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劇組與好萊塢劇組在工作流程和職責分配上有什麼區別?
看了在俺前面三個回答,發現不僅沒說到點上,還沒一個靠譜的。有點忍不住,簡單說兩句:
1、
首先,中國電影目前已經不是導演核心制,早就過渡到製片人中心制和「大牌演員中心制」。
「某某核心制」、「某某中心制」,說白了就是聽誰的;在拍攝沖籌備到最後殺青的過程中,誰有說一不二的決定權。投資攝製影視劇,也就是個經營生意,按照「做事不由東(家),做了也無功」的普遍原則,自然是誰是東家就聽誰的。
新中國的電影劇組,在50~90年代初期,的確主要是導演中心制,因為這個時期還在堅持全盤效仿蘇聯高度計劃經濟模式的國營電影製片廠制度和內部資源統一調配機制。因為電影廠都是全民所有制,沒有現代商業氣氛下的獨立法人,但有一個上級主管部門委派的廠長。而一個電影在同一時段不止拍一部電影,廠長不可能身兼多個劇組的製片人,所以採取讓誰導演就盡最大可能信任誰的原則,讓導演在籌拍過程中充分承擔製片人的身份。
這個電影的導演,同時也是這個劇組的領導。
因為大家都是全民所有制下的國營電影廠,互相之間都以「兄弟單位」相稱,在計劃經濟時代,還特別講究「對口支援」、「資源調配」和「會戰」:福建電影製片廠和山東電影製片廠的實力弱,這兩廠給中央有關部門訴苦,領導一發話,其他各省各部門電影廠(北京、長春、八一、峨嵋、瀟湘、上影、珠江、西安)就要拿出實際行動,對福建、山東這兩兄弟單位展開支援,出人出力。
當西安電影製片廠要拍一部文藝大片,缺少攝影、煙火特效方面的人才,他也能通過類似的方式召集到廣西電影製片廠的張藝謀和北京電影廠的陳凱歌(在大學生還包分配的時代,1982年畢業的「第五代」里,張藝謀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他的人事關係與戶口檔案,直到現在依然在南寧);同理,八一電影製片廠在建國四十周年前夕,要拍攝一部反應建黨建國重大歷史題材的主旋律電影,遇到資源瓶頸。這可是重點大項目,這種反應建黨建國重大歷史事件題材的電影,那可不是簡單的藝術創作,說政治任務都沒問題。上級領導一聲令下,來,咱門搞個大會戰,把全國的資源都集中到八一廠那裡:北影的資深化妝師A、峨眉的老燈光B、上影的幾個老戲骨、長春的道具組……各兄弟單位最拿的出手的優質資源,就迅速調集到八一廠廠長哪裡去了。
上述講的這些,這就是新中國電影產業曾經施行的全民所有制運作。最傳統的導演中心制度,就是在這種「舉國體制」下形成的
2、
能形成這種高度服從中央領導,關鍵前提就是全民所有制。既然一切都是國家的,那無所謂「你的」還是「我的」,大家基本是公心大私心小。
然而,當進入到80~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壯大、多種所有制的平行,在那個中國經濟劇烈轉型的90年大,各省的國營電影長也和公有制一樣,經歷過職工下崗、資產賤賣、結構重組、集團化打包等這一個轉變。
當民營影視公司開始壯大、同時完成改組的原公有制電影廠也磕磕絆絆實現集團化後,中國電影的「「舉國體制」」就基本宣告壽終正寢了。另外,在90年代中期,隨著衛星電視、閉路電視的普及,中央把影視節目的內容審查權進一步有條件下放到各省之後,每個省都紛紛整合本省內的相關資源,形成了地方化色彩強烈的廣電傳媒集團。各省之間逐漸變的壁壘森嚴,「兄弟單位」的感覺也就沒有了。
好了,不展開說了。用以上這些話,目的是糾錯,讓大家知道,倒是中國內地的「導演核心制」是怎麼出現的背景。
現在回到正軌上來——中國劇組與好萊塢劇組,在工作流程和職責分配上有什麼區別?
就目前階段來看,二者在工作中最大的區別是兩點,先用簡單的通俗話說:
1、先有劇本再拍戲,還是先拍戲再趕劇本;
2、「專職專責」和「一人多能」;
第二條比較好理解,雖然中國劇組裡也有明確分工,有些搞技術含量工作(攝燈錄服化道)必須專人專則,但在其他工作上,更多的是一人多能,什麼都管,啥都攙和,職責範圍不清。
第一條,則是中國特色
我在好萊塢跟過組拍過戲,也和來華拍戲的外方合作過。好萊塢一定是先有一個完整的A劇本(文學本)和大框架已經完成B劇本(分鏡頭故事),並獲得東家老闆(電影公司)的肯定,簽署下一份白紙黑字的、確保雙方利益與義務商業合同之後,才會進入實地籌備階段。無論A還是B,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輕易不再改動;
實際上,電影在拍攝中,受外界干擾相當大(特別如天氣原因),即便是美國這麼強的電影工業基礎,也很難做到完全不改動AB劇本,因此在拍攝費用中,必須考慮到一筆「補拍費」,並在開拍前,就以明文寫入合同。
反過來說俺國,目前依然保持著一個「一邊拍、一邊改」的模式。可能你們多少都聽說過,香港電影在那種低成本小製作時代,經常是根本就沒劇本,全靠導演現編現想的「口水片」,以邵氏電影為典型,小作坊拍電影。中國大陸的同行,在最近20年把香港同行的這條有模有樣地學來了——一個所謂「前衛派」青年導演,在北京電影學院念了一年的進修班,就信心爆棚地要衝擊奧斯卡了。
最近武俠片在西方正火,自己腦子一熱,也攢個武俠的本子,然後四處扎錢,撞大運從山西煤老闆那裡弄來100萬。這點錢拍電影根本不夠,頂多是個啟動資金。青年導演先往自己兜里賽30萬,剩下70萬,或租或買一個高級轎車,然後去和某個大明星見面,簽個沒有啥法律效力的「意向合同」,再和大明星合個影,回頭拿著這合同和合影,即應付了山西煤老闆,再去唐山鐵老闆那裡扎錢。運氣好的話,在山西煤老闆的70萬花光之前,唐山鐵老闆的500萬到賬了。
這時候電影還不能開拍,因為500萬也不夠,所以他先要開個特別有檔次的「新聞發布會」,邀請各界名人、行業領導,在把媒體記者也都請來,每人都塞紅包。必須呀鬧出個大新聞。
運氣再好點的話,就有更大的魚上鉤了,又成功的從浙江房老闆那裡扎到3000萬。
好了,這下大概夠拍前期的了。還沒開機呢,電影劇審片組文件下來了,說你這個劇本立意有問題,審查沒通過,沒拿到拍攝許可證。改唄。
好容易改的讓電影局滿意了,過兩天傳出風聲,武俠片在歐美退燒了,又沒人願意看了。只好再改。
本來合同是兩個月的拍攝檔期,現在一個月過去了,連導演都說不清楚他到底要拍什麼了。兩個月的合同檔期過去了,戲份還沒完。
最核心的區別應該是中國劇組是導演核心制,好萊塢的劇組是製片人制。
簡單來說,好萊塢那一套走的是資本化流程,誰出錢,誰爺~~製片人手裡拿錢,自己組織編劇,開寫,然後拍,再跟後期,甚至宣發也要盯著,導演如果牌子不夠響,很多時候只能相當於一個表演老師(有時分鏡都給規定死了,創作空間非常小)。
中國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是導演中心制,即導演自己籌錢,然後自己組織人馬開始搞。所以中國導演很厲害,黑白道通吃,各方面都能搞定,但這也會有一個問題,導演是要負責創作的,管的事太多自然要分心。現在雖然中國導演很多關於製片的事務也都交出去了,但最終拍板的仍然還是導演。
好萊塢就恰恰相反,除了極個別的大牌,電影導演甚至都沒有剪輯權的。
當然,好萊塢很多大牌導演也是一手抓,中國現在也有一些金牌製片可以控制導演,但都屬於個例。
沒區別,就是一個強勢,一個弱勢,一個混口飯吃,一個是夢想
添加一點,編劇的地位不對等,國內編劇地位非常低,而國外的編劇地位就非常不一樣咯
市場環境規模決定工作流程相對簡化,也觸發一些成本控制的巧妙方法!好萊塢有些流程也是宣傳造勢的工作,比如製作的幕後製作特輯,也是嚴格按計劃來拍攝的內容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蜷川幸雄?
※如何評價吳宇森?
※中國拍電影、電視劇選演員是怎樣一個過程?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為何對「好萊塢最受歡迎的編劇領袖」羅伯特?麥基不屑一顧?
※拍一部自編自導的電影是怎樣的狀態?
TAG:電影 | 好萊塢Hollywood | 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