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的古琴大家有哪些?
這兩年來,看著這些名字一個個去掉加黑……心裡真是又悶又堵
------------------------------------------------------------------------------------
這些是查閱到的資料,現代古琴名家基本已收錄,其中,在世琴家都用加黑標出(在世琴家不好評判,至於「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有遺漏,歡迎大家補充。
吳景略(1907.2.5—1987.8.16)如公孫劍舞,神出鬼沒,技絕古今。
張子謙(1899-1991)如鴻鵠在天,去留無跡。
查阜西(1898.11.7—1976.8.10)如告老大員,詩書氣,田園氣,台閣氣一體並存。
溥雪齋(1893—1966)如落難貴人,竹簪麻鞋,而氣骨自是不凡。
樂瑛(1904—於文革前逝世)如洛水仙人,隱約一現,已令人目眩神迷。
詹澄秋(1890—1973)如顏魯公勤禮、仙壇,平和中正而又筋骨內斂。
楊葆元(1899 — 1958 年以後)、關仲航如雕版印字,筆筆森嚴,歷歷皆有法度。
姚丙炎(1896—1972)如武庫矛戟,氣象蕭森,但非壽者之相。
劉少椿(1921—1983)如龍門十二品,不事纖巧,專以古拙為勝。
顧梅羹(1899—1990)如三峽夜行船,縱使清風細浪,亦覺暗涌波濤。
吳兆基(1908—1997)如老道修真,一氣貫通,自是百年功夫,旁人學不得。
梅曰強(1929—2004)如雲移月落,自在無心,舒捲自然。
楊新倫(1898—1990)如老工鍛鐵,力道皆在實處。
衛仲樂(1908—1997)如大海潮生,波瀾乍起。
徐立蓀(1896—1969)如綉女引針,急速之處亦有條理。
吳宗漢(1904—1991)、孫毓芹(1915.7.15—1990.4.14)如舊書堆中善本,全要仔細辨認。
俞伯蓀(1922—2013.4.17)如廟堂祭祖,昭穆瑚璉,鋪排得當,未免了無生意。
謝孝蘋(1920—1998)如小山詞作,清麗纏綿,不減其天真。
徐匡華(1917—2007.2.13)如深山迷離,遙見孤松老鶴。
王迪(1923—2005)如張僧繇畫作,長具盛名,恨無存世。(其瑞典弟子林西莉(生於1932年)著有《古琴》、《漢字王國》,以西方人的視角闡述中國傳統文化,對已經部分西化的中國人來說值得一看)
姚公白如聊齋女子,顏色姝好,而隱隱有仙鬼氣。(1948)
成公亮如土塤洞簫,輕曲哀歌,動人心神,然而熱鬧不得。(1960)
汪鐸如土俑初現世,古意盎然,觸之則形神俱散。(1938)
蔡德允(1905—2007)如素食,淡而且朴,未必人人喜歡。
劉楚華如古銅鑄鏡,光華內含,自非俗器。
吳文光如鳳凰揚翅,百鳥蔚集。(1946)
李祥霆如孫夫人洞房,刀戟羅列,直令先主凜凜。(1940)
龔一如義山七律,端莊典麗。(1941)
林友仁如八十歲居士,望之不凡,一團和氣。(1938)
吳釗如前後七子,最要模擬古人。(1935.12.28)
李禹賢(1937—2011.8.31.17時)如廉頗餐十斤肉披掛上陣,雖老猶是虎將。
唐健垣如小紅夜唱,回首十四橋處,不禁感慨萬端。(1946)
葉名佩如空山新雨後,清新恬淡,聞之忘俗。(1929)
鄭珉中如坡仙作畫,原非本行,偶爾為之即是妙品。(1923)
李孔元如維摩文殊會,聽者不敢輕發一語,唯合掌讚歎而已。(1959)
謝導秀如秋到深處,自有一番凜冽。(1940.2.25)
曾成偉如老將吟詩,絕不作小兒女氣。(1958)
袁中平如小兒學書,筆力不逮唯描其外形而已。(1959)
丁紀園如明清人尺牘,清朗可頌,失之太碎。(1942.12.29)
陳長林如扶病看落花,眼中景,心中意,兩相蕭索。(1932.7)
劉赤城如南轅北轍,失之毫釐,繆以千里。(1938.12)
裴金寶如璞玉微開,已顯不凡。(1954.4)
趙家珍如廟中神像,金其貌,泥其胎。
姜抗生如措大穿錦繡,欲顯其美,益彰其丑。(1937)
朱晞如閑鶴翔集,忽而輕過波心,恍無定處。(1964.2)
馬維衡如鄉民對話,自是老實人聲口。
余青欣如聲伎從良,青衣素裙,時有媚氣。
李鳳雲如褚遂良碑帖,老實之中,寓有靈動。
戴曉蓮如京西店老人接箭,工夫如是,自無破綻。
唐世璋如印年畫,花樣繁多,看來卻大體相似。
陳雷激如純金鑄劍,鋒芒耀人,然非利器。(1967)
張子盛如五陵少年索酒,馬上飲罷,加鞭而去。
茅毅如大曆諸子,聲名顯著,所作如子昂書法,平淡天成,又瀟洒內蘊。
王永昌如百丈立清規,舉止動念,全要家法。
朱子易如村學究寫字,粗具規模,細細看來,一無是處。(1938)
朱惜辰(1924—1958)如萬馬齊奔,當者辟易,氣勢逼人。
丁承運如濃墨寫斗方,暢快在規矩內。(1944.3)
徐君躍如布囊盛錐,難攖其鋒。(1959)
楊青如碩儒談禪,機鋒猛利,然不免有外道氣。(1951.8)
馬傑如白樂天樂府,條理最明,情調稍遜。
桂世民如沙彌初學禪,處處談宗派,實無多少功夫。(1953.1)
金蔚如淵明還鄉,胸中自非簪紱況味。
巫娜如麻姑夜話,滄桑幾何,不知是古是今。(1979)
蘇思棣如夜雪映梅花,獨立風骨。
陳慶燦如琉璃碗落沙地,雖危無咎。
徐曉英如三月桃花,開放正濃,兼有衰頹氣。(1937)
倪詩韻如衛洗馬出行,風姿宛然,時露病態。(1965)
王鵬如法華會上退座比丘,未脫小乘,難言妙法。
顧澤長,答主師爺。其父顧梅羹。(1941.6.23)
戴樹紅,答主另一位師父。其師張子謙。
大家的標準是什麼呢?
不妨先這樣規定,古琴從有門派開始(大概宋朝起),流派傳承有序,基本上各門派優秀的傳承人,就可稱為大家了。
在世的大家,基本上都是「南吳北管」等琴家(也就是「老八張」里那一代琴人)往下一代的優秀傳人,比如樓上說的龔一、李祥霆等,在琴藝上都毫無疑問算得上當代大家,在琴界是沒有爭議的。
而07年文化部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算是比較全的一個陣容,有李 璠、鄭珉中、吳 釗、陳長林、龔一、李祥霆、吳文光、林友仁、姚公白、劉赤城十人。李璠老先生今已不在世。這一代琴家名單中還應有管先生的得意弟子王迪先生,但當時老先生也已不在世了。同時還有一些琴家如丁承運、成公亮、俞伯蓀等,也可以進入第一陣容,可惜沒被列入。
這些琴家如今莫不進入老年了。
「老八張」那一代,是古琴藝術與史論的全盛時期,這要感謝北京古琴研究院的存在。其中最著名的管平湖和吳景略兩位先生,都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開創了自己的風格流派,一洒脫大氣一綺麗多姿,均是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他們的後半生以及弟子的命運則都受到了文革的影響,對琴藝傳承與發展是場巨大的打擊。在樣板戲的年代,他們只得放棄出身高貴的古琴去彈奏其他的民間樂器。
到了十位傳承人的再下一代,由於音樂學院這樣的體制,也由於我國傳統文化的斷層,中青年一代儘管也人才輩出,卻再難復現前輩的光彩了。這一代人當中,儘管不少已近中年,但最多可以被稱為青年琴家,從技藝的掌握和藝術的厚度上,暫時還稱不上大家。這無關這一代琴人的天資或勤奮,時代的洪流中,個人的努力實難跨越環境的阻擋。
在我看來,古琴身上唯有承載著屬於中國古典美學範疇的含蓄、內省等等的特質,並承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積澱之時,她才是真正的「古琴」。否則,她只是「縛著七根弦的樂器「而已。這一標準來看,一些人彈的「琴」,並不是「琴」。古琴無品無柱,可以是一件最自由的樂器。因而很多現代音樂著願意用它來試驗一種可能。但不能忘記,古琴由於其背後的歷史,成為了最不自由的樂器。」琴棋書畫「四藝里,琴居其首。想想書法是如何嚴苛,就可想而知古琴的講究了。
琴人要首先是文人,成了文人才能成琴人,成了琴人才能成琴家,步驟錯不得。
在這樣的標準下,能稱為」大家「的,其實寥寥無幾。古琴的現狀,就是這麼的瀕危。
認為算的上琴家的,我知道的有上海的龔一,林友仁,喬姍;北京的王鵬、李祥霆、吳文光;南京的成公亮;四川的曾成偉;揚州的馬維衡等等吧,因為還有我不知道的呢。
個人認為,琴者很多,稱得上是「琴家」的,一定是琴德人品俱高的,琴彈的好的很多,但同時一定要有很高的德行,才可以稱得上是琴家。
當世大家,
首推,吳景略之子吳文光先生
先生為人低調,精通中西方古典音樂,琴書畫皆
通,上世紀留洋音樂學博士
之前聽吳先生一個講座,龔一先生也剛好在
場
記者問龔一先生有什麼感想,龔一先生說自
己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的,對吳文光夫婦是
懷有欽佩之情的,很是尊敬。
吳先生這幾年,因為身體原因彈不了琴了,
還好現在網路發達,有視頻資料作為參考。
李祥霆先生,彈得也好,但更像是琴屆里的武者,武風重,速率快,對文曲表現力,欠了些。
龔一先生 是位優秀的教授,據說還有潔癖:)手法純熟,曲子彈得很優美舒暢。
吳文光先生是琴屆里的文人,大隱於世,武曲彈得激情澎湃,文曲表現細膩動人,手法多變,瀟洒脫俗,真是奇人也北京的吳文光,無論技巧和意境都是當世第一流,而且從他的錄音、打譜、教學各種成果看,他不僅僅是位古琴演奏家,更是名垂青史的古琴教育家,真正的古琴大家。老先生非常低調,真正的大隱隱於世。據我的老師說,古琴在他手上就跟玩似的,閉眼睜眼,隨意高低他都能彈。
上海的龔一,也是位出色的演奏家和教育家,傳承弟子很多,也很積极參加各種古琴相關活動,在外界的名氣大些。
還有南京的成功亮,在演奏和開拓創新上也非常有建樹。
以上三位是我所知琴界最有資格和被公認的古琴大家了。
首先 補充一下 排名第一的答案 @劉琛 :成公亮老師和丁承運老師 入選第四批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在古琴古琴藝術方面,能夠成為大家至少要符合兩個條件 卓越的演奏技巧和豐富的打譜經歷
先推兩位最喜歡的
吳文光先生自幼隨其父吳景略先生習琴,風格卻與其父迥異。吳景略琴風華麗而多彩,文光先生的琴個人風格非常強烈偏向蒼古高遠。吳文光先生基本上只打神奇秘譜上的曲子,兩代人歷經60餘年將神奇秘譜中的曲子悉數打出,現已出版神奇秘譜樂詮。
附 其所演奏全本古琴獨奏《廣陵散》-演奏:吳文光視頻
成公亮先生
成公亮最初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作曲,並先後隨梅庵派大師劉景韶和廣陵派大師張子謙習琴,風格偏向廣陵派。成先生的琴是很安靜的,但是安靜之中能感受到平靜表面下的洶湧,尤其是觀其晚年彈琴的時候,能感受到動作中內斂的力道。提到成公亮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藏琴,秋籟。秋籟就是秋天的美麗的聲響,此琴為唐代所做,餘韻極長,琴聲似玉簫。多數情況下,老琴配絲弦更能體現其韻味,秋籟則以鋼弦為佳。秋籟是一張非常有意思的琴,可以仔細查一下,曾近距離觀摩,不同於大聖遺音的氣勢恢宏,揚秋籟十分的含蓄漂亮。成先生打譜文王操是現在最好的譜本,重定的普庵咒意韻悠長,我非常喜歡。此外,成先生有作曲學習經歷,還做過袍修羅蘭套曲,是新作古琴曲里比較有古意的。附先生用大聖遺音演奏的文王操文王操—成公亮視頻待續。。。
關於古琴演奏「大家」
問題背景涉及整個古琴領域,在這裡我僅從演奏方面分享一些我的見解。
我認為,評判古琴演奏者是否「大家」需同時滿足兩個標準:
一是絕對標準,亦即基本標準。我在《彈古琴十年以上的人在彈琴時都是怎樣一種心境?》回答中有提到:演奏者在演奏技術上達到駕馭作品的一般要求,演奏時嚴肅、認真、用精力,那麼我們就可以從藝術角度去賞析其演奏了。這就是基本標準。如果一名演奏者的演奏甚至不能從藝術角度去賞析,就更沒有理由被稱為演奏「大家」了。
二是相對標準,亦即說服力標準。其演奏只有被一聆聽者認為具有足夠說服力,演奏者才會被該聆聽者稱為演奏「大家」。說服力是否「足夠」,則取決於聆聽者的自身審美與認知,而這也使每個人眼中的演奏「大家」不盡相同。演奏「大家」因此是一個存在很強主觀性的概念[1]。
也許演奏「大家」的標準在更多時候只有上述相對標準。這裡之所以列出此絕對標準,是因為它不僅是每一名演奏者在演奏上最終要達到程度的底線,也應為每一名聆聽者可對演奏進行藝術角度賞析的底線。
所以,請朋友們依此兩標準,多聽多思考,尋找自己心中的演奏「大家」吧。
[1]即便如此,也有演奏者因其在聆聽者中具有較為普遍的說服力而成為一種公認意義上的「大家」。但這種公認也不具有絕對性。
2016年2月11日 答
師傅說過 南龔北吳 龔一 吳文光
不是我厚古薄今,客觀的講,在世的都算不得大家,拿老八張的曲子一對比就知道了
戴曉蓮老師!!
不要被她網上那些教學視頻騙了啊!!!
本人的曲風非常欽佩,柔中帶剛、指力強勁,按音堅實,吟猱得法,節奏靈巧多變,富於韻味。
總覺得她的風格和樂瑛很像很像。
還有吳文光,姚公白,上海比較出名的還有戴曉蓮
雖不算大家,但巫娜演奏的很多曲子都很不錯。《春城孤鶴》格外傾心!
南京桂世民先生:中國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金陵派傳承人,南京大學古琴社指導老師,南京大學客作教授。先生德藝雙馨,是我所知最好的金陵派琴家。
杭州,鄭雲飛、
徐曉英、徐君躍皆、
陳成渤 是新浙派的傳人,年輕一輩里萬忠亮、萬輝。
前幾年曾花數月拜師於諸城派傳人劉赤城老先生門下,老先生當時的演奏示範和早年時候的錄音相比,已有很多變化,自己也跟我說過年輕時候,求剛勁,求速度技巧和爆發力,年紀略長才意識到自己忽略了音樂本身,忽略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美。
古琴演奏沒有音樂的時值框架束縛,不同派別風格不一,個有特點,每次彈奏都視為再創作,所以,很難將不同門派演奏家拿來橫向對比。反而,演奏家本身不同時期的風格演變,倒是很有趣味,值得思考借鑒。可以說,大多數所謂大師都是從自家學派的琴匠通過時間磨練,修為沉澱,蛻變成了琴家。
大陸:吳文光 龔一 成公亮 丁承運 姚公白 陳長林 陳熙珵 李祥霆
台灣李孔元先生很古雅。
吳老實乃百年難出的奇人吶……大麴處理已經妙到毫巔了
當代琴師裡面,龔一和林友仁是比較出類拔萃的,後者在13年去世。至於李祥霆這類就比較躁了。
現代名家,我個人首推張子謙。
浙派鄭雲飛老師,有幸接觸過,頗有古風
南京,金陵琴派代表人物劉正春先生,國家首批傳承人,惜已仙去,他義務教學,桃李滿天下,是南京最具代表的古琴大師;
目前金陵琴派中也有很多優秀的琴家,未來的大師很有可能從中出現。
這是國圖藝術中心2016年6月13日的演出。不讓拍照,工作人員問我是不是工作人員,我說我是專業攝影師。我的相機快門聲音幾乎聽不到,閃光燈和對焦燈都沒有。還是不讓照,而我旁邊掛工作證的一女的,端著相機來回來去照得可起勁了,快門聲咔咔的,整個劇場都能聽到。
推薦閱讀:
※ios11.1.1快捷功能音樂右上角的是什麼,一閃一閃的?
※如果寫一本中國說唱編年史,哪些歌手,組合是必須寫進去的,或者值得一提的?
※二胡弦要多久更換一次?
※自學吉他能學會么,需要看什麼書?
※為什麼說中島美雪養活香港半個歌壇,她的哪首音樂被哪個港星翻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