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最後的棒棒》?
近年來少有的好片,但是否最好,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吧。
稀缺的現實主義作品13集的紀錄片、正團級幹部退伍後當導演、自己當棒棒……
《最後的棒棒》就是這樣簡單、粗糲、直接,把與重慶市民曾經朝夕相處、但日漸消失的一個族群記錄下來。
因為真實,因為直抵人心,所以,從成片本身來看,也許還有值得雕琢的餘地,但因為真實,因為力量,讓一向眼界很高的豆瓣給出了9.7的分數,按照豆瓣規矩,9.5就算神片了。
在一片IP、流量,資本攪拌、娛樂至上,小鮮肉、撕逼;緋聞、熱搜……喧囂和挾裹下,嚴肅的、直面現實的、紀實的產品供給顯得非常小眾和稀少。
而《最後的棒棒》,以極大的誠意和未必專業,但比專業更具有專業良心的呈現,擊中了每個受眾心中柔軟的地方,能夠獲得好評自然不在話下。
13集,擰住幾個主要人物的命運,那些悲歡喜怒,那些愛與哀愁,既與生活圈形成區隔,又因為每個人的共情帶入而深度受到感染。
而重慶這座城市,也因為這群棒棒,在遭遇拆遷變遷中,給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給予了強烈的對比和衝擊。
導演自己就是主要角色在重慶/四川方言區,本土對外的文本輸出中,除了《哈兒師長》、《王保長》等外,上個世紀末《山城棒棒軍》算是讓外地人,認識了不屈不撓,樂天知命,幽默風趣的重慶棒棒。那部電視劇的背景囊含了國企改制,下崗職工再就業、進城務工當服務員、科技人員轉型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而重點刻畫的各個棒棒形象,則成為一時翹楚。
很多年後拍攝的《山城棒棒軍2》,幾無影響力。
而重慶棒棒除了本埠電視台的一些真人秀欄目外,同期報紙也大量關注棒棒的信息,尤其以一位四川富順到重慶的、有文化的劉曉蕭最為知名,他戴眼鏡,到報社投稿並刊發,然後組建棒棒軍公司,重慶電視台一位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後,引起媒體的大量關注。
但《最後的棒棒》不一樣,導演何苦只帶1300元錢,拜師學藝當了一年的棒棒,然後帶著這些棒棒轉型。
導演何苦在給一封致他父母的信中,基本上闡釋了他為什麼放棄正團級待遇,選擇自主擇業當「棒棒」,記錄棒棒的一些心結:作為一個三峽庫區奉節山裡出來的娃兒,對於城市文明的想像,對於棒棒,有從少年時候就有的夢。
自己親自來感受,來嘗試並記錄這個逐漸消失的群體,他覺得義不容辭。
紀錄片中根本反映的是什麼
看完《最後的棒棒》,導演何苦在這裡並沒有用旁觀者的身份去介紹這群社會底層勞動者在當今社會的掙扎和生存。而自己融入棒棒這個角色和棒棒們同心同德,展現棒棒們在命運面前的爭取和妥協。雖然這種非教科書式的紀錄片方式,但是給我們有新鮮感也能讓我們有角色代入感,我們何嘗不是老黃,大石,老甘和河南,他們沒有造作也沒有掩飾,而我們卻都是帶著面具在生活。
如何評價《最後的棒棒》我覺得這部紀錄片成功的關鍵是通過片子中幾個主人公的故事折射出了我們每一個人和身邊的人所要經歷和正在經歷的人生。片中的老黃;老杭;老甘;老金;老石;河南等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中國雖然進步了,經濟好轉了,還是有很多生活在底層的勞苦大眾為了生活;家庭;子女依然奮鬥在勞動的第一線,不管自己已經是個老人;不問自己是否一身病痛;不論出自何種理由;依然在負重前行…。
或許我們沒有那麼落魄,但有時我們也會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但又要為了利益去做的的事;有時會像河南一樣什麼也不想做而去做一些以為投巧就可以成功的事;有時又會像老金一樣自己想改變那些其實根本改變不了,最後不得已又得妥協卑微的去生活的事等等。雖然圈子不同,但我們所經歷的就是他們的人生。
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不能說他們懶惰,但確實眼光被這個社會逼迫的太狹窄!老黃是地主的後代,地主不應該是貶義詞,應該是奮鬥者的產物!人間各種慘剛好都被何苦捕抓到了!只希望他們頤養天年!
我敬佩為生活不辭辛苦的人,我敬重平凡人的夢想,到時我討厭德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像看怪物和低能兒一樣放大中國的局部問題,然後以偏概全,看看出國參展得獎的作品都是什麼類型,歐美國家的傲慢,唯有在他們從高高在上的自尊心摔下來的時候,才會清醒,這種國家沒有未來!
最讓人感動和欣慰的是每一個人都是善良的人,內心的善,也許會有些壞發生,但每一個人都有堅持。
昨天開始看的,今天剛看完。比乞丐掙得少,出力比乞丐多,原來,在高樓大廈的牆角下面還存活著這麼一群人。老甘,老金,老杭,還有老黃,他們沒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被遺棄在社會的53樓。年近古稀,依然為明天的生活發愁,在解放碑旁卑微的活著,過著我們沒法理解的生活,為了某種原因,甚至沒有原因,只是單純的活,在這個年代,為了活而活的人註定是沒有熱愛生活的心的,他們最擅長的技能就是將就,將就著吃,將就著住,將就著活……不停的爬,爬出明天的飯錢,還好,他們總是期待著明天,老黃期待明天的活多一點;老甘期待著明天老闆給他漲五塊錢工資;老金期待著明天能多撿一些瓶子;老杭期待著明天的腿不再那麼疼;河南期待著明天能夠在牌桌上翻本;大石期待著明天能再租出去一套房子……我昨天在宿舍看的時候,舍友問我,他們為什麼這樣活?我想了想說,他們只能這樣活……他們虛幻又真實的活著,活在我們燈火酒綠,熱鬧非凡的人間……我總是感覺這是電視劇,然而這是赤裸裸的現實,夢幻又殘酷的現實……單純的個人感想,寫了好久
《53號自力巷·最後的棒棒》
一聲「嘿喲」街頭回蕩,一副曬得黝黑的肩膀,一根磨的發亮的短木棒。看人生百態,閱世事滄桑!他們是一群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的世界裡沒有理想,沒有夢想,沒有情懷,甚至迷茫。他們有的只是靠著佝僂的脊樑,挑起沉重的貨物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靠著一副肩膀扛起一個家的希望!他們並不偉大,他們很平凡,平凡的有些卑微!他們在繁華的都市像螻蟻一樣爬行,可他們又像大山一樣在自己的小家矗立高昂。他們勤奮、樸實、樂觀,他們掙扎、哭泣、絕望!為了眼前一口稀飯忍辱負重,為了下一頓晚飯奔波勞碌……老黃、老杭、大石、河南、老甘、老金……每個人的出身不同,成長不同,結局不同,但每個人又都有共同一個目標:就是好好活著,努力的好好活著!一口氣看完《最後的棒棒》更加明白了生存的艱辛,生活的意義。希望每個人好好的珍惜生活,珍惜眼前的時光,不努力的人是沒有資格和臉面去抱怨生活的!想起劉強東的一句話:「中國幾千萬的貧困人口,是他們這些超級富豪的恥辱」!「棒棒」註定會被繁華的都市拋棄,但註定不會被這個時代遺忘……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
紀錄片,就是電影里的「純文學」。但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缺乏優秀的紀錄片。因為紀錄片不比商業電影,可以獲得大眾追捧,很多紀錄片,就是小眾的,很少人觀看,但是非常有價值。所以,好的紀錄片,與票房無關。
這幾年,我們國家也在扶持優秀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是一個優秀的片,但不能說是最好的片。它承載著一種歷史使命及責任感,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在這個商業社會,大多數人都跟著錢走。很少人願意沉下去,不為名利,去做一些優秀的紀錄片。
當今中國,我們的大導演張藝謀之類也只拍商業片,為的就是名利,多賺錢。所以,真希望有更多人關注紀錄片,有更多有才華的導演及製作人能投身拍攝紀錄片,記錄我們這個時代!
——羅志淵讀書頻道:你的專屬手機書房
謝謝小編的邀請,影片主要是真實的表達了底層人民的一種真實的生活。我們很多普通人,不知道或者沒有接觸過。對於看過的人從側面像一部勵志大片,可以鼓勵我們,為了美好的生活去拼搏去奮鬥。棒棒!在目前狀態在四川肯定不會是最後,在全國都有,只是以不同的生活工作狀態在生存著。或許他們沒有選擇,或許只是他們認為目前狀態最好的一種生存方式。不管到什麼時間,他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生存。這個行業不會消失。
然後回到主題,之所以觀看過的人,認為這是一部很不錯的紀錄片!源於導演對於棒棒的生活狀態,進行了深度的挖掘。不單是棒棒本身這種工作。而在於導演對他們內心世界通過影片真實的表達出來了。
努力不一定會達到最好,不努力一定達不到最好。
導演辛苦了。
花了兩天半陸續的時間看完這部影片,非常感謝何導,拍出了中國最底層的農民工真實寫照。作為一名90後看到這部影片非常感慨,老杭,老金,老黃,河南,老石兩口子,老甘。他們基本上談不上有理想和抱負。但他們的方向很明確。就是為了明天多找幾個吃飯的錢。但是就是這樣我覺得很實在,總比整天漫無天際談理想談抱負,不管明天有沒有飯吃的人強得多。反過頭來再想想我們90後整天看心靈雞湯,阿里巴巴馬雲的理想抱負。但是我們丟了真誠和實幹。我想如果在理想後面再加上,真誠和實幹,那風雨過後,將一定是彩虹。
我自己就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看完何團長拍攝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時分感慨,這完全記錄了一個大都市最底層農民工的真實寫照,在此為何導演點贊,也希望能對幾個主人公現在的生活情況拍個續集。
為了看最後的棒棒,專門買了愛奇藝的會員,用了幾個小時全部看完了!凌晨三點多,我看完了,卻久久不能睡去!現實生活是如此的殘酷!每個人的幸福都是相同的,而每個人的不幸確實都不一樣!每一段都是酸楚的故事!很佩服男主人公,竟然用了一年的時間去親身體驗,跟拍!不知道能不能拍個續集!講述一下幾位主人公現在過得都還好嗎!
我刷了兩遍,說前無古人應該不為過,以往的紀錄片最艱苦也就是製作人跟拍,但何苦是真正融入棒棒這個群體,一年!!而且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沒有利用自己重慶警備區退伍中校的身份去尋求過多的幫助,這是最最難能可貴的
推薦閱讀:
※南昌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說涉性侵女生還深愛著他,你怎麼看?
※如果上帝是無所不知的,為什麼他不造一個不犯罪的亞當?
※原來寫字丑的人通過短時間的練字然後一鳴驚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哈弗H9、奧迪A4、林肯,該怎麼選?
※女生說哪些話代表不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