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嚴顏投奔劉備後,為什麼基本再沒有啥作為了?
答 | 江隱龍
《三國志》中關於嚴顏的記載實在少得可憐。嚴顏沒有單獨立傳,其事迹僅見於《關張馬黃趙傳》中的張飛傳一節,原文如下:(張飛)生獲顏。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
整個一部《三國志》,在嚴顏被張飛「引為賓客」之後就現也沒有出現了。關於嚴顏歸降劉備後為益州平定與漢中之戰中做出的英雄事迹僅出現在《三國演義》中,並不為正史所記載。《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也就是說從正史來看,嚴顏在被張飛「引為賓客」之後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有些人通過日後蘇軾與文天祥為嚴顏所作的詩歌,推斷出嚴顏在降張飛之後還是選擇了自殺。為什麼這麼說呢?蘇軾有「吁嗟斷頭將,千古為病悸」之語,文天祥有「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之句。試問如果嚴顏降了劉備,蘇軾與文天祥——尤其是寧死不降的文天祥,怎麼會在《正氣歌》中引其典故以明心志呢?所以嚴顏一定是死了。
這個推斷,顯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詩歌可以作為信史的話,那蘇轍的《嚴顏碑》顯然明白無誤地寫了「被擒不辱古亦有,吾愛善折張飛豪」的典故,這裡面的「被擒不辱」說明嚴顏雖然降了,但並不算受辱;而後面的一個「愛」字更說明嚴顏似乎反而因為降張飛而更為人所喜。更直接的例證來自於羅貫中,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明確了嚴顏為劉備平定益州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依然稱其為「寧可斷頭死,安能屈膝降」,所以斷頭將軍不一定指真的斷了頭,它指的應當是「(張飛)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這一段。
至於嚴顏在投靠劉備後為什麼沒有作為,已然是歷史謎團。有可能嚴顏在張飛「引為賓客」之後便不願再問政事,有可能是因為年老體衰甚至死去了。這兩種都有可能,因為嚴顏雖然與張飛相合,但畢竟認為劉備奪蜀是興不義之兵,不為其所用還是很正常的。
關於嚴顏,我們現在看得最多的是根據《三國演義》裡面來的印象。《三國演義》第63回《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里,描寫劉備部將張飛入川,經過激戰,終於擒獲巴郡太守嚴顏將軍。嚴顏面對張飛全無懼色,威武不能屈。張飛見嚴顏立刻改變態度,回嗔作喜,下階喝退左右,親解其縛,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頭便拜,最終義釋嚴顏。嚴將軍投降以後,利用他的威望號召他鎮守各地的手下也投降,讓張飛得以飛速進軍,並且深得劉備的欣賞。後來嚴顏老當益壯,在漢中大戰中協助另一位老將黃忠,敗張郃,斬夏侯淵,大破曹操軍,立 下赫赫戰功。其實,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很多都是杜撰的,嚴顏將軍到底有沒有投降,是一件很有爭論的事情。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面對元朝統治者要其投降之時,寫下了一首浩然千古的《正氣歌》,其中有這樣四句詩:「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這四句詩分別謳歌了四位古代著名的忠義烈臣(相對於文天祥的年代),為首的就是嚴將軍嚴顏。由此可見,嚴顏是何等忠義!在戰敗被俘後,嚴將軍寧做斷頭將軍,誓不投降,並為文天祥等後人所敬仰。不僅如此,嚴顏的出生地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實際上也是得名於嚴顏將軍和另一位將軍巴曼子。巴曼子,是春秋戰國時代小國巴國的將軍,為了平定巴國的內亂,請楚國出兵幫忙,答應事成後以三城相謝。事成後巴將軍對來討城的楚國使者說:「我們巴國的國土我無權給你們,我們巴國的人也不願做你們楚國的奴隸,我有一個更貴重的東西,請你拿去酬謝楚王吧。」楚使帶回去的,就是巴將軍的頭。傳說巴將軍自己把頭砍下,血噴三丈余高,而身子久久不倒。楚王得知實情後,長嘆一聲:「如此忠臣,惜不忠於我。」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巴嚴二將軍的「意懷忠信」而將此地賜名「忠州」。既然如此,忠心義膽的嚴將軍,怎麼會因為張飛的幾頂高帽子就投降了呢?唐太宗李世民怎麼會因為一個投降的將軍而賜名「忠州」?文天祥的詩就更不可思議了,居然把嚴顏放在四烈臣之首!豈不知如果嚴顏真如《三國演義》中被張飛義釋了,元朝統治者可不樂壞啦,噢,原來只要我們象張飛學習,你文天祥就會投降了!那文天祥寫的還叫《正氣歌》嗎?可見,嚴顏應該是沒有投降,最起碼在南宋以前的人所學到的歷史中,嚴顏是沒有投降的。關於張飛義釋嚴顏的事情,《三國志 張飛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於成都。(註:我州但有斷頭將軍,指的是巴曼子將軍) 文中「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大概是《三國演義》中義釋嚴顏這段情節的來源吧。但後面就不同了,《三國演義》中寫嚴顏幫張飛勸降,所以張飛兵不血刃就和劉備會合了,但《三國志》中寫得很清楚「飛所過戰克」,「戰克」兩字說明全部是張飛打仗打下來的,然後才「與先主會於成都」,根本沒嚴顏什麼事。更何況,在《三國志》中,漢中大戰只有黃忠,沒有出現嚴顏,《三國志》甚至沒有為嚴顏立傳,如果真如《三國演義》中在如此重要的漢中大戰中立下大功,那他絕對是蜀漢數得著的大將,不可能不入傳,而且從《三國演義》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是武藝、智謀僅次於五虎上將等超一流武將之後的一流將領,這種人不在《蜀書》中入傳太奇怪了。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嚴顏根本沒投降劉備的蜀漢,而且離開了歷史舞台。在現在的忠縣石寶寨有記述嚴顏的文字。那些文字的意思是,張飛義釋了嚴顏後,嚴顏並沒有投降,他在成都被破的消息傳到忠州後,自殺身亡,自己做了斷頭將軍。這段記載是否屬實還不得而知,但聯繫《三國志》,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天祥的《正氣歌》,嚴顏自殺殉國的說法是成立的。《三國志》是信史,後來的史書,比如宋代的《資治通鑒》,對張飛義釋嚴顏一段都完全採用了《三國志》的說法。陳壽、司馬光、李世民和文天祥都比《三國演義》成書的明代早很多,而且讀的都是嚴肅的歷史,因此更可信。所以,我們基本可以這樣認為:張飛當時確實沒有殺嚴顏,但嚴顏也沒有投降,所以寫的是「義釋嚴顏」,釋是釋放的意思,而不是「義降嚴顏」。當成都被破之後,嚴顏以身殉國,完成了他「斷頭將軍」的誓言。這樣,唐太宗李世民的追賜和文天祥的《正氣歌》才能有合理的解釋,否則是解釋不通的。而《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裡面杜撰的成分太多,但因為它的影響大,所以才有了誤解。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是四川人,他曾經有一首寫嚴顏的詩,其中說道:「劉璋固庸主,誰為死不二。嚴子獨何賢,談笑傲碪幾。國亡君已執,嗟子死誰為。」劉璋是個庸主,誰會為他忠心而死。國家已亡,劉璋也被執,感嘆嚴將軍啊,你為誰而死。這大概是為嚴顏之死做的最好解釋和哀嘆。
這個很簡單,因為劉備不重用,所以就沒啥作為啊。
嚴顏最有名的一次事件,就是和張飛大戰,嚴顏戰敗被俘,張飛說:「我神軍天至,為啥還要抵抗?」,嚴顏說:「你們沒有原因,就來占我領土,我這隻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狂怒,要砍嚴顏,嚴顏表情不變的說:「砍就砍,怒啥!」張飛被驚,敬佩嚴顏的勇氣,遂釋放嚴顏並以嚴顏為賓客。然後之後的事迹不在正史中出現。原因就三。
1、劉備對原蜀將不信任,因此不會重用嚴顏。
2、嚴顏投降時,年齡大了,頭都白 了,投降就退休了。
3.、嚴顏忠義,雖投降,但依舊對劉璋內疚,一直低調行事,不問世事,直至老死。
演義里有一回叫做計奪天盪山,就是黃忠挂帥,嚴顏為副將。
黃忠採用驕兵之計, 詐敗數陣 ,待曹軍懈怠時, 夜間偷襲大敗曹軍,之後一鼓作氣殺上天盪山,斬殺韓浩,火燒曹軍糧草 同時派嚴顏從後偷襲,迫使張郃棄天盪山。
二次出戰就是黃忠刀劈夏侯淵了,這次沒帶副將,諸葛派法正為監軍。之後就沒嚴出場了,目測是去替換張飛守瓦口關了。
按《三國演義》來說他們出場都年近六旬,應是年紀大了……
且「黃金搭檔」黃忠也不在了 ,也是時候退休養老哪??
電視里不是放了,劉備攻打漢中時候,黃忠一開始爭做主將的時候,嚴顏後來不是作為黃忠副將一起去征戰天盪山還是什麼山的,後來還了夏侯德嘛,也算有作為了。記得小時候玩三國志.英傑傳里還有嚴顏和夏侯德的PK呢。應該是三國演義里的情節吧
劉備入川,前期基本都是使用荊襄人打壓巴蜀人,所以嚴顏不被重用,不足為奇。
後來夷陵之敗,蜀國精英死了很多,劉備要死之際,重用蜀人李嚴制衡諸葛亮,蜀人才慢慢抬頭。
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古時候戰爭擊鼓會不會鼓舞敵人的士氣?
※偶得一上聯: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下聯是什麼?
※如果諸葛亮未出世,曹魏最終能否一統天下?
※如何對比馬伯庸小說《三國機密》和《長安十二時辰》?
※蜀漢史料真的被大規模銷毀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