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牛奶賣不完寧可倒掉也不免費送人?


你們回答的都是宏觀的,我來講講微觀的吧。

我店裡涼皮不可能每天都正好賣完,而我又從來不賣隔夜涼皮。

剛開始做的時候也是想著賣不完就送人唄,還能落個人情。

但是!

慢慢的就會有這樣的聲音傳到耳朵里。

「賣不完了才給我們?」

「他們生意不怎麼好,天天都剩涼皮。」

「唉。。。俺家都不好吃涼皮,給俺也沒人吃,要不你拿走吧?」

。。。

類似的聲音多了去了。

後來堅決不送!你來要了也不會隨你意給你,最多一個人給兩張。

今年在家裡做,老媽看到我扔涼皮,把我罵的呀,你個敗家子!這都還能吃呢你就給扔啦?!下次再看到你扔小心我揍你!

然後我三叔四舅五嬸六娘七大姑八大姨時不時的都能吃到免費的手工涼皮了。

突然有一天,帶回去的涼皮還在那,問我媽,怎麼不送了?

我媽嘆了一口氣,唉~不送了,誰也不送了,也沒說原因,估計和我碰到的情況一樣。

之後賣不完的涼皮的歸宿就是


我覺得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再合適不過了。
記得當時初中吧應該,恰巧趕上金融危機,家裡面經營著牛場,奶站不收牛奶,奶價一落千丈。百餘頭牛一年時間裡,虧損將近一百萬,但我爸爸堅信奶價會回暖,硬生生挺了一年多。一年後牛場轉手,剩下的就只是一身的外債。一年時間裡,好不誇張的講,我家的八隻黑背,聞見奶味道就躲。更別提倒掉的有多少了。一年時間裡,讓我的世界觀刷新了很多下限,也讓我知道,人心未必換來人心,。當時老媽覺得牛奶這麼賤,就免費讓人來打,想要多少給多少。每天天沒亮,院子門口圍著一大群人等著免費牛奶。隨著領奶次數增多,他們自顧自的熟絡起來,進我家拆我爸煙,裝走我家飼料回家餵豬,甚至他們一桶一桶的要也並不是自己喝。竟然有個老太太點名讓我早上五點起來給她送奶,理由是自己腿腳不好,我去你娘個腿兒,你怎麼不早死了算了。你特么三個兒子你讓我送?除了打小看我長大的幾個叔叔阿姨我見面親切問好,其他人我自動屏蔽。都是免費給的,沒想到他們在外面說這個給的多那個給的少的嚼舌根子。
前幾天在某個問題下看到一句話,我覺得好有道理。
他們要的不是公平公正,要的是便宜佔盡。
你一邊罵著商人無義,一邊要商人舍利。你以為你是誰,你是狗。看見肉就想叼過來的狗。根本不想想給不給你吃。
我不是給商人洗地。這只是事實。
??????*??*??????-??-??????*??*?-??-我是分割線???????*??*??????-??-??????*??

一覺醒來嚇的我褲子都沒穿就來更了。
第一次在知乎漏戾氣收穫五百贊,讓我有點羞恥感,只是一些陳年往事,本來說出來只是講講那時候家裡的故事,明顯有些答非所問,在這裡和各位說聲抱歉。自己重新審視了一下,發現確實怨氣過重了,望各位不要把這種我的個人認知帶到生活里,凃添煩惱。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很多,不能因為這些事我們就以偏概全。
有小夥伴說我戾氣太重,我接受批評,並予以改正。因為我昨天剛回復完他,我下公交就摔了一跤狗吃屎。這件事教育了我,裝逼,真的要謹慎吶!血與淚的教訓我就不多說什麼了。
還有小夥伴問當時為什麼不加工成乳酪放到淘寶賣,因為當時淘寶沒出來呢啊。再說全球經濟危機,並不單單是這一個行業的問題。
當時破產跳樓的只能說很多很多。家裡的牛場可以說是我爸媽一輩子的心血,自己年少貪玩兒,從不關心錢從哪兒來這個問題。導致後來家裡負債纍纍的時候我依然不知道怎麼去節省。。是真的不知道怎麼節省,就舉例說明一下,我當時初中每月生活費事高中時期的三倍左右,當然高中一般一個月800~1200左右,這下知道我有多混蛋了嗎?說實話我很感謝這段經歷,這段經歷讓我懂得很多,學會很多,讓我體諒父母,讓我成人懂事,讓我了解花錢真的交不到朋友,讓我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我覺得初中到高中是我人生蛻變時期,這段時期沒有讓我成才,它讓我成人。。我很自豪有我的父母,他們沒有被一身外債擊垮,幾年操勞下來還清了外債,面對困難他們硬著頭皮挺了過來。我能做的就是以後多陪他們。長情不及久伴用在他們身上也是極好的!
呼呼,好了。今天也是談到點子上,有些話我不吐不快。叨擾各位聽我嘮叨了。。有時間再來給大家講講我的故事。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害我摔跤的那位小夥伴出來,看我不打死你。

:: ?(?σ??σ?)? :::: ? 我又來分割了 : ?(?σ??σ?)? ::::
已經破千了,天吶,我何德何能擔的起大家如此抬愛呢?!
大家千萬不要被我帶壞了風氣,我們上知乎要本著和諧交流,互相學習的態度。你們這樣贊我,臣妾罪過大了啊!
一篇牢騷能上千贊,讓我越來越覺得,我是一個不要碧蓮的男人。
???(?σ????? ?σ????)·?????(?σ????? ?σ????)·??我來分割了?(? ??)?(? ??)
既然你們覺得分割線好萌,那我萌死你們好嗎?!?( ̄??)?(*≧m≦*)(?′?`?)*??*?(???????)?( ̄_, ̄ )
(? ̄? ??  ̄??) (*^ワ^*) ヽ(≧Д≦)ノ ?? (???? ? ????)???*
夠不夠???
昨天徹夜未眠(好吧我撒謊了),我躺在床上,蜷縮在被窩裡,手機在枕邊放著。滴答滴答的聲音一刻不曾停歇,我知道那是知友在給我答案點贊,但聽到耳朵里猶如啪啪啪的打臉聲。一股羞恥play的感覺油然而生,我起身從床邊拿起香煙,從抽屜里拿出珍藏已久的zipo點燃了它。一股辛辣嗆人的氣息湧進肺葉,但我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我抬起頭,仰望著45度,以一個帥的令人髮指的姿勢陷入了深深地沉思當中。
已經破三千了,我該怎麼辦??誰能告訴我?一向以抖機靈為己任的我是不是惹上大麻煩了?哪位大v會不會看不慣我來砍我?會不會一邊砍一邊說,丟雷老某,發的特么什麼玩意兒。我明天出門要不要做個髮型,要不要打個蠟?萬一有人要和我合照該不該微笑:)?會不會出門被板兒磚拍啊!?會不會出門就有人對我指指點點,竊竊私語,看,就是那個帥比,明明已經這麼帥了,還特么賣萌,要不要點碧蓮。
我的心真的好亂。!!我的內心處於崩潰。!

啊哈哈啊哈哈哈,被自己蠢哭。。。
感謝各位的點贊和關注,祝大家好,以後只能加強自己的學習豐富自己的閱歷來給大家呈上更優質的答案。
再給大家賣個萌,鄭重申明,我是男生。求婚的各位,求放過啊!( ̄︶ ̄)&>&<( ̄︶ ̄)/ (‵﹏′) ╮(‵▽′)╭


因為免費拿奶的人中總有人會把免費奶再去賣,還壓你的價格,導致更加滯銷啊!


以前打wow時,家裡建了個工會,我又是雙采,在有財源滾滾前維修經費都是賣皮自己貼的(刷皮點刷小龍人)。有時候皮子滯銷,賣的累還賣不掉,我就把賣不掉的皮子放工會銀行,給練制皮的工程的拿。大家都喊副會好人,我一高興就把大家取貨的許可權提高了,半箱皮子基本一夜就拿走了。
然後我在拍賣場的皮子反而更賣不出去了,我一搜,發現有幾個工會成員拿了我送的皮子去賣,還壓我的價賣錢。
我沒好意思掛那幾個成員(掛也沒用,人家可以下架),就不放皮子了。因為沒收入只能降低全員維修金。
然後被罵了。。。尤其是團隊里活躍的那幾個。
然後我只能私下給活躍成員密點金補償
然後不知道他們怎麼又說出去了,我又被沒拿到金的罵了。。。
還走了好幾個人。
mmp

真為大眾著想,那就別干這種免費贈送的傻事,打亂市場經濟,最後垮的是整個團體,還有你自己。


嗯。。。高中學政治的時候看到過這個案例
當時知識有限無法理解 現在學了經濟學總算有了一點自己的見解
經濟學菜鳥強答一波
這裡是分割線
————————————————————————


一件商品 是不是賣得越多 賺得越多呢?


讓我們從經濟學的視角看看這回事:

小時候懵懂的我 獃獃望著商場里巨貴的玩具 擦了擦嘴角的口水 內心不免流露出這樣的想法:


「這些玩具商真是太蠢了,這麼想賺錢也不動動腦子,不知道薄利多銷的道理嗎?要是賣得便宜點,讓像我這樣的小朋友都買得起,老闆不就賺大了?等我長大了,一定要開一家玩具店,把玩具便宜賣給小朋友們,賺多多的錢,哼!」


原諒我小時候想的太多,人是長大了,可是依然沒有錢。。。


大詩人杜甫告訴我們

「畫圖省識春風面」

讓我們畫一張圖來看看把玩具便宜賣給小朋友們的後果:

我們知道 當其他條件一定時

價格越高 人們對一件商品的需求量減少 價格越低 人們需求量增加

(除非小朋友是個土豪 足夠有錢足夠任性 顯然 絕大多數小朋友做不到如此洒脫)這裡為了方便討論 我們把需求曲線看成一條直線

由於價格降低 來買我家玩具的小朋友們也會更多

價格x數量等於利潤

圖中面積I1表示「無腦商販」的利潤
面積I2表示「無比機智」的我的利潤

面積大小就表示了利潤的多少

那麼我這個「良心老闆」是不是能夠賺大錢呢?

咦 好像看不出來

那我們試試把價格降得再低一點點?

本著為小朋友服務的精神 善良且機智且善良的我決定把價格降到無限低~

結果是這樣的:

咦 好像反而賺不到錢了喲

幼小的我產生了極大的困惑

(呵 這個黑暗的社會——它不讓好人有出路)

直到。。直到我的世界裡出現了一個叫做二次函數的傢伙

初中的我 坐在考場上冥思苦想 偶爾瞟一瞟旁邊女孩子白花花的大腿

突然想起小時候偉大的夢想!

這不就是個二次函數嘛。。

設價格為p 數量為q
那麼q=Ap+B (A、B為參數)
I=pq=Ap^2+Bp

將橫坐標換成數量也一樣

完美的解釋了童年的我是多麼naive。。

如圖 由於價格與數量間的關係所限

我降低價格的確可以吸引更多小朋友購買玩具 但是 利潤並不一定有所增加

相反 還很有可能下降

於是我們得到結論:

利潤多少並不與價格(數量)線性相關
而是存在某種價格(及其對應數量)使得利潤最大化
我們姑且把它叫做最優價格(數量)

說了這麼多廢話 那我們可以來看看奶農們的想法了

自己辛辛苦苦養的牛 自己的牛辛辛苦苦產的奶 賣不出去竟然倒掉 究竟是人性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

奶農的經營模式是什麼樣的呢?

奶農在自家牧場上圈養一定數量的奶牛 人工控制奶牛的繁殖周期 在奶牛產下小牛崽之後 奶牛進入泌乳期 這個時候奶農就可以擠奶了

而剛出生的小牛呢 一小部分慢慢養大作為種牛 大部分則是被殺掉並送上人們的餐桌

等到一段時間後 奶牛產乳量減少 質量下降 就再次讓奶牛受精 進入下一繁殖周期

聽起來很殘忍 有沒有 ??

一般情況下


奶農圈養的奶牛數量是一定的 因此牛奶的產量也是一定的


奶農通過對未來奶業的發展情況進行預測 增加或減少當前奶牛的數量(買入或賣出)來對來年的生產進行調節


那要是遇上突發情況呢???


我們看看當時倒牛奶的社會背景:

美國畜牧業出現奶農大量倒奶現象 主要是在1929年到1932年

這個時候發生了什麼呢?沒錯 就是著名的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並後來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其中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



「隨著股票巿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



經濟危機來臨 工人大量失業 人民收入不容樂觀 正常生活無法保障 對社會主體的工人、農民等低收入群體則特為尤甚

於是


整個社會對於牛奶的需求大大下降

同樣的價格下 人們對牛奶的需求量減少 需求圖像變成了這個樣子:

而此時的牛奶供給呢?

奶牛的數量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 而每頭奶牛的產奶量又是一定的

小牛已經被殺掉吃了 生產這麼多牛奶 奶農自己也喝不下 總不能叫奶牛自己憋回去吧?

短期內 牛奶產量固定 無法隨價格變化而變化

通俗一點說 它卡住了。。

於是就成了這樣。。。

可以看到 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 奶農的利潤也大大減少了

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產業崩潰 其它產業也會受到影響的原因


但是奶農伯伯不樂意了呀~

我好好地養我的牛 你們炒股炒崩盤了 關我啥事兒啊???exm??

看看身旁日漸消瘦的媳婦和嗷嗷待哺的兒女
奶農伯伯心說:價格 不能降!

所以奶農伯伯決定


少賣一點牛奶 靜待價格上漲

成了這樣:

雖然比不上從前 不過奶農伯伯的生活還是好過了很多~


至於多餘的牛奶怎麼辦。。。只有倒掉咯。。。

畢竟儲存本身就需要成本,且當時儲存技術有限,何況存著也賣不掉。。。

於是就出現了熟悉的一幕:

或許還有另一種解釋~

由於牛奶並非生產出來馬上就能賣掉,還需要一定的加工、包裝、運輸等工序才能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很重要的一點是,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需要成本的。

於是我們可以畫出一條邊際成本曲線

什麼是邊際成本曲線呢?就是說,每多生產一單位牛奶,需要一定量的成本,而在圖像上將每一新增單位的牛奶的成本連接起來,就成了邊際成本曲線。

聽起來有點拗口哈~打個比方

假設有一個廚師,名字叫小明。

小明特別擅長做北京烤鴨,有一天,他開了一家烤鴨店。一開始,他決定每天做100隻烤鴨

沒想到,小明的烤鴨店一開張就受到了廣大吃貨的一致好評,他決定每天多賣一隻烤鴨

那麼,小明為這多賣的第101隻烤鴨所付出的勞動+原材料價格,就是小明賣烤鴨的邊際成本

一般情況下,邊際成本曲線是這個樣子的:

可以看到,每生產一新增單位的物品,其成本是不一樣的

就像如果讓小明賣第101隻烤鴨,可能成本只是原材料價格+小明多付出的勞動

但如果讓小明賣第10001隻烤鴨,那麼就不是小明一個人能做到的了

成本就成了原材料價格+小明所付出的勞動+購置更大店面的費用+裝修費用+工人僱傭費用+管理人員費用+小明為防禿頂付出的費用(誤)等等等等在這隻烤鴨上的分攤


所以邊際成本曲線是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將邊際成本曲線與供給曲線等同看待

而大蕭條造成的社會影響,如果足夠大,牛奶需求將大大減少,那麼牛奶市場可能會變成這個樣子:

在這種假設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牛奶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比奶農伯伯賣牛奶的成本還要低


設身處地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奶農伯伯,開車把牛奶運到市場上賣,要付運輸費100美元,而你的牛奶只能賣80美元,這樣的虧本買賣,你會做嗎?


為什麼不免費送人呢?很簡單,因為運輸,勞動力都是要花錢的~

在大蕭條的社會背景下,奶農伯伯本就入不敷出,還要讓他們發揚寧願自己受損,也要造福別人的雷鋒精神,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於是又出現了熟悉的一幕~

此外,經過一段時間,奶農伯伯意識到奶牛數量過多造成虧損的情況,會自發減少生產以適應市場,由於總體上市場牛奶過剩(奶牛過剩),奶牛難以賣出,其結果就是——殺來吃掉

這就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


以上,就是關於大蕭條時期「倒奶殺牛」的經濟學解釋


————————————————————————


嗯。。由於本人自身水平有限,只能儘力解釋到這裡


為(yīn)了(wèi)方(shuǐ)便(píng)理(yǒu)解(xiàn),這篇回答中大量運用的都是最基礎的簡化模型,有諸多不嚴謹之處,請見諒~


另外,如有錯誤之處,敬請私信指出~

————————————————————————

ps:「資本家」傾倒牛奶的例子常用於指出資本主義的不足以證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個人認為有待商榷

或許我們可以想到,在大蕭條的時代,如果每個人都大公無私,將自己所生產的物品免費供應給別人(如果不引起社會混亂的話),由於資源具有稀缺性,那麼必須制定某種交換標準,形成物物交換的經濟,實際上還是自由市場的一種表現形式,只不過廢除了美元這一一般等價物,相當於回到了原始時代。。。


在當前生產及科技水平下,歷史已經證明了計劃經濟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合理分配


但只要有市場存在,這類事件就無法避免,如前些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我國內蒙古地區照樣出現了所謂「倒奶殺牛」事件,其原理完全相同


私以為社會主義的理想狀態在於有一個強有力且信息資源極為豐富的政府,能夠對一切資源進行調配並確保絕對公平(其實就相當於利用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只不過分配方式極其精確)


而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方向是如何實現效率最大化,因為公平難以進行定量分析,只能通過人為主觀判斷(這也是經濟學家的意見不常被採納的原因之一)


偏重於效率還是公平,或許這就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

————————————————————————

*經指正,上文「利潤「改為「收入」更為合理。


我國的中學教科書曾經論述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問題,至今讓很人對書中舉的經濟危機中西方國家的一個現象記憶猶新——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願意給窮人喝,一般學習較為認真的學生都會在這句話後面加上一個註解: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就算堅定地加上註解的中學生也不免生出疑問,為什麼一面是窮人喝不上牛奶,一面又有人把牛奶給白白倒掉呢?如果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還可以理解,但牛奶明明是產量巨大的,難道真的是因為資本家專門為了讓窮人過不上好日子,所以有豐余的食品寧願倒掉也不願意給窮人嗎?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傾倒牛奶似乎並非資本主義國家的特色現象,前幾年我國牛奶產業過剩,也出現了奶農大量傾倒牛奶的現象。那麼,資本主義國家的倒牛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倒牛奶有何不同呢?

倒牛奶的,真的是資本家嗎?

在說明資本家為什麼把牛奶倒掉也給窮人喝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看看當時這些所謂的「資本家」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

其實,課本里所謂的「資本家」大多都是獨立的奶農。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的大型乳製品公司由於體量較大,並且組成了產業聯盟,能夠通過通過一定的手段自我保護,所以損失遠遠沒有獨立奶農慘重。在與大型乳製品公司有合作的奶農也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是處在大公司體系之外奶農卻沒有這麼幸運了,1933年紐約州議會發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因此發起倒牛奶的「牛奶罷工運動」的「資本家」大多數都是這些生活窘迫、瀕臨破產的獨立奶農。

所以我們發現,「資本家」其實和窮人處於相似的生活境地中,這些人雖然有大量的牛奶,但是總歸不能一日三餐都靠牛奶生活。奶農也需要將牛奶放到市場上交易換取收入,以獲得其他生活資料。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說,這些「資本家」並不是自己享受著衣食不愁的生活而不管不顧窮人的日子了。

為什麼要倒牛奶?

說清楚了「資本家」到底是誰,我們接著來剖析一下「資本家」為什麼要倒牛奶。20世紀20年代,隨著技術的進步,美國的乳製品行業的產量逐漸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1929年,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牛奶。當大蕭條拉開序幕時,乳製品行業的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不可避免地被暴露出來。

根據供求規律,當需求一定的時候,商品供給的增加會降低產品的價格。也就是說,在美國人民對牛奶的需求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牛奶供給量越多,牛奶的價格應該越低。大蕭條時期嚴重過剩的牛奶產量大大壓低了牛奶的價格。1930-1933年,每100磅牛奶售價為3.48美元,而且從奶農手中直接收購的牛奶價格更低,根據記錄,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在1933年4月為每100磅0.99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姚明的體重是300磅左右,收購一姚明體重份的牛奶在當時僅需2.97美元。

市場經濟中參與者,總是會遵從一個簡單的規律,那麼就是在進行市場活動時,其獲得的收益必須要大於付出的成本。對於大蕭條時期的農民來說,隨著牛奶價格的降低,他們逐漸發現似乎沒有在進行牛奶交易的必要了。

在市場中,想要完成一筆交易的所花費的成本不僅僅是商品的生產成本,而且還需要付出運輸、搜尋信息、時間等成本,在經濟學中,我們把這些為了達成交易所花費的成本稱之為交易費用。我們將用這個概念來解釋這個問題。

誠然,牛奶已經產出,而且不易儲存,如果賣不出去的話就會壞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奶農可以接受牛奶的任何價格。因為,在交易的過程當中存在著交易費用。具體到牛奶的交易當中,牛奶的運輸費用、奶農找收購商花費的時間等都可以計入到完成牛奶交易的成本中去,而且這個成本並不是固定的或者說一勞永逸的,而是每進行一次交易都需要花費的。

所以,當奶農發現把牛奶全賣了所獲取的收入都比運輸牛奶花的費用少的時候,奶農理所當然地失去了交易的動力。另外,奶牛也不是想產奶就產奶,想停止泌乳就停止泌乳的,到點兒了奶農就得給奶牛擠奶,否則對奶牛身體還有傷害。而且牛奶儲存又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所以這時候奶農除了傾倒牛奶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了。1934年1月,伊利諾伊州芝加哥上千走投無路的奶農封鎖了公路,傾倒了超過10萬磅的牛奶。加利福尼亞在同一時期發生了類似倒奶事件。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市場上商品的價格低於商品的物流成本時,對生產者來說,該商品就失去了交易的意義。因為交易費用的存在,才會導致一面是窮人喝不起牛奶,而奶農還會同時把牛奶給倒掉。

回過頭來再看這個問題,「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免費送人」這個命題到底能不能嚴格的成立呢?如果你是1933年的一個窮人,作為個人,你去拜訪一些獨立奶農,並且詢問他們是否能夠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你一些牛奶飲用,我相信你可以找到不少願意賣給你牛奶的奶農的。因為你上門去主動購買牛奶,節約了他大部分的交易費用,這樣的話,交易就是合算的了。甚至,碰上沒有太過憤怒的奶農,讓你免費喝個夠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願意免費送人」這樣的說法完全不成立。

社會主義國家也倒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奶農倒奶這種事件居然也在我國這種社會主義國家發生了。2015年初,據中國之聲報道,中國多個地區出現奶農「倒奶殺牛」事件,不僅是青海、山東、河北、內蒙古等主產區,就連江蘇、廣東等地區也出現了這種現象。現實是,在山東鮮牛奶價格最低的時候,一公斤奶還不到一塊錢,甚至還沒超市裡的礦泉水貴。

當然,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畢竟宅心仁厚,很多奶農也覺得白白倒掉牛奶、暴殄天物著實可惜,於是向周邊居民宣布牛奶可以免費領取。很快,街坊鄰里提著瓶瓶罐罐都來領牛奶了。然而,善舉帶來的往往不僅是感激,還會引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一位知乎的答主這樣描述自己家宣布送牛奶後的狀況:

既然善舉並不能達到最初的目的,反而讓人徒增煩惱,有心行善的奶農也會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在鄭州,名噪一時的免費給環衛工送饅頭的小店也遭遇了種種意想不到的糾纏,最後終於宣布暫停善舉。

不僅牛奶行業如此,像白菜價格過低,菜農無奈扔菜等事件也曾出現過。「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看來老祖宗早就知道這個經濟學道理了。歸根結底,不論是「倒牛奶」還是「扔白菜」,都是市場的參與者根據現實情況做出的收益最大化的選擇,跟什麼「主義」沒有關係。

當然,以上見解都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在考試中被問到了「社會主義國家倒牛奶和資本主義國家有何區別」,請一定按如下答案來寫:


看到這個問題,筆者不免想到許多相似卻又真實存在過的問題:

為什麼房子寧願」炸掉「也不降價?

為何電影院空著座位也不讓人免費進?

為什麼有的人寧可失業也不願意免費為他人工作?

......

其實,這些都是經濟學現象,都有著合理的經濟學解釋。

在經濟學裡,有一個「理性人」假設,是一切經濟理論的前提。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

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請記住這句話。

那麼,下面筆者就來分析【為什麼牛奶賣不完寧可倒掉也不免費送人?】

傾倒牛奶最著名的例子,應該是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生在西方國家的那場經濟大蕭條的描述:「密西西比河畔,農場主正將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車車的大肥豬倒進河中,僅1933年一年就有640萬頭豬被活活扔進河裡淹死,有5萬多畝棉花被點火燒光。同樣在英國,在法國,在荷蘭,在丹麥,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魚,整袋的咖啡豆被倒進大海,無數的奶牛、小羊被殺死。」

教科書中傾倒牛奶的例子,被作為資本主義天然缺陷,和壟斷資本家控制市場的證據。資本主義罪不罪惡,壟斷資本家能否左右市場等這些話題,我們今天不做討論。我們只著眼於,牛奶賣不完為什麼倒掉也不送人這個問題。看看裡面到底是道德淪喪,還是現實所迫,是什麼機制促進了這種反人性、反常識、反直覺的事情發生。

在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農業就因為生產過剩等原因開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蕭條進一步重創了美國農業。在1929年,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紐約州是美國當時最大的三個產奶州,牛奶產量分別為12億、8.25億、8億美國加侖,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的牛奶明顯是供大於求。

在這種情況下,奶農只有三種選擇:

第一,保存牛奶,等待價格上漲。

鮮奶是個不易長久儲藏的商品,一般需求在生產出來後短時間內被消費掉,而且奶牛產奶不像機器,不是停了機器就可以停止生產,奶牛幾乎每天都會產奶。有人會說有能長期儲存的牛奶啊,但我們要澄清那是奶企加工出來的成品奶,是奶源產業的下游產業,是鮮奶的需求方,而我們討論的是奶業上游——奶源產業。況且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還沒有這種長久儲存技術。

第二,降價銷售,提高銷售數量。

鮮奶不易保存,奶農本身不負責也不會銷售,如果自己運到城裡賣,由於價格低,售價還顧不上運輸費用,況且沒有加工的鮮奶運到城裡也很難賣掉。因此,行業本身非常高的交易成本,使得奶農希望通過低價促銷,來盡量去庫存的思路,是不可能實現的。況且,牛奶是生活必需品,一般這種生活必需品,它的「彈性」是很小的,在西方經濟學中,彈性指的是消費者和生產者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舉個例子,比如大米價格的漲跌對於大米的銷量影響很小,因為無論便宜還是貴,大部分人都是吃那麼多。因此,牛奶價格高低並不太會影響牛奶的需求量。

降價帶來的結果只能是牛奶整體價格的下跌。將賣不完的牛奶低價賣給窮人。原本付得起錢喝牛奶的富人們也不可能再接受原先的價格,那麼牛奶的整體價格就要下跌。

假設倉庫有一百桶牛奶,而市場需求只有十桶。原本十元一桶賣給富人們,其他九十桶倒掉,那麼奶農將收入一百元。 如果奶農良心發現,覺得倒掉還不如低價賣給窮人。一元一桶,將牛奶全部賣光,奶農還是收入一百元。看起來跟之前一樣嘛,這樣還算做好事。那麼算上多賣這九十桶奶的貯存成本和運輸以及銷售成本呢?算下來恐怕奶農要虧不少了。

據那時統計,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直接從奶農收購的價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隨後紐約州州議會調查委員會出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顯然,降價帶來的結果是,牛奶價格的整體下跌,賣得越多,賠的越多。

第三,倒掉滯銷的牛奶。

鮮奶由此退出市場,市場就由供大於求轉為供求平衡,價格就不會繼續下跌了。甚至極端情況下,奶農會幹脆殺掉奶牛,以保持牛奶業不會徹底垮掉。

那麼,為什麼不把本該倒掉的牛奶送給窮人呢?

第一送奶會增加成本,送奶一定程度上等同於銷售,當把牛奶送出去的時候是需要渠道和運輸成本的,另外把牛奶送出去減少了未來市場對牛奶的需求,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第二,向社會贈送等同於一種社會福利層面的轉移,而企業經營是以高效盈利,為企業創造福利為目標,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目的和影響效果,因此一般也不會把牛奶送出去。

綜合來看,當年倒掉牛奶也只是是奶農理性選擇的結果。

社會學者孫立平曾研究說:「多少年來,『將牛奶倒在河裡』幾乎成了大蕭條的一個符號。只不過原來說牛奶是資本家倒的,是為了維持他們的壟斷利潤。而這些年有人查了當時的資料,發現牛奶原來是農民或農業工人倒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維持可以有利潤的價格,至少是不願意在賠本的情況下再賠上汽油錢將牛奶運到城裡。」

而在1931年到1934年,美國更是多次發生罷工奶農強行傾倒其他奶農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農以低價出售牛奶」。

很多人一邊罵著商人無義,一邊要商人舍利。

其實,他們要的不是公平公正,要的是便宜佔盡。

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商人不例外,他們也不例外。

在這裡筆者並不是在為資本主義開脫,畢竟,很多人對資本主義的印象都是萬惡的資本主義。筆者只是就【為什麼牛奶賣不完寧可倒掉也不免費送人?】 這個問題,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

中國多個地區也曾出現奶農「倒奶殺牛」事件,不僅是青海、山東、河北、內蒙古等主產區,就連江蘇、廣東等地區也出現了這種現象。現實是,在山東鮮牛奶價格最低的時候,一公斤奶還不到一塊錢,甚至還沒超市裡的礦泉水貴。

記得,2006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科目中有這樣一道題:

「自2002年以來,南京、成都、石家莊等地相繼發生奶農把鮮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據2004年7月15日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報道,進入夏季之後,浙江某市160多戶奶農也頻頻把鮮奶倒入水溝,有時在一天內倒掉14噸。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時農場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現象,與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質區別?」

該題的標準答案是:

「從表象看,兩者都是牛奶供給過剩。但前者反映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矛盾的體現;後者主要是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銷售渠道不暢導致。」

這個答案其實不容易看懂,而且支持也好反對也罷都會在經濟學家中間引起爭議。不管怎樣講,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從這個問題順便說說我們國家的房地產問題。

在房子去庫存這個難題面前,似乎還沒有很好的辦法。不過,在樂居創新峰會上,「任大炮」說過這麼一些話:

「當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有相當一部分庫存是無法消化的。以全國房地產一年近13億平方米的銷售面積來看,接近7億平方米的庫存並不算多。但問題在於,這其中有大量庫存屬於很難消化的部分。換句話說,只能炸掉,不會因為任何政策而消化掉。」

寧肯炸掉也不便宜賣。。。

當然房子炸掉只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它衍生出的結論是:寧願房子炸掉,也不會大幅度跌價。

畢竟就目前的情勢來看,國人還是有很多人住不起房子,安居樂業還遠未形成,剛需市場仍然是存在的。住房、教育、醫療,仍然是國人面臨的「新三座大山」。如果說以人為本,或是加強和改善民生建設,就應該在這些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當前去庫存的巨大壓力,為什麼就不能讓房價降一降?為什麼就寧肯「炸掉」也不選擇「降價」?這其中的奧秘到底是什麼?

在農村,同樣沒有人願意買牛奶。去掉運輸成本,工薪族能接受的低價,資本家仍有賺頭,但這個價格對農村人來說仍然是太高了。但牛奶價格如果再低,雖然農村人會買,但資本家會虧本。這就跟現在二三線樓市的狀態一樣,雖然房子空置賣不出去會虧,但開發商不可能降價,因為拿地成本雖然比大城市低,但這個成本也限制了開發商的降價空間。這跟任志強對樓市的分析也是一樣的:城市牛奶市場不存在賣不掉的問題,是農村的牛奶賣不出去;一線城市的房子不會有庫存問題,消化不掉庫存的是二三線城市。

一線城市的房子恰恰相反,就如城市人買牛奶,供不應求,即使價錢翻翻,強大的剛需仍然存在;拿地成本高,建築成本高,剛性需求大,人口流入率高,這些都支撐著一線城市的房價。

中國經濟復甦中重要的一環,在於房地產去庫存。但也並非孤立存在,而需要其他的相關改革措施相配套,才能有所成效。


任志強說:「資本主義是自己牛奶賣不完,就把牛奶倒掉;社會主義是自己牛奶賣不完,就把別人家的牛奶倒掉。產能過剩的時候,被關掉的企業都是私企。」

所以幹嘛免費送人呢?把別人家的牛奶倒掉了,自己家的牛奶不就賣出去了么。

====

2017年8月26 任志強房地產峰會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EG-ANW-pAt=3195s


本文作者:
於松民,知乎賬號@由之 國科大在讀博士,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 ,研究方向為能源經濟學、氣候變化政策設計與評估、基於agent-based model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模擬。
萬門大學《微觀經濟學入門》,《中級微觀經濟學精講》授課教師。

這是小萬的第【1】篇科普約稿。

===============================

小萬又來科普啦~

是這樣的。

可能很多人包括題主都會覺得,你看窮人都要餓死了,富人與其倒掉糧食,何不開倉放糧,送給這些可憐的窮人呢?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啊,萬惡的資本主義,萬惡的資產階級。

我相信,這是一個稍微有一點同情心的人都會有的第一反應,但是,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

因為,「把食物送給窮人」這件事本身,固然是皆大歡喜,但這個過程,並不是富人花點錢就像變魔術一樣,把食物一下子就變到窮人手裡的。

你要運輸,你要儲藏,更關鍵的是,你還要「組織」。

比如,窮人都是自動集中在一個地方等著領吃的嗎?不是吧,所以你要先調查窮人的分布,然後想辦法通知他們來領吃的;

比如,食物難道是自己打包好飛到窮人手上嗎?不是吧,所以你要大包小包地收拾好,然後用冷鏈運輸,保質保鮮地運輸過去;

比如,窮人們吃完你送的食物之後,一切就結束了嗎?不是吧,萬一你運輸出了問題,把窮人吃送了命,這個責任要如何分配,追究到誰頭上?

以上的這些,看起來有點兒玩笑了,但這的確是現實中要考慮的難度。用經濟學的表達,這叫做「交易成本」。

這種「交易成本」,還不僅僅是那些吆喝啊打包啊之類的「麻煩」有關的成本。更主要的,是一種從「制度」角度來看的成本。

比如,剛才提到打包運輸之類的要花錢啊。有人就要問了:

為什麼不能讓這幫富人和農場主就花了這個錢呢?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什麼叫「讓……就……」?

是要以法律的名義,以道德的名義,或者乾脆以人民的名義,強迫富人捐獻嗎?那我再斗膽問一句,這種強迫捐獻和搶有什麼區別呢?

當然,從功利主義道德的角度看,題主的這種思路似乎有著它背後的道理。

因為從理論上來講,人的財富越多,財富所帶來的邊際效用越低。同樣1000塊錢,放在富人眼中可能就是一天的零花錢,而在窮人眼中,可能就是這個月活下去的命根子。

一個似乎合理的判斷是,富人已經有很多錢了,財富的邊際效用要遠低於還吃不飽飯的窮人。那麼,從富人那裡拿走一部分錢,送給窮人,富人的總效用下降是小於窮人的總效用上升的。

所以我們劫富濟貧好啦,因為我們把富人的錢分給窮人,是提高了社會總福利的。

對於這種觀點,且不說經濟學理論實際上不承認不同人之間的效用可比,單就這個做法的實際效果上來看,它也只是一種非常粗暴的,看似追求公平正義、社會福利,實際有各種弊端的做法。

簡單想想,就會出現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到底從哪些富人那裡拿錢,每個富人拿多少錢,又怎麼分配給窮人,分配給哪些窮人?這個過程又要做到何種程度,是要做到均貧富的程度嗎?

第二,富人看到自己的財富就這樣被分走了,如果只是自己的國家這樣,他為什麼不帶著錢去別的國家呢?如果所有國家都這樣,這世界上還會有人努力賺錢嗎?

第三,窮人看到這樣就可以得到錢,為什麼要工作賺錢呢,直接等著某個「大家長」直接從富人那裡搶錢給自己不好嗎?甚至為什麼不自己隨時就去搶錢呢?

第四,誰來執行這個劫富濟貧的過程呢?難道不用擔心他胡亂執行,劫了富濟了自己嗎?

所以,之所以不能直接「讓」富人花錢去救濟窮人,是因為,在現實中,以上四個問題所能給社會帶來的混亂,很可能是劫富濟貧給窮人帶來那些效用增量所不能抵消的。

你強行劫富濟貧帶來社會總效用的好處,遠遠比不過破壞社會秩序所產生的弊端。

因為劫富濟貧從根本上動搖了價格機制運行的基礎——私有產權受到保護,於是被動搖的就是價格機制。然而,從目前的歷史經驗來看,價格機制似乎是最「有效」的機制了。要說清楚這個有效的含義,就涉及到了前面提到的視角——「交易成本」。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稀缺」是價格機制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稀缺,是因為物質的有限相對慾望的無限而存在。

同時,即便是物質無限多,其差異性也會帶來稀缺。即使演唱會的座位無限多,也總有更靠近舞台的;即使飲用水隨隨便便就能喝到,但水中也分怡寶和依雲。

總之,稀缺的存在不是一個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甚至,就是一個永遠不能根本解決的問題。

然而,我這裡要強調的關鍵是逗號後面的「之一」——價格機制之所以存在,除了稀缺性之外有另一個根本原因。

那就是「競爭」。

競爭是什麼?說白了,就是「一樣東西歸誰」這個問題。

怎麼解決呢?在價格機制里很簡單了,誰出錢多歸誰。

但如果不用價格機制,稀缺和競爭還是存在的,怎麼辦?於是,總要有一種分配機制。這種決定歸屬的方式可能成了溫和的「先到先得」,也可能成了血腥的「你死我活」,還可能成了電視里常看到的「皇帝一句話(等級機制)」,等等。

但是,無論是什麼機制,稀缺和競爭都是客觀存在、不可改變的——區別僅在於決定有限資源歸屬的方式。

那麼,價格機製為什麼好呢?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價格機制下,要得到一樣商品的方式是花錢,而這些錢,又從商品和服務來。也就是說,價格機制下,一個人要得到某樣商品或服務,需要有提供商品或服務作為前提

價格機制在根本上,是促成了人們之間的交換,並讓社會在這個交換過程中不斷地生產、消費,得以維繫。顯然,在其他機制中,這個優點是不存在的。

經濟學家阿爾欽說過一句話,大意是:研究什麼決定了價格固然重要,但理解價格(機制)決定了什麼是更重要的問題。

當然,無論是價格機制還是其他非價格機制,其運作都是有成本的——價格機制的成本是對應的政府、法律和商業服務體系、暴力機關等等。

所以,也並非所有的經濟環境中都以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比如教室的座位就是先到先得的,沒有用價格機制,電影院的座位則不然)。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維護非價格機制運行的成本,或者說它所造成的「浪費」,要遠遠大於價格機制。

所謂維護機制運作的成本,就是我這裡提到的「視角」——交易成本。

至此,這篇答案的邏輯就可以梳理出來了:

1.開倉放糧需要成本;

2.之所以不能強迫「讓富人和農場主們就花了這個錢」,根本上是為了保護所有人是私有產權,為了保護價格機制的順利運作,為了避免價格機制缺位後的更大浪費——為了「greater good」;

3.我們可以通過其他稍微溫和的手段,讓富人出這個錢。(在後面)

誠然,我們是不拒絕,甚至願意鼓勵富人主動捐錢給窮人的。但這和「讓……就……」,有著根本的區別。

我明白題主的原意也不只停留在牛奶和畜肉上(畢竟最後是落在了分析「資本主義腐朽」的這個大問題上……),要完整論證清楚這樣的大問題,遠遠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說不定分分鐘要被《資本論》糊在臉上。所以,我只能基於自己學的一點兒經濟學,給出一個看待的視角,供各位討論。也期待更好的答案出現。

這篇文章,也僅僅是在介紹那個時期下,純粹出於經濟學的考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不代表我們就覺得它合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在人權受到侵犯時應如何取捨,仍是充滿爭議的話題。平等與自由孰輕孰重,更是千百年來左右之爭的焦點,我們不知道如何回答這麼大的問題,今天只是就事論事而已,希望能給對此類問題零基礎的朋友們一點啟發。

此外,再補充一點,公平正義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追求,即便是題主看起來可能道德上有些可鄙的、整天叨逼叨的、為腐朽的資本主義站台的那些經濟學家。

任何窮人所遭受的苦難都提醒著我們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提醒著我們要繼續努力讓他更好。

相應的,經濟學家也不是沒有提出對應的辦法:

比如, 「以工代賑」,政府投入資金到基礎建設,這是所謂的「財政政策」。

比如,增加貨幣供給來驅動經濟,這是作為的「貨幣政策」。

雖然以上兩種政策是否真的能達到目標,讓窮人的狀況得到改善也有爭議,但「腐朽的資本主義」確實也是想了辦法。

此外,還有向富人徵收更高的稅,增加公共資源包括教育、醫療的投入,盡量創造出一個機會均衡的社會環境等等。注意,以上方式都是在價格機制的大框架內運作的,可能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價格機制,但沒有動其根本——是為了「greater good」。

(註:本文經作者約稿,小編修改潤色,作者再審核三個步驟而成。如有缺漏,敬請指出,不勝感激)


總算我也是學經濟的,嘗試答一下。

其實這個問題困擾很多人,我小時候也覺得很奇怪,資本家都傻逼嗎?為什麼寧願倒掉呢?低價賣了也比倒掉好啊! 哪怕白送出去還能賣個人情呢。

後來我明白了,就是因為資本家不傻逼,才會做出這樣暴殄天物的舉動來。他們如果真的低價出售或者分給窮人,就真傻逼了。

首先經濟學裡有一個基本的假設,那就是大家都是「理性人」。說白了就是大家都會追求利益最大化,沒有人是慈善家。

在經濟危機發生時,牛奶生產嚴重過剩,但窮人們因為失業而挨餓。牛奶市場嚴重供大於求,對於農場主來說,他有大量的牛奶賣不出去需要處理。我們來看一下他此時可以做的幾種選擇。

首先牛奶不可能被保存起來等到危機過去再售賣,牛奶不是黃金鑽石,可以坐等升值。

那麼看看大家想的低價售賣或者接濟窮人會怎麼樣。

降價帶來的結果是牛奶整體價格的下跌。將賣不完的牛奶低價賣給窮人。原本付得起錢喝牛奶的富人們也不可能再接受原先的價格,那麼牛奶的整體價格就要下跌。

假設倉庫有一百桶牛奶,而市場需求只有十桶。原本十元一桶賣給富人們,其他九十桶倒掉,那麼奶農將收入一百元。

如果奶農良心發現,覺得倒掉還不如低價賣給窮人。一元一桶,將牛奶全部賣光,奶農還是收入一百元。看起來跟之前一樣嘛,這樣還算做好事。那麼算上多賣這九十桶奶的貯存成本和運輸以及銷售成本呢?算下來恐怕奶農要虧不少了。

有人又說了,還是維持原來的奶價格,把倒掉的牛奶送給窮人喝不就完了嘛!

好的,那麼奶農將賣不掉的九十桶分發給窮人。
窮人感恩戴德。

這時候,有個機智的窮人想了,本來我對喝牛奶的需求也不是剛性的,我何不把牛奶賣出去買麵包呢?沒牛奶我不會渴死,可是沒有麵包就餓死了啊!

市場上牛奶十塊一桶,那麼我賣八塊吧,或者五塊,兩塊也行啊! 這樣我的牛奶就肯定能賣出去了,少賺點不要緊,反正我只求賺點錢果腹。

於是,富人們選擇花更少的錢來買這些人的低價奶。奶農原本十塊錢一桶賣出十桶的牛奶市場進一步壓縮,甚至一桶也不能再賣出去。

那麼你們現在還覺得奶農把牛奶倒掉是傻逼的行為嗎? 其實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維持原本已經很小的市場,才能儘可能多的獲得利益。

資本家們把生產過剩的產品毀掉,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和生存。

不扔掉那些產品來維持價格,恐怕他們也活不下去。


因為奶農要還貸款,我的牛奶有價值,白送給窮人牛奶,窮人又不幫自己還貸款,我為什麼要送給他們?
所謂『牛奶賣不出去,寧可倒掉也不給窮人』這個命題,我們知道最多的例子應當是歷史課本上美國大蕭條時期牧場主將牛奶倒進河裡。歷史課本上這樣評價『萬惡的資本主義』:

『與此同時,密西西比河畔,農場主正將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車車的大肥豬倒進河中,僅1933年一年就有640萬頭豬被活活扔進河裡淹死,有5萬多畝棉花被點火燒光。同樣在英國,在法國,在荷蘭,在丹麥,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魚,整袋的咖啡豆被倒進大海,無數的奶牛、小羊被殺死。』
——《高中歷史必修二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要知道上世紀二三十年的牛奶行業,只有巴氏殺菌法,卻沒有無菌包裝技術,牛奶最多可以在低溫環境儲存七天。根據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大蕭條時期並非只有牛奶、橘子這些易腐敗的商品被倒掉,奶牛、肥豬、綿羊這些生產資料也都被銷毀了。而且,這一情況不僅僅在美國出現,而且還席捲到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同樣,這些材料也都沒有送給窮人。我們換一個說法,甚至都沒有低價賣給窮人。

為什麼?難道真的是『萬惡的資本主義』在作祟?寧可暴殄天物也不『助人為快樂之本』?

其實並非如此,被倒掉的那些牛奶一部分是無法賣出的牛奶,另一部分則是意圖低價銷售的牛奶。而被殺掉的奶牛生前就是生產那部分被倒掉的牛奶的奶牛(有點繞)。之所以被倒掉和被殺掉,是因為供給大於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如果保持這種狀態,牛奶收購價勢必保持低迷,從而影響奶農利益。當然,在此之前,供大於求的狀態在美國持續了很久,只是因為信貸行業的發展導致這一問題看起來並不嚴重,until 1929.10.24。

蕭條(Depression )是一個經濟周期的最低谷階段,是衰退的進一步惡化。在這個時期高失業率、低產出、低投資是主要表現,而促成上世紀初大蕭條的邏輯起點很可能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異巨大。

這裡有一張表,描述的是1923年~1929年不同階層之間的凈收入水平,以及處在該階層的收入增長幅度。事實上,在1929年大蕭條開始之前,全美有60%以上的家庭收入是低於2000美元的,而布魯金斯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們計算過, 維持一個家庭生存的必需品至少需要2000美元。

分配不公,收入不足,直接導致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信貸消費就應運而火。和現在的信貸服務一樣,對此有需求的群體主要集中在剛脫離貧困線和中產家庭,因為信貸服務直接解決了前者的一般消費品需求和後者對於更高級的奢侈品的需求;而貧困線之下的家庭銀行不會為其提供服務,富豪階層更不需要這樣的服務。

美利堅的車輪繼續向前開動,股市飛漲,汽車遍布全國,『超前消費』似乎完美地解決了供大於求這一現狀。更多的家庭消費了大量的牛奶,這讓牧場主笑成了Uncle Sam,大叔們決定繼續擴大生產,以實現全國人民的『美國夢』。

然而胡佛總統覺得有人在惡意投機股市,決定要打擊一下。一系列貨幣緊縮政策下來,股市大跌、銀行倒閉。

大量銀行倒閉直接影響的就是倖存的銀行不會輕易把錢借出了,信貸業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衝擊。信貸業務的縮減就會直接導致消費嚴重不足,有效需求直接打回原形,加上股市大跌讓無數家庭資產縮水,實體經濟崩潰造成無數工人失業,全國的消費能力大幅度縮減。

當時美國的牛奶行業已經出現牛奶分類定價,優質奶源稍微經加工就可飲用的為一級液態奶,差一點的則是二級奶,用來製造乳酪和黃油。大型奶企為了防止秋冬季一級液態奶供不應求的情況出現,便與很多奶農合作社簽訂協議,保持一個較高的收購價來持續收購其優質奶源,而這個收購價格在『大蕭條』事情依然被保持下來了,因此這部分奶農的利益被保護下來了。

而對於那些沒能與奶企簽訂協議的奶農來說,他們一般只能提供較差品質的二級奶,而這些奶供應的是小型牛奶收購商,沒有固定的收購價格。因此『大蕭條』出現之後,這些奶農就慘了。一方面是超額的供給,一方面是嚴重縮水的有效需求,而這全部的缺口都要出在他們身上。因此面對這種情況,他們的處理方式有三種:1.留作庫存;2.低價出售;3.銷毀。

1.對於牛奶這種易腐敗的產品,顯然留作庫存不能保存;肥豬這種吃飼料的東西,留作庫存顯然會吃死資本家,因此第一條路不合適。

2.低價出售也不可能。
首先生產牛奶的一方面是農場主,但更多的則是農民。無論是農場主還是農民,他們都不是住在城裡,因此他們要想賣掉牛奶就必須開車把牛奶送到城中收購商那裡。但是對很多農場主和農民來說,低價出售牛奶的錢都不夠運費,更何況,他們還有大蕭條之前從銀行拿到的貸款需要償還,否則他們將失去自己的農場,因此他們不能接受低價出售。

舉個例子,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直接從奶農收購的價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隨後紐約州州議會調查委員會出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

其次,低價出售牛奶,會使得原本就萎縮的牛奶市場變得更加狹窄。最極端的情況是免費贈送牛奶的時候,牛奶市場則完全消失。

3.銷毀的是供給過量的牛奶,同時也叫板收購商。
隨著牛奶收購價格一路下跌,奶農便打算自己謀求議價權,通過工會談判來獲取一個合適的價格。但在雙方價格沒有談攏之前,如果有人低價出售牛奶則是對奶農群體利益的破壞。而事實上,這個價格一直很難談攏,因此工會便開始組織罷工、傾倒牛奶運動來抵制『低價收購』。在這一過程中,各州不斷出現示威活動,甚至造成流血衝突。有些奶農受不了持續的虧損打算低價出售牛奶,工會的人收到消息後便會在公路上攔截運奶車,並將其牛奶全部倒掉。為了維持市場價格,奶農工會一方面銷毀了供給過量的牛奶(這部分包含自己的也包含打算偷偷低價賣掉的),甚至將多餘的奶牛殺掉來維持一個均衡的牛奶供給量(畢竟倒掉牛奶也是需要成本的);另一方面向政府和收購商試壓,要求其人為地提高收購價格,最終保證奶農的利益。

總結一下,大蕭條時期的牛奶被倒掉的原因主要有二:
1.維持牛奶的價格穩定,保證奶農的利益;
2.保護牛奶市場。

其次是現代的倒牛奶事件。
現代的倒牛奶主要有兩種情況:
1.牛奶各項標準存在不達標項甚至被污染,奶企拒絕收購。
2.牛奶行業全面萎縮,提高收奶標準降低收購價格與收購量。

對於情況1.來說,窮人要是出運費的話,白送也沒有關係,要不然也是倒掉,但是有些窮人就是喜歡趁火打劫。

對於情況2.來說,我猜測,每個奶農都是有簽約供應廠商的,送給窮人間接地影響了商品牛奶的市場份額,廠商老闆是不願意看到的。而且,送給窮人能帶來什麼效用呢?還不如倒掉牛奶搞個大新聞來抗議一下牛奶收購價。

個人專欄:經濟/商業/歷史方面, 五十九號公路 - 知乎專欄


市場經濟,很多行業都這樣,主要是怕擾亂市場。

比如出版行業,每年都有大量長期積壓的庫存圖書要報廢。都是品相完好的書,相當一部分是教材教輔類。有的都沒拆封。就那麼一車一車的拉到紙廠打成紙漿。

你說不可惜么?完全可以免費送出去呀。

可幾乎沒有出版社會這麼干,寧可當廢紙賣也不會送人,怕擾亂市場。

如果每年都有大量的書被免費送出去,那之前原價買書的人會怎麼想?得了免費書的人以後還會再花錢買書嗎?

當廢紙賣是為維護賣書人的利益不受損,也是維繫市場的必要措施。

同理,牛奶也是一樣,你今年送,明年還送不送?已花錢的人會很生氣,本來想買的人會想:我為什麼要花錢呢?我們都不買,他會有更多賣不掉的奶,這樣我們會得到更多免費的奶。

所以免費送有價值的商品會把原本有序的市場破壞掉,商家的利益受損就會降低產品的品質,甚至不會再生產同類的商品,最終受損的還是消費者。

那麼有人會問了:那窮人就活該喝不到奶了?

給予公民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政府的事,社會福利機構也可以通過募集捐助的形式進行救助,他們可以用捐贈款從商家手裡購買商品免費發放給窮人。但商家沒有義務這麼做,商人不是福利院更不是政府機關,沒有義務把捐贈的活搶過來。

一個國家如果經常出現牛奶賣不完被倒掉,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窮人喝不起牛奶的社會現象,這個鍋不能由商家來背,是社會福利政策出了問題,是政府的責任!

.........................................分割線.................................................................

評論區有人提到牛奶被倒是贈送成本高,我不否認在某個時點某個別商家會因為個人原因(做慈善,打響知名度等等)把產品免費送人,但這都是個案,不代表商業規則就是這樣。

出版單位每年都會把大量的正版書銷毀,而免費送書很容易,在學校門口一放即可,不用什麼成本,但幾乎沒人會這麼做。

牛奶也是一樣,假使免費送奶不用成本,就會有人這麼做么?個別人可能會,但整個行業不會。要知道牛奶總不會全被倒掉,總有部分要銷售,如果一邊倒一邊送,那購買者會都會要求贈送,即使購買也會在心中把商品的價值打低,不論從那一方面講都是不划算的。

微信公眾號:貓大叔的財會窩!歡迎關注!我會儘力回復來自公眾號的問題。


因為「白送」也需要成本,而窮人實際上連「白送」的牛奶都喝不起。

剛好看到有篇分析乳業的文章,可以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
乳業上下游一起發財:6元一盒的牛奶成本僅1元

比如,蒙牛特侖蘇有機純牛奶6元多一盒(250毫升),該款產品的原奶採購均價為4~5元/公斤,一公斤原奶可以生產四盒,每盒的原奶成本僅為1元多,不會超過2元。

換句話說,就算牛奶白送給你,但滅菌、包裝、倉儲、運輸、分銷這些環節仍然還在,最後「白送」你還得掏4-5元。這就是點贊最多答案里提到的困境所在:窮人真想得到「白送」的牛奶,那就需要乳品製造商除了白送奶之外,再倒貼其他環節的費用。算下來,資本家倒掉牛奶,損失的無非是沉沒成本,而如果白送牛奶,卻需要繼續追加邊際成本,自然只能幹脆倒掉。

所謂經濟危機,就是這樣一種狀態:資本家窮得送不起,工人窮得收不起,最後陷入徹底崩潰的境地,並造成極大的浪費。所以,需要國家介入干預,一方面給窮人發低保,保證他們至少能夠買得起「白送」的牛奶;另一方面給牛奶相關行業補貼或者乾脆直接投資該行業,讓他們能夠僱傭一部分失業的工人,並把牛奶從農場主和資本家手裡運出來,低價賣給窮人。

否則,如果指望市場調節,只能等到一邊養牛的倒的差不多了,一邊窮人死的差不多了,才能再次建立起新的均衡。


PS:你們的關注點能在答案本身嗎?


我要反駁一個教科書引起的普遍誤解。奶農們並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也不具備共同行動的能力。不存在說為了保住價格,形成價格統一陣線,寧願倒掉也不讓牛奶價格下跌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是每一個具體的奶農,比起想辦法低價賣掉牛奶,倒掉牛奶都是更划算的。

人都是利益權衡的大師,再蠢的人都是。如果大家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那你要相信,一定是這樣做更符合他們的利益。如果你看不懂,是因為你不了解其中的因素。具體到這個問題,答案是:

因為低價賣的話更不划算。

我見過一個種菜的村子,村裡主要種植捲心菜,質量很好。有時候年景不太好,價格不到八分錢,然後菜農就不賣了,寧肯爛在地里。我問他們,為什麼不便宜賣呢。總比一分錢收不回來好。他們說賣的話也沒人收。自己去零賣,沒有車,勉強賣了,也掙不了幾個錢,付出成本太高。

價格大幅下跌,意味著市場上的供過於求。比如因為某年某月某個時段,突然蔬菜大量的上市造成了這個時段的需求難以對應,這個時候供應就大於了相對需求。此時市場上所有的人幾乎都有能力按批發價來買得起這個蔬菜。但考慮到運輸和銷售等等的成本加上去以後,該吃不起菜的人還是吃不起,這和牛奶的故事是一樣的。

市場經濟所有環節當中,每一個從業者,都要掙到足夠的錢才能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很多人都是不計算這個時間和精力的價值,所以看不懂這個價格。人的時間和精力,其實才是人世間最重要的稀缺資源。所有參與這個蔬菜生產銷售,包裝運輸等等環節上的人,都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他們時間和精力的價值都需要在這個市場交易中得到體現。這個循環本來是平衡的,但是在市場供過於求的時候生產環節的利益被無限的壓縮了。菜農和奶農就只好認栽了。

這個時候我們注意到生產和流通環節,邏輯是不一樣的。生產環節的供過於求,是產品的供過於求,而流通環節的供過於求,是其中的人、從業者的供過於求。所以生產環節經常因為產品的供過於求造成大幅虧損,波動很大。尤其是在靠天吃飯的農業行業,而在其他加工型企業裡面,受到科技的巨大影響的,每次技術升級,都會淘汰掉一批生產企業。而流通環節,波動就沒有這麼厲害,因為其中的從業者波動相對可控。比如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里,農民工多的時候工資低一些。而現在用工荒之後,勞動力成本增加較多。

所以市場意義上的供過於求,與我們日常的理解並不一致。並不是說好多窮人都還吃不上牛奶,奶農寧肯倒掉是心術不正。而是因為牛奶在市場上流通是需要很大成本的。這些成本包括運輸、包裝、銷售等等,如果牛奶價格下跌到不足以抵消這些成本,那再去賣就不如倒掉。

菜農奶農們面臨的卻是同樣的問題。他們其實並不是不賣。比如當我們提出300塊錢收他們一畝白菜用來餵雞的時候,他們是很高興的。同樣的道理,當奶農們要倒掉牛奶的時候,有人現場去低價買一點,他們是願意賣的。


看題目下一堆回答根本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要真因為送了還會落埋怨那麼簡單的理由,大蕭條壓根就用不著羅斯福來救場了,凱恩斯更不會成為救星般的人物。當然,不是大蕭條情況下這種情況也是會發生的,原理基本一致,只不過程度有別。

先說一下有關經濟運行的模式,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分析,生產》銷售》再生產,養牛、產奶都屬於生產階段,賣出牛奶是銷售,拿賣出去的錢繼續養牛產奶,買更多牛產更多奶這是再生產。

大蕭條時期,牛奶不是賣不完那麼簡單,而是大部分人沒錢,買不起牛奶。商業活動追求的是利潤,增加利潤的途徑是兩條,第一是增加商品價值,要麼增加數量(單位勞動力產量)要麼增加質量,第二是減少成本。在技術沒有取得飛躍性進步的情況下,第一條往往是增加產量,第二條則是壓低工資。然而,對於必需品而言(比如牛奶這種食物就是),其消費者是幾乎所有人,絕大部分牛奶消費者是工薪階層,普遍壓低工資就降低他們的購買能力。於是一個悖論產生了,東西越生產越多,有能力買東西的人卻越來越少!當這個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是蕭條。而這個時候,銷售這個環節就無法完成了,再生產也就沒法進行。無論直接倒掉牛奶還是送給別人,對農場主而言是一回事,反正是沒法把牛奶變成錢了,而送人還需要額外付出運輸、分發的成本,還不如就地全倒了更節省一點。題目里有人說為啥不轉行,因為大蕭條是全行業蕭條,增加利潤的兩個途徑被大部分行業採用了,所以這些行業一起蕭條了。不蕭條的,那都是你削尖腦袋也進不去的,而且規模超級巨大的,比如能源巨頭,比如金融巨頭,比如軍火巨頭,一個農場主轉行去做這些?笑話。

然後姊妹問題就簡單咯,大蕭條時期誰還僱人,既然東西賣不出去,生產就沒有意義,你想工作都沒人要。大蕭條時代有人故意放火燒山,想讓人雇他當消防員。在經濟逐漸走向蕭條的過程中,裁員、降低工資就已經是普遍行為了,那些被裁掉的事因為懶么?是因為養不起這麼多員工啊。

而不是蕭條的時期也可能出現企業的生產計劃沒做好,造成生產過剩銷售不出去的情況,道理相同,直接倒掉還能省去送人的分發成本,對企業主更有利。或者你直接白送給企業員工也可以,這基本不消耗額外成本,跟倒掉沒有本質區別。

至於為什麼不免費為他人工作……這不廢話么,既然工作後什麼也得不到,那白花那麼多力氣還有啥用?除非你這工作免費提供三餐跟睡覺的地方,那倒是還有可能有人干。要是什麼也不給,單單讓人工作,那我覺得就算是蠢驢都不會幹的,讓驢子拉磨都得喂乾草,何況是人。


小布爾喬亞乎大讚資本主義倒牛奶為天經地義,並認為免費送牛奶培養刁民。

然而倒牛奶的奶農倒是恨透了資本主義,要是搞社會主義的國家收購,他們還不用倒牛奶自負盈虧呢。


奶價低、牛奶滯銷的時候,你想免費喝,其實奶農也不一定就不讓你喝。畢竟奶農是把牛奶賣給企業,不是賣給消費者,企業不收,牛奶又存放不久,對奶農來說,那麼多剩奶也沒處放。

窮人們自己跑到牧場,客客氣氣的求奶農,能不能送一點牛奶充饑,奶農們還真有可能同意。

但你不光要免費,還要奶農送貨上門,這就扯淡了。

為了給你送兩斤牛奶(收購價可能才2元),讓奶農搭上200塊的油錢,學雷鋒也不能倒賠錢呀。

可能有人說大危機期間,有些奶農倒完奶,還會往奶里撒葯、立警示牌。是啊,他們倒的奶都擠出來好幾天了(牛奶擠出來,不做低溫冷藏,幾個小時就變質),早就細菌超標了,萬一真有窮人喝了鬧肚子甚至生病住院了,是不是還要找奶農要賠償呢?


倒奶這個問題,之所以爭論這麼多,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

牛奶在中國,直到90年代都屬於「輕奢侈品」,並不是說牛奶的價格有多貴,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牛奶麵包作為西式生活的代表,賦予了一種「貴族氣息」。

(當然,從90年代開始,即便是我這種三線國企的小朋友每天喝牛奶也不是什麼稀奇事,但農村喝不起牛奶的人依然還有很多。)

西式麵包和生活水準相關:
馬前卒:有哪些判定某地區實際消費能力的神奇辦法?

除去這一點,倒牛奶這個事情和大白菜賣不出去爛在地里是一個性質,並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當然,在地頭收大白菜1分錢一斤也是很棒棒的!搞的種菜農民喝農藥自殺也是很棒的!(無諷刺)


奶農為什麼寧可倒掉牛奶也不願意賣?
因為奶價太低,白送都虧本。

為什麼奶價太低?
為什麼奶價太低?
為什麼奶價太低?

是供大於求么?

美利堅合眾國的屁民們,每天都能喝到鮮牛奶了么?為什麼奶價已經低的要倒掉了,那些辛辛苦苦在工廠工作的人,卻喝不起牛奶?

教科書這個例子讓你思考的是這個

為什麼我們人類明明能生產那麼多鮮牛奶,窮人卻連麵包都吃不起。

四海無閑田,農夫為何尤餓死

拿來黑封建君主的時候一個比一個6,拿來黑資本家就顧左右而言他了

請某些人看清楚了,奶農同樣是受害者,這鍋不應該由他們背。你問我奶農該怎麼辦?那我問你每天工作十二小時生產麵包,卻連塊好一點的麵包都吃不起的工人們該怎麼辦?

還有人跟我講封建主義經濟危機。好啊,我就喜歡比爛,特別是兩個 私 有 制 社會的比爛。你們拿出資本主義那一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邏輯瘋狂辯護,和「不做安安餓殍,尤效奮臂螳螂」又有什麼差別呢?

過幾年知乎是不是要流行「石板栽花無根底,窮鬼竟想上天梯」了?

哦,不好意思,現在就在流行了。


反正窮人失業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幹嘛不免費給資本家工作?
已經有答主用市場理論把這個問題解釋得比較清楚了,不倒掉過剩的牛奶,只會給農場主帶來額外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運輸等)和間接成本(市場需求進一步降低),最終形成的結果就是農場主破產,所有人都別喝牛奶了。直接成本還不是主要因素,因為絕大多數人是壓根不會考慮免費送的。如果你要為窮人謀求福利,抨擊倒牛奶的行為,請回去看我開頭第一句話。誰都不應該妄想不勞而獲,或窮或富。

看到有一部分人把贈送牛奶帶來的額外開支比如運輸費用之類的列為奶農倒奶的主要動機,我表示強烈反對!大多數奶農壓根是不會考慮白送的,這個對他們來說都是不需要考慮就能得出的結論。首先,牛奶是他們個人的財產,雖然由於需求不足導致滯銷,但是他們沒有理由把這些牛奶送人。所以很多人根本就不會考慮贈送這個選項!其次,如果考慮贈送剩餘牛奶,大多數人會立刻否決掉自己的這個想法,原因很簡單,送了就不值錢了,不值錢了就沒人買了。也許奶農不懂經濟學所謂的供需平衡理論,但是基於經驗,他們是知道贈送了就會進一步導致賣不出去(降低需求),所以不贈送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甚至都不需要經過思考。


幾乎所有分析都偷換了一個概念。


牛奶是牧場的牛奶,而不是商場里的牛奶!
從牧場到商場,這個距離是無限遠的。

如果你真的去牧場,牧民肯定讓你放開了喝,而不是把牛奶倒掉。

牧民們之所以把牛奶倒掉,根本原因在於」距離」。

牧民什麼時候會倒牛奶?
都市裡的牛奶售價連運費都賺不回來的時候!

譬如說,從來沒有人把紫檀木,扔進淀蒲河的。
紫檀這玩意,三十年長一厘米,千年不腐,木質緊密。

但是,生鮮,水果,牛奶,蔬菜,就屬於「極易腐爛」的食品。
在運輸條件不好的19世紀,牛奶從美國中部的農場,運到大西洋邊的紐約。
耗時可能要一周,甚至更多。
腐爛變質不能喝。

曾經在水庫論壇上看到的,來自歐成效。

http://mp.weixin.qq.com/s/zUY8UOBxJwwCB_u5w2-pGw


推薦閱讀:

貓屬於什麼階級?
馬克思為什麼說異化 (alienated labor) 是私人財產 (private property) 產生的原因,而不是結果?
《水滸傳》好在哪裡?
有沒有理論能駁倒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學說?
怎麼區別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

TAG:商業 | 經濟學 | 市場 | 微觀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