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戰爭擊鼓會不會鼓舞敵人的士氣?

經常看電視裡面兩方戰爭

總會有人在城牆上吹號角擊鼓作鼓舞士氣用

那麼。號角和擊鼓會不會鼓舞敵人的士氣呢。

一旦兩方廝殺慘烈正常情況沒有停下是沒精力去區分這是哪裡的鼓.....


真實世界的人可不是魔獸世界裡的電子數據,他們是有血肉、知恐懼的,不可能你自帶一個擊鼓光環馬上就加攻加防。鼓聲本身如果沒有意義,就算你把鼓面敲穿都沒有任何提振士氣的作用。鼓在冷兵器時代往往被用作進攻的信號和編隊行進的協同信號,對於士氣的鼓舞作用其實是來自於它對陣型的維持。

我們往往錯誤的把士氣理解為勇敢,其實真正的士氣是沉著、冷靜。因為古代軍陣的火力輸出強度來自整個軍陣成員動作的整齊程度,像電視劇里演的那種短兵相接,兩軍士兵成雙成對的進行搏鬥在真實場景中是極難出現的。你可以想像一下,當你身處于軍陣中,前後左右全都是你的戰友,鼓點一響他們就與你一起共同進退,你是不是會覺得心裏面特別安心,是不是就可以放心的殺敵立功,好回家買個幾畝田當個小地主啦?反之,如果周圍的同伴都在向後退卻,這個時候你最明智的選擇是什麼?單人的武力在軍陣面前總是渺小的不值一提的,當你看到對面黑壓壓的敵人排著整齊的隊伍向你走來時,就算你是呂布再世,也只有逃跑的份。因此,令行禁止,有嚴格軍紀的部隊才總是能夠打勝仗。

古羅馬人體力不如北方蠻子,經濟文化不如希臘,為什麼能建立偉大的羅馬帝國?靠的就是這支軍紀嚴明的羅馬軍團。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我方鼓聲會激勵到敵方嗎??
首先,鼓作為進攻信號,一般是不會在前線部署的,擊鼓一般意味著後續部隊的進攻,聲音是從自己後方傳來的。背後暖暖的感覺,是不是信心大增啊?而對於敵軍來說,鼓聲是從正面傳來的,配合著敵方部隊的行進動作,那種心理壓力是相當巨大的。

從上面這張秦軍的陣型就可以看出,軍陣前方是不會配備軍鼓的,一般都是由下級軍官直接指揮士兵行動。軍鼓只是下達全軍性的大型命令才會用到。

其次,雙方部隊的文化和背景不同,幾乎很難有相同的擊鼓方式,不會被士兵混淆。舉個例子,一個窮國家和一個富國家打仗,富國的士兵每人身負20-30公斤的裝備並且營養良好,窮國士兵穿皮甲還大多面黃肌瘦。那麼富國的進攻策略一定是直接靠裝備優勢碾壓過去,他們用不著玩命衝鋒,只要維持好陣型就可以了,事實上穿著這麼重的鎧甲也沖不動,因此鼓點一定是緩慢、沉穩的。反觀窮國,正面衝突肯定吃虧呀,但勝在部隊負重輕,機動力好,因此他們的鼓點一定是密集、輕快的,部隊甚至可以配合鼓點進行小跑步移動。

最後,軍隊的動作並不是單純靠鼓聲來指揮的,否則主帥本來只是敲鼓讓左翼迂迴,結果聽到鼓聲的中右兩軍也衝出去就糟糕了。配合鼓聲,還會有旗號、傳令兵等配合的指揮方式一起協同使用。只有全線進攻才會可能只使用一種特殊的聲音信號,比如解放軍的衝鋒號。所以也不可能會出現誤認敵我雙方鼓聲的事情。

說完了軍鼓,我要吐槽一點的是,影視作品害人不淺呀,其實對士氣影響更大的是旗號。軍旗移動到哪裡,就知道自己人在哪裡,要是戰鬥順利,會發現戰場上到處都是自己家的旗幟,你作為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下級士兵,這個時候唯一想的事情就是多取幾個人頭回去撈個官噹噹,那士氣還不是杠杠的??

就以聖女貞德舉例,在所有關於貞德的形象描述里,她手裡總是離不開那面軍旗。這個來自法國小鄉村,目不識丁的17歲農家少女,是靠什麼取得一系列堪稱奇蹟的軍事成就的?難道當時的職業軍人素質就這麼差?要知道,當時的法國是被一種失敗情緒籠罩的,綿延數十年的戰爭一直看不到頭,士氣低落可想而知。這時來了這麼一位號稱被神眷顧的少女,作為軍隊的主帥,她總是扛著這面大旗衝鋒在前,主帥的示範作用對士兵的士氣是有非常大的鼓舞的。


擊鼓,號角,旗幟早期主要是傳遞命令的手段。

不同節奏的鼓聲可以是進攻或收兵。在非洲甚至還有類似電報的鼓語,能傳遞複雜的信息。

近古時代開始,奧斯曼土耳其把鼓樂作為軍樂提高部隊士氣緩解緊張。後來被歐洲借鑒,排隊槍斃時代部隊里也有軍鼓手。

但是能否提高敵方士氣就不知道了,除非對方能讀懂這邊擊鼓的含義。知道你要撤退了。


不會。
不論在什麼年代的戰爭中,士兵們都是一群非常脆弱的人。他們隨時面對死亡的威脅,所以非常需要各種心理上的慰藉。
這慰藉來自於軍隊的名字,自己所配戴的護身符,連隊飼養的吉祥物,家裡待成親的未婚妻,戰場的天氣等等。
己方的鼓聲表達的,是鼓手還活著,說明己方還未潰敗,核心陣地還未被擊破,指揮官仍然還在關注和指揮戰鬥。這時鼓聲提醒作為士兵的你,雖然眼前的敵人仍密密麻麻,自己的同袍都傷亡慘重,你下一秒雖然可能被殺死,但我們即將勝利了。只要再多砍一刀,多刺一矛,多發射一發子彈,這場戰鬥就會勝利了。如果你聽到的是敵方的鼓聲,只能說明己方的鼓聲太小或者消失了。可能是敵人人數更多,所以有更多人擊鼓,也可能是己方傷亡太重,連個擊鼓的都找不到了。身處戰場之中的你,被前後左右的人擋住了視野和退路,鼓動你繼續拼殺下去的不是傷亡的實際對比,而是你自己對勝利的信心。


漢斯和他的隊友們蹲在戰壕里裝子彈,突然聽到了響徹戰場的烏拉聲。IS2柴油機的悶聲轟鳴和波波莎的刺耳怒吼緊跟著壓了上來。
問:此時作為法西斯德國士兵的漢斯和他的隊友們是否會感到精神振奮、士氣高昂?


鼓聲小會鼓舞敵方士氣。戰場上要比的地方還是很多的。。。比將領。比軍容。比裝備。比氣勢。比軍威。比隊列。比聲音。。。比比鼓聲也不算什麼。。。


擊鼓進軍,鳴金收兵,雖然實際不一定就是這兩樣,但是這至少說明,鼓在戰場上更多地被用於傳遞信息,對陣雙方的「鼓語」可能是迥然不同的。當然,鼓舞,鼓勵,從這些辭彙也不難看出,鼓也兼有鼓舞士氣的效果,知道己方主力就在附近,陣型嚴整,士兵不用擔心被分割包圍之類的。

至於會不會鼓舞敵方士兵,我覺得應該不會,畢竟雙方的「鼓語」不同的。聽不到己方鼓聲只能聽到對方的鼓聲很可能說明自己已經被分割包圍了之類的,應該不會起到鼓舞效果,反而可能被震懾吧。就跟朝鮮戰場上美軍聽到了志願軍的衝鋒號一樣。


理論上不會,因為古代打仗擊鼓是有特定的節奏,敵我是不一樣的,所以應該不會鼓舞對方的士兵,而且擊鼓的士兵在陣營的後方,所以戰場中心是沒有擊鼓兵的,而且古代戰場比較宏大,所以不會 這只是我的見解,要是有問題可以私我


對面也在敲鼓啊
而且一聽就知道是對面的鼓聲你還能提士氣那也太沒神經了吧


好問題,
在現場看球之前,現代能用鼓來鼓舞士氣的地方只剩下足球場上了。
如果你在中超賽場上,去過幾個2萬人以上的主唱(比如恆大,國安,江蘇)的主場,你就會發現幾個問題:
首先,萬人以上的吶喊和統一的鼓點確實很振奮人心。
其次,主唱的鼓點和吶喊是配合自己主隊進攻和防守轉換而轉換的,比如進攻時,鼓點會急促,並且人的聲浪會非常高,而防守時,要麼不擊鼓,要麼鼓點穩重節奏緩慢。
再次,一般除了各地球迷在叫罵四字真言的時候,是同樣的四聲鼓點以外,一般擊鼓都不太相同。
而鼓點的轉變會因為地域的改變,變化更大,同樣是擊鼓,在亞洲杯預選賽時,中國在沙特主唱時,沙特的鼓點則是連續不斷的鼓聲,這種聲音也許在當地人聽來像是助威聲,而在中國球迷和球員耳中,卻成為了乏味的噪音(同理還有非洲世界盃的嗚嗚祖拉)。
古代戰爭中的鼓點和現代的球迷鼓點有類似相同之處,比如,鼓都有指揮軍隊作戰的作用,因此在指揮時不同軍隊聽到自己熟悉的鼓點會受到鼓舞,而聽到陌生的鼓點時,可能會感到陌生,甚至恐懼(比如四面楚歌的典故)。


擊鼓是為了傳令的


你咋知道一旦兩方廝殺慘烈正常情況沒有停下是沒精力去區分這是哪裡的鼓?
說不定廝殺的時候精神高度集中,鼓聲的方向更加容易分辨了。


鼓聲再響,戰場上一片嘈雜,能讓自己人聽個大概就不錯了。要讓對面的都能聽到你這邊的鼓聲,那得要大媽廣場舞的音箱了。


擊鼓只要鼓舞前鋒那些精銳即可,後面的士兵都只不過是湊數收人頭的。
東西方都是如此,否則你看西方電影里將軍講話後面的士兵根本聽不見。
擊鼓=壯膽!


曹劌論戰


推薦閱讀:

偶得一上聯: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下聯是什麼?
如果諸葛亮未出世,曹魏最終能否一統天下?
如何對比馬伯庸小說《三國機密》和《長安十二時辰》?
蜀漢史料真的被大規模銷毀過嗎?
魏五子良將為什麼沒有夏侯兄弟?

TAG:軍事 | 戰爭 | 三國 | 中國古代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