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書讀的越多,他的三觀是會越來越堅定還是越來越動搖?
一個好友跟我說起他女朋友:因為她書讀的特別多,她的三觀已經完全塑形,很多方面會特別堅持自己的看法特別固執。
個人而言,我覺得我卻是完全相反的。舉個例子,一開始我認為婚內出軌是道德上無法容忍的(比如陳赫),讀了渡邊淳一的失樂園以後,我開始理解「沒有什麼先來後到,不被愛的那個才是小三」 (並不代表我已經接受這個觀點)。所以現在的我,在很多問題,很多社會現象上,變得很磨棱兩可,覺得怎麼看都有道理,我沒有辦法再給出我自己的觀點。(對此我非常困惑)
我並不需要一個確定的標準答案,請知友們結合自己的例子說說看,謝謝!
我來說說我自己的例子吧
-------------格嘰格嘰---------------------------------------------------------------
- 小學
我的閱讀興趣起源於韓文小說,小學時代嘛,被大孩子帶壞了。
小學時還看過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青銅時代
當時是放在被褥底下當黃書看,不敢讓父母發現。
- 中學
後來就是各種小說,紙質的,網路的。各種看。
盜墓筆記、藏地密碼啊、…………
中學時,正好趕上了郭敬明,韓寒的時代,中了二病選了郭敬明。
雞湯也不少喝,還拜讀了余秋雨的好多大作。
很傻很天真。啊,
- 大學
四年,
大一大二,還是在原來的水平上,經常泡圖書館 口味越來越重。
恐怖的,變態的,虐心的 ,離「文藝」越來越遠,對雞湯 嗤之以鼻
一句話很好的形容了我當時的狀態「好變態,不過我喜歡」
之前,看文章不思考,完全是在滿足我的獵奇心態,閱讀量很大,營養卻很少。
零零碎碎的一些東西會搖擺我的價值觀,感覺那段時間,自己越來越犀利,一身戾氣。
大三就一下子變了。
這個變化的導火線是大二時開始玩知乎了,知乎上的一些回答漸漸影響了我,而且大三時自己給自己一個旅行,出去轉了一圈。心境不一樣了。
閱讀範圍越來越寬,讀書筆記寫了滿滿一本。其核心主力我覺得是佛學影響了我。
最開始我 讀了 佛學的一些書,釋凈空的《認識佛教》弘一法師,星雲大師,藏傳佛教的生死書啊等等 書很多我就不列舉了,我只說一下我的大方向。
由佛學到南懷瑾的周易參同契 到道教 道德經 老子的智慧 莊子的智慧 看了寫孔子的《喪家狗》
看了周易一些書 之後是菜根譚 王陽明 圍爐夜話 因為喜歡王陽明 還讀了明朝的一段歷史 《燒餅歌》
《推背圖》因為和《燒餅歌》的性質差不多,剛讀了一點。
是不是很混亂。
期間讀了一些外國小說,和同學交流也有很多。她讀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時跟我說
年輕時應該盡量多接觸各種言論,就算日後發現自己錯了也沒什麼。但是期間一定不要放棄。
最近在看小寶寫的文評《老而不死是為賊》,字字珠璣,行文中正,深刻。
我開始很迷茫,但是讀了那麼多,我的選擇就更多,有時感覺我所讀的每一本書都是冥冥中我要讀的
我的閱讀歷史是
由追求現代的快餐文化改道投入更深沉的更理性的更有內涵更修身養性的古代文化中(也許不太貼切,不要介意,不知道怎麼定義自己讀的東西,隨心而讀。)
今天下午沒事,所以廢話一大堆。
最後總結一下 有精力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也要會選書,並且找到水平相當的人交流希望題主能在眾多書籍言論中找到契合自己,並能成為自己精神指引的一盞明燈。
而且,我剛剛得知 今天是汪國真去世的日子,想哭,他的一首詩中寫道:
最難忘
應是來時路
那會兒身影
不斜也扶
讓自己的路走得更豐富些吧。
有一個人,曾經給了我四個字:奉獻人生
感觸越來越深了,這就是讀書帶給我的。
當一個我們原先持有的觀點受到了衝擊和挑戰時,我們感覺有些手足無措,
當我們持有的很多的觀點都遭到挑戰的時候,就會感到很無所適從,很迷茫。
這種感覺在柴靜的《看見》中有過論述,她大概意思是說,這種衝擊雖然會讓我們感覺站立不穩,很不安,無所適從。但是,不破不立,擊碎了舊的才會產生新的。
克里希那木提也有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信仰是對真理的否定」,以我粗淺的理解,他是說,任何堅定不移的觀點幾乎都是一種執迷,是一種簡單粗暴,一棒子打死。
有信仰的人非常的固執,非常狂熱,但是這種固執和狂熱可以非常危險。他們拒絕對他們思想體系的挑戰,甚至不惜燒死挑戰者,他們不允許對立的聲音。
所以,你不必害怕這種衝擊,因為這恰恰說明你開明而不狹隘,你沒有被定型,你是活的。
但是,我們確實在這種衝擊下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取捨。 那怎麼辦?
我覺得還是柴靜說的有道理:相信邏輯的力量。
從那些基本的事實出發,比如1+1=2,比如,每個人最後都會死去,比如,沒有一個人了解整個宇宙。。。這些無可置疑的事實就是你的立足之地,是你建立自己思想體系的基礎,這裡不會被衝垮,但是依靠這些絕對的事實逐步推演,建立體系,確實是有些慢,雖然慢,但至少能避免狹隘和片面,慢慢來,別急著為這個世界判斷對錯。
對於那些暫時無法取捨的觀點,就先讓他們對立地存在著吧。
因為,過一段日子你就會明白,其實很多的道理都會有一個與之對立的觀點存在。他們同樣都「正確」,你似乎必須取捨,但是,其實很多時候,他們並不矛盾的。
舉個栗子,有人說一定要堅持啊!也有人說,要懂得適當的放棄!
媽蛋,那老子到底是要堅持還是放棄?!
曾經,我糾結了很久,後來,有一天,我用了蓋中蓋,突然明白了,他們其實並不矛盾。
「目標要堅持,方法可以靈活放棄」。
這就是正解。
還有那麼句話送給你:「心中能夠容納對立觀點而又不妨礙行事,這就是智慧」。書讀得多,並不是動搖,而且更能包容。
讀書讀成傻逼和不讀書變成傻逼,也說不好哪個的概率會更高。
好問題。我覺得你可能只是處在一個暫時的「模稜兩可」的階段。
首先,我並不認為這個女生的固執就一定是她更加成熟的標誌,而且我認為她的三觀足夠堅定不僅僅因為她讀的書足夠多。
其次,你現在的階段不能說是一種不好的表現,相反,不同的想法之間有碰撞有交流,可能才是通向正確三觀最直接的道路。(不知道你能明白我這一段話不)
你現在的階段,可能是因為你書讀的多而人生經歷不多,畢竟世界觀要觀世界,人生觀要觀人生,你帶著你的這種疑問去體會、經歷。得到的才會是完整的三觀。所以光讀書是不夠的。
我現在算是處在與你相同的階段吧,但是可能書讀的不同,我對於你提到的這個「婚外戀」話題,我的看法就是不管我認為對與錯,都是他們當事人自己的選擇。因為只論對錯,對一件事的評判是不夠客觀的。
建議你看看哲學。
我最近在看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入門很好,我覺得你看了應該會有收穫。起碼我是收穫良多。
是螺旋上升
不知該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皆可原諒。——木心
讀書讀到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的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梁文道
大道無形,萬法歸一。
雖然沒有人邀請,但是鑒於看到太多關於中庸、大道之類的模稜兩可的詞語,我覺得有必要回答這個問題。
以下出自《少有人走的路》心靈成長的四個階段:
- 第一 階段, 也是初始階段, 我將其定義為「 混亂 的、 反社會 的」。 總的來說, 這是 一個 心靈 缺失 的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人是完全沒有原則的。我之所以說他們是反社會的,是因為他們貌似很有愛心, 實際上,他們與周圍人的關係卻是自私的、顛倒的、操縱式的。他們從不講原則, 除了自己的意願,任何規章制度都不放在眼裡。
- 那人對自己說:「 我情願去做任何事情—— 只要能把我自己從這混亂中解放出來,甚至從此 受 束 於 某個 制度。」 由此, 他們 轉換 到 第二 階段, 我將 其 定義 為「 形式 的、 制度化 的」。
- 他們將變成有原則的、能夠自我管理的的人,而不再依賴於某個制度。他們開始疏遠教堂,變成 了 懷疑 論者、 不可知 論者 或 無神論者,開始 轉換 到 心靈 成長 的 第三 階段, 我將 其 定義 為「 懷疑 的、 個人主義 的」 階段。
- 他們富有 鑽研 和 探索 精神, 也會 成為 真理 的 追求 者 或是 科學家。 他們 能 發現 許多 真理 的 碎片, 並由 此 窺見 宇宙 巨幅 畫卷 之 一角。 他們 會 看到, 這幅 畫卷 美麗 絕倫, 而且 與他 們 處於 第二 階段 的 父母 篤信 的 遠古 神話 和 迷信 竟 如此 相似! 簡直 太 奇妙 了! 從這時起, 他們 開始 轉換 到 第四 階段, 我將 其 定義 為「 神秘 的、 普 適 性的」 階段。
第一階段是人本質上的混亂,第二階段是是人為了擺脫混亂給自己設置了各種規則,第三階段是成長於眾多規則的孩子在青春期逐漸成為懷疑論者,第四階段是在一名懷疑論者不斷探索之後發現世界的真理與那些兒時的規則不謀而合,再次皈依。
題主你所看到的,你的朋友的固執感覺像在第二階段,而你已經在第三階段。
謝邀。
既然你對「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喜歡的人相似的人,一起有故事有回憶才能在一起並且走下去。」這句話很喜歡,我想就我看完失樂園的電影和書之後說說我的想法。
愛情是無法被責備的,但是人是社會中的人,具有道德。但同樣,道德只是人的一種自我約束,你沒有辦法去要求別人。愛情來臨的時候,不過你有沒有伴侶,都是可以感知到的,不要說那些一見鍾情的鬼話。從好感到發展成愛情都是有觸發有過程的,在這裡一個有道德的自我約束的人首先應該做的是取捨。如果決定收穫這一份所謂的愛情,首先請清空自己的周圍來迎接它,並且考慮所有可能的後果。如果決定放棄,就把它扼殺在萌芽中。但是這也只是一個對我來說的最優解,人性那麼複雜貪念那麼多,常人多半二者都做不到吧。失樂園裡面發生的一切我都可以接受,但是並不影響我對出軌和愛情的認知。
書本上的道理太多,你看到的是一種理念的表達,並不代表它就是對的或者錯的。其次,你看的大部分都是小說,小說會有強烈的代入感,讓你理解某些理念的可存在性。而且小說即根據作者個人的人生體會寫成,再好的作品也會有局限性。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你認識到這種局限性的時候,已經具有了自己的主觀判斷,這是你的人生經驗帶給你的東西,讀再多書也無法教會你,最多也只有技巧和思維方式。
就像那句爛大街的台詞,聽了太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承認你看的書只是讓你理解了這個世界的另一層而已,你的人生以及自己的三觀還是靠自己的經歷一點一點形成的。
以及,其實我讀書不多,也從來不敢淺薄的曬書單。周圍有人讀很多書,大概是我的百倍,我發現他其實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三觀去篩選要讀的書了,並且會有所批判。所以又要舉雙腳反對這個問題啦。用張懸的話來說: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去實踐,然後,到你能更加確定那就是你想要的,那就是你想過的生活。
老實說,這種是一種普遍性行為。因為,大部分人都是經驗主義者。
在我看來,讀書也可以看作一種實踐,實踐著擴展更多的可能性,然後篩選出自己最想要的一種觀念,最適合自己的觀念。它們的平衡點在於:我了解了更多的可能性,我選擇了最適合我的一種。了解了更多的可能性,會讓這個人有著更多的包容性。你若與我不同,我可以理解你,不加任何指摘。
這種建立在「了解」狀態下寬容,才是真正的寬容。建立在了解了更多的可能性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才是真正的「穩定的三觀」。
這是我目前的看法。
我不知道我接下來要讀的書還會再讓我多出什麼理解的可能。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我深切地感覺自己確實對於某些東西有了自己的看法,或者說「信仰」。
「因為這些我自己的看法,讓我感覺自己並非那麼渺小,不會覺得,啊,好虛無啊…I"m not alone,you are not alone,either.」
看書不多,隨便談談。感覺看過一些書後,會覺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東西都有它各自合理的解釋,「存在即合理」,世界觀會受到一些動搖,看事物的心態也更包容,而不是偏執或守成,這只是認知方面。在選擇上,最終還是會有自己的一套原則和體系。
一個人的閱歷越多,是對於適合自己的三觀是越來越固執的。
啊Q正傳早就已經回答了。人越長大並不是越寬容的,而是越長大就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而變得非常挑剔的
我最近對這個話題深有感觸。所以,直接在知乎里搜索的「接觸的東西越多,感覺知道的越少」,碰巧看到這個提問。
跳槽之後的這家公司,跟前公司全是應屆畢業生的狀態中跳了出來,我更加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而且通過微博、知乎、微信賬號中關注了越來越多的活的多姿多彩的人,我慢慢地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但是從心底里抵觸「自己未來是個普通人」這個事實。
見識了太多的大牛,各行各業。玩公眾賬號的、玩知乎豆瓣的、玩微博的大V,玩房產的,玩直播的,玩自拍的......玩什麼都能玩出彩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我漸漸的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好,越來越不完美,沒有一點拿的出手的地方,我開始封閉自己。之前開心的時候會發朋友圈,不開心也會發。後來,發了朋友圈,我就會想想是不是發得特別沒意思啊。所以我發了不多久,就刪了。
但是,我覺得越是封閉自己,越是不表現自己,不展露自己不鍛煉自己的能力,自己永遠不會有變化,不會有進步。
所以目前在慢慢的調整自己,表達自己的態度,有自己的喜好,多給自己鍛煉的機會。2016有態度!
我覺得對我來說,「接觸的東西越多,感覺知道的越少」歷經了這樣一個過程:覺得自己懂得少,開始自卑;表達自己的態度,展示自己的個性並接觸更多的東西。
個人覺得,還是要看,這人看得都是些什麼書吧
我覺得與讀書多少無關,不思考,不反思,不自省,關鍵還在自身。
[img=1113868440]
首發 發出去了嗎?不知出自知乎哪位大神的圖 感謝
謝邀
我從一個無腦憤青五毛轉變到無腦泯煮鬥士再轉變到理性客觀的看待政治,這之間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開始可能會動搖,但是讀多了會堅定會更加多元化,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心中能容納多種人生觀的人內心才是真正強大當我們看的書越多,經歷越多時,三觀既不是更堅定也不是更動搖;而是不斷自然的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這個過程是自然的、甚至了無痕迹的;如果還試圖"堅定"或"動搖",那是你經歷的還不夠多,或者體會刻意"堅定"刻意"動搖"帶給你的弊端還不夠深。
當我們經歷的足夠看的文字也足夠,必須要配合領悟得足夠,而這個"領悟"靠的是先天資質和後天善知識的引導再加上一個接一個的痛苦體驗以及想要脫離痛苦的願望,如果你還固執,那麼有一天你一定會嘗到固執帶給你的大坑;如果你自認為是靈活的"動搖",你也有一天一定會為你的"動搖"買單,那你說你不固執了不動揺了,那摔的坑說不定更大,呵呵,人生如鬼魅,除了真正見到無為而無不為並一併承受之,如燕過長空,方有點意思。
三觀,落到文字就是束縛,想要鏡月水花,和做夢有何區別,既無區別,春光明媚,何妨一夢!
說說我自己_(:з」∠)_
學齡前接觸到的第一本書是我媽在路邊攤買的幾元一本的超厚童話書,她給我念了兩天就煩了,讓我自己看。於是那時候我就修鍊出一種「猜字」神功,就算十個字中就有幾個字不認識,我也能配著插圖津津有味地看下去。
到了小學,我開始啃鄭淵潔童話《皮皮魯與魯西西》系列,沈石溪動物小說系列,曹文軒小說系列,世界名著,百科全書,各類科普書籍,天文的,醫學的,細菌的,植物的,恐龍的等等等等,來滿足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我看的《冒險小虎隊》系列,《雞皮疙瘩》系列,《查理九世》系列,掀起了我們班一股看書潮。那時候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探險家!我愛看的都是男生類書籍,為了融入女生,我特地去看了全系列的《笑貓日記》,「陽光姐姐」「辮子姐姐」的書,雖然這些書我覺得無聊透頂,但由於我有一種「看書強迫症」,只要看了第一章的就要看完全本,只要看了一個系列中的一本,就要看完整個系列。於是我硬著頭皮看完了許多毫無營養價值且連閱讀快感都不能帶給我的無聊書。(但我還是沒能融入女生,因為她們後來都去看言情小說了…我不想看┐(─__─)┌)
後來到了小學高年級,開始了我黑暗的讀書之旅。第一本打破我「看書強迫症」的書是莫言的《紅蝗》。那時候我知道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剛好看到這本書,就去借回家看了。但書中的內容對於當時的年幼我實在噁心至極,作者描述的各類性行為在當時的我眼裡污穢不堪,我強烈的噁心感戰勝了我的強迫症,這本書實在沒能看完就還掉了。直至今日我都很不喜歡莫言、余華等中國男性作家的書。所以有些書真的不能給小孩子看啊?(;′Д`?)我還喜歡看歷史,同樣的也看到了許多描述暴君淫亂生活的故事,還有殘暴虐殺的故事…這些對於我幼小的心靈簡直是莫大的衝擊……不再看兒童文學的我走向了曲折的摸索道路,不久,我接觸到了《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直接幫我樹立了三觀洗滌了心靈成為了對我影響最大且我最喜歡最感動的書之一!!!我至今仍很喜歡且很感謝這套書!!有了這套書作為三觀的基墊,我此後看的所有書所形成的三觀都以這個方向螺旋式上升著的!
到了初中,我開始進化成文藝美少女。我開始看三毛,張愛玲,看《簡愛》《悲慘世界》,看《讀者》至今。那時候我樂衷於文學書籍,把國內的文學作家看了個遍,三毛,張愛玲,席慕容,畢淑敏,龍應台,張曉風,楊絳,路遙,顧城等等等等,我挑作者看,誰出名我看誰的書。最喜歡的是張愛玲!外國的書也有看,不過我記不住作者名字,就不寫了→_→而且我覺得外國暢銷書都太小清新了,當下看著感動但禁不起回味,很容易膩。比如東野圭吾的書,像讀披著懸疑外表的童話故事。除了這些,我還看韓寒和南派三叔。《盜墓筆記》很好看很有意思哇~我還當了一段時間的小哥謎~( ̄▽ ̄~)~韓寒的書我覺得好笑看了不少,直到有一天看了本韓寒選錄的其他作家的文章的書,裡面有很多我承受能力之外的不可描述的片段,於是我從此不再看韓寒(雖然不是他寫的)。
第一次接觸到描寫性行為的書是沈石溪寫的一篇丑天鵝和美天鵝交配的故事,那時候還只是好奇,後來我看了某些中國男性作家描寫的性行為,在我眼裡簡直比動物交配還要粗俗不堪。不過再到後來我看了川島由紀夫的性愛描寫,被驚艷到了,又隱晦又唯美,這才是性愛之美啊。
到了高中,文學書籍已經無法滿足我了,我開始看哲學書籍。從《簡明哲學》到《沉思錄》,哲學使我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不過我總是記不住分不清外國人的名字…所以寫不出來看過什麼?? (??  ̄?? ̄? )?? ??哲學真的特別特別有意思!像《愛的藝術》《愛情筆記》,將愛用哲學性思維分析解剖出來,看著真想談個戀愛啊~
愛看書的人的特點就是,別人永遠不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比如當有人向我表達「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傻逼」「大部分人沒有思考能力」等觀念時,我會試著去理解他,然後我理解到他這麼說本質上是為了尋找自己的價值感和獨特感,就能心平氣和地聽下去了。
最開心的是我最敬佩的老師說我很有思想!(/≧▽≦/)還有我的小學生文筆的作文每次都可以靠三觀正得到最高分~以及,我對一些事物的看法都跟同齡人不一樣,只有跟老師交流時會發現我們都想的一樣~比如說當我們討論最近發生的弒師事件,我不認為是環境壓力和教育制度的錯,我認為這件事是一個殺人犯殺了人,只是對象剛好是老師,這跟老師和學生這個群體聯繫並沒有關係。說完老師便向我投來了讚許的目光?ω?
由於一直以來在看書的道路上沒走過什麼彎路,吸收的東西也都很正面,所以三觀不僅沒有動搖反而越來越堅定!我對自己的期望是成為一個謙虛的熱愛學習的青春陽光的美少女!~
推薦閱讀:
※那些每天竭力卻只能夠說是在生存的人,千篇一律毫無色彩,他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
※如果你是黛玉的性格, 周邊人卻都要求你成為寶釵,是你個人的錯呢,還是這個環境的錯?
※被你信任的人出賣,你是怎麼走出來的?
※qq瀏覽器上的一則驢友遇難新聞。然而這樣的評論竟然是熱評。?
※這種言論應該怎麼反駁,以及該如何評價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