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鉴赏能力,欣赏艺术有什么意义?

近两日在冬宫和莫斯科大剧院有感。会看到父母带小孩去看芭蕾舞剧、名画、听音乐会等。。自己也经常接触这些东西。但是深感自己非本行,也没有能力鉴赏,能领略到艺术的绝妙之处可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且,欣赏这些"高雅艺术"真的对一个人有帮助吗,这些古典的艺术作品真的就远超更为普及的而也优秀的流行艺术吗?疑团颇多,还请赐教。


没有人天生具备鉴赏能力,都是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就有了。这按机器学习的话来讲就是非监督学习,给你喂大数据,你自然会去聚类,分出好坏。

美育要从小抓起,据说我小时候爱哭,一放天鹅湖就止啼了,所以我在没意识的三岁前听了不知道几百遍天鹅湖…

这可以说明,古典音乐,没有那么高门槛的,谁都是能从中得到自己那一部分的,哪怕一个不足三岁的孩童。

但后来很久以后待我再听到天鹅湖,完全没有印象,就感觉自己是第一遍听,一听就喜欢。而我小时候的启蒙,只是一张世界著名古典音乐选集,很多人肯定都听过,里面有蓝色多瑙河,施特劳斯口水歌若干,少女的祈祷等选段。还有中国的梁祝,白毛女。都很好听的,人家已经精选过了,就是旋律优美那种,没什么门槛,就这三张碟反复听。

美术是我在我一个画家叔叔家翻看了画册,法国新古典裸女那种,虽然小时候没啥性意识,但真的很好看啊…至少那时候觉得比国画好看…国画其实门槛不低。

但你会觉得国画难以鉴赏吗?不能吧,对于外国人而言,国画那门槛可高了。你觉得国画好懂,只是你看得多了,熟悉。你一看江上一渔船上有一哥们儿带个蓑笠钓鱼,你就知道这是独钓寒江,一整个文化环境展现在眼前。河边木桩子栓了一条船,那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这节奏就带起来了不是?你要让外国人得到这个节奏,千难万难。

西方古典于你,正如外国人欣赏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国画。

你先听三大芭蕾舞剧组曲,肯定觉得好听吧,听多了,自然会想听全剧,然后想看现场。现场一看,基本你跑不了了,就算是入坑了吧。我不信有谁去看了三大芭蕾舞剧的现场会感受不到那种美的震撼,这个没有门槛。

再听多点,你就对剧情熟悉了,然后你会对每一幕每一个场景的情节了如指掌,然后你会知道哪个场景有什么精彩的动作值得留意,所谓的“精彩选段”,知道留意了。然后会去搜历史上精彩选段的精彩演绎是啥样的?厉害的剧团能演到什么程度?然后你就知道自己听的这个到了什么程度,该嘘还是该鼓掌,这就算是有了相对高级的鉴赏能力了了。但这不是必须的。


有没有用的问题,这便是所谓无用只用啊。我觉得很有用。美是现代的宗教,是很容易获取,很廉价的,能大幅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性价比很高。随便搜一搜三大芭蕾舞剧的精彩演绎一大把,等于不要钱,吃饭的时候看看,不是蛮好的?


我就觉得、实在无法欣赏,不喜欢,就不需要强迫自己。

看过不少在音乐会上打瞌睡的,强撑着的,或者进美术馆拍拍照走人的。

不需要强迫自己去喜欢不喜欢的东西啊。别人去美术馆,是在享受,如果你去美术馆,博物馆,变成了一种强迫自己需要接受的痛苦,那有什么意思呢?

音乐人人都会听,所以拿音乐来举个例子好了。有些人就喜欢听凤凰传奇,有些人喜欢林俊杰。有些人喜欢古典,有些人喜欢嘻哈。有些人喜欢英文歌,有些人喜欢中文歌。

那这些是人本身的个性所致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尊重这些个性吗?

恰巧,我是学艺术的,学到现在,我也就学到了这个道理,就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

没有什么所谓的高级趣味,又不是去个美术馆就高人一等了。

我能欣赏古典艺术,也能看懂梵高,看懂席勒,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但也仅此而已。


我觉得为何要有鉴赏能力一说呢?其实这种所谓的标准都是人强加给这个作品的,在作品面前我们单纯的像个孩子才是可贵的,再多的分析都抵不过情感,我不觉得那些进了博物馆对每件作品能说得条条是道的人就真的算懂了这个作品,每个人喜欢都有自己的道理,什么有称之为好的与不好的?也许你同一天不同的时段去欣赏都会不同。
很多孩子看画能看到很多我们来不到的点,比如有一次,有个孩子和我一样在看一件抽象画,我看的是感觉,他说:那个三角形就像给流浪狗准备的小木屋,这样晚上它的妈妈肯定能来小木屋这和它团聚。多么美好的想法,难道要用鉴赏能力去打破?所以我觉得就看吧,说不定你现在用的很多东西也会在将来成为一件作品用来观赏,就像博物馆里放着一大堆古代人的锅碗瓢盆一样。


如果你吃一样东西觉得非常好吃,那么你会特别地去考虑它为什么好吃吗?
如果你会去考虑,那么每一个人都有必要这样做吗?
欣赏艺术在我看来和吃东西是一类行为,感官交互。

从进食本身的根本的作用来说,这是人的一种生理心理需求,美食评论之类是次要的需要。
吃东西当然有高级的吃法也有原始的吃法,但是你不能因为自己能熟练地吃高端料理,就剥夺他人进食的权利。

(精神)小布尔乔亚自私自利并且试图压迫剥削他人的急躁心理真是滑稽。你也配姓赵?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以下原答案
应该是有意义的吧,题主只是缺乏专业的鉴赏能力,并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比如,央美人文学院今年的考题是《捣练图》和《沉睡的吉普赛少女》任选其一鉴赏,给了简单的背景资料。
要说明的是美术学校考提供了参考书目是高中美术鉴赏课本。而《捣练图》在课本中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所以看起来这张画似乎更好写一些,因为写出来可能会显得比较“专业”。
但是我看了一眼觉得更喜欢后者,会产生很多想象。然后脑洞大开想到《撒哈拉的故事》还有各种无关的事情。斟酌了一下选择了后者。
后来跟被录取的其他人说起考试题,很多人选择了吉普赛少女,有人以狮子的口吻,有人编成轻小说。因为觉得喜欢这张画,没别的想法。我去找了网上的这张画的鉴赏。(侵删)

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一张画。
并不是觉得张萱的捣练图不好看,而是想到书上的解释失去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所以有时“缺乏专业素养”不完全是件坏事。

刚开始听流行。初中班里同学因为周杰伦还是许嵩这样的问题差点打起来。后来流行的是陈奕迅,各种韩国男团女团。喜欢陈奕迅,林宥嘉。后来开始喜欢张国荣,然后接触一些那个年代的歌手。国语到粤语,算是听流行歌曲吧。
再后来民谣,然后摇滚。相对小众,但听民谣的(自认为是文艺青年的听其实并不小众但看起来很小众的)人瞧不起听流行的人。真正听很小众的摇滚民谣的人却不会这样。
顺便听80年代日本流行歌,有一天听到意大利民谣和德国新民谣。天哪好听。然后开始听一些古典。我其实分不清各种流派和他们的界限。tango,蒸汽波,新民谣,新古典,还有中国的,古琴。最近火了的hiphop也可以接受。
很少听流行了但是还是一直喜欢哥哥和家鸽。很大一方面是性格,另一部分是才华,不可否认。
但是已经从只听民谣其他都瞧不起的小文青开始认识到尊重各种人的各种品味。前几天去了林宥嘉的演唱会,卧槽,真好听。然后又开始听流行。
所以我觉得接触更多的东西,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会学会宽容。欣赏得了古典很幸运,但不听古典也不一定是low逼。当年学吉他因为懒得学乐理跑路。我不会专业鉴赏但是会觉得好听。并且觉得快乐。


另外一件事情,可能高中以前学古文只是生硬记忆,但是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诗句太美。背滕王阁的时候简直想自杀。高考前复习觉得,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及微博上很火的,庭有枇杷树这一句。
所以看了不一定没意义,说不定哪天突然明白了呢。


我觉得可能会被一些听民谣的人骂。当然前提是有人看见我这个答案。民谣很棒,但是现在民谣太火,很多民谣歌手有点水,个人感觉。我对文青没恶意,对伪文青有。


我尽量不罗嗦的回答题主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有用,而且痛点在目前没有任何替代方法。

因为综合美感的训练,目前没有什么系统方法,这东西玄之又玄,但是又确实存在.

题主的疑惑,等价与讨论美感对于一个人是否重要.

可能对于完成既定工作来说,美感一点卵用都没有.

但是现在造个锤子都要讲工业设计,美感的却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分.

人脑本质是个神经网络,网络要成形,基本的做法就是拿数据喂.

所以想要完成这个训练过程,别的先不做,先所有艺术形式见识一遍,百利无害.

至于所谓高雅还是流行,其实有一个翻译的锅,一般古典艺术,翻译自Classic,本身不带高雅俩字,直译应当译作经典艺术.

这样就清楚了,经典就是人类艺术演进到今天,留下的重要作品.

这种浓缩数据的价值,不言而喻.

显然当下流行的东西里,只有极少一部分有资格在百年之后成为经典.

所谓品味,究其本意,是舌头碰到食物的一瞬间,直观的感性认知.

广涉经典,相当于吃遍全世界之后,再去试着品尝一道菜.


对音乐诗歌这些艺术形式不是很了解没资格胡说 略讲一下我个人对绘画艺术的理解 画挂在博物馆里是历史 挂在普通人家里是追求和修养 在艺术家手里 借陈丹青的话说 装上框子就是商品 从此与艺术家毫无联系 价值由别人来说 艺术品本身不会给人带来任何提升 也不具有任何价值 艺术品只是人类抒发和表达的媒介和寄托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你觉得好,不需要去说出哪里好,你只需要欣赏。
你觉得不好,不看不听就是了。
真正的艺术就是要雅俗共赏。一个东西专业的把他捧上天,不专业的恶心到死,这叫好东西么?
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喜好,也没必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就好像有人喜欢轻音乐有人喜欢摇滚一样,你不喜欢不能说他不好,只能说你不喜欢或不欣赏。
也常有什么艺术家在世时作品被当废品,后世却奉为经典。
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总是有两面性的。
也不是从小听就喜欢就能欣赏了,还是有个体差异的,该喜欢的,一辈子没听过临死时听到也喜欢的不得了,不该喜欢的,从小听一遍吐一遍也可能。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以上。


目前全球对“艺术”尚未明确定义,而且文化艺术之类大多是玄之又玄的,都是人类思维中的一丝闪光被艺术家抓住,进而以艺术形式呈现。
小孩子去看展并无不妥,只要没有打扰到别人。
还有一句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万一,甚至亿万之一,某个孩子被某个艺术品的某个点击中了。

成人之中大部分也无欣赏之力,只是凭了某种审美本能和审美经验罢了(这句话可能主观了)。然而大多数艺术家在创作时一直苦苦追求的是本真、童真。
你怎知一个孩子看到的不比你多?


“你觉得鸟叫好听吗”
“好听”
“那你听得懂吗”
“听不懂”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
大概意思就是,欣赏艺术不止一种方式。


艺术并不需要鉴赏,艺术作品于人的作用更像是一种应答反应,就和你被打了会感到痛,天凉了会感到冷一样。鉴赏是把这种感受通过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给你带来的是那种应答式的感受,这种感受完成了之后,艺术作品的意义也就达到了,不需要再去通过语言或者文字进行“鉴赏”。


没人邀我,但我想邀一个人: @盛鹏
未成年的老艺术家。

我在人生的前十六年都自认为是一个没有艺术鉴赏能力的人,不仅名画,我看不懂除了文学以外的任何艺术,听不懂除了汉语以外的任何艺术。
直到他出现,我走进了新的世界。

听音乐,从蒙古草原风到钢琴曲、广东歌、粤剧
写字,从贴吧江湖体到卢中南楷书(高三又退回江湖体)
紧接着,对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有了信心,开始看画展,画儿童画,泡博物馆
嗯,现在虽然没什么成就,但自己在艺术的世界里玩得挺开心的。
然后突然发现,小时候去过的风景,逛过的展馆,读过的文章,听过的音乐,写过的诗歌,竟是这么美。
明天是我的第十八个生日,我却常常慨叹,怎么白活了十六年。
好吧,祝自己两岁快乐。

结论:
1.天赋异禀的小朋友,从小时候对儿童向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就能看出来。只要不摧残应该都没问题。
2.普通小朋友,只要长期引导他们欣赏,辅以系统的艺术常识学习,一定能学会鉴赏。
3.像我一样错过了报少儿艺术培训年龄的老人家们,只要诚心,只要肯下功夫、肯花心思,平凡的大脑里也能闪出艺术的火花。
4.偶尔逛一次展览并没有什么用处。首先要了解展品的背景知识,确定主要欣赏目标。然后名作都是需要一遍一遍看,直到深刻地印在脑海里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这问题就像是「如果没有学习能力,那学习知识有什么意义」一样。
审美能力和艺术都是不好客观判断的东西,其中包涵太多感性的和主观因素。
既然题主已经说了,能领略的只是艺术的「冰山一角」。那么就要看你想不想去看一看海平面以下的风景了。


只要不觉得无聊,并且对其有兴趣。

那就是有意义的举动。

打个比方吧,就好比我们绝大部分人不懂空气具体是由多少种化学物构成的,但空气好不好是能感受到,并会打从内心更爱新鲜的空气;不懂矿物质水是具体含有多少种矿物质,分别对人体又有什么功效,但这也没有妨碍到我们喝下一口美味甘甜的溪水、井水、温泉水等的那种幸福感受。

与此同理,艺术不一定非要鉴赏。懂得鉴赏,是让体验更进一步地提高,但并不代表说不懂鉴赏等同于没有意义。加之,热爱和向往美好,是人的天性所在。欣赏艺术的一瞬间如果能带来感官的喜悦,那它就是有意义的。


什么人看出什么东西。普通的一本小儿书给一个阅历丰富的人都能看出很多书内外的东西,而孩子单纯的沉浸在那简单的故事中


我觉得能知道美就可以吧。
我喜欢看古典芭蕾,中国古典舞(以前不喜欢现代舞的,波莱罗改变了我的想法,)我喜欢听交响乐等西方古典乐,听京剧折子戏,唱越剧,唱红歌和现代流行歌曲,喜欢看油画,工笔画还有好看的漫画,以上没有一样我觉得自己有鉴赏能力的,但那又如何?我只知道看到好看的东西我会起鸡皮疙瘩。


对于艺术,我觉得,不能用个人欣赏能力来评判与否,正如,那些曾创造出伟大艺术的工匠,他们不一定对艺术欣赏有多高的见解,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艺术欣赏,要知道艺术是没有界限之分,就像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种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


什么是艺术,我的理解是将某种事物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表现技巧或手法。

绘画,舞蹈,音乐等等。

这些东西可不是单方面的,你的技巧再好,如果也是对牛弹琴,那毫无意义。

以绘画来说,我看过不少名家的大作,但说实在的,一个都不喜欢,但却对某个不知名的小艺术家的作品怦然心动,这就叫心灵相通!

至于你说的带小孩子去东宫啥的,我觉得孩子的关注点肯定跟大人不同,我们会强迫自己去欣赏那些作品,但孩子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物画的好有趣啊!这个教堂好大呀!这个音乐好难听啊,咦,那个人拿个棒子瞎挥舞啥?哇,那个小提琴好大呀,只能摆在地上拉!等等等等……

虽然孩子的认知跟家长的期许相去甚远,但坏处总是没有的,说不定这孩子是个天才,真就心灵相通了呢!


人都是向往美好的,即使底子差,感知弱,熏久了,也知道香臭了。分得出香臭,辨得出美丑,对提高人生品质的意义非凡。衣食住行,起码吃饭不会奔着粪坑去。


其实不用觉得自己没有鉴赏能力啊……
话说鉴赏能力究竟是什么又有谁能定义呢?
何必给自己挂上一个这样的标签?

可能题主存在的问题就是看的少,接触的少罢了,但是经过多看多接触,逐渐也就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另外流行艺术和古典艺术不应该去区分等级,它们只是不同时间段的社会产生的艺术,不过相较而言,现在留存下来的古典艺术应该是比较优质的,毕竟它们历经了岁月的挑选,而现代的流行艺术就鱼龙混杂,很多当下创造的艺术可能本就不算优质,对于这样的作品自然难以产生什么崇敬或者共鸣的欣赏感。(那其实不是欣赏者的问题)

有的人可能天性敏感,看到艺术作品就能够品味其中的意涵;
有的人可能经历颇多,所以看到作品容易引起自己的经历回想,产生共情;
有的人很小接触艺术,自然看到之后会联系前知识帮助理解作品;
但其实更多的人都是想接触艺术又避而远之的,原因可能在于缺乏信心?怕说出来自己的见解后无法获得他人认可?
这样的人看完作品之后,如果发现自己理解的和专家解说的不同,就会产生自疑,然后自认为没有艺术鉴赏能力吧……
其实完全没必要。艺术本来就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它的意义,应该是无穷尽可被挖掘的~

所以如果喜爱艺术,建议多接触,多欣赏,有空翻翻相关书籍,逐渐就会有感觉,慢慢地便能有独特的自我见解~

私以为,自我很重要。
手机答题有待完善……

不请自来~
谢不邀。


推薦閱讀:

怎么学二胡?
为什么Taylor Swift的六专风格突变?
現在的音樂怎麼了越來越聽不懂了?
去過張國榮的演唱會是一種什麼體驗?
哪款電吉他適合新人學習呢?

TAG:艺术 | 音乐 | 芭蕾舞 | 艺术欣赏 | 音乐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