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蓋碗泡茶有什麼技巧?
不大能控制的好,燙啊,哆哆嗦嗦的,給講講技巧吧!
謝邀。
作為一個喝茶只喜歡用蓋碗的人,看見身邊用紫砂壺泡茶的朋友,都會忍不住建議他們用蓋碗,不是說用紫砂壺沖泡不好,只是有些茶應該使用適合的茶器才能泡出最佳的口感。
這裡我所說的茶指的是鐵觀音、岩茶、鳳凰單樅以及紅茶。
身邊愛喝茶的朋友之所以習慣用紫砂壺的原因,與@maggie 一樣,用蓋碗會燙手,稍微控制不好就會打翻了(我見過一姑娘拿起蓋碗被燙到,急了手一甩,甩到了邊上...)
這裡給諸位在選購和使用蓋碗時一點建議:
如果你平時泡的茶以我上面所指的茶居多,那麼建議你在購蓋碗時,問清楚店家蓋碗的容量。
一般泡紅茶的克數是5—6克。岩茶,鐵觀音,鳳凰單樅是8克。這些克數是市場上茶葉包裝(泡袋裝)的標準克數,也是行業里審評茶樣時的克數。所以使用130CC—145CC的蓋碗最適合(120cc也可以,不過如果是喝茶偏濃的茶客,比如潮汕人,他們泡的茶多為12克左右,所以130cc的蓋碗更能夠靈活沖泡茶葉)。
容量小,沒把握好浸泡時間會泡濃。容量大,水倒太多會淡,如果是女生,手不夠大也抓不住。
說完容量,現在說外觀,其實任何蓋碗都會燙手,即使是行家,也常被燙,但只要選對了蓋碗,就能盡量避免。
下圖是我找出幾個容易燙手的蓋碗特點(圖片來自網路)
碗身口與蓋子邊的距離窄,這樣茶水容易溢出燙到手。寬口的就不會,茶杯也一樣。
從這個角度上看,碗身口是不是比較平。整個碗身看去比較矮。
使用這種外形的蓋碗泡茶,茶水除了容易溢出之外,碗口邊的熱度也會加高。
還有一個是蓋子,左圖的蓋子標註地方,蓋紐是凹進去的,蓋紐離蓋短,手指按在上面其實也燙。而右圖就不同了,蓋紐做的比較高,這裡不多描述相信也看的明白。
以上就是個人選購蓋碗的經驗之談,歡迎補充。關於蓋碗原料講究這些以後有機會再細說。
接下來說使用蓋碗沖泡茶的技巧:
蓋碗的好處在於好控制,因為它出水快,洗茶刮沫方便,出水後看葉底,聞葉底能夠很直觀的表現出來。
其實要控制好蓋碗並不難,但前提是要選對蓋碗,具體的前面已經說了。
然後就是茶葉投置到蓋碗後,入水只要水蓋過茶葉即可。不能過多。有的人入水時很喜歡把水倒滿蓋碗蓋住。這樣不燙才怪,水太多,泡出的茶也淡。
還是簡單的用圖片來直觀說明怎樣拿蓋碗不容易燙吧(如下圖)
左圖拿蓋碗的手勢不偏不歪,沿著公道杯慢慢向下讓茶水緩緩流出。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茶水並沒有觸到手。
右圖拿蓋碗明顯偏了,茶水也就會沿著斜的位置流水,這樣極容易燙到。而且在倒茶時被燙,不得不停下來,稍微停下來,沒倒出來的茶水又會重新在蓋碗里浸泡茶葉,這時口感就會有所改變。
所以正確的拿蓋碗倒茶手勢就是像左圖這樣,與公道杯要垂直。別緊張。手指不需要太用力抓著蓋碗邊緣,越用勁其實越緊張,放鬆點。大家都是被燙過的過來人,燙幾次就習慣了,這也許就叫「痛並快樂著」吧。哈哈。
既然說到蓋碗泡茶,那在順便說下,好茶不怕悶,如果你遇到一泡茶,你把握不準這茶的好壞,你就讓它多悶上些時間,如果只是濃度增加,沒有出現其他不足的地方(比如苦、澀)。那這茶就錯不到哪裡去,有經驗的泡茶師會通過控制水溫,入水量,出湯時間的把握來把茶葉的缺點掩蓋過去,所以,好茶要經的起悶。
————————————————————————————————————————
補充下,如果喜歡用蓋碗,但拿碗口邊又實在怕燙的話,不妨試下這種手勢。
拇指按著蓋子紐口,食指按底部。保證不燙。只是沒有拿碗口邊那樣顯得優雅些~
#沖泡七要領# 用蓋碗泡茶比用紫砂壺更容易些。上面很多大俠回答了用蓋碗的技巧,我就展開說一下如何泡好一道茶吧。
關於基本茶具的選擇請看:茶席設計中,需要用到的物品有哪些? - 李靜寶的回答
先把泡茶的基本原則說了,沖泡七要領:
一. 用軟水(純凈水,忌用礦泉水)
二. 無論用什麼茶具,茶水分離是原則
三. 茶葉老水溫高(100度),茶葉嫩水溫低(80 – 90度)
四. 投茶量(標準120ml蓋碗):綠茶與紅茶 – 3克; 烏龍茶 – 7克;普洱 – 5-8克
五. 注水的手法:高沖發香,低吊成湯
六. 出湯速度:從快到慢,逐泡加長;烏龍茶類忌悶泡;出湯徹底,不留殘餘
七.整個沖泡過程注意保溫,茶葉涼後再泡會影響口感,視茶類不同,受影響的程度不同
泡茶很象煲湯,食材與水比例適宜、全程高溫、文火慢燉、動作輕柔,是基本且重要的因素。放到泡茶,除了會去感受每一道茶湯的變化,其他原理都可以照搬。
接下來一條條細講。
一.為什麼用軟水?生活中有哪些可選的水?
總固體溶量在300PPM以下的可作為飲用水,而泡茶水要求在100PPM以內。我們可以用口感來判斷水的軟硬。常溫時,軟水喝到嘴裡可以感覺到水和口腔壁親密結合,硬水則在水和口腔壁之間有清楚的界線,不夠貼合。我們在品茶時希望口腔各部分充分接觸茶湯以感知它的滋味和質地,當然希望泡茶的水是軟的。同時,硬度太高的水,泡出來的茶湯會偏暗,茶香不顯,奪了茶的本來滋味。不僅茶如此,釀酒、沖咖啡、煮湯都應該用軟水。
生活中可選擇經過濾的自來水、市售的純凈水,或者自己用陶罐活性碳等凈化軟化過的水。山泉水有的非常好,有的硬度太高,而且新鮮的山泉水不易得。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泡茶的水不能煮得太老。水中的無味氣體是有益於泡茶的,能增加茶湯的「活性」與茶香的溶解度。最好是一沸,最多二沸,三沸的水就太老了。相比正常的電熱水壺,陶壺和砂銚煮水可以增加活性,日本老鐵壺煮水增加活性與水的厚度,銀壺煮水軟化水質。
二.為什麼要茶水分離?
茶中不同的滋味物質溶解於水的速度不同,浸泡時間過長,茶湯的滋味就不協調了,通常是茶多酚的苦澀味更重,茶氨酸帶來的鮮爽被掩蓋了。沖泡過半的茶,黑茶、老白茶等在這一點上就不嚴格,可以一直浸泡甚至煮來喝。因為這些茶葉的滋味物質在製作過程或者後期存放中已經被充分轉化了,協調性較好。至於大家最關心的綠茶是否可以杯泡,答案是可以的,但要控制好水溫和水量,少於一半時就要續水,此謂「留根」。當然,你也可以試試同樣的綠茶用蓋碗泡,表現會非常不一樣。
三.關於水溫的誤解
很多茶友認為茶不能用開水泡。那麼你能不能回憶下這個觀念是從哪裡來的呢?真實的情況是:一切好茶不僅不怕開水泡,還必須要藉助開水來激發茶香和滋味。只有極少數的單芽茶是例外(洞庭碧螺春,90度,上投法)。那麼坊間傳說的開水會燙壞茶的理論是哪裡來的呢?
短時間的高溫浸泡,會增加茶湯的苦味。因此很多人為了避免苦而選擇降低水溫、延長浸泡時間。然而這會損失茶香和茶湯的豐富口感。如果一款茶五味平衡,在短時間高溫浸泡下的
表現是最佳的;如果天生有缺陷,那麼適當降低水溫也是個辦法。
另一種情況是:茶葉的內質不豐富,開水燙過後就趴下了,如果是綠茶會泛白。內質不豐富往往是樹齡小、土壤不宜、施化學肥等原因。
所以說:好茶不怕開水燙。
四.投茶量的訣竅與變通
很少有人在家喝茶用秤,如何找到大概的投茶量呢?細小的芽茶(如大部分綠茶),可用三個手指撮取兩次,基本是3克;條索狀的烏龍茶, 可用四個手指抓取兩次,基本是7克。
投茶量與茶湯口感的關係只有一條:濃度。因此宜多不宜少。投多了簡單,出湯加快即可,茶湯還是協調的;如果投少了,需要靠延長坐杯時間來增加濃度,這時候茶湯的口感就有可能不協調了。(參見第二條:為什麼要茶水分離)
五.最重要的是注水手法
這是最重要卻最不被重視的一條。不少茶友,尤其是男性茶友,無法相信動作上的細微差別會對茶湯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在我們的品鑒課上,每次請學員嘗試不同手勢泡出來的茶湯,學員都無一例外地表示驚訝。
注水的手法可以分解為執壺高低、水柱粗細和注水點三個部分。而這三個部分最終對茶湯的影響又體現在水的衝擊力大小、水與茶的接觸均勻與否這兩點。
執壺高,衝擊力大;執壺低,衝擊力小;
水柱粗,衝擊力大;水柱細,衝擊力小;
注水點可分為:1)單邊定點注水;2)環繞式注水;3)螺旋式注水,儘可能避免直接澆注在茶葉上。
注水的原則是:讓水從杯底緩緩漫過茶葉,使茶葉內的物質均勻地溶解於茶湯;
不同注水方式的衝擊力排序:單邊定點注水 &< 環繞式注水 &< 螺旋式注水
直接澆注在茶葉上被稱為「破壞式」,想讓一泡茶難喝就這樣注水,百試百靈。
建議:先固定使用單邊定點注水法,熟練後可靈活運用另兩種注水法,通常用在後幾道茶湯已經變淡時,可增加衝擊力,又或者是陳年老茶需要激活時。
1)單邊定點注水(注水點在蓋碗邊緣的固定一點);
2)環繞式注水(環繞著蓋碗邊緣一圈注水);
3)螺旋式注水(從蓋碗邊緣逐漸向中心劃圈,形成類似盤香的路徑)。
六.出湯速度的判斷
新茶友常常問:多久出湯合適?老茶客即使遇到一款從未喝過的茶也不會這樣問。可見這完全是個經驗的問題。
最簡單的辦法是根據上一道茶湯的濃淡調節下一道的坐杯時間。小竅門是:注意觀察蓋碗上部的茶湯顏色和實際出湯後的顏色的差異有多大。一般來說,綠茶和生普表面和底部的茶湯顏色相近,表示濃度相近;岩茶、紅茶、黑茶表面和底部的茶湯顏色可以相差很大,表示可溶解物質主要集中在下面,因此出湯時大概預判一下,眼睛能看到的蓋碗表面的茶湯顏色和實際出湯後相差幾個檔級。
七.有哪些保溫手段?
使用較厚的蓋碗、使用紫砂壺、隨手蓋上蓋子、注水後淋壺、在壺承中注入熱水,都可以使茶葉保持一定的溫度,有利於口感的豐富和穩定。
其他一些小技巧包括:緊壓茶(如普洱)投茶時注意整碎結合,可使每道茶湯穩定均勻、注水時等開水止沸,避免沸水忽疾忽徐、不使用茶濾以免破壞茶湯的厚度等等。
非常建議大家根據文中提到的要點自己去對比差異。比如不用茶濾這一條,在沒有試過的時候,我也是將信將疑。
在評價一款茶的時候,我們要的是真實的茶湯表現,了解它的優點與缺點;單從沖泡技藝來說,則是要做到「隨心所欲」,把一款茶泡出你理想中的樣子來。因此可如此練習:擺一排同樣的杯子,目標是讓每一道茶都儘可能深淺一致。
發現前兩位已經說得特別詳細了,多說了會視覺疲勞。分享點我個人的小竅門,就是茶葉量不要太多,這樣你加水的時候就不會加多,水少了,被燙到的機會那就相當低了·~
蓋碗是功夫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茶水分離。也就是在茶葉注入水後,浸泡一會兒,然後倒出來喝,不能把茶葉一直浸在水裡。
蓋碗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a、茶水分離;b、一般為瓷器,保溫性能較好;c、能較真實的還原茶葉原本的味道;d、便於聞蓋香觀葉底;e、便於兩款或者多款茶進行比較,鬥茶(茶王賽一般都用蓋碗)
缺點:a、有一定操作難度;b、容易燙手(特別是新手)
蓋碗建議選擇白瓷蓋碗,除了瓷器蓋碗外,還有陶器蓋碗和玻璃蓋碗,陶器蓋碗由於透氣的原因,效果不理想。玻璃蓋碗保溫性較差,效果也差強人意,如果非要購買的話,建議選擇較厚的玻璃蓋碗。
以泡鐵觀音為例:
蓋碗泡鐵觀音以下幾個要注意的地方:
(1)燙茶具,在泡之前,用熱水燙洗蓋碗,洗燙茶杯等茶具,提高蓋碗溫度,便於聞干茶香;
(2)投茶量和蓋碗大小(茶水比例)
一般7.5克的鐵觀音,用120ml左右的蓋碗,根據蓋碗大小,適當的增減投茶量。
(3)一定要洗茶,一方面可以讓茶舒醒,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茶具的溫度;
(4)浸泡時間(坐杯時間)
首先沒有絕對的浸泡時間,浸泡時間要根據個人情況(喜歡茶友喜歡濃一點的,有些茶友喜歡淡一點的,甚至有些茶友喜歡秒出湯)、茶葉的情況(茶的品質、老嫩、大小、緊結、焙火輕重)、茶具的情況等。
對於茶友來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試,依自己的口感來調整浸泡時間。比如第一次可以用10秒、10秒、15秒、45分鐘、1分30秒、3分鐘,分別是第一泡,第二泡,到第六泡的時間。如果覺得比較淡,第二次就可以用15秒、15秒、20秒、1分鐘、2分30秒、4分鐘。以上時間只是舉例,實際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
第一泡和第二泡的浸泡時間應該是差不多的,甚至可以比第一泡的浸泡時間短。因為鐵觀音的形狀是緊結的,雖然已經有洗茶了,但香氣和滋味的釋放還是比較慢的。
還有一點,浸泡時間到後面是成倍數延長的。比如第一泡是10秒,第六泡是3分鐘。而不是簡單的相加:10秒、15秒、20秒、25秒、30秒、35秒
(5)蓋碗往公道杯倒茶湯時,快倒完時,應手拿蓋碗,回復往下甩,使蓋碗里的茶湯倒盡,以免影響下一道茶湯。
(6)每一泡的間隔時間不要太長,如果間隔時間比較長,可以用秒出的方式再洗(醒)一次茶。
(7)用隨手泡(電熱水壺),確保每一泡的水都是沸水。
——————————————————————————————————
下面再說說蓋碗茶具套裝的其他配件
主要說下泡鐵觀音比較重要的配件,其他可有可無的,如聞香杯、茶夾等就不說了。
(1)公道杯(茶海)
現在一般茶具套裝都會配有公道杯。公道杯有三個作用:a、盛放茶湯,特別是一個人喝的茶時候,不可能把一壺茶一次性喝完,可以先盛放到公道杯。b、使茶湯濃度相近、滋味一致,以前沒有公道杯,要先把幾個茶杯靠攏在一起,按一個方向來回倒入茶杯,使茶湯均勻分配到各個茶杯。c、沉澱茶渣。
不用公道杯,為了茶湯濃度相近,把茶杯靠攏在一起
公道杯有瓷和玻璃材質的,我習慣用幾塊錢的白瓷公道杯。有個朋友買了一個玻璃材質的公道杯,用玻璃公道杯盛放茶湯看起來很漂亮!
(2)茶杯(品茗杯)
喝鐵觀音宜選用小的白瓷茶杯,小茶杯相比大茶杯,溫度下降較慢,喝起來更香,而且杯子較小,可以細細品嘗。白瓷茶杯可以看湯色,不失真。
(3)隨手泡(電熱水壺)
鐵觀音要100度的沸水,用隨手泡可以隨時加熱燒開,是必備配件。
(4)漏網
過濾茶渣。
蓋碗的設計者和製作者大多都是不會喝茶不懂泡茶之人,產品用起來燙手不足不奇。當然也有不燙手的蓋碗,這需要題主用心去找。當然,也得稍微練一下耐燙的本領。
來吧,這個是我的專業。我們閩南人從小要是不會用這個就很難混了。
這個其中最難的,也就是在倒滿開水以後,用兩個指頭拿起它,倒出茶水了。
燙吧?兩個技巧。1、盡量用蓋子將茶葉和水按下去,留出一個小小空間,用指肚子夾緊蓋碗兩邊,迅速拿起。
2、一直鍛煉,一直鍛煉。
不過,即使依照我說的做了,還是燙。那麼這時候我只能說一個終極原則——忍著。顯得很專業。
你可以來我辦公室,看我演示給你看。
學習茶藝時候最怕就是普洱,因為要用蓋碗洗茶兩次,每次燙的哆哆嗦嗦,什麼姿勢儀態就全都忘了。
蓋碗泡茶燙手原因無非兩種
1:女生,手小,抓起蓋碗比較困難,經常會因為抓起來之後用力不均勻,蓋子傾斜導致茶水側溢燙手。
2:緊張。大家可能會覺得泡茶有什麼緊張的,但是事實上我在學習茶藝的過程中,包括共同學習的小夥伴,每次抓蓋碗手腕都會抖的特別厲害,手抖時候手肘會情不自禁的抬高,進而挨打。
但是實際上、蓋碗本身的大小並沒有導致大多數人抓握困難,前面有回答說有的蓋碗設計不好,這個確實沒有觀察注意過。除了蓋碗尺寸問題就是手抖的問題了,通常我會在手落下時用另一支手扶住捏緊手腕,控制抖動。因為即使燙手最好也不要縮回手,手縮回去,茶水再回蓋碗,泡的時間延長、對茶色茶味都有影響。
另外就是,耐燙。燙啊燙啊就習慣了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我不是開玩笑,我可以徒手拿起剛從液氮中取出的塑料小管(P.S.液氮溫度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六度-196℃)。
為了說明本姑涼不是皮糙肉厚之流,特地自曝:昨天煎魚塊時被濺到手上沒有及時處理的熱油燙了手,起了泡。
而這前後兩種看似矛盾的結果,唯一不同的條件就是:接觸時間。
所以,題主,練吧,如果有一天你取代火雲邪神登上武林霸主之位,記得來謝我。
潮汕人圍觀,嘿嘿。。。
其實說多了沒用,經常泡就是了。你要真的問天天都用蓋碗泡功夫茶的潮汕人有什麼技巧,就象問張大千的鬍子一樣,反而搞得我們燙著手了。
留縫小些,出水方向沿食指,出湯慢些,水要滴乾淨。
我感覺這是湖建男人,基本技能啊!
小時候就一個人在家裝逼,自泡自玩;研究花式沖泡,一個人喝茶真的很悲催,燙多了就知道怎麼抓蓋碗了!
掌握蓋子壓茶葉角度和露出的縫隙;拇指中指抓穩碗邊,食指壓穩蓋子;迅速端起,傾倒茶湯!
每次在川渝茶館看他們把茶葉往玻璃杯一倒就感覺好糟蹋;還好他們綠茶喝得多!
印象中湖南上海浙江也是這樣泡的,難道是閩粵人士太講究了?
不過把時間花在泡功夫茶上了,就少了忙於打麻將的閑功夫了;也挺好!
【蓋碗燙手和器形有很大關係,具體出一個器型燙手程度分析】
不容易燙手的蓋碗:這個蓋碗的碗沿比較外撇,然後注水的最高限其實離蓋碗邊緣有一段比較大的距離。類似這樣器型的蓋碗,同樣注滿水,捏著邊緣也不怎麼燙。
比較燙手的蓋碗:這個高背蓋碗,蓋子與口沿之間沒太多餘地,註定了會比較容易燙手。
一般燙手程度:比較多見,大都器型在這個範圍內,具體還得上手泡了茶摸。
相比較而言,下圖後面兩種薄胎蓋碗沒厚胎的燙手。
【以茶選蓋碗器型】
綠茶:也有蓋碗喝的,看王剛張國立的清朝劇,大家應該不陌生蓋碗直接嘴喝,實際上目前四川很多川綠茶就是那樣,蒙頂石花與黃芽。
類似下圖這樣比較適合,一手托著底,一手拿蓋子擋著點茶葉,直接對著嘴喝,還得蓋碗偏大一點,8克160-200cc的蓋碗合適,但是投茶量可別太多,泡綠茶的蓋碗別小了。
烏龍茶:泡烏龍的蓋碗不能大了,除非人多,一般也就140-160cc的蓋碗,建議用如下圖高身纖細秀挺一點的器型。
紅茶:蓋碗泡紅茶的話,個人覺得可以參考烏龍茶用的蓋碗。
白茶、黃茶:參考綠茶類
黑茶:泡普洱茶,類似下圖這樣矮胖一點的器型,但容積要大點,普洱茶悶泡比較多,容積要足夠大,葉子才能舒展開來。我個人還是推薦160cc以上的蓋碗,同樣7克茶樣試泡,200上下40cc都可以。或者7克蓋碗5-6克投茶量,適當減少投茶量,尤其一個人喝的時候。
還有朋友說了,蓋子上的扭高低也有關係,高點不容易燙手,這個確實,但是過高了雖然不燙用起來卻不是很順手。
我來偏個題:朋友手機拍的,個人認為是
拍得最好的雙流彭鎮的茶鋪。儘管於我這根吃貨也只記得的那兒的肥腸了。看過太多網上的圖片,都是幾個大爺些,滿臉的世態炎涼。砭著葉子煙,聽長聲幺幺的川戲。可是誰會想到那個窗花會心甘情願落在我的茶碗頭?又有誰會想到,從前共你促膝把酒,傾通宵都不夠。而來年陌生的,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這話醫神唱過,可病,就沒有打算好過。
蓋碗那些事兒
2015-08-14 煮茶郎 茶經雲文化傳播
文/煮茶郎
把玩心儀的器物是一種享受。人養物,物養人。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茶器物是今天器物控的心寵,蓋碗是一種。兒時,常能於影視劇看見蓋碗茶。主角半個屁股搭捺圈椅,雙腿八字,一手執茶船,一手執蓋,哐當哐當地在碗上刮,嘴撅起,鼓氣,亂七八糟地吹,而後,立碗,一飲而盡。馬未都先生曾評說,極盡粗野,斯文全無。然並卵。前幾天還看見有文批蘭陵王馮紹峰又用錯了蓋碗。真很懷念李翰祥這類有文化教養的導演,尊重歷史,有良心,有態度。
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漢族茶器。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器物是歷史的證物,可補文獻之缺。問度娘。答,蓋碗的雛形有實物為證的最早見於唐代。陝西扶風法門寺有一套完整的唐代宮廷茶具,其一件琉璃托盞,應是蓋碗雛形。這類雛形器物較有名的還有,蘇州博物館所藏虎丘塔基出土的五代越窯青釉蓮瓣碗及盞托,以及浙江象山港唐代沉船內的許多出水越窯青瓷器,都像湖水一樣清澈,像玉一樣晶瑩。古來詩文對這種器皿多有讚譽,其中描寫的最為生動具體的是晚唐詩人徐寅的《貢餘秘色茶盞》,詩道:
捩碧融青瑞色新,
陶成先得貢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
輕施薄冰盛綠雲。
古鏡破苔當席上,
嫩荷涵露別江濱。
中山竹葉香初發,
多病那堪中十分。
真正能算蓋碗的應該是何家村出土的鎏金折枝花紋銀蓋碗,但沒盞托,可能遺失了。據傳,具有天地人三才的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由西川節度使崔寧的兒子和女兒在成都完善的。可能是吧。宋代有很多茶盞,但多為青瓷一般的厚釉水且幾乎不見代表天的蓋。明末清初有出土的完整薄胎薄釉水蓋碗,與今相同。這再次證明晚明對今天生活的影響。清雍正年間,蓋碗盛行。現代蓋碗更是普及。大小、花色、釉水、材質,各式各樣,豐富的很。功夫茶蓋碗較小,川茶的蓋碗大一點,吃茶品味很爽口。
川人吃茶是一個極其動人的場景,河坎碼頭,街頭巷尾,山上山下,總有茶館。川人每天就在裡面養著。聽著川劇、品著評書。日子、婚喪、生意、友情、家國事都在裡邊聊。四川人的茶館就是一個資訊傳遞的地方。很多外地人來川,只覺得川人好耍,豈不知,這正是川人生存最方便的法門。今天地道的川茶館依然存在,更多的是功夫茶館,卻帶有川味。文明趨同,文化求異。一方水土決定了一方文化,真正無地域文化特徵,其實也難。擔心地域文化消失的,好好睡覺吧。
人有三分土性,但更願意有一點雅性。使用茶蓋有講究,把盞托而不直接端碗是為不燙手,蓋為刮沫和避茶渣。看過一些老先生用蓋碗,舉手投足是一種文化教養。以前茶碗也和人匹配,貴客配好碗,呵呵。品茶時,蓋置桌面,示意碗已空,茶博士會馬上續水;若想離去還要回來,蓋置椅上,即可,自然不會有人佔位。
茶博士的摻茶手藝,是川茶館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可稱為四川的功夫茶了。茶博士出場,凌波微步,口中喏喏,右手,長嘴銅茶壺。左手,卡錫托,卡瓷碗。左手一揚,嘩,一串茶墊飛落客前。咔咔咔,瓷碗也坐上茶墊。右手銅壺,蜻蜓點水。一圈茶碗,碗碗鮮水,摻得冒尖,無半點濺出碗外。續水,水柱如龍,奔瀉茶碗,翻騰有聲;須臾之間,嘎然而止,茶水恰與碗口平齊,自然碗外亦無一滴水珠。此種絕技,從頭到尾,潔凈明暢、驚險爽快,完全一種川人的麻、辣、燙,何嘗又不是一種享受呢。當然這是賣油翁道理。明清之際,漢傳飲茶習俗入西北,與當地穆斯林飲茶習俗交融,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茶品,即八寶蓋碗茶。
文人好用紫砂器也好蓋碗,魯迅曾說: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
他的弟弟知堂老人喝的也是有滋有味。紙窗瓦屋,好生炫目,好生羨慕。
2015年08月14日 煮茶郎於香溪巷口
PS:很多小夥伴會注意到很多蓋碗無代表地的盞托,這是為什麼呢?
五味令人口爽
生活
從一碗清茶開始
尋覓一個地方
可以吃茶、讀書、撫琴、孤獨......
窩起來,發獃......
喚醒味覺,體驗味覺之美......
同好者,可加微信:chajingyun,一起上路,我們不趕路,感受路.
本微信公眾號內容系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
控制一下注水量,和出湯時的手法就可以啦,隨手拍了幾張手法,這樣拿蓋碗就不會燙手啦~不過還是要選擇瓷比較好的蓋碗~多多練習吧~希望對你有用?
歡迎來潮汕觀摩學習。家家戶戶都沖功夫茶呀。
小時候初學沏茶也燙手,跟著長輩多操作幾次就順手了。
還有有的時候茶需要泡久一點,有的時候又不能泡太久。視茶葉的品種而定。想要不辜負好茶葉,沏茶還是有些講究的。平時喜歡喝茶,對茶藝很嚮往卻一直沒有研究。年假開始之後有功夫學習學習。看了大神們的回復,說喝茶用蓋碗好些,但是會燙手,於是今天買了一套蓋碗的茶具慢慢體會體會。
我平時喝茶都是用玻璃杯,初次用蓋碗,喝不出與茶壺的區別,但是肯定比之前用的玻璃大茶壺強不少......然而在燙手的問題上,按照知乎大神們教的手法使用之後,並沒有出現燙手的情況。後來改變不同姿勢之後,終於體會到了手被燙掉了的感覺……
我就簡單總結一下,初試牛刀,還望各路大神指正批評(我要好好學習!)
泡茶的水溫度都是90度以上,想讓水溫低點不燙手的情況,可能不會出現0.0,所以燙手的情況大約有三種:
一,水倒多了。按照前輩們的說法茶碗的容量加適量茶,一般水沒過茶葉就夠了,我嘗試了之後發現,沒過茶葉的水也就是蓋碗的6、7成水量,會把碗沿的弧度部分讓出來,手接觸到的地方就不會很燙。若是水倒的過滿,顯然會燙手。
二、倒茶的姿勢。我的姿勢肯定不標準,就是按照大神們教的手勢比劃一下,什麼手臂手肘的高度啊,碗的高度啊,優雅程度啊神馬的都還摸索不清楚,但是只要保證水從食指指出的方向流出來的水,幾乎不會燙到手。若是到出的方向有偏差,水流偏向接觸茶碗的手指,顯然會燙手。親測,會燙死0.0
三、倒茶時出茶的速度。我理解的大神們說的意思是,出茶要先快後慢。那麼影響起手倒茶速度快的因素無非是蓋子開口大小和茶碗傾斜的角度。開口太大茶葉會流出來,開口太小...倒茶的時候水流速度慢,傾斜角度一大,水位的高度就會接近於蓋碗接觸的手指,那就會燙手呀。所以調整好蓋子開口的大小和碗的傾斜角度很關鍵,既要讓茶水快速出來,又別漫到手指的位置燙手。這個我覺得很容易掌握,燙幾下就知道了,嘿嘿......
我發現我用蓋碗的方式和你們都不同,我是食指和無名指托著蓋碗底部的盤子,大拇指按著蓋碗。簡單來說就是,三個一起上了,一點不燙手。。可是我看了你們說的,突然覺得我好土的樣子。。
前兩位說的已經很詳細了。
和選擇壺一樣,蓋碗的選擇決定了蓋碗使用的方便程度。
首先一點就是選擇適合茶葉量的大小。如果蓋碗選小了,或者茶葉放多了,水就得加多,那麼自然容易燙到手。
其次是持握蓋碗的方式。如果注意一下蓋碗的形狀?,蓋碗的碗邊延伸是有其道理的。蓋碗中的水量應該加到蓋碗蓋口處,或者略高一些。這樣平緩延伸處的碗邊離茶水距離較遠,就不容易升溫。同時,橫向的碗邊使得手指接觸碗邊面積小,也不容易被燙到。
很多覺得燙的朋友持握蓋碗的時候不是用手指接觸碗沿,而是接觸到了碗壁。一方面,碗壁直接和茶湯接觸,溫度高,另一方面,手指接觸面積大了,也就容易被燙到。
非常喜歡用蓋碗,乾淨簡單利落,水線漂亮,尤其喜歡用玻璃蓋碗,綠茶的話觀賞價值更高~ 其實就是手熟的事情,記得要用適合自己手大小的蓋碗哦。如圖,認真泡茶中,嘻嘻嘻~ 歡迎溝通交流哦~
推薦閱讀:
※為什麼茶葉店或煙酒店沒什麼客人,但還能開下去不倒閉?
※茶葉究竟要不要洗洗再喝?
※紅茶和綠茶,是怎麼分類的啊?
※女人喝紅茶好還是綠茶好?
※哪些紅茶有顯著的桂圓、棗、蜜的甜味?這些甜味是如何來的?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