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商鞅會選擇在秦國變法,在秦國變法之前,商鞅又去過哪幾國?


個人以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秦國能一統天下恰恰源自於商鞅變法前秦國的極端落後。《商君書》中說的明白:國去言則民朴;民朴則不淫。民見上利之從壹孔出也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利;多利則國強。今境內之民皆曰:「農戰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傑皆可變業,務學《詩》、《書》,隨從外權,上可以得顯,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具備,國之威也。民以此為教者,國必削。這就是說由於六國發明發達,其國內早已養成了盤根錯節的貴族世家,形成了等級森嚴階級固化的社會形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像商鞅這種出身寒門的人才是沒什麼出路的。事實上助秦統一天下的人才大多不是秦國本國人,六國自棄人才倒是便宜了秦國。

由於秦的落後,所以可以無所顧忌地進行變法:一來國內既得利益階層相比六國弱小得多,變法阻力相對較小;二來秦國反正落後,不變反正是亡國,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反觀六國真要進行變法自然會擔心反而失去以前已經獲得的東西,這就叫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反正沒什麼可失去的,索性橫下一條心一往無前。其實不光是變法,面對戰爭時也是如此:秦反正落後,不打仗不去搶別人自己無法發展;六國打仗先得衡量衡量打不打得贏,即使打得贏也得衡量一下投入和回報是否成正比。恰恰是在六國瞻前顧後猶猶豫豫的這段時間秦國開始崛起。

最後導致秦國成功一統天下的原因是其地理位置:秦位於戰國七雄最西邊,這意味著秦只要牢牢守住崤山函谷關的天險即可,在西部幾乎沒什麼力量能威脅到秦。秦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專心致志向東擴張,在這一過程中大搞連橫策略遠交近攻,利用六國之間矛盾分化瓦解,坐山觀虎鬥。

以上是秦國變法最為深徹最為成功的原因,至於商鞅為何選擇秦國當然他是深刻思考過秦國的國情,認定秦國必定會按自己制定的新法強大起來。除此之外這和商鞅本人的個性也有關係:商鞅是一個矢志追尋夢想的人,為了學說能夠得以施展,人生意義得以實現,他寧願用自己的死無全屍去換一段天下霸業。對他而言生命的終結不是最可怕的,謀略不為人所用才是他最不甘心的,即使上天給他重新選擇的機會他也會義無反顧踏上西行秦國之路。


其一,秦孝公贏渠梁的求賢令讓衛鞅感受到了國君的真誠,這樣的雄主值得輔佐,有這樣的君主支持,變法才能成功!

衛鞅在魏國待的時間長,深知魏國廟堂不正,國富兵強,民驕氣躁,沒有二次變法的條件。秦國窮弱,不變法死路一條,變法則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秦國有變法的土壤,有支持強國的國君!

其二,商鞅是法家法派,只有秦國有用武之地。當時齊國的慎到大師在齊國推行變法,用的是法家勢治派,主要是吏治,齊威王在主抓。當時齊國是田氏代齊第三代,因政權合法性問題,不可能進行大的變法。韓國昭侯用申不害變法,用的是法家術治派,也主要集中在吏治上。楚國從吳起變法被世族弄死後,再沒人敢提變法!魏國已經變法了,不可能再二次變法。趙國好戰沒心思變法!燕國是姬姓過,維護周禮還來不及,何談變法。因此只有秦國可以變法,更有機會變法!

最後衛鞅去了秦國進行了深徹變法,從基礎的民治民俗到上層的政治體制到實用的農商軍事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化變法,把法治派的學問發揮到了極致!


俗語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和羅馬帝國並稱為世界兩大文明之源的大秦帝國自然也不是一天就強大起來的。


我們來看看商鞅為什麼會進入秦國

秦孝公為了強大秦國,給秦國一個喘息的機會,對魏國割地賠償,忍辱負重

為了激勵自己不忘仇恨,親自雕刻了一塊碑,立在朝堂中間,上書兩個字「國恥」

謂國恥碑,用自己獻血塗滿警惕自己永遠不忘國恥。

然秦國弱小,秦孝公知道如果秦國不能迅速強大,遲早都要被戰爭的鐵蹄碾碎。但是怎樣才能讓秦國強大起來,秦孝公卻毫無頭緒。

這一期我們講秦孝公發求賢令振聾發聵,感動商鞅

話說在當是秦國的國都爍陽城內有一奇人,是秦穆公世代百里奚的後人,人稱百里子,遊歷四海,認識很多奇人,通百家學問,秦孝公得知後請教百里子治國之道,百里子告訴秦孝公:世外有一個高人名叫鬼谷子,他的學生每人都是一家之精華,世人所知的龐涓、孫臏是兵家,還有即將出山的縱橫家,更有法家、陰陽家、道家,諸多學生尚為世人所不知。這些士子,都是鬼谷子踏遍天下尋覓的天賦之才,甚或有小小孩童就被先生帶進山者。所治何學,完全是先生根據其性情、志趣、意志、天賦確定,且都是單獨或同門傳授,非同門學問者從不相通。若得一人,秦國就能強大。

根據百里子的建議,秦孝公親擬求賢令發遍7國。

一國之君求賢,上來就能當官,來的自然很多,今天我們單說其中一個衛鞅,也就是後來的商鞅變法的商鞅。

商鞅此人有人說他也是鬼谷後人,出山後直奔最強大的魏國,想著借魏國成就偉業。

在魏國丞相公叔痤的門下做了中庶子,學習政務六年,也就是現在秘書的角色

但為什麼衛鞅在魏國六年如此大材小用呢?

這要從丞相和魏王來說起,魏王年少登基,老丞相是魏王的爹給他選的,雖說魏王看在他爹的面子上承認公叔痤的丞相至尊,但私下是不喜歡這個老頭的,國家大小事情都要管一管,其實公叔痤屢次上書要重用衛鞅,但都被魏王擱置了,給的理由是丞相未老,年輕人需要多加鍛煉。實際上魏王怎麼可能重用老丞相的人呢?

就這樣衛鞅被擱置六年不得志。

再有上將軍龐涓的壓制和老丞相日益失勢,衛鞅想要陞官基本是不可能了

但是老丞相卻知道衛鞅的能耐大呀,如此大才不能重用,不是太可惜了嗎

在他臨死之前給魏王上了一道摺子(因為魏王不來看他),衛鞅大才,若不重要當殺之。

這就搞笑了,魏王看連老丞相都看不上,更別說他門下一個小秘書了,用是肯定不會用了,殺就殺了吧。不過在魏王看來這件事太滑稽了,一個小小的秘書值當如此興師動眾嗎?

丞相死後,衛鞅申請為丞相守孝三年,魏王也就漸漸忘了這件事。

話說百里子帶著求賢令為秦國訪慕人才,第一個就找到了衛鞅

衛鞅之前也聽說過秦國求賢若渴,但他也是看不上秦國的,在中原人眼中,秦國就是邊陲之地,尚未開化,若要強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是當他看到秦王親書的求賢令,就被秦王的誠意感動了,一個人再有才,遇不到合適的主子也沒用。

求賢令

國人列國賢士賓客: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國人賓客賢士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看完求賢令,衛鞅給了四條評價

其一,開曠古先例,痛說國恥。曆數先祖四代之無能,千古之下,舉凡國君者,幾人能為?幾人敢為?

其二,求強秦奇計,而非求平賓士國之術,足見此公志在天下霸業。身處窮弱,被人鄙視,卻能做鯤鵬遠望,生出吞吐八荒之志。古往今來,除禹湯文武,幾人能及?其其三,胸襟開闊,敢與功臣共享天下。有此三者,堪稱真心求賢也!」

其四 ,秦公如此胸襟意在恢復穆公霸業,其志小矣。若有強秦之計,當一統天下

老人仰天大笑,拍案道:「好!山外青山,更高更遠。然則敢問足下,今見求賢令,可否願去秦國一展抱負?」

衛鞅向老人一拱道:「今見求賢令,心方定,意已決,我當赴秦國,一展胸中經緯。」


任何一個國家變法成功在於後面中堅的政治力量,不然甘龍,杜摯之流足以壞事,太子事件便是明證。沒有強有力支持的改革,不管多麼偉大都會被詆毀。這裡的關鍵是秦孝公,商君只是理念的執行者。


推薦閱讀:

秦惠文王為何剛上任就處死商鞅?
為何秦惠文王要車裂商鞅?
為何商鞅遭車裂,而張儀得善終?
為什麼現代中國人不再批判法家?
變法後,商鞅若要保自己不死應該做些什麼?

TAG:商鞅 |