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國最佳陣容對決秦國最佳陣容,勝負幾何?
戰國夢幻對決,秦最佳陣容vs六國最佳陣容。秦國國力以長平之戰前為標準,六國國力也基本參照這個時期。
六國vs秦國的戰國最佳陣容對決該怎麼打?
且說那戰國時代,七國群雄紛爭,湧現了無數馳名天下的英雄人物。
時年公元2017年,知乎某題主腦子一抽,開貼問問題,六國群雄與大秦熟強耶?
某日,答主腦洞入狂,忽而發瘋,霎時筆走春秋,刻下那個時空錯亂的時代,六國與大秦的巔峰之戰。
第一章 四大公子會面謀秦 六國君主結盟合縱
第二章 打三路強秦遭襲 衛國疆鑣公殉城
第三章 不服老廉頗得首功 當年少李信中伏兵
第四章 趙奢軍壓上黨郡 胡殤兵敗太行山
第五章 出武關白起傳密信 謀反擊蒙驁戰武卒
第六章 北路燕趙窺河東 南方韓楚戰魏冉
第七章 援南郡王翦出山 戰長江黃歇退兵
第八章 項燕繞道抄後路 王賁截兵救秦師
第九章 樗里疾改道戰龐涓 魏無忌奇襲退蒙恬
第十章 李牧定謀殺嬴疾 白起御策誅劇辛
第十一章 河西郡吳起開中路 咸陽城甘茂征義兵
第十二章 通中路吳起打王翦 戰南郡樂毅夾魏冉
第十三章 奪小路白起救友 保大局魏冉殉國
第十四章 王翦白起深山突圍 樂毅吳起南郡整軍
第十五章 張唐獻頭殺匡章 田單火牛破蒙驁
第十六章 破三路四公子議戰局 揮萬金呂不韋募蠻兵
第十七章 張儀持節舌戰四君 蘇秦握印激辯秦相
第十八章 春申君揮師小得勝 司馬錯議定大回防
第十九章 李牧先鋒探函谷 樂毅陷城驅百姓
第二十章 中砥柱白起孫臏鬥法 下河道王齕田忌決戰
第三十章 白起走險破齊軍 王翦求安固函谷
第三十一章 龐涓貪功追秦師 王齕反戈破魏軍
第三十二章 函谷關六師困秦師 絕險地八將會名將
第三十三章 韓師鐵弩攻函谷 趙軍快騎襲山崗
第三十四章 蒙武蒙恬雙破敵 王翦王賁兩建功
第三十五章 司馬錯絕地生奇謀 信陵君順境定穩策
第三十六章 連數月六師止步 如金湯函谷穩守
第三十七章 起決戰諸將奮戰 引死斗秦師反擊
第三十八章 司馬錯殞身刺信陵 楊端和捨命擋吳起
第三十九章 函谷關下田單重創 咸陽城中秦王親征
第四十章 李信山路守樂毅 嬴政攜臣護國門
第四十一章 白起決死敗廉頗 王翦奪生擊李牧
第四十二章 函谷門破全軍將亡 大秦百姓捨身擋路
第四十三章 大軍逃路退咸陽 六國揮師破蕞城
第四十四章 求議和蔡澤屈膝 戰方休田文逐客
第四十五章 嘆天命白起噙淚 求國運秦王祭天
第四十六章 焚焚烽火兵燹降咸陽 赳赳老秦軍民赴國難
第四十七章 大秦國殤憾天公 神雷天降焚軍糧
第四十八章 白起王翦竭力固守 吳起李牧回天乏術
第四十九章 糧草不濟終退兵 六國分道別合縱
第五十章 七國再回紛爭勢 強秦又步崛起途秦滅六國不是陣容問題,是國力問題。
就像美國戰勝蘇聯,不在於美國軍事和人才多厲害,而是工業基礎科學和李根新政後的美元結算體系的領先,而蘇聯的僅僅是擁有先進工業應用技術和強大內需的傳統工業國。
秦國強大在於社會重組後,中央集權的軍政府具備遠超六國的生產力和動員能力。
而與此相比,楚國還處於春秋的政體,門閥權貴內耗,中央軍被滅了國就滅了,君主回來了國就復了,來了吳起還被剁死了。中原的三國在三家分晉後,在事實上自上而下的完成了資源重組和門閥勢力削弱,可以一戰,但可惜就沖著疲秦計和三晉失和就能看出來三國政治短視程度,指望他們推動侵犯既得利益者,重組社會關係基本是不可能了。燕國打仗雖然還是不錯的,奈何到最後也沒有像樣的改革,搞了黃金台,沒了。齊國在田氏進位後,改革是搞了,可惜戰略水平太低,趁火打劫打不在點上。
所以,六國的體系都不具備直接從底層整合資源的能力,基本不太可能具備流水線的軍工能力和全民動員能力,也基本不能解決內鬥和投降問題,再加上地理因素,恐怕勝面不大。
這麼看除非六國在政治上以魏文為核心,吳起為相,使用三晉改革派班底不然沒啥可玩的。不是打不過,是制度落後導致,國力耗不起。
所以說啊,搞政治不學習三個代表,不代表生產力發展需求,是不行的,識得唔識得啦!
個人認為秦國無勝算,不論陣容,戰爭是國家博弈的最激烈形式,拼的是國力,在戰國的冷兵器作戰時代,靠的是經濟實力(主要是糧產量),軍隊士氣,戰略戰術和軍事制度,論起經濟實力,秦國在長平之戰前是冠絕六國的,秦國可以完爆六國任意一個或兩個國家,但無法與聯合起來的六國對抗。軍隊士氣就算雙方相同,戰略戰術秦國有良將,六國也有良將,但六國各個部隊的配合能力還有疑問,軍事制度上秦國很先進,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巨大的激發了秦軍的戰鬥力,從這些方面來看,秦軍不是六國聯軍的對手。
但是這種歷史假設完全不會發生,秦國有自知之明,完全不會讓六國成功的合縱,在外交上會儘力拉動一國連橫,破壞合縱,再加上六國是六個國家,各懷心計,各有各的國家利益,完全不可能全心全意的參與合縱,所以就算六國合縱一定可以擊破秦國,但是這種可能完全不會發生!
引用賈誼過秦論里的話: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六國曾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這麼豪華的陣容,這麼多名將,叩關而攻秦都失敗了。「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竊以為六國失敗的最大原因在於內部不團結,勾心鬥角,各有各的小心眼,齟齬太多。
再加上自從商君變法後秦的國力並不弱,六國再不精誠團結,這樣再好的陣容也難逃失敗的命運
就這麼說吧,還沒人能夠打過吳起的,孫臏也是開掛的種
作為題主先拋磚引玉,秦軍要東征了,前方後方都是史上最強陣容,關東各國如何組成聯軍在函谷關抗敵?
秦國陣容:
國君:孝公、惠文、昭襄、始皇、宣太后
左相:李斯,右相:呂不韋
外交:張儀、蔡澤,內政:商鞅
其他:甘茂(尷尬……)
總帥:白起
副帥兼上將軍:尉繚
上將軍:王翦、樗里疾
副將:司馬錯、李信、王賁、王齕、蒙驁、蒙恬、魏冉
軍師:范雎
輔助:李冰+都江堰、函谷關
六國陣容:
國君:魏文侯、魏惠王、趙武靈王、趙惠文王、齊威王、楚宣王、楚威王、燕昭襄王
左相:李悝,右相:樂毅
外交:蘇秦、藺相如,內政:申不害
其他:田文(尷尬……)
總帥:吳起
副帥兼上將軍:魏無忌
上將軍:田單
副將:匡章、黃歇、李牧、趙奢、暴鳶、廉頗、秦開、樂乘、龐煖、司馬尚、景陽、昭陽、公孫衍
軍師:孫臏
輔助:西門豹+西門渠
不知道這樣的六國能不能對抗強秦東進。如果對於地圖設定和名單陣容有什麼建議的話,可以回復,我會不斷完善修正。
如果單純考慮軍事總體實力而忽略國家政治層面來看的話,六國總體軍力絕對是可以打敗秦國的。
六國的名將並不比秦國少,像趙國的廉頗、趙奢、李牧,燕國的樂毅、齊國的孫臏、田忌(算半個),魏國的吳起、龐涓(不要看他被孫臏虐,人家還是很強的)等人。趙國一國的實力便可以頂的上秦國了,只是體制稍微差一些。
但是如果考慮上政治因素和國家體制來看,六國其實根本無法聯合不要總看歷史什麼六國一起對付秦國,其實六國每一國都有自己的擴張方向每一國都有自己獨立的戰略布局,根本不能完全聯合,就算聯合起來也不過是散沙一片,而且在六國許多名將都不是總能受到重視的,因此其實更可能的情況是秦軍在短期內各個擊破列國,大勝六國軍隊這應該有八成勝率。再考慮到六國軍隊數量更多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打起消耗戰因此秦軍會陷入劣勢最終失敗,這裡有兩成幾率。
戰國時期可以看成是諸國互相攻伐的稱霸之路,不同國家在不同的時期總會有那麼一段輝煌,也總會有時候面臨衰亡,我覺得題主問的這個問題討論的意義不是很大,切記,各國是相互獨立的政體,而非六國合力與秦抗衡。
六國只要能合力秦國撐不過三年
如果以最強時期的勢力對決,秦國肯定是不行的,
一國對六國?這當然不是腦洞,因為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秦國橫掃六合一直就是以一敵六,早在秦國還沒有商鞅變法之前,就有過六國齊聚函谷關,後來這樣的情況發生也不是一次,秦國以一敵六在除了函谷關以外的地方也發生過,大多都是以秦國的勝利為結果的。
所以啊,非秦地的人們,你們的祖先並不傻,他們也是盡了最大努力阻止過秦國橫掃六合的,然而實力差距讓這一切努力都是徒勞。
六國是群羊斗狼,沒有贏的可能!
推薦閱讀:
※2015新課標I歷史第一道選擇題眾說紛紜,究竟選什麼?
※為什麼易中天《從春秋到戰國》中說春秋和戰國隔了好幾十年?春秋戰國有幾種斷代方法?
※鄣國和紀國是什麼關係?好像離得比較遠?
※孫臏是戰略家嗎?
※戰國時期魚像熊掌一樣稀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