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竭力突圍,最後卻在烏江自刎?


突圍是為了儘可能讓活著的兄弟有尊嚴的回到江東,自刎是因為一個男人責任感的愧疚。這和陰謀無關,只是因為心中的那一份責任感。

其實項羽這個人很有意思,是猛將,是霸王,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大男孩。項羽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是一個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一個人,這樣的一個人註定只能做霸王,一心想做好事,一心想實現那個烏托邦夢想。而他的對手劉邦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可以高傲做帝王,可以屈身鑽狗洞;項羽卻不行,項羽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一個人。

第一,成長環境

項羽是項燕的孫子,楚國的貴族,從小就背負著血海深仇——項燕被秦國將軍王翦所殺,一起被殺的還有20萬楚軍。項梁等人結交的豪傑等人,終日聊的都是情義,項羽對秦朝的憎恨也並未隨著統一而減少。項羽的概念里,錯了的就應該殺,仇家就應該殺。他的相對優渥的成長環境,鑄就了他對待是非非常單一的性格。也造成了他認為靠力量可以解決一切的觀念。

劉邦是楚國普通百姓,誰統一天下,對他來講都差不多。他從小生活的村子,每天想的是如何多打一些糧食,好吃飽肚子。所以劉邦的概念里,生存高於一切,就是首先要保證自己活著。要獲得糧食,在村子裡並不容易,尤其是鄰里之間的事情,你說不上誰對誰錯。劉邦在這時候也知道了老百姓要的是什麼——吃飽飯,沒戰亂。劉邦也知道這個世界上對和錯只是相對的。所以他的成長環境養成了他潑皮無賴但是又體恤百姓的性格。

第二,見到秦始皇

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言辭中間,是對敵人的不屑,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叔叔還在一旁,項羽的叔叔立刻把他拉走了,這是要殺頭的。項羽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肯定是帶有很大的情緒的,項羽抑制不了自己的衝動說出來:他可以取代秦始皇,這明顯是意氣。

劉邦說:大丈夫應如是。做男人就該這樣,說明在劉邦心目中有一個這樣的形象。而且劉邦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只有他的好友蕭大人知道。劉邦對秦始皇的感覺並不是仇人,反而倒像是一個偶像。因為他沒有項羽那樣的深仇大恨。

第三,亞父范增

項羽對亞父范增的感情是複雜的,他認為亞父范增做事情太繞彎子。不如把事情趟直了去干,在反間計上,項羽的僅憑使者一頓飯就相信了范增私通劉邦,(項羽的使者前來,劉邦置辦了有豬、牛、羊在內的豐盛筵席,端過來準備敬獻的時候,看見了使者,假裝驚愕的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怎麼反而是項王的使者呢?」接著便端走更換,用粗劣的飯菜讓項王的使者食用。使者回去後報告項羽,項王於是就懷疑范增和漢王有私交。)完全忘記了鴻門宴上范增執意要殺劉邦,這樣的情緒化的性格,情感固然豐富多彩,但是在大事上一定要理性。然而劉邦為了把范增從項羽身邊弄走,花了四萬金 。

第四,劉邦父親一家的態度上

項羽說要煮了劉邦父親,劉邦說:你我是結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煮了咱爹,別忘了分一碗肉湯給我。項羽大怒,最後還是放了劉邦父親。在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劉邦是一個地痞無賴的性格,典型的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誰」,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也不在乎自己的名聲。但是貴族出身的項羽就不同了,在做事情上很多時候回顧及自己的名聲,所以項羽有時候做事會縮手縮腳。

兩個人都跟他們的性格有關,性格跟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對劉邦來說,面子名聲不重要,要面子自己就得挨餓,要面子自己就得受凍,為了生存平時也做不少出格的事情,劉邦覺得責任感就是讓跟著自己的人過上好生活。項羽不同,項羽雖然打仗殺敵,但是出格的事情項羽沒有做過。這也是項羽的性格,他的責任感是讓跟著自己的人做英雄。

所以項羽殺出重圍是為了,自刎是因為對江東子弟的愧疚。


人的選擇,常常是最後瞬間的內心所動,而選擇揮劍自刎,則必然是萬念俱灰或眾叛親離,否則,人只要有一絲生存機會和挽回希望,都不會結束自己的生命的。然而,項羽畢竟自殺了,以至於後人都無法理解,為什麼開始竭力突圍,最後卻在烏江自刎呢?

前202年冬,曾經不可一世的項羽,率部10萬與劉邦30萬大軍交鋒於垓下,結果喪師七成。當晚,四面楚歌,項羽面對生死相隨的虞姬,唱出了自己的千古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心如刀絞的虞姬,也吟出一曲和歌:「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吟罷,虞姬拔劍自殺,香消玉殞。為了讓項羽不受牽絆,順利突圍,虞姬選擇的是犧牲自己,她用一灘碧血,給項羽留下了一條通往東山再起的路。項羽悲痛萬分。

而身邊剩下的三成部眾,在四面楚歌之下,紛紛逃跑,只剩下八百親兵。虞姬死後,項羽帶著八百親兵,乘著夜色,衝破包圍,向南逃去。劉邦天亮得報後,馬上命令灌嬰帶五千人追堵。

逃過淮河後,項羽只剩下一百多號人了。到達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更是只剩下二十八人。在這山窮水盡的時刻,項羽還有一絲好興,面對數千追兵,他還要痛痛快快地打殺一場,他將二十八騎在高處集中,分成四隊,四面出擊,竟然又殺了許多漢軍將士。

暫時擺脫漢軍後,項羽到達烏江,烏江亭長正在專候。只要東渡烏江,就能脫險,甚至東山再起也不是沒有可能。然而,項羽卻對烏江亭長說,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做什麼啊!再說,當年我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征,今無一生還,即便江東父老可憐我原諒我擁戴我為王,但我又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呢?隨後,自殺身亡,年僅31歲。

項羽就是這樣的人,置之死地時偏向生,有生之希望偏向死。

然而,項羽若不死,真有希望東山再起嗎?這其實是旁人的揣度。其實,機會不會連續多次的給同一個人的,在大起大落面前,人的機會往往只有一次,一次沒把握好,往往機會盡失,留下一條命又能如何?再說,讓他時時保持鬥志和銳氣的虞姬也死了,那腔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豪情也付諸東流,即便自己不想死,留下一條命,那也只是行屍走肉而已。希望沒有了,留下軀體何用?!

所以,王安石詩曰:「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是啊,他項羽眾叛親離、人心盡失,哪怕機會重來,誰還會願意跟隨他捲土重來呢?性格決定命運,有時確實是一種必然。


項羽只是想逃生所以並沒有帶大部隊只是帶了八百騎兵。半夜突圍漢軍黎明發現 漢王隨即派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殺。烏江自刎有沒有不知道 漢史的總結是身死東城。自殺很好解釋他項王當時逃生無望自殺可以捍衛最後一絲尊嚴 投降也許死的會更痛苦。


突圍是因為以為有希望,誰知道後來沒希望了,部下都叛變了



被圍的時候,四面楚歌,但是確最後突圍了


推薦閱讀:

先秦兩漢文獻中所提及的封禪的「七十二代」具體是指哪些帝王或首領?
鄭成功在1659年為什麼要和清政府議和?
明朝皇帝朱元璋姓朱,那麼殺豬行業是怎麼規避皇家忌諱的?
元朝宮殿是什麼樣的?
「神宗」的廟號是什麼意思?

TAG:楚漢戰爭 | 項羽 | 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