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曹操是否有勝利可能?(演義)
首先聲明,因為赤壁之戰在歷史上說法頗多,尤其是雙方兵力問題,我覺得至今沒有定論,所以這裡說《三國演義》。
我們拋開曹操敗後說的「若奉孝在」不談,只說當時的情況,個人覺得其實當時很多情況還是屬於偶然。比如蔣干這出,他若不請命去說周瑜,是不是周瑜就沒有線人搭橋?是不是就不會有反間計?那麼,蔡瑁張允如果不死,曹操的水戰是不是就不會一塌糊塗?「
再比如」借東風「這出,很多年沒翻《三國演義》,如果沒記錯的話,諸葛亮自己也說了,他並不會這種妖法,只是忽悠周瑜一把,讓其以為自己有神鬼不測之術……那麼,所謂」借東風「,只是諸葛亮會看天,知道那幾天刮東南風而已。要是這次沒有這股風呢?哪怕黃蓋放火船是不是也只能燒自家戰艦?
說到黃蓋,就不得不說苦肉計。這苦肉計主要是通過蔡中、蔡和之口傳至曹操耳中,後者才相信。若是後者識破呢?亦或是吳軍有人走漏了風聲呢?這時候曹操就沒有在吳軍裡面安插細作?當然了,曹操這次帶領的部隊,可以算是」驕兵「,然而驕兵必敗,所以這一段我自己都不太信……
還比如演義中的周瑜如此嫉恨諸葛亮,想殺他不是一次兩次,若是某一次魯肅沒有勸住呢?如果你要說他諸葛亮算無遺策,早已算到自己的安危,我覺得不一定。比如」揮淚斬馬謖「不就是他失算的時候嗎?
最後說一個,如果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時候,曹操不是亂箭射之,而且派遣戰艦出擊,又當如何?曹操用兵比較活泛,謹慎路線走過,奇兵路線也走過,我覺得這還真說不準。
近幾年都是翻一些現代人寫的三國點評看,很多年沒翻《三國演義》原著了,怕有的環節記錯了,言多必失,所以提出的觀點就這麼多。望各位大神指點一二,拜謝。
題主的想法很好,但漏洞很明顯。
這場戰役中曹軍必須達成上述全部或者說至少百分之八十的條件才可以僥倖佔到點甜頭,而不是像題主說的只要達成一項就能風生水起怒艹孫劉。
不要說郭嘉不在了,就算郭嘉還活著也左右不了戰局。想想曹操哭著喊了句啥?「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而不是「若奉孝在,老子neng死這幫狗*的。」曹操一生謹慎,這話說的很中肯,不被虐成狗和贏完全是兩碼事。雖說演義虛構成分很多,如諸葛多汁而近妖,但其宏觀歷史框架還是基本符合史實的。這可以作為我們分析的一個主要依據。
怎麼才能勝?兵法曰: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這五點看,曹操一點都沒沾,何談勝利?下面我們逐條分析一下。
第一,知可戰與不可戰者勝。
曹操沒有把握好戰略目標,也就是這仗能不能打,該不該打,他是缺乏正確認識的,也就是說從一開始戰爭就輸了一半。
誠如王司徒所說,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曹公擒呂布,破袁紹,定公孫,征烏桓,又撿了半個荊州,天下布武,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堪稱一時英豪。然而這時候曹操可能被連續的勝利蒙蔽了雙眼,他可能對孫權的認識還是當年那個小娃娃,江東只不過是小娃娃玩過家家的遊樂場。曹操老了,頭髮白了。年過半百的曹操擴張行動基本上也就止步於此,之後最多在西面割個須棄個袍什麼的,曹魏的東南疆界基本劃定。
而這時的孫權方面呢?曹操擴張的時候孫權也沒閑著,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積極開發江南領土的同時鞏固政權內部。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俗稱悶聲發大財。同時還有劉備和諸葛村婦的襄助,以孫權當時的實力,在主場跟曹操肛正面可以說是不虛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但還有句古話,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實在讓人不知道這個編古話的是什麼心態。實力上曹操確實比孫權強一點,但孫權不是呂布公孫之流,畢竟三國殺單挑小王子渣權,拼綜合國力還是有資本的。同時孫權也不是袁紹一類活在夢裡看不清現實之輩,帳下文武百官人才濟濟,孫權能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可以說算得上是一代風流人物。曹操並沒有碾壓性的國力優勢,也沒有人才智力方面的優勢,只能仗著血多強行賣血一換一也不一定穩,所以南征孫權是這個老人對時局所做的最失誤的一次判斷。
曹操平定北方,因為他知道北方諸侯都是漢朝遺老,漢獻帝都能搞定,搞他們不隨便玩?而曹操到死,都是漢朝梟雄,這註定讓這位英雄的眼光停留在漢朝。而新時代,是屬於當年那些小娃娃的。曹操看不清孫權這個年輕人與他身後的百萬基佬可不可一戰,這是他的第一敗。
第二,識眾寡之用者勝。
曹操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孫權會獵於吳,且不論歷史上這個數字是多少,我們就按題主說的演義為主,曹操的軍隊數量絕對超過孫劉聯軍不少。然而這所謂八十萬大軍中善於水戰的有多少?無非是蔡張的荊州水軍,而其餘則是曹操蕩平北方所用的華北方面軍,並且佔了曹軍的多數。馬步軍眾而用少,水軍寡而用多,這種不合理的兵力結構可以說是曹軍的硬傷,假使演義里曹軍個個踏浪弄潮,用得著聽龐統忽悠一番把船通通連起來?水陸聯合作戰時應該統籌好水陸兩軍的戰鬥力分配,把陸軍往船上一扔就想冒充水軍,肚臍眼插毛,裝什麼逼?一個個北方馬上健兒沒有死在衝鋒的路上而是淹死在水裡,找誰說理去?荊州水軍本來就是新附軍,在軍中地位可想而知,蔡張二人就是例子。本部軍瞧不起荊州軍,荊州軍還得在水戰上當一把大腿,北軍不會水戰還處處拖荊州軍後腿,完事還得賴水軍剿匪不利,擱誰能願意?
反觀孫劉軍,微觀上講,主場水戰不輸荊州軍,能不能打先不說,起碼不暈船,犯不上通通連起來,何況蔣欽周泰之輩皆是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在水上艹翻這幫侉子還不隨便打?劉備的部隊有一個好,收人頭的時候比其他的東吳水軍呀,跑得還快,但是打來打去的戰役呀,圖森破。宏觀上講孫劉聯軍用自己所長擊敵人所短,眾寡之用瞭然於心,曹操有得打?
第三,上下同欲者勝。
上下同欲,就是上下一心。東吳在戰前兩派撕逼,撕逼是好事,要是一直撕到曹操打過江來那就真完了。幸虧孫權從中制衡,保證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利益一致,而江東百姓在孫主席的正確領導下積極開墾江南土地,各族人民就山越爭議領土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生活安定富足,聞曹軍屠城劣跡無不嚇尿。百姓自然是要保證自己的生存生產,避免戰爭對江南經濟的破壞。
而曹操方面,由於曹操已是炙手可熱的權臣,內部已開始產生佐曹和尊漢兩派的分化,尊漢派下場慘的比如孔融,不慘的比如荀彧,總之都被除掉了,可以說曹操表面上統一了半個中國,但政權內部卻暗流涌動,這也影響了戰爭的走向。舉個典型例子,徐庶看破了龐統的計謀,然後一句話不說悶聲跑了。
同時,曹操統一北方,治下各州飽受戰爭摧殘,百廢待興。百姓需要的是和平安定的生產環境,很明顯孫權還是沒膽子去主動侵略北方的,劉備倒是想,打不過。在亟須恢復生產的時候對外用兵,這是兵家大忌,除非弄險。可能順勢一鼓作氣吞併南方會對士氣有加成,但你人都餓死了還高喊消滅南朝鮮,這不是活在夢裡?
曹操欲戰,百姓欲和;孫權欲戰,百姓欲戰。沒聽說中國有句古話叫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里吧!
第四,以虞待不虞者勝。
這點很好理解了,孫權軍主場作戰,以逸待勞,同時有充分的戰爭準備,戰前內部主戰主降兩大派爭論不休,這說明孫吳已經在著手準備,並且在考慮兩種路子。南軍主場迎敵,對長江中下游天氣地理十分熟悉,諸葛亮借東風雖屬虛構,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南軍地理優勢的誇張化體現。你要改成孫權帳下忽轉出一老卒,曰:「末將自幼耕於江東,深諳諸如"春雨貴如油,多下農民愁"等民諺,知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必有東南風,可如何如何…」當然是完全合理的,但有收視率嗎?不這麼改這書能賣的出去嗎?抗日神劇哭暈在廁所…畢竟多少人是沖著諸葛村婦追三國的啊…還有就是大嘟嘟給蔣干看自己的軍隊和糧草,帶甲百萬,良將千員云云,也是說明孫權有充足的戰爭準備,硬實力上也可與曹操一戰。
反觀曹操,打完袁紹打劉表,打完劉表打孫權,話不多說就是干,因為曹操早已把「四海一」作為宏觀戰略目標,誰先死誰後死都是曹操安排好了的,北方諸侯也紛紛中槍,一個個都如期而亡。不出意外,孫權也會被順利消滅,成為曹操霸業的一塊基石。但是,曹操是舊時代的終結者,卻非新時代的開創者,看不到未來。對於一個自己不太熟悉的戰場,曹操由於缺乏相應的**經驗和技巧,導致提前**。曹軍感染疾病就是很好的證明。說這是偶然因素就是不客觀,敢說孫劉聯軍沒人染病嗎?劉備軍也是北方部隊,為什麼還打得風生水起?聯軍方面對疾病何時發如何治療與防控有充足的經驗與技巧,這就是戰爭準備對該戰的影響。
第五,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這場仗誰是曹操軍的MVP?不用看,肯定是蔡張二將,而曹操對他們根本就不信任。不要說蔣干盜書之類的了,就算沒有大嘟嘟的反間計,曹操也要處處提防牽制著他們,不信你把他倆人職位上換成夏侯惇許褚之類的,曹操能信?有將才者處處受制於君,這仗能好好打?後來曹操換了毛介、于禁,這倒是君不御了,但能打水戰嗎?這也是被南軍嘲笑了一番。
反觀東吳,戰和之爭結束後內部空前團結,忠臣良將各盡其力,包括張昭等之前的主降派也儘力輔佐孫權,這可以說跟曹操施加的外部壓力分不開,但無疑孫權軍內部十分團結。但對劉備軍則不是這樣了,小說里周瑜一直要殺諸葛亮的話,這當然是虛構,但其歷史原型就是孫劉之間存在一種十分危險的關係,這也可以作為曹操破孫權的切入點,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從將領與君主的關係來看,曹操與孫權又存在很大的差距,歷史上,從孫策開始的領兵復客制度雛形到孫權時期為了維護江東豪強地主的利益而將其發展完備,這些對鞏固江東政權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成為六朝時期江南的政治支柱,這也是孫權抗曹的政治基礎。反觀曹操,由於他屢次被噴成「贅閹遺丑」,本質上他是與東漢世家大族對立的,這就使他不得不對手下將領進行提防,其直接後果就是影響戰鬥力。這就是所謂的將能而君不御。
。
。
。
。
。
。
。
。
。
。
老羅要是把曹操寫贏了還能賣的出去嗎?
以上。
有的,如果曹操遲點大赤壁,成功的可能很大,而且曹操犯了一個大錯,在對戰之際不應該接納黃蓋,曹操的疑心呢?
準確來說,所有人都一致看好曹操的,只不過他不幸的輸了。可能改變一點都可能改變戰局,但是天時地利人和全給劉吳佔了,只能認命了。
推薦閱讀:
※諸葛亮有缺點嗎?
※近幾年社會對「曹操」的推崇,是否是中國社會偏離傳統「仁智禮義信」的表現?
※陳宮為什麼建議呂布儘早把女兒送出去?
※《權力與遊戲》中的權謀與邏輯水平是否已經超過了《三國演義》?
※中國古代打仗時武將先單挑是確有其事還是文學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