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如何做才能讓南唐不被宋滅亡?
幾乎不可能 南唐充其量一南方小國(雖然在南方諸國中較為強大) 但畢竟跟中原王朝國力相差較大 中原還是後周時李煜他爸就已經嚇得不得了割地稱臣兼遷都了。
再者,北宋滅南唐之前已滅了武平、後蜀、南漢,荊南歸順,吳越一直都明哲保身不與北宋作對。此時北宋國力更為強大,滅亡南唐也就順理成章了。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62—979年),宋以先易後難、先南後北方的方針,主要包括慕容延釗、李處耘率軍平定武平周保權(公元963年),同時荊南高繼沖主動投降歸順;王全斌率軍平定後蜀孟昶(公元965年);宋太祖率軍征討北漢(公元968年);潘美率軍平定南漢劉鋹(公元970年);曹彬、潘美率軍平定南唐李煜(公元975年);之後,吳越錢俶、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主動投降歸順(公元978年);宋太宗率軍平定北漢劉繼元(公元979年)。
可見,北宋是把南唐放在倒數第二個滅亡的,倒數第一個的北漢放在最後是因為它跟北宋是死對頭仇怨最大而且跟遼國有牽連。而在北宋滅南唐之前幾個政權時,南唐一直在退讓,從未有反抗(其實是反抗無力)。
因此,個人意見,李煜無論怎麼做南唐都會滅亡的,哪怕他再"明哲保身",再自降身份,北宋也不會放過他(能統一天下幹嘛留個後患啊)。國力上講,南唐遠不如北宋。個人能力上講,趙匡胤甩李煜九條街(寫詞除外),如此。。。。
這個簡單得很啊,不讓南唐被宋滅亡,那讓南唐被吳越滅亡不就好了。
我們這樣假設有點紙上談兵、信口開河的意味,不過就當胡說、瞎扯吧。
歷史沒有如果,李璟留給他兒子的,的確是個進退兩難的殘局。
如果能重來,假如我是李煜(性格肯定不同啦),我想,可以這樣試試。
首先,定長策:修內政、平後方、制長江。
國無長策,無以自強。大秦自商鞅變法開始,目的就是統一中國,而後又有近攻遠交等策略,才一步步成為天下霸主,履至尊而制六合。
太祖皇帝也是按照「先南後北」的策略,去逐一剪滅群雄,最終統一天下。
面對趙匡胤這樣強大的對手,你不能等他做大再去決戰——趙匡胤可以先南後北,李煜如果也先南後北,恐怕會被大宋利用外交手段約請錢塘襲擊後方。
所以,第一步,利用外交手段,與北漢、契丹建立攻守同盟,以三方牽制大宋,不能任其消滅其他勢力,其攻我,則彼必出兵攻他;
第二,牽制大宋、消耗大宋之同時,在國內進行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改革。獎勵軍功,鼓勵農耕,建立一個高效的從上到下的軍政機器。
第三,穩定後方,消滅吳越、閩政權,統一東南。
第四,收荊南,取江陵。
第五,滅南漢、巴蜀,制長江。
第六,才能三路出擊,與趙家爭雄天下。
李煜是糊塗皇帝,但這不是玩遊戲,他那個時候真是無力回天。
李景當初如果在李筠聯北漢時和李重進聯合,還有希望。
李重進被滅後,林仁肇想襲擊淮南,不過李景不敢,於是錯失了一個推到淮南的機會,但是這個成功了影響也不大,因為南唐不是一個完整的南方割據政權,沒有湖北,連蘇杭都沒有,占淮南的意義我覺得是不大的(因為沒有必要保護長江運輸),沒淮南的損失也不是很大。換句話說,沒有湖北蜀地、連蘇杭都沒有的江南小政權,憑什麼跟北宋扛?當初有淮南有武漢,南唐還是被後周打敗了。如果你看十國春秋里的南唐的傳,可以看到跟後周的戰爭里死了一票人,實力損失不小。說長江靠水軍遮斷,北宋又不是沒有會水戰的人。
北方在占城稻進入前碾壓南方的,寒潮導致北方無法生產糧食結束後,南方就無法獨立了,只能在北方動蕩時期自保
很簡單,暗殺趙匡胤,暗殺一群人,
北方兵雖強,將亦強
但統兵之權並不固定
只要殺了頭頭
就天下大亂了
但膽子非常人有
而且皇上是顧自己的
暗殺中國向無常例
特別是唐宋後
誰被暗殺被刺過,只有投毒過,而且被自家人投的
所以他們想不到
並非後主昏庸
後主很厲害的
看南唐人才,遠勝北宋
唯兵弱不敵耳
前有人說李璟
中主好有野心
只是無緣開戰而已
畢竟冷兵器時代,殺人一萬,自損八千
環伺強敵,敢損乎
大勢所趨,歷史必然。
首先,退一萬步講,當時的南唐,就算不是李煜是其他賢明君主估計也無法力挽狂瀾,畢竟在他爸手裡時已經毀的差不多了
其次。。雖然我很愛李煜可是我還是要說。。別說南唐,就是把北宋給他,估計他也能弄得岌岌可危。。
進入平行宇宙吧
樓上都搞錯了一個問題,時間點的問題。如果李煜要抵禦宋朝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但是卻還是一直沒有發作。
樓上強調李景的那一次其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分析形勢就知道李景為什麼不出兵了。
李景不出兵是因為信息的缺乏——當時和李筠直接聯繫的是李重進,但是李重進只有數千人馬想等著李筠+北漢可以和趙匡胤打個兩敗俱傷,卻不料趙匡胤直接屯兵宋漢邊境壓得李筠不敢帶兵離開太平驛;李筠更慘,三萬兵馬直接被趙匡胤滅了。
由於李筠迅速潰敗,李重進還沒做出反應趙匡胤已經平叛成功了。李景怎麼出兵?
等到李重進起兵造反之時,「殘破揚州,數千弊卒」,這怎麼打?
但是李煜要推翻趙匡胤其實是有機會的,這個機會就是建立一個新的秩序。很多人沒有想過為什麼趙匡胤在位時除了北漢、契丹之外其餘國家都沒有直接出兵打(後蜀是要契丹出兵),這是個很好玩的事情。現代國際關係學提倡一個東西,叫做「規範」。
所謂「規範」其實是重複博弈形成的結果。這個可以用博弈論來推導。
當規範形成以後,「師出有名」顯得極為重要。所以你看趙匡胤歷次發動的戰爭,哪次不是師出有名?
什麼,你說北漢?北漢那是後周的世仇(宋與周有傳承關係),更別說李筠叛亂北漢下過黑手,甚至可以認為李筠擾亂是北漢煽動的。
那麼回過來,李煜可以利用什麼來解決?解釋權。既然趙匡胤試圖用「師出有名」來服從規範地進行征伐,那就必然存在著解釋性缺失所帶來的風險。聯合其他勢力也變得可能。
但是李煜做了什麼?每一次戰後送禮犒勞,每逢大節送禮入京,首先就承認了趙宋及戰爭的合法性。最後雖然籌備著起兵,卻膽小怕事始終不敢執行。
別的不說,宋朝在江北的守備力量其實非常薄弱,攻打後蜀的時候是一次機會、打南漢是一次機會,怎麼就沒機會翻盤了?機會多了。只是李煜不敢而已。
人的命運啊,除了…
他爺爺李昇在位期間是有機會的
他之前 南唐滅了馬楚後么站住又被趕出去 幹掉福建的閩 結果還是么站住 最後只佔了幾個州而已
南唐軍事實力並不是很強大 到後來被後周盡取江北之地 滅亡只是遲早的事
國足如何踢才能打平西班牙?
就算是三國時期蜀漢,東吳那樣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還不停的嘗試北伐都沒成功,南唐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如果南唐不想被宋滅亡,他就必須去北伐攻宋,而這可能反而會讓其加速滅亡。
李璟要是努努力,估計還真有機會。 一次攻楚,一次攻閩。攻楚先成功,然後徹底失敗,攻閩成功了1/3.
如果兩次都成功了。 應該拿下25個州。 加上南唐35個州。 大概有60個州。再拿下滅掉南漢,吳越。手裡握有80-90個州的樣子,當時北方的政權也就是100個州。 如果蜀國不被滅,就是三國演義,如果蜀國被滅,也是南北對峙。相持個100年問題不大。
從大小周后的身上來看,顯然李煜後期不夠努力啊。
提前主動投降宋朝,求宋太祖封他一個「唐國公」的爵位
我覺得讓李煜變成劉皇叔就行了,想我劉大耳當初多麼落魄都敢跟曹操硬扛,赤壁一把大火殺得曹操丟盔棄甲,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不過,說真的,劉大耳的能力甩李煜不是一星半點
讓他爹在合適的時機打一架
推薦閱讀:
※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在港拍出2.94億港元,有哪裡令你印象深刻的瓷器呢?它們有怎樣的藝術價值?
※從北宋時期民族利益關係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動畫片《大英雄狄青》中狄青和百花公主不能在一起的原因?
※有人說北宋有了燕雲十六州就能擊敗契丹,明朝有燕雲十六州怎麼還是打不過蒙古,皇帝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