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生門》?


我是那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

有人看出母親偉大,有人看出制度落後。但個人觀影時感動和憤慨都很淡,更多的是恐懼。

那是生為女性的恐懼,生為趙國女性的恐懼。

「一個女人得多愛一個男人才願意為他生孩子;一個男人得多愛一個女人才願意帶套?才願意有了女兒就夠?才願意在危險臨頭的時候說一句「保大的」?」

全片哭了三次,沒有一次是因為感動。第一次,孕6產2第三次剖婦產的女性在手術台上說要保子宮。第二次,孕5產2第三胎生齣兒子,跟著辦手續的小姑子說「不計代價」。第三次結尾,母親們說著「只要孩子健康就可以了」,此處沒有父親。不,還是有的,一位媽媽說,「媽媽這個身份改變很多,爸爸卻不會。」

你說是愛,片尾幾個鬼門關闖過來的孕媽媽每一句都是愛,可是說到養說到未來,她們和她們的丈夫眼裡都沒有答案。

這世間多風險啊,「吃喝不愁還要操心能不能養好」,時常這樣想著,「自己都打理不清楚,還是不生比較負責任吧」。可旁人的選擇那麼理所當然——借錢一分息還不起怎麼辦「到了再說」,早產兒可能不健康「看他自己命了」,「我才33歲啊」不要命也要保子宮,「兩朵金花」「我高興不起來」閃爍的眼神——旁觀著,恐慌更大了。

可怕。


在村裡街坊說「不管怎麼樣醫院就是該先救人,政策應該以人為本」的時候,我沒忍住低罵了一句,「屁」。假大空的政策最可怕的是什麼,是還沒搞清名詞是什麼,就開始亂用。「以人為本」,孩子是人,孕婦不是人,孕婦之前生產的女孩兒不是人?「政府出錢」背後納稅人是不是人?

其實印象最深的是,嫂嫂生產後,小姑子哭得整個都抽搐起來,「我們家之前兩個姑娘,就我哥一個兒子。為了這個孩子,我們過得可苦了」…她,是不是人?!

並不是「窮人沒資格生孩子」這麼一說,外人都不足以代替做決定,但帶生命到世界上的人,就不用思考和自覺了嗎?

可怕。

你看她們內心分明「農村人沒素質,但還是要生個兒子」,看他們「我不是不捨得花錢,是不想人財兩空」,看周邊「政策就是要以人為本,怎麼不能寬容一下」,看未來「苦一點咯。」

「我們農村就這樣」的時候,他們心裡都是明鏡一樣的吧。知道有問題,「但是沒有辦法咧。」

一推,乾乾淨淨。生即是勝利,至於養,「總能拉扯大的吧。你看我們父母,不都過來了嗎?」

還是可怕。

陳為軍是拍過《請為我投票》和《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導演,我真誠地不相信他的三觀有那麼「正」。

《生門》里體現得更像是那個「健康中國」 項目和「生育辦」的立場,我越想越想不通,越想越生氣…明顯反映出的是你國兩性觀和生育觀還有很大問題的電影,片尾曲一轉感嘆「母愛光輝」,沒有人去試圖哪怕說一句「你們這樣不對」。

受害者有罪論和受害者偉大論一樣可怕。

ps,離開的時候,在門口聽片方人員說之後會上院線,「關係好的排片能有10%吧,最差的可能就3%」。紀錄片挺不容易的,還是請去支持一下吧。


我們可能不知道怎麼離開,但應該知道從何而來。

醫生面無表情的告訴他大人與孩子的前期治療需要很大一筆費用,不交錢便沒有辦法進行下去。說完轉身離去,中年男人眼神放空靠在牆邊,被無力感包圍開始落淚,那一刻他的身影如女子一樣卑弱,生於貧苦,連命都是輕飄飄的。

這是《生門》中一對貧苦夫妻在即將迎接新生命到來時要面對的最大障礙,對,沒錢。看起來很致郁但這就是現實。生活在荒僻落後的農村,為了幾萬塊的手術費四處奔走。中國不是只有北上廣,這種家徒四壁的窘迫人家一直都存在。很難得可以關注到她們的生存狀態。鏡頭樸實又生猛的把社會問題擺在了我們眼前,我們常常打趣的說「命賤」,可到了醫院才知道人命有多金貴。我也恐懼醫院,這個地方承載著太多的生離死別,這裡的人間不像人間。

《生門》用記錄片的形式講述了四個家庭面臨新生命到來時的各種狀況。這種取材於真實生活的例子某些方面更直戳人心,它讓我們知道一個新生命的降臨不僅僅是一時的歡喜,他們在沒來到這個世界之前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意外。對於醫生來說,在手術台上的每一個決定都關係著孕婦的生命,每一個醫護人員都不容易。對於一個母親來說要承擔的風險更多,要考慮孩子是否健康,早產後是否會存活,在手術台上出現意外情況時連選擇都身不由己,手術室外的家人只能跟著擔心,焦灼甚至是絕望。

在我看來繁衍後代從來不是一種責任,生育是愛和自由。生門死門,都要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出正確選擇。除了正常的生孕外,《生門》還關注到了早產兒。早產是新生兒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面對這些問題的抉擇時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們現代社會親屬關係間的問題。從生育和婚姻的網格推出的社會關係很複雜,尤其是生孩子的時候,更能看出一個男人對家庭是不是負責任。人總是自私的,家中長輩怕人財兩空遲遲不肯簽字付款,丈夫在妻子生孩子的時候沒有陪在身旁,趕來後抱著剛出生的孩子喜笑顏開,妻子一個人在病房裡受苦,不肯放開她手怕她疼的只有她的父親。婚姻意味著你要對這段關係全然的負起責任,愛不是自私。一個女人為了一個家庭十月懷胎,重負臨盆,分娩之痛,那男人給女人帶來了什麼呢?

《生門》的故事性較強,其實四對夫妻不算是典型家庭,最打動我的還是那對貧苦夫妻的故事。當醫生說出要先交錢再進行治療的時候,畫面定格在丈夫的臉上,他眼裡泛著淚光,這一分鐘很長。貧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無力改變貧苦的生活。《生門》作為紀錄片,拍攝時是沒有主觀性的,他們一直在跟隨著故事主角走,為了借錢四處奔波的過程絕對不是一片坦途,丈夫的強顏歡笑比嘆息還痛苦。

電影用了大量俯拍鏡頭來展現醫院內的人生百態,很像上帝在觀望著人類的生活。在看到觸目驚心的生產過程後,才能真正理解母親為何偉大。《生門》記錄了剖腹產的全過程,醫生不斷的把孕婦的肚子擴大,然後把孩子從肚子里取出。整個過程很利落。無論分娩快慢,女性在這個時候都有了一種力量,每個新生命的緣起都很偉大。

在父母心裡,別人家的孩子再惹人憐愛,還是與自己血脈相承的那個最特別。母性使得女人堅強,這讓我想起了《請回答1988》一整集都在講媽媽,聽說神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即使到了媽媽的年齡,媽媽的媽媽還是媽媽的守護神。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覺得瞬間哽咽。媽媽,最有力量的名字。

生命的話題太過於嚴肅,「來是偶然,走是必然。」與其人生無常,不如珍惜當下的時光。


作為醫務人員覺得非常好看。
平時看電視劇以及電影的時候只要涉及診療以及護理方面會很自然的找bug , 而這部真的是沒有啊。
這部紀錄片看了兩遍,第一遍的時候很自然的全程關注診療的時候多一些,看到李家福教授在做夏錦菊手術的時候覺得場景各種親切,包括穿手術衣系帶子時的小動作都讓人覺得親近(不過電影里比14年見他本人的時候胖了)做CPR 的時候各種替他覺得累。
覺得他最最最帥的時候是在面對夏錦菊提出保留子宮的請求時候的反應,雖然沒有口頭承諾,但是在思考方案在拼盡全力。在那神情里我看到了一位老教授的仁心。
另外一個很讓我感動的點是新生兒科的醫生何冰燕,她那樣言辭懇切的勸說病人家屬不要放棄早產兒,而且字字句句是從一位醫者的角度替家屬考慮真的讓我很感動。紀錄片里那位婆婆說,這就像選種子一樣,他們家想選一顆最優質的種子,可是這個小孩真的不要了之後誰能保證他們家後面還能有種子呢?畢竟見過很多因為擔心孕期服藥對寶寶有影響而人流的,後面不孕,做試管都不成功的;或者寶寶有些小畸形而引產,後面懷的寶寶問題更多更大的情況。當何冰燕醫生提到生育風險的時候,我旁邊的不認識的阿姨說了一句「他可以換老婆」的時候我真的震驚了,震驚於她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的赤裸和真實,這絕對是紀錄片里這個家庭做的出來的事情(在臨床上真的已經見的太多了)
第二次觀影的時候身邊是中南醫院的阿姨們組團來看,聽她們討論也覺得很親切。
最後,關於人性的自私,落後的觀念以及制度的不合理平時已經看的太多了,並沒有什麼好說的。


我不看好他的票房,但我支持它一定一定要走進院線!


《我在故宮修文物》和《生門》都選在擠死人的12月16日上檔,就知道它們並不是為了票房走進院線的。


說到紀錄片,大部分人的反應是「無聊」「高端玩意」「電視上播的」,很少有人把它們和電影院里爆米花的香氣,和加過濾鏡的票根聯繫起來。


在豆瓣上,甚至還有帖子說到「為什麼故宮修文物要進電影院放?不是紀錄片嗎?」


紀錄片真冤啊,它本身就是電影的一個分類,被人認為「無聊」,可能源自人們對電視上常見的充滿科普知識的紀錄片的刻板印象。但隨著情景再現、CG特效、攝影技術的先進,加上時不時邀請個明星來配音,加上擬人化敘事的加入等,現在的紀錄片也可以很有趣很精彩。


對於紀錄片、電影、電視劇之間的區別,最明顯在於:相同的時間裡能完成的工作絕對不一樣。

可以利用一年來拍一部電影,也可以利用一年來拍一部30集的電視劇,但對於紀錄片的拍攝者來說,一年的時間,可能只能夠拍攝幾分鐘的鏡頭,還是非常幸運才能拍到有用的素材。一部叫《人生7年》的紀錄片分7年為一周期進行跟蹤拍攝,現在已經到了第八季。一個人的半生,幾乎都在這裡了。

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對拍攝紀錄片的人來說,都是極大的損耗,有著極大的壓力。


《生門》雖然最後只展現四位孕婦的生產故事,但實際上,他們三年拍攝了80多位孕婦。不僅要像孕婦一樣等待十個月,如果中途有什麼突發情況,也要立即趕到現場並且在不干擾治療的情況下進行拍攝。


後期的剪輯工作量也是極大的,三年拍攝的片段,每一幀都要看,還要盡量突出其中的衝突性。對於《生門》的製作團隊來說,他們記錄的,不僅是母親們生孩子的過程,這部紀錄片的製作也像母親「懷胎十月」一般的,經過時間累積,才能一展拳腳。

砸錢商業片、素質低下青春片、製作粗糙動畫片,在他們都能進入院線撈一筆的時候,真的要問一句:憑什麼花了時間的紀錄片就不可以呢

在國外,紀錄片早就進了院線,不說收益,起碼「進」這個動作,是讓人振奮的。

當年《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在韓國院線達成了1000萬人次的觀看,意味著五分之一的韓國人都電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


今年有一部《他們誕生在中國》作為試水取得了一點點小小的成績,希望《生門》和《我在故宮修文物》也能拿下一些成就。讓大家都習慣,排片表裡有越來越多的不同的紀錄片。


======


【有戲電影】公眾號:youxihearst

換個角度看影劇,彩蛋無處不在。


【 生 門 】

你是我的母親 ,我是你的孩子 。

你鬼門關上走 ,我來到人世間 。

愛是無條件的 ,愛是有條件的 。

生而為人虧欠 ,一生都在償還 。


雖然電影口碑不錯,很多媒體也在推薦,但是到目前豆瓣上顯示觀看人數還不到一千,相比我在故宮修文物快破四千(有什麼好比的,都比不過長城,紀錄片的票房也只能是這樣了 嘆息

小十君我看的是點映場,同影院總共十來人吧。觀看過程中有聽到附近傳來哭泣的聲音,然而從小學四年級就致力於丁克事業的我只是覺得頭皮發麻,看到夏錦菊女士在手術台上九死一生時,感覺自己是永遠成為不了這種「偉大的母親」了。

其實之前深圳衛視就有一檔直擊孕婦生子的真人秀《來吧孩子》。

因為畫面太過真實血腥還一度遭遇過停播。


媽媽們的表情就不放上來了,看起來超級痛是必然的。


▼對女性身體產生極大傷害的妊娠紋:

▼生產就是奇蹟,很台詞的一句話卻是事實。

《生門》關注到了早產兒孕婦,講述了四個奇蹟。


早產兒指那些胎齡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嬰兒。其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較差,需要特殊護理。孕育早產兒不僅是媽媽的戰鬥,也是孩子自己的。


攝製組三年跟拍了80多位孕婦,最後選擇了四個家庭,分別代表了「命懸「」籌錢「」生男「」引產「四個主題。

為了達到陳為軍導演"讓觀眾擁抱這部片子"的目的,剪輯上採用劇情片的方式,每條線都排列的充滿了懸念,相互交織。鏡頭和配樂都是,沒有顯得太過紀實性,這一點是否好就見仁見智了。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夏錦菊女士了,樂觀開朗。超級可愛。

然而卻是一個flag,嬰兒雖然順利取出,可夏女士卻突然大出血,心臟一度停跳兩次,主刀醫生李主任在徵得夏錦菊父親的同意後當即決定切下子宮。

但已經奄奄一息的夏女士這時卻說她想保下子宮。

這一點看得我十分揪心。。命重要子宮重要,而且你都已經生了兩次了。。反正我當時是又心疼又著急,還好李主任沒有過多猶豫,保命重要,切除了子宮。


李主任來探望她時說「你丈夫是真愛你,聽說情況危急,立馬從廣東飛了回來。」

這時候對一位妻子來說,丈夫的支持和關心無疑是很重要的,不僅是感情層面還是科學因素。真的,生孩子太不容易了,爸爸盡量陪著吧。

《生門》用鏡頭不帶感情的記錄著現實,不止是母親的偉大。還有醫患關係,貧富差距,醫療政策,性別歧視等議題。放著任何一部作品裡都足夠產生大量的戲劇衝突。然而紀錄片的鏡頭不說話,它沒有苛責不顧自身安危執意要生男孩的曾憲春一家,和猶豫要不要生下「一個大腦發育可能有問題的寶寶」的李雙雙家庭。


在看到曾憲春說「我們農村不一樣,不生男孩人家嘲笑你,對你說很難聽的話。」時。


深深的無力感,在她身上都無法貼上性別歧視這四個字,因為這已經融入到她的生活里去了,變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

她知道這是愚昧的,但還是要生。年齡也大了,身體也已經傷痕纍纍了,還是要生,用一個男孩來堵住親戚鄰里之間的閑言碎語,一了百了,太值得了。


但真的,我也很敬佩這些母親,她們忍受的痛苦是難以想像的,對孩子的奉獻。「只要孩子好就行」也不是假話,這太厲害了。

ps:
我為什麼四年級開始就致力於丁克,這不是玩笑。當時的某天,家裡的阿姨一直嚇我,對我說生孩子有多麼多麼可怕把過程一字不落的說給我聽,我越嚇得要哭出來她越說越起勁(什麼惡趣味。。)在我發誓「我才不要生孩子呢!我不要生」的時候。
阿姨笑笑著看著我,彷彿那是一句天大的蠢話:「你肯定會生的,所有女人都一樣」。
後來又blahblah嚇唬我一大堆,大概是這樣了,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陰影(攤手


我是在藝術電影聯盟排的片目里看的,在徐匯,場子不大,然而人也很少。看完以後我在商場里憤怒得暴走了一圈,才找到地鐵。

這部本該以懷孕的女人為主體的群像式紀錄片,四位主角,可是我覺得她們說的話統共加起來沒有超過50句。大多數時候,她們露出一張張蠟黃,寡淡,麻木到近乎失智失能的臉,挺著疤痕累累的肚皮,像一尊被供上祭壇的活牲,被人翻檢,評論,剖開,縫合。

最美最活潑的夏錦菊,在手術台上命懸一線,心跳停跳兩次,就是為了要保住子宮?!即便她已經是6孕2產,肚皮上傷痕纍纍。我不禁想起某部國產電影里一句台詞:「她得了宮頸癌但她不想治,因為她想做完整的女人!」 在手術台上身上的血流幹了四次的夏錦菊,如果她第三次心臟停跳,害死她的是高危的孕情?是貧苦?是醫療的不完善?是體制不健全?還根本就是「死也要做完整的女人」的一念無明?

可是他媽的什麼是「完整的女人」?(為了降低乳腺癌風險就割去乳腺的安吉麗娜茱莉算什麼?)說穿了,子宮至上主義。

這個看起來很溫柔的年輕女人,事後抹著眼淚說,沒想過這種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她就像一個原始部落里依靠本能和運氣僥倖生產的母親一樣,仗著自己的無知來企圖矇混過關。而從頭到尾,她遠在廣州的丈夫都沒有出現過,只有她焦心的父親,一遍遍在手術室外面徘徊。孩子生出來,雙胞胎,焦慮的外公甚至沒有興趣去多看一眼。如果一個新生命是以另外一個生命為代價得到的,我們難道不該吼一句,不要生!

陳小鳳是當中家境最不好的一個,整部片她沒有對著攝像機作出一個多餘的表情,說過一句完整的話,只有呻吟和微弱的回答醫生的「嗯,啊」。我們無從得知她麻木的表情下面隱藏著什麼樣的想法,為了保胎,她在床上橫躺幾個月,擔心大出血,側身都不可能。他的丈夫從頭到尾都被對他們一家人來說巨額的生養費所困擾,那個長得像張藝謀的大哥回鄉奔走,要靠抵押房產和借高利貸才能湊夠活命錢,面對鄉民一廂情願對國家政策的天真解讀,走投無路。饒是如此,丈夫依然面對鏡頭一臉平靜地說著,養下來再說吧。

於是就養啊,養下來一對雙胞胎早產女兒,新生兒養護費很快就用盡了。至於後面的生活,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敢想,沒有人敢提一句,不要生!

曾憲春是這當中比較幸運的一個了,她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為了要生兒子不得不又被推上了手術台。她那國字臉頗為男子氣概的丈夫對著鏡頭說,我覺得我媳婦她太苦了。(媽的那你倒是戴套啊!)又是一例剖腹產,說真的,當第三次第四次渾身血污發青的小嬰兒被從血淋淋的腹腔里拽出來的鏡頭又一次呈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的知覺已經近麻木。這一對夫妻,男的心疼老婆,女的也覺得不該要三胎,可是千言萬語,最後還是歸結成用手抹抹眼角的淚,說著,沒辦法!這真的是沒辦法嗎?有一個辦法,不要生!

李雙雙,因為優生檢查小孩有發育遲緩的擔憂,希望做引產。話事人是她的丈夫,是她身邊不知道是婆婆還是媽媽的人,是醫生是護士,唯獨不是她自己。她只是橫在床上流眼淚,被焦躁的丈夫喝止,不要哭。她只是臉色陰鬱地坐在床上,徘徊在手術室外看手術台上的女人。她沒有話,她是一個沉默的子宮。她的丈夫在權衡一個不健全的孩子對未來生活帶來的影響,更在計算自己道德上的利弊清白,還在錙銖必較救活一個不值得救的早產兒的錢財付出。但是從頭到尾,都沒有和她商量過。丈夫既沒有要這個孩子,也沒有不要這個孩子的勇氣和決斷,因為不想在這個道德困境下落人口舌,於是內心庸常的惡暴露無疑,不如就拖延吧,不如就不要了吧,不如眼睜睜看著早產兒夭折吧。至少不會落得一個結果,叫「人財兩空」。

這些懷孕的女人們,做了母親或即將做母親的女人們,懷孕把她們從人的位置拉到了牲畜,變成了一個個行走的育兒袋,並被愚昧和偏見推上鬼門關。而最可怕的卻是,影片強行用母愛偉大這塊膏藥去糊血淋淋的人間慘劇這塊傷疤。

如果不能從純粹的受苦裡抽身反思今日之所果過去之所因,那女人就永遠不能逃脫動物一樣被趕上產台的命運,任何道德上的神聖化和高韜,都是對女性生養之責,之苦,之難的另一重迫害。片尾花絮里出現的母親群像,是片子為數不多直接對母親們的採訪,音樂起,每一個人都表達了犧牲自己,為孩子好就行的動情之辭(此處應有觀眾流淚)。可是她們流盡的血,眼角的淚,停跳的心臟,誰紀念,誰祭奠?

什麼時候,她們才能坦然對鏡頭說出,我的生命和我孩子的生命,一樣寶貴!請不要把犧牲我去成全孩子當作偉大的事情去歌頌,請不要覺得生育迫害理所應當,請不要打著母愛的旗號,漠視我的生命權。

又及:醫護工作者了不起。


導演以旁觀者的姿態穿插講述了四個結局雖不是悲劇也並沒有想像中美好的故事,那個差點被引產的男孩還是夭折了,那個全家期待已久的男孩順利離開了重症監護室,經歷生死的夏錦菊出院時和她的主治醫生合照,鄰床產婦的家屬給李小鳳一家包了紅包。要說影片最大的敗筆估計就是沒有用更為出色的角度賦予能與之內在相媲美的收尾了,畢竟影片真正的價值不是刻意拔高的母愛,而是如何去面對個人的私慾以及不讓這種悲劇「重蹈覆轍」。

影片中用大量俯拍鏡頭來展現醫院內人生百態的方式很像上帝在觀望著人類的生活,為人所見的並非僅只是母愛的偉大,而是在新生命誕生這個本該充滿喜悅的生之門面前,中國現實社會的殘酷以及普世價值愚昧下人性的私慾。其實誰又敢說自己沒有以自我為核心的私慾,只是這個聚焦於醫院產房把這種私慾最大程度的呈現了出來。如若不是在危急時刻執於保留子宮也許夏錦菊不會命懸一線;如若能正確客觀面對生活的境況又怎麼會有陳小鳳悲慘的境遇;如若不是那非要男孩不可的重壓亦不會有曾憲春的賭命懷胎;而李雙雙的故事則更是顯而易見的拷問金錢與生命孰輕孰重。

所以,不生孩子永遠不知道在職場隨時上演性別歧視的天朝做女人有多難,即便是在生產這種忍受身體精神雙重痛苦的時刻依然看不到男性對於女性的尊重,甚至在老公和婆家人面前女性有時候就只是生育的工具而已。明明都要死了為什麼還要執著地保住子宮?明明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為什麼還要生小孩?全家人的生活真的會因為兒子的降生幸福許多?而女人作為生孩子的主角和本體,卻在生產的那一刻連決定自己生死的權利都沒有。當然比起自始至終都未出現的丈夫以及帶著金戒指卻短視近利的老丈人,本人反倒更看好陪伴在妻子身旁且跑斷腿借錢的農民工丈夫。

一個女人得多愛一個男人才願意為他生孩子,而一個男人得多愛一個女人才願意帶套,願意有了女兒就夠,甚至願意在危險臨頭的時候說一句「保大的」?不管怎麼說,在生孩子這件事上男人只要在激情一射,而女人卻要承受斷骨撕肉的苦痛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來一起玩兒吧!


推薦這部紀錄片,我先拋去導演很多的手法不談,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去觀看,我母親跟我說過當年她生我時候的一些事情,才讓我知道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都實屬不易。但是這部片並沒有在這個地方止步,背後所帶來的若干中國社會的隱患,各種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高速度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殘酷現實和巨大貧富差距下人與人之間觀念的差異,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不知道為什麼我在看這部講出生的影片腦海里浮現的卻是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的問題。我前陣子在老家,對門的爺爺從醫院抬回來,家人把他放在地上等死,那種喘息聲很像嬰兒啼哭的穿透。我後來想了很久,如果有一天我也要死了,我不想被渾身插滿管子躺在ICU里,我們並不能選擇自己以何種方式來到這個世界,也許自己的出生並不是一種喜悅,也許是一種負擔,也可能是一個誤會,生命最後的尊嚴是不是決定自己怎樣離開?最後說一句,電影院需要《長城》,需要《擺渡人》,也需要這樣的片,一個消費主義至上的社會裡,還應該做些什麼?

最後,導演討巧和討好的地方我就不說了,看的人都能看出來,我希望大家能夠知道在當下的社會環境和電影市場里,有和被看到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在北京大學的點映交流會上,著名紀錄片學者張同道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們看過故事片,不缺故事,但是卻不好看,因為沒有生活;而很多紀錄片不缺生活,卻依然不好看,因為沒有故事。而生門是二者的結合。」

真實的故事,有的是比劇情片更多的戲劇性,更大的震撼力


一道難關

延續《請為我投票》的精巧選題、《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勇敢擔當,《生門》中生死抉擇時刻催人淚下,對個中社會問題的洞察也從未缺席。

紀錄片是對現實生活的創造性處理。選取怎樣的現實生活是需要最先思考的問題,優秀的選題從來不是偶然所得。《生門》的前期拍攝耗時兩年,陳為軍導演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里接觸了八十個家庭,從最終形成的四十個故事裡遴選出四個深陷囹圉的家庭編織成一百分鐘的紀錄影像。之所以選取婦產科這一環境拍攝,其一是因為婦產科包含巨大的社會信息量,如導演所述,「在婦產科這個特定的環境里,囊括了中國人、中國社會的所有信息,不論是老的少的,窮的富的,一個家庭如何迎接新生命、代溝、對孩子不同的期許都在裡面。我們社會會面臨的所有問號,在這裡都能找到。」此外,婦產科里充滿不確定性,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在婦產科所做的決定可能是一生最重要的決定,平凡個體的生死取捨、命運選擇值得紀錄,值得觀看。還有一點至關重要,婦產科里人的狀態更加接近真實,這裡所有的人都在等待寶寶出生,孕婦、家屬、醫生的注意力都聚集在生產上,精神緊張狀態下的人們對攝像機的注意力降低,面對鏡頭時的拘束也會減少。

從真實時空擷取素材,剪輯師蕭汝冠出色地完成了對素材的編織。《生門》可以分為以下28個段落。

1.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開場字幕。

2.醫生交班,介紹陳小鳳病情及家庭情況。

3.介紹夏錦菊病情及家庭情況。

4.病友建議陳小鳳丈夫去農村信用社貸款。

5.陳小鳳手術。

6.夏錦菊進入ICU。

7.陳小鳳丈夫、哥哥和醫生商量錢的事。

8.醫生交班,介紹曾憲春病情。

9.曾憲春手術。

10.曾憲春丈夫訴說要第三胎的原因。

11.陳小鳳哥哥在老家籌錢。

12.曾憲春出院。

13.醫生交班,介紹李雙雙病情,家屬與李主任爭論是否引產。

14.夏錦菊轉出ICU。

15.李雙雙手術。

16.李雙雙家屬猶豫是否放棄治療早產兒。

17.夏錦菊孩子轉齣兒童重症監護室。

18.陳小鳳哥哥籌錢回來。

19.陳小鳳手術。

20.陳小鳳家屬商量把孩子撫養給別人。

21.李雙雙孩子發育不良。

22.李主任指責李雙雙夫婦。

23.李雙雙之子夭折。

24.陳小鳳的孩子撫養未果,出院。

25.夏錦菊和李主任合影出院。

26.曾憲春家屬接小孩回家。

27.陳小鳳丈夫接孩子出院。

28.航拍鏡頭,結束。

影片展現了陳小鳳、夏錦菊、曾憲春、李雙雙四組家庭的生產故事,三位孕婦的引出都是先用夜間交班的場景交代病情,接著由李主任去病室詢問病人病情,進一步具體化家庭情況和人物性格(對夏錦菊的引入省去了夜間交班的場景)。醒目的類似不僅便於觀眾區分各個人物,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影片的平行對照原則。藉由交叉剪輯,四組家庭的困境相互參照,產生了有趣的對比。如陳小鳳的家庭雖然貧窮,但陳小鳳的丈夫日夜守護在陳小鳳床邊,夏錦菊的家庭雖然不用為手術費用發愁,但夏錦菊的丈夫在夏錦菊幾近死亡的時刻因為走不開的生意未能陪伴在夏錦菊身邊;陳小鳳的哥哥為陳小鳳的手術奔走借錢,曾憲春的家人不惜一切代價確保母子平安,而李雙雙的家屬受困於高昂的救治費用和嬰兒先天畸形之間,在是否繼續治療嬰兒的選擇中猶豫不決。

對於單個情節,蕭汝冠同樣出色地營造出了緊湊的鏡頭節奏。片中最驚心動魄的情節莫過於夏錦菊的剖宮產手術,這種驚險感大多來自剪輯營造的懸疑張力。交叉剪輯製造了平行呼應的效果,手術前鏡頭裡的每個人都談笑風生,在稍後醫生和夏錦菊在手術室內冒著生命危險做出保留子宮的決定時,剪輯師插入了一個夏父微笑的鏡頭,此時夏父對手術室內女兒生命垂危的情況毫不知情,懸疑張力由此凸顯。剪輯師還用不同長度的鏡頭製造節奏感,夏錦菊整個分娩過程共使用146個鏡頭展現,每個鏡頭長度平均在7秒左右,在夏錦菊心臟第一次停止跳動到脫離生命危險的段落,鏡頭的平均長度縮短為5秒左右,有幾個鏡頭甚至不足1秒,顯然,剪輯師在這一緊張段落加快了鏡頭節奏。緊湊的節奏不僅來源於剪輯師對圖像及節奏的控制,其對電影空間的組構也是重要原因。剪輯師將手術情節的空間切分為手術室內、手術室外和新生兒三個大的空間,之後又將手術室內的空間切分為多個空間片段——手術台上、夏錦菊的頭部、手術台邊的藥品、刀具、心電圖,各個空間的事件因為時間的同步被擺在一起,塑造了手術的緊張感。

陳為軍導演之前的作品是不用配樂的,剪輯師蕭汝冠在採訪中提到陳為軍導演想讓影片擁抱大眾所以加了大量的音樂,結果是影片在內地院線僅收穫了110萬的票房。所以,中國院線紀錄片的生存難關不會因為因為一部優秀紀錄片有太大改觀,更不會因為一部優秀紀錄片擁抱觀眾的姿態有改觀。片中最讓我淚奔的一幕是,攝影師在陳小鳳順利分娩之後對陳小鳳的丈夫道喜,丈夫卻說道:「恭喜什麼呀,我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後面還有好多事」。一個事實是,對於大多數中國人,生育根本不是什麼喜事,它是艱難生活中的一道難關。

願我們不再為生育問題感到憂愁,願紀錄片導演們不再為需要討觀眾喜歡放棄堅守。


作為和出品方關係非常密切的人,聽說要投這麼一個片子的時候內心是非常崩潰的。原因很簡單:賠錢。一定賠錢。
但投資的錢不在我手上,微弱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以後,片子還是上映了。現在看來排片和票房都很慘。對我來說倒是意料之中。

這部電影絕非像一些影評人說的那麼情懷滿滿,而是一次徹底,赤裸裸的商業化嘗試,比《我在故宮修文物》赤裸裸得多。不能怪觀眾不愛,影院不排;資本是沒有錯的。只能說這一次嘗試失敗了吧【暫時,因為後續可能會有電視版上映,比電影內容更全人物更多,將來再看情況。

失敗的原因當然有很多:紀錄片本身就不可能和劇本細緻,編劇導演大名如雷貫耳,演員陣容豪華的其他類型電影抗衡。生育這個題材就不是很討喜(比起美食和萌萌小動物之類)。宣傳也不是非常到位(雖然沒少花錢),沒形成氣候。同期的《故宮》至少有電視版口碑在前,《生門》什麼都沒有。還有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電影本身是有硬傷的。受到拍攝條件的限制,很多長鏡頭都看得人眼暈。狹窄的病房裡擺開機位已經很困難,更遑論打光布景構圖了。片中人口音天南海北,字幕配得也不是很全,有幾句對話聲音小口音重又沒字幕,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只能猜,好在不太影響觀看。影片中心也不明確,明明不是在說母愛,最後卻強行要拐到這上面去。沒辦法呀,不正能量不給演的。要不是二胎政策開放了,這片今年大概還上映不得呢。

看了兩遍,一次是初版樣片,一次是正式上映以後在電影院。周圍觀眾哭了的人挺多。我本來跟自己說看這種題材要是掉一滴眼淚我就是豬腦子【因為我反生育】,結果片子沒把我看哭。片尾曲把我聽哭了。哎呀我的媽。算是一個亮點吧。而且我學歌還快,聽一遍聽會了,現在想起來就要哭,崩潰。
【分享 侃侃 的歌曲《時光回》時光回(分享自 @蝦米音樂)】


看的如坐針氈,導演除了煽情的音樂之外,只是把血淋淋的現實擺在大家面前,與《人間世》相比,技法上稍有不如,不過也可以理解,一部電影展現三段故事確實在結構上要花點心思。作為一個男性觀眾,每一個抉擇出現的時候設身處地來想都是艱難和無助的,導演保留了幾段關於制度的台詞,說明野心還是很大的


預產期還有五天,我看了這部電影。

心情很複雜,雖然說決定要小孩的時候,我並沒有太多的擔憂,我的母親是婦產科醫生,生命健康方面比別人多了那麼一點點保險,家裡環境也還好,丈夫三觀正,家庭思想也開明,不擔心生男生女保大保小的問題,懷孩子一路過來都很寬心,但是看到這部片子,我才明白自己有多幸運。

現在還是理性的我,不明白老公不在身邊,命都快沒了的產婦如何說出「盡量保子宮」的話,為了人生的完整?在我看來是愚昧,或者還有貪心,也許覺得生命是理所當然能保住的吧。只是覺得如果醫生當時沒有幫忙做這個決定,這個孩子可能已經沒有媽媽了。

為什麼一定要生孩子?為什麼一定要生男孩子?多窮多要生?這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怪圈。因為母親的職業,我從小就沒少聽說這樣的故事,然而,這就是社會現實,每個人都覺得這個現實有問題,但是誰有能改變的了?自己做的選擇可以心安理得,但是大多數人都還是只能被自己生活的環境推著走,壓根沒有任何想要改變念頭。我同意最高贊那位答主說的觀點,so?也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達上,這些人還是走進來沒錢也要生,生了更窮,更窮還是要生的怪圈中,也許只是因為「無後為大」四個字。

既然要生,那就得生個好的,不好的就不要,不浪費錢。的確那位夭折兒的父親說得沒錯,不健全的生出來我們都沒辦法養好,為何還要生出來?我看到這裡也是無奈,如果不健全,寶寶的確生下來就需要比別人活得更艱苦,也許他也並不想這麼過他的一生,但是一點儘力的空間也不給,那是不是也是一種不尊重呢?

心情複雜得沒有辦法整理出多嚴謹的觀點,因為我知道我可能即將就要面臨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其實大多數人還是可以順利的迎接新生命的誕生,但是這並還不代表你能因為怕麻煩怕責任就能逃離當父母的宿命(有些人就是逃離不了),並不代表你就是順利生產的那一個,並不代表你可以把把所有都交給孩子母親來獨自承受,更不代表你可以不謹慎思考就決定造一個生命,然後讓他跟你一樣勉勉強強地過他的一生。

生活還是認真一點過比較好。


「何不食肉糜」,你需要這樣的片子

12月6日19:00,我在百老匯電影中心觀看了紀錄片《生門》的超前點映(12月16日公映)。
影片以「命懸」「籌錢」「生男」「引產」四個主題,交叉講述了產房中四個危急的故事。
「命懸」講述的是,產婦夏錦菊生產時大出血,面對她要保留子宮的懇求,主刀醫生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夏錦菊在手術中,心臟兩次停止跳動,最終被醫生救活過來。這個故事中,我印象較深的對話是,醫生對夏錦菊說:「你丈夫真愛你,聽說情況危急,立馬從廣東飛了回來。」夏錦菊情況好轉後,醫生說:「你這輩子不會忘了我,我這輩子也不會忘了你。」這句話聽起來怪怪的,但卻是情理之中。另外,夏錦菊懇求保留子宮的時候說:「我才32歲,如果是四五十歲的話,也就無所謂了……」我想,如果不是她這麼懇求,後來的情況可能還不至於搞到心臟兩次停止跳動那麼危急。
「籌錢」講述的是,懷了雙胞胎的產婦小鳳,面臨早產難產的危急情況,手術費至少需要5萬元,而她和她丈夫的家庭是沒有多少經濟來源的農民家庭,手上只有5千元。一大兩小三條人命,醫生也想儘快救助,可是不繳費,患者資料都無法聯網,更何談手術。正值村裡所有青壯勞動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都是沒有什麼錢的老幼婦孺,借錢很難。小鳳的丈夫以及丈夫的哥哥,走遍了村中的每一戶人家,大家把手上的錢大張小張連同鋼鏰都掏出來了,借到的錢仍然遠遠不夠。其中還有2萬塊,是20天後某村民就要給兒子娶媳婦用的錢,也借出來救急了。想去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可是至少有兩套房才可以抵押貸款,只有一套自住房是不可以抵押貸款的。至於無抵押貸款,需要做過信用評級才可以,這條路也行不通了。最後,還是民間高利貸應急了,但是利息真是不低啊!看到種種這些,我都忍住沒哭,知道最後,臨床的家屬一位大媽,走之前還塞了紅包給小鳳的丈夫,我就忍不住流淚了。
最終,手術費湊齊了,雙胞胎也平安出了危急監控室,一家人高高興興回家了。但是,那些債務怎麼償還呢?影片沒有說。
「生男」講述的是,產婦曾憲春已經生過兩個女兒了,這次風險很大的生產,因為是男孩,所以一定要冒死生下來。她說:「我們農村和你們城裡不一樣,如果家裡沒有一個兒子,哪兒一定會被看不起的。」時至21世紀,重男輕女的現象依然嚴重,而我們又能做什麼呢?
「引產」這個故事中,產婦李雙雙的家庭是經濟情況看起來比較好的,但是他們面臨的情況是,優生科醫生建議他們將孩子引產,婦產科醫生建議他們保留孩子。孩子生下來了,情況不妙,救的話可能人財兩空,不救的話,該如何面對今後回想這一線希望時良心的拷問?

在影片結束後的主創交流提問環節中,有個男生對「籌錢」那個故事產生質疑:「現在還有這麼窮的人家嗎?就幾萬塊錢能把他們愁成那樣。我除了去雲南的時候看到過一些貧窮的人家,其他的不會這樣吧……」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聽到他這番話,心裡想,又是一個天真地問「何不食肉糜」的蜜罐中的孩子。導演回答,陳小鳳正是來自雲南,而且她的丈夫是大齡未婚,很艱難地才從雲南將她娶過來,婚後還沒來得及辦新農合醫保,就迅速懷孕,並且還是雙胞胎面臨難產。如果他們家之前辦了醫保,那麼情況會好很多。
我心想,即使有醫保,但是在報銷之前,也需要自己墊付資金的。在農村,幾萬塊真的是可以急死人的,因為大部分農民的經濟來源十分有限。在北京待久了,真是會經常忘了,其他地方還有那麼貧困的情況。我甚至很多時候都忘記了,我當年讀大學的時候,中文系一年的學費才4800元(遠遠低於現在某些幼兒園一個月的學費),然而我和我的父母根本交不出這筆錢,幸好有助學貸款,我才得以讀完大學四年,也幸好我考上獎學金,幸運地讀完了三年研究生。
看了「籌錢」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我覺得,「何不食肉糜」的我們,非常需要這類影片。
今天我又剛讀到梁文道《味道》一書中的《貪食惡之首》,其中講到我們浪費糧食與非洲饑民有什麼關係:「難道我把飯菜吃完了,地球另一邊上挨餓的人就能吃飽了嗎?」

再長大一點,我才曉得祖父母那一輩都是經過戰亂的人,就算自己沒有餓過肚子,也見識過災荒。如今我們不僅吃得飽,且猶有餘裕看美食雜誌,尋找最新最奇的飲食信息,恐怕很難想到我們這幾代香港人是何其幸運。讀一點歷史,就知道幾十年沒戰亂沒災荒,大體上沒人餓死的時候和地方實在不多,而你和我恰好就活在這樣的年代和地點。

全球食物價格為什麼會上漲?因為供不應求,我們高價買回的食物,若都是必需的,那還叫情有可原。

每一餐我們吃不下的食物,每一天廚房裡過期的菜肉,每一晚超市丟棄的賣剩的貨品,全是我們用十億貧民和許多國際救援組織付不起的價錢搶回來的。如果我們只買自己需要的分量,食物或許不會那麼貴,那些瀕臨死亡的災民或許就能多活幾天……
情況就像一個穿著皮衣的富人和一個赤身露體的窮人在爭購一匹布,富人買下了那塊布,卻在冷得全身顫抖的窮人面前好整以暇地放一把火將它燒成灰燼。

關心現實世界不同境況中的人們,其實就是關心我們自己。「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認清現實,才能更好地認清自我。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

影片雖然是紀錄片,卻有著故事片般的驚心動魄。
導演陳為軍曾受BBC、NHK邀請導演紀錄片,他的作品《請為我投票》於2007年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另一作品《好死不如賴活著》也曾在海外多次獲獎。
剪輯更是由著名的電影剪輯師蕭汝冠擔綱,蕭老師因王小帥電影《十七歲的單車》獲台北金馬影展最佳剪輯提名。
強強聯合,這部影片非常值得觀看。只是,觀看的時候,需要勇氣,以及紙巾。

現實生活遠比想像中複雜與殘酷,精彩與令人感嘆!
母愛是勇氣。拍攝製作這樣一部紀錄片,也是勇氣。
我已有勇氣看完這樣一部記錄片,你有勇氣看嗎?


我在國外還沒來得及看,但看了預告片感覺十分不錯。
先留個空,等有了付費點播我上網上看完再寫評論。
唉,這會兒女權主義的大v們都在哪裡啊?


歪個樓!!!!
我沒有去看這部電影,
因為我所在的城市沒有排片。
但我從各位的敘述中彷彿看到了我父母當年的影子。
我的母親子宮有肌瘤,我是她的第五個胎兒。
從懷我開始,保胎保到6個多月將近七個月的時候,我被增大的子宮肌瘤逼得要出來了。
醫生強行擴開產道,把我弄了出來。
我出生的時候不會呼吸,身體呈癱軟狀。
那是97年啊,醫療沒有現在這麼發達。
當醫生問我焦急等外產房外的父親救不救我時,父親遲疑了幾秒鐘,說,救!傾家蕩產都救!
於是,我住進了新生兒科。在保溫箱里待了3個多月。當時我的肺部沒有發育全,不會自主呼吸,是戴著氧氣罩沖開的。
所幸,我的眼睛沒有瞎,只是現在是近視眼而已。我的智力正常,我現在在讀大學。

當我把這四個故事說給父母親的時候,父親哽咽了,他說那幾秒是他度過的人生中最難過的幾秒。他當時很想擁有自己的孩子。我已經來到了這個世界,那麼,傾家蕩產都要救,不能讓自己後悔。

順便說一句,我的家庭不貧窮,也不富裕。我的父母當年救我的錢也是借了別人的,後來都慢慢還清了。


海底萬里的潛水者浮上來答一記,生養本就是一項古老的工作,從遠古有媽媽就有,但現在還仍然是艱苦的工作,可惜鮮肉們沒經歷過不懂,為此致敬《生門》,他們至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樣本。
今天我的孩子三周歲了,中午我要去蛋糕店為她定做一個生日蛋糕,晚上歡慶她還懵懂不知的生日,她會驚喜到尖叫的,因為她愛蛋糕!——而我愛她,你們懂得,是那樣的父母之愛,勝過愛自己的生命。

有愛就有一切,不是嗎?可現實是有愛就有煩惱。未生的時候,要估摸自己的錢袋,做好經濟上的儲蓄,還要與老公溝通好有娃後的家庭分工和誰帶娃的問題。那些事前沒做好鋪墊的,都是有錢人,他們直接月子中心了,月嫂保姆都雇上。生的時候,在我們年少時,也曾尋死覓活,因為心靈痛苦,苦不堪生,這些對上產床的准媽媽來說,可就是現實版的痛不欲生,想想這麼一個圓球要從下身出來。。。可惜我沒有感受到這點,我是剖腹產,插上導尿管,打上全麻,躺在手術台上時,還能清晰地聽到手術刀劃開腹部的聲音——嗞、嗞、嗞,同時還聽到醫生的所見所感:刀給我。。看到了。。。怎麼回事?等等,我的腦子還能急速轉動,恐懼、害怕、緊張,可身子一動不能動,「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是這種感受吧,躺在案板上。。刺拉刺拉。。。

可是這些都會因為有期限可被翻頁淡忘,養孩子過程卻漫長漫長。。如水漫過每個日子,直到淹沒你,然後你又想辦法浮上來換口氣,然後又被淹。哺乳不能替代吧,只有媽媽。奶粉?喝上奶粉也是24小時,半夜不得起來沖奶粉?指望男人?以前我也覺得我可以在帶娃上與他爸平分勞動,但事實上孩子天然親媽媽,天然地更需要我。我花了三年時間才慢慢從育兒中解放出來,這箇中滋味,當媽才知道。

我還差點抑鬱了,尤其是孩子2歲之前,每天深陷在餵奶、紙尿褲、家務和雞毛蒜皮中,感覺已經完全沒有了「自我」——對,年輕人想要的自我。後來我看了一本書,三聯出的《生育對話錄》,我才釋然,關於生孩子的那些形而上的思考,它都給了我解釋,而且作者在裡面採訪了16個人,這16個人的生活狀態她們的心路歷程,與我好像,我的好些心結都解開了。我記得其中有一句話說,沒有深情就沒有真正的深刻,因為沒有深情就沒有真正的了解。當媽媽其實是修鍊成人的過程,做了媽媽,才知道做人的意思,我是人,也是神,我只是矛盾的結合體。

最後想說,想得太少,而生生生,與豬有什麼區別?
再推薦這本《生育對話錄》,想好了再生。放個封面。


介紹這個紀錄片之前,我想給大家講講我認識的陳為軍導演。
在大學上選修課社會學的時候第一次看到陳為軍導演的片子,社會學老師跟我們說,這些都是很鮮有的資源,我都是想盡各種辦法保留的。當時看的是&<叫我第一名&>。看完之後非常震撼,後來又看了&也推薦大家看。

2013年做志願者的時候見到陳導演,志願者活動是一個關懷艾滋病小朋友的,陳為軍導演當初拍&<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時候接觸到艾滋病,認識了桂希恩教授(這也是個很偉大的人,暫不詳表)也知道了桂教授做得這個系列活動。後來陳導交了一大波民間歌手去漢街麥當勞給這些小朋友唱歌、表演節目,看得出來是個自在有趣的人。

在這個志願者活動里,陳導也讓他剛滿18歲的女兒參加了。甚至還帶著他女兒一起去取過景。他和他夫人浪漫的愛情故事大概可以說上很久吧。我一直覺得陳導是個懂生活、愛生活的人,也唯有這種人才能拍出這樣的好片子吧。


&<生門&>的籌備我兩年前就知道了,陳導這次是想干筆大的,然而看到上海的排片我就絕望了。知道紀錄片的排片不友好,這麼差我也是醉了(你們不是都狂罵長城么………為什麼不能支持好電影!!)

我是電影愛哭體制,一進場就開始哭,旁邊那個中年男人也在哭 。自小生活在農村,外婆家比較窮,那種農村人因為不懂法律、與社會隔絕、貧窮所受的苦我是見過太多,外婆現在80了,家裡要拆遷,國家一個月給到她的拆遷補助是一個月160,年紀這麼大了還自己劈柴撿破爛到田裡種菜,劇裡面那對農村夫妻借錢的片段讓我看到農村人的善良、淳樸、貧窮和落後。印象最深的就是同一個病房那個男人(應該是城市戶口)對他們兩夫妻說你們可以考慮合作醫療報銷(然而孕婦並沒有)或者你們可以找信用社用房子抵押貸款,丈夫才有所動。這大概就是衝擊吧,城市人口對醫療制度、貸款制度的了解,而農村人匱乏,也讓我覺得人是需要自己強大了才能去救別人,授人以漁。

那個病危都不願意摘到子宮的孕婦,醫生問她父親是否摘掉子宮保住命,父親沒有絲毫猶豫答應了。在手術室外說大人平安就真好了。其實當時很害怕聽到男方家人嘀咕說摘除子宮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女人,害怕看到丈夫在旁邊的時候臉上有一絲不悅的表情,我以前一直覺得女人很強大,靠自己什麼都可以,但是我看到這裡我明白,女人在這個時候看錯了人進錯了門會是多麼無助。所幸,鏡頭裡的這家人都還挺好,孕婦命也保住了,出來也很樂觀,算是片中唯一慰藉。

一直要生男孩的河南家庭…………我也沒什麼話說,我當初生下來的時候我爺爺說了句又是個女孩,和我奶奶從醫院轉身就走,小的時候也不願意照顧我,對我媽一直冷嘲熱諷。恩到我二十歲了有點出息了拉著我的手說,爺爺錯了,生女孩也不錯。恩,我不接受道歉。這種家庭觀念,但凡能看到一絲苗頭就不要嫁,別希望能改變。

疑似不滿足優生的早產兒。其實站在我的角度,我是完全能夠理解家屬的顧慮的,但是護士長站在電梯口訓斥家屬的幾句話也是振聾發聵。我媽說人讀多了書不好,也沒有人家掙錢掙得多 ,還喜歡鑽牛角尖。我在想我們讀書、與優秀的人結伴、積累社會經驗,無非就是在這種重要人生關頭想問題能更清楚一些,做決策能更果斷一些,讓人更有安全感一些。

陳導鏡頭下,可以看盡世間百態。紀錄片走向市場可能要很久很久,在我沒有強大到可以幫助陳導宣傳助力的時候,我願意一直做一個忠心的小觀眾、小粉絲,陳導加油!!


歪個題

我只想知道錯過了電影院觀看之後還有哪裡可以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富奸25年來首次全年斷更?
如何評價馬俊仁和當年的馬家軍?
如何評價 2015-2016 賽季 NBA 季後賽東部半決賽熱火 VS 猛龍 G4?
怎麼評價菅田將暉的長相?
如何評價十三五計生規劃?

TAG:電影 | 紀錄片 | 產科 | 如何看待評價X | 早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