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大的珞珈山隧道沒有像廈大芙蓉隧道一樣被塗鴉佔領?
個人認為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1.硬體條件
這一點上圖即可見分曉。
(芙蓉隧道內景,圖源:廈門大學芙蓉隧道-百度百科)
(珞珈山隧道內景,圖片來源:螞蜂窩用戶@xiaocongcong12的武漢遊記)
不難看出,首先,與牆體較為平整粗糙的芙蓉隧道相比,珞珈山隧道的兩側牆面上均密集地貼有瓷磚,且貼瓷磚牆面的高度已經超出常人身高。從一般生活經驗考慮,光滑的瓷磚會影響一般顏料的附著性,顯然不是作塗鴉者之「畫布」的上選。至於沒有貼瓷磚的頂部,則時常有大片的潮濕痕迹,顯然也不是作畫的好地方。而且,即使作畫者能克服各種潮濕斑痕,也很難——夠得著……
2.科研、教學需要
珞珈山隧道是人防工程和通行路徑,更是武漢大學部分院系的教學基地。珞珈山隧道目前有兩個主要的教學科研場所:地震大地測量實驗站(歸測繪學院)和弱磁場試驗室(歸物理學院)。至於為什麼把實驗室安置在防空隧道里,以測繪為例,給的理由是:
將實驗室建進防空洞,主要是為了將儀器與外界隔絕,精確採集不受干擾的數據。
另經評論區廈大小夥伴指出,芙蓉隧道也有類似功能。不清楚是不是管理層面上有所區別。(雖然個人表示走珞珈山隧道沒有遇到過什麼巡邏人員)
3.整體氛圍
郭沫若在抗日戰爭初期(此處從八年說)曾經居於武漢大學一段時間,據其回憶,當時武大校園內的防空洞已經頗具規模。珞珈山隧道的具體歷史及其與抗戰時期防空洞的關係尚未查清,留待以後補充。(好吧這可能是個flag)
與芙蓉隧道相比,珞珈山隧道較為陳舊,2016年湖北洪災更是雪上加霜,武大校方一度還對其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封閉維修(詳見武漢大學後勤保障部的通知)。常走這條隧道的人應該都不會否認,珞珈山隧道整體上給人的感覺是較為陰鬱的,無論是陰冷潮濕的空氣,還是常有水漬的牆表,上世紀風格的瓷磚,以及有些昏暗的燈光。這種氣氛可能較容易令人感到壓抑,而影響進行塗鴉創作的熱情。類似的問題也曾出現在廈門大學校方把芙蓉隧道的日光燈管更換為暖色節能燈之後。
此外不排除武大和廈大在校園管理規定及其執行情況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可能。
當然,作為同享有「最美校園」名聲的高等學府,武大和廈大各有各的底蘊和性格,有差異,但沒有高下。珞珈山隧道固然不像芙蓉隧道那樣色彩斑斕,也不如武大的其他老建築出名,但它一直默默無聞地在那裡,為所有人之穿山通途。這個意義上,這條隧道的重要性不遜於武大校園內任何一座其他建築。
其實很簡單……因為學校支持2333
現在芙蓉隧道是廈大一處重要的校園文化,由校學生會負責隧道的日常管理。塗鴉從申請、塗畫、覆蓋到日常修復都是有標準流程的,並不是題主所說的「隧道被塗鴉佔領」哦
其他答主所說的隧道材料什麼的當然也是武大沒辦法發展塗鴉的原因吧。不過廈大的芙蓉隧道裡面可是有好幾個大面積的場地的,機器人實驗室、創新工場、咖啡廳什麼的都有
武大高年級狗一條,今天剛入侵廈大逛了芙蓉隧道被圈粉,在朋友圈安利隧道後被學長安利來答這個問題。
(好像很多人都不知道珞珈山人防隧道的存在)
這就是第一個關鍵點(其他答主好像都沒有關注到隧道位置的問題??):芙蓉隧道連接的是西邊的廈大校園主體和東邊的廈大學生公寓,算是一個必經之路(或者說在遊客的遊覽路徑上)。However,珞珈山隧道北起財務部和梅園宿舍區之間的無人地帶,南至珞珈山南的老家屬區,人流量可以說少之又少(學生基本不會到山南,遊客遊覽的核心區更是在很遠處的自強大道——櫻花大道——湖濱沿線)。所以前者製造出的文化可供人賞玩,後者只提供了很多的鬼故事素材。(而且珞珈山隧道作為一條非必要通道其開放時間其實也捉摸不定的)
第二點是,據我觀察,芙蓉隧道的主要功能其實是供人通行的隧道(並不了解深入背景和歷史)。但珞珈山人防隧道前身是日軍佔領武漢期間開挖的防空洞,後來改造成軍民兩用的人防隧道(注意是軍民兩用,雖然我也不了解具體管理制度);暫且不說防空洞的特殊性導致不能隨意利用,隧道內遍布的鐵柵欄門也會影響作畫(就是封起來的防空洞入口,還挺陰森森的)。再就是,珞珈山隧道里還建有武大大地測量方面的幾個科研中心,目測也無法被隨便開發利用
第三點就是,芙蓉隧道牆面是水泥牆啊方便作畫,珞珈山隧道的牆面是瓷磚不說,最重要的是它下雨滲水滲水啊瓷磚都會濕漉漉的,對於塗鴉保護也不現實。
綜上,芙蓉隧道可以成為一道風景線,而珞珈山隧道只是一條路。或許在N多年以後,說不定珞珈山隧道也會有新變化,當然了,重點在於「說不定」。
以上。1、裡面是瓷磚。
2、裡面都是分開的一個一個小隔間,牆壁不連貫。
3、人防工程,有專人看管的。
推薦閱讀:
※北京街頭經常見到的這個塗鴉形象有什麼含義么?
※西方與日本的著名塗鴉大師有哪些?
※有哪些非常巧妙地表达政见的涂鸦作品?
※畫塗鴉有什麽技巧?
※為什麼沒有用中文的街頭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