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心理諮詢業遲遲發展不起來?
作為一個研二學生,求學心理諮詢已有一段時間,我也來分享下一路上的見聞。
1996年5月6日,弗洛伊德生日。其誕生140周年紀念日,吳和鳴、陳立榮和曾奇峰在漢口老法院門口打著紀念橫幅,擺了幾張桌子,以測體重和量血壓的服務,讓大家關注心理治療。
2006年,雷正則醫生在國內某地給諮詢師講課,講了十來分鐘有關性的問題後,被學員集體轟下台
2013年5月1日,我國首部《精神衛生法》頒布出台,至此,心理諮詢工作人員所能涉及的領域,主要包括婚姻問題,人際關係,家庭紛爭等一般心理問題。
————————————————
以上幾個事情可以代表國內心理諮詢發展的幾個好玩狀況,@采銅 兄很好地分析了「中國心理諮詢業的合格從業者嚴重匱乏。」的問題,不過我還是想以一個在讀學生的角度,做些補充。
1.政策——心理諮詢在高校的地位問題
由於我國高校的政策導向,高校心理學目前仍處於嚴重受經費制約的狀態。就我所了解到的,不少高校心理學老師都曾經有過從事心理諮詢的念想,但也僅僅是念想罷了。科學取向,數據取向,實證取向的研究是一直以來心理學課題的標杆,從事心理諮詢有關的高校老師通常不會有太多科研經費,而對於學生而言,這就意味著:發不了論文畢不了業,就業前途渺茫,以及相應的各種來自同學、老師以及家庭的,心理上的壓力。
關於高校心理諮詢中心,我曾聽某個老師說到:「那聽起來像一種後勤機構一樣的東西?」是的,諮詢中心的老師一般收入不會很高,職稱評定方面,也不會是可以躋身教授待遇行列的情況,一般只憑學校所撥的日常經費過活,然後,如果想要給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培訓,那就需要機構管理者莫大的智慧了。
2.市場——高校走不通,出了社會是否足以保證我們的生存?
目前國內心理諮詢行業,魚龍混雜,像@Rincolor @焦點訪談 @汪涵 所以提到的問題確實導致社會上對於心理諮詢的接受程度不是很高(另外其實還有很多人認為心理諮詢跟一般的找個朋友聊聊天沒有太大區別)。但是沒關係,市場主要還是需求決定的,當一個人真正出現了心理上的不舒服,自己拼勁全力都沒有找到解決辦法的時候,自然而然想到的還是心理諮詢。目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心理諮詢師才能夠信任?我要是有問題該上哪去找有效的心理諮詢?系統的不健全導致服務的分散,不良的服務進一步導致了社會對於心理諮詢行業的不信任。
另外,許多希望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包括一些大師級人物,其主要收入來源都不能完全依賴心理諮詢工作本身,多數只能在以及擁有一份穩定的,可以保障生活所需的工作後,才安排其餘的時間做這份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種情況在國外也存在,只不過,好像,就我了解到的,在國內目前來說,還比較,艱難。
還有,國內較為靠譜的機構目前都還處在剛剛起步發展階段,對於在社會機構里供職的諮詢師來說,法律保障,職業發展培訓等,都處在非常不穩定的狀態。正如薛偉醫生所說,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階段。如果你作為一個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又是否願意投身進這一個前途未卜,紛爭混亂的行業里來呢?
3.掐——精神病學?心理諮詢?心理科學?
心理諮詢目前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狀態。
關於心理疾病到底是需要藥物治療,還是談話治療,在國內外都一直吵個不停。在國內,精神病學家傾向於藥物治療,在一般的精神病院,藥物治療取向的精神科醫師還是占絕大多數,至於精神分析認知行為之類的心理療法,一直不太受待見。所以國內大多數精神衛生中心所提供的,主要也還是開藥吃藥的套路(個人了解到的可能有些片面,歡迎精神病學的朋友拍磚)。
2013年,《精神衛生法》頒布,把心理諮詢划出醫院以外,而對於「心理治療」以及「心理諮詢」之間的界定,主要在於該來訪者是否屬於神經症以上的精神疾患。這基本要靠精神科診斷來做出決定,依據法律,非醫學人員是不能對一個人的精神狀況做診斷的。這就意味著,法律執行以後,大家有了心理上的不舒服最好還是先到醫院去做個診斷,醫生說了你不是心理問題,再來找我們做諮詢,否則理論上講給你做諮詢,就是犯法。
在高校內部,由於@采銅 兄所提到的,以及我在1.中所說到的各種問題,導致大量學生不敢往這一方向進取。而且,目前對於談話療法的有效性以及其之所以起作用的機制,還存在許多誤解。許多人包括老師們,對於各種談話療法本身了解少之又少。本人在武漢忠德心理醫院接受過精神分析的入門培訓,與同組同學間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學校里所學到的精神分析根本就不是精神分析。我們一個同學在最後結束髮言時,呼籲老師要多到高校走走,給我們這些年輕學生看見真正的心理療法到底長什麼樣子。這也可以反映出從事心理諮詢所需要的理論與技術,在中國高校里受到的曲解和片面對待的嚴重程度。
這一段寫得有點亂,我想要表達的,只是心理諮詢在目前各大領域的夾縫間,所處的狀況。
4.投入——一個合格諮詢師的個人成長
沉重的問題。
一個合格諮詢師,從入門學習到成功出師,需要多長的時間,多少金錢的投入?
諮詢師的成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理論學習、個人成長、督導以及經驗的積累。這裡面所需要付出的金錢和時間,是需要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才能負擔得起的。在國外,一些機構有一套完整的貸款借款機制,但就算如此,許多剛出道的專業諮詢師也會債台高築。而對於學生來說,除非家裡具備足夠的經濟來源,否則單憑熱情與愛心,要走通這條道路甚至會是一種妄想。
最後,什麼樣的人適合做諮詢師?
引用一下薛偉醫生接受採訪時說的一段話:
CHINA.PSY:這麼說來,您覺得心理諮詢師應具備什麼操守?
薛偉:心理諮詢師要真誠,要願意探索,勇於探索自我。不能有太強的獲利願望,養活自己可以,但如果太強烈,這個行業不是可以賺錢的地方。這不是高回報的地方,每個諮詢師應該能看到。
而且,相對於常規行業來說,它可能更艱辛,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有些人做不了別的,就想到來做諮詢師,這很荒謬。
——————————————————————————————————————
嗯,我想說的就這麼多。大都是我自己一路上的感受與體驗,不一定具有可以代表全國境況的代表性,但從我的經歷上,也許可以反映出目前心理諮詢發展所處的位置,以及存在的問題。
道路是崎嶇的,前途么,我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也不知道會不會是光明的,但我熱愛這份工作,並希望能讓自己的所學為更多有需要的人服務,所以我會努力做下去。
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物質基礎,談什麼精神滿足,物質基礎是一日三餐,心理健康是保健品,現在中國人是吃飽肚子了,但並不說明已經有經濟實力買心理健康這個「保健品」。
直接原因:沒有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在學校,心理課,心理諮詢並沒有明文規定一定要開設。例如,心理諮詢醫保也不能報銷。例如心理諮詢師的執政資格沒有一個嚴格具體可操作的規範。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領導們都是這麼想,心理健康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可以不要。補充:我國對於跨行業的不理解,從把學習簡單的分為文理科就可以看的出來,這讓人們有一種強烈的術業專攻的思想看法。這種想法的一個副作用就是對於其他行業的不了解,由於不了解就會造成誤解偏見,許多人對於心理諮詢就存在偏見,一些人認為那會完全暴露自己的隱私,一部分人認為不過是談談話毫無作用,而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情緒是自己內在的東西,又有一些去作諮詢的人把它看得和普通的門診一樣,認為就像治療感冒一樣,短期內就一定解決問題,如果沒有顯著的作用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還有就是許多人把心理問題和嚴重的精神疾病不能區分開,覺得去醫院了就差不多是傳統意義上瘋瘋癲癲的精神病了。認為普通的情緒問題不算病,也完全沒有必要去預防或治療,這太糟糕了,認識一個得了產後抑鬱的,她媽媽一直當她是情緒問題,勸解勸解就過了。
--------------------------------------
作為一個憂鬱患者,有過多次心理諮詢經歷
不是我們不想解決問題,而是我們就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問題
教育中心理健康這塊很缺失,社會不夠重視,政府不夠重視,結果就是我們對治療與健康的概念還是停留在身體層面。
醫保等等並不覆蓋心理治療,心理諮詢往往是長期的過程,所以費用較高,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了,但是人民還是不夠有錢,也不願意把錢放在這種沒有立竿見影效果的諮詢上
目前的許多諮詢不夠專業,特別是二三線城市,我去過的幾個心理諮詢中心,許多諮詢師只是徒有其名,馬虎了事,過程中多次感受到他們的不專業,質量很重要,來諮詢的人會因為這種不專業而對心理諮詢產生成見
諮詢費用是最高的那個門檻。
對生活壓力小的群體來說,少有心理諮詢的原因,可能是心態好、能抗壓、沒時間、接受度不夠、找不到合適的諮詢師等等等等。而對背負房貸車貸的,無房無車的,為基本吃穿用度發愁的群體來說,首當其衝的原因是:」好貴啊!「
參見這個回答 心理諮詢的過程是怎樣的?1000元/小時,800元/小時,500元/小時 不一定準,可能還有更貴的。
現在的中國,以上兩種群體,哪種數量更多?
有從業者說」真心不貴,連自己都養不活「。心理諮詢業有自己的收費標準,我並非在表達諮詢工作不值這個價。但是,對第二種群體而言,諮詢價格再低,都是一筆性價比不清晰的、額外的、非必須的開支。心理問題大到必須「咬牙支出額外費用去做心理諮詢」才能解決的情況,太少了!看了一些回復,突然覺得我之前的回復有點太悲觀。在這之前想加上一點。
題主問的是為什麼中國的心理諮詢業遲遲發展不起來,這是對當下情況的解讀,我也說了我的看法。但是我想再表達一點,我看到了很多我認識不認識的優秀從業者在努力,其實業內人已經看到了很大的進展,只不過現在外行還看不到而已,產生社會層面可見的大發展只是時間問題,所以我們要報有希望。
以下是原答案
-----------------------------------------------------------
非常同意 @采銅的答案,曾經在本科的時候也對心理諮詢很感興趣,也包括身邊大部分同學。但是幾乎只有極少極少的人,可能不到10%最後繼續留在心理諮詢行業。有很多專業心理諮詢從業人員分析了原因以及可以改進的方法,作為一個了解國內心理學但是非心理諮詢從業人員,說說我的非常現實的看法。
我的看法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目前的中國心理諮詢是一個各方利益均不對口的結果,最最核心的是心理諮詢師培養問題。
先說最重要的,目前中國大學相關院系(包括醫學院)的首要目的絕對不是培養心理諮詢師。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啊,我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我想去學心理學,我能考某某大學的心理學系么?很不幸的是,哪怕你進入了都極難。為什麼?因為目前中國大學的心理系幾乎都不發展心理諮詢方向,以心理諮詢作為研究授課方向的老師很少。因為目前大學的評價制度都是以科研論文來算,北師大,北大,中科院心理所等心理學系引進人才從來都是以能發表高水平神經科學論文作為先決條件,心理諮詢發表高水平的文章極其困難,所以心理諮詢本身不符合目前大學心理學系的發展訴求。不管社會上有多少需要心理諮詢服務的民眾,我們就是不培養,因為評價我們的不是民眾而是教育部。作為一個教授,我做別的認知心理學研究,一年能發好幾篇文章,科研獎金,評職稱都會容易很多,心理諮詢完全劣勢。一個學生,心理諮詢方向一個系就一個保研名額,另外認知心理學10個保研名額?你選哪個?你能競爭過么?好吧,我不在國內學了,出國總可以了吧。美國臨床心理學PhD又是最難申請的心理學方向,能出國的屈指可數。我博士就讀的學校臨床心理學非常厲害,身邊也有中國人就讀,但是一年只發9個月薪水,每個月薪水還比別的院系少40%,每個學期都要做兩門課TA累成狗,我們五年畢業,他們臨床八年畢業。。。於是那位朋友退學回國了。也許碩士會好一些。
那麼大學心理學系不培養,相關醫學院能培養吧,且能直接接觸到臨床一線的經驗。這個說實話早就有了,那叫精神科醫生(現在醫院也有心理科)。精神科醫生早就成了我國醫學系統裡面的一個分支,但是從整個醫學系統來看,精神科相對於其他科系又有其先天的劣勢。假如一個醫學生,去骨科,神經外科等等,手術多,醫療器械複雜,那麼相應的收入也多,那麼精神科對於一個醫學生基本上是下等選擇。這裡指一般意義上的,個體差異不計。從醫院來說,精神科的收入也幾乎肯定小於其他科系,其實美國也一樣(我求證過所在美國學校的精神科教授)。那麼,與心理諮詢,治療或者相關的也不太符合一個醫學生以及一個醫院的利益。
所以,一般人覺得,社會上這麼大的需求,需求就代表著經濟利益 (這是所謂的互聯網思維。。),那麼總會有人站出來來滿足這一需求。可是,目前中國大學和醫院都很難來做這件事,因為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那麼社會力量,社會資本來做呢?也許可以。但是社會資本最簡單的是追求經濟利益,這本無可厚非,只要你能真正提供好的心理諮詢服務。可是從經濟利益來說,個人也表示很懷疑。從投資回報來講,個人覺得心理諮詢客單價太低。什麼?不是很多人說要500,1000一個小時么?這還價低?但是知乎也有很多心理諮詢從業人員表示靠諮詢是沒法活的。而且橫向來看,你覺得1000一個小時心理諮詢高對吧,可是你整牙種牙花幾萬你覺得高么?有近視的同學配各種有型的隱形的眼鏡(也許有的不貴)花錢你覺得高么?現在去整個容還要花幾萬塊呢。。所以你能看見愛爾眼科,瑞爾齒科,各種民營整形醫院。心理諮詢橫向比較其實弱爆了,從資本角度來看到底是不是個藍海,值得商榷。目前一些商業諮詢機構做的還不錯,但是歸根結底是提供了一個諮詢師和顧客的一個介面,解決不了諮詢師培養體制問題。
所以綜合來看,對於學生個體,大學以及醫院發展方向,社會資本力量,心理諮詢目前是個利益都不均沾的領域,自然沒有人真正來推動。現在的培訓大部分還是小打小鬧的師父帶徒弟,不成體系。只要這東西不成體系,就不會有批量經過良好訓練的心理諮詢師為社會服務。所以社會需求不一定會催生相應制度的改變。我說說我理解的和聽到的信息。我覺得心理諮詢本來就業前景不太樂觀。心理諮詢一個是要過硬的專業知識,一個是要大量的經驗,當然還有悟性,總不能你自己先死在某個解不開的心理死角里吧。而且這個專業前期和中期投資大,你讓厲害的前輩做個諮詢一次大幾百不是新聞,還有什麼中德合作班幾個療程,某國內厲害專家的業內培訓班。外國成熟的諮詢行業很多從事諮詢十幾年的前輩都有道行更深厚的督導,因為面對的是人,難免移情反移情等各種問題而不自知。所以不斷學習和交流自我疏通都很有必要。
中國業內從事這個行業的其實多數並非這個專業,從醫學轉向心理學不斷學習後來有所成的占很多哦,至於有督導的少之又少,很多有勇氣的人都是邊摸索邊成長的。
其實很多時候還是意識問題。心理諮詢和心理疾病不普及,以至於很多人聽到學心理學的,要麼覺得很神秘要麼覺得有前途,這種現象比較普遍。
我身邊有心理諮詢經驗的要不就是學校老師給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這種特殊咨訪關係,還有一個老師開診所的能盈利的,那個老師頭銜很多,而且是個有名的能學到東西的培訓班她就報,一直在不斷學習啊~
私以為能夠上手諮詢且在這方面有建樹的,還需要其他物質支持,比如金錢或者與心理有關工作,比如你運氣好跟了個超牛氣的老師帶你上手。心理諮詢師證真的不算什麼的,木有老師和這行業的熟人總有種此路不通的趕腳。反正我是沒見過哪個心理門診或者醫院在社會招聘的……總之就是各方面都很平民的都乖乖在某個角落搬磚呢,不過我內心還是很熱愛心理學的!因為心理學是使我們生活得更好的科學!
政治問題
不納入醫保
還真是觀念問題,已經很多個來求助的人都跟我說「我不想做心理諮詢,我又沒病」或者「我們就隨便聊聊好不好,不要太正式」。還有很多來訪者把諮詢列入地下工作,要偷偷地背著父母配偶室友朋友……
現實就是,在很多人眼裡,心理諮詢=有病求醫+沒卵用從諮詢師角度看,真正有本事的諮詢師太少,少量有本事的諮詢師搞培訓帶徒弟(專業話叫做督導)的收入來的快的多,真正要找他做諮詢,一是沒時間,二是奇貴。
從消費者角度看,承認自己有病的人太少,中國人的心理是家長式教育和叛逆心理結合的心理,要麼覺得別人不聽話,要麼覺得別人管的太多,總之是別人的問題。
從費用的角度看,心理諮詢如果跟商業醫療比,確實不貴,但是且不論商業醫療屬於壟斷行業外加有醫保,光看這點:生病不治會痛甚至會死,心理有病忍忍就好了,打打牌喝喝酒逛逛街做做美容泡泡妞看看電影罵罵人就轉移注意力了。
從心理的角度看,在中國社會,人拒絕成長可以獲得額外好處,比如可以繼續啃老,可以讓愛人疼自己,可以少幹活,等等,治療好了反而要自己去面對生活,還要承擔起很多責任,很多人沒有這種勇氣。「我不想我不想長大」其實是很多中國人的心聲。
總之,心理學要壯大,除非變得比打牌還好玩比按摩還舒服,而這確實是可以實現的。
有志氣的同行可以@我。
看了這麼多人的回答,心裏面也痒痒了,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談談這個焦人的問題。
——————————————————————————————————————
1.心理諮詢的核心治療因子應該是關係,再淺一點的可能是共情、移情等等。如果只是追求把人給治好,甚至是改變來訪者人格的職業終極關懷,恐怕,來訪者的求助門檻太高了,說白了就是要求來訪者做「四有新人」:有求助意願、有時間、有錢、有病(這是一個調侃,不過也是第二點想要談的)。
2.國內的心理諮詢或者治療其實還是有仿照醫院模式,甚至是私人從業的心理工作者,也是如此。醫院模式的隱喻可以大致理解為:人是有病的,用金錢把病交給醫生,然後醫生把病交給藥品——這就等於說,我們一定是有病的,以及有病不用我們自己管。相信這種隱喻不僅在身體治療和心理治療上都能得到部分證實。
這種隱喻意味著什麼呢?如果我們去找心理醫生,或者是心理治療師(如果說是心理諮詢師可能更委婉一些),那麼我們就是有病的,這極大的挫傷了國人的自戀,按照中國話來說就是面子。每個人對自己的心理狀況都有發言權,憑什麼就要貼上有病的標籤,憑什麼就要把自己的話語權交出去?相比之下,關於理科或者工科領域,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有發言權,也就不存在說對這些行業又抵抗的能力了。
解決方法:如果從業者們能夠很好的繞開國人的自戀,至少就迎接了來訪者前來求助的第一步。具體方法最後討論。
3.如果成功打開了潛在來訪者的心,從業者憑什麼拴住來訪者的心呢?這個不用說,就是靠從業者紮實的諮詢或者治療功底。
具體方法如下:
1.公立心理中心非醫院化:減少人們把去看心理醫生當成看病的想法
2.私人諮詢中心去界限化:私人諮詢中心就相當於私人診所,看起來再溫馨,擁有了獨立的諮詢心理的功能,就會讓人把它與醫院的功能聯繫起來,這樣又讓人想到了自己是有病的,再次打擊了人們的自戀。解決方案是模糊諮詢中心與家庭的界限,或者與其他服務行業的界限,讓人覺得,我到諮詢中心來,就是來喝茶的或者來拜訪朋友的,然後順便來看看病。雖然這犧牲了作為治療設置的一部分治療功能,但如果把心理諮詢行業比作一個人,在目前的現實情況下,就只能構建這一層防禦了,要把之前醫院模式的防禦體系打破重組為「家庭模式」「茶館模式」「社區模式」,如果繼續保持現有的醫院模式下的防禦體系,可能就會體驗到心理的陣痛,內心的衝突。
3.心理健康工作去治療化:儘管心理輔導是心理治療的淺層工作,但一系列關於心理健康的術語,仍然沿用了醫學領域的辭彙,甚至包括健康這個詞語,舉例來說也許我們可以用心理平衡一詞來替代。當說道某個人心理不健康的時候,似乎還是隱隱地暗示著這個人有病,而心理失衡,卻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詞語。總而言之,我們不僅要在心理健康宣傳上做足功夫,注意避免與病態聯繫的遣詞造句,甚至是重新建立術語體系,而且要在諮詢或者治療方法上,去病化,去問題化,把潛藏在大眾心理關於心理失衡就是有病的觀念轉變為:」這不是你有問題,而是這個問題找上了你。「
———————————————————————————————————————————
以上的思考,大多數來自於後現代主義的許多思考。正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現代主義的頗多局限,具體到心理學領域來說來說就是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病理化傾向,讓我們奮起反抗:人可以是有創造力的可以是自發的,可以不是由那些深埋心底的癥結所驅使的動物,而是渴望真善美的完整的人。
正是這樣的思想,不僅繞過了大眾的自戀,反而還迎合的大眾的自戀。對於國人來說,不僅是保全了面子,還給足了面子。來做心理諮詢如果變成了一件高大上的事情,設想未來的心理諮詢能給人這樣的印象,誰不願意來呢?
———————————————————————————————————————————
最後,給出一些幫助大家進行延伸思考的話題:兩個後現代主義下的心理治療方法——問題取向的焦點解決療法和敘事療法
- 社會接受上:
「去做心理輔導的都有精神病」——這種觀念的人還是太多,心理健康的概念還需要普及
- 醫療發展上:
基本醫療服務的平均水平還太低,只有醫療資源相對充足的地區才有發展心理諮詢的土壤
心理學本科就業非常尷尬,理論上最正規的出路是進醫院當醫生,但光憑本科很難,至少碩士研究生,進醫院,見習,心裡諮詢,考取醫師資格證,具有處方權,實習,後邊就和醫生路線一樣了,而且開始只能坐心理諮詢科室。 醫學精神科才是更為主流的精神病院醫生供應商,本科就可以考慮去過坐診開藥的日子
絕大部分外行沒搞懂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完全是兩種供應商出品,心理諮詢師沒處方權只能使用諮詢手段接輕度心理病人,醫生能接各種病人,所以同樣是供貨商,心理學遠不如醫學精神科專業,而且由於大眾心理上的三觀,報考心理學的同學遠多於醫學精神科,兩種供貨商與精神病院的供需矛盾簡直是天壤之別
醫生與諮詢師的工作效率也是天壤之別,舉我自己的例精神病歷 | 思想沒有家,藥物治療可謂簡單粗暴害人不淺,但諮詢師成功轉職後也會選擇開藥,因為來錢快不麻煩
我們看看本科有哪些選擇,僅舉例我在網上接觸到的實例,有個女生第一份工是電商客服妹……好吧,排除那些放棄本專業的就業。女生,中學心理輔導老師,應該還需要教師資格證,這算靠譜的;也有考了諮詢師證,在一線城市京滬廣深開諮詢工作室、諮詢公司、心理諮詢培訓公司,看不到未來,有心理需求的不少,真正付費花時間的不多;大部分最終因為客源太少完全融入培訓業,培訓業很大,分布各個商業發達城市,中低端做營銷業務員培訓,有多少種銷售就有多少種培訓,心理學出身絲毫沒有優勢,先把自己鍛煉成營銷員;高端圍繞富裕階層,總裁班、婚介、親子、企培、獵頭,這就肥了,找一個有不錯人脈客戶資源的培訓業公司,什麼獵頭、婚介、教培、企培、人力、諮詢管理、投資管理、健康管理等等等都是這個圈子的,隨便弄點星座八卦佛學道家傳統文化九型人格包裝個課程就是上萬一個人,看你怎麼忽悠了,這可以說是銷售中的銷售,賣什麼都沒有賣思想賺,騙誰都沒有騙土豪牛,李一道長王林大師是這行的泰斗……好吧,誰的三觀都是自欺欺人,其實人家大款是來你們這搞社交的,名流結交富豪,誰真的會聽你的課啊,只要你把自己包裝得越高大上,上流人士在你這越有滿足感越覺得有面子,利益集團越穩固。只可惜干這行的魚龍混雜,雖然課程內容會頂心理學招牌,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心理專業要順利入行也不容易
討論深造後的情況,無論國內外,如果混上了教授或者上了電視,就算在小圈子或大圈子裡出名了,有了權威性就有慕名者,這時候可以開班帶學生,學費按行規,定期聚會,坐地收錢受人敬仰。所謂的團隊治療相比單對單諮詢的確有太多優勢。市場上類似靈修開小班的太多了,和之前高端培訓業一樣,只不過是單幹或小團隊,哲學教授、佛學碩士、教會牧師、心理導師,都靠開班培養長期客戶生存,然後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什麼各行各業亂七八糟的信息和人脈都聚攏起來,資源多了搞個奧姆真理教也可以
也有旱澇保收的穩定出路,有了高學歷,進大企業,央企、集團公司、跨國公司,人力資源部里會有培訓部門,需要心理專業高級人才輔助培訓,這應該是最令人羨慕的出路了,壓力小收入不少,關鍵是可以按自己的專業知識幹活,不用隨波逐流適應市場,其中不乏閑得慌的還會業餘時間優哉游哉接諮詢
話說最近選秀節目已經有催眠師上鏡了,當然催眠不是學校必修課程,創造意願強烈的同學可以借鑒各種亂象,犧牲自己燃燒青春闖蕩江湖
最近這幾年,心理諮詢行業發展很快呀! 當然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魚龍混雜現象也很突出。就我所了解的北京、上海等地 較專業靠譜的諮詢師,工作量都是很飽滿的。全國各地對於心理諮詢的需求量也是相當大的。諮詢師的培訓市場這幾年也相當紅火。大量新手諮詢師的入場,拉動了各種培訓、個人體驗、個人督導等需求的飆升。而對於行業的規範,對於專業人員專業素養的甄別,還在發展與摸索階段。
第一,諮詢費太貴了。
第二,大多數人都不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
第三,心理醫師專業未必夠水準,大家都不信任。比如我姐姐就去諮詢過心理醫師,但沒什麼作用。
第四,學校不注重心理教育,所以長大了成人以後也對心理方面的問題不關心。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給這個行業一些時間,它會發展成熟的。可以的話,再給一些支持和信心,讓它發展得更好一些,因大家的參與。
心裡諮詢最近發展的挺快,往往一些規劃啦也劃入心理諮詢範疇。但是專業人才太少。
我身邊的同事70% 都做過心理諮詢 緩解一些壓力啦,焦慮啦,動力啦或是一些其他的小問題抑或是去規劃 我自己也去做過幾次心理諮詢感覺1.醫院的周邊一些小科室成立心理諮詢 沒有培訓就上崗了
2.一些諮詢師經過簡單的培訓來做 能聆聽你 不能啟發你,但比1強。
3.價格昂貴 一般300塊一小時
4.這方面大城市醫院或獨立的諮詢好些。
5.還是做規劃的比較好 而且能解決問題
用戶體驗不好(不專業),價格昂貴,這可能是制約發展的原因
觀念。明明不少人有心理問題,但很多人不願意承認,把心理疾病與精神疾病混為一談。
中國心理諮詢現狀
中國目前約有抑鬱症患者7000萬;
大概有2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
未來還需要200-300萬名具備上手執業能力的心理諮詢師及相關工作人員;
中國目前約有100萬取得了證書的心理諮詢師;
只有2萬人具備上手執業能力;
取得了心理諮詢師二三級證書≠具備了心理諮詢上手執業能力!
從100萬到2萬可執業,
這2萬人經歷了什麼?
什麼讓他們與眾不同脫穎而出?
為何他們能夠擁有上手執業的能力?
從2萬到200萬可執業諮詢師,
按照現在的比例,我們大約需要1億取得了心理諮詢師證書的人,
如何讓更多人能獲得執業能力?
我們需要做什麼來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
數據來源:代表:中國抑鬱症患者7千萬 心理諮詢師僅約2萬人
解決方案:心理諮詢師快速上手訓練營,助你實現從100萬到2萬可執業的轉化。
京師博仁心理諮詢師快速上手訓練營
我覺得,在現實中,很多人覺得心理諮詢費用比較貴,認為聊聊天,很難有什麼用處,不值得花這些錢,認為是可有的,也是可無的。所以心理諮詢行業發展起來,路途漫漫長啊。
現在的社會,物慾橫流,人人都為生存發展奔波,在這個過程中,有人追求房子車子社會地位,如果得不到,就神經緊張,繃緊,煩惱不斷,同時,想盡方法來獲得;而有人,也追求這些房子車子面子等,在沒有得到之前,也不會自責,不自卑,心態端正,同時也努力想法子。這個過程,追求的方向是一樣的,但是心情卻是不同的。
這些話,看上去有點講大道理了,或者說,誰都會講,誰都懂了。但是,現實生活中,卻實實在在充滿了這些現象。這,似乎是個矛盾了。怎麼辦呢?
如果你在意這些煩惱了,想找到方法,走出來,就可以找心理諮詢了。如果你覺得人都是這樣的,煩惱也是必然的,有的人做到不煩惱,有的人做不到,反正就這麼將就著了,那麼,心理諮詢,確實是派不上用場了。
在我們心理諮詢師看來,心理諮詢(本心療法)的目的:是否一定開開心心,那是後面的事情了,但最起碼是先做到內心平靜,客觀面對。當然,不是說要你麻木不仁,冷冰冰,像機器人一樣沒有感情,而是說,自己能夠快速地把握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回到平靜的客觀狀態去面對生活的諸多不如意事情。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師是怎麼處理病人愛上自己的?
※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必須有豐富的閱歷和社會經驗嗎?
※人流過一次,葯流過一次,心裡難過得要死,怎麼辦?
※如何評價在諮詢師在綜藝節目中使用心理諮詢/治療技巧的行為?
※有沒有什麼實用的辦法能讓人短時間開心起來?
TAG: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