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行者新發布的 鰭,各位知友車友有何看法?
關於1樓的回復,我有幾點要解釋一下:
1.「鰭」不帶GPS,帶了GPS誰家續航也做不了那麼久。
2.基礎踏頻速度功能,「鰭」是兼容藍牙標準協議的,其他第三方支持該協議的App也可以使用,當然氣壓數據,藍牙官方組織並沒有提供標準協議,這是我們獨有的,暫時只有行者App兼容。Bluetooth支持的Characteristics:https://developer.bluetooth.org/gatt/characteristics/Pages/CharacteristicsHome.aspx
3.GPS碼錶確實不錯,我自己10年就開始使用Garmin edge 705, 也算比較早的了,數據專業,分析到位,對於科學訓練顯而易見的有效,但是3k的價格,到底會有多少車友會為之買單呢?目前 GPS碼錶市場上有Garmin, Bryton以及國內的iGPS都是在專業做騎行這一塊,中高端GPS碼錶相對成熟,但是大幾百乃至幾千消費高端碼錶的車友能有多少比例呢?我們以一個低價格的「鰭」結合行者,也提供專業的數據,讓大部分車友體驗基於數據的科學訓練,我也相信車友會對數據越來越關注,也越來越專業。
---------------------------我是分割線--------------------------------
很多騎行用戶對我們的鰭很感興趣,也對我們如何配合行者能提供厘米級精度的數據感到好奇。我們看到了很多關於鰭的討論,也看到一些質疑。
在發布會上時間有限無法詳談,這裡我和大家來具體聊一聊「鰭」的神奇之處。相信大家看完今天的文章,應該可以解答心中的疑惑。
鰭的創新性在於在踏頻器中添加了更多的感測器,將踏頻器的數據採集範圍從速度、踏頻、里程擴展到了海拔、爬升、溫度、氣壓、坡度。其中最重要的我認為是氣壓計和溫度計。目前民用GPS即使在野外完全無干擾情況下的水平精度也只有5米左右,海拔精度為20米左右。而鰭的測量數據將這一精度直接提升了百倍左右。
實際上,我們稱鰭為智能騎行伴侶,因為在過去的市場上並沒有一件產品能為之冠名。
鰭是一個全新的定義。
「鰭」為什麼這麼神奇?!
測量:
我們在鰭中使用了BOSCH高精度的氣壓溫度感測器,本身其氣壓感測器精度是pa級別的,溫度精度達到0.1攝氏度,本身計算出的海拔數據就已經達到了分米級別,可以為後續的數據計算提供了高精度的前置數據。
此外,鰭的工業設計不僅僅只是好看和防水,更重要的是我們解決了鰭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絕對一致,這樣感測器才可以提供最準確的數據。
計算:
採集只是源數據,可用數據必須要經過大量繁複的計算產生,比如海拔、坡度等。
(1)海拔計算:
A)氣壓+溫度+雲同步標準大氣壓
- 大氣壓和海拔的關係:
大氣壓是大氣層受重力作用對浸在其中的物體產生的壓強。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層就越薄,大氣受到的重力作用越小,大氣壓就越小。大氣層所受重力與空氣密度有關,靠近地表層的空氣密度較大;高層空氣稀薄,密度較小。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變化不均勻,因此大氣壓隨高度減小也不均勻。一般情況下,高度越高,空氣柱越短並且密度越小,因此壓強就越低。在溫度不變,且忽略其它影響因素的前提下。
大氣壓與海拔高度的曲線關係圖:
氣壓與溫度的關係:
不考慮動力等其他原因的話,溫度越高,大氣受熱膨脹上升越快,氣壓越低。因此多數情況下,熱的地區為低壓,冷的為高壓,比如赤道低壓帶和極地高壓帶。所以海拔高度最終是和氣壓、溫度都有關。
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當地標準大氣壓:
通常默認標準大氣壓為101.325kPa,但是每個地區的標準大氣壓都是不一樣的,並且這一數據一直在變化,下雨、颳風、下雪、甚至是多雲都會改變標準大氣壓值!行者通過和專業天氣服務機構合作,獲取運動所在地的標準大氣壓值,並將這一數據在運動中實時同步到鰭。(例如上海:標準大氣壓值每20分鐘就會更新一次。)
所以首先將氣壓、溫度和標準大氣壓結合,我們計算出第一個海拔數值。
B)GPS提供的海拔數據
使用行者運動過程中,通過手機GPS讀出海拔數據,經過行者糾偏濾波演算法以後,獲得第二個海拔值。
C)行者海拔數據
我們藉助行者超過2.5億公里的海拔資料庫作為強大的空間地理基礎數據,再配合通過濾波後的GPS經緯度數據,在資料庫中檢索相應位置的海拔數據,獲得第三個海拔值。
現在我們需要一套融合演算法,優化ABC三種方法給出的3個海拔值。我們寫這套演算法的過程中認為:
- 海拔A,如果有當地實時標準大氣壓做優化,誤差很小。
- 海拔B,GPS感測器吐出的數據,誤差較大。
- 海拔C,行者資料庫提供的海拔數據,作為參考。
因此,無論在哪、天氣如何惡劣,使用行者獨有的差分演算法計算得出的海拔值可以真正提高100倍精度。
(2)坡度計算:
A)使用GPS計算坡度:
由於GPS的水平誤差和垂直誤差都比較大,也沒有坡程。目前行者使用一套自有演算法計算坡度:大致通過一個馬爾科夫鏈模型,觀察過去10個單位時間相關數據的變化的情況,最後通過回歸來測算當前坡度值。可是,由於單位時間內(一般是1秒),數據的誤差要遠遠大於運動中產生的距離差(海拔跳了10米,而實際運動只有0.5米),即使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很多精力優化演算法,也無法給出一個可能近似的海拔值。(所以一般使用行者記錄坡度範圍是-20 ~ +20。)
B)使用鰭計算坡度:
「鰭」使用輪圈數*輪徑來計算水平距離,這兩個數據是近乎相等的(百分比法算數來的20%坡度誤差控制在0.4%以內),只要輪徑值設置的對,誤差是厘米級別的。同時,由於剛才我們已經把海拔數據過濾的非常精準,高程差的獲得就易如反掌。這樣一來,我們只需要使用最簡單的方式就可以計算出精準的坡度數據。
坡度的計算方式:
坡度=(高程差 / 水平距離) * 100%
3)爬升計算:
爬升計算的情況類似坡度,由於手機GPS給的精度問題,我們只能使用預測和回歸的方法來計算,但是由於誤差波動遠遠大於實際波動,因此我們無法從秒的維度來計算維度。而其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鰭」在實際騎行中的數據展現
我們針對同樣一條平坦的道路做了對比實驗。以下第一張是使用行者直接獲取的的數據,第二張是使用「鰭」獲取的數據。
海拔變化圖表對比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GPS垂直精度的不穩定性,波動較大,出現了明顯的異常波峰和波谷,而「鰭」則穩定在一定的海拔左右,反映了路面的真實情況。
全新的「鰭」行體驗
「鰭」有著精準的數據,也有優秀的續航,我們使用了低功耗的藍牙Soc,優化了數十個固件版本,最大程度上保證每個感測器的採樣精度和頻率,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同時也將功耗降到最低。這樣才有了700小時的長工作續航和2年的待機時間。
在用戶基本的踏頻和速度數據需求的基礎上,「鰭」又增加溫度、海拔、坡度、氣壓、爬升、里程等數據,這些數據對無論對於專業騎行者還是普通車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結合行者APP或行者WEB端,這些數據都能以圖表的形式優雅地展示出來。
「鰭」是對行者智能硬體的產品線的一個完善,同時也將為行者智能硬體平台提供更完善更精準的數據,讓用戶使用過程中能更科學的騎行鍛煉,達到最好的訓練效果。
我們所理解的騎行,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我們對於內心熱愛的追尋。我們倡導快樂騎行科學騎行,希望通過騎行這種綠色出行的方式,讓人和自然更和諧的相處,同時也希望騎行者之間的友愛與互助,讓我們的每一次騎行,都會騎的更遠,卻離自己的心更近。
@周一鳴 的回答未免有失偏頗了。不管行者的廣告怎麼吹,作為一個會理性思考的人,看到這個東西的價格的時候就應該明白這個產品的定位。
零售價150不到的東西,只是行者APP的一個增強感測器而已,然後在大眾可以接受的價格和精度範圍內,讓騎行者可以監測到更精確的踏頻,速度和海拔等數據,更好的鍛煉自己,我個人覺得是一個很好的理念。當然,從行者官方網店看到的評價來看,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不足。我相信隨著APP的升級和新一代產品的推出,這些問題中的大部分都可以解決。
只有不合適的產品,沒有不好的產品(前提是這個產品是廠家花了心思去做的),對於專業的運動員或者其他需要更精確結果並且願意花大幾千的代價入手專業的碼錶的人來說,這的確是雞肋。但對於更多喜歡騎行而又囊中羞澀的騎行者來說,一個GPS碼錶甚至可能比車都貴。花150塊不到就能監測到比手機更準確的速度、海拔數據,提供手機無法監測的溫度、氣壓、踏頻數據,可以了。
至於架手機的問題,行者有自己的藍牙碼錶,大可以把手機關屏扔包里。另外,除了手機架,還有很多帶手機袋的上管包。競技比賽不好說,日常通勤騎行的時候要不要把手機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等紅燈的時候可以隨時看一眼,我想很多每天騎行通勤時間超過1小時的人會給你一個不同的答案的。長途騎行或者騎行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手機的導航功能也不是GPS碼錶可以比的。
開放兼容問題,鰭只是一個數據採集器,除了氣壓數據是行者自家定義的以外,其他數據都是用的藍牙標準,其他騎行軟體都可以採用。至於採用之後得出什麼樣的結果,就看軟體演算法了。
不做GPS碼錶的問題,真的就只能呵呵了。再說一遍,這是一個感測器,不是碼錶;至於行者自家的藍牙碼錶,那個其實也只是一個屏幕。當然和行者自家的踏頻器/鰭搭配,脫離手機當作一個無線碼錶也還算合格吧。
所以,對於騎行運動者,以及4~5千才算入門並且一個禮拜不見的騎一趟的公路黨來說,這也許是個雞肋。對於日常通勤兼顧鍛煉的通勤黨來說,買輛好點的車還要擔心被偷,這是個好東西。基本上是給一個不想花錢買碼錶的行者手機app用戶準備的輔助外設
如果只是要記錄功能的話,你甚至也不用把手機架在車頭呀
只不過如果是這樣,並不能幫手機分擔耗電量……
聽說二代碼表頭正在嘗試兼容鰭,如果成功的話,相信很多山馬黨會剁手吧
這個產品可以看作是行者App的擴展,至於缺點樓上都說的很準確了,但樓上的評論都是建立在GPS碼錶的基礎上的,然而這個只是行者app的擴展,是之前的77元的行者踏頻速度一體感測器的升級版本,追加了氣壓計和相對更好看一些的外觀。
這是我以前購買的行者老款。
正因為核心是行者app,所以它自然是需要手機的,平時跑街練習的時候,我個人還是會把手機帶在後背口袋或者座包里,行者的感測器鏈接在手機上記錄踏頻信息。而作為騎行中,我是裝了百銳騰的GPS碼錶負責的,手機並不作為實時查看。至於為毛不直接買百銳騰的踏頻,相比之下真是好貴啊……
這個產品的目標人群定位也並不是很專業人群,它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行者app的用戶群,而對於業餘騎游黨來說,直接上一套佳明或者百銳騰的碼錶和感測器的價格,甚至快要趕上他們騎的車的價格了,這是非常不合算的,所以這個玩意看起來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了。至於手機耗電,騎游黨出門都會背移動電源的。
接著吐槽一下廣告,正如一樓大神所說,誇大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我曾經調試過氣壓感測器程序,氣壓計越接近地表,它的精度就越差,自行車這種貼地飛行的情況,做到1厘米的精度實在誇張了……後面幾個數據更是讓專業GPS碼錶表示汗顏。
最後,希望行者這次能對品控做好把關,雖然售後對於保修換貨都很爽氣,但是我之前的這個踏頻感測器是小毛病不斷啊……
更新一下
這個鰭,我在剛上市那會兒也購入了,最近行者又給它加入了功率推算的功能,利用各項數據來綜合推算出一個據說誤差在5%的功率數據,對於普通騎友來說,也是比較有趣的一種嘗試(strava也有類似功能)
加錢上百銳騰或者佳明,這就是我的答案,當然加得有點多,哈哈哈。——來自兩年前的garmin edge 510客戶端
經過10天的使用,對鰭有了一個相對比較客觀的認識:碼錶,踏頻和溫度不必說,基本沒多少誤差。而海拔的誤差就比較大了,起碼得把厘米級的「厘」去掉。然而海拔誤差雖然較大,但相對於沒有鰭的行者數據,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如圖一,是未用鰭的數據,海拔呈鋸齒狀,很不規律。
圖2,同一段路,用了鰭以後海拔變得規律,最大的不同是平地佔比高了很多。
圖3,同一條路反向騎行,可以看到海拔圖基本和圖2的海拔圖呈對稱,比較符合實際。但是海拔的具體數值卻相差很大,比圖2大了10米,顯然沒達到「厘米級精度」。
並不美味的雞肋。
看了一下介紹,基本上知道了是怎麼回事。
一個整合了氣壓計和藍牙的速度踏頻一體感測器。
說白了就是把一個gps碼錶摳掉顯示屏和按鍵,去掉一切與用戶交互相關的玩意,把這團東西和一個速度踏頻感測器整合在一起,把ant+傳輸功能去掉,把最重要的gps也扒掉。然後把這個沒有屏幕的東西改個名叫「智能踏頻器」拿出來賣。
或者也可以說是把前段時間推出的銷量不是那麼好的藍牙速度踏頻感測器裝上氣壓計、溫度計之後再拿出來賣。
哦,他們還會告訴你這東西只能用他們自家的軟體才能管理和記錄使用。
差不多就這個意思。
為什麼雞肋?
1,想想看,能夠開始有意的監測自身數據的騎行愛好者會在車把上架個手機嗎?
至少就個人所見,這個級別的愛好者已經基本擺脫了「車上各種包都裝上各種燈都裝上各種喇叭都裝上再把手機架車頭上水壺架上再裝個音箱這樣看起來比較屌」的階段。裝手機?不太現實。
拋開碼錶的價格先不說,你們見過把手機架在車把上被摔壞和手機被搶的嗎?
我都見過。印象深刻。
2,既然功能如此強大,為何兼容性只局限在自家的app內使用,而沒有像其他無線感測設備一樣兼容各種協議支持的軟體和設備呢?
哦我忘了這其實就是個砍掉了屏幕的碼錶。不支持開放兼容倒也正常。
3,既然有如此強的技術能做出整合度頗高的設備為什麼不去做gps碼錶呢?
哦,我差點忘了,行者不久前就推出了自己的藍牙碼錶。
而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了某寶Xryton r310碼錶銷量的一路走高,簡直已然取代Xarmin 520成了公路車吧標配。
然而就算再怎麼說,行者這款新設備其實還是有優點的:
很便宜啊,才不到150塊錢就能買一個。
休閑騎行倒是可以買一個來玩玩,順便借個Xryton來和我的Xarmin一起做個三方測試對比一下使用感受。
然後分分鐘出二手。輕鬆又愉快。
實話,在當下自行車運動越來越趨向於專業化、愛好者越來越捨得為自己的運動體驗和訓練目的而投入更多資金的情況下,這款設備的優勢也就是價格戰了。
雖然是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價格。
這就十分尷尬了。
一些並不十分客觀的個人看法:
行者這個牛逼吹的,說實話有點大。
大家應該都知道駕校考試用的那種gps吧,就是那種一個裝在車上另一個在地面上,專門用來看你入庫正不正的玩意。
那是差分gps,設備端和地面基站配合確實可以達到厘米級精度,價格不菲。
然而要說單用一個紐扣電池驅動的小設備就達到這個精度,
我只能呵呵。貴司的技術應早日為國所用。
我不知道是廣告策劃沒常識還是產品研發沒常識,我只知道現在絕大多數gps碼錶都支持關閉衛星定位的情況下依靠速度感測器測速,或是關閉感測器情況下單純依靠衛星測速。而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優先採用感測器數據,衛星數據在使用感測器時只用於定位與路線記錄。
否則你們覺得室內騎騎行台的時候怎麼看速度?目測么?
更別提佳明能依靠衛星數據和感測器數據結合自動推算輪徑的技術了。實在是實用。
哦對了佳明新款感測器還不需要磁鐵哦。
速度踏頻都不用,是的。
至於這個,真的就令人感覺是在為了黑而黑了。
沒什麼好說的。
貴司真是為了推廣產品什麼都敢說。
嗯,就這樣。
希望我不會因為這回答掉粉。
對訓練玩家而言:心率沒有,分析功能沒有。
對騎游黨:GPS沒有。
147塊錢還是拿來吃飯吧。
本人菜鳥,坐標北京日常休閑騎,裝車上用了一周,沒買表頭就用手機當表,目前覺得不錯來說說感想。
當初選這貨的理由:
一是便宜省錢,147元發射器價格還行,又不用買表頭,算下來比那些高大上的貨便宜不少。
二是外出騎車離市裡100公里,我又愛單獨出行,手機肯定要帶。同事的佳明gps表續航10小時多點就沒電了得用充電寶,我一想這橫豎要帶手機和充電寶,那我又何必再帶個表,反正有數據不就結了。
三是我不怕難看,買了個手機臂袋(跑步用的那種),直接綁把橫上,車上有個梁包裝充電寶,短線充電不礙事。手機屏設常亮,抬頭騎車,低頭讀數,挺好。
-----------------------------------------------------
購買動機說完了,繼續補充使用心得。
先是安裝
這玩意安裝簡單,和普通碼錶一樣發射器鰭綁在後下叉上(附帶黑色扎帶),踏頻和記速兩個磁頭,踏頻的綁曲柄上速度的擰在輻條上,踏頻磁頭與發射器前端靠近,速度磁頭與發射器尾端靠近,起到分別計數的功能。
有個小問題是踏頻磁頭太高或者說太厚,本意是兼容大多數車架避免離發射器與鰭距離太遠無法觸發計數,但在公路車上就有點坑爹,只能歪著綁,按照說明書那樣垂直綁在曲柄內側面上與後下叉空間就不夠了。簿過歪著綁除了難看(就像曲柄長個瘤子)倒是不影響使用,無所謂了以後再動手改。
間距調好了以後,只要磁頭與鰭靠近,鰭尾部有個白色小LED燈就會閃一下,證明已經啟動(就第一次閃,啟動後就不閃了)。
手機行者客戶端上第一次用時,要在設置里指定一下設備,以後就自動連接統計了,包括其他品牌的心率帶也是這樣,挺方便。
另外要說的就是用料了,這表一擰開電池蓋子,裡面電池簧片之類的部件用料比同結構的表例如我的博能h7心率塊要差不少,就147的售價來說不夠厚道。
再說使用
功能不少,除了踏頻時速外這貨還有溫度海拔氣壓統計,鰭本體沒什麼說的裝上就很少注意他了,主要是APP上有些小問題。
一是不能自定數據顯示布局(比如九宮格排列之類的)只能用官方默認的布局,浪費了大量的屏幕空間,這點不好。
二是不能自定義每項數據的字體顏色,尤其踏頻的藍色,與夜間模式的黑色背景(三星手機黑色背景省電)混在一起時,陽光下讀數很困難(屏幕亮度設置最高)。
此外手機的性能優勢就挺明顯的了,各種數據生成不用再折騰表,路書下載與共享也不錯,總之功能多多看各位開發了。
一個騎行渣來談談看法,各種騎行APP針對的應該是出門蛙跳騎游的那部分人,專業碼錶里的大部分數據對他們基本沒用,我們只需要看看速度多少省得下坡時不要溜太快,頂多再戴個心率帶看看心率防止爬坡的時候心率過速,就夠了。騎行軟體里的導航才是更關鍵的功能。出去騎游的時候每到一個路口就要停下來掏手機的尷尬,你懂的。而帶導航的佳明碼錶價格先不說,小屏幕,不能播報導航真的不能忍啊。。
來自一個出手佳明510,入手GUB手機架的騎行渣。
對於介於業餘用戶搞的一款東西 無非一個氣壓感應器 速度踏頻感應器 一個溫度感測器 一個……額 沒了
配合行者APP使用 再加個心率帶看起來挺齊全了 總共400以下(手機不算) 而百銳騰這麼一套900+ 佳明就更不要說了
總結 性價比挺高 但是然並卵的小玩意兒(註:用這東西得搞個自行車手機架 到時候因為架子質量差一震掉了或者被賊順手get就呵呵了)
鰭是給愛好者用的,業餘玩家和專業玩家當然會買碼錶.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十分錢兩分貨就是這樣唄.
今天剛買到一個鰭的灰色pro,非官方買,便宜了幾十塊錢吧,功能就是多了個ant+,萬一將來連碼錶用.
反正這個價格買個踏頻器和速度計也差不多的價格,而且有了鰭的話可以估算功率,雖然不準但是娛樂一下也好. 自己再買個迪卡儂的99元心率表. 再加個普通手機架十幾二十塊錢,也就是我用不到三百的價格,就搞定了導航/踏頻/心率/速度. 這個預算來說我覺得對於入門新手挺合適的. 將來確定愛好自行車,並且有進一步提升需要的話,再買百銳騰或者佳明不是就挺好的嘛.
一樓吹的可能過了,但是畢竟價位在這裡,我覺得還算合適. 如果想要就買Pro版吧,將來連碼錶的話省得再買踏頻器咯.
支持了個最新的PRO版,今天到貨
1.對於休閑玩家來說,
gps碼錶天生短板:1.續航渣 2.導航形同虛設 3.價格虛高。
2 現階段對於導航最好的實現,就是感應器+ 手機。目前已知的gps碼錶都不是好的選擇!
gub的那個鋁製手機架,配上4~5英寸的4000毫安電量以上的手機。
3.行者的鰭,說說缺點:
這種固定式,總覺得不牢靠啊,山地車相對容易固定,但公路車就不好固定了。主要靠橡膠張力榴固定。鰭的橡膠部分也容易脫膠。
4.方向:
利用手機數據,讓碼錶同時顯示更多數據(速度,踏頻,心率,導航指示信息-左,右拐),這樣手機直接丟包里。這個主意是不是值得考慮下
說實話就是感覺是行者APP的一個擴展硬體而已!
講真。直接做整車吧。走類似小米的路。高度集成化的智能自行車還沒有靠譜的產品。客戶目標定位為樓上說過的「業餘中的專家和業餘中的菜鳥之間」。
推薦閱讀:
※山地自行車座位高度怎麼調整最合適?
※飛鴿、鳳凰、永久自行車帶給你哪些美好的回憶?
※騎行初級階段應注意什麼?
※騎車去西藏,什麼山地自行車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