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語音樂劇進軍百老匯的嘗試多以失敗告終?
作為百老匯入坑,德奧最愛的音樂劇粉絲,我最期待的當然是能看到英語版的Elisabeth/Rebecca等等。但是,我發現的德奧音樂劇的幾次英語版的改編都並不成功。Rebecca陷入官司糾紛,TDV成為了百老匯最昂貴的失敗製作,基督山伯爵就是只出了CD了事。VBW的音樂劇水平也是被歐洲和亞洲的成功證明了其水準的,為神馬呢?
我覺得是題材和手法的問題。
先說題材——德奧劇大部分都太「接地氣」,幾乎都是就地取材,而且德奧本一家,所以兩國題材還包括一部分瑞士的題材都是可以用的。但是這樣接地氣的劇目,往往在人物設定和背景介紹上,對觀眾的要求高了一些。
比如說Elisbeth,如果不是對德奧文化有了解,大部分人看到這個名字第一印象是誰?肯定是往英國去了。然後劇中她和索菲亞以及弗朗茨的關係好壞,也都是要有些了解才能合理地去理解,但是劇中又設定了一個死神來側向推動劇情——就是說她和丈夫婆婆之間的關係是一條線性發展關係線索,裡面的情仇恩怨,當觀眾搞清楚了人設脈絡後,還是比較實際的,可以很快get到的,但是死神這條線,就必須是在了解到她的悲慘身世才能搞清楚是怎麼回事了。可是她的確不是那麼有名,在歐美眾所周知家喻戶曉的那一類,所以其它歐美國家的觀眾剛開始看,就會覺得被死神那條線不斷干擾,看得莫名其妙,至少不是那麼入心。
Mozart!稍微好點,但是公眾心目中的莫扎特主流形象是一個神童,音樂天才,結果你把他們的夢給撕破了,他們看到的是一個任性痴狂但是又因此窮困潦倒飽受煎熬的莫扎特。即使大家從劇情上可以接受這樣的史實,但是感性上已經對這部戲沒有牽掛了。劇終後一聲嘆息,回家也就戛然而止,該過的生活繼續過。
這一點是百老匯很忌諱的。有部《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大家可能看到過,裡面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undefinedp
The theatre"s so obsessed
With dramas so depressed
It"s hard to sell a ticket on Broadway
大意就是說:那種特別壓抑陰暗的戲,在百老匯是賣不出票的。
此話不假,別的地方不好說,在百老匯和西區兩地,戲劇不是用來教育人的,而是用來娛樂大眾的。就連Les Miserables這樣的看似「古典風格」的戲的製作公司管理人員都坦誠自己是娛樂行業的。娛樂娛樂,就要讓大家不能帶著傷感壓抑的心情離開劇場,否則會嚴重影響劇目在觀眾中的口碑宣傳了。
設想——你去看Book of Mormon,雖然你不會覺得這部戲多經典多高大上,但是你會更傾向於有機會就和親朋好友同事客戶說「我昨晚去看了部戲,那個滑稽精彩幽默風趣...」,這就是傳口碑了;可如果你去看了部Elisabeth,你可能會覺得非常感動,非常入心,但是你沒法去跟別人說,除非是知心好友,而知心好友實際上多半早就和你一起去看同樣題材的演出了,也不用你來傳口碑了...所以這種題材上的選取,是造成德奧經典劇目在歐美其它地區無法像百老匯西區作品那樣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那麼題材如果有問題,手法上還是有機會翻盤的。大名鼎鼎《劇院魅影》就是一個例子:劇情邏輯上漏洞不少,故事也很狗血,但是通過華麗震撼的舞美以及造型,加上韋伯的優美旋律(甭管到底是抄的還是怎麼的),觀眾也很受用。而且至少觀眾看完後可以傳口碑:「我昨晚看了部戲喏,裡面有個女高音唱的靈的來」或者「我昨天看的這部戲啊,演到一半劇組把個大吊燈砸了下來,太牛叉了!」等。而還有些陰暗主題的劇目,比如Sondheim的《理髮師陶德》,最後幾乎所有主角都死光瘋掉,但是敘事手法上採用了能引起觀眾極度驚嚇的鮮血、人頭、大鍋爐等視覺效果,也給了觀眾很多可以帶回去傳播的元素。
而大部分德奧劇,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很少在這方面下工夫。我知道的也就是Rebecca里有過一道紗幕投影表現大火,以及一個旋轉樓梯來演示上下樓的行為。
所以綜合題材和手法上的表現,德奧劇在百老匯和西區總是鎩羽而歸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最後,題主說:
VBW的音樂劇水平也是被歐洲和亞洲的成功證明了其水準的
我不得不說這話其實有點誇張了。歐洲的話,德奧劇也就是在德語區如德奧荷以及瑞士部分地區有長期演出而已,其它國家地區就很少有了。亞洲,目前也就是韓國對德奧劇青睞有加,因為——據韓國EMK公司的一位高管說——德奧劇的悲傷壓抑的情緒特色更符合韓國觀眾的審美取向(想想也是,首都被背面的1200多門大炮隨時迎候著,還一直處於「交戰」狀態的韓國主流審美觀可能是以「凄美」為主),除此之外,除了日本還有一些以外...就沒有什麼可以算得上「成功」的標誌了。尤其是迄今為止來過中國演出的兩部德奧劇代表作——一粒沙和德扎,票房都比較慘,和英語劇根本沒法比。
所以總的來說除了德語區及周邊,德奧劇也的確是沒有什麼「成功」可以證明其水準是可以登上百老匯和西區的舞台的,相對來說,法劇還好一些。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證:韓國的音樂劇是目前亞洲地區發展最好的,他們也曾想把他們的原創據《明成皇后》帶到百老匯去,結果呢?
--所以說韓國社會主流審美取向和德奧類似,可見一斑了。
吸血鬼之舞在百老匯撲街,讓德奧音樂劇製作人Michael Kunze心有餘悸。
據說百老匯想把伊麗莎白中的刺客與死神設定為同一個人,兄弟你這麼搞,那就徹底不能做朋友了。
最關鍵的一點,連奧地利澳大利亞都分不清的人,你能指望有多少美國人對奧地利皇后伊麗莎白感興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