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解讀 魯迅 的 在酒樓上?

為什麼被譽為最具魯迅氣氛的作品


《在酒樓上》指出了成長中不得不面對的改變和妥協,曾經的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夥伴如今是這般的頹唐,積年之後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成長的路是這般的孤獨,現實的路是如此艱辛,是失望呢,是無助呢,還是這就是生活呢,在文章最後一段話「我們一同走出店門,他所住的旅館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門口分別了」,我總覺得這句話這麼的意蘊深長。。。。


小說《在酒樓上》是魯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創作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被譽為「最富魯迅氣息」的作品。在小說中,呂緯甫是小說描寫的主人公,曾經以一名戰士的形象投身革命,如今在遭受挫折後一蹶不振。像呂緯甫這樣由年輕時的狂熱轉向受過挫折後的低迷消沉,在當時的社會中並不少見。小說對這種現象的描繪正是對當時社會真切的反映。呂緯甫雖然沒有了當初的豪情壯志,整日渾渾噩噩度日,但他在思想上十分清醒,也在內心自責如今的自己,但卻無力改變。
《在酒樓上》作為一篇小說,所講述的故事意義深厚。第一件事便是呂緯甫給早夭的弟弟遷墳。小說寫到弟弟的屍骨完全找不到代表著他曾經的熱血已經消失殆盡,而呂緯甫能做的僅僅是立個連衣冠冢都算不上的小穴。這種寫法讓讀者體會到一種淡淡的悲涼,曾經力圖改變中國搖旗吶喊的人,經受當時時代的磨難漸漸地失去了革命的熱血,這是當時時代的特徵。當時的中國積弊已久,尋求拯救國家的方法並非易事,而中國當時的青年急於求成,也就出現了革命失敗屢受挫折而萎靡不振的現象。可以說,呂緯甫的人生悲涼是當時歷史命運的真實寫照,《在酒樓上》描寫的是辛亥革命後的故事,許多知識分子就如同呂緯甫一樣,在辛亥革命之後並沒有尋找到救國圖存的正確道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勢力壓迫下,個人抗爭無異於以卵擊石,正確道路更需要不斷探索,更多的知識分子選擇了消沉地活著。
第二件事便是阿順的死以及她的死因。順姑代表著新的思潮,她給老呂的碗里加了很多糖但是蕎麥粉本身並不好喝。這就代表著新的思潮對新青年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吸引力,但是新青年還是會全盤接受這種思想,不能完全吸收理解的思想如果只是硬加給當時的中國,並不能就風雨飄搖的時代。歷史證明。全盤接受西方文化改革中國不能成功,只有吸收優秀的文化、適合中國國情的方案才能救中國,不然革命換來的只有殘存的夢幻,還會讓青年喪失希望的信心。等到順姑死後,老呂終於尋找到絨花卻隨意就給了毫無相似之處的妹妹。這也就體現了新思潮漸漸失去了吸引力,原來宣揚新思潮的青年也放棄了新思潮,放棄了曾經堅持的理想和信念。
《在酒樓上》通過講述呂緯甫的感情世界以及人物心理變化,通過兩件事便將一個人描寫地淋漓盡致,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時代的一類人。而小說中的景物描寫也有著深刻意味。「我」來到「一石居」時,正是冬季嚴寒,從窗口看到的廢園,幾株梅花在嚴寒中開的爭奇鬥豔,山茶樹也在繁葉中開出了幾朵花。這樣的景物描寫反映了「我」高潔堅貞的人格,不懼嚴寒,凌寒盛開。通過景物描寫反映「我」的品質人格,便是小說的一大特點。在描寫到呂緯甫時也進行了景物描寫,「窗外沙沙的一陣聲響,許多積雪從被它壓彎了的一支茶樹上滑下去了」通過景物描寫便體現出來作者還是希望山茶樹可以甩開積雪的壓制,重新挺立起來。也就是希望像呂緯甫這樣的青年可以對抗封建主義的壓迫,重新站起來尋找救亡圖存的新出路。景物描寫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作者的內涵思想,也深化了小說的主旨。
《在酒樓上》指出了在成長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改變和妥協,以及個人對於時代的一種無可奈何。曾經的意氣風發、一腔熱血如今也都失去了絢爛的光芒,多年過去,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時代的現實是如此的殘酷,一點一點的改變一個人、摧毀一個人,帶著失望與無助默默承受這一切,變得自己都不認識自己,自己都會厭惡改變後的、頹廢的自己。一個時代可以成就一個人,同時也可以摧毀一個人。魯迅的這篇文章還是存有希冀的,他希望中國的青年不要被一時的壓迫所打倒,要挺立身軀,繼續尋求新的思想解救中國。《在酒樓上》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現狀,青年中存在的迷惘和低沉,通過簡單的筆調傳達深刻的內涵,同時魯迅揭露的當時社會中麻木不仁的一群人,也用文章呼籲青年覺醒。


魯迅的文章里,描寫麻木不仁、刻薄無情的形象實在太多了。大抵都是因為世俗和社會的輪番轟炸,最終磨滅了自己的初心,我認為《在酒樓上》也不例外,

阿阿,你這樣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 是的,我也還記得我們同到城隍廟裡去拔掉神像的鬍子的時候,連日議論些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於打起來的時候。

這是涉世未深時候的樣子,年輕、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對於未來還保有著無盡的希望,然而,打算遷墳卻屍骨未尋、阿順姑娘的死、教書時的渾渾噩噩,早已經把當年的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埋葬在一副行屍走肉當中。

但我現在就是這樣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 時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見我,怕會不認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現在就是這樣。

我現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還看得出。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終於辜負了至今還對我懷 著好意的老朋友。

這樣的事兒魯迅先生見得太多太多了,這樣的事兒其實也在正在發生於我們每個人身上

至於是不是最具有魯迅氛圍的一篇呢。這個我實在不好評價,

我們一同走出店門,他所住的旅館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門口分別了。我獨自向著自己的旅館走,寒風和雪片撲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見天色*已是黃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裡。

怎麼看都有些稍顯刻意,至少我感覺,是為了突顯形同陌路才這麼寫的。


推薦閱讀:

魯迅有哪些文章值得我們現在重溫?
王小波和魯迅誰的文學和思想造詣更高?誰更被過譽?
如何評價魯迅的書法?
為什麼民國時期中日往返不需要護照?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寫人亦頗有失,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TAG: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