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皇后為何不能葬在昭陵而被葬在孝陵圍牆外?


1688年,孝庄皇后去世,給自己的孫子也就是當時的康熙皇帝留下遺命:「太宗文皇帝梓宮安放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皇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這話的意思就是說,你爺爺皇太極已經下葬安睡很久了,不要因為我再去打攪他,況且我心中惦念著你爹福臨和你,不忍心去那麼遠的地方,孫子啊,你務必在孝陵附近給我找個地方安葬,這樣我心裡就沒什麼遺憾了。

眾所周知,皇太極葬在瀋陽的昭陵,按照後人理解,作為皇太極的夫人,孝庄死後理應和他埋在一起,但事實卻不是這樣,所以有人推測,孝庄死後之所以囑咐康熙不要把自己埋在昭陵,是因為和皇太極的弟弟、自己的小叔子多爾袞有私情,沒有顏面回來見皇太極。

但這只是後人的臆想和推測,並沒有過硬的證據材料支撐,根本就擺不到桌面,至於為什麼,請在今日頭條搜索我的文章《孝庄皇太后到底下沒下嫁給多爾袞,這篇文章可能會顛覆所有影視劇》,這裡就不再做過多贅述。

值得重點指出的是,皇太極在世時的庄妃(即孝庄皇后)後宮中的地位並不顯赫,僅排第五,未受到皇太極特別寵愛,夫妻感情可以說談不上有多麼多麼深厚,何況,皇太極1643年去世,到孝庄皇后死前已是四十五年過去,皇太極長什麼樣恐怕在孝庄心中也已經變得模糊,情愫也早已淡漠。孝庄從三十歲開始守寡,與兒子、孫子相依為命,死後遺願與兒孫守在一起,合情合理,既然留下這樣的遺命,康熙焉有不遵從之理?

另外,之所以孝庄沒葬在清東陵,是因為她兒子順治皇帝的陵墓——孝陵,處於陵區內最高位置,再把孝庄埋進去,放哪兒都比他兒子陵墓位置低,這顯然不合理。

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遺命,在風水牆外,大紅門東側建造暫安奉殿。37年以後即1725年(雍正三年),她的重孫子雍正皇帝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皇太極的陵名叫昭陵,這兩個陵屬同一體系,而同她兒子所處的清東陵有所區分。還有,清代皇族和王公大臣謁陵時,必須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陵寢開始,而在整個陵區,孝庄皇后輩分最高,所以謁陵時,每次都必須先從她的陵墓開始,恰恰她的昭西陵就處於這麼一個位置,只要去謁陵,首先要經過的就是昭西陵。


孝庄皇后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13歲時就嫁給了清太宗皇太極為側福晉,被封為永福宮庄妃。孝庄文皇后自幼喜歡讀史書,聰明才智處事果斷,皇太極執政時間,她就「贊助內政,越即有年」,後為了輔佐福臨、玄燁兩代幼主,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為大清王朝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受後代子孫們的尊敬和愛戴,在和親文化盛行的時代背景,她用自己的才慧展現了那個年代的女人難有的魅力。

孝庄做為歷史上千古一後,傑出政治家,一生存在許多爭議比如:是否以太后之身下嫁;與海蘭珠的姐妹恩怨;待福臨的關係,而死後葬地也是諸多說法有「民間託夢定陵址」大概是說:孝庄太后死後,清朝廷遵循祖制,要將她葬入昭陵,當梓宮途徑東陵沉重異常、寸步難行,只得就地停放然後就如長在地上的一樣紋絲不動。夜裡康熙夢見孝庄說"我決計不與太宗合葬,如今梓宮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皇帝醒後,遵照囑咐,擇吉鳩工,即地建陵。這回再移動棺槨也不那麼沉重了;也不有許多野史稱這是因為孝庄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的顏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區大門外,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守門;還有說是孝庄皇后生前就為自己的葬地留下遺囑。。她諄諄囑咐康熙皇帝:"我身後之事特囑你: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但由於古人的以中為尊,康熙處於老祖宗的規矩與祖母的遺願之間遲遲不知如何安建孝陵,雍正時間來了一個天意把孝庄葬清東陵里了。

第一種純屬傳說,這是為了故事的神秘美化沒有任何可能性,第二種太后是否下嫁都是清宮的一大謎團於是這個理由也站不住腳,要是非要有個為什麼我選第三個。


推薦閱讀:

征方臘死了七十個梁山好漢,是方臘太強還是宋江無能?
作為商紂王的長子,殷郊為何最終被姜子牙封神?
司馬懿怎麼死的?
大將許褚勇猛如虎,為何沒有率領大兵團作戰?
如果死後沒有靈魂,為什麼還要為後人考慮?

TAG:清朝 | 孝庄文皇后 | 文化 | 社會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