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韓寒的《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里韓寒到底想表達什麼?


娜娜的職業是被人所不齒的(至少在我國是這樣),她對外人抱有戒心,但成為朋友後她又會對你掏心掏肺。她對孫老闆,對王菲假製作人,對陸子野,都是付諸以真心。她的生活很艱難,唯一的孩子註定有一個殘缺的人生(沒有父親),可她依舊單純樂觀,像個青春期少女一樣憧憬著未來。

孟欣桐長的很漂亮,為人則很物質很現實。不惜一切為自己爭名奪利,但智商和能力都有限,一次一次地對現實做出讓步,最終湮沒於眾人之中。(也有分析是和10號一起死了,因為對答案沒影響,所以這裡不作展開)

劉茵茵外貌出眾,性格倔強。 有自己的一套處事法則,應該恰好是孟欣桐的反面。

丁丁是當地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見多識廣,卻沒有書獃子的沉悶氣,偷摩托也好,坐車北上參與學潮也罷,都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丁丁的無所畏懼。

10號行事瀟洒,想到什麼第一時間都會去做,想說什麼也是脫口而出,為人豪爽。跟丁丁一樣,10號似乎也對一切都無所畏懼。陸子野評論,10號就是一個粗製濫造、沒有文化的丁丁。

1988製造者,神通廣大,思維方式獨特。

陸子野,童年懦弱,丁丁走後知識儲備與孤獨感共增。成年後依舊對世界感到迷茫,渴望擁有娜娜的樂觀、劉茵茵的倔強、丁丁和10號的無所畏懼、10號一輩子守住故土的安定、1988製造者笑看生死的成熟豁達。

同時也渴望像他們一樣,能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對抗這個世界。

這本書的所有角色都曾有自己的理想,哪怕是孟欣桐也有著成名的目標,但他們的這些目標、理想卻又無一例外地被現實擊得粉碎。

丁丁和10號失去了生命,孟欣桐成了妓女,娜娜染了不治之症...

他們都付出了各自的代價。

然而韓寒的結尾卻說「這條路沒有錯」,所以我個人認為,也許這本書想表達的是:

我們年少時都曾單純勇敢,然而冰冷的現實總會把我們鍛造得面目全非。我們當然會對生活作出抵抗,可所有朋友的親身經歷在告訴我們,最後的勝者依舊是生活。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雖然一定會輸,但我依然要對抗這個世界,我努力過,我鬥爭過,我不會後悔。


這本小說讀過幾遍,這裡談談自己的理解。(長文慎入!)

一開始,囫圇吞棗地讀下來,記住的是男主和一個妓女歡樂的旅途故事,能想起的也就是娜

娜和那些香艷的葷段子。

後來不經意地看到有人提及本書,說本書講的是一段隱晦的政治事件,重新拾起,仔細推敲

著其中的某些段落,聯繫到書名《1988》,一時頓悟,驚嘆於作者有如此的勇氣和歷史責任

感,讓我對本書刮目相看,「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我大致懂了標題的意思。

再一次讀,我是把本書當政治讀物來看的;但通篇讀下來卻頗感失望,因為那些隱喻與暗

諷,雖然稍加思考便能知曉其背後的含義,但是一個強烈的直覺告訴我:並不僅僅是這樣。相反

地,那騎著偷來的摩托帶著「我」兜風的丁丁哥哥,吞了彈子請求」我「撒骨灰的10號,穿著淺藍色

裙子糾正「我」「為革命」的劉茵茵,還有,蓋住鍋蓋對著「我」吼「這才是現實!」的孟孟,他們的形象

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他們就像一個個鮮活的人站在我想像的視野中,我看著他們,看著他

們,在他們身後,我看到了路子野。那一刻,我大概明白了作者。

娜娜是妓女本身是無關緊要的,韓寒並不是要寫本書來描寫妓女的悲慘境遇或是歌頌妓女的

德藝雙馨,作者在這裡只需要一個引子,一個來開啟整段旅程的引子。

為了迎接朋友出獄,「我」踏上了本該早早行動的旅程。途中和妓女「姍姍」進行深入交流後不

幸被掃黃民警逮個正著並抓捕歸案。在等待「姍姍」釋放的時間裡,看守所墨綠色的大門讓「我」想

起了小時候兒童樂園附近的「神秘工廠」,以及,自己爬上旗杆被全校師生救險的事。因為這次事

件,「我」第一次見到劉茵茵,但在當時「我」並不知道她的名字,連長相也也漸漸模糊,「我」唯一記

得的是,她穿了一條淺藍色裙子。「我」開始不斷尋找這位女孩,並鎖定了四個可能的對象,她們

是:很會跳舞的李小慧,很會唱歌的劉茵茵,活潑的陸美涵和恬靜的倪菲菲。在尋找過程

中,」我「也慢慢成長,也到了可以整夜整夜聽著《男孩不哭》和《我的煩惱》入睡的年紀,五年

級的「我」堅信:這就是愛情。為了更好地尋找到那個女孩,「我」成為了眼保健操檢查員——這

樣「我」就能光明正大地盯著女孩子的臉並且不被她們發現。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再次見

到了那個女孩。那是離開小學前的最後一次兒童節,眼保健操的廣播並未如期響起,作為眼保健

操檢查員的「我」自告奮勇喊口號,但因為忘記加「為革命」三個字而被一個女同學當場指正並被其

他同學批作「反革命」。在那位女同學站起來的一剎那,淺藍色的裙子映入眼前,原來,一直

被「我」愛著的女孩是劉茵茵。。。

「我」有一個哥哥,是鄰居的丁丁哥哥。他學習成績好,熱愛運動而且見識廣闊,他什麼事都

能擺平,他總是代表這裡,代表那裡,去到必須要坐火車才能去到的地方,天下好像就沒有他不

能解決的事。更重要的是,丁丁哥哥對「我」很好,上大學回家給「我」帶書,帶「我」去看火車,

給「我」講他旅行的故事,騎摩托車帶「我」兜風並教「我」如何在籃球架上轉圈。丁丁哥哥好像無所不

能,「我」幻想著什麼時候也能像丁丁哥哥一樣。在有一年的春天,丁丁哥哥收拾行囊向「我」道

別,「我」問他去幹嗎,丁丁哥哥說:「我去和這個世界談談」。

身高差距使「我」一直小心隱藏著對劉茵茵的愛。五年過去,當「我」終於比劉茵茵要高的時

候,「我」鼓起勇氣向她表白,此時我們都已上高中。劉茵茵對「我」的表白不置可否。高中結

束「我」去了外地的大學,劉茵茵留在了本地。在「我」的努力下劉茵茵讓「我」牽了手卻又處處防備

著「我」,她說不能輕易地讓「我」得到她——她被人甩過一次。這樣,我們開始了異地戀。因為是

第一次戀愛,「我」掏心掏肺地付出,小心翼翼地對待這次感情,可突然有一天,劉茵茵

對「我」說:「你造嗎,你就像我的弟弟,可我需要一個哥哥。」這樣,「我」的初戀結束。之

後,「我」也談了許多次戀愛,可每次都是在全心付出後落得個遍體鱗傷,這讓「我」明白,「在感情

上,誰先認真誰就輸了」。

大學畢業後的「我」興沖沖地投入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成為了一名記者。「我」總幻想著記者

可以成為事件的參與者與改變者,但真正加入到這一行才發現,自己也不過是個旁觀者,只不過

是到的比較快的旁觀者,「我」仍然什麼也改變不了。在工作中一次次受挫時,「我」結識了比自己

小6歲的孟孟,一個藝校的學生。孟孟是個非常現實的女孩,但這並不妨礙自己與其交往,多年

的感情經歷足夠讓自己輕鬆處理和一個女人的關係,畢竟只是玩玩。不久後,孟孟接到新劇去外

地拍戲,獨自在家的「我」無意中找到一個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我」發給孟孟的每一次短

信,一時凝噎,「我」決定再一次相信愛情。「我」花光所有積蓄為孟孟買了一部最貴的手機並前去

孟孟拍戲的地方探望,兩人關係升溫。正當「我」以為孟孟就是那個可以與之攜手共度的人的時

候,新劇的製片人拿著一段「製片人潛規則女二號」的視頻找到自己,讓自己為其新劇宣傳。孟孟

便是新劇的女二號。製片人對孟孟謊稱要捧紅她,孟孟也就沒作任何的反抗。這時的「我」才明

白,不是孟孟經得起誘惑,而是誘惑還不夠大而已。「我」選擇離開。

到這,小說的第一條線索(明線)已經被清晰的勾勒出來,那就是「陪伴我成長的那些符

號」。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丁丁哥哥告訴我什麼是理想,劉茵茵告訴我什麼是初戀,孟孟則告訴我

什麼是現實。這其中,劉茵茵應該是作者創作小說的主要動力之一。小說里曾直白的點過一次:

我說,你不了解我的感受,你不知道我找這個女孩子找了多久,在我心裡,她已經不光光是一

個女孩子了。

娜娜說,那是什麼?

我說,那是一個符號。

娜娜說,很嚴重?

我說,嗯,很嚴重。


另外,在本書的序中,作者這樣寫道:

以此書紀念我每一個倒在路上的朋友,更以此書獻給你,我生命里的女孩們,無論你解不解我

的風情,無論我解不解你的衣扣,在此刻,我是如此地想念你,不帶「們」。

由此推測,劉茵茵有現實的原型的可能性比較大,序中的「你」便是作者心中的那個人。當

然,作者是否真的和「劉茵茵」談過戀愛,還是一直將愛意埋藏心底就不得而知了,多年過去,現

實的劉茵茵也成為了作者生命中的一個符號,一段難忘的經歷。對作者而言,經曆本身比這姑娘

是誰更重要。

小說的第二條線(暗線)其實也比較明顯,那就是,「奉獻與孕育」,或者更客觀的說法

「犧牲與進步」。你也許會吃驚,這麼歡快的小說哪來這麼嚴肅的主題?儂腦子瓦特啦?別急,且

聽分析。

上面說到,娜娜是妓女本身是無關緊要的,但緊要的是娜娜還是一位孕婦,一位從事自我銷

售行業的孕婦。從我和娜娜交易開始,作者就在刻畫著一位無知、愚笨但為了女兒什麼都肯乾的

孕婦形象。

珊珊繼續說道,總之,我不能讓她幹這一行。我再幹這一行干十五年,正好能撫養她。你看,

我現在一個月也能收入四千多,我已經攢了兩萬塊,一萬塊可以生她下來,一萬塊算奶粉錢,

可以養一年,我停工的那一年正好可以撫養她,然後我就得馬上開工,我不能讓人家知道我生

過小孩。我干十五年,如果每年能賺差不多5萬塊,這個小孩子就能上學了,就是萬一她有出

息,考上了好的大學,我估計就吃緊了,最好還是得想其他辦法再賺一點。我最怕就是開家長

會,這個地方太小了,不能在這個地方上學,否則一開家長會,一看其他孩子他爹,弄不好都

是我的客人。我還是換一個別的鎮去。干幾年就得換一個地方,否則別人就知道孩子她媽是干

這行的。到了這個孩子十六歲,我還能養。

娜娜明顯很高興,道,那我當然不會讓她看見我做的生意。我就把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去好的

學校念書,從小學彈鋼琴,嫁的一定要好,我見的人多了,我可會看人了,我一定要幫她好好

把關。如果是個男的,我就送他出國,遠了美國法國什麼的送不起,送去鄰國念書還是可以

的,比如朝鮮什麼的。

娜娜說,我不知道,反正我不能再做那一行了,會傷到寶寶的。

另外在敘述時,作者在文中也多次直白地提及這一主題並表達了敬佩與追隨的意願。

我總是發現,當我在發獃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思考了,當我在思考的時候,他們已經在行動

了,當我行動的時候,他們已經翹了,然後我又不敢行動了。翹了的他們就成為我生命里至高

的仰望。我天生佩服他們,希望他們身上的血能夠溫熱我的身體。

我覺得我那些逝去的朋友們應該是在這個高度翱翔著,不會再高,因為他們都有一些近視。

我說,我把他們當成人生的偶像,我總是恨自己不能成為他們。

娜娜說,他們是死了才變成你的偶像的么?

我說,不是。

娜娜笑著說,那就是變成了你的偶像以後就死了。

我也笑笑,說,也不能說是偶像,只是我真的羨慕他們,我總覺得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的,但

他們為什麼都離開的那麼早。

從那次以後,我在一直有一種感覺,我一直在走在別人趟出來的道路上,或崎嶇,或平坦。

我拍了拍衣服,想那又如何,反正我也是被他們籠罩著的人,他們先行,我替他們收拾著因

為跑太快從口袋裡跌落的撲克牌, 我始終跑在他們劃破的氣流里,不過我也不曾覺得風阻會

減小一些,只是他們替我撞過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牆, 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進的溝

壑,然後告訴我,這條路沒有錯,繼續前行吧,但是你已經用掉了一次幫助的機會,再見了。

娜娜死了,而且是死於最令人不恥、最骯髒的艾滋病,但即使這樣,無藥可救的娜娜也無時

無刻在為下一代做打算,為了下一代的幸福儘可能地獻出綿薄的努力。這樣,丁丁哥哥這一角色

就有了更合理的解釋,丁丁哥哥代表的就是「上一代們」,他們所生活的時代,社會環境、體制也

許不那麼完善甚至非常的糟糕,但是他們用自己的汗水甚至鮮血在努力地改變這一切,這是奉

獻,也是文明的代價。我們後人總是在別人趟出來的道路上前進著,或平坦,或崎嶇。

其實整篇看下來,小說關於政治的隱喻足夠多,特別是在你有意注意到這個點的時候。但小

說的立足點卻不在揭露與批判,作者更多地是對「他們」所做的努力做出肯定與惋惜,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篇小說是對「他們」的一次紀(祭)念(奠)。小說尾章里,娜娜的孩子對著

錄音筆喊了一聲「咦?」,這第一聲,她既不喊爸爸,也未喊媽媽,只是對著這個世界拋下了一個疑

問。那麼,這會是一個新的世界的開始嗎?

PS:出於某些原因,部分內容並未深究。

9.30更新:回答本不想過多地涉及政治內容,也不想自己的答案那麼冗長,但有人覺得

我「過度解讀」,我只想說,不要小瞧了這本小說,也不要小瞧韓寒,你以為他只是在寫一個荒誕的

故事,寫一篇正能量的雞湯文,殊不知,這文字的背後隱藏著作者一顆怎樣炙熱的心。換句話說,

如果你都不知道文中反覆提及的「他們」、「逝去的朋友們」是誰,你也就讀不懂這本小說到底要表達什

么。以下只提供小說原文,不作解釋,懂的自然懂。

以天津人民出版社版14年4月第二版《1988》為準:

P16:我一個人去兒童樂園裡走了走,用步伐度量了一下,長四十八步,寬二十步,那是我小學

里所有可愛回憶的所在,現在終於也變成了一個數據。

P23:綠色的大門緩緩打開,一輛海獅麵包車開了出來,裡面應該是坐著很大的領導。他打了一


個右轉向燈,結果卻左轉了。

P24:這麼多年來,一直是我腳下的流沙裹著我四處漂泊,它也不淹沒我,它只是時不時提醒

我,你沒有別的選擇,否則你就被風吹走了。我就這麼渾渾噩噩地度過了我所有熱血的歲月,被


裹到東,被裹到西,連我曾經所鄙視的種子都不如。


一直到一周以前,我對流沙說,讓風把我吹走吧。


流沙說,你沒了根,馬上就死。


我說,我存夠了水,能活一陣子。


流沙說,但是風會把你無休止的留在空中,你就脫水了。


我說,我還有雨水。


流沙說,雨水要流到大地上,才能夠積蓄成水塘,它在空中的時候,只是一個裝飾品。


我說,我會掉到水塘里的。


流沙說,那你就淹死了。

我說,讓我試試吧。


流沙說,我把你拱到小沙丘上,你低頭看看,多少像你這樣的植物,都是依附著我們。


我說,有種你就把我抬得更高一點,讓我看看普天下所有的植物,是不是都是像我們這樣生


活著。


流沙說,你怎麼能反抗我。我要吞沒你。


我說,那我就讓西風帶走我。


於是我毅然往上一掙扎,其實也沒有費力。我離開了流沙,往腳底下一看,操,原來我不是


一個植物,我是一隻動物,這幫孫子騙了我二十多年。作為一個有腳的動物,我終於可以決定我


的去向。我回頭看了流沙一眼,流沙說,你走吧,別告訴別的植物其實他們是動物。

P34:一個多小時以後,我才看見鐵軌,我們又等了一個小時,我終於看見第一列紅色的火車從

我眼前開過。一如所有兒童的本能,我開始數著車廂數,突然我發現異樣,問丁丁哥哥道,咦,


為什麼火車不是綠的呢?


丁丁哥哥說,邪了,我也是第一次看見紅色的火車,也許是國家領導人坐在裡面的專車,所


以是紅色的。


我馬上立正,對著火車敬了一個禮。

P44:丁丁哥哥在春天收拾好所有的行囊,握著一張火車票向我告別。


我說,丁丁哥哥,你要去南方還是要去北方啊。


丁丁哥哥說,我要去北方。


我說,哇,帶我一起去吧。


丁丁哥哥說,不行,你太小了。

我說,我坐火車不用錢的。


丁丁哥哥說,不行,你太大了。


我說,丁丁哥哥,你去做什麼啊?


丁丁哥哥說,我去和他們談談。


我說,你和誰談談啊?


丁丁哥哥唇邊露出微笑,急切地說,這個世界。


我說,哇噢。

P91:在我小學的時光里,只有兩件事情讓我真正發自心底的流淚,第一件事情是丁丁哥哥的離


世,第二件事情就是我戴上紅領巾。當然,長大後我才知道,為這兩件事情流下同樣的眼淚是多


么奇怪的一件事情。戴上紅領巾的那天,高年級的大姐姐對我說,你現在就是少年先鋒隊員了,

你知道嗎,紅領巾是用烈士的鮮血染紅的。我把這個比喻句當成了陳述句,在我的想像中,紅領


巾工廠里,每天都要用血給我們戴的紅領巾上色。

P128:孟孟說,開始煮。


我把青蛙放在了鍋里。


還是涼水的時候,青蛙在裡面蛙泳。水溫開始有些升高,青蛙依然沒有變化泳姿。孟孟有些


得意,說,你看,沒反應,你把火開得再小一點,慢火煮青蛙,萬一煮死了,肉質還更鮮美—


些。


我把火開到最小,我們看著青蛙在裡面徜徉,但是隨著溫度的升高,青蛙有些不安,變成了


自由泳,有些躍躍欲跳,我對孟孟說,孟孟,你看,它馬上就要跳出去了,煮得再慢也都是這


樣,不要以為現實可以改變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現實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強

大,現實不過是只紙老虎。。。


砰的一聲巨響。孟孟趕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蓋子扣住了鍋,旋即把火開到最大,青蛙


則在裡面亂跳,我看得心驚膽戰。


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邊轉身直勾勾看著我,說,這才是現實。

P168:10號說,你不知道吧?小時候小學的校辦廠,它原來就是生產槍的,我他媽也是到後來


才知道的,你看,我要了這個型號,六四式,一槍一個。

P192:我說,也沒有,他把我叫回來,認真地看著我,我從未看到這個嬉皮笑臉的人這麼認


真,他說,記住,1988的機油尺是錯的,那是我從一台報廢的蘇聯產拉達轎車上拆下來的,加機


油的時候不能照著這個刻度來,照著所有其他汽車來,加滿一瓶四升的就行,那就錯不了,否則


你就等著爆缸吧!

以上。


以下是我一年前寫的一篇讀後感,工科狗沒文筆沒思想,只是拿來分享一下下。

從小學就不喜歡語文最後一題的看圖寫話,後來不喜歡寫那三四百字到的作文,高中語文課更是睡得一塌糊塗。到了大學之後終於擺脫了天殺的語文,卻喜歡上了看完小說電影之後寫兩句讀後感觀後感。雖受困於文筆和思想境界原因當不了評論家之類的,但是偶爾向外傾倒點什麼也還是極好的。
接下來說正事。用了兩天時間,其實是每天一個小時左右看完了HH的這本《1988 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這是本2010年出版的書,算一算,當時我上高一。當時雖然比較喜歡HH的書,但也僅限於喜歡。因為當時年紀甚小,很難很好地理解書里的很多東西。現在看來,雖然我自知或許這輩子都很難跟上HH的思想,但總要比當年強了些許。這本書更適合大學生及其以上的群體,因為其中很多東西都是小時候從主流媒體之中難以看到的。
書中的「我」,也就是陸子野,開著1988,由各種報廢的零件拼成的一輛1988年出廠的旅行車去監獄接我的一位朋友,也就是這輛車的再造恩人,在一家小旅店遇上了一個雖然不知道懷了誰的孩子但依舊在堅持「工作」的的妓女娜娜,整個故事也是以二人為主線展開。雖說是主線,卻也是凌亂。整本書更像是有著些許關聯的十幾篇雜文,不過我會說相比小說我更喜歡韓寒的雜文嗎。。。
毫無疑問,小旅店的妓女是整個社會最底層的一類人,也是對社會的殘酷現實體會的最深的一類人。圍繞著娜娜,HH寫了二人在酒店被抓時記者發現沒開鏡頭蓋後的「再來一遍」,寫了在局子里「簽署我受到的一切待遇都與警察無關的協議便能免去半年勞教」,寫了她被一群城管以執法的名義強姦,寫了她對自己職業和人生的低頭。娜娜是妓女,卻又是一個純潔的妓女。她最喜歡孫老闆,只因為孫老闆罩得住,有安全感,而在社會上對於她這種人不存在安全感一詞;她覺得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寶貝,不論是誰的都要生下來,因為自己從小就覺得媽媽最偉大;她覺得自己能靠賣到40歲來供養自己的孩子並且規划出了一幅「完美的」藍圖;她覺得要是生個男孩子就一定要送他出國,美國去不起至少也要去個朝鮮;只與「我」共處了三天,她便願意和「我」全套時候只收十塊錢,當然只有看了書才知道只收十塊錢意味著什麼。她對著肚子里的孩子說的那句「就算我被乾死,也不會讓她干這個」雖然粗俗,卻讓人難忘。這讓人不禁覺得,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難道我們不應該和這個世界談談么?究竟誰才是這個世界的污點?
與其他公路小說一樣,在其中一定不會少了回憶這個恆久不變的題材。事實上,書中至少有一大半是作者對之前經歷的回憶。而在所有回憶中,我覺得最容易讓人記住的便是「我」的丁丁哥哥。「他是一個大學生,是我們附近的榜樣」,「在我身邊的所有人里,我就管他一個人真心叫哥哥,因為我最欽佩他。他學習成績好,血氣方剛,總是能挺身而出」,「後來,丁丁哥哥去的地方更遠更多,他去過香港,他甚至坐過飛機」,書中諸如此類的描寫還有很多,在書中的前半段,HH把他描寫成了一個完美的形象。無論在學習,體育,待人,處事等各個方面,他都是如此完美,彷彿那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很是可笑。但現實總是殘酷,哪裡會有完美之人?在書的最後,「其實讓肖華哥哥在嚴打的時候被關了好幾年的那台摩托車,是丁丁哥哥偷的」讓讀者打回了現實。雖不會影響丁丁哥哥在讀者心中的形象,但人終究還是無完人。把時間放到我與丁丁哥哥的道別:
丁丁哥哥在春天收拾好所有的行囊,捏著一張火車票向我告別。
我說,丁丁哥哥,你要去南方還是北方啊。
丁丁哥哥說,我要去北方。
我說,哇,帶我一起去吧。
丁丁哥哥說,不行,你太小了。
我說,我坐火車不用錢的。
丁丁哥哥說,不行,你太大了。
我說,丁丁哥哥,你去做什麼啊?
丁丁哥哥說,我去和他們談談。
我說,你和誰談談啊?
丁丁哥哥唇邊露出微笑,急切的說,這個世界。
我說,哇塞。

感覺這是段很抒情很切題看了又感覺很是激動人心的劇情,但是翻了一頁,一幅插圖,再翻下一頁,「如果丁丁哥哥還活著,現在應該是38歲?39歲?40歲?」不禁讓我腦袋嗡的一聲。說實話,我猜到了10號和劉茵茵這倆人不會有什麼好結局(這都是後話),但從未想過HH塑造的這個「完美」也會倉促離去。這句話給我的感覺是如此突兀,迫使處女座的我使勁往前翻頁再看一遍和他有關的文字。忘了說,書中有一段提到了一首歌《塵緣》,「你爸媽不看電視啊,主題歌」,「這是去年的歌,今年唱著還挺有感覺」,還有,這個橋段發生在丁丁哥哥死的那年的春天。既然提到一首歌,當然要聽一聽,我便百度了一下,是《八月桂花香》的主題曲。再百度一下《八月桂花香》,是一部台灣電視劇。對於兩岸關係在80年代末才趨於緩和,這部電視劇在當時究竟能否在大陸電視台播出我倒是不很關心,讓我真正關注的則是另一個數據,出品年份:1988年。
結合HH寫書的一貫風格,結合以上所述,關於丁丁哥哥的死可能已經不是什麼太大的謎題了吧。但是書中有一段故事,是丁丁哥哥帶「我」去看火車。「一個多小時以後,我才看見鐵軌,我們又等了一個小時,我終於看見第一列紅色的火車從我眼前開過」,中國的紅皮火車第一次試運行是哪年我不清楚,但是正式運行可是要等到1991年了。但是HH這麼寫又是何意,難道只為了說「也許書國家領導人坐在裡面的專車」而寫的?翻來覆去想不明白,果然腦子還是跟不上節奏啊。。。
接下來便是我回憶中的另一人,10號。「他的外號是10號。因為他喜歡踢球,他說,我是10號」。他是「我」所敬仰的小夥伴,也相當於「我」們一群人的頭頭。他曾經為了反抗臨時工哥哥,自己吞了臨時工哥哥的玻璃球;他曾經讓「我」失去了不死鳥一輝的稱號,令我的世界觀第一次崩塌;他曾經讓「我」成為了黃金聖鬥士,結果讓我輪番被揍12次;他曾經嘲笑「我」願意為那個藍裙子的女孩做任何事情,缺最終陰差陽錯的和她走在了一起,而且是永遠走在了一起。在「我」長大後回村子時,10號已經成為了當地的黑老大,而且拿著一把槍。他說小時候「我」在學校旗杆上看到的工廠其實是一個軍工廠,這把槍就是那裡生產的。80年代末,在絕大多數軍工企業都轉型民用企業時一家軍工廠仍在如火如荼地生產著槍械,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當時歐美各國對中國頒布的武器禁運令。至於禁運令的原因,呵呵,自己查去吧。
「我」生命中出現的第一個重要的女人,劉茵茵, 那個我在旗杆上一看看重讓「我」怦然心動的藍裙子女生,那個第一個叫出「我」「反革命」這個外號的女生,一個「我」高中開始追她,似是成功了卻又沒走到一起的女生,一個在書中看起來是「我」童年和少年中付出了近乎一切的女生,最終和10號走在了一起,而且永遠走在了一起。
沒錯,10號騎摩托車馱著劉茵茵時發生了車禍,女子當場死亡,男子 送到醫院搶救三小時後死亡。他們就是這樣永遠走在了一起。在二人的追悼會上,村裡大多數同齡人都去了,而「我」也不例外。「整個過程中我不知道我是怎麼想的,老大和老大的女人死了,而我是什麼?」而在生活中我們的腦海中會不會也時常浮現出類似的話語,而我是什麼?我們是不是一直活在別人的世界中?我到底是我還是別人的陪襯品?
「我」身邊出現過的另一個女人,是「我」當記者時認識的,一個表演系的學生,叫孟孟。在寫孟孟這一段時,書中充斥著「婊子無情,戲子無義」這句話,這段感情的結果可想而知。在這裡,HH寫出了記者業內的黑暗,「做文娛新聞有一點好,就是紅包不少拿」,「我對一個朋友說,我想去社會新聞版,哪裡不會有紅包。朋友說,還是你有野心,那裡真沒紅包,紅包包不下那麼多錢,一般都是直接打在卡里。你去揭露人家,人家自然要公關你」,顯而易見,娛樂圈亂,社會更亂。有點跑題,拉回來。「我」在和孟孟相處中並沒有全心全意,但孟孟確實真心的,難得的戲子真情。「我」打算對這段感情全情投入,並且幫助孟孟揭露她所在的無良劇組。但是一篇負面報道卻不料捧紅了一個劇組,以至於劇組派人來上門感謝,並且又送來了一個負面新聞希望「我」能報道出去-----劇組導演以能演一部大電影的主角為保證潛規則了劇組中的女二號,並附有視頻,而那個女二號便是孟孟。於此之後,「我」悄悄離開了。多年之後再相見,「如果這段視頻能發出去,也許我早就紅了」,孟孟說。「我和她的感情里其實從來沒有出現過什麼第三者,現實是最大的第三者。這還無關柴米油鹽,僅僅和自己卑微的理想有關」。「她說,其實我已經改行了」。後來我通過娜娜知道,原來孟孟就是那個中國婊子界的那個身價千萬,風韻萬千卻又莫名消失的一姐,孟欣童。她果然已經改行了。
說到這裡,變不能少了那個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我」說,「其實溫水煮青蛙是一個錯誤的俗語」,「有些事情,所有人都覺得它是對的,它也可能是錯的。但是我是要告訴你,不要拿青蛙給現實改變自己找借口,溫水是煮不了青蛙的,青蛙沒那麼蠢,這就是現實」。但在做實驗時,「孟孟趕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蓋子扣住了鍋,旋即把火開到最大」,「孟孟一邊用手按住,一邊轉過身直勾勾地盯著我,說,這才是現實」。
「現實」是什麼?「現實」就是「實現」的顛倒。「現實」就是讓你沒辦法去「實現」。我們就像活在社會這鍋溫水裡的青蛙,你有能力跳出來,卻總有人在關鍵時刻將你牢牢扣住,讓你無法掙脫這溫柔的牢籠。
接下來談談「我」。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我發現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那些熱血的人們。雖然我不是一個冷血的人,但我的血液是溫的,我總是喜歡看見那些熱血的人們,我希望我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我總是發現,當我在發獃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思考了,當我在思考的時候,他們已經在行動了。翹了的他們就成為了我生命中至高的仰望。我天生佩服他們,希望他們的血能夠溫熱我的身體。」「我」就是這麼一個人。即使10號再怎麼欺負我,我也一直覺得他是「我」的老大。即使丁丁哥哥過世多年,即使「我」現在已經比他當時大了十歲,每次想問題的時候「我」還會先想,如果我是丁丁哥哥我會怎麼想。「我」就是那樣的不冷不熱,不溫不火,一隻有能力卻沒膽量跳出溫水的青蛙,一隻被現實煮熟了的青蛙。「我」在書中就是一個悲劇角色,身邊的一個個人或離開,或死去,似乎在人生中,陪伴我的,就只有1988。
陸子野,路子野。路子野又如何?就像曾經看到一個評論家所說的,那些80後的努力反抗實質上只是在給國家機器撓痒痒。無論如何,終究是那隻青蛙。溫水中,跳不出。
書的結尾,「我」接到了我的那位朋友,1988的製造者。「我」奔波幾日,終於接到了他的骨灰。沒錯,是骨灰。他因為炸了一家化工廠而進監獄,不可能撈出來了。至於犯罪原因,不得而知。我帶娜娜檢查,娜娜悄然離開了,原因在她體內是被查出了艾滋病病毒。幸運的是,「我」並未被感染。兩年後,娜娜託人將她的孩子給了我,孩子是健康的。母體攜帶艾滋病病毒,腹中嬰兒一般是很難倖免的。能夠如此,也算幸運。於是,「我」便帶著一個全世界的孩子上了路。在「我」給孩子聽娜娜的錄音筆時,她對錄音筆喊出了一聲「咦」。「這是她第一次正經八本地說話」,「這第一聲,她既不喊爸爸,也未喊媽媽,只是對著這世界拋下了一個疑問」,又或者說是,質疑嗎?
看看當時朋友對「我」說的那句話,「記住,1988的機油尺寸是錯的,那是我從一台報廢的蘇聯產拉達轎車上拆下來的,加機油的時候不能照著這個刻度來,照著所有其它汽車來,加滿一瓶四升的就行,那就不錯了,否則你就等著爆缸吧」。這句話的寓意實在再明確不過了。一輛中國車,用著蘇聯的發動機,若是再不知變通,那便離爆缸不遠了。
「天全黑的時候,我停下了1988,小傢伙正在熟睡,今天她居然沒有哭泣。我從后座拿出了一個袋子,裡面便是1988製造者的骨灰。在我心中,裡面還有丁丁哥哥、10號、劉茵茵,我將他們撒在了風裡,馬上我又知道了迎風撒東西是多傻的事,我身上沾滿了他們的骨灰。我拍了拍衣服,想那又如何,反正我也是被他們籠罩著的人,他們先行,我替他們收拾著因為跑的太快從口袋裡跌落的撲克牌,我始終跑在他們劃破的空氣流里,不過我也不曾覺得風阻會小一些,只是他們替我撞過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牆,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進的溝壑,然後告訴我,這條路沒有錯,繼續前行吧,但是你已經用掉了一次幫助的機會,再見了朋友。」
寫這篇文章時,我一直在聽那首《塵緣》,一首80年代的貌似是粵語的歌曲。我不喜歡這風格,也聽不懂歌詞是什麼,但總覺得曲調很是貼合現在的心境。「我」與丁丁哥哥,與10號,與劉茵茵,與娜娜是一場塵緣,「我」與1988製造者是一場塵緣,「我」與1988是一場塵緣,「我」與這社會,與這生我養我的國度又何嘗不是一場塵緣?查了一下,原來我聽著粵語版的歌看著國語版的歌詞。「塵緣如夢,幾番起伏總不平。到如今都成煙雲,情也成空,宛如揮手袖底風。幽幽一縷香,飄在深深舊夢中。繁華落盡,一身憔悴在風裡,回頭時無晴也無雨。明月小樓,孤獨無人訴情衷,人間有我殘夢未醒。漫漫長路,起伏不能由我。人海漂泊,嘗盡人情淡薄。熱情熱心,換冷淡冷漠。任多少深情獨向寂寞。人隨風過,自在花開花又落,不管世間滄桑如何。。。」


占坑。
本來沒空…看見一些胡亂的說法忍不下去了。晚上填坑。

==================2015年9月30日晚23:31==========================
娜娜的職業是妓女,但是看到最後,我已經忘記了她是一個妓女,在我腦海里浮現的是一個敢愛敢恨但又被現實框住的過著和你我一樣生活的女孩。

他們相遇在一個旅館裡。
遇見一群似警察而非的警察。
做了一些似淫蕩而非的淫蕩。
然後他們被迫一起上路。

他們從互相不信任到互相信任,在陸子野想拋棄娜娜的時候,娜娜也福至心靈的想拋棄陸子野,兩個人的心虛居然還讓先離開的人莫名的理直氣壯,然後他們繼續在一起,經歷了和我們一樣的事情,漫無目的(我想娜娜並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吧,於是只好在路上。),路邊飯館吃面,暈車,在商店門口聽到不喜歡的音樂會要求聽到放著喜歡的音樂的商店的門口,和我們任何一個人沒什麼不同。

甚至在這條公路上,我們剝奪了原來的所有一切身份。所有的故事背景都是虛設,無所謂有沒有孫老闆、音樂製作人、丁丁哥哥、劉茵茵、孟欣童,這些都不知道,甚至娜娜的名字我們都無從考究,我們只有面對著剝離了身份的彼此,說著一些話,也許丁丁哥哥和10號是他想做而沒有勇氣做的自己,劉茵茵是他符號化了的愛情,孟欣童是他經歷過的現實,而要去接的遠方的那個人,是公路的唯一目的。這些符號,這些人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我有一個朋友。

這種事無巨細的荒誕小說,無頭無尾,從踏進那個旅館開始到挫骨揚灰截止。
娜娜突如其來的出現,又杳無生息的消失。
而剛生出的小孩又是作者心中想重頭開始的希望吧。

韓寒在寫生活,寫了我們人生的不同方面,寫了娜娜的無奈。

她無法脫離她現在的生活,一旦放棄賣身,誰給她生活來源?誰願意替她養那個屬於世界的孩子。

孟欣童為了想上位,為了實現夢想,經歷了一步一步的墮落,覺得她臟,可是又如何,人生不就是溫柔煮青蛙,或者反覆的現實蹂躪?她說她想撲進那一片黑暗之中。她終究是一個小女孩。能把陸子野發的簡訊全部抄下來的小女孩。

丁丁哥哥追求自由理想,然後客死他鄉,從他載著陸子野在摩托車上飛馳時,丁丁哥哥已經不再是丁丁哥哥了,他是陸子野的神,代表了陸子野想飛的夢。

10號和劉茵茵,更是他生命中一個符號,不管你解不解我的風情。

看起來陸子野這生活中圍繞著的一切,無論之前怎麼樣的鮮活,那之後,他們只是陸子野的「夢想,愛情,衝動,年輕,期盼」。而他只有在剝離了身份和熟悉的娜娜之間,他講述了這些故事。

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那個人好像一條狗。

用生活去體味一本書,不要試著去summary,to talk with the hero。

=============================================================
我從來沒有試著去總結過哪本書,用幾個字,去刻畫每個人的性格,然後戳個標籤,人生那麼長,人又那麼多變,那麼多偶然和必然,用心去體會,韓寒他在試著和你講話。後會無期里不少東西出自1988,相比於蘇米是娜娜的縮影,我更覺得胡生是娜娜的縮影,連名字都不真實的一個出場就消失的任務。在那本書里沒有主角,更甚者說他們都是主角,他們像每一個我,活在這個世界角落。

如果你看看韓寒的電影,你會知道,韓寒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講故事,他在交談,無論長安亂他的國還是三重門。你要聽著他講話,然後睡過去,做個夢,醒來忘了就好了。


拙見。見笑了。大概人生如此,拍拍身上的骨灰,我也該上路了。


在另一個問題中我曾試著作答:
【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書里有多少隱喻部分?

我當年在《獨唱團》中看完《1988》部分節選之後覺得很有意思,隨即買到了小說,因為白天還得當碼農,…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853410/answer/132562035


由於丁丁哥哥在某年北方的死去,世界才變成了這個樣子。書中直面丁丁哥哥死去後的世界。空氣越來越糟了,我需要上路了。在前輩犧牲者滑破的空氣中前進,給世界的,都是好的。
這時的韓寒是熱血的,後來他沒有想到會受到他所崇敬的丁丁哥哥的同路人的攻擊,所以他只能蹲下來系鞋帶。


《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其實不是姓名韓寒的人寫的。

第一部分:從事件素材的時間點,可以看出真正作者的年齡和作品創作時間:

(《1988》素材時間斷層說明《1988》不是韓寒寫的 by 聰明的一叔)

具體情況說明如下:

一、《1988》中大部分文藝作品的使用出現時間錯位。例如:1990年六一前想唱的小虎隊的《愛》以及張學友的《祝福》。《愛》是同年8月才發行的;《祝福》的發行時間更是1993年底。歌唱組合《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名稱來源於是6年後的電視劇。這些都被「提前」消費了。是作者在寫作是把時間稿混了。
二、2007年娜娜敘述出道不久買錄音筆,錄音筆因為自放電等原因,兩年後的2009年還能有電是不可能的。
三、計劃跑完318國道,車的手續有問題,不帶任何證件特別是駕駛證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四、素材採用的大量文藝作品的發行年份,幾乎全部是1997年前的,甚至是2007年之後的電台、磁帶播的也都是1997年之前的作品,1997年之後的歌曲沒有出現。2000年的《蘇州河》是搭2006年的《頤和園》出鏡的,這個明顯的時間斷層說明《1988》最遲在1998年之前就寫好原版,直到在2010年出版前再修改補充。
五、《1988》中,還認為重慶是四川的一部份,說明作者寫作意識里還是早期的地理知識。

結論:《1988》原稿應該是1998年之前寫的,不是韓寒聲稱從2007年開始寫的。


第二部分:情節細節和真實作者經歷關聯信息:

(來源:周雲蓬是《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的代筆人_聰明的一叔_新浪博客)

一:火車和綠皮火車
《1988》多次出現火車,特別出現過兩次綠皮火車,還有一次「綠色的火車」。
周雲蓬失明前經常坐火車到處求醫,甚至做夢都是火車,「火車」和「綠皮火車」已經深入周雲蓬的個人意識,並不自覺的應用出來。周雲蓬著有作品《綠皮火車》。這也是發現周雲蓬是代筆人的線索。

二:數火車
《1988》「一列火車從百米外的鐵軌上經過,我數著一共有二十三節。數火車是多麼消磨時間的方式,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辦法驗算。但是何妨呢,惱人的時間在這一刻沒有痛苦地過去了,而且全神貫注。樓下的兒童也和我一樣在數火車,最後一節火車過去後,他轉身對他的父親說,爸爸,是二十四節。」
《綠皮火車》《2011喧嘩與騷動》(72頁)「年根兒歲末,要坐在路邊想想,想不出啥,就放任自己做幾天老家的傻子,看火車呼嘯向前,一二三數飛馳過的車廂,鐵軌震動傳向遠方,日子何時安靜如枕木?」

三:和女大學生談戀愛
《1988》裡面有個孟孟,是陸子野工作後第一個女朋友,藝術學院的大一女學生。因為潛規則男選擇離開。
周雲蓬2001年4月前也和女大學生談戀愛。2000年底東方時空播出他們的故事後被女方家長阻攔,周雲蓬無奈放棄並遠走西藏。「當然對於我來說最驚心動魄的戀愛,就是2000年的那場。這個說過了。時間最長,感情也最激烈。」

四:風月場所的生活體驗
《1988》里關於風塵女子的生活描寫很吸引人,作者應該很有「生活」。
周雲蓬1997年曾經在湖南株洲一個夜總會裡工作了三個月,白天晚上都在裡面。《1988》裡面的娜娜說過宜春是個小縣城,老宜春在2000年變更為宜春市的袁州區,1997年說宜春是個小縣城是可信的。而宜春和株洲僅150公里。

五:不會開車
《1988》裡面有很多關於開車的描寫,但是都有一些問題,例如路況不好汽車加檔的描寫,說明作者不會開車。這和韓寒的身份非常不符合,而作為一個非常喜歡車的作者來說,一直不會真開車是很奇怪的。
從《飛馳》開始十幾年還沒有學會真的開車,周雲蓬的嫌疑很大。

六:哥哥的書單
《1988》里一個情節是關於丁丁哥哥大學第一個寒假回家,丁丁說他的書單有四頁紙。
「在衚衕里住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有個小夥子,考了七八年的美院沒考上,他喜歡哲學,那是八六、八七年吧,天天在路燈底下討論斯賓諾莎。他給我開了一個書單:把這些書買回來,看一遍,你就「行」了。我一看,全是靈魂論什麼的。」

七:偶遇情節
《1988》描寫了陸子野和娜娜偶遇後的遭遇。
周雲蓬接受《南方人物周刊》訪問:「昆德拉有本書叫《生活在別處》,那部小說中某個片段描寫一個人喜歡到火車站隨意蹦上一輛車,不管去哪兒,然後又隨便找個站下,喜歡在一個站遇到一個陌生人的感覺。……我真正理解和體會到這種快樂,我明白這種快樂中也包含了幾分辛酸和痛苦。」

八:長江和重慶
《1988》「我想起我在重慶的生活。離開了孟孟以後,我直接去了重慶。因為我要重新離開一個城市。到了重慶,我又找了一家報紙工作。那個時候四川的報業還算不錯,我覺得手腳也能更加自由一點。」認為重慶還是四川管轄。
周雲蓬1997年游過三峽,在《歌者夜行》裡面說「奉節那個小城我特別喜歡,典型的四川的小縣城。」奉節是屬於重慶的,在2008年周雲蓬還認為重慶是四川管轄的。而《1988》中娜娜失蹤前有一段關於長江的描寫,就是三峽游的感受。

九:校辦工廠
《1988》:在旗杆上的我又挪了挪屁股,於是我看到了那一家校辦廠。
周雲蓬的父親是校辦工廠的廠長。

十:收聽敵台
《1988》里有收聽敵台的情節。
周雲蓬:「晚上聽收音機短波,有個節目叫澳洲之聲,九點到九點半是個點播節目,主要放劉文正、鄧麗君,一般都是:馬來西亞的劉小姐,點給印尼的某某某,為他點播一首:《何日君再來》。」「我小時候特別渴望有一個短波的收音機,因為那個時候想聽敵台,聽流行歌曲,沒有好的磁帶,只能聽鄧麗君、羅大佑的歌,所以很渴望有一台收音機」

十一:錄音筆
《1988》里,娜娜離開陸子野前把錄音筆放在車上。
「在旅途中我用zoom數碼錄音器收集各種新鮮的聲音,流水聲、念經聲啊、集市聲都搜集,比如西藏的鳥叫聲,和北京的不一樣。」西藏的氂牛鈴鐺聲,悶雷般的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濤聲,都成為靠聽覺感知世界的周雲蓬的滋養。

十二:排比句
《1988》酒店的女服務員提到了排比句。
「講演就是成語多一點,加一點抑揚頓挫,還有排比!嚴重崇拜排比句。」

十三:相對大小
《1988》:「在我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兒童樂園,那時候我覺得它好大。一直到第一次同學聚會的時候,班級里最發達的同學站在六樓,看著兒童樂園,對我說,你看,我小的時候覺得好大,現在一看,這個還沒有我們家的院子大。小時候就是容易滿足。我在邊上附和道,是那時候你人小,現在你人大了,參照物不一樣了。我小的時候在鄉下,有一個車站,小時候走過去覺得好遠,至少要走半個小時,後來我回了一次老家,沒幾步就走到了。那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步伐大了。」
《綠皮火車》之《世界盡頭是北京》(106頁):她扒著門一看大吃一驚:「怎麼校園變得這麼小?」我很禪宗地向她解釋:「校園依舊,是你的心變大了。」

……

這麼多關聯證據,能說明問題了吧?


小時候,我們都喜歡英雄,喜歡齊天大聖,喜歡熱血的東西,一點就燃。

我還記得書中的一個情節,說不上打動,但很有代入感。

他們都不是被溫水煮死的,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猛然給他們蓋上了鍋蓋。

丁丁哥北上,想與這個世界談談,英姿勃發,翩翩少年,無所不能的丁丁哥,他一直是我心裡的齊天大聖,可是他回來的身上包著紗布,腿腳也不大靈活,可能這輩子都要杵著拐杖過日子,他變得沉默寡言,整天關在房裡,他家三樓的陽台再也看不見他的身影,脾氣也異常暴躁。

原來齊天大聖也會流血,也有斗不贏的如來佛。

後來好多年不見,據說他在老家開了個修車鋪,專修各種摩托車,自行車。

我知道丁丁哥已經死了,他的血已經涼了。

10號在我心裡就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丁丁哥,是另一個版本的齊天大聖。

10號那天喝酒跟我說的話我永遠記得,他說他要在海邊的沙灘上強姦劉茵茵,也就是我小時候暗戀的女神。他辦到了,他總是能辦到他想辦到的事,一如既往的霸道。

事後沒過多久,他跟劉茵茵登記結婚,擺酒席那天我也在場,他也變了個人,他在劉茵茵面前活脫了一乖孫,指東不敢往西,看到這兒我就想笑,我奶奶說的沒錯「總有一物降一物,再厲害的人也不例外」

「今天是我大喜日子,很高興兄弟姐妹們過來捧場,我準備跟我媳婦兒,也就是劉茵茵,跟她去大城市發展,社團咱不玩了,人年紀大了,玩不動了,希望過兩年給咱兒子辦滿月酒的時候,還是咱們這波人,一個都不準少,聽到沒有?」

「八字還沒一撇呢,你咋知道是小子還是閨女?在這裡胡說八道些什麼!」劉茵茵沒聲好氣的說道。

「今天高興嘛,跟大家樂呵樂呵,媳婦說不說咱就不說了,晚上咱倆慢慢說」

「討厭,趕緊去敬酒……」

看到他倆這麼郎情妾意,也是一樁好事,可心裡總有些不痛快,感覺少了些東西。

我喝了好多酒,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會喝這麼多酒,一個人在廁所自言自語。

10號啊10號,雖然我一直沒拿你當最好的朋友。

但我真的好羨慕你,甚至嫉妒你。

你總是這麼大大咧咧,霸道,自私,不顧別人感受,每次你想做一件事的時候,你總能用你自己的辦法辦到。

你這個愚蠢的莽夫,當初是誰說不會為了一個女人去付出代價,你現在社團也不要了,還去大城市發展,就你這文化水品就是給人剝削的命!

「10號他死了,他不再是以前那個10號,他選擇做至尊寶,而至尊寶是沒有法力的」

我忘了我說了多久的胡話,醒來的時候我還在馬桶上趴著,外面的宴席還沒結束,如夢一場。

我得去敬兩杯,祝他們百年好合。

小時候都是他們扮演英雄,扮演齊天大聖,而我總是他們的觀眾。

如今,齊天大聖長大了,可他們的血涼了,上天收走了他們的法力,慢慢的就成了普通人。

溫水煮不死青蛙,青蛙沒那麼笨,總有一雙無形的手會猛然給你加上頂蓋,這雙手可能是別人,也可能是自己。


在文章的最後,娜娜被查出艾滋病。韓寒想告訴大家他以前在書中說過的一個論點,開車系好安全帶,做愛戴好安全套。鄙人不才,認為這是韓寒想要表達的東西之一


這本書我看了聽了不下於十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每一次總在不同的笑梗里哭泣,我是個干煤礦的粗大漢子,所以每次看都需要找個清凈的地防止被取笑。
這本書講的內容很簡單,一個嫖客在接朋友骨灰的過程中和一個妓女一路向西的旅途及回憶。妓女娜娜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她找到了能傾聽她的嫖客路子野;路子野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寫了本書,講給我們聽。
大話西遊里,最後一句,他好像一條狗啊,為什麼是狗?因為他身上失去了愛人愛己的煙火氣,而1988里,裡面好多狗啊!抓票罰錢,釣魚執法姦汙娜娜,殺死丁丁這個有血有肉的少年的人…當然還有朝鮮。
當然,熱愛講道理的少年偷了摩托車,熱愛發明的朋友炸了化工廠,就連最具煙火氣的10號也擱在了交通事故里,這都掩蓋不了作者悲天憫人的胸膛。面對惡狗,他們選擇了做狼。最後作者說被他們籠罩著,好像V字仇殺裡面的V,籠罩在倫敦城裡每一個人,我也被回憶里的丁丁哥哥籠罩著,被裡面的10號籠罩著,指引著我想要的生活,雖然生活中好多狗啊!
此書是韓少最好的,徹底寫出自我的一部作品,是像少年啦飛馳的升級版,他這許多年也許就憋這個大招,好多平白的文字,透著徹底的人倫,人文,和心痛的毫無波瀾。也寫出了80後左右年紀的我們主流的,文藝的,有追求的一部分人的胸中鬱結之語。
這些年經歷多了,看事情就越複雜了,甚至要去尋找娜娜,那個活著都讓人心疼的人,也許,我們本不該來到這裡,承受著這一切。
韓少依然是唯一心不死的偶像


《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小結
這個暑假讀了兩三本韓寒 很久沒有這麼喜歡一個人的文筆了 獨有的幽默風趣無法形容的妙處 讓我覺得感同身受 下午剛看完這本1988讓我觸動更多 女主娜娜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為女性我很同情娜娜...

娜娜與路子野(一開始我誤認為寫韓寒自己 但可能也有自己的影射)在娜娜的特殊服務中相識 遇到一幫似警察非警察的混蛋惹上麻煩 於是開始了他們的公路之旅 娜娜長得普通 化妝略優 唯一的生活信念就是自己的下一代不像她做小姐 娜娜三番兩次瞞騙路子野自身情況說明她很沒安全感自卑過慣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娜娜服務中意外懷孕不知道孩子生父 卻心心念念想著以前有婦之夫浴房孫老闆抓著這一線希望 路子野勸娜娜從良 娜娜卻含含糊糊地拒絕好意 娜娜來歷不清說過她做過正當服務員的工作 可她內心還是覺得自己是個婊子 既然做過的事情就一生脫不開這關係不如一路走到黑 我看不懂娜娜的邏輯 我猜一他可能覺得小姐工作來錢快多 二是生活麻木了她 沒讀過多少書沒見過多少世面並不知道生活處處是希望 她不知禮義廉恥...路子野看穿世俗 他倆本不是一路人 娜娜說無腦的話做無腦的事時路子野只淡然一笑 痛苦 無奈...地對娜娜 對世界一笑...
娜娜的一生命運多舛...結局也是悲哀...路子野見證了悲劇的過程 最後落得一個甜蜜的負擔 路子野並不算什麼吧 可對於娜娜來說 這是她一輩子能託付的男人 一個認識不到兩個月的男人卻是對她來說最信任的男人...
說不清也道不明這感受 娜娜是社會逃不掉的失望 ...你不可能祈求世界善良 有時候你也會對它失望...
與這個世界有太多話要談 但也只是想想而已


第一次發知乎 可能有些文不對題...大家隨便看看哦(⊙o⊙)


1988,一輛車,一段路,幾個故事。
恩,這就是韓寒的書《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的大致內容。至於什麼內容我就不說了,自己看這本書去,看了你就知道。
其實我看完整本書也沒有看出什麼名堂,甚至在那抱怨結局不該這樣。
但整本書我就記住了「我」和流沙的對話和溫水煮青蛙這兩。
不知道為什麼,當看到流沙和「我」對話那一段我莫名的感到熟悉,然後問我同桌,你看這個,是不是很熟悉?他看了然後茫然的看著我,估計他並不那麼覺的。
流沙對話的那段如下:
這麼多年來,一直是我腳下的流沙裹著我四處漂泊,它也不淹沒我,它只是時不時提醒我,你沒有別的選擇,否則你就被風吹走了。
我就這麼渾渾噩噩地度過了我所有熱血的歲月,被裹到東,被裹到西,連我曾經所鄙視的種子都不如。
一直到一周以前,我對流沙說,讓風把我吹走吧。
流沙說,你沒了根,馬上就死。
我說,我存夠了水,能活一陣子。
流沙說,但是風會把你無休止的留在空中,你就脫水了。
我說,我還有雨水。
流沙說,雨水要流到大地上,才能夠積蓄成水塘,它在空中的時候,只是一個裝飾品。
我說,我會掉到水塘里的。
流沙說,那你就淹死了。
我說,讓我試試吧。
流沙說,我把你拱到小沙丘上,你低頭看看,多少像你這樣的植物,都是依附著我們。
我說,有種你就把我抬得更高一點,讓我看看普天下所有的植物,是不是都是像我們這樣生活著。
流沙說,你怎麼能反抗我。我要吞沒你。
我說,那我就讓西風帶走我。
於是我毅然往上一掙扎,其實也沒有費力。我離開了流沙,往腳底下一看,操,原來我不是
一個植物,我是一隻動物,這幫孫子騙了我二十多年。作為一個有腳的動物,我終於可以決定我
的去向。我回頭看了流沙一眼,流沙說,你走吧,別告訴別的植物其實他們是動物。

其實我想說的是不管你是動物還是植物,只要你動了才知道,最後那句卻「我」被騙了二十幾年,當時我心底彷彿有個答案呼之欲出,但又隱隱的抓不住。
溫水煮青蛙的那段內容如下:
孟孟說,開始煮。
我把青蛙放在了鍋里。
還是涼水的時候,青蛙在裡面蛙泳。
水溫開始有些升高,青蛙依然沒有變化泳姿。
孟孟有些得意,說,你看,沒反應,你把火開得再小一點,慢火煮青蛙,萬一煮死了,肉質還更鮮美—些。
我把火開到最小,我們看著青蛙在裡面徜徉,但是隨著溫度的升高,青蛙有些不安,變成了自由泳,有些躍躍欲跳,我對孟孟說,孟孟,你看,它馬上就要跳出去了,煮得再慢也都是這樣,不要以為現實可以改變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現實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強大,現實不過是只紙老虎。
砰的一聲巨響。孟孟趕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蓋子扣住了鍋,旋即把火開到最大,青蛙則在裡面亂跳,我看得心驚膽戰。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邊轉身直勾勾看著我,說,這才是現實。

溫水煮青蛙那一段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也不同意韓寒的觀點,認為青蛙應該不會跳出水來,但是又期待溫水中的青蛙能跳出水來。
可能是因為以前聽到的故事都是溫水煮青蛙,然而青蛙卻舒服的在水中游來游去,沒半點危機意識,到最後水溫升高青蛙想跳出來也跳不出來了。
而孟欣童同卻在青蛙想跳出來的時候把鍋蓋蓋上,把火加到最大。在這裡那隻青蛙也是想跳也跳不出來了。我不禁思考,為什麼青蛙剛開始進入溫水裡而不跳出來呢?畢竟冷水和溫水還是可以分辨的。而非要等到自己跳不動的和又有外力的同時才開始跳呢?
什麼是「現實」什麼又是「實現」,「現實」就是「實現」的顛倒。「現實」就是讓你沒辦法去「實現」。我們就像活在社會這鍋溫水裡的青蛙,你有能力跳出來,卻總有人在關鍵時刻將你牢牢扣住,讓你無法掙脫這溫柔的牢籠。
記得我把這本書看到一百五十多頁的時候,我後面的同學問我,你看的什麼,什麼時候看完,這本書講了什麼,我就回答了她最後一個問題,講的是一個妓女和最後一個上她的人的故事,妓女懷孕了,但孩子是其他男人的。然後這本書的語言比較直白等等,反正當時的心態就是對這本書不是那麼喜歡。
娜娜的職業是妓女,但是看到最後,我已經忘記了她是一個妓女,在我腦海里浮現的是一個敢愛敢恨但又被現實框住的過著和你我一樣生活的女孩。
娜娜的孩子第一次對這個世界發出聲音,但不是叫著爸爸,也不是叫著媽媽,只是看著錄音筆發出了一聲「咦?」像是問路子野,像是問這世界。但我也不知道問了什麼。而知乎其中一個網友給的答案是這樣:「小說尾章里,娜娜的孩子對著 錄音筆喊了一聲『咦?』,這第一聲,她既不喊爸爸,也未喊媽媽,只是對著這個世界拋下了一個疑問。那麼,這會是一個新的世界的開始嗎?」
沒錯,這是一個新的世界的開始嗎?
就如文章裡面的丁丁哥哥一樣,代表的就是「上一代們」,他們所生活的時代,社會環境、體制也許不那麼完善甚至非常的糟糕,但是他們用自己的汗水甚至鮮血在努力地改變這一切,這是奉獻,也是文明的代價。
(上面那一段從『丁丁哥哥』開始到最後的『文明的代價』也是知乎上面的那個網友說的,並非我原創,在此特別聲明一下。)
「丁丁哥哥」那一代人,我個人的理解是他們對社會的奉獻已經很大了,現在該我們為社會奉獻,繼續像丁丁哥哥那樣奉獻下去,也就是這是一個新的世界的開始嗎的答案.


對弱者的同情和對強權的憎恨吧。。。


已經有的答案爛的看不下去了。
難道1988講的不是一個男人的成長嗎?
在青春期時候,我們熱愛著那些先於我們發育長個的女生,但是一米四的我們沒有辦法站在1米6的她面前不自卑,這種自卑是每個男孩子都經歷過的階段,縱然以後你御人無數,卻永遠為那年站在她面前的羞澀不安面而懊惱。
之後,發現你要追求的是更廣闊的世界,剛好和她是兩個方向,你帶著去愛這個世界的想法上路,途中遇到孟孟,像對每一個漂亮女人的愛一樣,恰好她也需要一個人在這座城市給她依靠,各取所需,然而你發現,你在她對未來的規劃里,她在意著你和她每一次交流,她了解你,你覺得你應該向她敞開自己,盡自己的力量去愛她,但是她拒絕了,她要去追求她自己,社會無窮的誘惑著她,她奮不顧身跳了下去,甚至忘了曾經對你的在意,你被拋棄了。
之後,在所有的憧憬之外,遇到了娜娜,開著破車載著懷著別人孩子的孕婦,走在長長的路上,懷念著曾經的朋友愛人,走到今天,活在記憶和血液中的人,要麼不見要麼死了無法再見,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
從青春的情愫萌動,到熱切的愛過一個人,卻被現實扇了一巴掌後,這個男人繼續他的旅途,往事飄散如煙構架了之前的人生,最終找到平凡才是唯一的意義。


全書只有一個乾淨的人物,就是娜娜的女兒。其他人隨著成長都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走錯了路,有的苟活著,有的已經逝去。這個孩子是一個新生,也是對這些散落在生命里無足輕重的悲劇的一些安慰。


很迷韓寒書中的那些段子,讀到最後,真的以為我會接受娜娜,和她結婚,共同撫養這個孩子。所以,有感於娜娜的死,一絲悲愴,又有一絲無奈。娜娜的孩子與我共同踏上了未知的旅途,而後的故事,我們無從知曉,卻有理由相信,沒真正感受過偉大的母愛卻真的曾有這樣一個愛她的母親,她的內心,應該會多一份溫情,而她對這世界第一聲的發問,可能也是娜娜給她的第一份禮物。


《1988》小說邏輯得當,也通俗易懂,所以看得比較快。裡面也有很多出彩的句子。

作者通過類似公路小說的方式寫沿途中發生的還有沿途中回憶的事情。寫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高健行的《靈山》。1988,韓寒也算是很大膽了,避免了改革開放之後的政治敏感話題,又隱喻了其存在的事實。所描述的很多話題也抨擊了當前中國出現的種種問題,對丁丁哥哥的懷念也是對那些勇敢對現實不滿而奮鬥的人的緬懷。

整部小說氣氛還是挺沉的,主人公們都是社會最底層的,卻是對生活都懷著希望的。最揪心的是最後篇章,剛出來的小孩無父無母,第一句話就是對世界發出了一個「咦」(我理解為第二聲調),天真可愛的小孩對虛偽的世界一無所知,未來又是如何的迷茫。

主人公的公路之旅也是他對信仰的追求,一個人的朝聖。


其實他不想表達什麼 只是寫了社會現狀 然後用了他女朋友的名


推薦閱讀:

沈騰和馬麗現實中是什麼關係?
請問張愛玲《第二爐香》里,小女兒愫細是腹黑並有計劃地逼死了丈夫么?
「一個人的內心如果充滿了自卑,往往就會變成一個最驕傲的人」是什麼意思?
快三十了,想靠寫網路小說掙錢現實嗎?
江南《龍族》有哪些未解之謎?

TAG:小說 | 韓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