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贏姓趙氏,趙國是同宗,為何秦朝國君我們叫姓(贏政),而趙國的叫氏(趙雍)?
首先,嬴政的稱呼是有問題。
先秦時期,上層社會的成員都有姓、氏之分。「姓」起源於氏族社會,是有血緣關係的同一個族群共同的稱號,相當於某個部落的名字,對秦國王室來說,「嬴」就是他們的姓,但它不能單獨冠在某個人的稱謂前;王室成員們由於同屬一姓,彼此稱呼時也只需要叫對方的名,而不能連姓一起叫。
後來,同一族的人隨著繁衍而逐漸增加人口,有些人開始向其他地區遷徙,又形成了新的小族群,為了彼此區分,不同的「氏」隨之形成,不過稱「氏」的只限於男子,女子的稱呼是「名+姓」,這就是為什麼春秋時期的齊國女子會有「文姜」「庄姜」「宣姜」,秦國女子會有「孟嬴」「懷嬴」「文嬴」等稱呼。《通志·氏族略》稱:三代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是用來避免近親通婚的,同姓因為存在血緣關係,因此不能通婚;氏則是用來區別社會地位的,上層社會才有氏,普通百姓沒有,只有名。
這些「氏」往往以定居地命名。例如人們熟悉的姜太公,「姜」是他的姓,後來他曾被封於呂地,「呂」因此成了他的氏,嚴格的稱呼應該是呂尚。太史公在《秦本紀》中稱,嬴姓部族共有十四個氏,也就是十四個分支,他認為,「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這也成為如今網上很多的「秦王趙氏說」的主要依據。
但是這種情況,更可能只發生在秦人立國之前。
秦、趙兩家都是商紂王大臣飛廉的後代,飛廉的兩個兒子季勝、惡來,各自是秦、趙的先祖,造父獲得趙氏時,秦趙已相互獨立多年,很可能是希望分得一些榮耀,秦人也跟著稱趙氏,這就是《秦本紀》中「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的由來。
但是秦人立國後,他們也就有了不再稱趙氏的理由。秦人祖先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秦人從此立國,他的子孫則被稱為秦侯、秦仲等;如今上海博物館還藏有一塊戰國時期的玉版,刻有秦惠文王病重時向神靈祈禱的禱詞,也被命名為「秦駰禱病玉版」。顯然按這些記載,立國後的秦人,應該是將自己的氏改成了「秦」。
在習慣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現代人看來,改變自己的氏太過不可思議,但這對先民來說並非罕見,顧炎武稱:「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姜姓齊國的開國君王是呂尚,但《左傳》已出現將齊桓公稱為「齊小白」的情況。
同時,以秦為氏也更符合氏的命名規則。《左傳》稱,「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意思是,天子分封諸侯後,會根據他們所在地的名稱賞賜氏,《通志》也有類似記載:「凡諸侯無氏,以國爵為氏。」
清代學者梁玉繩還在《史記志疑》中對「秦王趙氏說」提出質疑:「秦自非子得邑則以秦邑為氏,及襄公得國則以秦國為氏,相傳至於始皇。若趙氏者自造父獲趙城為趙氏,其後微弱而邑於晉,則以趙邑為氏,及三分晉國則以趙國為氏。豈有秦國之君而以趙國為氏乎?」
當然,對秦始皇的稱呼仍然是一個大問題,《史記》明確稱他「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其他漢代各種史料也稱其為「趙政」,如《淮南子·人間訓》說:「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漢初陸賈對劉邦說;「秦任刑法不變,率滅趙氏。」北大漢簡《趙正書》同樣稱「秦王趙正」……這種情況,一種可能是時人依舊延續了「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的認知;另一種可能是,秦始皇在趙國生活期間,還沒有回國「告廟歸宗」,也就是正式成為秦國王族的成員,在此之前只能以出生地為氏,「趙政」因此就成為約定俗成的稱呼了。更何況,「秦政」的稱呼也並非沒有,《漢書》就寫到,「秦政力並萬國,富有天下。」
從戰國後期開始,姓、氏不再區分得那樣仔細,顧炎武在《日知錄·氏族》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史記》也因此出現了一些並不符合先秦規範的稱呼,如宣太后的弟弟就被稱為「羋戎」;「嬴政」也恰恰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流傳的,它最早見於漢代文學家楊雄的《法言》,從此以後逐漸成為對秦始皇最普遍的稱呼。
看漢代是如何稱呼秦始皇的
《史記·楚世家》:「十六年,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
《史記·秦始皇本紀》:「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史記.秦皇本紀》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淮南子.人間訓》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
《淮南子.泰族訓》趙政晝決獄而夜理書,御史冠蓋接於郡縣,復稽趨留,戍五嶺以備越,築修城以守胡,然姦邪萌生,盜賊群居,事愈煩而亂愈生。
在漢朝的書籍記載,稱呼秦始皇都是趙政
《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在通志.氏族略里記載,秦滅了六國,子孫都成為庶民,或者以國家為姓,或者以姓為氏,或者以氏為氏,姓氏的沒落由此開始,姓氏混為一體
所以在後世姓氏混合的我們,稱呼秦始皇為嬴政,但在漢朝和秦朝戰國,都稱呼為秦始皇為趙政,因為先秦時期男子是用氏,女子才是用姓的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稱姓
就是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男子稱「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
顧炎武也說過,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
趙國和秦國的祖先都是飛廉,飛廉的兩個二兒子惡來是秦國是祖先,季勝是趙國的祖先。惡來被周武王殺了所以他的子孫是罪人之後沒有氏。而季勝的兒子孫子受到兩代周王的寵信,特別是孫子造父因給周繆王駕車及時返回都城平定叛亂而受封於趙城,於是造父一族有了氏。因為是同族所以惡來的子孫也能自用趙氏,當惡來的五世孫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賜予秦地作為封邑,於是惡來的子孫有了自己的氏秦。比如秦始皇稱帝前可以叫秦王政,也可以叫秦政或者趙政,但是一般不會叫嬴政。先秦時代用氏而不是用姓,姓一般是女子用的。秦國和趙國國君都姓嬴,但是秦國可以用秦這個氏也可以用趙這個氏。
秦國什麼時候成了趙氏了?趙國的祖上造父的後人叔帶被晉侯封到趙地,就是現在的山西洪洞趙城鎮,因此姓趙。他們的確與嬴姓同宗,自造父開始便與嬴姓分開了。他們共同的祖先就是封神演義里與惡來為伍的蜚廉,再往上就是舜帝的女婿伯益。秦國不是趙氏
古代先秦男子有氏,有姓,有名,但稱呼是氏+名。國君以國為氏。姓被用來區別宗族。同姓不婚。故嬴政的叫法是不正確的。可以稱 趙政,可以稱秦政,自稱時也可以稱政。
這個文章可以參考一下
http://kksk.org/tieku/r_29196_1.html
春秋戰國時代還沒有現在的姓名制度,大家只有名字,沒有姓氏。孔子的父親叫叔良紇,蒙古語彩虹的意思也是一個常見名字。秦始皇的名字嬴政也是多音節單詞,不是姓嬴,嬴政是滿語安春,安陳的音譯,意譯就是黃金。清入關後第三位皇帝雍正名字叫胤禛。就是滿語黃金的意思。嬴政,嬴政,胤禛,愛新都是滿語黃金的意思。現代的姓氏是自從漢朝以後才逐步成型的。
資治通鑒開篇 讀了都明白 三家分晉 趙魏韓都是按姓氏分封 原本三家所處領土皆為晉地 晉王被國內大士族架空 士族之間經過洗牌形成了趙魏韓三家聯盟獨大的局面 三家聯名啟奏周天子廢晉三分 所以趙魏韓三地即是地名也是王姓 而秦國看似是一部標準的屌絲奮鬥史 但是屌絲起點低 但也是正兒八經的名族之後 最早甚至能追溯到顓頊時期 在商朝西北贏氏已經小有名氣 後來周孝王因為其養馬有功將其分封秦地 之後以地名秦為國號
其實秦國的姓氏是根據當時情況變遷的,不能簡單的說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當自己的同族封於趙地時跟著以趙為氏,,,後來封於秦地以秦為氏,,,再後來秦國一統,而天下姓氏合併已成潮流,秦國以贏氏正統自居繼承祖姓,但當時姓和氏並未完全合併處於混亂時期,,所以稱秦始皇,,嬴政,,趙政,,秦政都沒錯。
漢以前,女才帶姓出嫁,男的都稱氏的。嬴政的叫法也是後人習慣叫姓加名字才叫開的。屈原姓羋,羋姓屈氏,習慣還是叫屈原,現在叫羋原也可以知道是誰。如果是本國史書,王在就只能叫王,在王去世后冠謚號,庄襄王,武王之類。
推薦閱讀:
※在秦朝即將被滅亡的時候,為何沒有「糾糾老秦,共赴國難」的老秦人團結護國的消息?
※中央民大教授蒙曼稱「秦是一個西戎國家」,引髮網友熱議。對此你怎麼看?
※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秦朝書同文,車同軌時候是不是造了一部字典呢?
※秦時明月里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