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30萬和10萬的汽車,開起來有什麼區別嗎?


就像老婆和情人。儘管這個比喻有些簡單粗暴,但也不無道理。十萬的車是一種夠用,而三十萬的車在「夠用」之餘,還會有一些激情的享受。

拋開主觀感受,那麼十萬的車和三十萬的車從機械性能的角度上說,到底存在哪些差異和區別呢?先從昨天早晨的一個小故事說起。

一個開豐田霸道的朋友和我說,昨天在上班路上堵著剛要動彈的時候,又被一輛從後面逆行衝上來加塞的寶來給別了,朋友說,看著丫後視鏡里露出來的那種得意洋洋的表情,儼然就是一種竊喜與嘲笑:你那幾十萬的車子也不過如此嘛?!

想來也是,都是上下班代個步,這幾萬塊的車和幾十萬的車差別好像還真不大,從某些意義上來講,越便宜的車好像還越有優勢。至少橫衝直撞起來也不怕被刮被蹭。

所以,這就回到一個最本質的問題上來,這幾萬塊的車子和幾十萬的車子,差別都在哪裡呢?或者說,低端的車和高端的車差別在哪裡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真的可以好好聊一聊。而且在接下來我也盡量做到,讓我的描述和其他媒體老師口中只提NVH的做法不同。

這裡,我要講的是從容感。實事求是的講,高端車型駕駛起來是會更加從容的。這其中包括——動力方面所帶來的從容感、車內環境氛圍方面的從容感以及行駛過程中帶來的從容感。

動力帶來的從容感

我有個朋友,他這麼說過:當年我開著十萬塊的車在高速上超著上百萬的車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的車怎麼會這麼牛,而那些上百萬的車子也是不過如此嘛。等我開上了好車的時候,才發現,別人要追我其實只是油門稍稍一點,而我當時用上了吃奶的力氣超過的只是別人的定速巡航而已。

我覺得這算得上是對於動力所帶來的從容感最好的比喻了。一般來講,高端車型的動力響應會更加的線性,這種動力響應的線性可以細化到踏板響應的線性、換擋時機選擇的平順性以及動力輸出的持續性。

先來看油門踏板的線性。我一直認為,油門踏板的線性是決定一款車是否能夠做到和駕駛者人車一體的重要參數,雖然這個參數很少會出現在各類的試駕稿子中。

簡單點說,油門線性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款車能夠給予駕駛者多少的動力駕馭感。一貫在講究人馬一體的馬自達之所以能夠讓開過的人都叫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馬自達的車子擁有同級別車型中最好的油門踏板線性。

低端車型的油門踏板線性往往會做的很差,這有幾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動力儲備的不足。一般來說,對於後程乏力的發動機而言,油門踏板的線性會呈現出前段響應靈敏,後段響應較慢的情況,代表車型為大部分日系車。

對於後段反應較好的發動機而言,油門踏板的線性又會呈現出前段較為遲滯,後段較為積極的情況,代表車型為大部分的歐洲車。

這裡我跑個題,很多人覺得歐洲的低端車開起來要比日系車沉穩,這其中油門踏板的線性還真討了不少的巧。起步階段的遲滯是最容易讓人感覺到沉穩感的,而在後段的發力又會讓人覺得動力還不錯。當然,這僅僅是兩種不同的思路而言,也僅僅是一種感覺罷了。

而高端車型的油門踏板線性就會做得很好,因為大排量發動機的運用使得車輛的後備動力更加的充足。大的後備動力甚至可以讓變速箱的檔位數減少,比如說五十年前的經典美式大轎車往往只配備兩速自動變速箱,就靠大V8動力的蠻勁往上帶。

而這種好的踏板線性帶來的最直觀感受就是從容,起步響應靈敏,中高速再加速同樣響應夠快,車隨人動。

換擋時機的平順性和動力輸出的持續性其實可以算作是一回事。所以接下來我就歸攏在一起來講。

相比於高端車型而言,低端車型的發動機扭矩輸出當然要小上一些。那麼要獲得一個可以接受的加速性能,怎麼辦呢,我們往往是會通過加大主減速器的速比來實現。

注意,這裡說的不是變速箱的速比,是主減速器的速比。小排量車型的主減速器速比越大,那麼在同樣的時速和變速箱速比下,發動機的對應轉速就會越高,而發動機對應的轉速越高,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的輸出轉速也就更接近。

反過來,發動機轉速一定的情況下,輪上扭矩也會更大。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的時速下小排量的車子轉速往往會遠遠高於大排量的車型。

由於發動機長時間的工作在一個接近最大輸出的轉速下,這也就意味著車輛的動力輸出持續性不好,也就是我在前面講到的後備動力不足的情況。

這個時候,小排量車型要獲得一個更好的加速體驗,就必須要降擋。而大排量車型並不需要這個過程,由於換擋次數更少並且檔位之間的轉速差更小,大排量的高端車型開起來當然會更加的從容和舒適。這種情況就好像是我們出門的時候兜里揣著的現金,多一點總歸是多一點靠譜。

〓環境帶來的從容感〓

得益於平台升級的影響,高端車型的空間往往會更加寬敞,比如說中級以上的轎車,落座駕駛座時就可以自然的把手枕在扶手箱上。

而緊湊型以下的轎車,主駕駛和副駕駛都恨不得貼一塊。而高端車型更大的車身也就帶來了更好的透光面積,車內的空間通透性更好。空間寬敞了,心裡也就敞亮了,人也就不那麼容易衝動了。

如果對於這點不好理解的話,我不妨舉個形象的例子。霧霾天和藍天,哪個會讓你心情更好。心理學上講,在狹小封閉的空間內,人是比較容易出現躁動和易怒的取向的。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路怒症、加塞這一類的情況往往出現在尺寸比較小的車上。

再有一個,高端車型的內飾設計包裹感會更好,當然,這裡說的包裹感並非是運動型車的那種讓人激發熱情的包裹感。而是相對傳統的通過儀錶板、副儀錶板等特徵以及出色的皮紋面料選擇所構成的讓人安心的包裹感。

在好的內飾配色以及內飾用料下,人可以得到全面的放鬆,具體請參照按摩椅。

〓行駛過程中所帶來的從容感〓

車輛的行駛質感一般取決於車身剛性、懸掛的調教以及整車的NVH性能。對不起最終還是提到這個NVH了。其中,車身剛性是基本要素,車身剛性越好,車輛的性能以及行駛質感就會更好。高端的車型往往會基於更高的車型平台進行打造,所以車身剛性也會更好。

比如說,以承載式車身為例,在同等條件下,縱置後驅的平台架構的車身剛性就要優於橫置前驅的平台架構。這也就是為什麼高端的車型都會採用這樣布局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

有了較高的車身剛性,所以在進行懸掛調教以及NVH性能的調教的時候,工程師可以發揮的餘地就更大,收穫的結果也會更好。這跟大廚擁有越多的原材料就可以烹飪越好的菜品是一個道理。

好的行駛質感包括車輛在過顛簸時的一致性,過彎時的尾部跟隨性以及車內震動的頻率協調性。這幾方面做好了,車輛能夠提供給駕駛者以及乘客更大的信心。

比如說同樣是過顛簸路面,咚咚的兩下和噼里啪啦的幾下哪個更讓人安心——這就是行駛過程的從容感。

說了這麼多,如果用一句內涵的話概括二者之間的差異,那就是: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再好的車也是為了代步,無論是十幾萬或幾百萬的車,在中國國內高速限速120,再好的車和再普通的車幾乎沒有區別,無非豪車顯示的是所謂生份或身價,但是開普通車的壕又何幾多呀!


這個吧,雖然我開過幾種,但是我保守的回答一下,首先,10萬的車,你如果是第一輛,那肯定幸福感滿滿,哇,各種功能,擋風遮雨,快速出行,冷暖風舒適,載貨儲物能力,這個幸福感就算是5分好了,當你買第二輛車,就算三十萬好了,上面那些功能全有了,頂多就是靜音,加速能力強,面子等等,這個幸福感要大大下降,並沒有達到價值的三倍15分,只是7-8分的樣子,當你買了個一百萬的車子,這個幸福感也並沒有達到50分,說了這麼多,只是表明,區別是有的,但是沒那麼大,很小的差距,買車還是要口碑好,質量好,省心不用修的車子吧,


區別挺大尤其上高速,我的是1.8t新帕薩特次頂配,老婆是1.6cross polo,開起來感覺,帕薩特開到70,polo開到40感覺一樣,市區綠燈起步,帕薩特一腳油門到70,感覺不到發動機聲音很大,polo到40,發動機聲音都讓人聽著心疼。再就是質感,掛檔,撥動轉向燈,雨刷,都不一樣,一個很緊實,一個感覺很散。用途上都一樣


十萬和三十萬最大區別,就是安全性,舒適性,操控性,加速性,穩定性,這些就是三十萬和十萬真正區別,三十萬的車高速穩定性好,剎車好,在發生車禍的時候,十萬玩完了 ,三十萬在醫院裡,你們說這差別大不大,一個生,一個死了。


在小鎮,如錢真多就買>30萬的,錢少就買≥3萬的,反正輪子數是相同的,辦事效率幾乎相同,安全係數就要看如何開了,致於如果行騙那也許會不一樣。再說社會也沒有明確規定高價車裡面坐的一定要是人。在那裡也很有可能3萬到是自己的錢而30萬卻是別人錢。還有可能當要跑的路時候快一點,起飛的時候爽一點,讓別人愈加痛一點。


區別太大了,三十萬不管是什麼車最起碼他的安全係數要比十萬的汽車高很多,十萬的汽車和三十萬的汽車同樣創傷三十萬的可能凹陷點但十萬的可能面目全非。



不光是安全係數高就說舒適敢也不一樣,配置和檔次都不一樣,一看就能看出來。他倆的差距還是很大的,畢竟價錢在那。什麼樣的價位買什麼樣的車。



兩者之間有著全方位的區別,不說發動機變速箱懸架車身鋼材有區別,不說內飾座椅材料電瓶輪胎有區別,就連一顆小螺絲都可能有區別。八塊的土豆絲和八十的土豆絲都能吃飽,只不過味道是不一樣的。坐馬扎和坐沙發都能歇腳,只不過舒服程度不一樣……具體到一腳油門一次轉向一腳剎車都不一樣,你就坐那也是感覺不一樣,連看一眼都不一樣……這就是區別了


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不一樣。只要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擁有的車,開起來能做到人車合一就是好車!30W與10W開起來做到人車合一,磨合時間長短是有區別的。車輛行駛中隨著開車人的意願差別就是大。這就是30W 與10W汽車性能上最簡單的解釋。配置差別都是放在那兒最明顯的區別。


推薦閱讀:

國產汽車品牌對參與F1的興趣大嗎?如果參與其中,對自身軟硬體實力提升空間有多大?
2010年1月的本田雅閣3.5V6值多少?
本田思域,車主兩萬多公里後的駕駛反饋有多差?
超過7年的二手車,就不能買了嗎?
奧迪現存的汽車外形設計風格是誰奠定的,其中又有何故事?

TAG:汽車導購 | 汽車 | 汽車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