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護法》中小姜的死亡?
看電影的時候就覺得小姜死的太輕易了。那麼這個情節有什麼意義呢?
小姜必須死。
如果不死,他會看到曾經主導起義的隱婆在起義花生人已成燎原之勢的時候選擇隱退。
如果不死,他會看到已覺醒的花生人屠殺未覺醒的花生人,同類之間自相殘殺,一如從前未覺醒的花生人屠殺已覺醒的花生人。
如果不死,他會看到自己的朋友小鳴成為了一個野心家,背棄家族背棄朋友,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曾經要求太子放棄自己,會發現再珍貴的友情也敵不過利益與慾望。
如果不死,離開花生村,跟著太子到太子的祖國去,他也會親眼見證太子由善良懦弱變成冷血強大的過程。(參考電影最後,大護法說他自己已經斷了十一根肋骨,如果太子執意要他殺了吉安,他自己也會死,太子明明聽了這一帆話卻依舊不顧大護法的安危要去殺吉安,可見太子已經不滿自己軟弱的現狀,已經被仇恨懵逼到不在意身邊人的安全。)
綜上,如果不死,小姜就不再是小姜。
小鳴小姜和太子,其實他們都是不完美的我們。
如果我們無法永遠成為小姜,那我們的思想偶爾可以如小鳴,行動可以偶爾如太子,但內心卻一定要成為小姜。
儘管小姜最後難逃一死,但至少他知道是非善惡,看清了真相,並且選擇了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在走著,他活得堂堂正正,活得問心無愧。如果小姜不死,下一部怕是得拍《琅琊榜》了。?_?
結尾很倉促,也很沉重。
眾生百態讓人明白,保有赤子之心不易。
第二遍看《大護法》時很不舒服,最不舒服的就是蟻猴覺醒後換了個由頭自相殘殺、太子要殺歐陽吉安和庖卯這兩幕。
第一遍看行法者爆了接受不了事實的花生人的頭,我還感覺挺爽的。第二遍看時,反思得不要不要的。
越想越害怕,我現在也只是個高中生。
"鬼蘑菇"是蟻猴成熟的標誌,還會留下疤痕,很像青春痘啊。? ? ?
"放棄才是沒有希望",多像叛逆孩子的話啊。青春期的小姜看到變了樣子的花生鎮又會怎麼想呢?
而且跟人類走得那麼近的小姜真的就不會被歸類為異己者嗎?
人心是會變硬的,待閱盡世態炎涼,小姜又會變成什麼?
小姜必須死。
至於如何看待。
第一遍看的時候我差點哭了。
有人說紅蛋話嘮,有人說歐陽一家是少兒頻道穿越過來的,但是真的沒有人討厭得了小姜,這個角色太討喜了。
小姜是我們看待整個故事的切入點,我們因為他帶入自己的感情,對結尾乃至整個故事進行更深度的思考。花生鎮的故事暫時結束了,他的使命也結束了。
但是我們仍然記得,他來過,他綻放過,他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是一個純潔而心存善念的孩子。
或許,當面對世間種種污濁與黑暗時,我們會偶爾想起小姜堅強守護的自我與初心。
我們手中都緊握著無形的藍曜石,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覺得,這就夠了。
小姜死得那麼突然,也那麼的必然。
如果他沒死,就會發現他所以為的花生人解放並沒有那麼美好,覺醒者他們依舊在用暴力壓迫其它花生人,和在吉安的控制下沒有兩樣,總會有強勢的一方壓迫著弱小的一方服從。
太子發現了自己的弱小而嚮往權利和力量,並且不再那麼天真浪漫,大護法勸說逝者已逝和如果他追上去殺了吉安,他也許也會死,太子是毫不猶豫的要求大護法殺,也許最後他也會變得冷漠而強大。
如果他沒死,他會發現曾經純良的人也會變化,他會發現人這種生物其實很複雜,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誰固定就是好人還是壞人,人是可以因為環境,情況而切換角色,善與惡的界限是含糊不清的。
如果他沒死,也許他也會變成不是原本的他。
小姜彷彿代表著童真,是每個一開始心存美好善良的小時候,但是人終有一日會看透生活的無奈和悲哀,成長為像小鳴或太子或穩婆甚至其它花生人一樣的人,而且有時候成長是突然發生的,在人成長的那一刻,小時候的自己就如同一般,只在心底留下了念想,而前方的路依舊要走。
最後的太子帶著小姜的「精核」走了,就像在和我們述說成長的無奈,可無論最後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在心裡都應該像片尾的歌詞一般,不要忘了小時候的自己,保持赤子之心。希望的誕生和扼殺,第一個站出來的人總是要死的,可是卻是為自由而戰
小姜是太子心裡純真和善良的映射,小姜的死擊碎了太子心裡的童話夢境,讓他明白他堅持的善良在暴力面前有多麼的不堪一擊。
不然呢,他還以為他能說服庖卯嗎
早早地死去,不一定就是悲劇。
推薦閱讀:
TAG:大護法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