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的功能性肥大與非功能性肥大是否存在?

經常在網路上看到關於肌肥大,存在功能性與非功能性兩種的觀點。大致的意思是大重量、低次數、Atp-cp供能為主的訓練可造成肌原纖維(肌節)肥大,直接促進肌肉力量增長。而中等重量、6-12次、糖酵解為主的訓練會導致肌漿肥大,肌原纖維少量肥大,提升肌肉體積和力量耐力顯著,但肌肉本身的絕對力量提升很少。
可是主流觀點似乎並不認可這種說法,力量增長主要是靠神經系統,而肌肉本身只有肌纖維肥大。
所以請教各位大神,功能性肥大是否有足夠理論依據呢?


存在的,這個理論是正確的,但是肌漿肥大並不是對絕對力量 沒有幫助,有充分的能量(耐力用於多次堆積訓練量,也是力量 增長的必要因素。


這個問題不存在什麼主流觀點,肌漿肥大理論目前還只是一個假說,尚未有高質量證據支持。基於一些低質量的間接研究,科學界對肌漿肥大理論存在三種傾向的看法:

第一種認為最大可能是無稽之談;

第二種認為很可能存在,但對肌肉生長只有很小的作用;

第三種認為很可能存在,對肌肉生長具有重要作用。

間接證據的研究結果比較支持第二種看法,但由於研究質量欠佳,太多混雜因素難以排除,導致這個細胞層面的問題暫時還難以給出明確答案。

阻力訓練跟肌肉生長之間的關係則比較明確:阻力訓練主要通過改變機械、代謝和激素等因素來誘導肌肉生長。阻力訓練可以改變近70個基因的活性,包括上調與肌肉生長有關的因子和下調抑制肌肉生長的因子。阻力訓練也會改變蛋白質的合成,在一次阻力訓練2到3小時後,骨骼肌中的蛋白質合成開始增加,在訓練後大約24小時達到峰值,直到訓練後的36-48小時才恢復到之前的合成速度。以增肌為目標的阻力訓練策略通常使用機械刺激(包括使用阻力、離心收縮以及低到中等的訓練容量)和代謝刺激(重複次數導致代謝廢物積累)進行合理組合。

在新動作訓練的早期階段,神經適應佔了主導地位,如果動作足夠新穎,肌肉生長要到6周左右才會變得明顯——雖然肌肉蛋白質質量和合成率的變化要早得多。接下來神經適應與肌肉生長之間的交互作用則更加緊密,一旦神經適應發生,繼續同樣的訓練則會募集更少的肌肉量,因此為了肌纖維募集的最大化,持續的漸進超載和長期的周期改變都是必需的。

至於以增肌為目的的阻力訓練負荷的選擇,科學界主流觀點建議初、中級階段使用中等負荷(1RM的70-85%),每組重複8-12次,高級階段則使用1RM的70-100%,每組重複次數1-12次,大部分6-12次,小部分1-6次。這樣的主流觀點主要依據是眾多對照試驗控制訓練變數後對肌肉整體體積的測量結果,而非對肌原纖維和肌漿的直接比例測量,因此,健美訓練的增肌成果有多少來自肌原纖維肥大,有多少來自肌漿肥大,暫時就只有天曉得了。

最後再補充說明一點:即便肌漿肥大真的在健美訓練中佔有重要作用,也不意味著健美訓練出的是「死肌肉」,眾多研究顯示當健美訓練者轉向力量訓練時,很短時間就能衝上大重量,現實中也不乏健美運動員這麼干。


對力量來說,肌肉和神經募集能力是硬幣的正反面,不存在「力量增長主要靠神經系統」這個說法,只不過這兩面在健美和力量舉訓練中各有側重。

但即使是力量舉訓練,「安全合理地增肌」也是訓練計劃中不亞於調動神經的重要一環。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體重下降,力量幾乎一定會下降的,然而此時你的神經募集能力並沒有下降,那麼力量下降的原因是什麼呢?

對於不參加健美或者力量舉比賽的業餘健身愛好者而言,這兩者本來就是一為二二為一的事情,不需要人為去割裂它。

最佳的增肌途徑是什麼?

是力量的提升。

最佳的提升力量途徑是什麼?

是肌肉量的提升。

健身小食堂:你對力量一無所知—談談肌肉和力量的不正當關係


推薦閱讀:

鹿晨輝有沒有吃藥?為什麼緯度那麼大?
三角形胸肌怎麼改善下胸?
請問我腿部力量算天賦異稟么?
健身的握法問題?
如何安排5大複合動作的健身順序?

TAG:健身 | 健美 | 增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