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課標I歷史第一道選擇題眾說紛紜,究竟選什麼?
《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誇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A.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C.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
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輔導書選C,明顯是錯誤答案。鐵農具在春秋就使用了。
猿題庫軟體上選A,可我覺得,個體小農經濟不是在春秋時期就有了么?難道這個意思是說,春秋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出現,戰國後期秦漢形成?
老師說選B,可家庭手工業不是伴隨著自耕農經濟一起緩慢發展的么?不過B也很有道理。
這道題沒有那麼多爭議,不過有時做題老師的水平堪憂。今年高考題出來,百度高考上面的名師做的答案錯了2個,新東方也錯了2個,至今可沒改正,可以想想新課標的顛覆作用。
一道邏輯鏈的題,題目裡面《呂氏春秋》的話可以不看,直接看《呂氏春秋》得出來的結論是什麼呢?
——戰國時期農業收益增加。
(戰國時期)農業收益增加是主語,來接一下謂語和賓語。
A.促進了 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
戰國農業收益增加的原因是什麼呢?鐵犁牛耕的廣泛推行,「宗廟之牲,為畎畝之勤」,原來作為「犧牲」的牛現在成了勞動工具。過去是「十千維耦」,現在一個農夫勞動就可以養活5口人,是不是分家就有了可能性。秦朝是不是還有讓人趕快分家的秦律?小農經濟還有男耕女織的前提在於單個農民的農業收益增加。邏輯鏈條成立,備選A。
B.抑制了 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
從主觀和客觀上來說,農業收益增多都不會抑制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反倒會有促進作用。
C.導致 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
不用說,因果倒置,十千維耦,好好的農業收益就增加了,這不可能。
D.阻礙了 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
土地兼并需要私有制的前提,農業收益增加會促進大地主所有制的成長,這也是歷史留下來的經驗和教訓。
@猿輔導@鄭迅
再來看看新東方的名師做的。
這道高考題,ABCD都排除了,所以選E。
看到這個是真題就順手搜了一下答案,真題答案是不允許混淆的。普遍選A。應是A無疑。
就這題我談談我的理解,可能不是很專業。
A.對於題主的疑問,其實個體小農經濟並不是十分絕對就是在春秋時期形成的。它的形成是緩慢的,其開始形成的表現是公田的棄耕,因牛耕出現生產力提高而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是不會為公田費太多力氣的,而私田又是奴隸主的,想要吃飽喝足當然得去開荒。而開荒的這些人就被稱為早期的自耕農,他們開荒出來的土地原本是不歸任何人的,但現在實質成為他們的了。隨著他們墾荒的規模擴大,就會產生新興地主階級,但這些人畢竟不多。而題主所說的「個體小農經濟」應該是大部分人都成為個體小農的擴散到全社會的經濟形態,而非我上述說的少部分的最初自耕農。所以這個是對的。
B.抑制手工業和商業。。這個肯定是錯的。因為隨著春秋時期牛耕出現,生產力提高,原本可能全家男女老少都得下田裡給奴隸主幹活,但是現在可能只需要兩三個男丁。剩下來的應該是女性。女的閑著沒事幹,當然就會沒事織織毛衣什麼的,這就是家庭手工業了。家庭手工業和小農經濟出現的時間大體一致,而西周手工業則普遍由國家壟斷
C 因果倒置了D也是很明顯錯了。這樣的農業收益增加很明顯是把最初自耕農推上自給自足、發家致富、登上人生巔峰的土豪人生啊。自耕農有自家的吃不完食物了,再加上後來管仲改革和商鞅變法允許土地買賣,當然就開始土地兼并啦,兼并的結果當然是成為地主,這應該是有利於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而不是不利。
那段材料要表達的意思是自給自足,所以促進小農經濟的形成
C的邏輯因果顛倒,使用畜力和鐵制農具使農業收益的增加才對。D所謂的大土地所有制在那個時代應該是小農個體經營佔主要地位。抑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似乎說不通,經營農業的盈利肯定比不上商業,戰國時期的富商大賈那麼多,人們跑去經營商業阻礙農業的發展還可以說得通。促進小農經濟形成可以說得通,開始形成和完全形成是不同的,同一時期不同地區形成的進程也不同。
明顯是A
農業是基礎,現有農業,才會有手工業的發達
鐵質農具促進生產力進步,選項本末倒置
CD可以排除不說了。注意A是「促進」,小農經濟形成是一個過程。關鍵是B,既然農業生產力提高,供應充足,農村勞動力便得到解放進入其他行業,間接上利於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記住農業是基礎。
選a
這裡解釋下為什麼會出現輔導書會錯誤的原因。
由於高考要分ab卷,選項位置是不一樣的,所以給出的答案順序不一樣。而編輯人員將本應用a卷的選項順序,用成了b卷。
具體看學科網真卷。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易中天《從春秋到戰國》中說春秋和戰國隔了好幾十年?春秋戰國有幾種斷代方法?
※鄣國和紀國是什麼關係?好像離得比較遠?
※孫臏是戰略家嗎?
※戰國時期魚像熊掌一樣稀有嗎?
※春秋戰國里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