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主炮的精準度怎麼樣?
戰列艦主炮作為人類造船史上裝備的最大口徑火炮,威力是沒得說的,但是精度實在不敢恭維。從100年前戰列艦大規模列裝的時候開始,它的實戰成績就顯得非常拿不出手。例如在一戰的日德蘭大海戰中,英德雙方几十艘戰列艦的對轟,一番鏖戰過後,英國艦隊損失3艘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共計11萬噸;德國艦隊損失1艘前無畏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共計6萬噸。戰果沒多少,但是雙方的火力消耗卻是不少,其中主炮的直接命中精度差強人意,據戰後統計,僅僅只有2%~到3%。當然,在後來的二戰時期,戰列艦雖然噸位更大,火炮性能更好,還裝上了火控雷達等等,但是效果還是沒有質的改變。比較有名的救贖丹麥海峽海戰,在戰鬥中,「俾斯麥」號僅僅只用了3輪齊射就將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送入海底。但是其中到底是運氣成分還是當時真的就是火控雷達的功勞,現在還說不準。而這之後在最後一次蘇里高海峽的戰列艦對決中,日本的山城號戰列艦也是被魚雷艇施放的魚雷擊沉的,而美國海軍的戰列艦並沒有取得太大戰果。更不用說日本的兩艘超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了,雖然擁有460毫米的最大口徑艦炮,但是這些炮更像是禮炮,沒能發揮理想的價值。
基本上精度最好也只能達到1/1000的散步
一戰後 小日本海軍打靶統計的數據 扶桑長門的散布的 20多公里左右散布就幾十米 具體數據要回去翻資料
雖然這個精度比起槍械不值一提 但是對於海軍已經足夠了 艦炮的敵人是200多米長 30米寬的戰列艦 並且炮戰的時候戰列艦多數是側身對戰 幾十米的左右散布偏小了 2 300米的遠近散布又太大了
這個散布是在戰艦上射擊的時候統計的,可能是落錨了定點打靶好讓數據好看,但戰列艦的精度一直都是夠用的 就是米帝二戰前那悲慘的炮術也只是人的問題
火炮無非就是炮管鍛造 膛線加工 發射葯配比裝填 炮彈是鑄造和加工 並且越大越好控制加工 不存在技術問題 只要不嗑藥精度不會差哪
精準度不怎樣,戰列艦打出去的是炮彈,說白了就是一個鐵疙瘩,高爆彈內可能有一些炸藥,但是對於向制導系統,也沒有方向舵,更別提其他的儀器了,所以戰艦打出去的炮彈只能沿一定的軌跡飛行。戰列艦攻擊固定點目標具有很好的準確度,但是對於移動目標,就要事先知道目標移動速度,自己的移動速度,甚至在海上還要考慮海浪,風力大小等很多因素。戰列艦瞄準時也不是將炮口直接對準敵艦,如果兩艦同向,且速度一定,考慮到風阻,其炮口會略前於敵艦,這只是理想狀態,戰場上就要複雜很多,其中炮口的俯仰角度,火藥的量等等都要很精確,即使用現代的計算機來計算,或許很快,但是在二戰時期,這些只能憑藉簡單的儀器,人們的感覺和水手炮手的經驗來判斷。所以,在遠距離打擊中,戰列艦的命中率很低,就像日德蘭海戰,被炮火擊沉的戰艦數很少,大多都是被流彈擊傷後自沉或人為鑿沉的。在人眼可視範圍內,戰列艦的命中率會高些,但是估計也就10%到20%左右。這能理解二戰中,英國人為什麼對俾斯麥號如此忌憚了,僅僅兩輪齊射,就把英國的驕傲胡德送入海底,也許是運氣好,但是英國人更願意相信,俾斯麥擁有更先進的火炮瞄準系統,這意味什麼我就不多說了。總滴來說,戰列艦命中率很低,即使是在可視範圍內,其命中率也不會有太大的增長,除非兩艦真的「面對面」。
實戰中戰列艦主炮的命中率非常低下,但是不要以為戰列艦主炮的精度差,相反它的精度比陸軍火炮要高得多。命中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海戰炮擊是十門左右主炮動對動點攻擊,而且交戰距離通常都在十幾公里到四十公里,這個難度比陸軍火炮的幾十門齊射靜對靜面攻擊難得多,如果把海軍炮換成陸軍炮那炮彈打出去都不知道會飛哪裡去。
但是海軍炮也有自己的劣勢。因為要上艦,火炮的重量體積不能太大,所以裝葯,射速都會受到限制。還有再引申一點,陸海軍火炮雖各有所長,但是戰艦對戰岸防炮通常是完敗的,一是因為目標大小不同,戰列艦兩三百米長,岸防炮台可能只有十幾米,甚至躲在坑道內射擊,二是防護水平不同,戰列艦裝甲不能無限加厚,炮台混凝土想澆多厚都可以,三是炮台的防禦範圍都是預先測量過彈著點的,目標位於哪個區域對應哪個射擊諸元直接對著表打就行,戰艦還需要進行幾輪校射才能真正開始效力射擊,火力反應速度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海軍火炮二戰時精度應該高於陸軍,尤其是280mm以上的主炮精度應該是火炮之最。單單巨大的光學瞄準系統就不是中小口徑用得起的,更不要說後來的瞄準計算系統,雷達火控系統。
但海戰有個天然的環境就是海水。在陸地上,150mm左右的火炮舉個例子殺傷半徑15米,也就是說即便炮彈偏離目標點15米,也可以達到戰術目的,而在海戰中,400mm的炮彈偏離目標5米,海水吸收衝擊波,300mm主防禦帶的裝甲,都可以說明5米的偏差即為戰術目標未達成,頂多就是跨射。
但是如果有海軍炮偵人員以海軍技術引導,280mm火炮在對陸炮擊的表現作為參考。除了持續火力,無論精度,威力,都不是陸軍火炮(威力上列車炮除外)可以抗衡的。
普遍認同的數據是2-3%,事實上在列陣式海戰中被擊沉的倒霉蛋戰列艦屈指可數,史上最大規模的列陣式海戰日德蘭海戰,交戰雙方沒有一艘戰列艦被擊沉,以至於戰後德國公海艦隊要使用自沉手段來避免被瓜分的恥辱。
你們就扯淡了吧!戰列艦之所以叫戰列艦,這個就不用我說了吧,戰列艦之所以管子多,口徑大,各種副炮林立,當然後期因為航母威脅高平兩用炮比較多,大家要注意的是先前的無畏艦也好,或者超無畏艦也罷,之所以統一口徑統一布局就是能讓戰艦上所有管子發射時形成彈幕覆蓋目標,因為海洋不比陸地,天氣,氣候,海流,時間等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所以海戰中往往戰列對轟中,只重創對手基本就足夠了,後面才是驅逐艦該乾的,因為,想讓一艘戰艦下沉漏水才是王道,所以就算你把戰艦表面全部摧毀,但只要不進水,動力沒事依然可以脫離戰場。
不光戰列艦,所有艦艇的每顆炮彈的裝藥量都不一樣,都會有細微的差別,所以在沒有雷達的年代,只能以炮彈的覆蓋範圍來提高命中率。而在二戰中,有了雷達測距,就能比較準確的測出敵我雙方的實際距離,但問題還是一樣,不能保證100%的命中率,所以戰列艦主炮還是要以覆蓋率來提高命中率,只是命中的炮彈數肯定會更多了。這也就是我們玩的戰艦世界裡每齊射一次都要提前把下一次齊射的提前量留出來的原因。
大部分靠運氣,有時候雙方互轟一天都沒戰果,天一黑就回家了,就算打出了跨射也有可能打不中,火控雷達發明後準確性提高了不少,但也主要是使艦隊有了夜戰能力,萊特灣海戰就是晚上打的,武藏號就沉在了這一場,甲午海戰我們吃了虧也是多種原因
後無畏艦時代開始BB火炮本身的精度是比陸軍葯火炮出好很多(大口徑艦炮都是大身管口徑比加農炮,陸軍的炮榴彈炮居多,高炮口徑又上不去。),簡單的例子大戰前許多要塞炮位上的大口徑要塞炮都是退役艦炮。但是數萬噸BB的平台再大在穩也要考慮海況條件。所有制炮不能同時齊射只能順次射擊。即便是通過火控計算機計算也是概率射擊,不過訓練有素得水手炮擊那也是很準的。
推薦閱讀:
※俄羅斯到底窮不窮?
※航空母艦是如何放到水面上的?
※B2轟炸機從發明至今,為何還沒有任何國家能夠仿造?
※為什麼我們總有一種俄羅斯很強大的錯覺?
※為什麼手機每年都更新換代,而戰鬥機、戰列艦等需要漫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