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人士如果在相關知識和背景了解不多的情況下以肯定性的語氣跨界討論社科類問題,是否與科學精神相悖?
這種自信,它來自哪裡?是否過於盲目?
在不進行相關閱讀與思考的情況下,以肯定性的語氣跨界討論社科類問題是否與在理工科專業學習里要求的科學精神相悖?
如果這是愚蠢的錯誤,為什麼一個受過嚴謹學術訓練的人會犯?
這個問題本身有缺陷。更好的問題應該是:「外行跨界評價自己不懂的話題,是否與科學精神相悖?」——哇,那還用說,當然是相悖的。
現在這個問題的缺陷不僅在於它沒能問到點子上,還在於誤導大家走向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對立,結果回答區就變成了理科生批判大會。
事實上,文科生跨界對自然科學亂髮表意見的情況也很多(例:轉基因),理科生對這種事情的惱火程度不亞於文科生。各位內行都被外行的無知言論氣暈過,大家同病相憐,就不要互相攻擊了。
進而,作為內行,該怎樣看待外行的一些無知、無禮的言論呢?(終於請出了「該怎樣看待」體)
我覺得,有些學科註定會引起全社會更大範圍的關注,試圖將討論關閉在內行圈子裡是不現實的,而一旦討論範圍擴大,無知言論也就無法避免。既然如此,老生常談就要出現了:什麼提高全民基本科學素質啦,什麼各行各業要做好常識科普啦,blabla……咦,對了,這不應該是公知做的事情嗎?我們不是有很多公知嗎?……
無論如何,無知言論依然是無法避免的。如果你從事的專業註定會被長期圍觀,那麼至少應該學會對無知言論不予理會。
同問:為什麼有一些社科或人文學科的人士在對相關知識和背景了解不多的情況下,會以居高臨下的態度自信地討論科學類問題?比如中醫的醫學類問題;轉基因的安全問題。。。
這種自信,它來自哪裡?是否過於盲目?
----------------------------&>&>&>&>&>&>&>&>&>&>&>&>&>&>&>&>&>&>&>&>--------------------------------
1.人常犯的錯誤分兩種,一種是知識性錯誤,一種是邏輯性錯誤;我常看到一些所謂的人文社科人士犯邏輯性錯誤;邏輯是普遍的,所以,請別以對方不是專業人士來掩飾自己的邏輯錯誤。
2.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主要講兩種東西:一種是事實描述,一種是觀點評價。而人文社科類的問題很多時候都是事實性材料較少,觀點評價為主的情況。觀點評價本來就沒有客觀的標準,並且觀點評價重邏輯,所以,理工科的人士在這方面並不一定會比社科人士弱。
3.人文社科類的知識之間是以平行關係為主;而理工類的知識之間是以遞進關係為主。這就決定了理工類的問題討論需要更多的專業背景知識;而社科類的問題討論較容易惡補相關知識背景。
4.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問題,如果討論問題之前都要界定」資格「;那麼討論也就沒有意義了。資格論的前提是默認有資格的人已經站在了"真理"的這一邊;其實這種情況下根本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專制的一個特徵正是」資格論「,當然他們還會用暴力來鞏固這種資格;而民主社會之所以要推崇言論自由,正是因為他們不想讓資格論來壟斷各行業,各專業的言論空間。
如果專業外人士沒資格討論所謂的專業問題;氣功大師不可能被打倒,因為打倒它的人一定不是氣功大師;成功學大師必然會比現在更成功,因為批成功學的人也不可能是搞成功學的;政治家更是不能批評了,因為你們不在其位,怎能謀其政呢?
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沒有發言權,那麼各行各業就會因為利益相關的原因而抱成團;從而形成一坨一坨的利益共同體。
當然,這種利益共同體現在已經存在不少,但這正是我們希望打破的。
5.雖然問題里加了」有一些「幾個字,讓提問好像變得嚴謹了;但這也不能改變樓主在黑理科生的事實。。。!!!
6.任何人都會犯錯,即使是在自己專業內,但犯錯不意味著就有多麼的愚蠢。另外,一個經過專業學術訓練的人是不應該隨意說出」愚蠢「這個詞的,因為它的意義是很難界定的。
7.說他人"在不進行相關閱讀與思考的情況下"討論問題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你怎麼知道他人有沒有進行相關的閱讀?同樣材料的閱讀,不同人注意的地方會不一樣,看法會有差異;你們的觀點不同,不意味著就是你對了,即使你是專業人士。
8.講回"相關閱讀與思考",那些認為專業人士更懂的人,他們正是因為相信自己在專業領域閱讀與思考得比別人多,所以才更專業;但是,讀得更多,就越懂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大家比閱讀量不就夠了?
話又得再說回來,即使是讀得越多就越懂,你就怎麼知道人家讀得比你少呢?
9.有些專業人士會對業外人士談他們的專業問題感到不爽,尤其在意見有分歧的時候就說對方不懂他們專業之類的;原因正在於他們內心的一種"不公平感";他們永遠不會願意承認經驗和知識更為豐富的"專業人士"會在專業內的問題里"輸"給非專業人士。他們更不敢相信有些非專業人士的學習經歷可能比某些專業人士更為豐富,更為深入。
10.從統計概率的角度,我相信專業人士會比非專業人士更懂專業內的問題;但統計結果不能說明個案問題.非專業人士有很多,不意味著每個人對專業知識都不了解;專業內的問題很多,專業人士不可能每個問題都"最懂".
從小學習的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都是以推導的過程學習,先學習各種理論公式的推導,然後再到應用。於是很多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維模式蓮,想要「科學」,就要從理論知識開始,而不是從「經驗」或者也已完結的「結論」開始。
但這其實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慣常的思維方式不同的,這也是學習與訓練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突破本性的思維習慣。
可惜,出於某種原因,在歷史、政治這樣的課程上,似乎是為了有意迎合慣常思維習慣,而故意的講「結論」放得比「邏輯推導」要重要得多的位置上。
於是,很多人就天然的適應了這種思維模式。大家不關心一個人的生平多方面具體事實,不關心一件事的多種視角,不關心解析歷史事件其實有無數種理論構建模式,關心的只是,好的、壞的、對的、錯的。
長期忽略了過程而直達結果,於是就認為過程不重要了。
=================================
ps:
很多人會說,中國的歷史課本上都是錯的,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中國歷史課本上都是「對」的結論,但這個「對」是別人告訴我們,讓我們記住的,不是我們自己根據邏輯和以往的知識推導出來的。謝邀。作為一個長期求學並志於社會科學的學子,我想從受眾和社科本身學科屬性兩面回答。
1、惰性。
無知源於惰性。前總理朱鎔基的關於台灣問題慷慨激昂的答記者問可以作很好的反面教材。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台灣的選舉這幾天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民進黨的候選人陳水扁,聲勢看漲。請問總理先生,您對台灣島內選舉的最新形勢有何看法?
答:……今天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我們能夠允許自古就屬於中國領土的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嗎?絕對不能!現在,有些人在計算中國有多少飛機、多少軍艦、幾個導彈。結論是中國人不敢打,也不會打。按照你這種計算,希特勒早已統治全世界啦。你不懂中國的歷史,你不知道中國人民一定會以鮮血和生命來捍衛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尊嚴。
來源:九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招待會朱鎔基總理會見中外記者回答記者提問
這就是典型的缺乏人文社科知識、以想像代替事實的表現。實際上,根據各大國飛機產量(1939-1945)表,美國參戰以後,同盟國飛機產量是軸心國的3倍,到1945年已經是4.5倍,且英美飛機中很大一部分是四引擎重型轟炸機,軸心國完全沒有制空權。「在D-Day(1944年6月6日),德軍在西線只能糾集319架飛機,去對付盟軍的12837架。」
但除了認真專註的學者,誰又捨得下功夫、花時間去考查這些繁瑣並且冰冷的數據呢?對普通人而言,營造一個「正義力量,哪怕單薄,也必將戰勝邪惡」的幻覺不是很好嗎?(當然,對統治者來說更方便)殊不知,上帝站在最強大的軍隊那一邊。一直到1944年,我們的抗戰還絲毫沒有獲勝的希望,當時的老八路回憶錄里還寫著正在編寫地下教科書,爭取十年趕走日本人。這就好比,即使哪天大家都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又有幾個願意吃下紅色藥片呢?
於是,政治家的輕率迎合了民眾的懶惰,先入為主的想像置於殘酷參差事實之上,「說書」的浪漫主義取代了踏實辛苦的社會科學考證。
民間社會科學家常常得出類似余世存演講時提到的窩闊台-黑死病-歐洲工業革命的關係:
歷史題該怎樣考
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美國世界史的一道題目: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有個學生大意是這樣回答的,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個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義大利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如果建立西班牙不夠強大,義大利不夠強大,翁哥龍沙克斯,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日耳曼跟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這種推論和「如果丘處機沒有路過牛家村」又有什麼區別呢?(雖然余校友沒有完全肯定這各觀點的正確性)再舉一例:「拿破崙緊身褲導致滑鐵盧戰敗」。
拿破崙之所以沒有下達乘勝追擊的命令是因為他沒有親臨指揮前線;拿破崙之所以沒有親臨指揮前線是因為他正在後方軍營休息;拿破崙之所以要休息的原因是因為他要吸食鴉片;拿破崙之所以要吸食鴉片是因為他疼痛難忍;拿破崙之所以疼痛難忍是因為他痔瘡發作了;拿破崙之所以痔瘡發作是因為他穿的緊身褲造成局部血液不流通;拿破崙之所長期穿緊身褲是因為當時的巴黎緊身褲風行一時。
這個結論完全忽略了法國戰鬥減員和大舉借債的絕境。即使惠靈頓和布呂歇爾輸在了滑鐵盧,法軍也無法抵擋已經向比利時推進的聯盟軍,從百姓到將領的厭戰情緒也絕無可能再支撐一場長期戰爭。可是誰有想進一步了解英法之間的長期矛盾以及七年戰爭?要知道,英國可是反法聯盟的大財主啊,也是最堅定的反法力量。又有幾個人願意發掘這場戰爭對歐洲戰略均勢的意義呢?工業革命的暴風即將席捲歐洲,而此後出現的三十年和平就彌足珍貴了。
當代的類似的還有什麼「如果把外逃貪官全部抓回來,贓款足夠全民醫療100年」「外匯儲備平攤給每個中國人」「毛時代比現在腐敗少多了」,發布這種言論的人不比我們學校南門開三輪車宣揚「再建100座三峽大壩」的老大爺高多少。
2、難。
社科自身太難,具體說就是變數難控制。很多題目,別說一篇論文、一本書、一個公式,就是幾代人嘔心瀝血都找不出個答案的比比皆是。隨意舉例,論題「民主促進經濟發展嗎?」很可能連樣本都選不出來,因為民主對經濟的影響實在是無法從其他社會制度中剝離出來。要知道半個世紀以前,世界上非常多的經濟學家都相信計劃經濟那一套的。
自然科學講究個可重複性,社會科學怎麼重複?所以才總會有人問:「如果XXX統治中國/如果XX戰役XX贏了/如果XX沒被殺會怎麼樣?」
社會科學還有內生性這麼一回事,除了變數難控和測量誤差以外,可能出現反向因果。2001年美國頂級刊物AER(《美國經濟評論》)刊載過這麼一篇文章,主題是「GDP和好的經濟制度之間如何影響?」數據、邏輯、模型都沒問題,有好事者按圖索驥,發現這位著名經濟學家有意識淘汰了不符合結論的樣本(諾貝爾獎得住斯蒂格利茨還是誰也為了蘇聯干過這事),其他國家數據帶入模型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駁論文十年後又在AER發表了。
學社會學統計方法和計量經濟學的時候有句話我印象很深:數據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數據的解讀。考據癖只能算外家功夫,有恆心有資料足矣;但是現在海量數據,所謂的「大數據時代」,統計學建模、回歸分析就是更高深的內家功夫了。數據解讀涉及到統計學、經濟學甚至信息科學,我們教市場的老師現在都在學寫代碼,這方面我也還在學,就不敢多言了,有興趣的看看數據帝@chenqin 對究竟是蕭敬騰帶來大雨還是有雨的地方就有蕭敬騰的分析可略窺門徑。
所以我接觸過真正做人文社科學問,絕少用「國學」「國史」這種字眼,相反,除了一些概論性的常識,他們只談研究專業內學問。我的好友@何天白,歷史系學神,師從鄧小南先生,專治北宋史,哪怕我問到南宋,他都一定要引經據典,考證半天,決不輕易給結論。也就是在狹窄的研究範圍內方便控制變數。
最後,還是要說說這個題目。我認為沒有問題。
君不見多少理工科「大師」張嘴就是「陰陽」「易經」「天人合一」,去你的陰陽,去你的易經,去你的天人合一。基本上現在每一篇專訪科學家的人物報道,他都會說自己小時候熟讀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再不濟也能倒背三國演義,說得就好像理工科不夠他裝,不耍耍文科的威風就會死。不僅理工科,很多文史哲、藝術專業談起社會問題也高明不到哪裡去(而且很多人對經濟學有一種敵意、仇視,我不知道為什麼),每每一個我很喜愛的作家(比如余華)、導演(比如吳天明)談到社會問題時,我都痛心疾首,感嘆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
但我決不是說理工科就得對人文社科不置一詞。我認為只要努力讀書,多接觸社會,最重要的是抱著一顆謙遜的心跟著正確的老師做研究,總不會偏離太遠成民科。
就拿我們新聞系來說,做得好的都是理科生,因為她們踏實、肯學、上進,視野既不狹隘,心胸還夠寬闊,如今三年過去,甩那些成日打遊戲看瑞麗男人裝的懶蟲不知道多少條街。我萬分敬佩她們。
另一方面,難以證偽,社科也因此好蒙人,動輒曰「中國特色」和「與國際接軌」就是一例。大學三年,我見過太多學痞、學棍、學術流氓佩虎符、坐皋比,坐上系主任、院長、教授位置的,我估計社科學術騙子比例遠遠大於人文和自然。真心希望增強這個市場的學術競爭,讓這些不學無術、誤人子弟的無恥混蛋聲名掃地,掃地出門。
補充材料:
蘇聯1941年生產的飛機比德國多4000架,1942年多一萬多架。並且蘇聯是在一條戰線作戰,而德國是三線作戰,憑藉兵力、坦克、火炮、飛機日益增大的數量優勢,從戰爭的第二年起紅軍事實上就能承受5:1~6:1的損失,以及擊退兵力日衰的德軍。到1945年初,僅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線,蘇聯的力量就已經佔壓倒優勢,在兵力上5倍於敵,裝甲車輛5倍於敵,火炮和飛機方面分別是7倍多和17倍。
假如尼米茲在1942年中途島海戰中損失1艘以上的航空母艦,他在同一年即可得到3艘新型艦隊航母、3艘輕型艦隊航母和15艘護航航母;1943年可得到5艘艦隊航母、6艘輕型艦隊航母、25艘護航航母;1944年還可得到9艘艦隊航母和35艘護航航母。同樣,在緊張的幾年大西洋之戰中,同盟國在1942年和1943年分別損失了總計為830萬噸和400萬噸的船隻,但這一巨大損失卻分別得到了同盟國新下水的700萬噸和900萬噸新商船的補償。這主要歸功於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的美國造船能力。
事實上,到1943—1944年,僅美國一國就已能每天建造1艘軍艦,每5分鐘生產1架飛機!此外,同盟國還生產了許多新式武器(如「超級堡壘」式轟炸機、「野馬」式戰鬥機、輕型艦隊航母等),而軸心國只能生產少量先進武器(如噴氣式戰鬥機、德國U-23型潛艇)。
表33.1944年各大國坦克產量(輛)
表34.各大國飛機產量(1939—1945年)
表35.各大國軍火生產1940-1943年——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P346-349
不像理工類的問題不懂的人就是不懂,根本插不了嘴。
文史類問題看起來門檻低,讀了幾本地攤文學也可能產生我是這領域專家的幻覺。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勾股定理。
有時候,對理工科人士來說,聊社科就好像聊八卦一樣,並不當真的,調節一下腦子而已。專業人士們也不用太較真了。
因為討論的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村口閑聊的大爺可能也會很像一個國際關係專家呢。
作為社科生,我很喜歡聽理工科生這樣侃。
在愛因斯坦五十壽辰時,弗洛伊德同許多人一樣也發來了賀信。他在賀信中把愛因斯坦稱為「你這個幸運兒」,這一稱呼使愛因斯坦覺得納悶。他於1929年3月22日從柏林寫了這樣一封回信: 尊敬的大師: 非常感謝你還念及於我。你為什麼要強調我的「運氣」呢?你對很多人——甚至整個人類——都洞若觀火,但你卻沒有機會來了解我這個人。 弗洛伊德在回信中解釋說,他之所以把愛因斯坦看成一個幸運兒,是因為沒有哪個不精通物理學的人膽敢評判他的理論,而男女老少每個人都可以評判弗洛伊德的理論,不管他們是否懂得心理學。
這是因為愛因斯坦的理論學術性、專業性極強,不貼近生活,曲高和寡,一般人想讀懂都難,評論就無從下手。弗洛伊德的研究貼近生活一些,也通俗些,一般人即使胡扯也能謅上幾句。
這不是弗洛伊德一個人的無奈,而是整個社會科學的無奈。彷彿社會科學學者們研究了很深的理論,竟然能被一個完全不懂行的人拿來譏諷,這不能說明學者們的理論不值一提,而證明了外行人無知的表現——班門弄斧。
因為有些人覺得人文社科類是不需要系統學習也能侃侃而談的。(其實還有個類似的,就是認為對藝術的審美也是不需要學習和訓練的。)
不客氣地說,你們認同數學、物理需要學習,認同冶金工程、信息對抗需要學習,那憑什麼認為人文社科類的同學花了大把時間和精力學習研究的東西你們讀兩本普及讀物、知道幾個未必真明白的術語就敢出來高貴冷艷自以為是了?
「門裡漢」一般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而這些「門外漢」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甚至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卻敢信口開河還覺得自己「很科學」。
這事兒跟理工科又有毛關係,君不見多少記者什麼技術背景都沒有也照樣敢瞎寫科學新聞么?
回到問題上,因為社科的東西更貼近人的生活,更息息相關,人人都覺得自己熟悉,所以就敢說。寫在前面,回答最後給出的幾個問題不是想通過舉例子來說明門檻高低,而是想通過這個來說明文科關注的問題是什麼。第二層含義就是這些問題本身是否存在一個具有意義的答案,是我們每個人需要自己去思考的。所以希望不要把關注點過多的放在最後的所謂「門檻題」上
------------
是這樣的。很多人覺得文科門檻低,或者說文科沒有邏輯,還有說缺乏科學方法等等,我覺得都不是重點
文科的困難恰恰在於,那些看起來最簡單最入門的問題才是最難回答的。比如說,為什麼需要信仰?什麼是教育?歷史為什麼會發展?什麼是正義?這些問題看似每個人都能給出屬於自己的回答,麻煩的是你沒法拿來和別人交流,不是說理科生和文科生談這些問題像胡鬧,而是理科生和理科生談,文科生和文科生談都會一言不合。
更大的麻煩是,就算能夠用一套邏輯完善的講法,也沒有辦法讓別人心服口服。你告訴我上帝是善的,但是為什麼我的生活中仍然充滿痛苦?文科最根本的困難或許在於精美的理論無法轉化成生命之樹常青。如果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文科,會不會就像黑格爾說的,哲學如果不能最終達到真理,那麼哲學是不是僅僅是一個浪漫主義的,情感上的一個追求?這始終是文科面臨的挑戰。
還有的人會問文科不用科學的方法,先不說近代以降的數學—理性實驗興起的問題,而是,就算我給你一個一個概念界定清楚,你就真的沒有困惑了嗎?未必吧。人類思索的歷史遠比科學興起久遠,其始終被一些永恆的問題貫穿,脫離了這些重要的問題來單純的討論其實是缺乏意義的。
說到底,文科不是用來回答的,因為它的問題從人類歷史的起點就一直存在著。
0.自由為什麼是好的
1.知識就是力量嗎
2.蘇格拉底和城邦,誰是正義的
3.對於大學的國別傳統和普世性之間的張力,各個國家都做出了怎樣的回應
4.現代世界的個人為什麼越來越抽象
5.什麼是社會學/政治學/哲學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看看自己是否適合回答文科問題的小檢驗,僅供參考
當然可以談,但前提是請閱讀相關的專業書籍。 @冷哲 君也是工科專業,國際政治水平卻比某些國際關係研究生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此外,我還想提醒一下 @靳曉楠 君,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沒有一個哈姆雷特放過了克勞狄斯。社科類問題有時的確沒有正確的唯一解,但這並不代表隨口亂說也不會錯。
鑒於那麼多理工科同學很不服氣地回答 強調社科門檻低,那麼我就轉載一篇徐憲的文章《高素質高品質右派青年養成方法》http://lukepost.blog.hexun.com/57981296_d.html 里門檻級的問題中的社會政治學部分,你們如果不google能答出來大部分,再自稱容易入門也不遲,否則,別再以居高臨下的態度自信地回答這個問題:
------------------------------------------------------------------------------------------------------------------------------------------
政治學:
1、 布希的直選票數比戈爾少,為什麼布希勝了戈爾?這裡面的原理是什麼?
2、 你能區分「自由」和「民主」兩個概念嗎?進一步的,「憲政」和「民主」兩個概念有何不同?
3、 「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區別是什麼?「外在自由」和「內心自由」呢?
4、 薩托利指出的「經驗主義民主」和「理性主義民主」有何區別?
5、 結合上面的四個問題,你能解釋一下中國學者經常區分的「英美模式」和「法國模式」之間的區別么?
6、
在中國,「自由主義者」毫無疑問是指右派,然而這一詞語在美國是指左派,那麼對於下面三種自由主義,你知道它們的關係嗎?classical
liberalism(古典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新自由主義或新政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義或新古典自由主義),為什麼出現了兩個「新自由主
義」?liberal和libertarian有何不同?
7、 在中國,當局習慣把自己的制度稱作「社會主義制度」,但是在西方,現在一般說的socialism(社會主義)一般是指北歐模式,為什麼會出現兩種社會主義?此二者的淵源和區別在何處?
8、 從上面七個問題來看,你能給出幾種「左翼」和「右翼」的區分方法?
9、 為什麼在西方,支持性開放、墮胎合法化等議題被稱作「左翼」?為什麼同為極權主義,納粹與共產分別被稱作「極右」和「極左」?日本篡改教科書者為何被稱作日本「極右翼」?為何部分無政府主義被稱作「極左」,而部分又被稱作「極右」?
10、霍布斯、洛克、盧梭三人的社會契約論有何區別和聯繫?
11、「法治」和「依法治國」有何區別?
12、「封建」一詞的含義到底是什麼?來形容歷史上的中國合適嗎?封建制和中央集權制對於憲政轉軌有何不同影響?
13、為何洛克、哈耶克等人如此看重私人財產權?
14、聯邦制的優缺點有哪些?
15、你能想出多少種限制權力的方式?選舉能不能限制權力?
--------------------------------------------------------------------------------------------------------------------------------------------
知道為什麼說你們其實根本插不上嘴了嗎?
問題改了,我下面的答案針對是之前的問題 「為什麼有一些理工科的人士在對相關知識和背景了解不多的情況下,會以居高臨下的態度自信地討論社科類問題?
」
我是來對提問指手畫腳的。
當問及為什麼A的時候,這個問題等價於為什麼A存在。
考慮到批判性思維畢竟是最近百年流行的並且還沒有流行到大部分用類似的方式思考,有些人指手畫腳社科問題不過傳統思維方法之餘風
當問及為什麼有些B做A的事情的時候?這個問題等價於,為何有些人是B或者做了B的事情,但是他依然能夠做A
即使理工科需要批判性思維,即使理工科需要科學精神,這並不保證所有理工科人士都有這些,也不保證理工人時刻警醒。既然理工科的職業特徵並沒有完全排除那些不好的習慣,非零的概率乘以理工人總數亦非零,有理工科人士指手畫腳亦非奇怪的了。
況且理科的工作習慣和想法與工科的工作習慣和想法恐怕是不同的。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是否相對於一般人,理工科人士是否更喜歡對社科指手畫腳。這裡我沒有資料
提問者可能同時採取了代表性繆誤和逆代表性繆誤,首先從少量理工科研究或者少量理工人中提取出來一個特徵代表總體的理工人;然後去相信每一個理工人都應該符合總體特徵社科專家你好
社會科學的過去
大多哲學和社科經典都寫作於「實證」幾乎不可能的時代,比如,在二戰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規模的民意調查、完整的宏觀經濟和社會數據、科學上嚴謹的統計技術等等,所以大多數經典的寫作方式只能是從概念到概念,從推斷到推斷,從靈感到靈感。這種寫作方式往往能創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啟發性的理論框架,但是很難校驗這些理論的有效性,又因為不能校驗它的有效性,即,沒有「證偽」它的可能性,知識很難有效積累。比如,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會不斷趨於貧困化,這是一個經驗判斷,很容易通過數據來檢驗。比如,托克維爾說豐富的民間社團有利於民主的健康發展,這在當代政治研究中也完全可以通過經驗素材來校驗(事實上就有學者的經驗研究表明,社團是不是有利於民主取決於社團的性質)。同樣,新教是不是像韋伯所說的那樣能夠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從經驗研究中找答案。既然我們現在有條件讀很多更嚴謹、更紮實、更細化的經驗研究作品,為什麼要拘泥於那些從概念到概念的東西呢?
劉瑜《從經典到經驗》
實踐表明,像政治學這樣的軟科學,其「專家」的實用程度很可能並不顯著高於「磚家」。1984年,伯克利的心理學家Philip Tetlock做了一個影響深遠的研究。他調查284個專門以預測政治經濟趨勢為職業的政治學家、智囊和外交官,向他們提出各種預測問題,比如說戈爾巴喬夫有沒有可能被政變搞下台。Tetlock要求專家們對其中大多數問題,比如某個國家的未來政治自由狀況,提供出現三種可能性(保持現狀,加強或者減弱)的大致概率。這個研究做了二十年,一直等到當年預測的事情全部水落石出。到2003年,Tetlock總結了這些專家給的答案,發現他們的總成績還不如索性把每個問題的三種可能性都均等的設為33%。也就是說,專家的預測水平還比不上直接拋硬幣。更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專家對自己專業領域的預測得分居然比在自己專業外領域更差。
所以《紐約人》雜誌在評論Tetlock描寫自己此項研究的《政治專家可靠么?》( Expert Political Judgement: How Good Is It? How Can We Know? )這本書的時候對專家相當悲觀,最後得出的結論居然是我們還是自己思考算了 – 儘管Tetlock的研究顯示專家的得分其實還是比普通人略高一點。
萬維剛《別用「常識」理解複雜世界》
社會科學的未來
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嚮應該是像硬科學一樣,依靠實驗和數據。傳統專家的預測之所以不行,是因為他們依賴的很多直觀「常識」,其實是一廂情願的想當然。事實上,哪怕一個最簡陋的統計模型,也能比專家預測得更好。Watts 這個說法當然並不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呼籲把數理方法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而且這個方法也的確正在成為主流,現在大概已經很少有人在論文里拿一百年前的所謂經典說事了。
Duncan Watts《什麼都是顯然的–如果你知道答案的話》(Everything Is Obvious* Once You Know the Answer)
科學家考慮問題不需要人為的浪漫。想像有一群高度智能的外星人,能夠在幾百萬年的歷史中不定期的前來考察地球生命,那麼在這些外星人眼中,人類在大部分時間內根本談不上是地球的主人,而只不過是地球上諸多動物的一種罷了。可能有人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人有道德和感情,而事實是科學家在一系列實驗中證明猩猩和猴子一樣有感情,有同情心,甚至有正義感。我的初中政治課上說馬克思主義認為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但馬克思那一代的科學家也許還沒有仔細觀察過動物 — 黑猩猩可以相當巧妙地使用工具。人有語言?綠猴會發出三種不同的警告呼聲,還有各種有意義的咕嚕聲。它們至少有十個詞!綠猴這些聲音並不僅僅是非自主的自然流露,而是有精確意義的,而且還需要從小學習。人有農業生產?最早發明農業,以及牧業,的生物是螞蟻。
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
在沒有互聯網的過去,社科研究只能是空對空的討論概念,但沒有辦法的辦法絕不是最好的辦法。
今天這個互聯網社會,我們完全有能力用自然科學的方式實證的去研究社會科學。
科學不拒絕討論,也不恐懼提出錯誤的觀點,因為科學不是對人而是對事,重是非勝於立場。
在傳統社科「專家」還在謹守自己的地盤糾結誰對誰錯,誰才是理論權威的時候,科學家已經走的更遠。
社科磚家再見
這種問題也能提出來?累覺不愛。
為什麼理工科的人自以為是地討論社科問題?
為什麼某某地的人居高臨下地談論其他地區的人?
為什麼白人居高臨下地談論黑人?
為什麼男人居高臨下地談論女人?
為什麼題主居高臨下地提出這種問題?
這種問題跟地域歧視有什麼區別,這種問題也能堂而皇之的提出來?
不論戰,只簡述自己的觀感,供參考。
知乎畢竟是個相對嚴肅但遠非嚴謹的場合。不否認其中部分回答問題的人,因擅長或者說偏注理性思維,習慣於用數理邏輯的方式,把遇到的事情模型化般推演一番並自得其樂。勸題主沒必要較真。
各種原因,也許表述的同時沉于思維,也許是過於嚴謹的職業習慣,也許是表達能力不足,最後訴諸文字的東西可能偏於生硬甚至苦澀,我認為其中的原因,是自身風格使然,談不上態度。
至於隨意輕賤自己或別人的人,哪兒都有,不討論。
最後啰嗦一句:我覺得自信是一種處事的態度,倨傲是一種人格特徵。裡面不會摻雜文史理工農醫這些行業因素。
文史科的人更喜歡跨界討論缺乏了解的社科話題啊,記者神馬的。。。為什麼不會覺得與人文精神相悖?
推薦閱讀:
※某個家庭中有 2 個小孩,已知其中一個是女孩,則另一個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
※什麼是知識的詛咒?
※整個宇宙都比不上一個葛立恆數嗎?葛立恆數有這麼大嗎?大到什麼程度?葛立恆數一共有多少個數字?
※知識和見識是否應該拿來炫耀?
※是不是覺得自己不會說話的人其本質是知識面不廣或者是自身涵養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