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延真的會反叛嗎?為什麼一直不受孔明待見?

看三國,感覺魏延很有軍事才能,為什麼一開始被諸葛亮以頭生反骨為由要斬了?


題主的問題完全問反了。
事實是,魏延全靠諸葛亮罩著才橫行那麼久,諸葛亮一掛,立馬撲街,滿朝文武沒一個替他說話的。
魏延在諸葛亮時期坐火箭一樣的陞官
魏延和楊儀不對付,曾經為了一點小事就拔刀追砍楊儀,諸葛亮息事寧人,保全魏延。
題主你說諸葛亮不喜歡魏延?


所謂反骨出自三國志通俗演義,按演義所載,魏延自然要洗洗睡。

反之按史載,魏延坐火箭陞官是在諸葛亮時期,只是建興九年不知何故被諸葛亮驅逐出丞相府。

至於才能,能在諸葛亮北伐時期為丞相府司馬、涼州刺史、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和楊儀一同被諸葛亮視為左膀右臂的主,自然妥妥的。

以及魏延最後是無反叛之心,有反叛之行。


先說演義,事實上演義這樣寫不僅是對的,還是有依據的。依據在哪裡,行為。魏延做了什麼?幾次輕易就易主,臨陣殺了主公,這些在封建社會是大忌(也是三國演義的「義」的大忌)。你看同樣的黃忠是怎樣的?痛哭流涕,劉備諸葛亮一行人一拜再拜才投劉備(拋開小說來談,古人這樣做相當無聊,但是沒辦法……那個時代就是這樣,你篡位也要三辭三讓,讓你陞官也要推辭推辭。)。但是,我並不認為這樣做就一點用沒有,事實上,「裝模作樣」(也可能太投入真心就是那樣想的)的人不一定將來會忠心無二。

但是,連裝模作樣都懶得做的人,是一定不會忠心無二的。我們推敲推敲就了解了,你比如你陞官了,大家都要寫個什麼表章意思意思,說我能力不足啊,資質不夠啊,希望另選高明啊,然後朝廷再下文你一定要去,你只好「勉為其難」的去了,那麼大家都這樣寫,肯定應付了事的多,真心實意的少對不,你既不能作為他謙虛的依據,但是也不能作為他不謙虛的依據對吧。但是,一旦有人不寫,請問,你認為這種人是什麼性格的人?對,」我就不屑於寫這些假大空,老子就不寫,老子就是天下第一,給我陞官那叫理所當然,不讓我當老子還不屑於當這個破官呢,一群鼠輩能與我比肩?」拽不拽?用我們今天褒義的話說叫「反抗傳統的叛逆」,但是你得結合那個時代啊,結合時代來說,你認為他是「謙虛」的人嗎?是,他叛逆得對不對是另一個問題,我們就討論這個——他到底是不是謙虛的人?顯然,NO,還極可能是狂妄的人,自負的人,對不?

因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隨大流搞那些形式主義的東西的人,可能是真謙虛的人也可能是不謙虛的人。但是不隨大流的人,那就一定是不謙虛的人。」你得出這個玩意再回過頭來看還不明白?三國時期換主的也很多對吧,其中有呂布這種三姓家奴,也有張遼黃忠張合這種不得已換過廢物主子但是後來都忠心耿耿的人對吧,但是我們無一例外看到,張遼黃忠張合這類人至少在原來主子手下表現得都算是忠心耿耿吧?張合這種是屬於內部要陷害他了,不得已投奔曹操,也沒有做什麼殺袁紹作投名狀的事情,也就是背叛也沒有那麼出格,屬於正常自保的範圍。而黃忠張遼屬於主子不爭氣,自己努力到最後一刻了,被捉了也是一副「要殺要剮隨你便」的態度(可以認為是裝的)。然後新主公放下身段要你效忠,於是騎驢下坡,後面為新主公也算是忠心耿耿沒有二心,所以不僅演義,正史上面評價也不低,不會因為有那麼點瑕疵就揪住不放,古人也沒那麼呆板的。由此可見,如果你主公不給力,但是根據封建時代的要求,你還是應該「在一天崗盡一天責」,直到為這個不爭氣的主子盡忠到最後一刻,然後還要擺出一副隨你處置的姿態,最後新主子(早就看中了)來個禮賢下士,你「深受感動」,於是投降,完美。

然而,我魏大將軍在演義里很清楚,他是那種在別人手下看到主子不爭氣就開始不安分的主。雖說他前面幾個主子的確不爭氣,包括黃忠知不知道?也知道,但是他知道有些話不能說出來啊。而我們魏大將軍好像儒家經典不甚研究,一心只想光耀門廳,成就自己一番事業,至於啥裝模作樣,他是不屑於的,你中用我就聽你的,你不中用我就看不起你(主公),必要時還可以殺了你。那麼問題來了——他看不看得起劉禪?(演義)顯然看不起,孔明死後,他看得起誰?姜維?他不反?不反才怪。按古代忠義極端一點的要求,就算是君王無才無德你也不能背叛,你也應該盡忠,另一個極端就是君王有才有德也天天想著背叛。一般人往往處於兩者之間,前者的極端一般會被大肆吹捧,但是大部分人往往會退而求其次,「見賢思齊」,但是達不到那麼高標準嘛,但是你作為個忠臣,至少主公很垃圾我不會天天掛嘴邊,投降了也要幫原主公說幾句好話,更不能弒主。好嘛,我魏大將軍一刀帶走……孔明自然知道此人「天生反骨」了,就演義的邏輯和古人的邏輯來講,一點毛病沒有。

由此,為何假裝要「殺」魏延?第一,為何是假裝?因為劉備集團處於業績發展的重要黃金期,儲備人才不足,而魏延的確是個將才,捨得殺就見鬼了。何況殺了以後誰投降?這點我們看清朝就很清楚,一開始各種高官厚祿封官許願,各種「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恩,等天下穩定了,你們都是《貳臣傳》的人物,受後人唾棄。但是劉備當時不能僅有關張諸葛這種忠臣啊,還得有魏延這種帶路黨啊。所以跟華容道是一個道理,只是假裝,你以為真殺啊。第二,為何要「殺」?幾個目的,1是警告,你以為老子不知道你魏延什麼玩意?告訴你你前面叛變就叛變了,現在到了我們手下就老老實實聽話,不然砍你就是我一句話;2是立威,讓魏延畏懼孔明(演義里結果魏延一生都慫孔明,效果顯著);3是布恩,這不孔明要殺,劉備要攔嘛,孔明扮黑臉,這不劉備扮白臉嘛,這下好,你魏延還不對劉備感恩戴德?一個「救命之恩」馬上就被製造出來了,魏延你別看打仗有點謀略,政治上就是個弱智,被人唱雙簧真是耍得一愣一愣的。第三,既然魏延的忠誠度很有問題,為何不真殺?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孔明很清楚一點,魏延的忠心條件——主子牛逼,他就跟著干,成就自己事業,主子垃圾,他回頭就是一刀,成就自己事業。那麼,劉備孔明牛不牛逼?所以怕他幹嘛。劉禪若不弱智?(演義)臨死趕緊設計乾死他。就這麼簡單,所以當時沒必要殺,事後魏延也不可能斗得過孔明,他有自信將來需要解決他的事後解決他。所以你說,在演義里神化了的,忠臣的楷模孔明,可能待見一個帶路黨?叛徒?那才見鬼了。

————————————————————————————————————————

正史里不同,其實並未記載跟黃忠韓玄這一出,所以反骨說,假裝要殺說都於史無據的。前面一個答案說得好,「無反叛之心,有反叛之行」,總結得很好。如果說,謀反是一個罪名的話,我們可以跟殺人比較下,殺人罪,你不想殺人,但是結果殺了人,那就不犯殺人罪了?關羽魏延死就死在性格上面,不同在於一個死在敵人手上,成就忠義的代表。魏延憋屈的死在自己人手上,成為一個謀反的罪臣……但是都不可學。實際上兩人真的很類似,正史上面其實魏延的問題並非是忠心的問題,而是脾氣問題,跟關羽一樣,天下最大,老子第二,目中無人,處理不好同事關係。他們的確能力出眾,的確牛逼,但是他們永遠不知道,庸人永遠是社會的主流,凡人永遠是社會的大多數,英雄永遠是社會的少數,但是要成就一個英雄,需要很多庸人凡人的幫助,你才可能成功,沒有誰僅靠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就能成事的,你哪怕著書立說,後世也得有一大堆弟子幫你背書呢,不然你什麼破爛書早就被束之高閣了。

關羽眼裡,什麼馬超啊,垃圾,黃忠啊,垃圾,孫權啊,垃圾,江東群鼠?垃圾。自己一群手下什麼麋芳啊,靠裙帶關係當的郡守,垃圾。都是垃圾,就我一個人可以蕩平四海,恩,然後?麋芳:「你不是拽嗎?那我投降了,你不需要我幫你守家嘛,來,看你一個人表演。」孫權:「你女兒不是虎女嗎,我兒子不是犬子嗎,來,現在狗要咬死虎了,看你表演。」關羽是不幸的,魏延是幸運的。關羽的不幸是錯誤的居於荊州分公司一把手的位置上,是一個不僅要當好將軍,還得當好一個行政部門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面。而魏延幸運的在孔明麾下當了一個純粹的將軍,人盡其用,發揮了他抗曹急先鋒的應有之能。

然而關羽又是幸運的,魏延又是不幸的。關羽千錯萬錯都是性格的錯,工作方法的錯,但他德上恰好堅持了一條——忠義,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成為後世推崇的——財神爺~然而魏延,若是戰死沙場,未必不是他最好的歸宿,可惜孔明先於他病逝,死後他眼中再無壓得住他的主,於是他想幹嘛幹嘛。就憑燒棧道讓友軍無法回家一條,他定個謀反罪真不冤,儘管他主觀心態可能並非要推翻劉禪,並非不忠於漢室,但是他的自負,他的驕傲,讓他不僅不屑於聽從楊儀的指揮,到頭來還敢公器私用,指揮手下軍隊斷友軍歸路,這種敏感時刻還主動挑起的內訌,不是謀反是什麼,所以從古代來講,他死得真不冤,性格決定命運。

但是作為今人來說,他罪不至死,因此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應當對驕傲自負的人有更多的容忍,至少不應該輕易用肉體消滅的方式。但是作為個人來說,從古至今,自負的人是不可學的,應當引以為戒,就算社會進步了,法律文明了,狂妄自負的人也會得罪人,得罪人了就會被排擠,被穿小鞋,何必呢。不要用雙標來說什麼你應當如何如何容人容忍,換你,你生活中有個關羽一樣的同事,天天噴你業務垃圾,他幾分鐘搞定的事情你幾天搞不定,換你你也跟他急。


發現樓上有回答和很多人一樣都有一種奇怪的定論,就是所謂「按史載,魏延坐火箭陞官是在諸葛亮時期」。

而事實上: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

魏延在劉備麾下的時候一路晉陞反而都被無視了,可以說他是被劉備一手提拔起來,點起之低,晉陞之快,在三國這個時代可以說是少有的。

同時來對比下蜀國其他幾位將領。。

趙雲,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李嚴,在章武二年還是「輔漢將軍」。

劉琰,終劉備時期也只是「固陵太守」。

可見魏延沒到劉備時候的的地位之高,反而是劉備死前開始,魏延的晉陞出現了停頓,除了封都亭侯外原地踏步,而其他幾人都有升遷。

諸葛亮北伐階段,「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

諸葛亮做的是把魏延的漢中太守,都督漢中這2個實權職務去了,給了一個領涼州刺史的虛職,把魏延從朝廷地方官吏變成丞相府職員。身為督前部卻在諸葛亮在先鋒選擇上無視了包括他在內的軍中各宿將,直接提拔了從沒在一線作戰過的馬謖。

而魏延在諸葛亮時期唯一一次升遷的原因是在建興8年擊敗了郭淮費瑤,被晉陞的卻並不是只有魏延,還有被升為左將軍的吳壹,有一點諷刺的是,魏延在被升職的同時卻被一腳踢出了丞相府。

還有就是有一個有爭議的「甲首三千」那仗,按照記載,魏延、高翔、吳班是將領,按照很多人的說法,那是一場很大的勝利,可是,魏延陞官了嗎?

所以,何來「按史載,魏延坐火箭陞官是在諸葛亮時期?」


魏延反沒反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當時劉備要選人鎮守漢中時,所有人都認為會選擇張飛。因為關羽已經鎮守荊州了,以三人的關係,給張飛當個漢中太守應該不難吧。
但是劉備選擇了魏延,在魏延擔任漢中太守期間,不僅快速發展了漢中經濟和軍事,就連曹魏也不曾敢進攻漢中,漢中當時的地位就像是入蜀的門戶,一旦被曹魏拿下,我想劉備還敢安心坐在成都?魏延曾對劉備說過:如有敵人敢來侵犯,我魏延願為大王拒之。
如果魏延真的要造反,他完全可以投奔曹魏,為什麼諸葛亮死後還要往成都撤呢,他只不過是想和曹魏打一場仗,因為當他聽說撤軍時,十分驚訝,十分不服,你諸葛亮死了,我魏延還在啊,憑什麼撤軍?
他的死,完全是自身的性格和楊儀之間的矛盾造成的。


反叛是一個有道德傾向的詞。但道德傾向用於政治和歷史領域,需要格外當心,因為特別容易使問題簡單化,而掩蓋真正的癥結。真實的政治中和歷史上,盡有許多人都懷著崇高的理想和相似的目標,只因性格差異,位置不同,時機先後而不能相容,彼此死斗,甚至釀成遠遠悖離任一方初衷的大慘劇。但只要加以忠奸善惡正反的標籤,就無形中又變成壞人作祟好人受苦的套路。魏延是否反叛,這是一個問題。諸葛亮喜不喜歡他,是另一個問題。諸葛亮死後,無論魏延怎樣動作,諸葛已經死了。也不可能再做出反映。諸葛生前,魏延和諸葛的主要矛盾,在於魏延有獨立性。子午谷奇謀為魏延所倡,諸葛所抑,其實是否能成在其次,要害在於魏延其實是在要權。這和姜維每欲興軍,而為費禕所制,是相似的事。領兵武將而鬧獨立性,輕則為君臣所忌,重則不終。古今中外,例子不勝枚舉。


歷史上沒有這事,所以只能談演義

演義的話,原文已經寫得很清楚了:

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前一句「食其祿而殺其主,居其土而獻其地」看上去也是魏延不忠的理由之一,實際沒什麼說服力。因為就在同一回中:

金旋走至城邊,城上亂箭射下。旋驚視之,見鞏志立於城上曰:「汝不順天時,自取敗亡,吾與百姓自降劉矣。」言未畢,一箭射中金旋面門,墜於馬下,軍士割頭獻張飛。鞏志出城納降,飛就令鞏志齎印綬,往桂陽見玄德。玄德大喜,遂令鞏志代金旋之職。

鞏志同樣是殺主獻城,甚至性質比魏延還要惡劣(韓玄旁白描述「平生性急,輕於殺戮,眾皆惡之」,殺他是眾望所歸,金旋沒有這類評價。)但投降後的待遇和魏延截然不同,不僅沒有受懲罰還得了太守職位。

所以諸葛亮要殺魏延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理由:腦後有反骨

因為腦後有反骨,所以久後必反

和的盧馬必定妨主一個道理。簡單粗暴的作者設定,不需要更多解釋。


魏延是劉備屯新野期間招募的部曲,從火燒博望坡到當陽大敗,從赤壁之戰到漢中會戰,魏延始終隨侍左右,無論忠心還是能力都無可挑剔。等到234年的時候,論資歷蜀漢幾乎沒人是對手。

於是大家都想乾死他,這個應該不難理解。

楊儀的履歷更玄幻。這小伙年輕時是個傻逼,本來是老闆那邊荊州刺史的大秘,卻跑去投奔關羽。一個襄陽人,離開襄陽,去投奔江陵的軍政府,這TM是一種什麼精神。之後楊儀奉命去成都送信,劉備見到他之後喜歡的不得了,直接留作自己家臣了,此後一路高升不提。

楊儀作為為數不多的,在諸葛亮那邊也同時討喜的劉備家臣,等到234年的時候,論資歷蜀漢文官罕有對手。於是大家也都想乾死他,這個應該也不難理解。

現在比較巧的是,這倆傻逼居然自以為是地自己掐起來了,丞相府的大小文官怕不是要笑岔氣。最終各被扣一個反賊的帽子,over。

楊儀自殺的消息傳出去,還在山裡修地球的廖立怕不是要笑出眼淚:老子這麼吊的男人都這待遇,你個後輩閑魚狂個屁啊。


太晚了,佔個坑,希望明天記得寫完。

諸葛亮沒有不待見魏延,魏延的死,直接原因是他和楊儀的矛盾。


演義里,上一個殺自己主子跳槽的呂先生更能打,結果連最重才輕德的曹操都沒留他……


這看的三國是三國演義吧,但又說魏延很有才能,這又是看了一些網文。

還是以演義的方面來回答一下吧

眾將欲告,玄曰:「但告免黃忠者,便是同情!」剛推到門外,恰欲舉刀,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願隨我者便來!」眾視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沉於此。當日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韓玄,袒臂一呼,相從者數百餘人。黃忠攔當不住。魏延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雲長。 玄德乃親往黃忠家相請,忠方出降,求葬韓玄屍首於長沙之東。
玄德待黃忠甚厚。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三國演義中魏延殺了韓玄投降關羽,和黃忠的盡忠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小說的套路,也為日後魏延謀反埋下伏筆,小說中的魏延傲慢無禮,有勇力,其實也並非小說虛構,主要是殺主獻地,不忠不義,這在三國演義中可是重罪。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是真的要反的。

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曰:「我等投魏,若何?」
岱曰:「將軍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圖霸業,乃輕屈膝於人耶?吾觀將軍智勇足備,兩川之士,誰敢抵敵?吾誓同將軍先取漢中,隨後進攻西川。


不會。但是他的行為構成反叛。
如果不是諸葛亮護著,他早被政治清洗了。


三國演義的話諸葛亮太黑
火燒上方谷的時候就想連魏延一塊燒死,失敗了甩鍋給楊儀,激化二者矛盾
等魏延死後,費禕又甩鍋給楊儀,說他逼反魏延
太黑了


相信我,諸葛亮要是不看好魏延,魏延連最後造反的資格都沒有。


魏延至始至終沒有反叛。
南谷口兵變是魏楊兩人爭權,魏延在眾叛親離下依舊選擇的是往漢中跑,而不是往魏國跑。
楊儀也不是什麼好人,有點才幹,氣量狹窄,所以諸葛亮選的接班人是蔣琬……回到成都還覺得自己被坑了,發牢騷說早知道回來不受重用還不如當初投敵……最後自殺的。
《三國演義》魏延反骨這一段是作者基於歷史事件做的藝術加工,一邊塑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另一麵塑造魏延這個人物形象,算是一個小說後面的小伏筆。


個人愚見。關於孔明的繼承人孔明有自己的想法(蔣琬),但當時有幾個人一直爭取繼承孔明的職位,而他們幾個恰恰不能相容。裡面就包括大家知道的楊儀,魏延,蔣琬。
其中也涉及蜀國國內主和休養和繼續伐魏兩大派之間的博弈。
既然認定蔣,也明知他們不能繼續共處,處理掉就成為唯一的選項。
魏延更多是想繼承亮關於軍隊方面的權力(不排除也想肅清政治對手)。其本人並無反意。
楊儀在和魏延的博弈中取勝後也被冷落鬱悶而死。
總結下來更多是針對權力的政治博弈。反,只是給對手下的宣傳攻勢罷了。


葛延不受葛亮待見?那我也想不受我們boss待見,讓我坐火箭升級,


魏延的情況就跟鄧艾感覺差不多,,,,有能力 但自大,,,被認命漢中太守的時候說曹操來十兵馬 吾為大王吞之 若集天下大軍 吾為大王擋之,,,可見他有多自信 在丞相府里當著諸葛亮面拿刀對著楊儀 嚇得後者直接哭了,,,楊儀可是丞相府長史 (此處書讀的少 不清楚長史到底有多少權力 但從諸葛亮死了由楊儀負責帶大軍回朝大概能多少了解一點) 這種恩怨肯定是你死我亡的了 心高氣傲的同事一般都不會太受待見,,,所以諸葛亮死了 就沒人幫他了 再加上危害性也沒楊儀大,,,所以就後主兩害選其輕,,後來楊儀回朝以後 直接就被後主拔了權力 蜀國的政治鬥爭一直都是最 溫和的 也多虧諸葛亮,,,所以魏延被殺那件事 基本上就是私人恩怨(≧?≦)~(講了半天偏題了) 另外 興勢之戰 好像就是用的魏延的布局,,,王平一波起飛 費禕也才能乘著黃鶴上教科書 之後才讓魏國對曹爽不滿達到頂峰,,,高平陵政變才實施成功,,,,司馬家才能篡位 也就是說 如果魏延不當漢中太守,,,三分就不會歸晉了 嗯,,,說起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確實牛逼,,,


如果是三國演義的話,按照諸葛亮看面相看將星看天氣的這種妖怪技術來算,魏延應該真的會反。
畢竟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里寫了徵兆,沒應驗的事情基本不存在的


魏延在劉備在的時候就是寵臣,為蜀國鎮守漢中。劉備親自任命,諸葛亮也愛惜魏延的才能,同樣也重用了楊儀,這兩個人的不和連孫權都知道,只是諸葛亮不忍偏廢。但是,劉備和諸葛亮都死了,魏延在蜀國的地位一落千丈,因為人際關係太差,結果就是和楊儀一起完蛋了。平時誰也不敢惹魏延,唯獨楊儀與魏延對著干,魏延死後,楊儀也很快走向滅亡。只能說是性格決定命運吧。魏延和諸葛亮在用兵上雖然有分歧,但是反叛完全是羅貫中的藝術加工,魏延和楊儀的傾軋,使他們最終都成為了犧牲品。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火鳳燎原》中的呂布?
東漢末年西川劉璋有兵將眾多,為何不攻取城池呢?
《三國演義》中嚴顏投奔劉備後,為什麼基本再沒有啥作為了?
古時候戰爭擊鼓會不會鼓舞敵人的士氣?
偶得一上聯: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下聯是什麼?

TAG:三國 | 諸葛亮 | 魏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