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的孩子是不是非常的心理健康?或者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心理諮詢師擁有職業的技能,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會讓自己的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嗎?也可以談談心理諮詢師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是怎麼做的?


易子而教_百度百科
醫不自醫_百度百科

先放兩個百度百科的鏈接在這裡。諮詢師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於此一理。
@曹舟力的答案里,已經舉了部分舉世聞名的心理大家的後代的情況,可能,大大出乎大家想當然的以為,心理諮詢師的孩子心理就一定非常健康。就好像,教師的子女是不良少年,會讓人大感意外是一個道理。

道理其實也沒有多複雜。
在面對咨客的時候,諮詢師畢竟是咨客生活的局外人。諮詢師對咨客的了解,是局限在諮詢室內的。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那是全部身心都被包裹在其中的。這樣的狀態就不可能讓一個諮詢師用對待咨客的職業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有的時候,牽扯甚多,投鼠忌器了。
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


應邀!

具體因人而異。

我們來參考些大師們的:

Freud的女兒安娜一輩子沒嫁人。

行為流派:

華生的大兒子自殺,二兒子一輩子精神分析並且說是精神分析拯救了他。心理學那點事兒(2):華生的激情人生
李雪:坑祖宗的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 這篇細節
「約翰·華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之時,他痛苦的大兒子雷納卻背叛了行為主義而學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許是童年匱乏情感的創傷太嚴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納。雷納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其前妻的二個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生活。倡導並踐行「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的華生家族,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Mariette記憶中,媽媽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悲劇的種子其實早在華生童年已經種下。華生的父親脾氣暴躁,拋妻棄子,華生受同學欺辱,並因暴力行為而兩次被捕。童年對愛的絕望,讓約翰·華生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個「沒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國」。」

斯金納的女兒後來起訴他父親,聲稱他毀了她的生活。 斯金納律師的辯護大致如:「你是斯坦福MBA畢業,嫁了老公,都是高管,有一兒一女,如果你這樣的生活叫做被毀了,相信很多人都願意他們的人生被毀。」 (2002年上課教授講的當時新聞,這位教授行為派,養過猩猩等;還有位羅傑斯弟子年紀好老的教授)

很多心理學家要麼忽視孩子,要麼把孩子當作觀察實驗對象。

當然相對前期的經典精神分析、行為主義等,後期人本主義,存在主義,主體間性等出來他們的子女們延續父母成就的或者有更好發展的也大有人在。
比如Prof. Yalom的兒子也是存在主義治療師而且來國內帶過幾次團體。

有的國際一流的大師孩子在打零工,不過這個是階段性的,可以參考56UP,畢竟國外打零工的生活和我們國內生存差異還是很大。

PS:

父母教育子女方法分類及闡述

本報專欄作者:李昶

美國心理學家鮑倫德(Baumrind)Diana Baumrind將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按類型來分類,可以提供一個供人們參考的視角。

I)權威(民主)型

這種父母能提供一個關愛、支持的家庭環境,親情關係彰顯,讓孩子家人在家裡感到溫馨。父母對子女的行為提出期望和標準。父母之間不提出各自不同的標準。父母相互支持。這樣,讓家庭中準則具有一致性、規範性、以及可遵守性。
父母事先要向孩子解釋說明為什麼有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而有些行為是不能接受的,並設立行為和道德的底線。這樣讓孩子知道行為和做事可以走多遠。界限清楚。適時恰當地實行表揚或懲罰。
當孩子成長到有一定推理判斷能力後,視情況讓孩子知道家裡的一些大事,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參與家庭中的決策。
這類父母重視孩子的自信心的培養。能讓孩子在嘗試中,包括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最終到達成功。
這樣培養孩子的結果是:
孩子有自信,成熟、理性、而且樂觀向上,有好奇心強,獨立心強,對人友好,尊重他人,善於交往,學習事業可能很成功。
鮑倫德在實證研究中經過長期跟蹤調查發現,在權威型(民主)家長的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都是同齡人中最優秀的一群,原因是只有權威型父母才能教養出具有比較好的具有自我整合能力的子女,和具有工效性能力的人。自我整合能力是自我心理學裡的一個概念,即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高。所謂工效型能力是指孩子在對人對事的行為上,較多表現出肯獨立、負責任、勤奮、想取得成就的性格特徵。
而以上這些能力十分有利於子女將來的成才。此外,權威性父母教養出來的子女還普遍地表現出與人友善、合群的性格特徵。這樣的子女適應性強,更容易在社會上獲得成功。

II) 專制型(虎媽狼爸型)

這類父母相信我說了算,相信鞭子底下出好人,在家裡專權專制。這類父母往往自己有許多心理障礙。管而不教,嚴厲苛求。習慣控制, 要求無條件服從。是非對錯全由父母說了算。
他們對子女的關愛在本質上較少。但是他們自己並不認同,認為自己對子女的行為提出高期望和高標準是為了他們好。
這類父母確立行為準則時,很少考慮子女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自己的考慮和自己的虛榮心。比如孩子的出息,讓自己過去的被人看不起而積下的心理糾結,出了一口氣。
他們希望子女無條件地遵守準則。而家裡的規則,是按他們的主觀意志決定的。他們在考慮及討論問題時,很少與子女交換意見。
出人頭地是這樣家庭的核心目標。虛榮心是核心心理動機。
這樣培養孩子的結果是:
孩子性格焦慮,自信心低,容易膽怯,可能鬱郁不歡,性格冷漠悲觀,缺乏首創性,依賴他人又不能相信他人,缺乏社會交流技能,自我防禦性強,逆反心理重,攻擊性強,情緒不穩定。
這樣培養孩子的附帶結果可能是:一個孩子,可能考上好大學,甚至事業上有一定所成;但是,此人會缺乏人際交流技巧,個人婚姻家庭一團糟。

III) 溺愛型

這類父母能提供一個關愛的、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孩子往往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父母與子女關係好。
父母給出很多,孩子回報很少。孩子對自我享受和被照顧認為是理所當然。
父母對子女的行為很少提出期望和標準,比較放任,讓其自由隨意的發展。
父母很少懲罰子女的不良行為,這樣的孩子,可能會有一些惡習。
允許子女在小事上做出一些自己的決策;但是,在大事上幫子女拿主意,同時,干擾子女的決定。
這樣培養孩子的結果是:
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低下,不太會自己照顧自己,較難為他人著想,似乎成熟得較晚,自我控制能力低,自私任性,缺乏行為動力,依賴他人,注意力不夠集中,不服從,衝動,挑剔指責他人,都是他人的錯,長大後,不服從管理,不善於合作,不懂尊重別人,很難嚴格要求自己,學習工作成績較低。

IV) 忽視型

這類父母很少能給子女情感上的支持和日常生活學習的關心,放任自流。父母只顧忙著自己的事務。夫妻關係冷漠。家庭中幾乎沒有交流。交流是靠吵架來進行的。任務完成是靠壓力來取得。
孩子在家裡感到壓抑。
父母對子女的行為很少提出期望和標準,讓孩子生活沒有目標。有很強烈的失落感。
孩子有一定的自我生存能力。
這樣培養孩子的結果是:
孩子的自信心低下,缺乏技能,低自我控制能力,對挫折的低忍受性,缺乏長期目標,家庭中人際之間關係冷漠,孩子長大離開家以後,不太願意與原家庭聯繫。自己組合家庭以後,一種可能性是建立另一個情感冷漠的家庭,但是,也可能會過度的溺愛自己的孩子。無論那種,都會給自己和身邊的人造成很強的失落感及受挫感。
(此文為"與配偶、子女關係處理"系列文章之一)
註:此文是根據我在《多倫多華人諮詢服務處》的演講(2011-11-26)的部分講稿整理。

就個人來說:共情和傾聽會更好些,換位思考也是…… 要當心過渡解讀


推薦閱讀:

如何從別人的目光里走出來?
心理諮詢師三級證書有什麼實際用途?
如何看待"非誠"女嘉賓王佳不甘為平凡人婦殺夫?
一個人只喜歡不喜歡自己的人,這是病態嗎?
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有必要讀碩士嗎?

TAG:家庭教育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