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徠卡公司 2017 年發布的新相機 Leica M10?


昨天中午拿到,晚上下班後拍了一會兒。先佔個坑說說初步印象吧,以後有更多體驗了再補充。也或者不補充了。

首先是真的薄,剛拿到手裡的時候沒什麼感覺,但是放下它再拿M9-P和M-P,感覺一下就出來了,那兩台機器突然感覺好厚啊。不過對於我來說,這無所謂,D700不更厚?可拿手裡穩當啊!M10後邊的小突起提升了握持感受,不再像M9-P那樣總往下禿嚕了。

哦對,我沒長時間用過M240系列,所以感受都是基於從M9-P的時代過來說的。

第二感覺是快了,相較於M9-P這種磨性子的機器,M10終於像一台這個時代的相機了,處理速度很快,拍完直接放大看照片很順暢,不用像M9-P那樣需要抽根煙等一等才能看到渣渣的屏幕上顯示的照片。

高感好,高感算是抓住了我的痛點。M9-P的時代,高感沒用過超過800,所以你想像一下我看到M10的高達50000的ISO時是神馬感覺,雖然高感6400之後噪點就很大了,BUT WHO TM 在意s?暗光下能拍到照片就行了,用了自動感光就是一通懟。今兒晚上全是用35 2A掃的街,可能也真的是這支鏡頭揚眉吐氣的一天,因為以前每到日落時分,它就沒機會出門了。今天晚上跟著M10上下翻飛,也是浪得很。

色彩嘛,直出就挺好看的,以至於DNG格式的照片導進電腦後,我都不太想後期了。白平衡在人造光線複雜的情況下表現不錯,不過肯定也不能百分百準確了。

續航太差!一塊電池充滿,從晚上七點拍到十點,而且不是重度使用,實時取景沒開,WiFi連接沒開,拍了164張照片,只剩了35%的電。為了變薄,犧牲了電池容量。看來要再買備用電池了。

其他:

從來不用連拍,所以沒試。

取景器倍率變了,35的框線在取景器里占的面積更大,我戴眼鏡經常看不全,取景時失誤較多。怪我。

快門是兩段式的,把喚醒相機和曝光鎖定集成一起,和M9-P的三段式不同,但是實際使用起來沒什麼不適應,反而覺得還不錯。

快門聲乾脆,沒有M9-P那種上弦聲了。

不知道為什麼,銀色的機身特別容易粘指紋,還比較難擦掉,不管了。

差不多就這些吧。

初步感受,願意帶著它出去拍照,它對於我來說就是最好的相機。

發幾張照片看看吧!別問我後期沒後期,我發的照片就沒有不後期的。

今天又拍了,補幾張白天的圖吧。

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能有幫助。我也不是專業評測器材的,文中有謬誤的地方,還請指出。並且此文純粹主觀感受,不作為購買參考。


之前略微猶豫要不要買M10,昨天晚上體驗了倆小時之後就訂貨了
機身薄了,指柄更舒服,取景器更大,高感無敵
僅僅一點點美中不足是像素略微差一點了新的升級讓M10徹底的變成一台是隨時隨地可以拿起來拍下身邊瞬間的相機
詳細的測評稍晚一點會由LAC發出,到時候轉載過來
現場參加測評的五台機主,都已經決定買M10了。。


4月5日拿到的機器,今天剛好用了一個月左右,能比較系統的說得出感受.

總的一個感覺就是,這是第一台能像膠片M一樣用的正經數碼M機.

我原本的機器是a7r2,一台高度電子化黑科技加成的現代相機,基本滿足了所有對於拍攝的嚴苛要求.而另一方面我是很擔心使用數碼M機的,用CCD的M8 M9,雖然貴為德味之王但是各種設計缺陷導致的原件損壞,還有M240那猶如殘幅一樣的高感,讓我很畏懼能不能接受使用數碼M.非常慶幸的是,這次M10做的非常好,好的出乎我意料.

機身變薄了,原先以為差了幾毫米沒什麼,實際拿到手之後差異非常大.再拿起M240模具的機型就能感覺到撐手,拇指要更用力才能抓住機身.M10其實不用指柄也沒什麼問題.

取景器倍率更大了眼點更高了,然而沒太大感覺.35框線戴著眼鏡還是看不完整.

機身操作很快,直觀來說就是跟市面上主流旗艦拿起來用沒什麼區別,響應很快,連拍回放也是一氣呵成,不會出現等機身的情況.Wifi是個非常實用的功能.直出色彩已經很好,拿到手機發發朋友圈的非常方便.

沒了視頻功能,沒啥所謂,我基本不拍視頻.

機身按鍵刪減了許多.背面只剩下3個,分別是LiveView,Play和Menu. 首先正方形大按鈕看起來就比以前M240密密麻麻的長條細按鈕看著大氣高端.沒有了Delete鍵其實沒太大影響,回放之後按Menu第一個選項就是Delete,一樣可以快速操作.哦對了,菜單設計非常簡單容易上手.能把自己經常調用的功能安排到首頁,可以快速操作不用一頁頁翻.

有很多人說像素沒有更高失望,感覺提升不大。但其實我覺得目前技術來說,24mp是綜合考量下最平衡的像素。高如42mp的a7r2讀寫速度令人髮指,這對於為抓拍而生的M機來說是無法忍受的。現在使用起來,連拍讀寫回放分享都很快速方便。

像素沒變,但畫質全方位進化了。官方說使用了一塊全新的cmos,再次也應該是用了SL那塊cmos。高感6400以下隨便用,所以那個實際上並不方便使用的ISO波輪沒什麼影響,大膽的放到A就好. 可以隨心所欲的拍攝,而不用考慮機身性能會不會拖我後退.

白平衡大多數情況下都很准,比起M240白平衡更偏藍一點,直出更帶德味.測光就還是那樣,旁軸設計註定了測光水平的上限.

寬容度也上來了,不會像以前那樣欠曝拉一下就偏色,非風光類極端大光比拍攝環境都能滿足.看起來感覺就是跟A7M2差不多吧.

概括就是這台機你盡情用就是了,所有過往的電子短板都被補上.只要你設置得當,拍出來的畫質總能讓你滿意.雖然我覺得在過往的數碼M上沒什麼畫質可追求= =

放幾張片.我不是大師就是個玩相機的所以都要後期...


LEICA Q用戶,肯定不會買M10。

M10、SL和Q看起來用的應該是一塊底,所以光學和CMOS性能不是問題。

我只是想買個相機拍自己,不是為了「玩攝影」,也不是為了彰顯「品味」與「格調」。

如果買M10的話,沒有AF和防抖對面的妹子根本不會用,每次都要教別人用相機這件事太麻煩了。

所以還是會繼續用Q或者看看索尼那邊什麼時候出RX1R3/RX1M3、富士什麼時候出全畫幅的便攜一體機。

對於我來說,LEICA最好的相機就是Q,原因LEICA廣告自己說了:「帶的出去」。


很薄。需要新的皮套來搭配。

為了此機器,又要額外多出一套充電系統。

另外用法上沒什麼要說的,但是為了貼近膠片機的用法,過於簡化按鈕,不好。

原廠手柄很難看很醜,跟M8M9的比起來。

LV腦殘,但也不算太壞,大家都一般般。

總之,就算壞了,可以在上海直接修,終於不用送HK了。

等待高性能國產電池和充電器出現。

以及等待用舊,去北京做裂紋漆面。


應該是目前回答里唯一一個入手的人


首發早上排隊拿貨的我

挺好的,沒毛病,熟悉的感覺。

薄了,卡口沒凸出來。顏色有點q

挺好的。

我用leica 膠片機的朋友只要摸過真機就都掏錢買了。


作為一個沒有徠卡又想入徠卡門的人表示就選它了!


徠卡作為夜神,昨天夜裡趁我睡覺的時候偷偷發布了M10。


就和6年前徠卡突然決定它不喜歡用傳統的數字編號來區分相機一樣,它突然決定它不喜歡用Typ編號來區分相機,回到了傳統的數字編號。於是任何一個不太熟悉徠卡的正常人都會覺得M9是M10的前輩,而M240和我的M262則突然成了黑戶。


徠卡一直以來都不太會數數,第一代M機是M3。接著是M2,然後是M1。接著跳到M4。然後M5。然後突然又是M4-2和M4-P。接著從M6開始進入了現代。於是M系列按照順序下來是3、2、1、4、5、4.2、4P、6、7、8、9、240、10。


所以從240到10這種數不來數的情況還是非常經典的徠卡味。另外的一些徠卡經典還包括取景器變成了M2一樣的0.72;最重要的是,機身變薄了,和一台MA躺在一起,你不會覺得M10的機頂更厚。的確,為了法蘭距,M10的卡口還是突出來了一點。如果徠卡再能跑去問問索尼是如何把RX1的焦平面如此貼近屏幕的,就完美了。

機身左上角或者右上角(取決於你怎麼拿M10了,也有可能是右下角或者左下角)多了一個ISO轉盤,致敬了M3上那個回卷轉軸。而且為了致敬得更加徹底,你得拔起來才能調整ISO。

老外說Real LEICA攝影師用M3回片都是這麼乾的,你們誰買了M10試試這麼調ISO

但除此之外的數字就不太徠卡了。比如最高ISO變成了50000(沒打錯,就是五萬),緩存變成了2GB(沒打錯,不是MB是GB),最大連拍能拍5張(沒打錯,每秒鐘5張不是每分鐘)。這台M10真的不是松下代工的嗎?


我曾經回答過貴乎上一個問題,問的是徠卡好在哪裡?我當時給的回答是徠卡好在它一點都不好。結果現在徠卡這幫人就拿著M10來pia pia pia扇我的臉。我很高興它們扇得不算太狠,比如它們還是沒給M硬按一個自動對焦。


所以作為一個M262的用戶,我覺得我不會去買M10(其實是窮)。因為對我來說,M10不好就不好在它太好了。在我得用上ISO50000的地方,我肯定無法黃斑對焦,所以只能用EVF和實時取景。那M10還能算是旁軸嗎?


或許對我來說,最適合我的還是M3。


如果不在Leica的目標消費圈裡,最好就不要妄議;換句話說,買不起就別逼逼。

這跟看月薪3000的飯店服務員評價LV包,思域目標客戶點評911的性價比不高一樣:根本理解不了巨大的價格差異究竟意味著什麼。

Leica M10會是其歷史上電子化後最成功的一個產品。無論是設計還是功能,在2017年初這個時間點上,對於目標群體幾乎完美。iso調整盤、iso6400可用、寬容度提升、簡化的後背按鈕、全新的LV,加上後知後覺的WIFI,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Leica M。十幾張RAW連拍什麼的對於很多人來說也很有用。

Sony a系列是非常好的工具。A7R3我也在等,可這兩個完全是兩個東西:一個是一機兩鏡出門掃街,或是閑暇時間捕捉天光,以享受攝影樂趣的玩物;一個是或轉接當數字後背拍視頻,或懟上各種自動頭拍片子的工具。兩個東西用途不是不能交叉,畢竟911也能拉順風車對吧。

攝影,如果是玩兒,尤其是對於出門黨,Leica就是終點。哈蘇和富士的中幅無反,鏡頭先天作不小;我能背著一部M9+50 14A、一個捷信1系腳架和一個精靈,徒步6小時上惡魔之舌,再多一點,是真背不下了。妥協一點的話,也就是Leica M換個A7R2+標變,又重了點。背包就那麼大,體力就這麼多。

這些年新從X繫到T系,再到Leica Q,Leica的進步有目共睹。便攜、做工、畫質和品牌,幾個因素的交叉點,Leica做得最好;如果還能買得起,自然就下手了。


M10給人的手感是(和M240相比)更薄,更輕,反應更快,畫質更好,高感更強大,按鍵變少,操作更簡單。
我懷疑M10的cmos是拿SL的那塊改的。畫質上如果你覺得SL還行,那M10就不會讓你失望。
-------------以下純個人觀點---------
對於徠卡,除了拍照,我對別的功能無感,現在這台M10剛剛好滿足了我對徠卡的所有要求。
關於這台機器能不能拍出好照片最重要的是看用的人了吧,作為一個拍照的工具,他是完美的。
ps.老子不是徠卡的水軍,利益不相關,我只是喜歡相機的人。


窮學生黨,徠卡在我這是一種精神或者說信仰,我想徠卡會是我攝影愛好的終點,但看到以上童鞋充斥的莫名的優越感,只想說你們用徠卡來炫富真是拉低了攝影愛好者的平均素質。


謝邀....

M系統兩大核心特點很多年以前就確立好了,旁軸取景黃斑對焦;高素質體積小巧的手動鏡頭。只要堅持這兩點,M始終是M,暫時無可替代。
從操作角度來說,都是一樣的。


對於那些已經擁有M數碼機身的人來說,覺得錢不是問題就升級,更好的取景倍率,更快速的緩衝速度,也許更好的畫質,總會幫你提升那麼一點點。當然這一點提升很可能被你不太習慣Leica的使用方式而抵消掉,但比它低一級的機身也一樣不好用,Leica並沒有打算改變M系統最古老的操作方式,M10也無法讓這件事變輕鬆。


從Leica的官方論壇樣片看,以靜態低照度高飽和度的場景為主,十分取巧,放棄抓取瞬間的快拍風格做為賣點,令人覺得非常容易依靠它獲得高畫質圖片。

(圖片來自:http://blog.leica-camera.com/)

另外一些與傳統無關的設計基本上屬於錦上添花,更強大的電子取景器,可以放大屏幕任何區域對焦,GPS,Wi-Fi之類的,幫助攝影師在沒有單反備用機的情況下解決一些旁軸相機不方便乾的事:長焦、微距、超廣角、視頻拍攝之類的。但指望Leica帶著一大套系統(通常附件也不便宜)去當單反用的人,建議去隔壁富士買個同價的中畫幅機身,也是今天發布的。

很多人用富士嘲笑Leica,其實二者無法完全互相代替,這樣的比較對於嚴肅的選擇者來說沒有任何意義,當個笑話就好了。

Leica不是那麼容易掌握,貴點挺好的,買了的人很愛惜,二手裡經常有拍攝張數在五千以內的機身,很新很新,換機潮來了大家倒是可以去鹹魚搜搜M typ 240。

對我來說以上所有改善都沒啥用,只要還想現在這麼愛進灰,官方維修點洗一次五百,還得看人家願不願意,我就不換。反正也髒的沒法用小光圈了,Leica這破系統也該拋棄了....


我很好奇一個問題,這機器如果所有的功能參數,造型外觀不變,品牌變成松下在降價1/3,有沒有人買?


m10出來的時候,其實並沒有那麼在意,畢竟對徠卡早已經失去興趣了。月初去泰國玩,在曼谷的一家商場里,居然有徠卡專賣店,進去一看,果然有m10,就叫店員拿出來,店員戴上白手套從鎖著的櫃檯里捧出了相機,彷彿捧得是一塊價格不菲的名表,我接過來,感覺握感很類似於之前用了6年的m6,確實比m9和大m薄了不少。更加接近傳統膠片m機的手感。取景器也寬大明亮。心裡一陣長草。不過泰國這地方顯然不是買徠卡m10這樣相機的地方。放下相機走出店門,心裡卻一直在盤算要不要搞一台m10玩玩,畢竟也有幾年沒有摸徠卡m機了。家裡那台m6已經在抽屜里落灰很久了。

我突然想起來和一位同是曾經的徠卡愛好者的攝影師朋友的一段對話,讓我徹底放棄了買一台m10來玩玩的念頭。

「徠卡m10,你在歐洲看到有貨了嘛?」

「你為啥還對徠卡有興趣?」

「好多年沒玩了嘛,我覺得m10還不錯啊。想搞來玩玩。」

「你覺得比你現在用的索尼a7r2好嗎?」

「.........」

說到這裡,我得到了答案。我已經用a7r2很長時間了,這台相機除了電池續航不給力,其他方面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台完美的相機。由於之前的從業經歷,頂級相機用過不少,135系統裡面,a7r2無論哪方面,幾乎沒有對手。

由於現在主拍視頻,那麼徠卡m10即便是買來,也只是玩玩了。而且我手裡還有一台索尼的rx100m5黑卡,揣在兜里,隨時都可以掏出來拍,無論視頻還是照片都非常優秀。

突然想起來,我還在天貓預定了一台松下gh5,我不用這東西來拍照,我只是看重gh5的10bit 422視頻格式和4k60p。還有180p的升格,這些對於我今後的工作來說都是非常重要。

所以,再見了徠卡m10,也許,我不會再擁有一台新款的徠卡相機了吧。


iso撥盤其實不用提起來再調這麼致敬經典的,以前那是一卷拍完沒事了你可以悠哉拎起慢慢搓回捲軸,現在正要拍的時候想換個iso還得捏起指頭多一個垂直方向的動作再旋轉,多餘了。
為了機身變薄讓卡口凸出,這很蘋果…
其它除了像素沒到3000w沒意見,是數碼M里最得體的,期待P版

評論我說沒凸出的那位也是服,害我去找圖補上


真的希望徠卡不要淪為純信仰品牌。雖然徠卡好頭很多,但是機身拖後腿太嚴重,綜合起來畫質在135廠商中墊底。估計m10用的是SL的那塊感測器,畫質終於趕上主流水平了。

賣的貴做奢侈品出限量都不要緊因為總有不差錢的人,但是畫質被其他廠商吊打這種事情絕對是一個相機廠商的恥辱,徠卡這次終於爭氣了一回。。。

掛個人:不知道哪來的優越感,還買不起別逼逼?連官方mtf都不承認,沒理還把我屏蔽了。


已預訂銀色M10+銀色50 0.95。


銀色095沒弄到,入了個銀色50 2AA,黑色的095。。機器感覺很好。


畫質相對其他相機比如索尼沒有優勢,機身變成m6大小了,但我買不起,所以我買了個m6,數碼還是用索尼


為什麼手動版本的911加速都沒PDK的快,大家還是搶著買手動的?沒上過賽道的人都在吹數據,彷彿快一點的車自己開就能跑過舒馬赫,實際上真正上賽道的人,更多的是挑戰自己的極限、體驗和車子的交流,刷圈速?隨便買菜車拆光減重直接跑。相機最後是看拍出來的相片整體好不好看,最不喜歡那些拍朵花展示焦外,或者是放大幾倍看細節的人,真要列印這麼大的相片,買大畫幅膠片去啊……


作為一個M2用戶,近期剛剛購買了M10和Elmarit 28mm作為相機坑的一個終結。如果說在6500美刀(稅後)的價錢,最有性價比的相機選擇我個人認為是GFX 50,畢竟底片更大像素更高。但是選擇M10是因為已有的兩顆summicron (35asph,50)和便捷性。相機整體在電氣性能上終於可以說接近了同為全幅的日系單反或者微單。開機迅速,待機非常省電(不用liveview)。我個人平時就關掉屏幕曝光三角全部在相機上完成,整體感覺完全延續了M2上的操作習慣。厚度上也與m2十分接近,雖然變薄這件事在別的相機上不是那麼明顯,但是對於徠卡的握持方式而言,厚度上的減少是直觀上的手感提升。高感方面個人感覺夜間掃街16000的iso拍攝raw後期LR處理是完全可用的。所以整體上而言可能不是一個很有「性價比「的選擇,但是如果你熱愛旁軸聯動測距的操作方式,或者做好了準備為你的裝逼學習一下旁軸聯動測距,而且你還有很高的預算,那麼別廢話了,請立即購買。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歐美大牌耳釘幾乎都不是銀的?他們不怕過敏么?
為什麼賣翡翠都要說翡翠無價,賣的是文化,是情懷?
玉其實是不是相似於鑽石,也是一場營銷而已?
戴石英錶的人都是什麼心態?
有哪些國內高大上,國外很low的牌子?

TAG:攝影 | 奢侈品 | 徠卡Leica | 徠卡相機Le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