是指責孩子漢字寫得不夠認真,就是指責孩子粗心寫錯數字,不僅要求孩子擦除重寫,孩子動作稍慢了一些,就被媽媽用鉛筆打手掌,到最後孩子重寫漢字被媽媽發現還有錯,作業本還被撕掉。小女孩全程不敢反抗,也不敢哭,就像一隻顫顫巍巍走鋼絲的小雞崽,可憐兮兮讓人揪心。

這樣的媽媽,縱使孩子有些粗心,但她的做法不是讓孩子愛上學習,而是從此恨透了學習。更為嚴重的,父母的幫忙,相當於給孩子的思維建了一堵牆,從此孩子的學習只能在父母的這堵牆裡面轉,容易喪失獨立思考和探索能力。最直接的效果,也常常只是完成了作業。

一位朋友的婆婆是「全能奶奶」,孩子每天放學後,奶奶不僅幫孩子解答算術題(直接把較難的算數答案告訴孩子),有時還幫孩子抄寫拼音和英語。聽說有一次考試,孩子中途揣著試卷就要走出教室被老師攔住,孩子說:「數學太難了,我要回家問奶奶……」想想也是醉了。這個孩子不僅沒有獨立思考和探索能力,而是連獨立思考的意識也沒有了。

?那些優秀的孩子,常常是在「無知」中獨立探索的孩子

有人曾經在印度最貧窮的一個地方做了一場實驗。實驗人員把幾台電腦放到一個孩子們經常玩耍的地方,然後裝上了隱蔽的攝像頭觀察這些孩子。這些孩子從沒見過電腦,只是出於好奇去接觸這些「奇怪的物體」,從一開始的瞎點瞎按,到慢慢的敲字、瀏覽網頁……半個月過去後,實驗人員驚訝地發現,這些每天「亂玩」電腦的孩子,對電腦的熟練程度比有多年電腦經驗的成年人還要棒。

所以,別以為孩子不懂,父母就需要幫忙。事實上正是因為幫忙太多,才導致孩子們不懂。


回頭檢查是一個好習慣呀
可以跟寶寶說 「咱們一起把剛剛的作業再看一遍好嗎 看我們倆誰先發現錯誤 」
對著作業跟孩子一起玩一遍「找不同」也挺好的


不應該!這會增加家長的負 擔


推薦閱讀:

弗洛伊德說「夢是對願望的滿足」,那為什麼有時還能夢到自己不想出現的事,比如噩夢等?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學生在街頭碰到了「神經病」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用表情包對話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會有人討厭看到自己的照片?
從家庭治療的視角看,孩子的成癮行為在家庭中是否有其必然性?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