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家族的結局為什麼都這麼慘?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秋風五丈原;兒子諸葛瞻戰死綿竹;哥哥諸葛瑾,由於自家的神童諸葛恪慘遭滅族;弟弟諸葛均在蜀同朝為官;諸葛誕造反不成,同樣誅滅三族。
我想諸葛一家的各位在選擇君主的時候,多少會有這樣的考慮:不管局勢怎樣發展,總有能有一脈傳承下去,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去。
可最終的結果為什麼這樣一個家族居然沒有後人?


1

題主……我真的無語了,請看你自己的鋪陳: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秋風五丈原;兒子諸葛瞻戰死綿竹;哥哥諸葛瑾,由於自家的神童諸葛恪慘遭免族;弟弟諸葛均在蜀同朝為官;諸葛誕造反不成,同樣誅滅三族。

黑體為我所加。請問在蜀同朝為官怎麼不好了!題主這樣的行為分明就是在賣雞蛋的時候藏一個石頭在裡面嘛……

並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怎麼不好了?自古志士仁人,求仁得仁而已,為什麼說下場慘呢?照我說,本來買六個雞蛋的,回家發現至少兩個是石頭啊……

2

諸葛家族後來可好了。

首先,諸葛亮只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孫子戰死,他至少有一個孫子一直活得好好的,讀裴松之註:

尚書僕射山濤啟事曰:「郿令諸葛京,祖父亮,遇漢亂分隔,父子在蜀,雖不達天命,要為盡心所事。京治郿自復有稱,臣以為宜以補東宮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論。」

在西晉,從縣令升到東宮舍人不是那麼容易的。《通典》卷三十三《縣令條》有:

晉制:大縣令有治績,官報以大郡;不經宰縣,不得為台郎。

當時九品中正制,名家子弟成年了就可以出來做官,各個都想在京城混個閑職,大家拼爹拼背景,京城實在沒有足夠的職位了。所以就有規定,大家都要出去,有做縣令的經歷,才可以繼續往上走。當然這些貴族子弟要做個縣令並不難——當然去哪裡做縣令也是拼爹拼背景的事情,在洛陽旁邊做和去遼東就截然不同了。就像知青下鄉去崇明和去新疆能一樣么……有了縣令的資歷以後,就繼續拼爹,爭取回到京城來做台郎。這時,就像知青返鄉,大軍過獨木橋啊。名家子弟各顯神通,千方百計要打通關係,諸葛京竟然可以靠爺爺諸葛亮的名聲得到山濤的推薦,真是要感謝祖上了。

關於諸葛家族的後人,@merlin 舉了一個更好的例子:

琅琊諸葛本就是司馬氏姻親(司馬懿之子司馬伷妻諸葛誕之女,其孫晉元帝司馬睿),諸葛誕孫諸葛恢在晉室仕官一路飛黃騰達,晉南渡後更是官居顯赫,成為一等一的士族。東晉初,其家族門第或可與琅琊王氏一較高下。(見《晉書·諸葛恢傳》)

其實,諸葛家族之後很好的,證據在唐代氏族志中。敦煌殘卷《貞觀氏族志》就有琅琊諸葛氏。在漢唐間如此注重門第的時代可以生存下來,就可以說明問題。

3

此外,請允許我再點評一下 @侯玉鵬 同學的回答,他說:

其實這個不僅僅是諸葛家的問題,同時也是荊襄士族的普遍問題。

陳寅恪先生提出地域集團的框架,這一分析方法對於中古中國實在是太有說明力了,以至於常常被濫用。

這裡,我很想問,荊襄士族到底有哪些呢?我們會想到諸葛氏、龐氏(龐統)、蒯氏、蔡氏、馬氏等等等等等。這很好。但是關於他們的後人,我們的材料真是非常稀少,很難說他們後來是好,還是不好。正史、世說之外只能依靠輯佚各種《襄陽記》之類的書。因之,郡這個層面的官員,我們都不能畫出完整的更替表;縣,甚至縣以下的官吏,我們的知識就更加有限了。沒有詳細的族譜作為依託,我們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生存狀況如何;沒有以地方志為代表的材料為基礎,我們根本不知道地方上誰有力量,誰的家族發揚光大了;甚至連墓誌都找不出一塊,兩眼一抹黑啊。荊襄士族的普遍狀況——其實我們知道的比較多的大概也就是諸葛家族了……

陳寅恪的關隴集團說、曹馬分野說,之所以有說明力,在於其盤活了一批史料。而在這裡空降一個荊襄士族的概念,史料去哪裡找呢?


司馬昭很幽默,讓諸葛亮的後人做了眉縣縣令。

諸葛八卦村_百度百科蘭溪諸葛村。

這就是所謂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其實這個不僅僅是諸葛家的問題,同時也是荊襄士族的普遍問題。
縱觀三國,其實質在於士族集團的表面化和對政治介入的高度達到了一個新的程度,士族的家族化和集團化以至於經濟上的獨立化才是造成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主要原因;曹操所肇始的魏在擊敗了袁紹的冀州士族後取得了北方士族的普遍擁護;吳國的基礎則在於東南士族的鼎力支持;而蜀國的基礎在於蜀中士族。夷陵之戰的後果不僅僅是喪師失地那麼簡單,這場戰役的深遠後果在於劉備老小子將本來大半傾向於自己的荊襄士族集團全部葬送掉了,導致蜀國只能依靠蜀中士族,而蜀中士族的先天不足就註定了蜀國的悲劇。
然後再來說荊襄士族本身;荊州,四戰之地,交通發達但資源相對短缺,這種地理環境導致了荊襄地區必須在南北對峙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南宋和金在荊襄陳兵數十萬;南北朝時北上部隊的核心將領必領荊州刺史;相對而言,群雄割據的時候荊襄之地則是火中之栗,或者成為強勢軍閥反覆拉鋸的戰場(三國),或者成為緩衝政權苟安的場所(五代十國荊南國),這導致了荊襄士族沒有一個可以長期進行效忠的對象,也無法形成統一的利益集團,於是荊襄士族中投曹者有之,投吳者亦有之,劉備則是通過赤壁之戰後雙方勢力產生的真空期侵佔了荊襄地區並將自己塑造成荊襄士族統一利益集團的代表人,這一點從荊襄士族效忠三國的人數和知名度便可看出。但這並不代表荊襄士族在另外兩國就沒有代表人物了,也就是說從諸葛家族身上見微知著,看到的是整個三國時期荊襄士族的發展。
實際上在夷陵之戰,三國建立後,荊襄地區仍然是多方爭奪的地區,甚至直到後期,羊祜和陸績爭奪的仍然是荊襄,但蜀國由於夷陵之戰,基本喪失了荊襄一帶所以只能六出祁山,當初在蜀國草創時的荊襄集團由於失去了故土的支持,衰亡速度極快,而魏吳二國的荊襄士族屬於少數派自然更不受待見,這就導致了荊襄士族在三國後期的衰落,具體反映出來就是諸葛家族的遭遇了。


2月5日補 @殷守甫 提出的荊襄士族概念的說法沒錯,對於這個方面的史料確實非常稀少,所以我暫且把荊襄士族作為」荊襄地區的,代表著本地士族利益的士族「來看。荊襄是四戰之地,在北方尚未統一前,劉表實際上還是很強勢的,對於張繡的支持和對袁術、江南孫氏互有勝負的戰事都體現了這一點,但在北方統一後,如果荊襄地區沒有整個南方作為強勢後盾的話是無法支持統一後北方政權的攻擊的,因此在赤壁之戰前後,荊襄士族大體分成了四個部分:分別投奔曹操,孫權和劉備的部分以及獨立部分,赤壁之戰後的一連串對於荊襄九郡的爭奪實際上就是前三者對於獨立區域的瓜分,誰搶到算誰的;這種地域和士族的分裂導致了荊襄士族在後期的三國鼎立中在魏國和吳國中無法佔據核心地位,如果試圖這樣做的話就會被北方士族和江南士族所排擠,諸葛恪是怎麼掛的大家也都知道了。蜀國雖然仍然有荊襄士族佔據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夷陵之戰後失去了本土支持,再加上蜀中士族的衰弱,最後弄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局面。而歷史上對於荊襄士族的記載較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無法真正掌握權力所致,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樓主的假設完全錯了。
諸葛家算是在三國裡面出色的保證自己家族遺留最好的例子,在魏蜀吳三家都做到高位,哪家得了天下都有機會存活,類似的例子我只能想到日本戰國東西軍對決時的真田家,三國時期還有哪個士族這麼牛?
而且這三家也都留下後繼了。印象中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一個孩子有後,諸葛亮的次子活過了亂世還在晉朝做官,諸葛誕也有個兒子送給東吳當人質躲過了滅族。


諸葛亮的後人一直延續至今。有個紀錄片就是採訪他的後人,其中一支聚族而居,村子是個八卦陣的形狀。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諸葛靚,誕少子,吳平,以父仇不仕。
靚姊,琅琊王妃。
靚子恢,南渡江左,天下仰望,時人葛王並稱。
另,諸葛氏,琅琊陽都人也。


諸葛靚的後代還可以,不算慘


推薦閱讀:

王安石變法到底對宋朝有多深的影響,甚至將北宋滅亡歸於變法。?
歷史上有沒有姓名相同, 但性格、命運截然相反的人?
歷史上真正做到辭官歸隱永不復仕的文人除了陶潛(罷免的、不得志的不算)還有誰啊?
歷史上的宿敵有哪些?
為什麼成吉思汗能輕鬆打敗花剌子模?

TAG:三國 | 諸葛亮 | 歷史人物 | 魏晉南北朝 | 諸葛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