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宋太祖趙匡胤多活十年會怎麼樣?
宋太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權謀與仁義並重,既有武略,又尊重文化的皇帝,觀其一生,可圈可點之處頗多,可惜才五十就去世了,如果他能多活十年,應該能很大程度上改變中國歷史了,在南方基本平定的情況下,其能否奪回燕雲十六州,佔領河西走廊,開創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呢?
不扯什麼「如果丘處機不路過牛家村就沒有蒙古」的YY假設,有一個可以確定的假設是,北宋的帝位傳承會更有序。
趙匡胤對帝位傳承的設想可參照三傳約——
趙匡胤(1代)——趙光義(1代)——趙廷美(1代)——趙德昭(2代)
其中趙光義是確定的領袖接班人,趙廷美是備選領袖接班人。但終究同為1代的二人只是過渡,最終帝位是要回到匡胤系的德昭身上的。
若宋太祖多活十年,以其行事作風,是不太可能有出爾反爾最後兄弟反目的可能的——同時趙光義業已做大,若被逼迫太甚,是大有能力掀起一場內鬥的——這在前唐、五代並不罕見。所以太祖臨終仍應會傳位趙光義。
那與本位面的唯一區別就是——趙廷美與趙德昭的羽翼將會得到充實,使其足以制約趙光義。
趙匡胤死於976年,若能多活十年,也即986年。則此時趙光義47歲,趙廷美39歲,趙德昭35歲——廷美、德昭與本位面趙光義繼位時年齡相當。
假設趙光義與本位面壽命相當,則死於997年,最長可執政11年。此時趙廷美50歲,趙德昭46歲(前提是二人還都活到這時)——老趙家普遍壽命不長,前四帝平均54.5歲。趙德昭若非28歲自殺,活過趙光義問題不大,但趙廷美即使不像本位面38歲憂悸成疾而死,按理也續不了十幾年的命。
若宋太祖活至986年,則可在任內基本完成統一(979年滅北漢),宋太宗繼位後的威望應無法與本位面歷史相比,也更利於完成政權過渡交接。
然而以上只是宋太祖生前訂立金匱之盟的最理想結果。但人吶就都不知道,自己就不可以預料——沒什麼科學的歷史根據(這類問題也不可能有),純屬腦洞。
開寶九年進攻太原的軍隊並未撤回,持續取得戰果。不久趙匡胤御駕親征,擊敗遼國援軍,比正史位面更早收回了北漢的土地。
趙匡胤試圖通過贖買方式取得燕雲地,被遼方斷然拒絕,於是對其採取軍事手段。雙方在多年的拉鋸戰後發現誰也奈何不了誰,遂在老趙晚年(或新君繼位後不久)達成與正史位面「澶淵之盟」相似的和約,但條款會對宋方更實惠一些。
李繼捧獻地事件由於老趙處理得比他弟更為穩妥,沒有給李繼遷可乘之機,西夏政權胎死腹中。
沒了西夏的阻隔,趙匡胤及其嗣君可能會對西域進行經略。
西、北二邊基本平定之後,趙匡胤有對交趾動手的可能,「宋揮玉斧」的典故就不會存在了。
因為老趙活得比正史位面更長,原本的第一順位繼承人趙光義從年齡上來說,就有些不適合繼位了。
經過兄弟二人或明或暗的各種鬥爭,最終老哥勝出,晉王先生獲得終身軟禁起步、最高死刑的光榮待遇。
在這個過程中,前宰相趙普可能起複,並成為趙匡胤的託孤大臣。老趙身後,他大概能為大宋王朝發光發熱十年。趙普依然獲得了配饗太廟等開國宰相待遇,但這次不會有人嘰歪說他對趙匡胤不忠什麼的了。
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被立為太子,後來更是登上皇位,成最大贏家。
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大概能平安富貴一輩子,他可能依然會變成後世戲曲演義的主角,但這次是以「四賢王」的身份。
同理,趙匡胤的幼弟趙光美也會度過很長很好的一生。
往後展望一下,皇位會一直掌握在老趙一系手中。
即使真發生了衣冠南渡,不得不傳旁支的情況,應該也輪不到趙光義的後人,趙光美倒是有可能成為最大贏家。
除了趙匡胤本人以外,正史位面的宋朝皇帝在本位面依然有可能成為皇帝的,恐怕也就是孝宗及其子孫了。
不過這一次趙昚大概不會過得那麼憋屈。
扯回來,沒有了趙光義的帶頭阻止,趙匡胤遷都洛陽的計劃會得以實施。起初朝廷上下會非常忙亂,但在三五十年的建設後,史官會表示太祖決策英明。
洛陽的繁華程度反超前首都開封,多年後孟元老可能會寫一部名為《西京夢華錄》的書。
相應開封會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正史位面的洛陽在野老幹部聚集地的地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可能會在開封的某間地下室里誕生。
如果此位面依然發生了金軍南下,以洛陽為都的國防形勢可能比正史位面強一點,但由於靖康主要是人禍,所以這個作用也很有限。
武將群體待遇比正史位面明顯提升。
郭進大概不會自殺,楊業也不會憋屈地戰死。潘、楊二人成為演義小說主角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李繼隆因為與趙光義的姻親關係,奮鬥歷程大概會艱辛十倍,但是錐子總會出頭的。
而文人的春天來得要比正史位面更晚。
科舉的規模會有所擴大,但不太可能達到正史位面的程度。呂蒙正等優秀考生大概依然能出頭,張齊賢等普通考生出頭的難度會加大,但即使是呂蒙正,恐怕也不會像正史位面這麼早就當上宰相。
因宋遼締結和約的時間提前,寇準沒有立下澶淵之功的機會,再加上自己的性格問題,仕途可能比較坎坷,但文學地位也許會獲得提高。
順便,盧多遜大概依然會被老對頭趙普整死,不過這次罪名改成和趙光義勾結造反了而已。
《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等正史位面太宗朝編修的官書大概不會誕生,或者誕生的時間大大推後。不過在趙德昭統治時期,可能依然會出現「盛世修書」的局面。
正史位面真宗澶淵戰後為粉飾太平而崇奉天書的局面,本位面應該不會發生,所以社會思想環境會更理智一些,國力也不會耗竭一空。
由於西北二邊的國防形勢沒有正史位面那麼嚴峻,宋朝士大夫也不會有正史位面那麼強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養士」的成效發揮會比較慢。佛、道二教對儒學的影響也沒有那麼強烈,所以理學的形成進程也會有所滯緩。
從整體上說,本位面的時代風氣比正史位面開放程度略微提高,內斂程度略微降低(或者說,比正史位面更接近唐五代的風氣);同時亡於內患的可能性略微提高,亡於外敵的可能性略微降低。
後世主張「唐宋變革論」的學者可能減少。
立國百年之後,「三冗」、「兩積」的情況會比正史位面強一些。但由於趙匡胤君臣所採取的不抑兼并、募民為兵等政策,變法依然勢在必行。
變法派的領袖可能依然是王安石,他所面臨的阻力也許比正史位面小一些,但遇到的皇帝可能不會像趙頊這樣支持他,所以結局仍未可知。
我個人傾向於王相公仍免不了人亡政息的命運,但本位面黨爭的殘酷程度可能稍低,他的名聲也許沒有正史位面那麼壞。
宋朝有可能仍然陷入黨爭的泥沼,但沒了趙佶一門父子三奇葩當皇帝,本位面也許能避免靖康之禍的發生。
更樂觀的假設是女真崛起成為收復燕雲地的契機,即便不然,宋保住中原基本盤不失,變宋遼對峙為宋金對峙應該還是能做到的。
岳帥大概也不會有正史位面那麼高的名聲地位,但他可以帶著常勝將軍的身份解甲歸田呀。
哪怕最後被蒙古一鍋端的結局很難改變,相對正史位面來說你宋已經進步很大了。
如果沒有北宋變南宋的情況,經濟重心南移的速度會減緩,但整體趨勢依然是不可迴轉的。
沒有獲得首都身份的杭州不會變得那麼繁華,《武林舊事》、《西湖老人繁盛錄》等著作不會出現。
聽起來有點兒遺憾,但往好的方向想,我們今天也不用被那些精忠秦相爺之類的玩意兒辣眼睛了。
沒有「國家不幸詩家幸」光環的加持,你宋文學(特別是詞)大概不會取得像正史位面那麼高的成就。
李清照應該會和丈夫過完平靜幸福的一生,她也許會有孩子;辛棄疾的人生也沒有那麼傳奇了,但他依然會是一位能臣。
朱子依然能成為學界領袖,但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會比正史位面更受挑戰。
當然上面我說的,是比較——或者可以說非常——理想的情況。
實際操作時,趙匡胤步秦皇漢武唐宗等前輩的後塵,求仙煉藥搞得民不聊生順便嗑死自己,提前開啟他大侄子「一國君臣如病狂」模式的可能性又不是沒有。
趙匡胤越老疑心病越重,為了給他兒子鋪路,突然跟朱八八似的大肆清洗功臣,甚至搞搞文字獄什麼的可能性又不是沒有。
趙匡胤跟契丹打仗的時候玩兒脫了戰死在前線,遼國友人再來一次耶律德光入汴京的可能性又不是沒有。
趙匡胤過了十年依然被他弟先下手為強,繼續走太宗繼位路線的可能性又不是沒有。
哪怕趙匡胤啥都做到了,他的子孫後代治國還不如太宗系的可能性依然又不是沒有啊。(攤手)
總而言之,架空腦洞雖然開起來很HIGH,但是依然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呀。
以上。
986年,中國皇帝,趙家的匡胤自然死亡,享年59歲,傳位於晉國國王,趙家的光義,由於正統性及聲望過低,觸發事件「三王之亂」
擁有強宣稱的吳國國王,趙家的德昭,以及魏國國王,趙家的光美各自寄出了一封奏摺,上稱「你的惡名從扶桑到英吉利無人不曉」,要求光義退位,遭拒絕後發動繼承戰爭
由於軍事才能只有2,加之首都開封易攻難守,光義迅速失去首都,幾乎被叛亂的吳國國王德昭俘虜,獲得特質「驢車大師」
由於戰爭分數迅速跌破-30,而且他的陰謀與外交均達到了15,觸發「兒皇帝」事件——中國皇帝,趙家的光義邀請遼國皇帝,耶律家的隆緒加入繼承戰爭,條件:承認遼帝國的宗主權,中國皇帝每年向遼國皇帝進獻歲幣30萬
中國皇帝光義獲得了debuff「晉賊」,失去天命,外交減10,領地叛亂威脅加20
由於魏國國王光美「安於現狀」特性,吳國國王,趙家的德昭觸發事件「杯酒釋叔叔」,光美承認吳國國王德昭的天命與統治權,退出繼承戰爭
遼國皇帝,耶律家的隆緒在蕭太后監護下,兵力進入澶州地區,遇到大量國門守護者林登萬,觸發事件「中國人仍然難制」,寸步難行,吳國國王德昭與魏國國王光美的聯軍則到達黃河南岸
待續北漢976、977年嗝屁。
趙光義這軍事小白自大狂的兩場敗仗沒有。宋軍精銳還在。
趙光義時候河北拉鋸幾乎沒有,河北人民少死幾萬人。
和約比澶淵之盟好一些。
趙廷美不至於冤死。德芳德昭二王不至於自殺。
趙光義這狗賊多半要嗝屁。我覺得被氣死可能大。
總之,正常發展都比趙光義這蠢材好。
這蠢材硬生生揮霍一個雛形的漢唐。燕雲之地多沾染四百年葷腥。
更新:趙光義這蠢材最大的破壞就是打壓中原的信心。太祖皇帝時候,中原是有信心的。因為國勢蒸蒸日上。
趙光義之後,直到徽宗也沒有更差。
只有這蠢材,皇帝親征,開國頭號名將做主帥,禁軍精銳。最後落得啥結局?
自己中箭牛車逃回。
禁軍找不到皇帝謀立德昭。
嗯,最後死因也是箭傷發作。
嗯,還敗兩次。
這種情況,怪不得真宗不敢親征。
你沒有能力,不出征也行啊。
你能力不夠,出征一次,沒準備好不要再出征啊。
最可恨的就是能力不足偏偏逞強,非要耗儘力量,完全沒有野戰之力。才肯罷休。
進攻不行,那防禦呢?
嗯,防禦也不咋地。
君子館之役,五代以來有數的敗仗。軍士死數萬,遼軍築京觀。北宋河北防禦最大的敗仗。
人稱懦弱平庸的真宗皇帝可沒有這樣敗哦。
仁宗好水川、永樂堡也沒有損失這麼大哦。
神宗靈州之役,也不一定損失這麼多軍士哦。
往前數,從朱溫到柴榮,都沒有超過這麼大的敗仗哦。
太祖皇帝,乃至柴榮軍興以來,數十年百戰之士,基本丟光。君子館之後,河北要靠壯丁防禦。
這就好比朱元璋北伐精銳被朱允炆丟光一樣,總覺得那樣明朝也不一定能守住北京。
要不是李繼隆善戰,第二年唐河之戰遏止遼軍攻勢。
趙光義時期就丟掉河北不是夢。
呵呵。
嗯,之前滅此朝食,北漢軍功不賞,急著打。兩次戰敗後,再無進取燕雲心。甚至野戰都不敢了。呵呵,堅持抗遼的勇氣也沒有。
如此前倨後恭,也是罕見。
明明沒有能力,偏要逞強,幾年之內,兩次戰敗。精銳損失慘重。終於喪失出擊的力量。
河北防禦打的勉勉強強。大漲遼軍志氣。
逼反党項。
王小波起義。
內政呢?逼死德昭,逼死弟弟齊王趙廷美。強暴小周后。
比你哥度量差十萬八千里。
附庸風雅。嘩眾取寵。
嗯,這太宗當的。
有太宗廟號又如此不堪,也是不易。
有那個王朝第二代皇帝如此窩囊的?有那個王朝開國二十多年,面對游牧民族被打的幾乎沒有野戰之力?
趙光義晚年,河北殘破,西北不寧。文武畏懼遼國。基本喪失野戰信心。王小波李順起義剛平定(995年)
這才開國四十年不到。哪一點像煌煌大宋?
比開國之初,北宋不比漢唐明清差。比開國四十年,除了苟延殘喘的西晉、隋,還有更窩囊的么?
開國四十年,漢文帝正在準備資源,唐高宗準備親征高麗,朱棣準備出塞。
宋真宗繼位第三年。收拾爛攤子,在瀛洲戰敗,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陣亡。河北人民防禦遼軍二十多年,沒有看到啥希望。川蜀戍軍又反。
這樣的國勢還指望大一統。。。突然對真宗平添幾分同情。別的守成君主是躺著功勞簿,平庸的打打太平拳,有成的積蓄力量準備干一番事業。真宗功勞簿沒撈著享受,還得給他爹收拾爛攤子。
趙光義才是北宋積貧積弱的罪魁禍首。是三冗的開創者。
我答的跑題了。。前面歷史方面大佬說得很好了,我也沒啥好說的了。
只能說宋太祖如果是986年去世的話,知乎乃至網路上肯定少了一個「不能讓歷史的悲劇再一次重演」的梗。
不太懂你們的思路。
假設這個東西,對於一個非常時期的皇帝來說並不靠譜。他根本沒有統治完整中國的經歷,其他王朝的開國之主數一數,漢太祖沒有,漢世祖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都是有平定天下後的文治歷史的,可以推測。
軍事能力方面,宋祖是掌握禁軍篡位,又不是朱溫李存瑁那種百戰平天下的套路。
以五代後期禁軍對藩鎮的優勢,中原對南國的優勢,輕鬆模式。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還扯什麼一條棍棒打下四百軍州,勇武第一最能打的吹牛逼有意思沒有?你一篡位就白拿一百多個州,這邊拿了地就吹智勇雙全,那邊打不動了就洗地客觀條件各種不允許,畢竟他還是英明神武。
又沒有遇到晉出帝那種契丹大軍南來的生死存亡之局,晉出帝打的還可以,留下個主力出動必須皇帝親領的教訓。宋祖上會如何?根本就不知道。
順風順水,沒有經歷什麼足以證明他的軍事能力足以平定四方,說難聽點,時無英雄。。。。。
知乎不是學術論壇,誰都可以發表見解,而且歷史本來就任人評說,假設一下又何妨。
宋太祖畢生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如果他能夠多活十年,有可能會想辦法收復幽雲地區。一是可以憑藉封樁庫的錢贖買。《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太平興國三年(978)十月乙亥載: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後晉石敬塘)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不過這估計也只是他的說辭而已,封樁庫實質上是皇帝小金庫,在宋初財力不裕的情況下關乎國家之本,如果贖買幽雲地區,遼朝豈不獅子大開口,讓宋太祖傾家蕩產?而且遼國怎會如此容易拱手相讓關內之地?宋太祖多活十年,以財力贖買幽雲地區的計劃想必不怎麼現實,而武力奪取應該有一些希望。到976年,他的麾下尚有不少猛將,潘美,韓重贇,李漢超,譚延美,田重進,党進,楊美,米信等人,而且宋軍精兵還沒有被趙光義敗壞殆盡(高粱河),若以宋太祖之智勇,圍困太原後一鼓作氣襲滅北漢,甚至是能智取北漢,然後擇機與契丹在幽雲地區展開拉鋸戰,最後有兩種可能,這10年內沒有收復幽雲地區,採取穩固防守的策略,轉而進佔河西地區;10年內雙方均傷亡慘重,但以宋太祖親征慘勝收復燕雲地區而結束,而後無力攻取河西,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小白強答一記。
一般來講,我們在談論歷史的假設時,總是包含一定的期望的,那麼具體到趙大再活十年這個假設,在我看來包含的是相比趙光義做的更好的期望,而趙光義終其一生,最大的戰略目標和最慘痛的失敗,都在「光復幽燕」這四個字上,所以,我們假設趙大能多活十年,實際上就是在探討他在這個戰略目標上是不是能做的更好的問題。
首先要看看趙二第一次經略幽燕失敗的原因。應該說,從戰役組織的突然性上,第一次征遼的水平是非常高的,趙二在六月十九日抵達易州邊境,接連勸降歧溝關,拿下涿州,二十三日便到了幽州城下。之後圍攻幽州到高粱河之敗,相關的分析很多,但大多還是著眼於戰場組織和細節,但問題在於,趙二是失敗的根本難道是戰場組織?
這裡只需要問一個簡單而致命的問題:把幽州城打下來了又怎麼辦?
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它背後的答案,把趙大和趙二水平的差距,宋遼軍是鬥爭的變化都涵蓋進去了。
曾瑞龍先生提到五代軍事鬥爭的特點,由於五代時期封建化軍閥化,政治核心和軍事組織高度捆綁,軍事組織的水平也相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戰爭的形態往往顯得簡單化,直搗黃龍一錘定音是現實而又有效的策略,後唐庄宗滅梁,耶律德光破石重貴都是典型的例子。但時代在發展變化,北宋統一之後,遼國這個對手還是不是之前那種軍閥皇帝掌國,破其首都就能一股而下的割據政權?暫且不說什麼組織水平高戰術水平高有待商榷的看法,僅僅從遼國的體制來看,其兩院制分南北兩京的特點,就使得其對於突然的軍事打擊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事實上,在幽州被圍形勢危如累卵的情況下,遼國北方的行政中心展示了高超的動員能力,並一舉化解了幽州面臨的軍事壓力,大敗宋軍。
回到把幽州城打下來怎麼辦的問題上,光打下來有用嗎?顯然沒有,遼國源源不斷的在數量和戰術機動性上絕對優勢的騎兵將會從燕山山口殺進來,在華北平原上縱橫馳騁。由此可見,由於遼國國力和體制上不同於五代軍閥的變化,經略幽燕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佔領地區政治中心的軍事目標,而成為了一個複雜的系統化戰略目標,僅僅從軍事上來看,也要同時完成攻佔幽州,封閉燕山山口和遼西走廊,以及防止遼軍依靠戰術機動性劫掠後勤等幾個方面的任務。顯而易見地,光靠趙光義手上那「十幾個人七八條槍」,根本做不到。說到底,他還是把舊時代的經驗用在解決新問題上,即使僥倖攻佔幽州城,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那麼趙大是不是意識到了這種變化?
待續
「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以 」
說到做到,在位六年不到, 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三征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收復二州三關。 為五代十國走向一統奠定了基礎。
十國最強的西蜀南唐被打殘,契丹被打蒙,在這基礎上趙大趙二基本完成統一用了二十年,最後還慘敗契丹。
趙大多活十年遠不如柴榮多活十年
趙大憑藉柴榮的遺產,前期花了20多年勉強統一南方大部分地區,並且畏懼北漢和契丹,這個戰績遠不如魏武帝曹操。軍事分確實低了些;但是趙大政治分比較高,待人寬容,內部局面還是比較穩定的。我認為如果趙大多活10年,會以更快的速度統一漢地;幽雲不一定能完全收回;西夏不會出現。
最重要的是,卑鄙+無能的趙二不會上位,遺禍幾百年。
如果趙匡胤能多活十年,應該會狠下心來削光義和廷美的勢力,保證徳昭上位。
自古以來封建皇朝只有父子相承才能保證穩定接班,趙匡胤又不傻,光義上位廷美和徳昭必死,徳昭上位光義和廷美未必有事,這個道理他不會想不明白。
再說只要他不是意外死掉,就算他自己狠不下心,周圍的臣子也會敦促他下這個決心。只要能安全運作,自古以來擁立之功是可以吃好多代的飯票,群臣也不傻。只要趙匡胤不死,拿下這張飯票的成功率相當大,無非是如何巧妙地替趙匡胤背下違背金匱之盟的輿論壓力。
實際上趙匡胤死的相當突然,沒來得及造勢、削權扶植兒子上位,結果趙光義還持有兄終弟及的名分,他一死,群臣想堅持父子相承的法統都沒有大義名分。
「有個很會挖坑的老媽是怎樣一種體驗?」 @趙匡胤我覺得趙匡胤如果多活十年,很可能會被軟禁,最後憂憤而死。
「斧聲燭影」絕非兄弟兩人鬧脾氣那麼簡單,背後是趙光義多年的經營,趙匡胤在死前幾年已經發現弟弟的野心,奈何趙光義已成長為食人猛虎,更拉攏一幫元老重臣,趙匡胤想遷都,避開弟弟的勢力範圍,被朝臣一句在德不在險就堵回去了,那時起他就輸了,後面是垃圾時間,活多久在於別人的心情,早死起碼還像個英雄。
北宋積貧積弱的鍋主要都要靠趙二來背。
大致的罪狀,有1,為了自己的政治勢力(趙二當過開封府尹)千方百計阻止西遷洛陽,首都位於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在騎兵時代幾乎無異於插標賣首,國家被迫在首都養兵十萬,造成了冗兵。2,登位後濫開科舉,他老哥幾十年收了200多個進士,趙二為了收買人心,一年之內就收了兩百多個,造成冗官。
趙二的人品也是千古奇葩。比如強姦小周后,嫉妒太子得人心。簡直讓人無語。
最過分的是碰到這麼好的哥哥還要下黑手。
假設沒有意義,不過可以換一種有意義的問法:兩次北伐失敗,是宋太宗能力太差,還是重文抑武政策的原因?
不行 那大續命術的時間就對不上了
奪掉趙光義的權,遷都洛陽,嘗試買回幽雲十六州,嘗試不成再北伐!
嗯,還是先清理門戶吧。
真宗可能就換人了
指望趙大還不如指望柴榮,這個我覺得還好一些,趙大若是真的心胸很寬也不會撤丞相的椅子了,我覺得他的杯酒釋軍權說好聽點就是不殺功臣,可是別人李世民也沒殺啊,而且李世民的功臣在陰山之戰和攻打薛延陀和高昌的時候還是領兵大將說一不二,趙大有這方面的心胸肚量嗎,他敢有嗎,說到底還是自己不自信,開頭的不自信你指望後面的人好哪去,何況宋代的以文治武是唐後期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必然結果,他自己不把馬車往回拉還使勁往前趕,必然會矯枉過正了
其他不好說,至少北宋亡國輪不著徽宗
推薦閱讀:
※司馬光退還西夏土地,到底發生過沒有,以及如果是真實發生的,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了宋朝做出了這個政治決定?
※岳飛真的殺了親舅舅並挖心切碎嗎?
※為什麼被認為是積弱的北宋面對兩個少數民族政權活了一百多年,南宋能抵抗縱橫世界滅國無數的蒙古騎兵幾十年?兩宋真的是積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