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要斬蛇?


我們都知道劉邦是屬於真正的「極品屌絲」。他是平民出身,父母和祖輩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沒有任何政治背景。因此,劉邦出生後就得面對這樣的現實:家裡窮的丁當響,連溫飽問題都是一種奢求。而劉邦在家裡排行老三,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多一個人就多一張嘴,多一張嘴就要多一碗飯,於是很小的時候不得不踏入社會。

後來一步一步逆襲成皇帝後,劉邦為了徹底改變自己的形象,讓後人認為他是「根正苗紅」的真龍天子,只好在「神化」方面下功夫。為此,他杜撰了「斬白蛇」起義的鬧劇。

為什麼要斬白蛇,是有原因的。因為劉邦在此已經在出生上做了文章,讓天下人認為他是「姣龍纏身」身生。

劉邦這樣做本著強基固本的原則,先改變「爹」的形象,而無所不用其極。於是他硬拉來一條龍,與自己的母親干那件事。結果呢,他就成了赤帝的化身。

出生進行了包裝後,效果是看的見,劉邦的清貧形象一下子變得光輝起來,但劉邦並沒有小富即安,為了證明自己的生父蛟龍是赤帝,他成功杜撰了白蛇這個配角。

當時的劉邦剛剛起兵反秦,他與部下行走在沼澤之中。突然,走在最前面的一位小兵報告說前面路中間,有一條大蛇擋住了道路。而此時剛剛喝了酒的劉邦壯著酒膽,來到大蛇前,拔出利劍,一劍把白蛇斬為兩斷。第二天,一個老婦人撫蛇痛哭,眾人問老婦人大哭的原因,老婦人說他的兒子是白帝之子,變化為蛇,擋住了赤帝子的道路,所以被赤帝子殺死了。

以上的真偽,明白一看就知道。但劉邦這們欲蓋彌彰的做法,這樣大費周折地在白蛇身上下功夫,就是為了明他是龍之子、神之子。而他的後代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龍子龍孫。

總之,劉邦如此「興爹」之舉,創造了蛟龍生子的神話,創造了帝王神話,也創造了歷史,令人嘆服。



斬白蛇事件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白蛇是白帝子,而斬蛇的劉邦就成了赤帝子,劉邦的身世傳說很多,多為神話,參見《史記》。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這句話出自《漢書·武帝紀》,大意是,要想成就異乎尋常的豐功偉業,必須要依靠與眾不同的人。

如何才算是「非常之人」呢?古代的標準有兩條:一是要有與眾不同的容貌,二是要有與眾不同的事迹。

先說他的容貌。《史記》記載: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是高,準是鼻,隆準便是高鼻子。顏是額頭,龍顏便是擁有像龍一樣隆起的額頭。

所以,劉邦的長相是:高高的鼻樑,突出的額頭,漂亮的鬍鬚,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

一看便知是「非主流」人類。

再說他的事迹。劉邦的奇聞異事很多:老母劉媼夢神而孕,賒酒醉卧酒家後被免單,見始皇帝而嘆息「大丈夫當如是」,空手赴宴而抱得美人歸……

當然,這其中,最出名的還得數斬白蛇。

  我們都知道劉邦是西漢王朝的創始人,他是怎麼起義的要說斬白蛇起義,話說在始帝末年劉邦押解徭役快到驪山時,徭役有的不負勞苦紛紛逃亡而去,於是劉邦心生善念放走了所有的徭役。有幾個徭役心存感激決定要跟隨劉邦,這是劉邦已進喝的酩酊大醉啦,於是大喝一聲反了,就帶領他們逃亡大澤之地。

黑夜逃亡,必須探路於是劉邦命一人前去探路,不一大會探路的人就會來啦,驚恐萬分的說,前面有一條水桶般粗細的巨蛇在前面擋住去路怎麼辦呢?劉邦酒壯英雄膽,拔劍而起,怒喝道:「我是非凡之人,腳踏72顆痣,我們是頂天立地的男子,豈能怕蛇?我倒要看看誰敢阻我去路?」劉邦衝到前面開路,走不多久,果然一條巨蛇盤踞在道上,把小路堵得滿滿的,霧氣瀰漫,飄過一團團腥氣,令人作嘔。劉邦揮劍將白蛇斬為二段,腥熱的污血噴了他一身,沒走出幾里路,劉邦酒性大發,昏睡在路旁,旁邊人急忙扶起,趕路而去。

後面的人走到斬蛇的地方時,看見一個老婦人在嚎啕大哭。眾人問她緣故,老婦人悲哀地說:「我兒子是白帝之子,他不該下凡間閒遊呀!他睡中化蛇,哪知擋了赤帝之子的去路,被人家殺啦!」聽了老婦人的話,眾人只當是胡言亂語。可奇怪的是,大家再回頭看時,老婦人消失了,連斬殺的白蛇也不見了,眾人惶恐之中始信有其事,劉邦酒醒得知此事,也隱約相信了。劉邦暗想:這麼多奇怪的事發生在我身上,莫非我真要做皇帝幺?想到此處,又驚又喜,與大伙兒鑽進芒山和碭山的深處,避禍去了。

芒山和碭山山高林密,交錯相連,人跡罕至,是一個風景絕佳的好地方。劉邦就藏在這裡,因為朝廷通緝的風聲太緊,每天都要換地方。即使這樣,也有人找到了他,這個人正是他的妻子呂雉。

劉邦戴罪出逃後,妻子被株連下獄。幸虧劉邦的好朋友任敖與蕭何在縣衙當差,百般周旋,才沒有受皮肉之苦。任敖還俠肝義膽,將一個獄吏痛打了一頓。他們說服了縣令,放呂雉回家,一家人這才得以團圓。

這時,陳勝領導的起義已經轟轟烈烈了,東南各地紛紛響應。沛縣的縣令怕死,準備出城投降。蕭何和曹參便獻計,說劉邦很有英雄氣概,可以幫助守城。縣令便派樊噲去召劉邦回來。樊噲也是沛縣人,殺狗為生,妻子呂媭,是呂雉的妹妹,和劉邦算是親戚。

在回來的路上,劉邦和樊噲看見蕭何和曹參迎了上來,樣子很狼狽。一問之下,才知道縣令突然反悔,緊閉城門,到處捉拿他們幾人。劉邦笑著說:「我們現在有幾百人,不用怕他。城裡的百姓未必都忠於朝廷,不如將消息傳進去,逼縣令自殺。」大家都覺得可行。

劉邦讓蕭何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綁在弓箭上射進城去。百姓傳閱之後,竟自主攻入衙門,殺死縣令,然後大開城門,迎接劉邦入城。

進城之後,眾人推舉劉邦做首領,劉邦以自己沒有功德,極力推辭。蕭何和曹參本是文吏出身,不會行兵打仗,又害怕將來失敗後,株連到家室宗族,也力勸劉邦為王。劉邦推辭不過,只好應允下來,自立為沛公,在沛縣的城樓上,樹立起赤色大旗。這時的劉邦,已經四十八歲。在他征戰多年之後往往想起此事仍有膽寒之意,也隨這件事的傳播鑒定拉西漢王朝的400年。

在後世中有的相信,也有爭議不斷的事情,不管怎麼樣但是沒人敢說劉邦是傳播謠言,有人說哪有那麼大的蛇啊!可能是一條小蛇吧了,但不管怎麼說史書中記載有這一段。

《史記》注引里說,「斬蛇劍長七尺」,而劉邦卻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那麼斬蛇劍到底是三尺還是七尺呢?《崔豹古今注》說「當高祖為亭長,理應提三尺劍耳;及貴,當別得七尺寶劍」。有人分析,三尺劍應是亭長佩劍,當時因為蛇比較大,劉邦另外找了一把七尺劍將蛇砍死。還有人說,斬蛇劍是把神劍,佩之三尺,用則七尺。這些說法孰是孰非一時難以辨別。還是《西京雜記》的描述比較形象,對我們了解斬蛇劍或許有所幫助,《西京雜記》云:「漢高帝斬蛇劍,劍上有七採珠、九華玉以為飾,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

  三、斬蛇劍下落

  據《晉書·五行志》記載:「惠帝元康五年閏月庚寅,武庫火。是以累代異寶,王莽頭,孔子履,漢高祖斷白蛇劍及二百八萬器械,一時盪盡。」白痴皇帝司馬衷繼位後,因皇后賈南風專權導致「八王之亂」,使得西晉政權風雨飄搖,各地軍閥進京像走馬燈一樣,屋漏偏逢連陰雨,一場無情大火焚燒了國家武庫,當時負責管理武庫的張華恐有叛亂,命令衛士先做好警衛,然後再去救火的時候為時已晚,208萬件國家寶藏以及孔子履、王莽頭顱和斬蛇劍等世界級寶物全部化為烏有。

  但是據梁朝蕭方等著《三十國春秋》說:「元康五年,閏月,晉武庫失火,漢高祖斬蛇劍穿屋而飛。」這段記載言辭令人生疑,「穿屋而飛」到底是葬身火海的隱諱之詞還是隱喻一段不為人知的內幕?不得而知,但是與此相印證的還有明人筆記《萬曆野獲編》,此書記載:「至宋靖康,金人擄去古物,又有女媧琴、孔子履,何耶?······又唐宣宗令有司仿孔子履名「魯風鞋」,宰相以下俱效之,號「遵王履」,則似孔子履未焚也。」儘管史書上對這些寶藏的下落存有爭議,但作為漢代鎮國之寶的斬蛇劍卻一直沒有重現江湖。


為起義造勢。

劉邦,秦末沛縣豐邑人。早年任沛縣泗水亭長時奉命押送一批勞工去驪山為秦始皇修築陵墓,途中許多勞工趁機脫逃。劉邦暗想即使到達驪山,勞工也都逃光了,無法交差。於是在芒碭山澤前休息進食,晚上釋放所有的勞工說:「你們各自逃生去吧!我從此也逃亡去了。

」勞工中有十幾位壯士見劉邦寬宏大度,豪爽義氣,便願意追隨他。 晚上,劉邦喝了不少酒,乘著酒興繼續趕路。月色蒼茫,小徑婉蜒。在逃往芒碭山澤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驚叫一聲,忙回頭向劉邦報告:「前面有一大蛇擋道,請繞道而行吧!」劉邦醉意朦朧,朗聲大笑道:「英雄豪氣,所向披靡,區區一蛇,安敢擋吾道路?」說話間,撥開眾人,仗劍前行,果見一巨蛇橫卧路中,搖頭擺尾。

劉邦正欲用劍砍去,只見那白蛇道:「我乃貴為天子,焉游四海,誅秦平分天下。」劉邦不允,白蛇道:「你斬吧,你斬我頭,我亂你頭,你斬我尾,我亂你尾。」劉邦酒壯英雄膽,說:「我不斬你頭,也不斷你尾,讓你從中間一刀兩斷」。說罷一劍下去把白蛇斬為兩段,頓時蛇血噴濺,染紅了土地,至今這裡長出的草還是紅的。白蛇化作一股青氣飄蕩空中,喊道:「劉邦還吾命來,劉邦還我吾命來。」劉邦道:「此處深山野林怎還你命,待到平地准還你命來。」劉邦貴為天子,金口玉言,後來王莽篡權殺了漢平帝,把四百年的漢室分成兩半。傳說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還了劉邦所許之願。此是後話。

劉邦斬蛇之後,繼續前行,又行數里,酒勁上涌,醉卧道旁。第二天早上,有人經過斬蛇之處,見一老嫗痛哭不已,問道:「你為什麼痛哭?」老婦人道:「我兒子被人殺了。」行人問道:「是誰殺的?」老婦人道:「我兒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擋道本是向赤帝子討封而來,卻被赤帝子殺了。」老婦人說完就不見蹤影。這人來到劉邦一群人跟前肥他所見到的講了一遍,劉邦聽後內心大喜,認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堅定了反秦起義的決心,沛縣弟子聽說後都願意歸附他。

劉邦先隱藏於芒碭山澤中,後又返回沛縣,殺了縣令,被擁立為沛公,扯旗造反,經過楚漢爭霸終於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劉邦斬蛇有赤帝子斬白帝子只說,不過這可能是一場早就寫好了劇本的演出。

事實上,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很有問題。據《史記》與《漢書》的記載,劉邦斬白蛇之地,是在「豐西澤中」,而顏師古對此註解稱:「豐邑之西,其亭在澤中,因以為名」,也就是說,這個「豐西澤中」,就在豐邑鄉以西不遠的地方,此處有一亭,大概與豐邑一樣,同屬沛縣。

而劉邦的家,就在豐邑鄉中陽里。

換言之,劉邦率領徒卒從豐邑出發,行至豐西澤中,恐怕最多不過兩三日路程。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何以會「徒多道亡」呢?難道這些徒卒連豐邑鄉都沒走出去,就跑了個漫山遍野,連抓都抓不回來了?

因此,縱徒之事,恐怕並非事發突然,而是早有預謀。《西京雜記》卷二「酒脯之應」記述說,劉邦送徒驪山之前,徒卒曾贈送美酒和鹿肝、牛肝給他,而劉邦也十分大度的將這些食物與「樂從者」共享。這條記載很重要,如果它是真實的,那麼,在劉邦的徒卒隊伍里,恐怕有相當一部分便是這些「樂從者」。他們在路上共同參與出演了劉邦「赤帝子斬白帝子」的奇幻巨制,似乎是十分可能的。

而這次演出的劇本,應當也並不是眾人一時頭腦發熱想出的傑作,而是早在出發之前的那次酒席上,就已經敲定了套路。

但遺憾的是,《西京雜記》一向被史家當做偽書,其所述之事多有怪誕之處,並不足信。因此,我們並不能就此認定,劉邦斬白蛇是一場早有預謀的陰謀,更無法確認,他確實早在送徒驪山之前,便已有了反秦之心。

不過,所謂「赤帝子斬白帝子」,以及那個莫名其妙的老嫗,當是假貨無疑,這一點我們是可以確認的。也許劉邦確實斬了一條蛇,但真相恐怕也僅此而已,既沒有神秘兮兮的老嫗,那條蛇和上古眾神也根本毫無干係。這一切,不過是一場由劉邦和諸多徒卒共同出演的大型外景神話劇罷了。

因此,留給我們的也只剩下一個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是「赤帝之子」呢?

2.

「赤帝」所謂何人,歷來眾說紛紜,並不一致。有人認為「赤帝」即炎帝神農氏,居於南方,屬火;另有人認為,此處的「赤帝」,並非指神農氏,而是顓頊氏之後,乃火神祝融是也。

但不管怎麼說,「赤帝」應當都與「火」脫不開關係。《史記?高祖本紀》注引應劭的說法稱,秦時,襄公及獻公曾祭祀白帝,而白帝屬金德。因此,劉邦標榜自己為赤帝之子,是要表明自己代表火德。火滅金,是天經地義,所以,漢滅秦,也是理所應當。

這就很有意思。

其實,這並不是劉邦第一次和火德扯上關係。比如《史記》與《漢書》就曾記載,說劉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這個記載很奇怪,莫非劉邦真的吃飽了撐的,去數過自己左邊大腿上的黑痣究竟有多少顆么?

對此,張守節注引《合誠圖》稱:「高祖七十二黑子者,應火德七十二日之徵也」。也就是說,之所以會有「七十二黑子」,是為了證明,自己是火德的象徵,是天命的代表。至於他是否真的長了七十二顆黑痣,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恐怕沒人膽敢去數一數他腿上的黑痣是不是確實有那麼多。

因此,從「五德終始說」的角度來看,所謂「赤帝子斬白帝子」,大概是有些道理的。火德的劉邦斬殺了金德的白蛇,這就好像是一種明目張胆的隱喻,象徵著他即將揮師西進,討滅暴秦。說白了,還是為了彰顯劉邦順應天命,是哄騙不明真相的群眾的手段。

但是,這個說法有問題。

最大的問題當然源自秦漢之「德」。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並天下之後,始皇「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張守傑對此註解稱「秦以周為火德,能滅火者水也」,也就是秦政權認為自己代表的是水德。

不僅如此,秦帝國還找到了自為水德的法統證據:「秦文公獲黑龍,以為水瑞,秦始皇帝因自謂為水德也。」

既然秦帝國是水德,那麼,劉邦為什麼要宣稱自己斬的是「白帝子」,而不是「黑帝子」呢?

此外,漢之「火德」及所謂「炎漢」,是東漢光武帝之後才有的說法。而在西漢建立之初,劉邦曾定下漢之德為「水德」,後來漢武帝又親揮御筆,將其改為「土德」。也就是說,在西漢的官方意識形態里,從來沒有認為過自己是「火德」。

既如此,西漢帝國的官員和學者,又為什麼要標榜劉邦為「赤帝子」呢?

由此可見,用「五德終始說」來解釋「赤帝子斬白帝子」,恐怕並不能自圓其說。

此路不通,還有他路嗎?

其實是有的。

3.

早在周王朝時期,民間似乎便已有了「五帝五方」的觀念,儘管這種觀念可能說法不一,也不夠系統,但天地之間有五帝,存於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大抵該是時人的共識。比如《墨子·貴義》篇就說,「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史記·封禪書》中還記載,劉邦東擊項羽而還秦,曾問道:」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可見,即便到了劉邦的時代,」五帝五方「的觀念也依然很流行。

重要的是,在這個觀念中,白帝居於西方,主金,赤帝居於南方,主火。而在現實中,居於周王朝西陲的正是秦,南方的則為楚。

換言之,早期的秦人很可能非常認同這個觀念,並一向以白帝之後自居,否則的話,秦襄公、秦獻公也不會興師動眾的去祭祀白帝。

居於南方的楚人是否也曾將自己比作赤帝之後呢?不知道,不確定。不過,在楚人屈原所做的《遠遊》中,詩人詳細描述了他遊歷四方,在玄武、雨師、雷公的侍從下來到南方,見到「炎神」祝融的經歷。

而據《史記·楚世家》的記載,這位祝融先生,指的正是楚人的始祖、顓頊氏的後人重黎。

也就是說,楚人自比赤帝後人,或認為楚之代表為赤帝、炎帝,並不是不可能的事。

這樣看來,事情似乎便清楚了:

劉邦生長於楚地,其亡命於芒、碭之際,追隨者也皆為楚人;而赤帝居於南方,楚人又一向以「炎帝」、」炎神「之後自居,劉邦起事之時,欲以鬼神之事威服其眾,自然要假借」赤帝子「的身份。所謂南方的」赤帝子「斬殺了西方的」白帝子「,其背後的深意,恐怕還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隱喻。

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對秦帝國的統一之路,楚人也許是非常不服氣的。因為不服氣,所以士氣可用,因此,各路諸侯起兵反秦,皆要藉助「楚」的名號為自己招兵買馬,爭取人心。陳勝的張楚,項梁復立楚懷王,莫不如此。

劉邦起事之初,若要取得「沛中子弟」的歸附,自然也要利用「楚」的名號。但其時劉邦身份不過一亭長,所有不過芒、碭之地,並無項氏家族的政治資本。所以,早期的劉邦尋求鬼神的幫助,為自己的起義確立一個正義的目標,我認為是十分可能的。

起義之後,劉邦「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可見他曾大規模傳播自己「赤帝子」的身份以爭取民心。

顯然,這個觀念一直被他貫徹到了楚漢戰爭時期。井陘之戰時,韓信指揮漢軍二千騎「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兩千」,則知當時漢軍旗幟的顏色仍然是紅色。

不過,那都是後話了。


贏取民心,還需輿論引導。

對於劉邦為何要斬蛇,或者說哭泣的婦人是不是他的妻子,還有到底有沒有斬蛇這件事,我們現在無法考量,但是斬蛇這件事卻極其重要,而讓百姓都信服,都口耳相傳是他的目的。

劉邦的身份是他取得天下的一大不足,而有了這件事情的證明就彌補了,斬蛇說明了他有能力,白帝被赤帝斬蛇,也暗示了劉邦是未來的皇帝。劉邦要造反,就要讓不滿秦朝的百姓擁護他,和他一起造反,但是當時的情況,百姓是有心無力,也沒有膽子敢造反,所以劉邦也要給百姓信服他的理由。

但是怎麼讓百姓心甘情願的跟著他造反,卻是一個難題,當時真正讀過書的百姓不多,能自己理解社會狀況的更不多,他們多數處於一個迷信的狀態,聽天命,也相信上天的預示。所以劉邦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把這件事散播出去,引發輿論,來引導百姓的思維,來贏取更多的民心,讓更多的人願意追隨他。

劉邦是一個會使計策耍小手段的人,雖然我們不贊同他這樣做,這樣利用百姓,但是這樣做,對他來說卻有極大的好處。一直拿項羽和劉邦比,項羽適合做將軍,劉邦卻能當皇帝,這是他們個人的性格和處事方法所決定的。劉邦最後能做皇帝,是有其合理性的,並不是靠運氣或者他的小聰明。


縱觀中國歷史,農民起義的領袖多半開始時都會被賦予一段傳奇色彩極濃的傳說。其用意不過是為了表現,他的出現是上天的安排,是真名天子。

劉邦殺白蟒起義,也同樣應當是個傳說。不足為信。不過是以此向天下宣誓,其不凡與過人之處。農民起義,在中國古代史上大多發生在大的災荒年間,或大的戰爭末年,遍地荒蕪,民不聊生的階段。這時候老百姓已到了生存的極限,苦不堪言,只有反抗才能生存。

其實真的不需要什麼神話傳說,只要有人敢站出來號令天下,必會一呼百應。當年陳勝吳廣起義,也同樣用了類似的手段。夜間有人偷偷散播,聽見有動物喊,大楚興,陳勝旺,旺通王字。也是這個道理。

網路圖片。

所以到了唐代,唐太宗深知農民運動的厲害。曾告誡手下大臣們那句名言:水能載舟易可覆舟道理。所以才開創了大唐盛世的基業。關注民生 ,大興農工,迎來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劉邦到底有沒有殺白蟒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時需要這麼一個狠角色的出現,來帶領百姓推翻暴秦的統治才是真的。


劉邦初是秦朝一個小亭長,民間傳說他年輕時不務正業,好吃好喝,在秦末,苛捐雜稅搞得民不聊生,統治者殘暴,刑罰嚴酷,老百姓不滿,到處是農民起義,劉邦是聰明人,看到天下烽煙四起,秦王朝搖搖欲墜,就計划了一個斬白蛇起義的事件,從古到今,蛇到處都有,但白色的蛇很稀少,很多人都認為白蛇是神物,相信劉邦起義抗秦是受命於天,斬白蛇,目的是神化自己,營造天要滅秦的假象,自己只不過是順天應人,按照神的旨意在做。劉邦推翻秦朝統治,建立了大漢王朝,有一大半功勞是項羽的。


樹立威信的手法就要讓老百姓知道我是合法的,是上天安排的,不然為什麼歷代皇帝都自稱天子,下發昭書開頭就念,奉天承運,皇帝照曰,斬蛇故事就充分證明,要統治天下,首先要統治人心,思想,不要說斬蛇,說斬其它都可以,只是找一個借口。曹操還沒有當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他都可以指鹿為馬,只要有實權,要做什麼,你能說不是或不可以嗎?斬蛇不是目的,坐上天子寶座才是自己的真正需要和政治抱負。


劉邦斬蛇實為一種政治之舉。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作為一小亭長押解囚犯,本就是一場兇險之旅,甚至也是腳踩不歸之路。囚犯生變,生死難卜,不如胸懷義舉放手一搏。隨機反了吧,且不論斬蛇真假,這就需要一個號召大家的政治口號,劉邦的赤帝子斬白帝子就像陳勝吳廣的大楚興一樣,以安撫人心,宣揚天道循環改朝換代,激起大眾的信心與追隨,所謂名正言順。


劉邦斬蛇這事,本身杜撰的成分就太大!


推薦閱讀:

溥儀上戶口成難事,家庭住址派出所不敢寫,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冬至開始進九,一九到九九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從衛星地圖上看,故宮乃至北京城不是完全正南正北的,難道是古人測量有誤差?
北宋的「大內侍衛」武功到底有多高?
南昌大學一本麻醉學怎樣?

TAG:漢朝 | 劉邦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