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消失的河流如何與黃河、長江淮河並列為四瀆?
在中國傳統的國家祀典中名山巨川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比如對五嶽的崇拜就延續到了今天,許多人家習慣在門前擺一方「泰山石敢當」以求驅邪避難。山以五嶽為雄,河以四瀆為靈。與五嶽崇拜相對應的是對大河的崇拜,《水經注》中以:「江、河、淮、濟為四瀆。」這就引發了小夥伴們的疑問了,長江、黃河、淮河作為傳統中原地區三條最雄壯的大河被人們尊奉祭祀毫無疑問,已然從地圖上消失的濟水與之並列是何說法呢?諸位看官莫急,且聽小編慢慢道來。在說濟水之前我們首先得講明何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這句話中四瀆含義一目了然,四瀆就是有獨立的源頭並獨立注入大海的河流。以此標準來看長江、黃河、淮河,確實符合標準,可以為「瀆」。但是如果僅僅是獨立發源,獨立入海而沒有別的殊異之處想必濟水也不能位列四瀆與長江、黃河、淮河平起平坐。(濟水河道)
我們翻開今天的河南、山東兩省地圖,已經看不到濟水的身影了,只留下了濟源、濟南、濟寧、濟陽等幾個與之相關的地名來回應歷史。濟水有文字記載的時間很長。早在《禹貢》中就有記載:「導流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這段文字基本交代清楚了濟水的方位走向,而「入於河,溢為滎」六字發人深思。既然「入於河」又如何「東入于海」?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溢為滎」三個字,這也正是濟水的獨特之處——三潛三現。
原來濟水發源於濟源的王屋山,發源以後潛入地下,直到濟瀆廟才露出地面向東南流,這個時候方始以「濟水」為名,此為濟水一潛一現。經過溫縣後南流注入黃河,過黃河後於鄭州西北滎陽縣的滎澤(古澤名)露出地面。
實際上此時濟水已經注入黃河並成為黃河的支流了,但是古人看到黃河水濁,濟水水清,黃河南岸的滎澤亦清,就異想天開的認為是黃河水輕,濟水水重,濟水並非流入黃河而是從黃河下面穿過再從滎澤流出。有趣的是大自然給人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滎澤流出的濟水當是黃河下游的分叉,只不過由於滎澤這個大湖有沉澱泥沙的作用,才使得流出的黃河叉流再次變清使古人誤以為是北岸的濟水穿過黃河流到了南岸,此是濟水之二潛二現。滎澤因為長期的泥沙淤積而在唐宋以後逐漸消失了。濟水出滎澤後經原陽(黃河改道前此城在黃河南,濟水北)再次潛入地下流經數百里至山東定陶現出地表,繼續向東匯入菏澤(古澤名)又納汶水為支流後入海,此為濟水之三潛三現。濟水自發源至入海經二千餘里可謂一波三折,故而憑藉其獨立發源,獨立入海,又三潛三現,入黃河而不與之混的品質得以位列四瀆,至今祭祀不斷。
(河南濟源濟瀆廟)不過令人惋惜的是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黃河泛濫的範圍非常廣泛,北至燕冀,南達江淮!所以濟水自滎陽以下的河段最終被黃河奪取,東流入海。濟水邊的濟源、濟南也都成為了臨黃城市。不過祭祀濟水水神的濟瀆廟仍然保存完好,祀典延綿,成為四瀆廟中的孤例。
參考文獻:《禹貢》、《水經注·濟水》、《漢書·地理志》
謝邀,一個生在濟寧,祖籍濟南,又學水利的貓真的很感謝能夠回答這個問題。題主問的是一條消失的濟水如何能夠與黃河,長江,淮河並列為四瀆?這完全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思維。
也許即使濟水今天依然存在,你也會認為他不那麼重要為何能夠位列五嶽四瀆。但如果你了解中華民族文明的進程史,你會發現濟水可以與黃河並列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濟水雖然消失了,但我們不難還原出它的軌跡。無論是《山海經》,還是歷代的史學著作,都對其有過詳細的介紹。而且根據今天的地名河南濟源,山東濟寧,山東濟南以及所轄的濟陽,可以清晰地看出濟水的流向。直接看圖直觀了解下:
從圖上可以看出,從北到南依次是黃河、濟水、淮水和長江。很多人也發現了濟水所流經的位置正是今天黃河的河道。在就不難解釋濟水消失的原因了。歷史上黃河從來都不是一條安分的河流。經常的變更河道使得百姓和朝廷苦不堪言。同時也吞併了一條古老的河道——濟水。
從夏朝的地圖不難看出。古代的中國文明發源於黃河濟水淮水和長江之間的流域。因此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中國,逐水而居的先民們,對於河流的感情是多麼的深厚。再看橫亘在華夏大地上的四條河流。黃河洶湧渾濁且河道飄忽不定,長江險峻更為洶湧且兩岸多山脈。淮河地勢過低易受洪澇災害。而濟水溫文爾雅,水量適中,水流清澈,且穿過河南、山東兩個農業大省(在古代便是農業大省)。因此,濟水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其作用不亞於其他三條河流。看一張中國古代文明遺址的分布就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與濟水的關係甚至要超過與其他三條河流。
從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可以看出。濟水兩岸孕育了燦爛的古文明,如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可以說為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濟水也與黃河、淮河、長江以及五嶽構成了我們祖先眼中的世界和宇宙。他們在我們的祖先眼中是神聖的,是大自然賜予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
因此,請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以前的事情,尊重歷史,敬畏自然。
《爾雅·釋水》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也。」按《水經注》:「自河入濟,自濟入淮,自淮達江,水徑周通。」故有四瀆之名。
據《禮記·王制》,古代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即五嶽與四瀆。
《史記·殷本紀》:「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
「四瀆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崑崙,江出岷山,濟出王屋,淮出桐柏。
漢、唐史書記載,魯北的主要河流有三:濟水在南,源水居中,黃河最北,濟南即因為地處濟水以南得名。濟水源於河南省濟源市,稱允水,東流稱濟水。東漢以後,黃河改道,在武陟、修武間,濟水注入,經河北、山東兩省入海,河南境內已無濟水,而山東境內的菏水、汶水等仍沿濟水故道匯流入海。所以唐代人改稱清河(後又稱大清河或北清河),以別於古之濟水。據說因水色清澈而得名。從此,山東境內只知有清河,而不知有濟水了。
濟水簡稱濟,古時沇、渰、奄、兗、渷都是指濟水。王大有先生在(中華源流 )考證,濟水就是黃帝成於jishui的姬水。古代滎澤、雷澤、大野澤可就是濟水攜帶黃河淤土填平,形成現在廣闊平原,因此孕育出個華夏農耕民族。(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兗州為之一,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古代航運占重要地位,濟水向南通過泗水、淮河、大江連接徐州和揚州及荊州 ;向東北直通青州;向西直通豫州,進入大河聯通冀州和雍州。所以,大禹治水打通了連接濟水和泗水的荷水(現洙水),即治理了水患,又疏通了航運。定陶,現在不出名的古地,也成了當時的天下中心~曹國在這裡建國,發展漕運業;范蠡在這裡經商富可敵國;劉邦在這裡登基開四百年漢朝基業。
古代皇帝祭祀的大山是「五嶽」、大江大河是「四瀆」,「四瀆」即:南北順序為長江、淮河、濟水、黃河。黃河、淮河、長江目前仍然存在並用始稱號。但是,因濟水而得名的濟水發源地河南濟源和齊魯大地名城的山東濟南,名氣不減當年。自古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因河水改道,如今濟源、濟南變成了黃河邊上的城市。自唐朝以來在山東的原濟水已換名,如今的人們只知清河,不知古濟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